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假期,来趟石家庄之行~
主要去两个地方,河北博物院、正定古城(隆兴寺、天宁寺、开元寺、临济寺、广惠寺)。
省博里的长信宫灯、博山炉等镇馆之宝都在,古城里能看到那“半座”唐代木构建筑、四座佛塔,仅仅是隆兴一座寺就能看到四出抱厦的摩尼殿、倒坐观音等“六个全国之最”。
我们的行程是,第一个半天去河北省博,第二天去正定古城。接下来先说说交通~
下图为石家庄三个火车站、河北博物院、正定古城的相对位置。
1.石家庄市内的火车站
(1)石家庄站:
是京津冀及华北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站,属于特等站。
主要线路包括京广铁路、京广高速铁路、石济高速铁路和石太高速铁路。
地铁2号线、3号线经过。
(2)石家庄北站:
位于石家庄市新华区,属于二等站,主要服务于普通列车。
无地铁线路通过。
(3)石家庄东站:
位于石家庄市裕华区,是石济客运专线的中间车站。
地铁1号线经过。
2.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
机场距离正定古城直线距离18公里,距离石家庄市中心约32公里,此三点成一线。此机场目前不通地铁,可乘坐机场专线(客车)到达市里。
3.市内交通:
(1)地铁:共三条地铁线路(如上图)。其中地铁1号线“博物院”站下车,直接就可到达河北博物院北门。
(2)公交:感觉公交站点还是比较密集的。我们上车的科技馆站是个临时站,站牌没有线路信息,但是牌子上贴着二维码,微信扫码可以查询线路情况和来车位置等实时信息,基本两秒自动刷新信息,页面也比较简洁。
4.到正定古城的交通方式后面会写到。
开放时间:9:00~17:00,周一闭馆。
门票:免费。可在微信公众号上预约(按照三个时段预约,刷身份证或预约码入场)。
行李寄存:南门、北门馆内一楼均有小的存包箱,但位置不多。大行李要寄存到咨询台。
讲解:10:00、14:30有南区常设展的免费讲解(南区咨询台)。也可租用讲解机,也有收费的讲解。
停车:院内无公共停车场,面向社会收费停车场位于西大街和范西路交叉口北行30米路东。
河北博物馆包括三个院区:主院区、建华院区、育才院区,而我们参观的是指主院区(接下来所有展览均指主院区)。
主院区:分为北区(老馆)、南区(新馆),两栋长方形建筑从中间联通(一层、二层均可通过)。
出入口:北区、南区各有一个出入口,无论从哪个入口进入,都可以穿过联通区域直接走到另一区。中间联通区域的负一层为文创区,单独设出口。
北区(老馆):共两层,大大小小共十一个展区,大多为临展。
南区(新馆):共三层,每层约四个展区,共十一个展区,均为常设展。如果时间充裕,可以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从三楼到一楼参观;但是镇馆之宝大多在二层,
因此如果时间有限请直奔南区二层的“大汉绝唱”“战国雄风”的四个展区!!!
镇馆之宝所在位置(都在南区):
三楼:透雕龙凤纹铜辅手;
二楼~大汉绝唱: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刘胜金缕玉衣;
二楼~战国雄风: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中山王*(cuo四声)铁足铜鼎、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座;
一楼:彩绘散乐浮雕、北齐文宣帝高洋墓墓道壁画、青花釉里红开光贴画盖罐;
备注:上文中标“*”的位置的字如上图,输入法字库里找不到,发音为cuo四声,下文中标注*符号的皆为此字。
这里必须要表扬河北博物院的是,文物注释中的不常用字,都会标拼音,而且是不厌其烦地标拼音,这样的科普对参观者很重要、很有意义!
