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节县,地处重庆市东北部、长江三峡库区腹心 ,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县城之一。春秋时期,为夔子国,属楚地。战国秦惠文王时期(前314年)设鱼复县,得名传说与屈原相关:传说神鱼驮屈原遗体溯江而上,于瞿塘峡滟滪堆折返,此地遂称“鱼复”(即“鱼复返”之意)。三国蜀汉章武二年(222年),刘备退守白帝城,改鱼复县为永安县,寓“长治久安”之意。章武三年(223年),刘备在奉节永安宫托孤。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因旌表蜀丞相诸葛亮奉昭烈皇帝刘备“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品质,李世民赐名“奉节”并沿用至今。
在奉节2300多年的建制史中,奉节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历代路、府、州、郡的治地。在唐宋时期,奉节已经成为川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然而因清末修建过境奉节的川汉铁路搁浅以及万县1917年设立海关通商开埠,奉节的中心地位逐渐下降。1935年,万县市成立,奉节沦为万县市下属的普通县城。直至1997年重庆直辖,奉节县随万县市隶重庆市管辖,并由重庆市直属至今。
古人云:每到三峡必有诗。曾经造访奉节、吟诗作赋的诗人不计其数,在奉节留有万余首名篇传世。仅《夔州诗全集》,便收录有742位诗人的4464首诗歌,奉节无愧“中华诗城”之名。其中,李白的“天下第一快诗”《早发白帝城》、杜甫的“天下第一律诗”《登高》、刘禹锡的“天下第一情诗”《竹枝词》以及康熙帝提写的“天下第一景诗”《六言诗·赐傅作楫》为奉节诗词的代表,是为千古绝唱,享誉中外。
奉节是全球八大脐橙主产区之一,是世界少有的脐橙生长天堂。自汉代开始,奉节的柑橘便是享誉天下的贡品。奉节脐橙果皮中厚、脆而易剥,肉质细嫩化渣、无核少络,酸甜适度,汁多爽口,余味清香,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
奉节迁建的过程,是整个三峡移民中历时最长,变化最多,确定最难,影响最深的案例。当三峡工程库区蓄水达到175米时,奉节老县城面临全部被淹没的问题。因此,在1983年的新县城选址问题上,奉节人提出了不脱离长江、不脱离历史背景、不脱离白帝城的“三不原则”,形成了草堂—宝塔坪和莲花池两派意见,互相僵持不下。1984年,县以及乡镇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投票,宝塔坪方案胜出。而此时长江委主推朱衣方案,他们认为朱衣镇附近地质条件较好,更适合建新县城,但因为朱衣离老县城太远,离白帝城也太远,也不在长江边上,不符合三不原则被否定。
1992年,新县城决定定址宝塔坪,并于1993年开始以宝塔坪为中心,建设新县城。可惜的是,在宝塔坪已有一定建设规模的情况下,1995年9月的地质考察发现了新的地质问题,必须限制大规模土地利用。奉节县立即向万县市、四川省发送紧急报告:“建议将县城中心由宝塔坪调整到莲花池”。这时,长江委又提出了“三马山方案”,其范围也就是目前新县城的区域,此方案为“莲花池方案”和“朱衣方案”的折中。同时,莲花池方案也因为地势比较高被认定不适合建新城而被舍弃。最后县里决定将县城中心调到三马山,计划未来在西部朱衣镇附近预留城市发展空间。奉节新城的选址从1983年开始,直至1996年才告一段落。
