天游峰

作者:黎明踏浪 显示图片

五夷山的第二天,为稍稍避开人潮,依旧早起,7点20出发,打车到南门换景区车去天游峰。雨后初晴,好清新。

武夷山地名由来
远古时候,武夷山这地方是没有名的,后来为啥叫武夷山呢? 相传古时候,武夷山的天游峰上住着一位姓彭的老人。那时,武夷山洪水泛滥成灾,逼得老百姓只好躲进山坳里过着穷苦的日子。俗话说,山有顶,地有主,老人就带领老百姓披星戴月,含辛茹苦地开山治水。到了须发斑白的时候,他已是远近闻名的”开山始祖”,于是人们尊称他“彭祖”。彭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彭武,一个叫彭夷。彭祖得道成仙后,他的两个儿子继承彭祖的遗志,继续在武夷山开辟山河造福百姓,后人为了纪念彭祖三父子的功德,就把地名以彭祖的两个儿子的名(“武”和“夷”)来命名“武夷山”。










天柱峰
峰体峭拔峙立,势如巨形擎天石柱,是丹霞地貌中典型的柱状山,又名酒坛峰。许碏诗云:阆苑花前是醉乡,踏翻王母九霞觞。群仙拍手嫌轻薄,谪向人间作酒狂。传说道士修炼羽化时,先在浙江天台山登记注册入仙籍,然后到武夷山换骨岩换骨、九曲溪沐浴、文峰(更衣台)更衣,经天柱峰升天成仙。

天游峰为福建省武夷山第一胜地,位于武夷山景区中部的五曲隐屏峰后九曲溪北,景区中心海拔408.8米。东接仙游岩,西连仙掌峰,壁立万仞,高耸群峰之上。每当雨后乍晴,晨曦初露之时,白茫茫的烟云,弥山漫谷,风吹云荡,起伏不定,犹如大海的波涛,汹涌澎湃。登峰巅,望云海,变幻莫测,宛如置身于蓬莱仙境,遨游于天宫琼阁,故名天游,为武夷第一险峰。
天游峰有上、下之分,一览亭左,是为上天游;下有崎岖丘,沿胡麻涧一带,是为下天游。上天游的一览亭,濒临悬崖,高踞万仞之巅,是一座绝好的观赏台。从这里赁栏四望,云海茫茫,群峰悬浮,九曲蜿蜒,竹筏轻荡,武夷山山水水尽收眼底,令人心胸开阔,陶然忘归。徐霞客评点说:“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曲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下天游的南端有改建的天游观。观内有小卖部和茶室,可为游人提供方便。殿宇式的楼阁,名“遨游霄汉”,成为游客饮茶、赏景的场所。古人云:“飞泉响落睛疑雨,古木浓荫夏亦寒”。这里就成了游客的观景地。



开始登山









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钦差苏德舆受命礼聘崇安籍乡贤江贽(字叔圭)入朝为官。江贽三辞不赴,钦差遂命县令陈难为之建造精舍于云窝,匾额“叔圭精舍”,并赐号“少微先生”(少微星也称文曲星,预兆鸿儒出现),藉以旌表贤儒。


接笋峰
武夷山三十六名峰之一,三险峰之一。接笋峰西壁贴壁一石,形如贴壁而生、扶摇直上碧空的新笋,巨石半腰横裂三痕,仿佛断笋续接。仰望接笋峰,危岩耸碧空,如一剑刺天,沿途景点有“步虚、步云”、“仙凡界”、龙脊等。攀接笋峰,险象环生,惊心动魄。


伏虎岩
与仙掌峰毗邻,高数十米,岩势形似蹲虎,故名。为武夷山九十九岩之一,岩顶细竹簇簇,华盖翡翠。岩壁遍布摩崖石刻。朝向西南的主要岩刻,有明代卸任兵部侍郎陈省隐居武夷山撰写的“伏虎”和五绝诗:“百兽舞虞廷,胡为岩下伏?前面有投龙,风云好追逐。”岩之西壁有“武夷洞天升真元化之洞”及南宋游九言题写的“升真元化洞天”。


司马泉





武夷山名洞之一。处于接笋峰、隐屏峰、玉华峰、仙游岩、清隐岩、晒布岩环绕之间,四周山势高峻,清静幽微,面积约数十亩,是茶叶生长的最佳环境,产茶曾甲于武夷,故称茶洞,又称“幽微碧玉洞天”。洞内还有雪花泉、澹泉与玉华泉汩汩而流,更添幽居特色。西南有董茂勋的留云书屋、熊明遇的《武夷山游记》摩崖。