----------分割线:以下为“战国雄风 古中山国”展厅文物----------
战国中山国国史:
公元前770年,白狄族鲜虞部建都新市(今正定县新城铺)。公元前506年,“中山”之名首见于《春秋》。公元前457年,晋国征伐中山,中山国遭重创。
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复立,建都于顾(今定州市境内)。公元前406年,魏国占领中山国。
公元前380年前后,中山桓公复国,建都灵寿(今平山县三汲乡)。
公元前327年,中山国君*(cuo)即位,国力渐达鼎盛。公元前323年,中山国与韩国、赵国、魏国、燕国共同称王。
公元前296年,赵国灭中山国。
中山王*cuo铜方壶(左)、中山王*cuo鉄足铜鼎(右上)、中山王#(cì)铜圆壶(右下)可以统称为“中山王三器”。(其中,中山王*cuo鉄足铜鼎,为镇馆之宝之一,原件由于鉄足生锈严重,展出的为复制品。)
备注:“#”位置汉字形为“上次下虫”,打字打不出,发音cì四声,下文中标注#符号的皆为此字。
三件铜器珍贵之处在于其壁刻满铭文。
中山王*cuo鉄足铜鼎,刻有铭文469字,是目前发现的铭文最长的战国青铜器,铭文记载了中山国相帮司马赒(zhou一声)率师伐燕的功绩,告诫后代要西区燕国之乱的历史教训。
中山王*cuo铜方壶,刻有铭文450字,记载中山伐燕胜利战绩,其中特别提到中山国君世系,填补了史书空白。(上图所示为铜方壶镌刻文字及其对应文言)
中山王#cì铜圆壶,刻有中山国君#ci对父亲*cuo的悼词182字,提供了有关王#ci和相帮司马赒的资料。
蟠虺(pán huǐ )纹兽首流嵌松石铜匜(yí二声),唐县北城子战国初期墓出土。
“虺”为小蛇,《述异记》说:“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
蟠虺纹即为盘曲的小蛇纹样,出现于春秋中期。
(类似的还有蟠螭(chi一声)纹,出现于春秋早期。螭为龙的第九子,没有角。个人觉得蟠虺纹和蟠螭纹不太好分辨)
错金银铜版兆域图,中山王*cuo墓出土。
是已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有比例铜版建筑规划图,是中山王*cuo陵区建筑规划图,图中标示出各个建筑的长度和间距。
灵寿古城西城北部和西城之外的两片区域是中山国的王陵区,有七座王墓族。目前发掘的五座墓中,中山成公墓和中山王*cuo墓,墓上原有巍峨的享堂建筑,目前主室已被盗空,仅库室内文物幸存。
铜山字形器,据考证是古中山国的仪仗礼器,出土于中山成公墓和中山王*cuo墓。也是原来的河北省博物馆的馆徽。
河北博物院是由河北省博物馆和其他几家单位合并而成,在北区(老馆)大厅墙上可以看到“河北省博物馆”的馆徽,说实话,感觉比现在“河北博物院”的院徽更有辨识度。
错金银铜虎噬鹿屏座,中山王*cuo墓出土,镇馆之宝之一。
链接两扇屏风的插座,造型为猛虎噬鹿,上方两个长方形銎(qiong二声)口,用于插放屏风扇。
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中山王*cuo墓出土,镇馆之宝之一,也是我最喜欢的馆藏之一。
案面虽已朽,但通过底座可以看出其设计之精妙。两雄两雌梅花鹿承托圆盘底座,底盘上四条双翼双尾的神龙昂首挺立,龙的双尾向两侧环绕,反勾住头上的双脚,双翼聚于中央连成半球形,龙尾连接四只展翅的凤鸟。龙头承托一斗二升式斗拱,斗拱上托案框。
石制六博棋盘,中山王族3号墓出土。
这个比较有意思,很少看到古代棋盘。同时展出的还有石棋子、水晶棋子。
六博,古代棋类游戏,分黑白两方,每方六子,双方先用骰子掷采,再据掷得的采行棋,战国时期的具体游戏规则已失传。
----------分割线:以下为“大汉绝唱 满城汉墓”展厅文物----------
陵山上有两座古墓,墓主人分别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和王后窦绾(wǎn三声)。