2010年以后,奉节开始了西部新区建设。2015年,中共奉节县委、奉节县人民政府正式向西部新区搬迁。2021年,夔州街道成立,形成了如今西部新区(夔州街道)、新县城(永安街道以及鱼复街道)、宝塔坪(夔门街道)共存的狭长城市格局。
白帝城•瞿塘峡景区主要由白帝城、瞿塘峡两大景区构成,名胜古迹众多,融自然与人文、诗情与战火为一体,是饱览长江三峡壮丽之美的起点。
白帝城位于瞿塘峡口长江北岸的白帝山上,距奉节老城4公里。西汉末年,公孙述占蜀为王,派大将任满占据鱼复县,依托这里险要地势,镇守瞿塘峡口。由于公孙述字子阳,故将这一军事堡垒命名为子阳城。后因城中一井常冒白气,犹如百龙飞升,公孙述借此称白帝,改子阳城为白帝城。公孙述去世后,当地人在山上建庙立公孙述像,称白帝庙。
唐代以前,白帝庙增建了祭祀刘备的先主庙和祭祀诸葛亮的武侯祠。明正德八年(1513年),四川巡抚林浚毁公孙述像,另祭祀江神、土地神和马援像,改称“三功祠”。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四川安抚司副使张俭毁“三功祠”,改塑刘备、诸葛亮像,更名“义正祠”。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巡抚段锦又在庙内添加关羽、张飞像,取“明君良臣”之意,改“义正祠”为“明良殿”。清同治十年(1871年),奉节知县吕辉重修白帝庙。
1978年,本着“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宗旨,对白帝城进行重点保护开发,是1978年长江沿岸首批对外开放的景区之一。1982年,白帝城·瞿塘峡景区被批准为长江三峡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三峡工程蓄水后,水位抬高至175米,原本为江中半岛的白帝城成为了“高峡平湖”中的一座“绿岛”,其中位于山下的杜甫西阁(观音洞原址)被完全淹没,而山顶的白帝庙建筑群等明清建筑,以及东西碑林、竹枝园等文化遗迹,均未受蓄水影响,白帝岛则通过风雨廊桥与江岸相连。2022年,白帝城·瞿塘峡景区被评定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忠义广场后耸立着一尊诸葛亮青铜像,羽扇纶巾,栩栩如生。
塑像后是一块巨大的汉白玉碑,正面刻《前出师表》,背面刻《后出师表》。《前出师表》较为乐观,对北伐充满信心,认为复兴汉室指日可待。《后出师表》则显得较为悲观,流露出不自信和对蜀国前景的担忧。
沿右侧环山道拾级而上,便来到了白帝城的牌坊门前。门楣匾额“白帝城”三字出自郭沫若先生手笔,现已被列入《中华名匾》。遥想当年李白因参与永王李璘叛乱被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时突逢赦免,于是顺流返回江陵,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早发白帝城》。他将一次赦免经历升华为对自由、速度与生命力的永恒赞颂,使白帝城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文化地标。
白帝庙大门是白帝城的标志性建筑,建于清代,沿袭了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大门正中“白帝庙”三个字由当代著名书法家刘孟伉1957年题写,现已被收录《中华名匾》。
进入白帝庙便可看白帝城最著名的景点“托孤堂”。堂内陈设大型彩塑群像《刘备托孤》,是由著名雕塑家赵树同先生于1984年创作。
