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阙山海,千年风雅|泉州福州清明四日漫游记

作者:边走边唱 显示图片

这次清明节小长假,我决定去福建福州、泉州两个地方看看闽南古迹。
第一次去福建是几年前的事了,网红地的厦门虽然不是我心目中的旅行胜地,但是闽南建筑域性材料运用、独特造型结构、繁复装饰工艺及多元文化融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地到福州的航班是上午,时间不凑巧,隔壁的南通有晚上的航班到福州。从泰州去南通也方便,于是决定这次从南通出发。

中午坐动车到南通,有很多时间正好可以先到南通老城区逛逛。
南通城我以前经常来。南通城有狼山、濠河等景区,但和泰州一样,南通也算不上旅游城市。不过顺便逛逛也未尝不可。








泰州有凤城河,南通有濠河,都是护城河,保护建设的都不错,濠河是中国唯一一个5A级城河风景区,而且是免费开放,周边环境不错。谯楼(钟楼)、天宁寺、北极阁、南大街、张謇纪念馆、沈绣博物馆、中公园、西公园,我挨个逛了一圈。市区还有寺街、西南营两个历史文化街区,我担心保护的不好,看了糟心,所以没有去逛。








南通是中国近代第一城,城市建设还是有亮点特色的。可惜今天天气阴霾严重,不然更加漂亮。
逛回钟楼广场,吃了晚饭。到公交站台等666路公交。
666路公交是区机场的夜班线路。只有17:00、20:00、22:00三趟。我要坐17:00的这一趟,不然就要打车过去。



南通机场离钟楼广场有17公里,不算远。666路从起点站人民西路公交停车场过来只有不到三公里,按理十几分钟就应该到站,或许是因为修建地铁,下班高峰拥堵,等了快一个小时公交车才到。
到机场只剩一个小时了,有点让人焦虑。好在南通机场不大,很快就值机安检进了候机厅。
幸运的是今天的航班没有延误时间太长,深夜到了福州长乐机场。
出了验票口就是机场大巴售票处。买好票一路找到大巴站台,发现机场有好几处售票点,这一点来说,福州机场的服务还是周到的。
深夜的机场大巴还有好几条线路,而官网则显示末班车只有阿波罗线路。很多机场的官网信息都与实际不一样,这会给旅客安排行程带来影响。
我预订的酒店在五一中路,靠近锦颐(阿波罗)大酒店,也就是机场大巴阿波罗专线的始发终点站,省去了晚上换车折腾之苦。
长乐机场距离市区有四十多公里,和哈尔滨机场差不多远了。大巴沿着机场高速进入马尾,一路沿着闽江行驶,一个小时后到站。
下了车,右拐沿着五一中路不远就到了酒店。
凌晨的福州还醒着,各种便利店和餐馆鳞次栉比,热闹非凡。这与江浙城市夜生活的冷清形成了鲜明对比。

昨晚虽然睡得很晚,但我还是6点多钟就起床了。今天,我要去泉州。
早上7:00,酒店的早餐还没有开始供应,还有很多品种还没有上台。不过对于不上心吃的我来说不是问题,有粥、有面、有炒饭,就可以填报肚子。
7:10,离开酒店。
酒店对面就是公交站台,这里距离福州站也不远,我就坐公交吧,顺便看看福州市容街景。地铁是快,但什么都看不到。




福州的空气质量似乎不错,比江苏的天空好看。
节日清晨的福州街头此刻还没有什么人,马路宽敞整洁,绿树成荫,鲜花烂漫,一付浓浓的南国风情。
福州没有什么很高的林立的高楼,没有压抑和高冷感,有点小清新的样子,很舒服。
公交车沿着五一路向北快速行驶,等转上华林路立马开始拥堵起来。这里在修建地铁。到了站西侧的铁路隧道,又被堵了。眼看就要开始检票了,不免后悔应该坐地铁啊!
好不容易到站下了车,进站口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福州站和长沙南站一样,都是一批放几个人,以致我曾经在长沙南站误点了。我赶紧向工作人员出示车票,她一看我快到点了,让我优先通过。
好在福州站不是很大,进了候车室一看检票口才刚刚开始排队检票,我松了一口气,心想省会城市的交通还是不能拿普通城市的经验来衡量啊!



我坐的这趟高铁是开往香港的,需要检验纸质车票。我忘记打印纸质车票了,结果在闸机上刷了几遍身份证愣是进不了才发现问题,于是又匆匆忙忙找自助售票机打印车票。
其实车站一直在广播提醒乘客注意,但是很多人只顾玩手机没有听到,从而导致不能正常进站。
虽然是高铁,但福厦铁路上只能跑200公里,跟动车一样快。



到了泉州站,我原本打算直接到泉州市区的,在泉州站旁边的九峰汽车站看到有去崇武的专线车,于是决定先去崇武古城。

今天气温很高,中巴车厢内却没有开空调,非常热。
汽车一路颠簸,一个小时后到了崇武汽车站。
崇武汽车站有221路公交车到古城。公交车是一辆中巴车,游客又多,车厢里塞得满满的。好在路程不远,很快到了古城。



站台旁就是一处港湾,停靠了很多渔船,充满南国风情的建筑倒映在海面上,一派古城新貌。
站台对面是古城景区牌坊,顺坡而上几百米就到了景区大门。
崇武古城门票45元,景区比较大,从西门进去,沿着小路下去,经过水浒石刻园就是海边。水天一色,海不扬波,非常漂亮。
景区内树木葱郁,海风习习,而且一路上的暑气顿时消失。



景区内一个石刻园接一个石刻园,展示了水浒、红楼梦、八仙、西游记、三国还有各种观音菩萨等人物雕像和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等石刻。原来崇武是中国雕刻之乡。后来从景区返回泉州的路上,看到一路上都是各种石雕厂和作坊,印证了这一点。
惠安石雕是南派石雕的代表,素有“中华一绝”之称,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不过园内的500多件石雕作品全是一些与抗倭、古城历史无甚关联的题材,让人好生纳闷。
崇武古城建于1387年,是明代为抗击倭寇,在万里海疆修筑的60多座城堡中至今仍保存完好的一座。这是我国仅存的一座用花岗岩砌成的石头城,也是我国海防史上一个比较完整的史迹,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武是名闻遐迩的惠州女主要聚居区之一。那天正好是清明节,所以穿传统服饰的人多了,我在游览过程中见过好几位,不过都是中老年妇女,年轻女子到没有看到。我因为社恐,没有好意思拍几张照片,有点遗憾。


崇武古城是朱元璋时代的海防堡垒,同样也是周德兴的杰作。崇武古城因周德兴而建,却因戚继光而兴。崇武古城在明代海防线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可谓利国利民。但奇怪的是,崇武的设计师周德兴本为福建海防建设而来,却在崇武乃至闽南留下千古恶人之名,后因儿子作乱宫中,被诛杀。戚继光则在支持者张居正死后被罢免官职,黯然回到家乡,暴病身故。多少英雄事都已随风而去,留下的只有这坚固的城墙。古城已老去,缔造者们皆已隐退。
眼望远方无边无际的大海,让人唏嘘不已!
现在的古城是1983年修复。但是在我看来,与其“砖雕石砌个古城出来”,倒不如保留它原本的残破。也许,一座满目颓垣、满身伤疤的古城,会比现在这样修葺得过于簇新的城墙,更能带给人岁月的沧桑感,更能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吧!





