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建曾经在淅川待了三天,玩的很轻松,没有记录,闲暇整理照片时,当时的场景历历在目,抽空记录一下,以作留念。原以为一个县城没啥记载的,但是这里是南水北调渠首所在地,处于对南水北调工程的敬佩,特此留个脚印吧,后来发现淅川竟然是楚国的开国之都,网上有句话,河南任何一个县都有千年历史,任何一个县都可能是古都,至少是诸侯国之都,文化大省不是吹的。
我们居住在淅川县城西北的上亿广场旁边的维也纳酒店,这里离老灌河湿地公园较近,晚上去河边闲逛时,发现人山人海,一问才知道,淅川搞了一个音乐喷泉,也是迎接第一届范蠡文化节的配套项目。我们去的时候是喷泉的试运行第二天。我在淅川的行程是市内转了老街道,范蠡公园。去了移民新村邹家村,渠首及纪念馆,八仙洞船游丹江小三峡,远观大观苑,宋岗码头吃鱼,慢逛坐禅谷等!
淅川县,河南省南阳市。位于豫西南边陲,豫、鄂、陕三省交界地,境内主要河流有丹江、鹳河、淇河、滔河、刁河总面积2820平方公里,人口60万人,如果没有丹江口水库移民,人口早突破一百万了,GDP300亿。淅川原县城建于明成化七年(1471年),1959年因兴建丹江口水库开始拆迁,1971年被库水淹没,县城迁至上集,位于县境东北部。
淅川古称丹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尧舜时,淅川是尧的儿子丹朱的封地。西周时,淅川是楚族熊绎的封地。春秋时为楚国始都丹阳(淅水与丹江的交汇处)所在地,楚国800多年历史中有300多年定都丹阳,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孕育了一代商圣范蠡、史学家范晔、唯物主义思想家范缜等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淅川之所以叫淅川,是因为古淅水在亿万年沧海桑田的地质运动中在河道两侧冲积出了百里平川。淅川其实包括三大平川,即顺阳川、丹阳川、板桥川,在大山包围的这片大地上“一脚踏出油”的富庶之地。
旅游:
境内自然有世界最大调水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和渠首工程。拥有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千年古刹香严寺、丹江大观苑、八仙洞、坐禅谷、神仙洞景区、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景区。人文古迹景观有香严寺、荆紫关古建筑群、淅川楚墓、沟湾新石器时代遗址等地。这里出土了河南省博物院镇院之宝云纹铜禁,云纹铜禁是春秋时期楚国的禁酒器,采用失蜡法工艺铸造,通体镂空透雕云纹。它是中国最古老的禁酒器,反映了周代禁酒令的历史背景。
1977年底因种种原因造成的水位下降,淅川发现库区数千座楚国古墓,发掘了云纹铜禁、巧夺天工的大型编钟、青铜大鼎等。
淅川因为移民搬迁,以及库区淹没,为国家贫困县,直到2020年才摘帽成功。这里有几张照片,淅川县委县政府办公楼,淅川一个普通的小学,为淅川点赞!