刘备因关羽被杀、荆州失守,于公元222年发动夷陵之战,但被东吴陆逊以火攻大败,仅率残部退守白帝城,企图重整旗鼓,东山再起。但由于年事已高,不久得了痢疾,转生杂病,自己感觉将不久于人世,在公元223年2月写下紧急诏书,召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等,星夜来永安宫听受遗命。诸葛亮等与鲁王刘永、梁王刘理来永安宫见刘备,留太子刘禅守成都。刘备将国事、家事一并托付给丞相诸葛亮,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刘备托孤。诸葛亮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践行承诺,六出祁山、南征北伐的军事行动虽未成功,却塑造了“以弱伐强”的悲壮形象。托孤事件通过杜甫《咏怀古迹》等文学作品,升华为中国士大夫“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图腾。明清戏曲《白帝城》选段等更将其演绎为君臣理想的终极表达,使诸葛亮成为超越时代的道德标杆。
白帝城的古代碑刻共有75通,主要陈列在东碑林和西碑林。最早的是隋开皇二十年,也就是公元600年的龙山公墓志碑,最晚的是杨鹏升1935年书写的“淡泊明志”碑。它们历经隋、唐、宋、元、明、清、中华民国七个时期,时间跨度长达1335年,内容丰富,书法技艺高超,是研究三峡文化和白帝城历史的珍贵实物。
东碑林内还有清康熙皇帝改写唐代诗人刘长卿《寻张逸人山居》并赐予奉节籍官员傅作楫的《六言诗·赐傅作楫》碑。康熙皇帝对傅作楫的清廉刚正颇为赏识,在其告老还乡时,特将刘长卿的这首诗题写赐予他。诗中“桃源”暗合三峡景致,而康熙帝对原诗的改动则赋予诗意更鲜明的生命力和情感寄托,既是对傅作楫的祝福,也表达了对三峡风光的向往。作为三峡文化的重要符号,它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杜甫的《登高》以及刘禹锡的《竹枝词》等共同构成奉节“诗词之城”的核心意象。
《六言诗·赐傅作楫》碑左侧的《竹叶碑》为清人曾崇德所画,也叫《丹青正气图》。此图是他于清光绪庚辰年(公元1880年)游览白帝城时仿古“竹”字作的一幅画。他巧妙地利用汉字的象形特点,以竹叶为形象,取竹经风寒不凋之意,完成了这件绝妙的艺术作品。《竹叶碑》远看是三枝翠竹,细看却是一首五言诗:“不谢东篁意,丹青独自名,莫嫌孤叶淡,经久不凋零。”此碑不在咏竹,意在颂人,用竹的经“风寒不凋”以借君子“虚心密节”的高风亮节。
“巫山峡锁全川水,白帝城排八阵图”对联碑。此对联碑为晚清湘军名将鲍超所题。“巫山峡”在这里泛指整个长江三峡,锁是封锁的意思,一个“锁”字高度概括了“众水汇涪万,瞿塘争一门”的雄伟气势,说明长江三峡是古代四川的要津咽喉。“八阵图”指的是白帝城西长江边的水八阵遗址以及白帝城东北八阵村的旱八阵遗址,传说是当年诸葛亮练兵布阵,抵御东吴侵犯的地方,说明白帝城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上联写景,下联述史,一纵一横,十分贴切。对联碑中间的《凤凰碑》用极细腻的线条,刻画了号称“鸟中之王”的凤凰、“花中之王”的牡丹、“树中之王”的梧桐。因此,又称“三王碑”,此碑的作者为谁,现已无从查考。
托孤堂后为白帝城最大最古老的殿宇——明良殿。明良殿的前身为“公孙帝祠”,祭祀的是白帝城最早的主人公孙述,后随历史变迁先后被改为“三功祠”、“义正祠”、“明良殿”。殿内供奉有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的彩色塑像。