海滨在海门处拐了个45度的湾。这里是一大片岩石,怪石嶙峋,自有一番磅礴气象。






过了海门就是一片沙滩,自然是孩子们的天堂。海湾里停泊着几艘油漆崭新的渔船,有游客登船出海游览。但景区广播一直在喊不要乘坐渔船游玩,明显这些渔船不是景区项目,问题是既然是海滨景区为什么景区不开展渔船出海游览项目呢?



见多了很多地方的沙滩,崇武沙滩自然不会让我留恋。 
从海门下来,是景区服务区。这里有景区唯一的商店饭店,价格不贵。我对海鲜一向不感兴趣,于是回到景区游览主道上。 




城墙就在旁边,触手可及。从城墙另一侧冒出来的全国统一风格的新居民楼,显得极不协调,顿时好感下降。


爬过一段上坡,便到了观音坡。观音坡临海下面有供奉观音菩萨的祭坛,再下面是一座寺庙,香火不旺,大殿屋顶破了一个大洞也不修补。






观音坡是中国南北气象分界线。在中国的气象预报中会以崇武作为分界线,崇武以北是温带季风气候,以南是热带季风气候,左边为南海区域,右边为东海区域。这里竖着"东海南海气象分界线"的界碑,由一块石碑和地球仪组成。



观音坡对面就是崇武古城的一处登高点。这里是古城的制高点。不过上去后两边都封闭着,只能透过墙垛远眺。从这里看古城,一片凌乱,毫无古城风貌。只是近处有一处寺庙,叫云峰寺。
我在上来看了一圈就下来了,再往下走就是古城东门,出去就是公交站台。
古城里面我还没去过,于是我折回原路,一路下坡走到古城南门,这里可以出去,不过回来要检票。南门城楼上是一座小的妈祖庙,香火到是比较旺。除了妈祖庙,城墙上也没有地方可逛。



绕过关帝庙,后面就是南门街。乍一看,我都想直接回去。古城里面太杂乱无章了,全无古城风貌。到处都是新建的体量与旧建筑差异很大,且风格全不一样。心里不免非常失望。



我耐着性子,顺着南门街向里走,看见导引牌上标着合财巷,巷子里似乎有不少红砖厝。于是便转了进去。







合财巷仍然保留着很多红砖厝、彩石厝,这些古厝和现在新建的不一样,空间尺寸比较低矮,并不高大。普通的红砖厝没有什么夸张的脊饰和华丽的山墙。
巷子顶头有一座破败的中西合璧的恒德居,闽南称作番仔楼。不过规模小多了,而且装饰也比较简单。
过了恒德居,右拐有一座红砖大厝,规模较大,装饰比较豪华,不过和在泉州洛阳桥两端看到的红砖厝相比算是一般吧。
我是第一次见到彩石厝,不过大多数都已破败倾祀,无人居住。红的砖和米黄的石头混合砌成,甚至是大片石头夹着红砖,饱和度较高,形成色彩丰富的油画感。可惜没有在这里看见蚵壳厝。据说蚵壳厝只有樟树脚村一带才有,这次看来没有时间去了。这些不同年代的建筑透出岁月的斑迹,沉淀的光芒还在,也稍微安抚了一些刚才对古城的失望。
逗留逡巡了一番又从南门返回了景区。
出了景区大门,已经快两点钟了。
崇武出名的小吃似乎是鱼卷,不过看起来并不适合我的口味。我找了一家餐馆吃了一碗煮面。面煮的烂糊糊的没有一点食欲,只是强行吞咽了下去。
然后又走到古城牌坊外,坐公交回崇武汽车站。
今天是清明节,闽南的祭祖民俗比江苏隆重热闹多了,都是宗族式的祭拜,还要燃放鞭炮烟花,焚烧大量的纸钱,好多地方都是浓烟滚滚。
回泉州的大巴经过洛阳桥,我让司机在桥头的三角牌停车。


做行程攻略时,我发现泉州有座洛阳桥。好奇怪,泉州怎么会有洛阳这样的名字呢?一了解,这桥还真和洛阳有关。唐朝初年,社会动荡不安,战争时常发生,不少中原人南迁。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带的人多迁到泉州及闽南一带,当他们来到泉州时,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像古都洛阳,就把这个地方也取名“洛阳”。


泉州有好几座古桥,安平桥也是一座跨海石桥,这次没有时间去看了。





洛阳桥地处泉州城东北洛阳江口,是福建与广东北上的交通要道,也是厦门、福州往来的必经之地,是东南沿海的通衢之地宋代泉州成为当时最重要的海港之一,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为了适应人们的生活和经济的需求,顺应海外贸易迅速发展的趋势,在泉州知府蔡襄的号召下,当地商民集资1400万两白银兴建了这座跨海大桥,实现“长虹卧波人争越,闽海四洲变通途”的愿望。工程历时近4年,是我国著名的巨型海港梁式多孔大石桥,开创了在海港建设大石桥的先河。









洛阳桥初建时全桥长834米,宽7米,有500个石雕护栏、28只石狮子、9座石塔,46个桥墩,47个桥孔,全都是由花岗岩筑成。铺设桥面的石板长10米,宽1米,重达10000公斤,是福建省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之一。茅以升称赞其为“福建桥梁中的状元”,与赵州桥、卢沟桥、潮州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




洛阳桥的奇特之处在于造桥工匠们创造了一种新型桥基一筏形基础,发明了种牡蛎加固桥基的办法和我国建桥史上浮运架桥法的纪录。如今这座桥已有900多年历史,除了上部的重建和改建,而桥的最下方的基座还没动过。不得不说是伟大的奇迹。


桥两端的居民仍然在桥上通行,这桥除了是景点,交通功能没有丧失。














桥两岸保存了大量的红砖厝风格的历史建筑,有昭惠庙和忠惠蔡公祠等庙宇纪念蔡襄。可以说这里是一个学习泉州历史,学习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好地方。



我在桥南正好遇见一群小学生在老师带领下,朗诵有关洛阳桥的文章。
蔡襄祠堂游览结束已经17:00。
沿着桥南街穿过洛滨路,找到洛阳桥桥南公交站,这里有k502路和19路到泉州市区。

19路车涂门街,正好可以去通淮关帝庙和清净寺。
傍晚的泉州城真的很漂亮,一派祥和宁静,多了很多烟火气,少了很多喧嚣,非常适宜发呆居住的地方。这样的地方竟然很少游客造访。
公交车开了近50分钟,到了通淮关帝岳庙。
通淮关帝庙也叫通淮关岳庙,俗称涂门关帝庙,主祀关羽,后增祀岳飞,故改现名。国内将关羽和岳飞合祀一祠的做法比较少。泉州是中国民间信仰最集中的地方之一,整个泉州似乎到处都是各种庙宇道观宗祠。关帝信仰是中国南方非常重要的信仰。




