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去天津是十年前,2015年秋天,那个时候,没有网红地标,没有打卡机位,没有大爷跳水,就是纯粹且朴素的普通游客标准二日游。这里有悠然节奏,有烟火美食,有搞笑相声,短短两天,就让我爱上了天津。
更值得说的是,我在马蜂窝的第一篇游记,记录的就是十年前那场天津旅行,这篇游记让我直接登上蜂首,出道即巅峰大概说的就是我吧哈哈,现在看看十年前自己写的东西,有点不忍直视,岁月可真是一把杀猪刀。
【游记考古传送门:@https://www.mafengwo.cn/i/5663702.html】
十年时间,像是一个轮回,世界这本书,我翻过一页又一页,不变的,始终是马蜂窝相伴在侧,一边记录,一边分享,见证我的每次出发和每次抵达。
十年后的今天,成熟很多稳重很多的自己,即将开启人生新阶段,肚子里揣着宝宝,身子日渐笨重,然而即使是脚步有些蹒跚,却仍然按耐不住想走出去的心。
于是在难得的假期,我决定去一切开始的地方看看,想象中的天津,应该还是那般悠然自得,海河边,有着迷人的欧式风情,小巷里,有着让人沉醉的烟火气息。它们见证了天津的变迁,也见证了我的成长。
带着十年前是完全陌生,十年后是相伴一生的另一半,去走走那些熟悉又陌生的路口,感受岁月带来的变化与永恒,这么想想,好像也挺浪漫。
古文化街,十年前,十年后。
西开教堂和门口天桥上拍的商业街,十年前,十年后,不知道当年办婚礼的小夫妻,是否过得幸福。
五大道的马车,民园广场,十年前,十年后。
瓷房子,十年前,十年后。墙体从黄色变成红色,造型依然雷人。
狗不理山东路总店,十年前,十年后。
名流茶馆新华路店,十年前,十年后。
世纪钟,天津地标,十年前,十年后。
现在的旅行,流行一个词,小众,我也不例外,毕竟小众等于人少,所以在法定节假日去热门城市旅行这件事,我真的是很久没有做过了,做好人挤人的心理准备,仍然是被人山人海震惊。
第一波震惊来自于五大道,清明假期赶上五大道海棠花节,虽然是人山人海,但也确实是很美。
五大道地区最早就是一片窝棚民居,自1860年划为英租界后,诸多西式小洋楼建了起来,逐渐形成规模,辛亥革命后,政权更迭,社会动荡,许多有权有势的人都来到这里寓居,包括清朝皇亲国戚,富商,社会名流,甚至北洋时期的政要。
五大道见证了一段复杂变换的岁月,当历史洪流褪去,入住过各色名人的精致小洋楼就保存了下来,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现在的五大道旅游区共由22条道路组成,几条东西向的道路是主干道,包括成都道、重庆道、常德道、大理道、睦南道、马场道等。诸多名人居住过的旧居洋楼,也多分布在这几条路上。
五大道海棠花节,活动主场地在大理道和民园体育场,打车到桂林路与成都道路口,吃个早饭,然后顺着桂林路溜达到大理道,直接被人山人海震惊。
在海棠花节期间,大理道周边禁止汽车通行,完全成了步行街,道路两侧是开的正盛的海棠花,随着微风拂过,不时有花瓣飘落,连空气里仿佛都弥漫着淡淡的花香,这种味道,是独属于春天的甜美气息。
路边花树下,是无数小摊贩,可爱气球,浪漫花束,春日风车,零食小吃饮料甜品,说是应有尽有也不为过,另外还有不少摄影小摊,许多游客都被吸引,希望能留下这美好的春日瞬间。
而更多的,是驻足拍照的游客,人来人往,游客如织,沐浴在春日阳光中,每个人都被这浪漫无际的花海惊艳,此起彼伏的“哇”和“太美了”穿插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好不热闹。
大理道中间位置的民园体育场,摆满了市集小摊,琳琅满目的小商品让人目不暇接,在广场中间,还搭建了舞台,或怀旧或欢乐的歌声,回荡在这座有84年历史的体育场上。
也许若干年前,足球球迷的欢呼也是这样响亮,古老与现代交织,传统与创新碰撞,历史仿佛在这里重叠在了一起。