下图:城区内老鹳河湿地公园
淅川境内主要河流有丹江(丹江口水库,古称丹水,干流多源,主要发源于陕西凤凰山南麓,西出秦岭,流经陕西省丹凤县河南淅川县,在湖北丹江口市注入汉江,全长约378公里)、灌河、淇河、滔河、刁河五大河流,年地表径流量5.6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6.3万千瓦。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丹江水库水域面积500平方公里,占库区总面积近50%,蓄水量300亿立方米,1100余公里的库岸线。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丹江自西北向东南纵贯全境,丹江及其支流域面积占全县面积的93.5%。主要支流有淇河,滔河、老鹳河,控制流域面积均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属于白河水系的刁河,在县内流域面积182.5平方公里,仅占全县总面积的6.5%。分布在各河流的主要支流,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有8条,100平方公里以下3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9条。
丹江口水库,中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国家一级水源保护区,曾经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位于汉江中上游(属长江流域),总面积1100平方公里,有“亚洲天池”之美誉,是汉江的天然水位调节器。坐落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和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 上游部分还涉及湖北省郧西县、张湾区、郧阳区等,水域横跨鄂、豫两省。由湖北境内的汉江库区和河南境内的丹江库区两大部分组成。目前库区最深处达100米,东西宽达50华里,南北长60多华里。
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到河南省视察,在郑州邙山,俯视脚下滔滔黄河,以诗人的浪漫说道:“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1953年2月19日,毛泽东视察长江,在“长江”号军舰的甲板上问陪同他的水利专家林一山:“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把南方的水借给北方一些?”后来用手中的铅笔在地图上画下了丹江口一带。这次视察中,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南水北调”的设想。1958年3月25日,中央政治局在成都召开会议,周恩来总理根据毛主席南水北调的构想和专家们的规划,在会议上正式提议兴建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得到会议的支持和批准。
1958年9月1日,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举行开工仪式,位于丹江、汉江交汇处。明确了引汉灌溉唐白河流域和引汉济黄济淮的任务。1958年10月,湖北、河南两省所属的襄阳、荆州、南阳3个地区17个县的10余万民工挑着干粮,带着简陋的工具,汇集到丹江口工地。他们用扁担、筐子、小木船,最原始的工具,靠人力运载着黏土、砂石,把汉江截流。1958年11月5日,丹江口右岸围堰工程正式启动。1962年,中共中央七千人大会对“大跃进”错误进行纠正,第二天,丹江口工程被暂停。1964年12月,国务院批准丹江口工程复工,丹江口工程变成了分期进行。1968年,丹江口水库下闸蓄水;1973年,建成清泉沟引丹灌区渠首(输水能力100立方米/秒);1974年,建成引汉总干渠陶岔渠首(设计引水流量500立方米/秒,后期可达1000立方米/秒),同时兴建了闸后8公里长总干渠。1973年建成丹江口大坝,后下闸蓄水。水坝建成改变了下游水灾的灾难的再次发生,历史上1822到1949的128年间,有65年汉江堤溃决,故有“三年两溃,十年九淹”之说。1935年使柴湖变为沼泽的那场大水,使汉江两岸10多个县市成为汪洋,淹没耕地670万亩,370多万人流离失所,8万多人命丧水中。可以说湖北收益颇大!
下图:2014年,带家人在丹江口大坝游玩,当时儿子八岁。
丹江口大坝:
大坝全长2494米,设计大坝高162米,始建于1958年,1967年建成蓄水。设计水位157米,正常蓄水位156米,库区水面745平方公里,库容为174.5亿立方米。2005年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坝顶由原来的162米加高到176.6米,水位从157米提高到170米,库区水面1100平方公里,库容达到290.5亿立方米。
老鹳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长江支流汉江支流丹江的支流,古名均水、析水等。因从前河两岸绿树成荫,多鹳鸟栖息,后人沿河筑堰修坝,引水灌田,又名老灌河。发源栾川县冷水镇南泥湖村附近。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卢氏县、西峡县、在淅川县上河村注入丹江下游丹江口水库。全长254公里,流域面积4219平方公里。