“汉代明良”牌匾,是白帝城的第三块“中华名匾”。“汉代明良”意思是汉代的明君良臣。明君指的是刘备;良臣则指的是诸葛亮、关羽、张飞。它是清代康熙十年当时任川湖总督的蔡毓荣在重修明良殿落成时题写的。蔡毓荣在顺治年间曾任夔州知府。吴三桂谋反,蔡毓荣为绥远将军,率兵平定云南、贵州,因战功显赫,被封为云贵总督、户部右侍郎。
昭烈祠展示有刘备生平、世系、主要事迹、历史评价、对刘备赞颂诗词。
后主祠展示有刘禅生平、历史上的刘禅、著名典故、对刘禅的评价。
白帝城武侯祠,因诸葛亮生前曾被刘备封为“武乡侯”,死后又被蜀汉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所以历史上凡是纪念诸葛亮的祠庙都叫“武侯祠”。白帝庙内的武侯祠不大,仅供有诸葛亮及其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祖孙三代的塑像。
文臣厅主要展示庞统、法正、张松、糜竺、费祎、蒋琬、孙乾、李严、董和9位为蜀汉建立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文臣生平及功绩。
武将厅主要展示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严颜、魏延、姜维、王平、邓芝10位为蜀国建立和发展浴血奋战的武将。
蜀汉堂正中为3尊青铜铸像,诸葛亮居左,刘备居右,二人隔案而坐,相谈甚欢,奉茶的小书童侍立于旁,再现隆中对的历史场景。
观星亭共两层,6角12柱,上层6根木柱代表天、地和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底层12根木柱则表示一年的十二个月。亭上有一古钟高悬,亭中石桌、石墩上镌刻着杜甫著名诗篇《秋兴八首》。相传诸葛亮率军入川时,曾在此夜观星象,思考用兵战略战术,“观星亭”由此得名。
白楼。1913年10月8日,陕军第一师师长张钫(fāng)率部进驻奉节,次年4月回陕。期间在白帝庙内修一幢洋楼,因为战事紧迫,没有完工。1918年,靖国联军豫军第一路司令李魁元率部驻奉,将已经破烂不堪的白楼修好,把父母接到上面居住。1926年秋,吴佩孚在河南战败,投奔四川军阀杨森,杨森安排他住在这白楼上。
竹枝园位于白帝庙北侧,为纪念唐代诗人刘禹锡而建。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刘禹锡任夔州刺史。当地流行着叫“竹枝词”的民歌形式,刘禹锡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九首》,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刘禹锡对民间文化的尊重和利用,使得《竹枝词》成为了一种具有深厚民间基础和艺术魅力的文学形式。
竹枝园碑廊镶嵌竹枝词书画石碑108通,其中竹枝词书法碑88通,历代竹枝画及金石篆刻碑20通。书画作品包括老中青各种流派,各种书体的书画大家,所刻竹枝词全从夔州竹枝词中精选而来,因此碑廊又被誉为“三峡第一碑林”。
竹枝园北侧建有十贤堂,堂内遴选祭奠的是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苏轼、范成大、陆游、王十朋、傅作楫、张朝墉等十位与奉节相关的名人雕像,并配有各自代表性诗词。
悬棺厅是三峡地区集中展示古代巴人悬棺葬俗的核心展区,展厅内陈列着从瞿塘峡崖壁取下的战国时期悬棺实物。