通淮关岳庙是一座结构对称,庙形壮观的建筑群,有装饰精美的木雕、石雕和泥塑,屋脊剪瓷龙雕,造型各异,其间配有花鸟走兽,体现闽南古建筑的艺术风格,一看见那华丽精美壮观的脊饰,我霎那间就无法抑制住激动,不由自主地就被它震撼到了。
庙里古迹众多,碑刻非常丰富,由此可见关帝信仰的发达。通淮关岳庙虽然同祀关岳二神,但只有关帝神像,而岳飞只有一道圣旨牌。
关帝庙此刻仍然开门待客,敬香礼佛的人很多。这里不收费,除了清净寺要3元门票,泉州的其它庙宇都不要门票。从这一点来说,泉州是很有良心的城市。




门前的香炉烟火缭绕,将落日余晖下的庙宇映衬的别有宁静祥和,充满了仙气。马路上一片开满火红色花的树映衬在落日余晖中。这是泉州的市树刺桐树。
泉州别称就是刺桐。

第二天早上,我从酒店坐公交到开元寺。
开元寺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始建于初唐年间。这是中国佛教史上一座重要的建筑。寺内有中国最高的一对石塔,即东西双塔。更重要的是寺院还有一座雨露戒台,与北京戒台寺的戒坛和浙江杭州昭庆寺戒坛,并称为全国三大戒坛。


开元寺太大了,进了寺庙,只见古木参天,佛音袅袅,别有意境。开元寺是幸运的,游客香客众多,旺盛的香火延续了它的繁荣。
我对开元寺的认识就是从东西双塔开始的。



进了西门是虎豹楼,旁边有“万山第一”的石刻,这里就可以看见西塔。西塔名叫仁寿塔。正值桃花盛开,鲜花掩映中的石塔格外古朴典雅。
西塔旁边有麒麟壁。只见一块石壁浮雕的怪兽咬着铜钱、身披鳞甲、脚踏浮云,铜铃大的眼睛还死死盯着顶上钱币状的太阳。其实这怪兽不是麒麟,它叫“犭贪”(音同“贪”)。传说"“犭贪”的胃口非常之大,它不仅吃光了山上的花草树木、奇珍异兽,还跑到人间来抢夺金银财宝。有一天,它看到从东海面冉冉升起的太阳,贪念一起,冲过去一口吞下了太阳,最后跌进海里淹死了。据了解,这块石壁不是寺庙原物,是从别处移建而来。 


开元寺布局,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有:紫云屏、山门(天王殿)、拜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东翼有檀越祠、泉州佛教博物馆(弘一法师纪念馆)、准提禅院;西翼有安养院、功德堂、水陆寺;大雄宝殿前拜亭的东、西两侧分置镇国塔、仁寿塔两石塔。
我是从西门进来,为了看塔,想找能同时看见双塔的位置,所以并没有按照路线游览,基本上都是乱跑。




游览参观过程中,最让我感到好奇的是大雄宝殿两侧的几座须弥座石刻和石柱,明显与传统寺庙的物件不一样。原来这是从泉州已毁的印度庙宇里移过来的遗迹。原来那几座须弥座上是狮身人面,两根石柱是古婆罗门教青石柱,刻有印度教风格的团,描绘了印度教古代神话故事。



大雄宝殿又称紫云大殿。据说,斗拱上雕有有二十四尊“飞天乐伎”,集佛教妙音鸟、基督教天使和中国飞天造型于一身。可惜我只顾看双塔,到没有注意。后来才知道,大殿里还有特别之处,那就是供奉的佛像是密宗规制。原来开元寺有这么多秘密和特点。



开元寺的山门与天王殿合二为一。殿内石柱为梭柱,石柱上悬挂有一木制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该对联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所写。分坐在天王殿两旁的是按佛教密宗规制所配置的密迹金刚与梵王。它们怒目挺胸,状极威严,与一般寺庙所雕塑的四大金刚有较大差别,有人戏称它们为“哼哈二将”。


东塔为“镇国塔”,比西塔稍高,号称石塔之王。两座石塔塔身都有浮雕精美。
开元寺,果然是名寺大观的气派,不同凡响。 



山门对面有照壁,上书“紫云屏”三字。紫云即原寺址主人黄氏称谓。

从开元寺山门出来,沿着西街走不远,有一条南北向小巷子。


巷口有一块石刻,上面刻着旧馆驿古街巷。这就是很多文艺青年到泉州喜欢入住的地方。这里有好几家客栈。虽是深处繁华闹市区,可这里却是别样的清净,仿佛另一个世界。



进入旧馆驿古街,感觉这里似乎时光倒流一般。
街虽不长,然而古民居古迹众多,随处可见历史建筑。这里从宋代开始就是官方驿站,一直到明代才将馆驿迁移城外,所以这里就成了旧馆驿。历史人文沉淀深厚,历史上有名的有明代嘉靖年间御史汪旦故居、清代道光年间翰林院编修龚维琳、举人龚维琨故居、清代刑部主事王海文故居、清代嘉庆年间进士杨滨海故居、清末状元吴鲁读书处"亦香吟馆"以及董杨大宗祠、汪氏宗祠等。


我走马观花看了22号的王海文故居,这是中国唯一一座董、杨两个姓氏联宗的宗祠。
泉州的历史文化积淀之深厚,实存古迹之多,实属罕见。
缘何步履匆匆,我不能细细寻访。

几乎每一个城市都有或者曾经有过东大街、西大街。泉州更简洁地称为西街、东街,而最有魅力的当属西街了。
泉州西街是泉州开发最早的地方,这里曾是唐宋早期泉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中心,有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是泉州古城内现有保留最为真实、完整的历史街区。西街集中展现的则是泉州这座藏宝之城最大的宝藏和最炫的人文荟萃。这里商贾如云、行人如织,一度成为古城繁荣的象征。除古大厝、近现代骑楼洋楼外,西街还有不少名人宅第在小巷深处熠熠生辉。这些古建筑构成一个活的建筑博物馆,不仅蕴涵古城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又诉说着古城的千年沧桑巨变。据统计,西街区域内已知历史名人故居含遗址有二三十处。
自唐代欧阳詹开始,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名人高官与西街结缘。在历史长河中,这条古街区把唐宋以来泉州众多文物胜迹和古厝、古塔等一一串联起来。
细数这里的每一件文物,无不令泉州人自豪。仅开元寺,可以细说的宝贝和故事就有一箩筐,无怪乎董必武来泉留下“东西双古塔,南北一条街”的盛誉。





如今西街繁华依旧,人流依然如梭。更为难得是这里不像别的城市,到处充斥着洋快餐、网红店和以川渝餐馆为主的外来餐饮,这里为主的依然是闽南菜和本地小吃美食,顽强的坚守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承。