848台阶由此开始
天游峰“848”个石阶由来
武夷山原名荆南山。相传,彭祖 活到八百四十八岁时,殷纣王得取见彭祖养生之道和长生不老秘诀后,便起加害彭祖之心。为避纣王追杀,彭祖便离京云游天下,一路艰辛,辗转数千里,来到闽地武夷山,隐居在天游峰,生二子彭武彭夷,并在此茹芝饮瀑,遁迹养生。
洪荒年代,彭祖带领其彭武、彭夷开山劈石,拓溪导洪,孝顺的两个儿子不忍父亲太累,便力劝彭祖歇息下来,返回蜀地彭山颐养天年,开山之事交由兄弟俩完成。于是,彭祖回到了蜀地彭山。彭武和彭夷日夜劳作,终于开辟出了山北、山南、九曲溪,造就了九十九座岩,竖了三十六座峰,凿了七十二个洞,开了一条九曲十八弯的溪,洪水退后,崇山峻岭之间,茶园叠翠,梯田,百姓们过上了鸡犬相闻,幸福安宁的日子。当年的彭祖已848岁,为年迈彭祖登上风水宝地天游峰,孝顺二子便从茶洞凿出“848“个石阶方便世人登上天游宝地远望武夷仙境之美景。












回望石(初心岩)
当你攀登天游至半山亭附近,已行至一半路程了,回望对面山峰崖壁,你会发现崖壁沟壑像一张在思考的人脸,当地人称之为回望石,又称初心岩,它仿佛是在提醒我们,台阶攀至半程,尤如人生过半,在努力攀登高峰时或为事业打拼时,别只顾若埋头向前行,要注意停下脚步歇一歇,学会欣赏周边的美好风景,再回头吞看来时的路,因为有我们的双亲、师长默默地注视着前行中的我们的背影,给我们期待与祝福,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牢记使命,方能致远。












彭祖,彭姓,名翦,又称篯铿,中国神话中的“长寿仙人”,并以享寿八百多岁著称于世。
几千年前,武夷山的开山鼻祖--彭祖在武夷山下繁衍生息,开创养生先河,被尊为中华养生鼻祖。彭祖在武夷山所传播和造就的中华文化十分丰富,最突出的是武夷山彭祖道教“天人合一”及熔“儒释道医”文化于一炉的显著特色。
彭祖携二子以无畏胆略、不屈精神、超凡智慧,辟六六奇峰,开三三秀水,驱虎狼暴虐,拯百姓于水火,植石乳奇茗,造富万代,功德无量,为世世代代尊敬景仰,深受武夷山百姓的顶礼膜拜,并把彭祖三父子供奉在武夷山天游峰顶一“天游阁”内。让世代百姓都能记住彭祖三父子对武夷山所作出的贡献和功德,后来武夷山百姓和天下游客不辞辛劳登上天游峰顶,到“天游阁“膜拜三父子,并为父母、家人、朋友祈福许愿、祈求平安、健康、长寿、心想事成。

登顶天游峰

古代人的微博 摩崖石刻







也可以这样留名


欲下山,先向上


中正公园牌坊
天游峰最高处,海拔408.8米


一路向下






到山脚了


a


a




这才看清天游峰



喝了杯消防凉茶


山盟海誓爱如磐石
传说仙人曾在此晾晒仙锦,留下帛幅的条纹与用手捊平时的掌痕,故俗称晒布岩,又名仙掌岩,号称“亚洲第一石”。有情人在晒布岩下山盟海誓、互诉衷肠,让爱的誓言穿越时空,让情的告白注入岩壁,任斗转星移时光流逝,一颗爱心始终坚如磐石、天老地荒直到永远。




大红袍茶树





武夷精舍,原为朱熹创办的武夷精舍遗址。它面 对如案似鼎的晚对峰,背倚峭拔奇伟的隐屏峰,前环玉带般的九曲溪,环境清静幽雅。
武夷精舍重建于二〇〇三年。它再现了朱熹当年
聚徒讲学情景,展示了朱熹生平及门人在武夷山创办书院的盛况,介绍了武夷书院与中华其它古书院的内在联系,为开展国内、国际朱子理学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朱熹讲学铜像群









玉女峰位于武夷山景区九曲溪第二曲南面,海拔313.1米,距离地面高度131米,是武夷山景区内唯一不用爬山便可以与之合影的景点,它也是武夷山三十六峰最具网红效应的山峰。




玉女峰


玉女峰和大王峰隔岸相望像一对脉脉含情的情人,铁板嶂横亘其间,好像故意从中作梗。也许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引发了骚人墨客的丰富联想,于是就绘影绘声地编出了大王与玉女这一流传千古的爱情故事。


大王峰







玉女峰下是碧绿清澈的浴潭,相传是玉女沐浴的地方。潭中有一方正巨石,上有“印石”二字,相传这是大王送给玉女的定情信物。玉女峰右侧,是一块巨大的圆石,光洁照人,这就是玉女梳妆打扮的镜台。