南道与河北路路口的疙瘩楼,是一栋神奇的建筑,建筑外立面过火砖砌的粗糙质感,是疙瘩楼“疙瘩”之名的来源。
之后屋主更是把众多瓷片和文物贴满建筑外墙,在一众欧式洋房里,显得充满魔幻色彩,天津著名老字号西餐厅,成桂西餐厅,就开在这里。
睦南道50号是张学铭旧宅,张学铭是张学良胞弟,在解放前曾任天津市市长。旧宅的院子里有两棵巨大的海棠花树,枝条仿佛都被花朵压弯。
灿烂的春色,就这样在小院里绽放,跌宕起伏的一生,也敌不过岁月如梭,花开花落。
在马场道的天津外国语大学历史悠久,于1921年创办的天津工商大学是天津外国语大学的前身,是全国最早独立设置的八所高等外语院校之一。现在,学校门前的外国语大学车站,则被誉为最美海棠花车站,站台旁有一棵超大的海棠花树,把整座车站包围其中,远处,是马场大厦充满欧式风情的圆形屋顶,春日与欧式风情,融合在一起
五大道地区的第一条路,是马场道,当时在这条路南端有一座赛马场,经常有英国人从这里骑马驰骋去赛马场,故而命名马场道。当时,骑马和乘马车,是五大道最早的出行方式。
乘马车这一传统保留了下来,在五大道游玩时,经常能看到马车悠哉而过,游客乘坐马车游览五大道,穿梭在街头巷尾,远远听到马蹄声和马车轱辘的吱嘎声传来,让人觉得仿佛回到了那个悠远的年代。
也许在一百多年前,居住在这里的贵族们,也是怀着一样的心情,乘着马车,看着各种充满异域风情的建筑从眼前掠过。
在五大道一众摊位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位写书法的大叔,墨汁在他笔下像是有自己的灵魂,时而张扬,时而内敛,引得游客纷纷驻足观赏。他的每一次提笔落笔都带着一种气定神闲的意味,似乎有着无尽的故事,站在他的摊位前,仿佛能感受到一种超脱于世俗之外的淡然与美好。
位于大理道的和平宾馆,也已经变成了花花的海洋,建筑外墙铺满鲜花,院子里摆满了市集小摊和互动娱乐的小装置。
在五大道,最不缺的就是各色精致的欧式建筑。
走过是一栋栋见证过历史的老洋房,每一步像是都踏在岁月长卷中里,在遮天蔽日的海棠花海包裹中,这些老房子,仿佛褪去凌厉沧桑的历史感,披上一层梦幻的外衣。
花瓣随风,落在小摊上,落在孩子们的笑容里,也落在小院里的青石板上,一栋门,一扇窗,在花朵掩映中,仿佛都变得温柔缱绻。
也许几十年前,某座房子的主人,也曾以同样的角度,凝视这些盛开的花儿,为其倾倒。
而现在,我们能做的,也就只剩沉醉其中,享受这份宁静与美好。
要说天津的地标景区,古文化街一定榜上有名。天津古文化街于1986年建成开业,这里不仅是天津文化的发源地,更是天津城市的发祥地之一。
在古文化街北端,仿古牌坊上“沽上艺苑”四个大字熠熠生辉,牌坊一边是耳朵眼炸糕,一边是桂发祥麻花,这两家店铺都是天津三绝之一,众多游客在门口排起了长队,争相购买。炸糕和麻花散发出的香甜气息弥漫在空气里,走到这里,几乎没有人能抵挡住这份诱惑。
从这里进入古文化街,真的很难想象,全长只有500多米的主干道,竟然能聚集近百家店铺。
在古文化街的第一个交叉路口,一家重量级老字号店铺开在这里,它就是泥人张。
泥人张创始于清代末年,创始人张明山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从小家境贫寒,随父亲以捏泥人为生。历经百年的泥人张,是天津民间文化的代表,来欣赏购买的游客特别多,泥人们活灵活现,憨态可掬的形象,非常受人们喜欢。
古文化街区里的建筑,都是中式仿古建筑,入驻店铺大多是很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老字号或非遗文化体验店,整个氛围特别搭,用琳琅满目来形容毫不夸张,逛起来,和其他步行街的感觉非常不一样。