西街钟楼位于东西街、中山路四岔路口,始建于1934年,外表白色,形状似亭似楼,最上部安装四面圆形时钟。钟楼以西洋风格建造又融合闽南风格,成为泉州的标志性建筑物。



西街不算长,总共才两公里不到,核心段从开元寺到钟楼差不多700米,市声嘈杂,人车混乱,各类粗细电线、晾晒的衣物,加上店铺遮阳伞、三轮车后座飘动的广告,街景似乎一点也不雅观,但红砖白石、古街古塔、多元文化、传统民俗共同散发出的充满自然活力的闽南古早味扑面而来。那些专卖碗糕、嫩饼、上元丸、花包的小摊前,总有一堆人围着,有的品尝味道,有的讨价还价,这才是有生命力和烟火气的凡尘俗世的真实。
西街,是泉州的一条街,可是又不止是一条街那么简单。

体验和感受一个城市的魅力和温度,徒步暴走是最恰当的姿势。无论在上海、北京、广州和香港以及重庆,我喜欢徒步暴走在每一个城市。毋庸置疑,我也打算暴走泉州。
昨晚从通淮关岳庙经过府文庙走到钟楼西街,已经触摸到了泉州的脉动。今天决定继续沿着昨晚的路线,探索泉州。
从旧馆驿出来,回到西街,一路上走走停停看看那种美食小吃和传统手工艺品制作,西街无疑是充满魅力的,是那种骨子里烟火气的感动。再次看见钟楼矗立在路中间,虽不惊艳,但如同清新脱俗的文雅女子的处乱不惊。这里的交通永远是混乱的,混乱的建筑,混乱的色彩,混乱的人群,混乱的语音,但这却是她的动人之处,有时候混乱恰恰是一种和谐。



过了钟楼,拐进状元街。白天的状元街依然慢吞吞的没有人气。已经十点钟了,绝大多数店铺还没开门。这里已经改造的焕然一新了。如果不是那几座牌坊,以及元妙观的出现,一般人无论如何不会把这里和状元搭撘上边。
泉州被誉为“海滨邹鲁”,据《统计,自唐至清,泉州共有进士2571人(其中文进士2378人、武进士193人),出了8名文武状元,分别为五代的陈逖、黄仁颖;宋代的梁克家、曾从龙;明代的庄际昌、庄安世(武状元);清代的吴鲁和黄培松(武状元)。另外还有多位状元祖籍泉州,如北宋名相王曾、清乾隆四年(1739年)状元庄有恭、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状元庄培因等。
90年代,泉州城市改造时,为恢复古城牌坊景观规划建设了这条街,取名状元街。这里有采用原构件复原的七座牌坊。海滨邹鲁坊的坊联“八闽形胜无双地,四海人文第一邦”是南宋著名政治家王十朋所撰,著名教育家、书法家梁披云重书;四门学士坊柱联,是南宋理学家朱熹为唐文学家欧阳詹故居撰题;状元坊镌刻五代后梁陈逖、后唐黄仁颖,南宋梁克家、曾从龙,明代庄际昌,清代吴鲁等六大状元盛名,书写的是勤学自强、坚韧不拔、善于超越、敢争天下先的奋斗精神状元街。


状元街被誉为“八闽第一街”。
街中段有元妙观,始建于西晋,是道教传入福建后所建的第一座道观,雄伟壮观,金碧辉煌。

从状元街东头出来,斜对面是开闽三王祠。




“开闽三王”即王潮、王审邦、王审知三兄弟。王氏三兄弟系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唐朝末年,王氏三兄弟参加义军,并于光启元年率义军入闽。占闽五州,节制福州,被唐朝廷封官。王潮、王审邦去世后,王审知总理全闽,功勋卓著,朝廷授其为福建节度使。梁开平三年晋封闽王,建立闽国。王氏三兄弟在世,治闽计40年,广施德政,仁爱百姓,采取了许多有利于发展经济、文化、商贸、海交的政策和措施,为当时及宋元时期福建、泉州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王"为福建的开拓发展,立下丰功伟业,后人尊崇为“开闽三王”。


泉州开闽三王祠主祠正门额以青石横刻篆书“开闽三王祠”,左右石柱楹联“太原望族源三晋,固始义师竭八闽”。
天下王姓出太原,这样算起来,王审知三兄弟也是我的先祖了。
现在的祠堂是1999年重建的。

从“开闽三王祠”东侧面过去是承天寺。







承天寺也叫月台寺,是泉州又一大寺庙。与开元寺、崇福寺并称泉州三大丛林。承天寺高僧辈出、殿宇庄严、规模宏大、影响深远而饮誉遐迩,素有“闽南甲刹”之称。这里没有泉州开元寺那么大的名气,也没有那些商业的气息,但环境清幽,颇具城市山林之概,是闹市难得的一片园林绿地,里面有很多女孩子在看书。



弘一法师曾在此住持讲法。承天寺是弘一法师在闽南期间一个重要场所,是他最主要的住锡弘法之地,也是法师僧籍落户之地。1942年10月13日晚八时,弘一大师安详圆寂于泉州,后引龛往承天寺安座,并举行茶毗。


寺内有“弘一法师化身地”,旁边建有纪念堂。
五代闽国王王延曦曾在寺中铸造钱币。


承天寺有几处奇景,其中有榕不过墙之说。从山门进来有五株老榕树,七座石塔分立于榕树之间。这里高大的榕树从不越出墙外,非常奇特。


中共闽中抗日义勇军160多人曾从这里北上抗日,榕树下均竖碑纪念。


中国叫光孝寺的寺庙不多,我们当地有一座,广州的光孝寺最出名,想不到承天寺东侧竟然也有一座光孝寺,只不过规模很小。看网上介绍,文化宫门前的百源川池以前叫光孝寺池,不知道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光孝寺的旁边有别院。弘一法师当年就曾住在这里,里面有他的墨宝石刻。


承天寺后面还有一座泉州湾古船陈列馆。

从承天寺山门出来,在百源川池旁边有铜佛寺,在维修中。
从百源川池斜对面的府学路进去就是泉州府文庙了。这里曾经被选为201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一泉州分会场。
泉州府文庙建筑规模宏大,是集宋、元、明、清四朝代的建筑形式的孔庙建筑群。历史悠久,规制完整,气势宏大,文化内涵丰厚,是东南地区闻名遐迩的最大的文庙建筑群。


文庙正对涂门街,门前有五柱三门牌坊。这应该就是棂星门了,因为我参观完整个文庙也没有看见其它像传统棂星门的建筑。原来清代重建泉州府文庙时,棂星门采用的是牌楼形式,与原门规制不同。