展厅通过壁画和模型推测悬棺的放置方法,如“自上悬索下柩”或凿岩栈道搬运,但具体技术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白帝庙前即是夔门观景台,这里是观赏夔门的最佳位置。观景台左侧立有石碑,上刻“夔门”二字。
赤甲、白盐两山隔江对峙,把整个江面锁的很窄,像一扇门,因奉节古称夔州,所以将这道锁江大门称为夔门。在三峡大坝蓄水以前,这里因水势波涛汹涌,呼啸奔腾,令人心悸,素有“夔门天下雄”之称。
夔门是长江从四川盆地进入三峡的西大门。这里不仅是三峡的重要标志,也是第五套人民币10元背面图案,代表着中华民族不屈精神,具有着重要的军事、经济、政治意义。
从观景台沿观峡廊向下,可见杜甫雕像。杜甫曾在奉节寓居一年零九个月,做诗437首,几乎一天一首,不仅数量占他流传下来的作品的三分之一,而且在艺术上也达到了他一生的最高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首写于白帝城的《登高》,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1984年,杜甫雕塑陈列于白帝城山下的杜甫西阁,后因三峡工程蓄水搬迁至此,可以说杜甫是奉节最早也是年龄最大的移民。
在忠义码头过江,可来到江峡文化馆。
江峡文化馆馆名是著名作家贾平凹题写。江峡文化馆原为夔门古象馆,此馆是中国第一个长鼻动物专馆,保存有迄今为止剑象类出土最为完整的骨架,有着极高的科研价值和考古价值。
夔门古象化石是1990 年在白帝镇瞿塘村出土的距今约200 多万年的剑齿象化石。夔门古象化石的发现、修复和展示为研究剑齿象以及三峡地区的古地理、古气候变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这里还保留着一座明代修建的关帝庙,当地人称为“老关庙”。
老关庙遗址文化是1992年在修建夔门古象馆时在馆址发掘出土的,被列入了“1994年全国文物考古十大发现”之一。老关庙遗址文化处在距今5000到7000年间,是我国考古工作者继巫山大溪文化之后在渝东地区发现的又一种新的古文化遗址。
该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以及保存完好的一座古墓葬都说明了老关庙遗址文化是研究三峡古人类生活、生产的可贵资料。
镇江铁柱,复制品,原件位于夔州博物馆。
游览过白帝城•瞿塘峡景区,开始三峡之巅徒步挑战。
三峡之巅徒步是当今国内比较热门的徒步挑战赛,起点自白帝城忠义码头,途经终点至三峡之巅观景台,全程约10公里,正常需约4-5小时左右。想要拿奖牌需要保证在3小时内完成或者提前进入景区开始徒步挑战,尤其是遇见节假日期间,拿牌会难度非常大,需要预留充足时间。
沿途观景台很多,三峡之巅徒步挑战能如此火热,与徒步沿途可俯瞰瞿塘峡壮阔江景,近距离感受夔门雄姿有些直接关系。
六十六道拐是三峡之巅徒步路线的灵魂段落,这段山路沿赤甲山脊延伸,因连续66个“之”字形陡峭弯道而得名,体力消耗极大,从六十六道拐开始,徒步路线才正式开始进入难度路段。
三峡之巅原名桃子山,又名赤甲山 。赤甲山因杜甫《夔州歌十绝句》中“赤甲白盐俱刺天”的诗句而得名 。其名称“赤甲山”源自山体岩石因含氧化铁呈红色,形似袒露的赤色甲胄 。
985平台
历时3小时42分55秒,终于抵达三峡之巅玻璃观景台。虽没有拿到奖牌,但看到山顶的壮丽风光顿感一切都是值得的。
三峡之巅海拔1388米,是长江三峡物理形态的最高处,在这里既可俯瞰江峡全景,又似与天际相接 。
登台俯视,长江水脉、古城文脉历历在目;极目远眺,瞿塘峡、白帝城尽收眼底,历史与自然在此重叠 ,蔚为壮观。
游览过三峡之巅,乘坐观光车至“蓝月河”三峡之巅游客中心,再转乘大巴车返回奉节县城,白帝城•瞿塘峡、三峡之巅之行结束。