主干道两侧,店铺的各色招牌挂的密密麻麻,道路上方,则挂满了红灯笼。小贩的叫卖声,游客的喧哗声,与各种小吃的香味交织在一起,站在熙熙攘攘的游客中间,不自觉地就会放慢脚步,被这种快乐的气氛感染。
通庆里是古文化街上为数不多的保护建筑之一,是津派建筑的典型代表,据说这里原为里弄式居住建筑,把中国北方南方建筑融合在一起的同时,又兼具西方建筑特色,被誉为是一组“中西合璧、南北交融”的建筑。
午后的阳光斜斜得擦过一排排的仿清歇山顶,照在游客们洋溢着笑容的脸上,快乐,似乎是这里的关键词。毕竟,好逛的店铺真的超多。
老字号点心店一个接一个,清真老式点心铺子里,各种传统点心看着精致又好吃,是长辈们的最爱。
起士林的点心铺也开进了古文化街,这家始于1901年的西餐厅,是中国第一家西餐厅,他家的点心蛋糕蝴蝶酥里,仿佛藏着那个年代独有的味道。
年代复古商店陈列着不少80后童年记忆的零食,伴手礼商店有一整面墙的冰箱贴和各种印章,年轻人进去就逛到舍不得走。
路边,有相声茶社在招徕顾客,清脆的快板声像是能穿越整条街,孩子们喜欢在糖画和泥人摊前驻足,老者们灵动的双手,仿佛能藏得下整个宇宙。
笔墨纸砚铺子里,闻着久违的墨香,蜡染印花铺子里,欣赏染缸里诞生的独一无二的纹样,鼻烟闻药铺子里,带着探索心情去尝试的各种味道,是穿越时光的印章。
还有一家鸡毛掸子专卖店,津门蔡氏贡掸。这个品牌诞生于清朝末年,创始人蔡锡九凭借独到手艺在京城中名极一时,最初为皇家御用贡掸,现在,一把把鸡毛掸子陈列在店铺里,成为一段荣耀时光的见证。店主介绍一把黑色的鸡毛掸子,说是可以镇宅辟邪,整个掸子的毛摸上去手感顺滑,颜色黑到发亮,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跟老公开玩笑说,以后拿这个鸡毛掸子揍娃,恐怕娃都不配。
这些传统铺子,虽然不是古文化街独有,但也确实比较少见,让人开眼界的同时,仿佛也见证了天津数百年的历史变迁。
天津自古以来就是水陆交通枢纽,建于1326年的天后宫,是古文化街的中心,天津一直有“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的说法。
天后宫建成后,往来的船家都会在经过天津时,前来天后宫祈求风调雨顺,航运平安。随着聚集的船舶越来越多,落脚的人也越来越多,天后宫周边地区也就逐渐形成了天津最早的居民聚居地,日渐繁盛。
历经岁月,天后宫的红墙早已在褪成胭脂色之后又被粉刷,岁月轮回,不变的是依旧向前行走的历史,和依旧袅袅的香火。这座六百年历史的妈祖庙,曾目送过无数远行的桅杆,如今,她又迎接着无数游客的到来,也许守望,也是一种轮回。
天后宫广场上有两棵巨大的帆杆,据说已经矗立了600多年,东侧还有一座戏楼,广场上现在满满都是小吃摊。
找了个人多的小摊排队来个煎饼果子,热腾腾香喷喷,一边三两口吃掉一边又被熟梨糕吸引了目光,软糯的糕点加上各色果酱,甜甜软软,好吸引人。
逛吃逛吃,又买了几件小玩意,天津字样的冰箱贴,融合了天津若干著名地标景点。海河牌煎饼果子味牛奶,带着一点地域特色和一点恶搞,吸引着我做出第一次尝试。
六百米长的街巷,就在慢悠悠的步伐和懒洋洋的心情中,走到了尽头。
古文化街南侧,津门故里的牌坊,在夕阳中显得越发艳丽,驻足拍照,留下属于此刻的愉悦心情。
招徕叫卖声,熙攘喧闹声,交织成一支古老的乐曲,而这条古街,已经在这首抑扬顿挫的曲调中,度过了六百年。
从和平路拐入赤峰道,游客的密集程度就上升到了另一个档次,是顺着路走,也是顺着人群走,大家都是同一个目的地:中国瓷房子博物馆。
随着越来越接近目的地,人群也越来越密集,隐隐能听到扩音器传来的“游览入口向前”,远远能望见如游鱼穿梭的导游旗,当然更多的,则是人们或震撼或惊艳的赞叹。
在瓷房子正面匆匆一瞥,红色墙体掩盖不住三千万古瓷片的青白光泽。
也许它们本应在博物馆中接受人们瞻仰,此刻却被如织的人群零距离触摸,像是坠进市井烟火的仙子,在鼎沸人声中,展示着属于自己微弱的光。