牌坊厚有八卦沟。横跨沟上的的是两座石板桥,其中一座桥边竖着巨大的碑石,写着“洙泗桥”,而另一座桥离洙泗桥仅有几米之远。泉州府水和泗水都是孔子故乡有名的河流。




过了洙泗桥是一片巨大的广场。广场东西两侧都有保存完好的红砖厝,应该都是当年文庙的附属建筑。西边有洋宫门和文庄蔡公祠。


蔡公祠祭的是蔡清,他是明朝著名的大理学家、教育家,官至国子监祭酒。



大成门是孔庙第二进院落的正中大门。进入大成门,迎面而来的是“飞架”在泮池上的拱形石桥,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泮桥,桥下是泮池。泮池四周盆栽环绕着,堵住了桥两端。古时泮桥都是封闭的,常人不允许从桥上经过,只有举人等人才可以从上面走过去,所以泮桥又被称为“状元桥”。
泮桥的桥头石雕是4只大象,分别为两座公象和两座母象。泉州古建有很多特别之处。
文庙大成殿东侧的明伦堂前,有一处方形的池塘,上面也有一座石桥,桥中间微微拱起,长度略长于泮桥,但没有桥名。



大成殿为典型的宋代重檐庑殿式结构。凡是庑殿式结构都会是国宝级文物,这是古代等级最高的建筑。
大殿外8根有浮雕盘龙檐柱,风格古朴,在全国现存文庙中甚属罕见。泉州很多古建都有浮雕盘龙檐柱。
大成殿内设有泉州府文庙文物陈列馆,主要展出文物有传世祭孔乐器、舞器、礼器等。
泉州历史名人纪念馆设在文庙西庑,陈列有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文化名人三十八位。
泉州古代教育展览馆设在文庙东庑。自晋代中原士人徙泉后,带来中原文化,家塾兴起。宋代泉州除府学外,各县均建有县学,书院林立,如雨后春笋,时有“十室之间,必有书舍”,可见其文化昌盛,故泉州称誉为“海滨邹鲁”。
参观完文庙已经快十二点了,可是我一点都不饿,也许是被泉州众多传承深厚的建筑和文化深深震撼到了吧!


出了泉州府文庙,沿着涂门街就到了清净寺。



清净寺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始建于北宋。整体为石构建筑,据说是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建筑形式。




清净寺与扬州仙鹤寺、广州怀圣寺、杭州凤凰寺合称中国伊斯兰教四大古寺,不过那三座清真寺都是汉族建筑型制,只有泉州清净寺是古阿拉伯风格。
它分门楼、奉天坛、明善堂三部分。门楼是用青石砌筑,楼顶部为平台,前半部是“望月台”,状如城堞。现在已经不临登临远眺了。南墙临涂门街,并排筑开8个长方形大石窗,街上人们可望见里面。整个外墙和门楼通体青白色。


进入门楼,左侧是奉天坛。如今坛因地震已倒塌,殿内的设施和圆顶遗物仍埋于大殿地下。仅留花岗岩石砌成的大殿四壁和巨大的尖顶窗户。另有一些石柱础及几根残柱竖立在遗址上。
门楼右边有园门通新礼拜堂,是典型的伊斯兰建筑风格。这是新建的,现在是教徒礼拜之所,不对外开放。
门楼旁边有祝圣亭,立有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的《重立清净寺碑记》碑和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的《重修清净寺碑记》碑。均以花岗岩石琢成。
寺内还有一间小礼拜殿即“明善堂”,是中式的建筑。




清净寺是我在泉州遇见的唯一要收门票的地方,不过只要三元。只是售票处在寺的后面,而且后门不开,多少有些不便。

清净寺离天后宫只有一公里左右,我继续徒步过去。
此刻已经是中午12:20了。
从清净寺前面的宣武巷进去,沿着讲武巷走到天后路就可以到天后宫。
路上遇见几处泉州咸饭摊档,可是看了看还是决定放弃。
咸饭是闽南特色,类似于我们的酸饭,就是饭里加入各种菜肉。泉州咸饭似乎热衷于鸭子,而鸡鸭鹅等禽类是我不吃的,因而放弃了。


天后宫就是妈祖庙。妈祖庙在中国有很多称呼,有妈祖庙、天妃宫、天后宫、普济寺、普安寺、顺济宫等。但凡看见这些名字,基本可以断定都是供奉妈祖的。


泉州天后宫是大陆妈祖庙中第一座被国务院审定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过中国内地最大的妈祖庙不在沿海地区,而在湖南芷江,芷江天后宫也是福建客商所建。我见过很多妈祖庙,最北的沈阳妈祖庙,最西边的湖南芷江天后宫以及中国最早的妈祖庙之一的山东蓬莱天后宫等等。


据说祭祀妈祖宫的规格很高。妈祖祭祀和山东的“孔子祭祀”和陕西的“黄帝祭祀”并称为中国三大传统祭典。


现在的泉州天后宫虽说是新修葺,但是依然保存在古法规制。如移建清代晋江县学横星门为山门。山门两侧是东西双阙,这是一般寺庙宗祠没有见过的型制。阙是汉代建筑风格,秦宫汉阙意味着泉州天后宫的等级之高。




走进泉州天后宫,山门、戏台、天后殿、寝殿、梳妆楼等依次排列,两侧则有东西阙、东西廊、东西厢、东西凉亭等附属设施。这是海内外现存年代最久、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祭祀著名海神天后的宫庙。凡明、清两代建筑上常用的木构件及其建筑手法,在天后行宫都有所表现,例如:门枕石、双扇板门、走马板、梁枋、门窗、柱额、驼峰、花兰垂柱、擎核柱、华带牌及歇山式顶等,应有尽有。另外,在行宫的建筑中充分体现出南北方建筑相融合的特点,这是非常重要的。南方常用的挑檐角行宫做得也很突出,而漏窗、斜梁、开敞式的内外廊,基本上都运用在北方式的建筑上,它们在行宫中也得以应用。


天后宫门前有德济门遗址,这是泉州古城南城门遗址。遗址由早期城垣遗迹、内濠沟、古拱桥、德济门城垣、月城(瓮城)城垣、外濠沟等遗迹组成。现存遗址皆由大小不一的规则花岗岩石条、废旧石建筑构件筑砌而成。遗址宋、元、明、清各个时期建筑遗存叠压关系清晰。这些文物同样也都印证了泉州宋元时期兴盛的海外贸易和广泛的中外文化交流,也成为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有力见证。遗址现在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德济门附近还有李贽故居、泉郡黄帝宫、泉郡天王宫等,我没有时间一个一个去逛了。

天后宫东边是中山南路。泉州中山路是条传统商业街,贯穿城市南北,是原先的南、北街改为中山路。沿街廊柱式骑楼浓缩了南洋式建筑精华,正所谓“南国多雨天,骑楼可避风”。泉州中山路是我国仅有、保存最完整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董必武说泉州“东西两座塔,南北一条街”,前一句讲的是开元寺的东西塔,后一句说的就是泉州的中山路。2001年泉州中山路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2015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街区。
走在这条路上,商店林立,各类商品令人眼花缭乱,商业气息与文化氛围奇妙地交织在一起。流连其间,感受到古城老街风采依旧的温馨气息。

我只有两天时间在泉州。泉州要逛的地方实在太多了。有两个地方一直让我纠结,一个是南少林寺遗址,一个是清源山大佛。我从时间上最终否决了清源山,选择去南少林寺看看,因为清源山太大了,我没有那么多时间。
南少林寺的交通不是很方便,从西街坐公交过去还要走一公里多的路才能上去。



