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六百年的皇家祭祀,逛【北京】太庙指南

作者:小鱼 显示图片

每年因工作关系都有机会来一趟北京,但实际可以逛北京的机会却少之又少。
今年买了卧铺票,提前到北京,腾出来小半天时间打卡心心念念的太庙
自从享殿开放,如今终于得偿所愿。

在天安门东侧,一墙之隔的静谧之处,矗立着明清两代皇家的祖庙 —— 太庙。“配享太庙” 四个字,曾是无数文臣武将毕生追求的至高荣耀,而这座承载着皇家祭祀重任的建筑,更是中国古建筑艺术与礼制文化的集大成者。


公交:「天安门东站」
地铁:1号线「天安门东站」B口出
tips:从南池子大街东门进,无需过天安门安检


目前,除了享殿,三大殿的中殿(寝殿)、后殿(祧庙)暂未开放内部参观,可外观一览红墙黄瓦
路线(1.5小时):戟门 → 享殿 → 寝殿 → 祧殿→古柏林

「太庙」与历代帝王庙、孔庙并称北京皇家三大庙宇
太庙位于故宫东南侧、北京天安门东侧,也属于北京中轴线两侧的建筑群之一。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与紫禁城、社稷坛同期建成,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家庙,遵循《周礼》“左祖右社”的礼制,位于紫禁城东南侧(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内)
太庙是北京所有殿宇中最高大的。太和殿虽为紫禁城的中心,但让祭祖的太庙享殿高过皇帝主理朝政的太和殿,反映出中国古代礼制中的皇帝虽“位尊权高但不可压祖”。

【明代】太庙最初仅供奉朱元璋及其祖先,后历代皇帝神位依次入祀。
【清代】1644年清军入关后,顺治帝将太庙改为供奉清朝皇室祖先,但保留了明代部分祭祀规制。
【民国】至今:1924年溥仪被逐出紫禁城后,太庙一度改为“和平公园”,1950年更名为“劳动人民文化宫”,但其核心建筑群仍保存完好,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庙建筑群沿中轴线对称布局,由三道红墙环绕,形成“前朝后寝”格局
近距离欣赏太庙三宝
1.纯金箔天花板
2.68根直径1.2米金丝楠木柱每根价值连城
3.一两黄金一块砖的地幔金砖
稀世珍宝,且看且珍惜。







外垣:最外层围墙


穿过汉白玉的石桥,最先抵达的就是戟门,又称“大戟门”,是太庙正门,面阔五间,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门前原列120杆大戟(清代改为72杆),象征皇家威仪。









面阔九间(象征“九五之尊”),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古代最高等级屋顶),高32.46米,比太和殿略低,但整体比例更为雄浑。
主体采用金丝楠木,梁柱均用整木,不施彩绘,尽显楠木本色,历经600年仍坚固如初。

























位于享殿后方,形制略小,面阔九间,单檐庑殿顶。虽然寝殿和祧庙内部暂未开放,但也值得在外浅浅欣赏一番。


按周礼“天子七庙”制度,超出世系的祖先神位迁至祧庙。清代祧庙供奉肇祖、兴祖、景祖、显祖(努尔哈赤的四位先祖)。


太庙的东西两侧建有配殿,东配殿供奉着历代有功皇族的神主,西配殿供奉着功臣的神主


太庙作为明清两代皇家祭祀建筑群的典范,其建筑细节凝聚了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礼制与工艺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最高形制,仅次于故宫太和殿,但比例更显雄浑。


檐角走兽共9只(太和殿为10只),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
明黄色琉璃瓦(专供皇家),正脊两端有螭吻(龙首鱼尾,防火寓意)。
享殿檐下为七踩单翘双昂斗拱,承重与装饰兼具,榫卯结构精密。



形制略低于享殿,正脊琉璃雕花(缠枝莲纹)尤为精美。


60根整根金丝楠木柱(高13米,直径1.2米),木纹如金丝,历600年不腐不蛀。
罕见地保留楠木原色,不施加彩绘,仅在梁枋交接处施青绿点金彩画。
柱础石雕为莲花覆盆式,雕卷草纹,防潮承重。