夔州古城即奉节老县城。2003年三峡大坝蓄水后,奉节老县城因水位抬升被淹没,部分古建筑如依斗门、开济门、永安宫、夔州古城墙、鲍公馆、观音洞等迁建至宝塔坪耀奎塔附近。如今,复建建筑群与自然景观共同构建了“新旧交融”的文化地标,成为探寻巴渝历史与长江文明的重要窗口。
依斗门原名“大南门”,始建于明成化十年(1474年),为夔州府城南门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补修城墙时由奉节乡绅潘焕根据杜甫《秋兴八首》中“每依北斗望京华”诗句更名,寓意寄托对京城的思念与忠节情怀 。其名既融合了杜甫的文学意象,也体现了夔州人对诗圣的崇敬 。
夔州古城墙
开济门同样是明清时期夔州古城的重要城门之一,为小南门。初建时门额题“观澜”,后于明正德年间更名为“时阜”,清同治年间正式定名“开济门”,取自杜甫《蜀相》中“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诗句,寓意“开创基业、匡济时艰” 。作为奉节老城五大城门之一,开济门不仅是交通枢纽,也是三峡地区水利与军事防御结合的典型代表。
白帝城长江大桥,是在建的奉建高速(安来高速)的一部分。2026年建成通车后,从重庆奉节到湖北建始的车程,将从3个小时缩短至1个小时。
永安宫始建于蜀汉章武二年(222年),是刘备在夷陵之战败退至奉节(古称鱼复县)后修建的行宫,是刘备真正托孤诸葛亮的地方,因此白帝城托孤又叫永安托孤。唐代时永安宫遗迹尚存,宋代苏轼曾赋诗感慨“千古陵谷变,故宫安得存?徘徊问耆老,惟有永安门。”元明时期先后建有先主庙、夔府文庙等,但均毁于战火。现在所遗留下来的建筑为清代在永安宫原址所建的大成殿,后改为夔州府学署,遗址处曾存“永安宫故址”残碑。永安宫(大成殿)原址位于奉节老县城的奉节师范学校内,2003年复建工程启动,永安宫(大成殿)按原貌迁建至此处,保留了汉代砖石、廊柱及峡江古建筑风格,成为夔州古城文化集群的一部分 。
耀奎塔原名“文峰塔”,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由夔州知府杨世英捐银、知县王如琯主持修建,旨在“培文风、兴科举” 。其名“耀奎”取自“魁星点斗”之意,象征振兴文运 。相传耀奎塔建成后三年,奉节地区连中五名进士,成为科举史上的佳话,此后登塔祈福成为奉节学子考前的传统习俗。
耀奎塔因地处长江航道要冲,清代后期也逐渐演变为“川江安全塔”,船民出航前常登塔祈求平安 。
耀奎塔是目前夔州古城中唯一一处原址保护的古建筑。耀奎塔如同一位执笔江天的守望者,独守着这片被诗浸透的土地。看江水涨落七回,朝代更迭数番,回看二十世纪初的老照片,它素白衣袂轻扬于老城青瓦之上,而今岁月流转,奉节这片土地早已是沧海桑田,唯有这座七层砖塔依然静静地矗立在这里。它是被时光赦免的坐标,是杜甫笔下“每依北斗望京华”凝固的诗眼,更是奉节这部山河长卷中,永不褪墨的题跋 。
奉节观音洞原位于白帝城南侧的半山腰上,为人工开凿的方形岩洞。洞口题刻“观音洞”三字,洞内供奉千手观世音塑像,两侧立龙女童子像,是古代船工祈求平安的宗教场所 。洞前曾建有镇江王庙,供奉镇江王爷,庙内每晚悬挂巨灯为长江船只导航,兼具“导航站”与祈福功能。
1984年,为纪念唐代诗人杜甫客居夔州的历史,当地将原观音洞前的“满愿楼”改建为“杜甫西阁”,内设范曾创作的《杜甫吟啸图》壁画,成为诗城文化的重要象征 。2003年因三峡工程蓄水,观音洞及杜甫西阁原址被永久淹没于长江之下,仅存历史影像与文献记录 。