我们居住地附近的上亿广场,淅川的一个大型楼盘,由于不在老城区,夜市基本没人。
这个有些鲁山800万飞天的味道。
美丽的老鹳河夜景喷泉,第一届范蠡文化节配套项目。
老灌河桥头上很多人,大部分当地人都是把电瓶车停在桥面路上,一个交警一直再用喇叭呼吁电瓶车离开。
出于对南水北调淅工程的敬佩,以及对川移民的敬仰,这里专门对当时的移民情况做些记录。我们来到的邹庄村隶属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九重镇(原属邓州),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及丹江口水库水位升高,2011年6月九重镇700多名村民从16公里外的油坊岗村搬迁至此,因邹姓人居多,新村改名为邹庄。村内拥有草莓种植移民产业园、智慧农业示范园、京都果园猕猴桃产业园、藤编加工企业,通过燕归来、涌泉、掘井人等红色景点建设,成为淅川县乡村文化旅游新名片。
九重镇:
九重镇是南水北调渠首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豫、鄂两省四县市交界处,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淅川县,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襄阳市老河口市。有丹阳湖东岸"窗口"镇之称。
古代就在这里兴修水利,建有九重水堰故称九重堰(即《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第449卷/南阳府山川考/记载的九重堰在邓州西),1958年建九重人民公社,隶属于邓县(今邓州市)。1969年1月26日,陶岔渠首枢纽(南水北调渠首)工程在九重陶岔石盘岗开工。70年代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初步竣工,丹江口水库水位上涨,淹没淅川大量土地。1972年12月,邓县九重、厚坡两个公社(共56个村)划归淅川县,由此邓县所辖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所在地陶岔村划归淅川县,但邓县保留了渠首两岸100米的管辖权和行政机构管理权。
淅川库区移民:渠首展览馆有介绍,因为邹家村是本县移民村,所以我在这里专门对移民历史做下记录。
从1958年丹江口水利枢纽开始建立开始得20年间,淅川移民开始了苦难史。淅川占库区总面积的一半之多,是全国主要移民区,为服务南水北调工程,淅川在半个多世纪内先后经历了两次大移民37万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修建丹江口大坝,淅川历时20年分六批搬迁20.2万人,分别被安置在青海、湖北、河南三省七县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淅川又分三批搬迁移民16.6万人,移民人数为湖北省6县市的总和。两次共移民36.8万人,其中县内安置移民1.9万人,是河南省唯一移民迁出县、全国第一移民大县。
第一次移民,分为六批,1958年丹江口水库大坝修建到的20年里,共有20多万淅川人被迫背井离乡,也是一部心酸往事。1958年8月中央北戴河会议决定动员中原人口密集地区青年到西北支边。南阳地区领导人借此机会让移民到西北支边,1959年四月淅川8008名青年被送到了青海省的三个高原贫困县。政府为他们配发的物资仅有一件大衣、一套棉衣、一套被褥,其他衣物自备,简单家具自带,粮种自带,2斤干粮也是自带。就这样,他们从风景秀丽的丹淅平原来到了风雪迷茫的青藏高原,全被安置在了海拔3000多米的荒芜之地,住在土坯木板房里,过起了兵营式的屯垦生活。这里高寒缺氧,少雨多风,沟壑纵横,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直到今天这里仍然是人烟稀少的荒凉之地,一个县的人口不足十万,何况50年前!后来,为了让他们扎根高原,政府做工作把他们失去家园的家属计4709户、14334人一并迁来。这样从淅川迁移青海支边的移民共计22342人。在这种严酷的生存环境中,由于气候恶劣、水土不服,多数人纷纷患病,很多移民永远埋在那里。对比环境的恶略,当地干部对待移民的态度更恶劣,动不动予以毒打。据淅川县委1961年8月21日给中央的报告,循化县文都农场第五站170余人,被连长刘某强行捆绑吊打的就有90多人,个别人员被刘痛打致死。据统计,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有数千名移民抛尸高原。武洲村移民197人,64人命丧青海;党子口村移民76人,36人魂断高原……不堪忍受的移民决定返迁,死也要死在家门口。于是,除一部分青壮年劳动力被强留不放外,其他人在重病瘦弱、不发路费、不准取存款、带去的农具不准带走的情况下,靠变卖衣物、沿路乞讨,逃离了青海。从西宁到淅川的路上,就有56人饿死、病死。据不完全统计,这批移民死亡总数竟达到了5400多人!也就是说这批去往青海的移民竟有差不多四分之一惨死在了异乡。