此中山国非彼中山国(前文是指东周战国中山国,现在说的是西汉中山国)。
西汉中山国,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刘启封庶子刘胜为中山王,国都卢奴位于今河北定州市区。中山国传六世:靖王刘胜-哀王刘昌-康王刘昆侈-顷王刘辅-宪王刘福-怀王刘修,直到公元前54年刘修死,无子中山国废除。
透雕双龙白玉璧,汉代玉器中的珍品。
鎏金铜车軎、错金银铜车軎。
车軎(wei四声),安装在车轴末端的器件,用来括约和保护轴头。
错金银铜锯齿形器,说它可能是车上盛箭器的装饰。
好喜欢上面的纹样,(我照得很不清晰,大家可以自行搜索一下图片),仔细看,可以看到在错金部分,有的螺旋纹样不是突出在外而是反卷在实心错金的里面,而且每部分好似相同却不完全相同,很有意思。
两种不同幄帐的帐架构件,均为铜制。
可以看到荷叶和管件连接部分,丝毫感受不到这是两千多年前的工艺。
长信宫灯,镇馆之宝之一,也是我最喜欢的馆藏之一。
铜质鎏金,高48厘米。头、身、右臂等部分均可拆卸。使用时将体内灌入水,烟灰就可通过右臂(烟囱)吸入有水的体内,以保持室内清洁。转动灯罩、灯盘,就可以任意调节照射方向。
灯体刻有9处铭文,共65字,分别记载了重量、容量所属者,据铭文推知,使用者几经变化而至窦绾。
文创:我买了个长信宫灯的冰箱贴,里面的灯真能亮,还能换电池。哈哈~
错金铜博山炉,镇馆之宝之一,我最喜欢的馆藏。
其通体错金,底座透雕三条蛟龙,炉身及炉盖山峦叠嶂、神兽出没、虎豹奔走,猎人寻猎其间。想象一下,当烟雾从盖上的孔洞中袅袅升起时,该是多么美妙的画面。
文创:有好几种小博山炉。一种是没有错金的,我不大喜欢;我喜欢的那款有描金的断货了,没买到;还有一个博山炉叫“铜骑兽人物博山炉”,馆里也有展出,也精细但是另一种风格,两种样子有些像,大家不要搞混了。
铜说唱俑
错金银鸟篆文铜壶。周身用纤细的金银丝镶嵌出鸟篆文字和动物纹带。
鸟篆文是隶书的变体,以鸟虫之形组字,似书似画(上图中展台上展示有铜壶上的鸟篆文文字及释义)。
壶盖有文字12字,壶身有文字32字,大意表达了“这是个尊贵的壶盖和完美的壶,盛水盛酒心情都佳,饮酒能够疏通血脉、滋润肌肤、延年去病、长命百岁。”哈哈哈,原来是段完全不严肃的文字~
各种盆及其纹样。
----------分割线:以下为“曲阳石雕”展厅文物----------
菩萨头像,北齐,出土于邺城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太美了!!!
彩绘奉侍浮雕,五代,曲阳西燕川村王处直墓出土。
有人物14人,手持壶、托盏、障扇、拂尘等日常生活用具。
彩绘散乐浮雕,五代,曲阳西燕川村王处直墓出土。镇馆之宝之一,艺术感染力极强!
长136厘米,高82厘米。有人物15人,手持笛、琵琶、响板、箜篌等乐器。
----------分割线:以下为“北朝壁画”展厅文物----------
上世纪,随着东魏茹茹公主墓、元祜hù墓,北齐高洋墓、高润墓、高孝绪墓等被发掘出土以来,这些精美的壁画也被展现在世人眼前。这些壁画,胡汉交融,奇幻瑰丽,上承大汉遗风、下开盛唐先声,展现了北朝绘画艺术的巨大成就。
本展厅展出了部分精品原件、以及部分临摹品。
茹茹公主木门墙壁画--朱雀。高2.88米,宽4.3米。
北齐高洋墓壁画,镇馆之宝之一。此为临摹品能够看得更清晰。
----------分割线:以下为“名窑名瓷”展厅文物----------
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元代,保定永华南路小学出土。镇馆之宝之一。
----------分割线:以下为“慷慨悲歌 燕国故事”展厅----------
燕国,公元前1046年~前222年,历43世,800余年。
透雕龙凤纹铜辅首。镇馆之宝之一。
燕国宫殿大门上的门环,高74.5厘米、宽3638厘米,是我国目前所见最大的铜辅首。
其兽首为饕餮,饕餮额上站立凤鸟,凤爪踩两蛇身,两侧还各有一条曲身向上攀爬的龙。
虎头形陶水道管口,此为复制品,原件藏于国博。