南少林寺,又名镇国东禅少林寺,位于泉州清源山东山麓,相传为曾救唐王十三棍僧之一的智空入闽所建。泉州南少林始建于唐朝,兴盛于两宋,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是中国禅宗名刹、南派少林武术发祥地,与开元寺、承天寺、崇福寺并称为泉州四大丛林。
南少林寺武术与南音、南戏合称“三南”,是泉州最具分量的文化名片之一。



中国有好几座座少林寺,除了眼前这座南少林寺,最富有盛名的就是的河南嵩山少林寺,此外,福建莆田和福清也各有一座南少林寺。从寺名来看,泉州少林寺原名为“镇国东禅少林寺”,“镇国”二字体现了其官方皇家的地位,这是莆田和福清少林寺所不能比拟的。这些少林寺之所以称为少林寺,由于武术传承以及天地会的关系而称为少林寺。但目前没有任何官方资料证明南少林与嵩山少林寺的关系


南少林寺武术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少林拳,“南拳北腿”是这南北少林寺在武术造诣上的最好体现。历史上,南少林出过不少的武林豪杰,比如著名的方世玉、胡惠乾、洪熙官、黄飞鸿等人都是出自南少林寺。






历史上,南少林寺因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有功敕建而建,后又多次被毁。尤其是乾楼年间,清庭为铲除沿海反清力量火烧少林寺,反而让南少林拳得以在民间发扬壮大并由黄飞鸿远博美国。
现在的南少林寺是1992年开始在原址上历时三年复建而成的。整个寺庙古木参天,绿树掩映,宽房大殿,亭台楼阁,气势宏伟,大气磅礴。

从少林寺出来,才下午两点半,离高铁开车还有两个多小时。还有好几处地方没有去,比如威远楼和朝天门,还有清源山和西湖。
我国历史上各地共有西湖36处,现存31处。既然来了泉州,那干脆就去西湖看看吧。
泉州西湖的历史非常短,原名段家湖、西北洋。这里曾经是城区的一片洼地,经常被淹,再加上周边工业污染严重,1996年政府进行改造而成了一座公园,并因此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联合国迪拜奖”等荣誉称号。
公园有颐和园的21孔桥,仿建扬州瘦西湖五亭桥的五孔桥。园内还有一座刺桐阁。刺桐阁的设计灵感源自泉州古代建筑奎星阁。
公园虽然不大,但百顷烟波,湖光山色,风姿绰约,尚可一游。

从西湖有坐公交赶到泉州站。
昨天到泉州站,急忙忙离开去了崇武古城,也没细看泉州站的样子。到每个城市我都会留意一下当地的火车站,尤其是老火车站,新建的高铁站之类的感觉太抽象太宏伟,有点高处不胜寒,冷冰冰的没有老火车站那样有亲和力和历史底蕴。
现在离检票还有一个多小时,顺便到广场上参观一下。泉州站具有浓郁的闽南建筑风格,如红墙、石柱、石窗、青瓦、曲线屋檐等。整个站房屋顶两头翘起,形似船帆,似乎是要凸显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站是我见过最具有地方特色的火车站。
火车票旁边还配建了北峰汽车站,到是比较方便。
现在其中火车站还在改造升级中。



晚上赶到福州南站,天还没有黑。赶紧坐地铁1号线到东街口。福州地铁是去年才开通的。



中国很多城市都有一条古街,这是一个地方的特色。每到一个城市,我都喜欢去一个城市的老城区游览。
一直都以为三坊七巷像中国很多地方的历史街区被拆旧建新,不循旧制,不受营造法则,过份商业化,所以,来三坊七巷之前有点忐忑不安。
本来想先回酒店再去,然而出了福州站,我还是第一时间过来了。
当我从东百大厦南侧停车场进入圈门,我知道,我来对了。
除了南后街热闹非凡,其它的巷子静悄悄的,也没有喧闹的酒吧,没有网红的咖啡吧,没有刻意的亮化。难能可贵的是里面还有很多住户,有居民,这样的老街就死不了,就会充满了生命力。
从东街口地铁站出来,这里是福州传统的商业中心,商厦林立,车水马龙,游客行人,络绎不绝,熙熙攘攘,煞是繁华热闹。东街口的建筑都不甚高。
三坊七巷是福州唯一的5A景区,自古就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是福州的历史之源、文化之根。三坊七巷因至保留着“西三个坊、东七条巷、南北一中轴”的古代城市坊格局得名。三坊分别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三坊七巷可以说是中国典型的里坊制街区,坊巷相连,粉墙黛瓦,民居精致,可以说是里坊制度活化石。坊巷内保存有200余座古建筑,以沈葆桢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等9处典型建筑为代表的三坊七巷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省、市级文保单位和历史保护建筑数量则更多。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三坊七巷是出将入相的所在,坊巷里的名人故居多不胜数。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都从这里走向辉煌,从坊名、巷名就可看出当年的风姿和荣耀。百余年来这里走出的将相名仕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要的推动作用,如林则徐、沈葆桢、严复、林旭、林觉民等等,可谓“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
就是这样一片承载着这个近年历史的街区差点遭受灭顶之灾,被拆毁。1993年,李嘉诚获得三坊七巷保护改造项目,拿地拖了十年后,并没有保护街区、古建筑,而是建小区,此举遭到政府谴责和民间抗议,得以制止。但光禄坊和吉庇巷已改造成了马路,三坊七巷实际上只剩下“二坊五巷”,成了不可复原的遗憾。

我从东街口百货商场旁边的塔巷进去,入口是一座圈门,典型的江南风格。福州与泉州相距不远,但是建筑风格却迥异。
进入塔巷,三坊七巷给我的初印象是精致纯粹幽深安静的。这里没有国内城市那些古镇老街通常多见的喧闹的酒吧、夜店、咖啡店,有的只是安静的建筑和福建风味的餐饮店,以及一些文创店。
百年古街,千年巷陌,古风遗韵。历史,在这里浓缩和诉说,仿佛有了历史的穿越感,更感到守望的艰巨与意义。
入夜的巷子,淡淡的灯光,没有更多的修饰。寥寥无几的行人,让古巷充满了历史的宁静和淡远。信步在这幽深的巷子里,整个人都感觉完全放松了,也不介意路线,仿佛见到久违的老友般的随心所欲。
出了塔巷就是南后街,这是一条南北向的大街。这里和那些巷子不一样,街面繁华异常,这就是三坊七巷的曼妙之处。没有全部的商业化开发,空间功能布局非常合理,这点到是和乌镇西栅一样,动静相宜,主次分明。既可以念天地之悠悠,又可以宝马雕车香满路。游人也多集中在这条街上,而哪些小巷就留给了喜欢安静的人。