瓷房子的前身,是一座建于1920年的法式洋楼,和天津保存下来的大部分洋楼一样,有精致的门廊,高大的罗马柱,和被封存的时光。
2002年,古瓷收藏家张连志,决定把珍藏的古瓷收藏装点在这座洋房上,让历经过历代窑火的天青色和浪漫法式建筑这两种文化,碰撞出不一样的光芒。
于是工匠们花了七年时间,打造出了现在的中国瓷房子博物馆。
阳光下的瓷房子,像是熠熠生辉的时光宝盒,青花瓷流转着深深浅浅的青色,石雕起伏的刻线投下清浅的光影,唐三彩点缀在一片青白之中,愈发显得艳丽,还偶尔有水晶流转着璀璨的光芒。
触手,是清冷冰凉,目之所及,却是斑斓绚丽。
参观瓷房子的人群,如流水般流动,似乎没有角落可以供人下脚,让人停留,我也只能是随着人群,爬上一层层的楼梯,在诸多藏品前匆匆走过,留下不轻不重的一瞥。
旋转楼梯,镂空花窗,露天阳台,每个角落,都被点缀了满满的古瓷片,来自不同年代的青色,铺就了底色,瓷盘或碗底,拼砌成大块花纹,再在其中点缀石雕或唐三彩,它们以一种新的姿态,见证着历史。
无数个21世纪的衣角,拂过无数个明清时期的瓷片,历史在这里交叠,也在这里重构。但似乎,没有多少人为这种仿佛穿越时光的联系而感叹。
来自全国各地的方言,讲着我能听得懂的赞扬,和我听不懂的赞叹,中间穿插着小孩子一声声的“妈妈这是什么?”
这一切拼凑成一场华丽震撼的演出,以历经岁月的古瓷为背景,匆匆走过的你我他都是群众演员,然后在满足了视觉听觉之后,我却无从得知,眼前的瓷片,到底是来自于宋代还是元代。
偶尔在眼前的碗底残片看到“制于明代xx”的字样,伸手触摸到一缕冰凉,才惊叹于我与历史的距离,竟然可以如此之近。
收藏家张连志的名字,被留在瓷房子外墙的角落,游客匆匆,拍照打卡,有几人曾关注到他的留名?
一块块残缺的古瓷片,在拼贴堆砌中,获得了新的叙事,也许这些属于古代文明的碎片,获得了真正的永恒,但却我不知道,对于这些古瓷来说,这样的结局,到底算不算得上是happy ending。
打车穿过拥堵的步行街,在西开教堂的铸铁围栏外下车,安宁美好的西开教堂,如今也已经是人山人海。我站在一片喧嚣中,抬头仰望,也许唯有教堂尖顶的青铜十字架,能在四月的天空划出一道宁静的轨迹。
西开教堂全称天主教西开总堂,由法国传教士杜保禄于1916年主持修建。我好奇,在一百多年前,这位跨越重洋而来的传教士,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在泛黄的羊皮纸地图上选定了这个地点,这座建筑持续百年的故事,就由此展开。
西开教堂建筑风格属于法国罗曼式,高45米,平面呈长十字形布局,有三个并列的绿色穹顶,而建筑外墙,则是用红黄两色的花砖砌筑。这些色彩斑斓的砖墙,赋予了教堂一种童话般的梦幻气质。即使岁月留下了斑驳的痕迹,但TA柔美的外表和梦幻的色彩,仍然让每一位目睹TA的人,为之惊叹。
西开教堂的正门如今已不再开放,却成了游客钟爱的打卡地,年轻的男女们寻找着避开人群的最佳角度。
矗立在门口的铜像,似乎也因喧嚣而感到烦恼。
回想起十年前,这里鲜有游客,我只偶遇到一对结婚的小夫妻,那时只觉得这里神圣而宁静,充满了浪漫与美好。
大家排着队,从侧门进入教堂。
不自觉就降低了谈话的音量,似乎是怕惊扰这里的神圣氛围。脚步声细密而急促,在教堂肋状拱顶下激起的轻微回响,让人恍惚间仿佛听到了老妇人祷告的呢喃,又仿佛是管风琴低音管的轻柔颤音。
中央穹顶的中轴线已经被拦住,不允许游客行走,人们只能从祭坛前走过,再穿过侧面的走廊。
必须承认,西开教堂内部那浅蓝色的墙面确实令人赏心悦目。不同于一些古老教堂的厚重,这种轻盈的蓝色,带着一种令人愉悦的清新气息。
阳光透过玻璃花窗洒入,将斑斓绚丽的光影投射在墙壁和地面上。空气中微小的尘埃缓缓舞动,此刻,我仿佛能够触摸到时间的轮廓。
走到教堂尾部,在被拦住的中轴线前停下脚步,高耸的穹顶在廊柱间展现出柔和的曲线,座椅整齐排列,让人不自觉就把视线放到尽头的祭坛。