当时极“左”思潮最严重的时候,从淅川带移民到青海的王海申、侯富润等人因为如实向有关部门反映移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竟被诬为反革命,王海申更是被投进了监狱。面对如此严峻的政治环境,中共淅川县委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将库区移民的悲惨遭遇层层汇报给了中央。党中央闻知非常震惊,经组织调查情况完全属实,在对有关人员进行查处的同时,将尚未返回淅川的移民整体迁往新疆!新疆好地方,但未必是淅川移民的好地方。经历过青海悲惨遭遇的移民无论如何只想回到生养他们的丹江边,尽管家已经不在了,但那里仍是他们心中神圣的故乡。经请示中央,这批支边移民又撤回到了原籍。对于一些死伤的支边人员,到1965年,青海方面给予了“妥善”解决:252名死亡者每人补助189.3元,71名下落不明者每个补助269.58元,40名致残者每人补助49.75元,其他惨遭不幸者根本不曾被提及。这些带着农具去青海,带着伤病回淅川的移民,赤手空拳返回时很多变卖掉了自己的衣服、被褥,而且基本全部体弱多病,根本无法从事生产劳动。回到淅川后,他们没了自己的家,没有房住,也没一件农具,甚至连生活炊具都没有,还吃不上饭。1961年,丹江口大坝开始围堰壅水,库区124米高程以下的居民需全部迁走,淅川又要动迁26725人,其中包括那些刚从青海返迁的移民。这次移民据说是接受了支边的教训,政策人性化了一些。具体方案是:除三官殿区4310人统一迁往邓县安置外,其余移民允许在本省、本县、本地范围内投亲靠友,自由选择搬迁地点,每人平均搬迁费是170元(100个馒头)。部分身无分文、病弱不堪的青海返迁移民,由于找不到一处安身之所,只好在水边搭个草棚,如原始人般住了下来。这次移民一共只给了几个月的准备时间,就在很多移民还没找到安置地点的时候,丹江水即汹涌而来,上涨成库。于是,庄稼地成为汪洋,居住的小屋漫进了库水,并慢慢被淹没。他们只好在江水的步步进逼下步步后退,不断把他们的茅草庵往后移。当时采用的“以水赶人”的移民搬迁方式。
第二次移民2009年至2011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造成丹江口水坝再次提升,使得淅川县再次面临大规模移民。此次移民涉及10个乡镇的184个村,共计165471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淅川成为主要淹没区和移民区,新增淹没面积占库区总淹没面积的47.6%,淹没耕园地占库区总淹没耕地的51.1%,库周肥沃良田几乎被淹没。
汤山湿地公园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九重镇西南9公里处汤山之上,紧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枢纽渠首,总面积约246公顷,于2019年9月全面启动建设,2021年7月对外开放。原来是一座荒山,后改造为山水公园,与附近的渠首景区、渠首北京小镇、邹庄村、淅川移民展览馆等景区构成旅游景点群,在汤山湿地公园可实现登汤山观渠首、赏百花、望丹江。
公园包括:九重阁、浮雕广场、移民展览馆、湿地科普馆、梯田花海等建筑。
九重阁位于汤山主峰,外观九层,内里五层,高39.9米,采取中国传统重檐、单檐庑殿式建筑风格,名字来源于九重镇的地名和当地的古代水利灌溉工程九重堰。登楼远眺,丹江湖烟波浩渺,渠首闸雄伟壮观。
为纪念淅川丹江口库区移民37万人的牺牲与奉献,河南省建设南水北调淅川移民展览馆,位于九重镇汤山湿地公园,距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大坝1.2公里。展馆分为上下两层展厅,一楼主要展示淅川地域文化,二楼主要展示南水北调淅川移民史实。主要从“浓情楚都 人文淅川”、“南水北调 大国水利”、“移民迁安 壮丽史诗”、“绿水青山 美丽淅川”、“老家淅川 永恒乡恋”五个主题内容展现离开故土的淅川移民思念乡土的殷切深情。
一楼展厅:
以浓情楚都 人文淅川为主题,展示丹淅流域历史文化,本展厅分四部分:1.丹淅史话篇,2.丹淅人文篇、3.丹淅民俗篇、4.丹淅艺术篇。
主要展现丹淅水文、恐龙家园、丹淅航运等部分。
恐龙家园:
南阳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于河南省南阳市伏牛山南麓的西峡、内乡、淅川、镇平县境内。自然保护区面积达78015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恐龙蛋化石,保护区范围内恐龙蛋化石有8科12属25种。是目前中国境内面积最大、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恐龙蛋化石群,同时南阳恐龙蛋化石群也是中国发现年代最早的恐龙蛋化石群,时代大约为中生代白垩纪早期。在南阳恐龙蛋化石群发现之前,全世界出土的恐龙蛋化石还不足500枚,像这样数量达10万-40万枚左右的的恐龙蛋化石实属罕见,震惊世界,因此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当时的淅川城、关、码头。战国时期,丹江就已经通航,后繁荣于两汉魏晋,鼎盛于唐、元、明、清,直至民国初年。在没有修建京汉和陇海铁路之前,丹江一直是连接我国东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也形成了以荆紫关、老城、李官桥为主的三大繁华码头。