和玺彩画:享殿内梁枋绘金龙和玺(最高等级),龙纹贴真金箔。


榫卯工艺:梁柱间的雀替(镂雕云龙纹),既加固又装饰。


束腰处雕如意纹,象征江山永固


螭首排水口(共1142个),雨天形成千龙吐水奇观。

望柱头:龙凤纹交替(东侧龙、西侧凤),体现阴阳调和

栏板:浮雕宝相花(佛教吉祥纹样),反映明清宗教融合。


三交六椀菱花:最高等级窗棂纹样,象征天地交泰。
铜鎏金门钉:横九纵九,共81颗(九为极阳之数)。

神龛:
紫檀木制,雕九龙戏珠,内设满汉文牌位(清代特色)

金砖墁地:
苏州御窑特制京砖,敲击有金属声,光润如墨玉。是太湖底下的淤泥,阴干的三个月中,是每天都要像摔砖坯一样,把砖泥里的空气和水分摔出来,所以,金砖的密度是很高的,所以才能发出金属的声音,制作金砖的功夫远大于工艺。

享殿前御路石雕二龙戏珠,龙鳞采用剔地起突高浮雕。


广场西侧铜炉,祭祀时焚烧祝帛,纹饰为海水江崖

太庙内现存近千株古柏,多为明代所植。


太庙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最高象征,其祭祀仪式分为:

时享:四季定期祭祀(春、夏、秋、冬)。

祫祭(xiá jì):合祭历代祖先(每五年一次)。

告祭:新帝登基、大婚、出征等重大事件时举行。

祭祀时,皇帝需亲自到场,行三跪九叩之礼,并由礼部官员宣读祝文,乐舞生奏《中和韶乐》,仪式极其隆重。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太庙的一砖一木,都诉说着中国古代礼制的庄严与辉煌,祭祀文化的活化石,是读懂北京不可或缺的一站。









出了文化宫,对面就到中山公园


社稷坛不仅是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文化遗产,更是理解中国传统农耕文明和礼制文化的窗口。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社稷神(土地神“社”和五谷神“稷”)的场所。1914年,北洋政府将其辟为公园,初称“中央公园”,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更名为“中山公园”。

与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并列为北京“五坛”之一,体现了古代“左祖右社”的都城规划思想(左为太庙,右为社稷坛)。


社稷坛的核心是一座方形三层汉白玉祭坛,坛上铺有来自全国的五色土壤
观察坛上土壤的分布,体会古人对自然与政治的哲学观念。

东方青土(象征木)

南方红土(象征火)

西方白土(象征金)

北方黑土(象征水)

中央黄土(象征土)

寓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体现国家对疆土和农业的重视。

坛北面的拜殿是皇帝祭祀时遇风雨行礼的场所,现为“中山堂”




























清官员上朝时,文官由阙左门进入,武官由阙右门进入,“左文右武”的礼制。门前设有下马碑,官员至此需下马步行。






门上有五座门楼(俗称“五凤楼”),下设五个门洞,中央门洞专供皇帝出入,皇后大婚时可经此门入宫,殿试三甲(状元、榜眼、探花)出宫时也可走一次。






观看一次天安门升旗仪式,是每个中国人一生必有的体验!
天安门国旗护卫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精锐仪仗部队,负责天安门广场的国旗升降仪式,被誉为“共和国第一旗”。



紫禁城“四门”之一(其余三门为午门、神武门、西华门)






北京普度寺,在南池子大街,紧邻故宫东华门,
多尔衮家宅,现在是赏玉兰花的最佳时节



京菜(又称北京菜)以北京为中心,融合了宫廷御膳、鲁菜技法、清真风味和市井小吃
既有宫廷御膳的华贵,又有胡同里的烟火气


北京个人最爱烤鸭店-四季民福



















北京的广式点心居然很好吃,不输广东的水准



使用紫铜锅,炭火加热,火候均匀,烟囱调节火力,锅底清水仅加姜片、葱段、枸杞,讲究吃羊肉本味。
蘸料二八酱加韭菜花、酱豆腐(红腐乳)、虾油、辣椒油、香菜、葱花,调配咸鲜微辣味儿,现炸辣椒油“呲啦”一浇,糖蒜解腻,烧饼佐食。



瓷气






四月的北京,花团锦簇
除了柳絮满天,气候也是舒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