此刻正是晚饭时分,福建的美食小吃真的丰富,似乎可以永远都是不重样的。。而且这里四虎真正是本地美食小吃主打,而不是外地的小吃、川渝火锅或洋快餐盛行,到是说明了福建美食的坚强。
路边的木金肉店吸引了我的眼光。我点了两只,外加生煎包、鱼丸汤和花生汤,比起昨天晚上在泉州西街上的饭店,福州三坊七巷的小吃到是非常经济实惠了。
木金肉和肉圆很相似,加了芋头、薯粉、红枣、芝麻、红糖等原料,显得晶莹透亮,脆韧耐嚼。
吃完饭,又沿着南后街逛进衣锦坊,再从湖路又拐进宫巷,出了八一七路。
这一路太让人震撼了。似乎除了天津五大道外,没有一处城市的一片历史街区李保存着这么多完好的名人故居,而且历史氛围这么好。除了南后街上饭店商铺鳞次栉比,别的巷子那么幽静,体验感很舒服。
我实在是疲劳了,意犹未尽的离开了三坊七巷。
酒店离三坊七巷不远,坐公交只要二十分钟就到了。路过定光塔时,正见塔身被亮化的通体白净,煞是迷人,怎奈已没有力气再去一睹。
福州的夜景算是不错。

福州真正的名胜是三山两塔一条江,而不是三坊七巷。论历史和影响力,三坊七巷在福州只是一个网红景点罢了,耐不住类似三坊七巷这样的景点更符合大部分游客打卡的快速消费心理。
福州民间长期以来流传“三山现,三山藏,三山看不见”的民谣。“三山现”指屏山、于山、乌山。两塔就是于山上的白塔和乌山上的乌塔,至于一条江就是闽江了。古人概括福州景色为“三山鼎峙,两塔耸立,双水环绕,大海东濒”。
这三座山都在福州老城区,成品字状分布,古迹众多,拥有很多典故。
酒店离于山不远,走过去就到了。


于山又称九仙山、九日山。相传战国时于越氏"的一支居此而得名。汉代有临川何氏九兄弟在此炼丹修仙,故又名九仙山。闽越王无诸曾于九月九日在这里宴会,因名九日山。
从五一北路上的东门进去,有一块大岩石,刻有“舒啸台”三字,是明代黄仲昭所书。这里是一处摩崖石刻群。
舒啸台对面有九仙观,是何氏兄弟修仙的地方,也是闽国王氏宝皇宫旧址,。观里的天君殿是是明代黄仲昭修纂《八闽通志》之地。


九仙观旁是九日台。汉初闽越王无诸重阳节在此登高,饮菊花酒,歌舞赏景。现在这里建成了九日台音乐厅。


从九日台对面是鳌顶峰。鳌顶峰,也称壮元峰,海拔58.6米,是于山的最高峰。此山怪石嶙峋,原有六鳌胜迹。山上有一座圆形的凉亭,名为揽鳌亭。
于山有大鳌二十四奇景,有揽鳌亭、倚鳌轩、步鳌坡、应鳌石、接鳌门、耸鳌峰等六鳌胜迹和炼丹井、九仙观、平远台等。
从揽鳌亭往上前行是大士殿,这是辛亥革命福州前敌总指挥部旧址,不过现在还没开门。
大士殿前面有一块巨石,上面刻着四个月朗风清,正反皆可读。石旁有巨大的榕树。


继续走,路边有炼丹井。
前面是戚公祠,横立在五老岗上,祠厅周围有平远台、醉石亭、蓬莱阁、补山精舍、吸翠亭等诸多名胜,岗峦起伏,花木扶疏,曲径通幽,颇具雅韵。






从戚公祠下来就是定光寺。定光寺也叫白塔寺。定光寺很有意思,既没有牌坊也没有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天王殿。天王殿后是毗卢殿,不是大雄宝殿。毗卢殿的后面是法雨堂。法雨堂曾是严复读书处。
白塔在法雨堂的后面,全称叫“报恩定光多宝塔”。远看通体雪白,以为是石塔,走进观察才知原来是传统的砖木结构,外表粉刷石灰,所以称白塔。
从定光寺出来就是南门兜地铁站。

从于山下来,我顺着古田路先回酒店吃早餐。
古田路正在修建地铁二号线,不算拥堵。



于山下有于山堂,有高大的伟人塑像,两旁有两匹骏马雕塑。
于山北面是五一广场,其地位相当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海人民广场吧。据说这里是清代练兵的南教场,后来这里一度是体育场。广场规模不小。广场周边没有密集的林立高楼,显得很舒朗。
回到酒店,吃完早餐,再冲了个澡后,去乌山。


乌山和于山只有一路之隔。如果不是回酒店,走过去10分钟就到了。
乌山也是一座小山,海拔比于山高一些,也只有86米。乌山是一处道教圣地,是吕洞宾的道场。
从冠亚广场旁边进去,就是乌山。相对于于山,乌山规模大多了,环境也清爽多了,而且古迹更多。
乌山分山东、山西、山阴、山阳、山脊五景,怪石嶙峋,林壑幽胜,天然形肖,有“蓬莱仙境”的美称
首先见到的是南关白真人庙,也叫护道白真人庙。白真人是闽清人,成名后多次到福州设坛立靖,传道收徒,福州的鹤林、镇海楼都与他有关,是福州民间信仰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白真人庙后面是乌塔,也叫崇妙保圣坚牢塔,塔用花岗石砌成,风化后呈黑色,故俗称“乌塔”。乌塔八角七层,塔旁“敕建贞元无垢净光塔”碑,是前身塔所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乌塔与白塔,一东一西,遥相呼应,共同构成了福州的文化地标。
天皇岭满山都是古迹,如红雨山房、胡也频故居等,均可免费参观。
文昌吕祖宫在乌石山弥陀寺西侧,与道山观为邻,供奉的是道教五祖之一的吕洞宾。据说福州人对吕洞宾的崇拜尤为深厚,吕洞宾被尊称为“纯阳演正警化浮佑帝君”。



吕祖宫实际上是道山观的一部分,原系明末提学孙昌裔的石梁书屋。宋熙宁初郡守程师孟登山揽胜,认为此山可与道家蓬莱、方丈、瀛洲相比,便改乌山为道山。
从道山观前行不远有道山亭。曾巩曾在此作《道山亭记》。
道山亭右有“天章台”石刻。元朝萨都刺曾在此吟成《天章台上晚酌》一诗。天章台为乌石山三十六奇景之一。除了天章台,乌山还有清冷台、般若台、冲天台、望耕台等,这些很多都和摩崖石刻有关。这些摩崖石刻是乌山的独特景观,乌山摩崖石刻共有二百多处,可以说整座山就是一座书法、石刻艺术博物馆。
道山亭旁边,有一处石刻记载着这样一段文字:“靖康之间,金人犯阙,二圣北迁。逮建炎中兴,天子受命,吴国长公主始至睢阳。明年,寇淮甸,遂浮江而南,避于钱塘,车驾幸建康,还复入觐。继适江表,会胡骑奄至,循赣水、走湘湖、濒南海而达闽川,馆于福唐之神光。因登乌石山观李阳冰篆,乃得古人之遗意。越五日而赴行在所。男长卿、粹卿、端卿、温卿侍。绍兴二年仲春十三日河南潘正夫题。”此石刻指的是靖康之变,即1127年北宋灭亡。吴国长公主为哲宗第三女,潘正夫是公主驸马,石刻较为详细地说明这支宗室的迁移路线。
过天章台,有清王壮愍公祠。王壮愍即王有龄,福州人。他在浙江巡抚任上,抵御太平军自杀殉难。
过清王壮愍公祠,为般若台。般若台上有唐代书法家李阳冰的篆书《般若台铭》石刻。
过般若台是清冷台,此处有先薯亭。先薯亭是为纪念明朝万历年间引种和推广番薯的华侨陈振龙以及福建巡抚金学曾而建。
陈振龙,福建长乐县人,到吕宋岛(今菲律宾)经商,见当地种有朱薯,耐旱易活,生熟都可食,便不顾西班牙政府不许朱薯出口的禁令,将薯藤绞入吸水绳中,渡海带回福州培植。闽人感念金学曾之功,将朱薯改名金薯,又因来自“番国”,俗称番薯。道光年间,福州人何则贤在乌石山建“先薯亭”以为纪念。郭沫若为此曾颂扬陈振龙“此功勋当得比神农”。
乌山以方寸之地,营造幽谷逸林氛围,似有崇山峻岭之势。大小寺庙道观鳞次栉比,相安和谐。