2、丹淅人文篇
展现从远古文明、丹朱与淅川、鬻(yu)熊(楚之先祖,姜子牙同期人物)与淅川 、楚国风云、范蠡屈原欧阳修与淅川等部分,再现淅川的历史文化。
丹朱与淅川
丹朱(生卒年不详),夏族(阪泉之战后改称华夏族),姓伊祁,名丹朱 。尧的长子,相传因为丹朱不肖,尧把部落联盟首领之位禅让给了舜。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说:“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以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帝尧逝后,舜将帝位让于丹朱,并为尧守孝三年。三年后,丹朱为政不善,还位于舜。此外,丹朱还是中国围棋界最早的“棋圣”,是祁姓、刘氏家族的远古二世祖。
鬻yu熊(楚之先祖,以“芈”为姓,以“熊”为氏,芈鬻(mi yu)熊)与淅川
公元前1200年的殷商中晚期时,丹江迎来了一批新的移民,关中地区的祝融部落,他们因合作伙伴鬼方部落的西迁,难以继续独立对抗商朝,祝融族的新首领季连遂率领族人进行战略转移。祝融部落原定居在楚丘,人称楚人。殷商之末周文王时,季连的后代有一支名叫鬻熊,自称熊方国。鬻熊像儿子一样侍奉周文王,周王灭商后,封鬻熊重孙熊绎为子爵,自此,熊方国更名为楚国,并且正式在周王朝中有了诸侯国的地位。公元前1042年,楚人以丹阳(淅川)为都,以熊为氏,奉颛顼帝高阳氏为先祖,祝融为远祖,鬻熊为始祖,辉煌的楚文化从丹淅之地流淌开来。
范蠡与淅川: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字少伯,又名鸱夷子皮,号陶朱公,春秋时期楚国三户(今河南淅川县寺湾镇高湾村)人,师从于计然。是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范蠡早年居楚时,人称范伯。后出楚奔越,任越国大夫、上将军,辅佐勾践灭吴,使勾践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范蠡功成身退,北上经商致富,并散财为民,被百姓奉为“文财神”,被后世尊之为财神、商圣、商祖,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画像。并被视为淅川顺阳范氏先祖。
屈原与淅川:
屈原(约前340年~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为实现振兴楚国的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的局面。后来因为他主张坚决对抗秦国侵略,而受到打击、排斥,还被楚王赶出了朝廷。屈原悲愤至极,在流放途中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精神的诗篇,最有名的是《离骚》。后来,秦国军队攻占了楚国都城。屈原不愿意看到国破家亡的惨景,就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怀抱石块,跳进了汩罗江,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欧阳修与淅川:
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四川做官,后被调往异地陕西就职,路经南阳时,由于周途劳顿,父亲一病不起,留下年幼的他和母亲,后世有舅舅和母亲办理。由于他父亲官卑职微,没有什么丧葬费、安置费、抚恤金等补助。他舅舅和母亲在运送灵柩的时候,遭遇刀客,只好避居河南淅川老城镇险峰村龙巢寺。一住就是三年,家人凑了一些盘缠,才回到祖地江西永丰。后人曾在该寺建欧阳文忠公祠并立欧阳修读书处碑以作纪念。
仓房香严寺,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仓房镇西北部的白崖山,河南省四大名寺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朝开元二年(714),为唐肃宗、唐代宗两朝国师慧忠的修炼道场。唐代宗时奉为国家设置。唐宣宗李忱登基前曾在此削发避难潜隐7年。寺坐北朝南,原有上、下两寺。两寺规模建制大致相同,而又各具特色,素有“上寺的房舍,下寺的塔”之说。1970年,下寺被丹江水库淹没,上百座各种材质的古塔,因有碍航道而被炸毁。下寺虽然没有了,但却作为一个地名留了下来。上寺依山势而建,计五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有牌坊、山门、韦驮殿、过厅、大雄宝殿、凝月轩(望月亭)、法堂、藏经阁等建筑。
淅川位于长江黄河之间,丹江航运带来了南北两大文明的融合,形成独特的民俗文化,博物馆从饮食、节庆、生产、民间工艺等方面做了介绍。
饮食介绍紫荆关八大件、丹江鱼、酸菜、粉条。八大件有粉蒸肉、柱顶石、蒸丸子、水煮豆腐皮、蒸藕合、大汆盘、八宝米组成。分别源自荆紫关古镇的“八大帮会”,广西帮、江西帮、山陕帮、河南帮、广东帮和船帮、盐帮、漆宝帮。它是民间红白喜事的基本宴席标准,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有版画、烙画、刺绣、剪纸、锣鼓曲、丹江号子等。
二楼展厅:南水北调大国水利展厅,分为五篇:1、古今治水历史记忆。2、南水北调千秋伟业。3、移民迁安壮丽史诗。4、绿水青山美丽淅川。5、老家淅川永恒记忆。
