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河北】
#春日漫游指南#河北一直是我钟意的低调宝藏boy,之前从北边秦皇岛老龙头、承德避暑山庄、张家口草原天路、精美唐山瓷,到中部梁思成赞叹不已的正定古建筑都让我觉得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清明节评估了憋了一个冬天的大江南北的踏青热度,果断选择北京周边自驾,三天小长假游深度游玩河北中部四地,尽量避开高峰和拥堵路段,品尝了各种美味碳水,足足胖了四斤。
【自驾路线】
第一天上午 保定 (6点30分从北京出发,赶在8:30分直隶总督署开门到达,后来人果然超多)→下午 定州(逛古城)→第二天上午 定州(8:30分开元寺塔开门,9:00博物馆开门)→下午 雄安→第三天 沧州(9:00博物馆和辽代双塔开门)
【河北小tip】
简单介绍一下山河四省存在感最低的河北:河北因为北京、天津的缘故变得有些散装,历史上省会曾经在北京、天津、保定、石家庄兜兜转转,河北唯一的211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就在天津,GDP第一名唐山和第二名石家庄隔着万水千山,大概只有南部的邯郸、邢台等肯跟着石家庄混。河北煤多、铁矿石多,钢铁产量高,有一个笑话:全世界钢铁产量第一是中国、第二是河北、第三是唐山、第四是唐山的瞒报产量。但河北的污染也很严重,十年前几乎包揽前十,除了张家口和承德。这几年经过治理已经跌出前十,但钢铁产量也下来了。
一说到“直隶”感觉就像穿越到了大清,其实河北这个名字历史更悠久,唐朝时有“河北道”,明朝设立南北直隶,河北大部分属于北直隶,归京师管辖。清朝改北直隶为直隶,1928年国民政府建都南京,直隶省因名不副实,改称河北省。
河北省和山西省隔着南北走向的太行山,太行山易守难攻,冷兵器时代太行山易守难攻,只有走太行八陉才能攻破关隘,比如著名的娘子关。所以,保定作为京都南大门,那是相当重要。
直隶总督署是清代直隶总督的办公场所,总督是省最高军政首脑,直隶地处京畿,直隶总督为清代督抚之首,疆臣领袖,比如雍正朝的李卫,乾隆朝的孙嘉淦(干)、高斌、方观承,还有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那桐等,其中李鸿章任职时间最长,长达25年。
这座直隶总督署建于雍正时期,完整展现了清朝建筑规制,坐北朝南,分为东中西三路,作为主体建筑的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官邸、上房均建设在中轴线上,东西两路是幕府院、花厅、箭道等辅助建筑。上面👆🏻是大门和仪门,轻易不开。
👆🏻戒石坊设在仪门与大堂之间,坊额南刻“公生明”三字,北刻“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四句,起到警示官员的作用。
大堂,又称“正堂”,面阔五间,前有抱厦三间。该堂始建于明朝初年,于雍正八年(1730年)改为直隶总督署大堂。堂内装备肃穆,仪卫森严,是封建社会官衙权威的象征。这里是总督拜牌迎旨、举行隆重贺典和重大政务活动的地方。该堂是按李鸿章任直隶总督时为背景复原的。上面的匾额右边一块“调鼎凝厘”是慈禧太后赐给李鸿章的亲书寿联的横批。其中“调鼎”原指烹调食物,后引申为担任宰相治理国家;“凝厘”有聚集福祉之意。整体意思是以调羹来比喻治理天下。左边一块是光绪帝赐给李鸿章的“钧衡笃祜”。“钧衡”衡是北斗七星第五颗星,比喻担负国家政务重任的人;“笃”意为厚、忠实、一心一意;“祜”是大福,受天之佑。
大堂两边都是李鸿章的官职。左边是实职,右边都是荣誉称号。可以看到总督的全称是总督直隶军务粮饷,属于军政一把手,同时李鸿章还兼管直隶巡抚事,所以又称督抚,真可谓上马管军下马管民。