出土于燕下都老姆台宫殿建筑台基的南边,其后套接数十节陶水管,用于排出宫殿区的雨水和污水。
嵌绿松石熊羊纹金饰件,出土于易县燕下都辛庄头30号墓。
此30号墓出土了百余件金银饰品。
----------分割线:以下为“慷慨悲歌 赵国故事”展厅----------
赵国,公元前517年~前222年。
铜马,此为复制品,原件藏于邯郸市博物馆。
----------分割线:以下为北区(老馆)各展厅----------
北区大多为临展,包括:
1.“五色之金--亚洲古代金属艺术展”,展出亚洲各古国金属文物,很值得一看。进去一瞧,发现我们曾经在成都博物馆看过这个展,文物件件都看过。(感兴趣的可以看我的成都游记--成都博物馆--“灿烂的记忆”展厅这部分,@https://www.mafengwo.cn/i/24264413.html)
2.“一色万象--白瓷艺术展”,有文物,也有当代艺术品。遴选河北邢窑、定窑、磁州窑、井陉xing窑、福建德化窑代表性白瓷文物,以及河北与福建艺术家的白瓷作品。
“神话”,德化窑白瓷,作者连德理,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该作品叹为观止,发丝根根分明,袖间的衣褶和宣纸质地的长裙,让人根本无法相信这是件陶瓷作品。从后边看,还可以透过薄纱看到女神纤细的手臂。
还有一件德化窑作品“纸”,也是精品中的精品,应该也是展出了,但没有看到,后悔没有再转一圈找一找,只能以后去国博参观欣赏了。
这件作品也很精细,尤其这堆叠的裙褶和头上的花瓣。但我忘记拍作品名和作者了。
我们参观河北博物院用时大约4小时。
乘公交到酒店,办理入住,晚上在酒店旁边吃个水煮鱼。店名忘记了,味道不错,服务态度超级好。
古城布局:
古城东西约2.7公里,南北约3.2公里,东西南北各有一个城门,古城里马路都不宽,可以开车进入。目前古城内是居民小区与名胜古迹混杂的布局形式,大多数景点集中在古城的东部、中部、南部。
到达古城:
1.地铁公交:地铁不直接通到古城里。可乘地铁1号线到终点站,然后再乘坐40多分钟公交到达古城内隆兴寺(其实公交那部分也就6公里,但是显示需要40~50分钟公交,大约是这样,大家最好根据目的地自行搜索查询)。
2.打车:从石家庄市里省博附近打车到正定古城里大约半小时。我们是打网约车到的,一进古城就有一点堵,于是我们提前下车步行到隆兴寺。据司机说,由于很多游客晚上来古城看夜景,下午进古城人特别多,假期期间部分路口还会有交通管制,下午进古城会相当堵车,我们下午出古城也是堵了一会儿的。据说北城门(永安门)交通压力会小一些,但是缺点是离景点远一些。
3.火车:写游记时发现,在正定古城西北城墙外有正定站,大家如果乘火车,可以查询一下铁路到达是否方便。
古城历史:
正定有着1600多年的建城史,历来都是郡、州、路、府治所。正定县前身为真定县,最初为鲜虞国都城,后为中山国辖内东垣邑,建县始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立的东垣县,“真定”一名始于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改东垣县为真定县,最终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改为正定县。正定县也是是三国名将赵云的故里。
城内建有“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素有“古建艺术宝库”美称。
“九楼”是指东西南北四座城门楼、四座城角楼和阳和楼。
“四塔”是指天宁寺凌霄塔、临济寺澄灵塔、广惠寺华塔、开元寺须弥塔。
“八大寺”是指隆兴寺、开元寺、天宁寺、广惠寺、临济寺,以及已毁的洪济寺、舍利寺、崇因寺。
主要景点:
1.寺与塔:古城内八大寺仅存五座,分别是:隆兴寺、开元寺、天宁寺、广惠寺、临济寺。
隆兴寺、开元寺、天宁寺、广惠寺,文物感更重,门票可单买(分别为50、15、20、15元),也可购联票(联票80元,售票处购买);临济寺,香火气更浓,门票免费。