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到河南省视察,在郑州邙山,俯视脚下滔滔黄河,以诗人的浪漫说道:“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1、1958年3月25日,中央政治局在成都召开会议,正式提议兴建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
1、古今治水历史记忆。
水,生命之源,文明之基。自古以来,洪水肆虐,百姓遭殃。然而,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凭借智慧与勇气,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治水篇章。
2、南水北调千秋伟业。
南水北调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投资额最大、涉及面最广的战略性工程,是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伟大工程。
3、移民迁安壮丽史诗。
淅川人民的牺牲与奉献,在上篇有介绍,这里不再重复。
4、绿水青山美丽淅川。
5、老家淅川永恒记忆。
南水北调是国家的重大战略性工程,分东、中、西三条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中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目前西线工程仍在规划论证中。
东线:途经江苏、山东、河北、天津,从江苏省扬州江都水利枢纽提水引水,利用京杭大运河以及与其平行的河道输水,连通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并作为调蓄水库,经泵站逐级提水进入东平湖后,分水两路。一路向北穿黄河后自流到天津,从长江到天津北大港水库输水主干线长约1156千米;另一路向东经新辟的胶东地区输水干线接引黄济青渠道,向胶东地区供水。
中线:
中线工程:
途径河南、河北、北京和天津,从丹江口水库东岸岸边引水,经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南阳方城垭口,沿唐白河流域和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开挖渠道,在河南荥阳市王村通过隧道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自流到北京颐和园团城湖的输水工程。
西线:
项目处于前期论证阶段,总体布局是四川大渡河、雅砻江支流达曲—贾曲联合自流线路,调水40亿立方米;四川雅砻江阿达—贾曲自流线路,在雅砻江干流建阿达引水枢纽,调水50亿立方米;通天河侧仿—雅砻江—贾曲自流线路,在通天河干流建侧仿引水枢纽,调水80亿立方米。三条河调水170亿立方米,基本上能够缓解黄河上中游地区2050年左右的缺水。至黄河上游青、甘、宁、蒙、陕、晋等地的长距离调水工程,是补充黄河上游水资源不足,解决中国西北地区干旱缺水,促进黄河治理开发的重大战略工程。
中线工程:
中线工程水源70%从汉江流域汇聚至丹江口水库,后期进一步扩大引汉规模,年均调水量达到130亿立方米,工程预计在2030年完成,远景从长江三峡调水(长江三峡库区引水入汉江,由南向北依次穿越宜昌市夷陵区、襄阳市保康县和谷城县、十堰市丹江口市,输水线路总长194.7公里,预计2029年底实现贯通)。丹江口大坝加高后,扩容的丹江口水库调水,从河南南阳的淅川陶岔渠首闸出水,河南沿豫西南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北上至北京团城湖,天津干渠从河北省徐水县西黑山处分水至天津外环河,可基本自流到终点北京。从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在郑州市邙山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概念,1958年3月25日,中央政治局在成都正式批准兴建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1968年丹江口水库下闸蓄水,1974年,建成引汉总干渠陶岔渠首(设计引水流量500立方米/秒,后期可达1000立方米/秒),1979年12月,水利部正式成立南水北调规划办公室,统筹领导协调全国的南水北调工作。1991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将“南水北调”列入“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明确了中线工程以城市生活及工业供水为主,兼顾农业及其他用水,不再要求通航,供水范围应包括天津市,并推荐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的调水方案。2005年,开始加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丹江口水库大坝,坝顶由原来的162米加高到176.6米,水位从157米提高到170米,丹江口水库总库容达到290.5亿立方米。