鲍公馆是奉节县为纪念晚清湘军名将鲍超而修建的历史建筑。鲍超(1828-1886),字春霆,奉节安坪镇人,清末湘军悍将,霆军首领。他一生历经500余场战役,身负108处伤,因镇压太平天国有功,官至湖南提督,曾被赐“状勇巴图鲁”“博通额巴图鲁”等封号,封一等子爵,成为奉节历史上唯一入选《二十五史》的一品大员,人称“鲍爵爷” 。
光绪十一年(1885年),鲍超告老还乡后,在奉节老县城修建新、老公馆,融合巴蜀古建筑精华,兼具军事防御与生活功能 。2003年,鲍公馆原址随奉节老县城一起被淹没在江水之下,2012年异地复建于夔州古建筑群。
石碑为复制品,原件位于白帝庙东碑林中。
适逢世纪荣耀号停靠重庆奉节港,世纪荣耀号被中国船级社誉为“长江流域主尺度最大、安全稳性最佳、智能化水平最高的游轮”。如若未来有机会,自当会选择从宜昌乘船逆江而上,重览这三峡的壮丽风光。
夔州博物馆本属于夔州古建筑群(景区)的一部分,但博物馆中不乏珍贵文物,值得单独拿出来讲。夔州博物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国家4A级景区,重庆市科普基地,于2017年完成布展对外免费开放。夔州博物馆是一部彰显本土特色,张扬自身个性的“乡土志”,是保存地方历史文化信息,追寻城市记忆,提升文化自信,使奉节人认识自己、外地人认识奉节的一张靓丽的城市文化名片。更是无数夔州老人寄托乡愁的重要载体。
博物馆以“夔门天下雄”为主题,通过巧妙的陈列,生动地展示了奉节的山水人文、战火诗情。
13万年前“奉节人”创造的人类最早雕刻艺术品——“剑齿象牙雕”。长35厘米,刻有两组图案,第1组为树状,整体由树梢和树干组成,第2组整体形象酷似“露鸟”冠羽。它对原始艺术的起源和东亚地区现代人类的演化和行为方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堪称国宝中的国宝。
楚式青铜大鼎。据《左传》等史料中记载,战国时期建立的夔国祖先是楚国王子,在皇子争权中失利,逃亡如今奉节建立夔国,200年后被楚国所灭,而这尊楚式青铜大鼎正是这个时期的产物,它也被誉为当时巴渝地区最先进工艺的代表。这尊铜鼎高三十厘米左右,圆腹,两耳,像一口锅,底部依靠三足支撑;鼎戴盖,盖上有三只盘卧着的鹿,平视前方。这尊楚式青铜大鼎是峡江地区出土的最大的青铜鼎,是夔州博物馆中的镇馆之宝之一。
夔龙青玉饰件,出土于重庆奉节永安镇遗址。“夔”最早记载于山海经中,传说是一种形状如牛,长着青灰色的身子,善于游水,且游水时伴有狂风暴雨,后被誉为龙的一种。以“夔”为样子绘制的纹路叫作“夔龙纹”,是战国和汉代时期常用的一种纹饰。夔龙青玉饰件全长17.5厘米,高11.5厘米,它表面光洁滑润,龙作垂首屈身状,双面雕刻,遍体以隐起手法雕饰勾云纹,立体感极强,为夔州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
东汉陶马,出土于奉节县赵家湾墓群。这两匹陶马完全符合汉代文献对于千里马的描述,体现了墓主人身份地位,也为研究汉代奉节地区文化提供资料,是夔州博物馆中的镇馆之宝之一。
2003年奉节文物管理所在李家坝抢救性发掘了一座北宋时期的砖室墓,墓志记载,墓主向氏,出身名门望族,在夔州城内有商铺,但隔江居住,侍奉公婆,和睦邻里。1095年3月20日过河赶集,傍晚乘渡船回家,靠岸前船翻溺水而亡。墓主人被打捞后三年才进行安葬,葬在其家族的祖坟,所以墓葬中的陪葬品准备的非常充分。这座墓葬随葬的器物以三彩陶俑为主,颜色施黄、绿、褐三彩釉,色彩鲜艳,形象栩栩如生。宋三彩陶俑承载了宗教、美学等诸多文化元素,同时对研究北宋的丧葬习俗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宋三彩朱雀俑
影青瓷,色泽莹润、清素淡雅、纯净细腻。
福禄寿三星木雕•清