2.阳和楼,在六十年代被拆毁,梁思成先生当时痛心疾首,现为2017重建的,门票免费。我们由于时间关系没有登上参观。
3.城墙:据说长乐门的翁城保存得较好的,据说十年前城墙只剩砖土堆堆了,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登城墙,如果能登高看见四座塔五座寺也是挺好的。
必看景点!!!:
古城内的最重要景点就是隆兴寺,去过之后更觉得毋庸置疑。如果对古建有兴趣,那0.5个唐代木构建筑--开元寺的钟楼也是必看的。
其他景点:
上图中红色标记的其他景点(不限于此)。
隆兴寺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年),初名龙藏寺,唐改为龙兴寺。北宋(971年)铸造金铜千手观音菩萨像,并盖大悲宝阁,后大兴土木扩建。清朝乾隆时期两次奉敕大修。康熙赐额隆兴寺并沿用至今。
隆兴寺,沿着中轴一直向北,依次是照壁(院外马路对面)、石桥(院外)、天王殿、大觉六师殿遗址、摩尼殿、牌坊、戒坛、慈氏阁与转轮藏阁、康熙与乾隆御碑亭(旁有龙藏寺碑)、大悲阁、弥陀殿、毗卢殿,再之后是花园。大悲阁东面的院子,现在是梁思成文物保护史迹展馆。
从导览图上还可以看到有意思的是,寺内只有两座建筑是黄色瓦顶,分别是康熙御碑亭和乾隆御碑亭。
入口处是天王殿,很小,很多团和讲解在这里等待集合。
大觉六师殿,始建于宋神宗元丰年间,于民国时期坍塌,目前只剩下大殿基础的台基遗址。
面阔九间,进深六间,单檐庑殿顶。据载,大殿的佛坛上原贡有七尊佛像,为佛祖释伽牟尼和他的六位先师,因此大觉六师殿又称七佛殿。据载,大殿内还有108尊五彩石罗汉,53尊五彩泥塑罗汉,4座五彩悬山,前后墙壁均施以彩画。
隔着遗址远远地可以望见摩尼殿。
摩尼殿。
建于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是隆兴寺现存四座宋代木构建筑中惟一有明确纪年的,也是隆兴寺六处全国之最之一。明、清两代均进行过修葺,1977年至1980年进行落架复原性重修。
摩尼殿珍贵之处在于,其殿身四面正中均各出一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厦,从上向下俯视,可以看到其平面呈十字形,这在我国现存古代早期建筑中实属罕见。(上图为百度了几张图片以示其整体结构)
梁思成在《正定调查纪略》中写道“寺中现存古构中,以摩尼殿为最大、最完整、最重要。”“十字形平面,每面有歇山向前,略似北平紫禁城角楼,这式样是我们在宋画里所常见,而在遗建中尚未得到者。”
面阔和进深均为七间,重檐歇山顶,绿琉璃瓦剪边。檐下斗拱宏大,分布舒朗;柱子用材粗大,有明显卷刹、侧角和升起,与宋《营造法式》相近。
从正门进入,可以看到有三面墙体围城一个内槽空间,正中间佛坛上供奉五尊泥塑金装佛像,正中为佛祖释迦牟尼,左右两侧分别为弟子迦叶、弟子阿难,再两侧莲座上供奉的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以上五尊佛像都是宋代原塑,其中文殊与普贤菩萨像在明代进行过修补。
殿内所有墙壁均绘以佛教故事壁画,除内槽东西扇面墙内壁的两幅壁画为清代补绘外,其余皆为明代遗存。壁画以青绿色为主,采用沥粉贴金的艺术处理,色彩艳丽、层次清晰。
倒坐观音。隆兴寺六处全国之最之一。
摩尼殿北壁为一座泥塑五彩悬山,长15.7米,高7.5米。正中端坐观音菩萨,由于其坐南朝北,因此也被称为“倒坐观音”。观音像为宋代原塑,明代进行过补修。观音像高3.4米,一足踏莲,一足踞起,两手自然抚膝,头略倾,姿态放松,造型灵动又典雅,被称为“东方美神”。
大殿有上下两层窗格,但进入的光线仍然很少,以至于外墙内部的壁画都不太能看得清。然而由于四面抱厦的存在,光线从大门射进来,恰好照在内槽外墙面的东、西壁画以及南、北佛像和观音像上。
抱厦内部
(此张照片,为了照全,比例有些失调了)
摩尼殿西抱厦外观
戒坛。