然而,这个美丽场景似乎并未吸引太多人的驻足。大概对于大多数游客而言,沿着既定路线匆匆走过的这短短的几十米,似乎并不足以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只是随意地发出一句“没什么好看的”,便对这座拥有百年历史的建筑匆匆下了评语。
走出教堂,游客依然络绎不绝,门前那条狭窄的街道,一边是有逾百多年历史的西开教堂,另一边则是熙熙攘攘的商业步行街。这座建筑以其恒久不变的美丽姿态,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让远道而来的旅人能轻易寻到TA的身影,或许,这样的守护,将会持续很长很长时间。
Citywalk这个词,在最近几年流行了起来,在一座陌生城市里游走,探寻城市各个角落不一样的面貌,有一种洒脱自由的快乐。
没想到,十年后再来天津,一场简短的天津citywalk,竟充满历史与现代交融的美感。
清晨的金汇桥,还沐浴在熹微晨光中,大波游客和旅行团都还没杀到,空气中只有略为清冷的味道。
走上金汇桥,俯首,桥面上老旧的木材在脚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似乎和西边古文化街朱漆木门次第开启的声响相得益彰。抬头,桥东岸奥匈帝国风格建筑群,与桥身的钢结构建筑,组成一幅和谐又充满欧式风情的画面。
向北,遥遥望见青灰色肃穆墙面的望海楼教堂,旁边是老大爷跳水的狮子桥。
向南,红白相间的冯国璋旧居和袁氏宅邸,与远处的高楼大厦,构成独特的天际线。
一座桥,像是一条连接了过去与现在的时光隧道。
得益于天津的漕运历史,天津自开埠以来就一直是北方的商业中心,随着1928年劝业场在法租界建成,这周边逐渐发展成天津最繁华的商业区,历经近百年岁月洗礼,这座优雅别致的法式建筑,仍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劝业场对面是时尚购物中心恒隆广场,商场一楼的星巴克门店尤其吸引人眼球。
这家星巴克所在的建筑,是建于1922年的天津浙江新业银行大楼,是天津租界时期保存下来的重要建筑之一。
从立着高大廊柱的入口进入,推开沉重的门。咖啡香扑面而来,像是打着旋,充斥在这个有百年历史的圆形空间里。年轻人有的坐在桌旁惬意谈笑,有的坐在吧台前等候饮品,和百年前身着摩登旗袍款款进出的贵妇们在这个时空里交叠。
星巴克旁边的建筑是建于1928年的交通旅馆,由法国建筑师设计,因地处交通便利的法租界商业区,所以用“交通”二字命名。这座建筑现在是华为旗舰店,当下深受人们喜爱的智能通讯代表品牌入驻百年历史老楼,毫无疑问这又是一场历史对话。
顺着和平路继续往东,几乎每一座人气满满的商场,都是有近百年历史的老建筑。巷子里的中国大戏院看起来很不起眼,它是1936年竣工的采用当时最高水准技术的大剧场,曾有诸多社会名流到访。
和平路与赤峰道的交叉口,褐色外墙的渤海大楼建于1936年,47.47米的建筑高度,曾一度是天津市最高的建筑,在那个年代,是无可争议的天津地标。
对面的国民饭店建于1923年,院子打理的干净整洁,看上去岁月静好,然而这里曾经是中共天津市委秘密机关和联络站的所在地。
在阳光晴好的午后来到泰安道五大院,阳光照在这片建筑上,红墙的颜色仿佛也艳丽了几分。
天津泰安道五大院位于天津英租界的核心区,这片区域是天津最早的租界,建筑历史可追溯到1860年,一百多年历史的沉淀,让这片建筑能有着如此浓厚的欧式风情的原因,一目了然。
这组红色的建筑群,包含了写字楼,高级酒店,住宅公寓,功能很复杂,吸引了许多年轻人来打卡。
尤其这处圆拱门廊特别受大家欢迎,窄窄的马路挤满了来拍照打卡的姑娘,虽然是车来车往有点危险,但确实是担得起“出片”这个词。
然而更吸引我的,是暖暖阳光照在身上时的惬意之感。