2010年3月26日,中国现代最大人工运河——南水北调中线引江济汉工程正式破土动工。2014年12月12日下午,长1432公里、历时11年建设的南水北调中线正式通水,长江水正式进京。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Ⅱ类水质以上,“双封闭”渠道设计确保沿途水质安全。通水后,每年可向北方输送95亿立方米的水量,相当于1/6条黄河,基本缓解北方严重缺水局面。2016年,北京市平原地区地下水位实现止跌回升。2022年8月25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线转入正式运行阶段。2025年2月24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向北方调水突破700亿立方米。
下图:淅川陶岔渠首
陶岔渠首:
枢纽的坝顶海拔176.6米,与丹江口大坝的坝顶高程一致。引水闸采用3孔弧形工作闸门,设计流量350立方米/秒,加大流量420立方米/秒。上游通过4.4公里的引渠与丹江口水库相连,下游通过300米的引渠与总干渠相连。陶岔渠首枢纽主体工程于2010年3月22日开工建设,2014年12月12日正式向北方通水。
穿黄工程:
穿黄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穿越黄河的关键性工程,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以西约30km处荥阳市境内,总长19.30km。穿黄工程由南、北岸渠道、南岸退水建筑物、进口建筑物、穿黄隧洞、出口建筑物、北岸新老蟒河交叉工程,以及孤柏嘴控导工程等组成。穿黄隧洞长4.25km,双洞平行布置,为适应黄河游荡性河流与淤土地基条件的特点,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开创性地设计了具有内、外两层衬砌的两条长4250米隧洞,内径7米,外层为厚0.4米拼装式管片结构衬砌,内层为厚0.45米钢筋混凝土预应力衬砌,两层衬砌之间采用透水垫层隔开,内、外衬砌分别承受内、外水的压力。这种结构形式在国内外均属先例,也是国内首例用盾构方式穿越黄河的工程。 工程于2005年9月27日开工建设,历时9年。设计流量每秒265立方米,加大流量每秒320立方米。
调水竖井: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调水竖井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以西约30公里的王村,其任务是将中线调来的丹江水从黄河南岸输送到黄河北岸,向黄河以北地区供水,同时在水量丰沛时可向黄河相机补水。工程于2005年9月27日开工。工程北岸竖井为大型圆筒结构,建于黄河河滩地中细砂强透水地层中,内径16.4米,井深50.5米。设计流量为265立方米每秒,加大流量为320立方米每秒,井壁为双层结构,外层为地下连续墙形式,厚1.5米,深76.6米
总干渠:
总干渠宽度大约为50米,深度为6-7米,。沟通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需穿过黄河干流及其他集流面积10平方千米以上河流219条,跨越铁路44处,需建跨总干渠的公路桥571座,此外还有节制闸、分水闸、退水建筑物和隧洞、暗渠等,总干渠上各类建筑物共936座,为了防范总干渠输水过程中污染的风险,中线工程划定了总干渠两侧水源保护区,还开展了总干渠两侧内排段地下水现状调查,防范地下水污染风险。
鱼:
水渠有鱼类存在,丹江口水库水域内生态种类繁多,取水过程中部分鱼类很可能会进入水渠。一千四百多公里输水过程中完全做到绝对净化几乎是不可能的。水渠中的防护网可以过滤掉大多数的杂草、树枝等大型垃圾,存在大量的藻类和其他水生微生物,不受限制地繁殖,水质无法达到预期的标准。因此,水渠中的大鱼通过捕食这些微生物,起到了一定的调控作用,有助于维持水质的清洁和稳定。水渠上设置有多个闸口,主要用于调节水位、过滤垃圾等功能。这些闸口配备有过滤网,大型鱼类无法通过,只有小鱼苗能够成功进入水渠,输水渠的防护措施十分到位,鱼儿没有天敌,其生存非常快,由于有层层过滤网,大鱼类无法通过,当小鱼苗偷溜过去并长大后,下一层过滤网将再次将它们拦截,因此大型鱼类基本上只分布在闸口的南端,便于人为控制。水渠主要栖息着鳙鱼、草鱼、鲤鱼、青鱼等常见淡水鱼类。鳙鱼、青鱼等属于较大型的鱼类,大多数成年鳙鱼的体长也在60厘米左右。水北调工程已经运行了7年,水渠中明确存在着大型成熟鱼类。
淅川目前老城区码头有狮子岗、穆家山、宋湾码头,这三个处于淅川县城附近水库小分支两岸,主要经营汽车轮渡。
丹江口水库主景区较火的打卡是自驾坐轮渡。石桥码头到张营码头,也是自驾水库环线的必经道路。
水库码头由石桥码头、张营码头、宋岗码头、下寺码头组成,详见下面地图。
1、下寺码头是与宋岗码头对发旅客轮渡为主,班次不一、目前不知是否停运。
2、宋岗码头与下寺码头、石桥码头对发游客轮渡,目前不知是否停运。保留到丹江口的游船,目前分三种,30元,水库门内转一圈30分;70元,到大观园返回。1.5小时;100元到八仙洞,2.5小时。目前是游客打卡的地方。
3、张营码头,对发石桥码头,汽车轮渡,小车40,商务面包50,客车29坐以下150,30以上5元/座。乘客免票。目前较为火的自驾打卡之地。2014年曾带着家人驾车乘坐轮渡。张营石桥7:10、8:40、11:10、14:40、16:10、17:40.