这是一座亭台式建筑,现存木结构部分为清代重建,因此在整座宋代风格寺院中显得格外醒目。
据《隆兴寺志》记载,戒坛,旧名舍利塔。有研究者发现,戒坛位置原为隋文帝于602年建造的舍利塔,后于元末明初坍塌,明中后期在其址上建造戒坛。
可以对比看出清代斗拱与宋代的区别。
铜铸双面佛像。
面南的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也称“接引佛”;面北的是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也称“消灾延寿药师佛”。
出了戒坛,可以看到东、西两侧相对而坐两座建筑,东边的是慈氏阁(上图),西边的是转轮藏阁,两者外观相近。
这种典型的北宋时期的二层楼阁式建筑仅保存了四座,除了慈氏阁和转轮藏阁,另外还有天津蓟县独乐寺的观音阁和山西善化寺的普贤阁。
慈氏阁。
建于北宋,是一座平面近似正方形的二层楼阁。内部梁架结构采用减柱造,檐墙内立柱为宋《营造法式》所记永定柱的唯一实物例证。
元、明、清均有重修,1958年进行了落架复原性重修。
永定柱:《营造法式》“凡平坐先自地立柱,谓之永定柱”。底层斗拱和平座斗拱分别於地平立柱承托,因栽柱入地,柱下入地用樟木作跗,因其入地镶固,故称永定柱。(上图左侧红色立柱)
阁内弥勒菩萨像像高7.4米,为北宋时期独木雕刻,身后背光高8.8米。
转轮藏(zang四声)阁。
建于北宋,是一座平面近似正方形的二层楼阁。建筑结构上采用大弯梁和移柱造、叉柱造的做法。
元、明、清均有重修,1956年进行了落架复原性重修。
由于阁内转轮藏的存在,使得藏旁两金柱向外移,大顺梁承重相对增大,迫出由下檐斗拱弯曲向上与承重量衔接的弯梁两根,以减轻承重梁的荷载。
梁思成在《正定调查纪略》中写道:“(上层)大斜柱与下平槫(tuan二声) 下襻(pan四声)间 相交接点,交代得清清楚楚,毫不勉强,在梁架用法中是最上乘。”“此外各梁柱间交界处所用的角替、襻间、驼峰等等,调理不紊,穿插紧凑,抑扬顿挫,适得其当,唯有听大乐队之奏鸣曲,能得到同样的锐感”“转轮藏殿梁架的结构,可以说是建筑中罕有的珍品”
转轮藏,直径7米,木质,北宋时期制作。是隆兴寺六处全国之最之一。
这是一座可以转动的存放经书的书橱,藏身呈八角亭子状,上檐为圆形的重檐斗拱,下檐为八角形的重檐斗拱,斗拱宽高比为3:2,与宋《营造法式》相符合。转轮藏中间由一根长10.8米的木轴上下贯通,下方藏针承担所有重量,单手即可推转。
龙藏寺碑。
刻立于隋开皇六年(586年),通高3.15米。碑额刻有“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
碑文为楷书,上承南北朝之遗韵,下开初唐诸家之先河,在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处于汉隶向唐楷发展的承前启后的地位,被称为“楷书之祖”“魏碑第一”,是隆兴寺六处全国之最之一。
梁思成文物保护史迹展馆。
进入侧边的院子,就来到此处这个小小的院落,原为方丈院,1933年梁思成先生暂居于此,对正定古建筑进行了深入考查。该展馆详述了其对正定古建做出的卓越贡献,一些当时他拍摄的古建照片尤为珍贵。
穿过梁思成展馆,到达延光堂,里面有大悲阁的模型。
之所以特别拍照这个模型,是因为大悲阁正在修葺。作为隆兴寺的主体建筑,没有看到,甚是遗憾。
大悲阁始建于北宋,元明清各代均奉敕重修。明国初年上部坍塌,1944年曾重修,但规模缩小了三分之一且不合传统法式,并拆除了两侧配殿。1997年,大悲阁开始落架重修,是我国继西藏布达拉宫之后最大的单体文物修缮工程。目前大悲阁主殿高35.5米,为三檐四层建筑,两侧的御书楼、集庆阁与之以虹桥在空中相连。
大悲阁内有一尊21.3米的铜铸千手千眼观音像,铸造于北宋年间(971年),是世界古代最高大的铜铸佛像,是隆兴寺六处全国之最之一,因此隆兴寺又被称为“大佛寺”。具体佛像是什么样的,我也没看到,待到修缮完毕后再来吧。
毗卢殿。
本并非此寺建筑,原为正定八大寺院之一崇因寺的主殿(建于明万历年间),1959年迁建于此。