路边的甜品车散发着甜甜的味道,海棠花在高大罗马柱下盛放,还有挂着幸福笑容拍婚纱照的新娘,追逐飘落花瓣的小朋友,人们手握咖啡悠闲的走在路上,岁月静好,大概就是如此。
现在的天津音乐厅,是2009年重建的,最早的天津音乐厅始建于1922年,名为平安电影院,放映过许多外国大片,名气和人气都很高。1956年后更名天津音乐厅,仍然是市民艺术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直到2005年,原建筑拆除。
重建后的天津音乐厅,有巨大的罗马柱和穹顶,自带古典浪漫气息。
傍晚时分,连吹过的风都是温柔暖暖的,挤在这座古典欧式风格建筑周围拍照的姑娘,不比泰安道五大院少。
这里确实是美的,坐在马路对面的室外椅子上,把紧绷的心情放下,看着这座精致美丽的建筑,渐渐被夕阳蒙上一层金边,微风轻拂,不带一丝寒意,这一刻的宁静与舒适,实在令人难以忘怀。
从津湾广场走到海河边,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海河以一种温婉柔和的弧度,环抱着天津这座城市,蔚蓝的河水,在阳光下散发着柔软的光泽,偶有游轮驶过,声声汽笛,诉说着这个时代的和平美好。
河对岸是天津站,这座历史悠久的火车站,从清代光绪年间就开始运营,一个多世纪以来,她见证了无数梦想的启航。尽管经过改造扩建后,外观模样变了,但她仍然以温柔的姿态,接纳每一位来者,这种包容与柔软,早已成为她不可磨灭的印记。
天津站旁边,是解放桥和世纪钟,天津的citywalk路线里,它俩大概是最不出片最不网红的打卡地,但它们却是天津城市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两个词。
沿着海河南岸散步,架在海河上的解放桥,与河对岸的世纪钟遥相呼应,两个时代的两座地标,就这么在同一空间相遇,这不仅是文化的传承与延续,也是天津城市发展历史的见证。
两岸的建筑从崭新变陈旧,再到被翻新,岁月流转,不变的是它们对海河,对天津的深情守望。
走上解放桥,当汽车从桥上驶过时,脚下会传来轻微的颤动,走在桥上的人们,一边欣赏海河两岸的迷人城市风光,一边感叹这座已矗立近一个世纪的钢铁大桥的雄伟。
也许在1927年,这座桥刚建成的时候,人们也是怀着一样喜悦的心情,走着,笑着,赞叹着。冷硬而张扬的线条,斑驳而巨大的齿轮,在暖阳下,似乎也泛起与此刻同样的温度。
这座曾是海河上造价最昂贵的桥,被设计师赋予了可开启的功能,闭合时,正常走人走车,有巨轮驶过时,桥面缓缓打开,供其通行。在桥梁中间的这道缝隙,就是当解放桥开启时,如蝶翼般张开的中心点。
2005年,解放桥被锈蚀的链条和齿轮,被复制更换,经过维护改造的解放桥,重新恢复了可开启功能。上一次开启,是在2023年,曾在网上看到当时的照片,暮色四合,灯光亮起,矗立近百年的钢铁巨兽被蒙上一层金边,他缓缓张开臂膀,拥抱着这座城市。不知若能亲临现场,该是一种怎样震撼的心情。
海河北岸,是建造于2000年的世纪钟,镂空雕花指针与表盘上的古罗马数字和“天津”字样时而交错,时而重叠,外层再围绕上一圈十二星座浮雕,华丽精致中透出复古的奢华气息,仿佛是昔日达官贵人珍藏于怀中的精致怀表,如今却毫无保留地展示在众人面前。
世纪钟已经在这里守望了25个春秋,城市的变迁如同时间的推移,永不停歇,也许再过几十年,随着时光流转,时移世易,海河两岸又会有不一样的面貌。
从解放桥的南端走到北端,再走回来,一座桥,连接了海河的南北两岸,也像是连接了过去与现在。
旗袍淑女的轻笑,黄包车夫的吆喝,巨轮驶过的汽笛,八十年代的自行车铃,以及现在的GPS导航提示音,按下快门时的喀嚓声,都被融进了奔流不停的海河水中,翻滚了两个世纪的波浪,默默地包容并注视着每一个时代的印记。
简单的走了这一趟,是不是,也算是穿越了时光?