从乌山北门出来,不远是三坊七巷。遂顺路再游一遍,把昨晚未能游览的几处名人故居瞻仰了一番。穿行在三坊七巷,散布在其中的故居大屋,升腾着独属于闽都的烟火气与人情味。



三坊七巷的保护与活用,真的要感谢习大大。当年不是他在福州任市委书记,召开现场办公会作出决策,这三坊七巷不知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呢?

福州城北有屏山和福州西湖。屏山是福州三山之一,但是稍远,且游览费时间。而喜欢离三坊七巷近一点,所以舍弃了屏山留待以后来福州再去游览,而选择了游西湖
福州西湖相比较泉州西湖,历史悠久多了,这是中国36座西湖之一的古迹,是晋郡守严高筑城时凿湖而成,后经历代扩建,始有今日之规模,距今已有1700多年了。
福州西湖有仙桥柳色、大梦松声、古堞斜阳、水晶初月、荷亭晚唱、西禅晓钟、湖心春雨、澄澜曙莺等八景。湖上有柳堤桥、步云桥、玉带桥、飞虹桥,把开化屿、谢坪屿与窑角屿三座小岛连成一片,整个公园环绕湖水而展开,沿岸修筑临水建筑,种植绿化,叠山理水,环以观景的廊子,园内长堤横跨湖面,垂柳轻拂道旁,巧妙融合了苏州园林的精致雅韵与周边的地形地貌,以诗情画意的景致和“小中见大”的巧妙构思,使西湖景色愈见秀丽,遐迩闻名。宋代辛弃疾游览后写道:“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林则徐重修西湖荷亭时赞道:“人行柳色花光里,身在荷香水影中”。

游完西湖,最后准备去马尾,游览马江海战纪念馆和罗星塔。马尾是福州的一个区,离福州市区有三十多公里,没有地铁到达,从福州西湖过去需要换乘公交,花了一个多小时才赶到马尾罗星塔。
罗星塔,又称磨心塔,位于闽江三水合汇处。罗星塔是一座航海灯塔,福州港口的标志,也是中国重要的航海、邮政标志。该塔始建于南宋,现存的塔是明代复建的,为八角七层仿楼阁式石塔。塔前有楹联:“朝朝朝朝朝朝夕,长长长长长长消”。登塔远眺,港口、码头、闽江大桥尽在眼底。罗星塔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罗星塔是船政文化主题公园的一个组成部分。园内花木繁茂,参天古榕,紧紧相挨,郁郁葱葱,环抱古塔,风景宜人。
塔前有柳七娘雕塑。传说柳七娘随夫从广东来闽,途中夫死,她变卖家产,替亡夫祈求冥福,建塔于此。
沿闽江砌驳岸,围栏杆,堆叠假山,广植草木。西侧有溯江楼,南麓有望江亭。
园中还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船政建筑群、历史文化石“一号船坞”(青洲船坞),坞中有猎潜艇一艘。船政遗址尚有船坞处、海军讲武堂、摩崖题刻、力园、古炮台等可供凭吊。
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即发生在此处,796名水师官兵壮烈殉难于此。

匆匆游完罗星塔,立即往回走赶往马江海战纪念馆。
纪念馆路口有昭忠祠。昭忠祠是中法战争马江战役796位烈士埋骨处。
1884年(清光绪十年)8月23日(农历七月初三),法国侵略者悍然向福建水师发起进攻,福建水师仓惶应战,由于未做任何军事准备,加上装备落后、火力处于劣势,更重要的是船政大臣何如璋封锁消息,贻误战机,福建巡抚张兆栋以及旗舰“扬武”号管带兼舰队指挥张成贪生怕死,逃之夭夭,以致部队群龙无首,无法统一指挥。海战不到30分钟,福建水师兵舰11艘(扬武、济安、飞云、福星、福胜、建胜、振威、永保、琛航9舰被击毁,另有伏波、艺新两舰自沉)以及运输船多艘沉没,官兵殉国760人,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江海战,又称马尾海战。
马江海战惨败,激起国人极大愤慨,1884年8月26日清政府被迫向法国宣战,中法战争正式宣告爆发。
我走到昭忠祠时,正好是下午17:00,工作人员告知已经闭馆,不让进去,在我再三请求下,工作人员让我进去十分钟必须出馆。故我只能走马观花,匆匆一撇。
昭忠祠正厅置烈士姓名、职务的碑石,两边回廊分立昭忠祠碑和记叙烈士战绩的碑刻。厅中陈列有马尾港地形沙盘,西厢及廊庑陈列大炮、炮弹及烈士遗物、遗嘱等。祠西有墓台,台高约1米,环台三面各设一座五层台阶,台正中有一座圆顶雕花四柱的石碑亭。昭忠祠后山岩壁有“仰止”、“铁石同心”等等崖题刻。墓西有一登山石道,拾级而上,便是马限山炮台遗址、原英国福州领事馆分馆遗址和英国梅园监狱遗址等古迹。
昭忠祠旁边是马江海战纪念馆,此时也已经闭馆不能进去了参观。

今天冒着30℃高温,用一天时间游览了福州的多个景点。
上午多云,还下了毛毛细雨,下午天又出奇的晴朗。
从市区到马尾颠簸了一个小时,游览完马尾罗星塔和忠烈祠,已是17:50。离飞机起飞还早,有心回市区看看闽江夜景,又担心路上堵车,来回折腾,影响乘机,毕竟福州机场离市区有50㎞,太远了,又没有地铁,索性就在马尾坐机场大巴去机场吧!
福州机场巴士线路比较多,马尾也有机场巴士,而且是商务车,估计是乘客少吧。乘车点在沐兰春天城市酒店,票价35元,发车时间是18:30。
时间还早,我到旁边找个饭店吃了晚饭,然后静静等候车子来接。
今晚就要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