殿内供奉一尊铜铸毗(pi二声)卢遮那佛像,高6.42米,由三层莲座摞叠而成,每层上端坐四身相连的佛像,莲座上每片叶片上均铸有一尊小佛,整尊佛像共有大小佛像1072尊。其构思巧妙,精美绝伦,是隆兴寺六处全国之最之一。
在毗卢殿之后还有座花园,隆兴寺整个游览时间大约在2.5~3小时,请留足时间游览。
汇总一下隆兴寺的六处全国之最:摩尼殿、倒坐观音(摩尼殿内)、转轮藏阁、龙藏寺碑、铜铸千手观音像(大悲阁内)、明代铜铸毗卢佛(毗卢殿内)。
天宁寺始建于唐代宗时期,北宋改称为天宁祥寺。
目前寺内仅存凌霄塔这一座建筑。寺内原有牌坊、天王殿、重门、前室、凌霄塔、后殿,现已不复存在。
经宋重修,金大修,明清修葺,1981年进行修缮,现仍存宋、金建筑风格。
凌霄塔,高40.98米,八角九级楼阁式塔,一至三层为砖结构,四层为砖木混合结构,五至九层为木构架。(目前不可登塔)
此塔在四层以上保存了对稳定塔身极为有利的塔心柱结构(即中心立木制中心柱,八根角梁后尾与之相搭接),是我国早期古塔塔心柱结构唯一实例。
相传,宋代高僧怀丙发现木塔中心柱因年深日久而朽坏,造成塔身向西北倾斜,他细心测量后又另制新柱,让工匠把新柱吊到塔上,然后摒退众人只带一个助手进了塔并关上门,过了好久,他把柱子换好走出塔门。
寺内介绍写道,门前这一对石狮,既无汉唐石狮的神异勇猛,也无明清程式化的敦厚驯服,再结合元代天宁寺繁盛之状分析,此对石狮应为元代之物。
全寺游览时间大约5分钟。
开元寺是正定八大寺中历史最早的一座,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年)。
寺院鼎盛时期的建筑有三门楼、天王殿、伽蓝殿、给孤堂、毗卢殿、韦驮殿、钟楼、须弥塔和法船正殿。
现仅存三门楼、天王殿、钟楼、须弥塔和法船殿遗址。
正殿前,塔与钟楼左右相对峙的格局,是研究佛教寺院建筑布局“以塔为中心”转向“以殿为中心”在唐代这一过渡时期的典型实例。
(上图建筑从左至右依次是须弥塔、天王殿、钟楼,没有正殿法船殿)
法船殿。毁于1966年,目前只剩石质基座遗址。
法船意为“佛法如船,可拯救世间众生渡过生死苦海”。此种以供奉具体形象来表现大乘佛教教义的殿阁,在全国属孤例。
钟楼。
来开元寺就为看这座钟楼。它是我国现存唯一一座唐代钟楼,也是大家说的“仅存的唐代木构建筑三座半”里的那半座。钟楼内悬铜钟也为唐代遗物。
整体来看,钟楼是一座平面呈正方形歇山顶式二层楼阁,面阔、进深皆为三间。
1988年进行落架复原性重修。1990年在清理钟楼底层“水井”时,发现了地宫,出土雕饰精美的石函一方。
须弥塔。
始建于唐贞观十年(636年),高42.5米,砖石结构九级密檐式方塔,二层以上塔身渐收,外形与西安大雁塔相似。
虽经明代大修,仍保持明显的唐塔风格。2005年进行整体加固和局部修复。
塔身底层于四角浮雕八躯力士。
三门楼。
建于唐如意年间(692年),原为一座石木混合结构的二层楼阁,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为石木混合结构。现存为2008年依其旧貌所恢复。
石柱上镌刻有佛经、佛像、供养人像、赞语提名和碑文,为研究唐代雕刻技艺、民众信仰、粟特人移民情况和开元寺历史提供了难得史料。
(粟特人,中国史籍习称的昭武九姓,原是古代生活在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一带操伊朗语族东伊朗语支的古老民族 ,从中国的东汉时期直至宋代,往来活跃在丝绸之路上,以长于经商闻名于欧亚大陆。)
赑屃(bì xì)碑座。
在开元寺的一隅,可以看到这座巨大的石碑座,碑座残长8.4米,宽3.2米,高2.6米,重107吨。
据研究者分析,此为五代时期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的德政碑碑座,2000年出土于正定县府前街路西,同年移至开元寺内。
同时出土的还有碑身、碑首残段,而且这仅仅是一部分。
石狮甲:“你说这碑怎么那么细碎呢?”