相声始于明清时期,源于华北京津冀地区,许多源自生活的笑料被融入相声的表演形式中,充满诙谐幽默,所以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欢迎。
天津相声尤其有名,天津甚至有“哏儿都”之称,在天津有大大小小无数个相声茶馆,到天津旅行,不去茶馆听场相声,简直就是不完美的。
天津名流茶馆始建于1991年,是改革开放后第一家将相声重新引进茶馆,著名相声演员马三立先生亲自为名流茶馆题名,几十年来,陆续有四家分店开业,诸多曲艺界名流在此登台献艺,说名流茶馆是天津相声茶馆的代表也不为过。
十年前天津旅行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名流茶馆的相声,没有之一。
这次仍然是买的名流茶馆新华路老店的票,门头很小,但一直挤满了人,感觉有不少没提前买好票准备现场买票的游客。
穿过幽深的小巷来到剧场,和十年前一样,是不大的场地,台上挂着横幅,名流茶馆的字样闪闪发光。
两个多小时的表演,从一段快板开始,二十分钟,朗朗上口。
之后是几组相声演员登台表演,每一段表演都非常搞笑,精彩程度不相上下,而且大部分是年轻演员,能从这里窥见传统曲艺文化的传承。
相声艺术从诞生的时候起,就是亲民接地气的,这也是我特别喜欢名流茶馆的原因,小剧场,场地不大,票价不贵,演员和观众的距离特别近。
演员现场还会跟观众互动,更是多了一分亲切的感觉。和电视上的相声相比,现场的相声段子尺度更大更有趣。
本来有点担心,会不会不如以前搞笑了,还安慰老公说,如果不好听我们就提前走,结果不知不觉听完全场不说,仍然觉得意犹未尽!
推荐所有去天津旅行的小伙伴,一定要去名流茶馆听一场现场相声。
天津好吃的真的太多了,大街小巷里更是藏着数不清的开了几十年的小馆子,还有遍地的天津三绝,煎饼果子更是闭眼随便吃都好吃,就只恨自己的胃容量不够大!
到天津的第一顿早餐就是煎饼果子,天津能吃煎饼果子的地方真的太多了,各种大店小店,早市摊路边摊,简直不知道该吃哪家。选择恐惧症直接搜了酒店最近的连锁品牌,南楼煎饼。
店面很小,就在大厦一楼的一个窗口,两个阿姨在忙活着做煎饼,面糊从软绵绵变得薄脆,打鸡蛋加油条刷酱,一套动作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煎饼果子超大一个,油条焦焦脆脆,拎着往回走,还没到酒店就吃完了,果然趁着的煎饼果子就是好好吃。
说起天津有百年历史的老牌餐厅,起士林绝对应该拥有姓名,这家始于1901年的餐厅,历经一百多年风雨,见证了历史的变换和天津的发展。
餐厅就在天津音乐厅旁边,原来的老店正在装修,顺着小路往里走走就是新店,店外挂着金属铭牌,还有花坛木椅,很轻松的感觉,这里还有一家超大的起士林糕点,排队购买的顾客非常多。
为了这顿饭排队等了两个小时,确实是有点拼,感觉很多年都没这么尽力的去吃一顿饭了,还是那句话:来都来了!普通游客的快乐,等待也值得!餐厅环境很好,有老电影里那种复古的感觉,同时装饰都非常考究,奢华又低调。
起士林餐厅偏俄餐,红菜汤是俄餐代表菜之一,喝起来是酸酸微甜的,红菜头的味道不是很重,还有炖的很软的土豆,汤里带着浓浓的肉香,有点西红柿牛腩的感觉,还不错。
起士林土豆沙拉也是他家的一道招牌,土豆软软糯糯,口感细腻,放在现在,很多餐厅都有土豆泥沙拉,但想到一百年前就诞生了这道土豆泥沙拉,还是觉得很惊艳的。
罐焖牛肉是起士林的招牌必点,罐子上盖着酥皮,拍好照会有服务员帮着切开,直接吃的话奶味香浓酥酥脆脆,也可以蘸着牛肉汤吃,感觉蘸汤更好吃。
牛肉选的都是牛肋条,块头非常大,而且炖的很烂很入味,大口吃肉,觉得超满足,汤汁有浓郁的牛肉味,微酸,特别喜欢这个味道,连带着里边的配菜都是入味又好吃。
怕不够吃,加了份披萨当主食,能吃得出是现烤的,饼底很香脆,但分量和口味都中规中矩,用料也不是很足,最后是蘸着罐焖牛肉的汤吃了,罐焖牛肉好绝。
吃完饭走的时候,仍然有很多人在等位,店面亮起了灯,搭配车水马龙,真的有点恍惚穿越到电视剧的调调,对于这种老牌餐厅,吃的不仅仅是饭,更是历史和岁月。
这家小店就开在五大道景区里,一大早去吃个锅巴菜,然后溜达到大理道看海棠花,简直完美。提前预想到了节假日+海棠花节,肯定会很多人,到了之后果然不出意料,排队的人都排到院门口了!