4、石桥码头,大观园旁边,水上交通枢纽码头。石桥张营8:10、10:10、11:30、15:00、16:30、18:00
宋岗码头位于淅川县香花镇境内的丹江湖畔,丹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办公地。这里农家饭店较多,可以品尝鱼。也是海鸥较多的地方,踏青赏花、乘船游览丹江,遛娃神地。
范蠡公园,又名牛尾山公园,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县城东南方位,呈东西走向,山体长4公里,宽0.7公里。
888阶诚信天梯:自公园南大门开始,有一条通往商圣祠的阶梯,阶梯上镶有圆形脚踏石,脚踏石上刻有车、马、象、士、炮、劝农桑、务积谷、农未兼营、农商俱利等字样。极目阁货殖山道商字广场,金万平方米的平台可供大型戏剧及演出使用。
西施望月台:在牛尾山主峰东边的次峰上,有一尊高10米,座北面南仰望天空的西施雕像,雕像为汉白玉结构。
山顶范蠡祠堂:又称商圣祠,在牛尾山主峰,汉白玉结构的台阶之上,周围有护栏,建筑风格为硬山式,祠内设有范蠡像供人祭拜。
北门,位于县城内。
八仙洞地处淅川丹江口水库东岸,占地面积为约3.8平方千米,喀斯特地貌,形成于寒武纪,距今大概有两亿多年的历史。相传有八位仙人曾在此修炼而得名。八仙洞的地质地貌兼中国北方溶洞和南方溶洞的特点于一身,既有北方溶洞的神秀的特点,又有南方溶洞高达之特点,景区分为聚仙山东部游览区、八仙洞中部游览区、沿江西部游览区。
最佳方式是乘坐游船。
丹江大观苑是丹江口水库周边自然景观较丰富的区域。景区从西向东有多个岛,依次为情人岛、龟岛、鹿岛及鹤岛。其中情人岛伸入水中最远,与龟岛形成一个半环状的天然港湾。苑区依山旁水,山水相连。
我来这里的时间是2023年10月份,当时当江口水库达到历史最高水位170米,最高的设计水位。设计洪水水位172.2米。整个大观苑景区道路以及亭榭楼阁大部分被淹没在库水一下。
接一杯丹江水,直接引用。
坐禅谷被誉为丹江明珠、仙境灵谷。在香严寺东北方1公里处,景区因唐朝的国师慧忠常带领弟子在此静坐参禅得名。融佛文化、山水文化、古山寨文化为一炉。景区不大,没啥名气,不做详细介绍了。
通天洞的这个胖头陀(背影),极力忽悠游客捐献香火钱!
淅川纯粹的自然风光,没有5A景区。虽然是千年古城,楚国的开国都城,可惜老城淹没在水库以下了。现在的县城是70年代所建。所以人文古迹基本见不到了,基于这些原因我没有太多记叙。不过库区自然风光较好,环境非常好,没有工业污染,丹江鱼也是推荐项目。
强烈推荐下今年非常火爆的自驾旅游路线,丹江环湖公路。第一站宋岗码头,可以乘坐游船,吃鱼赏花(前面有记叙)。第二站陶岔渠首,游玩渠首以及汤山湿地公园,移民纪念馆(前面有记叙)。第三站梁家港,车开到湖边,沙滩戏水。第四站丹江口大坝,大坝公园,晚上水都花月夜(均州码头,游船),湖北版大唐不夜城。净乐宫,武当九宫之首。第五站沧浪之海观光塔(小蛮腰),如意岛(徒步环岛栈道),第六站碧水连天观景台,远眺千岛湖。第七站,千岛画廊观景台,三个观景台看湖看梯田看山景。第八站秃子沟。第九站百喜岛。第十站营口码头,车渡到石桥码头,丹江口大观苑。秃子沟到大坝沿湖公路风景较好。返程,感兴趣也可以紫荆关八大件。
下图,淅川农家饭店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