镇江铁柱,南宋景定五年(1264年)由夔州守将徐宗武所立,当时蒙古忽必烈意图攻取四川,徐宗武在上级吕文德的支持下,于瞿塘峡口设置拦江铁链七条(总长227丈),并立铁柱固定,形成“一索横江,川峡隔绝”的军事屏障,用于抵御蒙古军队沿长江入侵 。宋代以后,铁柱关成为全国最大商税关卡“夔关”的组成部分,凡商船未缴税者禁止通行 。其功能从军事防御扩展至经济管控,反映三峡地区作为长江航运咽喉的战略地位。因三峡库区蓄水,1997年,镇江铁柱被迁至夔门古象馆南面空地,2017年搬迁到夔州博物馆对外展出。
木胎漆金观音像•清,长31.2厘米,宽14.5厘米、高42.0厘米。共有42只手,头戴发冠,手中或执法器或施法印,赤足着地。正中双手施予愿印,表达能够满足人们所有的愿望。佛像面相慈祥、庄严、宁静。造型生动、优美。木胎结实,漆金保存完好,几无脱落,堪称清代的艺术珍品。
奉节滨江国际地处新县城的李家沟,在2008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野坡。经过近十年的深耕建设,滨江国际已经成为奉节最繁华的核心商圈。这里酒店餐饮娱乐林立,是外地游客来奉节旅游食宿的最佳地点。
夔门广场
李家沟大桥,也叫政通桥,是连结新县城三马山与头道河的控制性工程。在滨江国际建成之前,桥上的区域才是奉节新县城最繁华的商业中心。
彩云公园
凤凰山凤凰塔
远望三峡之巅。
奉节长江大桥,也叫夔门大桥,是连接奉节县南、北两岸片区的重要过江通道。
少陵路,少陵野老杜甫为这座城留下了千年的印记。
奉节夜景
盬(gǔ)子鸡是奉节一道非遗传统美食,这道菜发源于奉节竹园镇。它的选料严格,做工考究,是世代相传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美食。
盬子鸡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加水,以冷凝蒸馏,化汽为汤,蒸出来的鸡汤香醇味美,鸡肉更是鲜嫩,教人吃起来入味七分,回味三分。
这道菜还有一个黄金配角,那就是重庆地区有名的老腊肉。食材放进盬子后,将盬子放进铁锅里掺水慢慢蒸,整个过程大概需要4个小时。因此,在奉节想要吃上一口地道的盬子鸡,是需要提前预约的。
位于奉节后山的万州烤鱼,据传是奉节本地居民都爱吃的烤鱼店,味道鲜美,物美价廉。
老城三道拐搭搭面,这家小店隐藏在山边一个梯坎下方,是“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将面条拉长,并在桌面上甩出“搭搭”的声音,因此得名搭搭面。搭搭面和麻辣的重庆小面有很大区别,它是清朝时候从北方流传到奉节,又经过改良形成的,因此,味道和做法更接近北方的面食。
大张凉面,当属奉节人气小吃,凉面劲道,调料丰富;加上黄芥末后,整体酸甜微辣,十分爽口。
柳包子,包子皮薄馅多,汤汁丰富。轻轻咬开一个小口, 蘸上特制的辣椒油,又香又辣,回味无穷。
大脚板应是多少奉节人儿时的回忆,来到奉节,那就寻找一下奉节人儿时的回忆。大脚板其实就是现烤的馕饼包上各种品种的火腿肠,其中饼子烤得很有特色,外皮比较韧,里面又很软,出奇的好吃。
廖包面,北方人乍一听还以为是奉节的什么特色面食,包面其实就是馄饨。清·抟沙拙老《闲处光阴》记载:“馄饨,字见唐韦巨源《食谱》,楚人呼为超手,又曰包面。”这说明,抄手和包面是同一个东西,是馄饨的楚方言。馄饨、抄手、包面虽然指同一个东西,但在吃法和做法上也带有区域特色。
正宗黎烧腊
赤甲白盐双剑寒,云阶百转接星坛。
猿啼故垒传诗魄,橙染新城映旧澜。
峡底沉沙埋汉阙,壁间浮月印唐冠。
摩崖阅尽兴亡事,白帝云边鹤影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