院子里排队买煎饼果子,面糊是绿豆面的,可以选加果子或者果篦,果篦薄薄脆脆,比较干,果子是现炸的焦焦香香,口感不一样,都很好吃。
屋里排队点锅巴菜,老豆腐和小馄饨,屋里和屋外的两条队要分开排,还要占座,确实是花了挺长时间。
锅巴菜是天津特色小吃,绿豆小米磨浆做成煎饼,晒干之后切条,泡在卤汤里,再加上各种料。陈记的锅巴菜分量挺足,卤汤肉香很浓,还加了很多麻酱,所以吃起来确实是很香。
老豆腐比一般的豆腐脑带着更重的豆腐香味,口感嫩滑,麻酱的味道同样让人印象深刻,很香。
小馄饨比较清淡,汤里打了鸡蛋花,喝起来比清汤要好喝很多,馄饨个头不大,皮薄馅足,吃着不腻。
吃完这家既是网红又是老字号的小店,整个人都觉得热乎乎的很舒坦,煎饼果子很好吃,有种烟火气,想去尝尝的小伙伴建议错开节假日,确实是排队太久了。
大名鼎鼎狗不理包子,天津三绝之一,虽然很多人避雷说又贵又不好吃,但俗话说:来都来了,毕竟也是有一百六十多年历史的老字号了,怎么能不尝尝。
去的是狗不理的山东路总店,在名流茶馆看完相声,直接溜达过去,晚上顾客仍然不少。
大堂有拍照打卡区,古色古香+富丽堂皇,还有一些小巧可爱的文创商品,作为一枚包子,也是尽力了!
打包两份包子带走,一份48元8个包子,价格确实不便宜,吃起来还行,皮不太厚,数了数确实有18个褶子,肉馅不腻人。对咱们现在来说,这个口味也就是一般,但想想在狗不理刚诞生的一百多年前,这个肉包子肯定是惊为天人的好吃。
天津西北角早市的名气真的超大,被誉为是天津早点聚集地,特意赶了个大早,就为了去西北角早市探寻下天津早餐的烟火气。
从芥园路往里走,路边已经有不少小摊贩,卷圈,煎饼果子,锅巴菜,老豆腐,熟梨糕,茶汤,常见的天津小吃这里应有尽有,让人目不暇接。
一直往里走到南大寺附近,这边算是比较中心的位置,最热门的早餐店基本都聚集在这里,虽然时间还是很早,但这里早就已经是人山人海。
南大寺门口,马路边,随处可见的都是排队的人群,这边有不少清真店铺,看着有家清真点心和清真烧麦很受欢迎,甚至还有几个文创摊,东西真是太齐全了。
最后实在是没信心能排这么久的队,我们就离开核心区,随便找了几个路边摊吃吃,感觉也很快乐呀!
卷圈是天津特色小吃之一,豆芽豆干粉皮等食材裹进豆皮里,封口再油炸,外焦里嫩,口感层次丰富,还可以加个卤蛋卷饼吃,吃着更香不腻人。
找了个排队人数中等的摊买了个煎饼果子,果篦香香脆脆很好吃,顺便在这个摊上点了一碗锅巴菜一碗老豆腐,热乎乎的汤水下胃,感觉好舒服!
吃饱之后又买了一块热乎乎的糖油饼,刚出锅吃着脆脆的,外面薄薄一层糖,让饼吃起来更香甜。
在路口还有家挺大的桂顺斋,这是一家始创于1924年的清真点心品牌,正八经的百年老店,在天津有很多分店,口味和用料都很传统,每家店都能看到有很多叔叔阿姨在买,来都来了,给妈妈们带了一些传统糕点。
短短两三天的天津休闲游,老公总结说,天津真的是一个让人觉得太舒服的城市。慢节奏,悠闲,有文化有历史,还很好吃,除了游客多了些好像没别的缺点。
我们约好之后带着爸妈再来一次,诸多老字号小馆,应该也会很合他们的口味。毕竟,这次从天津给妈妈们带了起士林的蝴蝶酥,桂发祥的大麻花,桂顺德的清真糕点,无一踩雷收到一致好评!
所以,如果你也想来一场轻松惬意的休闲游,或者在犯愁带父母去哪,不妨考虑下天津哟,哏儿都真的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