武夷山大红袍景区有武夷山最大的寺庙天心永乐禅寺,有被传为神茶的大红袍。大红袍景区主要景点有:牛栏坑、永乐禅寺、大红袍、三花峰、磊石岩、马头岩、悟源洞、杜辖岩。
大红袍生长的地方海拔600多米,溪涧飞流,云雾缭绕,这里的土壤是由酸性岩石风化而成,所以很适合茶树生长。大红袍的树龄已逾千年,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中的状元,现在九龙窠的绝壁上仅剩四株,极为名贵。大红袍的树龄已逾千年,岩缝中渗出的泉水滋养着它们,因而不用施肥它们也生长茂盛。
每年的5月13日至15日,当地会有专人架起云梯上大红袍采茶,产量极少,只有几两,被视为稀世珍宝。

整个景区就是个大茶园













茶,还是人工采摘


母树大红袍的传说
相传古代有一书生进京赶考,路过武夷山病倒,被附近天心寺和尚用茶叶做药治愈。书生进京赶考高中状元,为表感恩,书生回到武夷山将御赐的状元红袍披在茶树上,因此得名“大红袍”。因“大红袍”有“感恩”、“祈福”之意,形成了武夷山喊茶、祭茶、敬茶、奉茶的习俗。

大红袍母树共六株,茶树品种,灌木植物,树龄300多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无性繁殖(插枝栽培)大红袍茶树获得成功,并大面积推广种植。出于对树种的保护,2006年母树大红袍茶树停止采摘。





看上一眼,这就出去了




《武夷山下》茶诗
Tea Poem: At the Foot of Mount Wuyi
林昌彝:道光(1839)举人,是林则徐堂弟,文章、诗词均优。1853年,被赐为建宁、邵武教谕。曾在武夷书院任山长,为武夷山写下大量诗作和游记,他在《武夷山下》诗中引“幔亭招宴”天人众乐的典故喻武夷茶,其性岩壑幽香,尽享御茶荣耀。茶香茶韵,茶和天下,世界同享。





就是在山谷中转了一圈,右进左出。


出来才发现,还有一个
狮卫陇
在大红袍九龙窠“岩韵”摩崖石刻对面岩壁上,可望见一片岩石,俏似一群威风凛凛的狮子矗立镇守着九龙窠方向,故称“狮卫陇”。与之相对处,有高低错落的五座山峰,在峰顶俯瞰似五头大象,当地称“五象朝圣”。古云:狮象守水口,风水往里走。在狮象相守的九龙窠至水帘洞内,除了有大红袍母树、还揽括了牛栏坑、慧苑坑、倒水坑、流香涧、悟源涧等武夷山岩茶最佳的生长地。




武夷山水帘洞为武夷山著名的七十二洞之一,位于章堂润之北的景点。
武夷山水帘洞进入景点处有一线小飞深自霞滨岩顶飞泻而下,称为小水帘洞。拾级而上即抵水帘洞。洞顶危岩斜覆,洞穴深藏于收敛的岩腰之内。洞口斜向大敞,洞顶凉爽遮阳。两股飞泉倾泻自百余米的斜覆岩顶,宛若两条游龙喷射龙涎飘酒山间,又像两道珠市从长空垂向人间,故又称珠帘洞。






福建舰





走了一公里多 又是爬山


山民采茶,茶商收鲜茶2元一斤





这就是水帘洞 看得见水帘吗?


三贤祠
三贤祠简介
三贤祠,原名“屏山先生祠”,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初祀齐国公刘子翚、宋宁宗嘉泰间(1201-1204)增祀朱熹及刘甫,并更名为“三贤祠”。
司初建纵深7.3米,横宽19.6米,二进三开。右附书斋,中供刘先生神主,两厢为护祠起居室,时刘甫年近而立,与父刘衡自刘官寨徒祠右书斋攻读、讲学,且兼为护祠。
屏山先生祠因刘甫蛰居,故多学者常聚于此讲究学问,常造访者有朱熹、刘珙、蔡沈等知名理学家,使此祠生色。刘甫病逝,祠曾一度冷落。庆元六年(1200),朱熹病逝,邑人为纪念朱熹,刘甫之贤,特增祀于此祠,并更名为“三贤祠”。
三贤祠创建以来,刘氏宗族常来祭祀,朱熹门人及生前好友亦常趋此凭吊。元初世祖为拢络汉文人心,首尊理学,此祠亦曾被重视。至明一度为僧道所占据,景泰间(1450-1456),贡生刘照重修并复为祠。明末再度为僧人所占。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巡抚御史明令僧道不得占此,祠再得复兴。后因旧建日久,于民国十二年(1923)重建至今。








回了,第二天OK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