石狮乙:“谁知道呢,说是建好后没过多久就给砸了,而且有的字都被抹掉了”
石狮甲:“那具体细节你知道点儿不?”
石狮乙:“……谁知道呢,学者不正研究着呢么,据说网上有各种解释,你搜搜看……”
开元寺“全家福”
整个寺面积不大,如果对古建不感兴趣,大约15分钟就逛完。我是特地来看钟楼的,在寺里呆了快一个小时。
出了开元寺,在它的南边,有一小片遗址,是河北省首次大规模的古今重叠型考古项目。发现了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等七个历史时期的连续文化层叠压,出土可复原器物7000余件。没有展厅,就是个挖掘现场,在马路边,隔着玻璃罩子可以往里看看。
网上查了一下,关于阳和楼确切的始建年代已难以考证。梁思成认为,从阳和楼的结构特点来看,它的建造当在宋代《营造法式》刊行后至少数十年,但远在明之前。
据说,阳和楼的梁架结构最为精巧,襻间替木皆运用自如。据说,最有特征的便是斗拱,在斗拱在分部上、本身各件的权衡上、与楼身之比例上、及与梁架之交接上,都有许多罕见的特征。
可惜的是,1947年,阳和楼主楼被拆毁。1966年,剩余的砖台和楼前的关帝庙被夷为平地。2017年,阳和楼在昔日的旧基址上复建完成。
临济寺建于东魏(540年),原址在正定城东南的临济村,是佛教临济宗的发祥地。元代、明代历经修复扩建,后荒废,清道光年间重修。
我觉得这是一座香火气很浓的寺,在建筑上没有太多特点,更重要的是在于其历史价值。
不收门票,香客较多,还有就是汉服拍照的比较多。
我们匆匆转了一圈,大约十多分钟吧。
澄灵塔建于唐咸通八年(867年),乃高僧义玄禅师的衣钵塔。
此塔为辽金典型样式,八角九级砖仿木构密檐实心塔,高30.47米,金、元、明、清均有修缮。
广惠寺始建于唐贞元年间,距今1200余年。
寺内原有建筑天王殿、前殿、华塔、地藏殿等,目前现存主要建筑仅剩华塔。
梁思成先生说:“印度的窣堵坡和中国式宝塔浑然融合为一,有点不伦不类,但也并不太坏,它集中体现了“五塔”的组合方式。日后的所有旅程再也未曾遇见类似的建筑。它是中国建筑保存下来的一个孤例“
华塔,又名多宝塔。
始建于唐贞元年间,据史料记载,华塔在宋、金、明、清均进行过不同程度的修葺,现存华塔年代不晚于宋。
其塔高33.35米,塔身四层。
百度了一张剖面图,结合寺内简介说明一下内部构造。若从北门拾级而上过塔心室可达二层回廊,廊内壁置佛龛,外设平座。自二层西门入塔心室,左转出北门即达三层平座,平座宽敞,周边砖砌栏板。
目前游客不可登塔,大家根据上图自行想象一下吧。
外观上,其平面呈八角形,四正面辟门。第一层四隅面各附以六角形单层子塔。
第四层为也就是壁塑部分是精华所在,圆锥体上通体沿八角八面交叉塑有力士、海兽、狮、象、佛、菩萨等。
广惠寺由于只剩华塔,因此大约5分钟即可参观完。
关于正定古城,我在网上并没有找到官方网站,有个“自在正定”的政府微信公众号,但是没有太有用的旅游和景点信息。其他几个寺也没有官方网站或公众号。只有隆兴寺有个“正定隆兴寺景区”的微信公众号有开放时间、网上购票、寺内古迹的详细介绍,还是挺详细的,以及有正定其他部分景点的简要介绍。
关于这个八十元的联票(隆兴寺、天宁寺、开元寺、广惠寺),我也只看到售票窗口有卖的。
至此,此趟旅程结束,下午高铁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