二堂面阔五间,均为布瓦顶小式硬山建筑,该堂是总督接见外地官员,与官员议事的地方,也是每逢“衙门期”(逢五排十)总督复审案件的地方。二堂内东侧室是议事厅,是总督上堂前与幕僚议事、更衣或休息的场所。二堂内西侧室是启事厅,是署内幕僚和书吏为总督办案时查找或整理案卷的场所,也是为总督处理公务代笔行文的地方。上面👆🏻左边的官员是治理永定河的方观承在给高斌汇报工作,后来因治理有功他也当上了直隶总督。
三堂又称“官邸”,面阔五间,中间一间为过厅,东侧屋两间、为“内签押房”,是总督平时批阅来文及处理公务的地方。西侧室为总督的书房,是总督温经习字、读书作画的地方。曾国藩于同治八年(1869年)在此屋为莲池书院学子写过“劝学篇”。所以这里的布置是还原曾国潘时的场景,还有他夫人自己纺布的塑像。
1949年至1958年河北省政府驻保期间,省政府设在直隶总督署,在东路原府库旧址上修建了这座仿苏联式大屋顶两层灰色办公楼,省政府主席杨秀峰、林铁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楼办公。在此期间,省政府领导了全省土地改革、支援抗美援朝、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开展;同时还调查处理过刘青山(时任天津地委书记)、张子善(时任天津专区专员)二人的新中国第一大案。1958年以后此楼相继为保定专署、保定市革委会、保定市委机关办公楼。现辟为直隶总督署博物馆展厅和青少年研学教育场所。
👉🏻图片的混凝土大石杆为民国时期曹锟所建。清代直隶总督署门前原建有旗杆两根,木质、高约20米。1920年,时任直鲁豫巡阅使曹锟将其改用进口水泥制作,高达33.6米为当时全国旗杆之最:1971年10月被拉倒。1994年6月在南关公园出土。👈🏻图片为现在原址复建的旗杆。
直隶总督署东西两路是幕府,花厅和箭道,幕府人很多,因为正式办公人员只有38名,最重要的是钱粮师爷和刑名师爷,工资非常高,记得看晚清南海县令杜凤至的日记,这些幕僚的工资朝廷都是不管的,需要靠官员自己收税,收下级官员的钱来发,所以低级官员有可能还会干亏了。
出口就在箭道,有一家咖啡馆没开,于是出门看到这家三山咖啡,坐下来喝了一杯,味道不错,如果路过恰好咖啡瘾犯了可以来试试。
淮军公所距离直隶总督署步行也就20分钟,而且9点开门,比总督署晚半小时。淮军公所是中国北方保存最完好的清代徽式祠堂建筑,始建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由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奏请朝廷,为纪念淮军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阵亡的将士而建的昭忠祠,并兼有安徽会馆之功能,融合了徽派建筑和北方建筑风格,整体布局严谨,既有北方的古朴浑厚,又有南方建筑的精巧秀美。
大戏楼是中国现存较大的清代封闭式戏楼,其建筑样式雕梁画栋,透雕围屏,穹窿壮立体透雕藻井,极为精美,可惜这个戏台是复建的,不过戏楼及里面不少木雕都是原件。
淮军公所的石刻木刻就是谐音梗大荟萃,比如这个太平有象,构件确有江南特色,雕刻繁复,喜原色,不过只有雀替,没发现牛腿。👈🏻的柱础是南方的,👉🏻的是北方的。
垂花门为月亮门,上有门楼,下边的戗柱为透雕的狮子滚绣球,垂柱为花篮形,倒挂楣子满刻花鸟,屋脊高翘,玲珑剔透,右下图有一对碰头小鸟灰常可爱灵动。
淮军公所的院子是徽派建筑马头墙与北方四合院的结合。墙上的线描画也非常精致。
昭忠祠制度是清代雍正年间建立的祭祀制度,主要祭祀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的官员将士。清廷对昭忠祠的建筑规制、入祀标准、祭祀仪程等均有明确规定。雍正二年(1724),京师昭忠祠正式修建;嘉庆七年(1802),下诏各省修建直省昭忠祠。李鸿章及部分淮军将领依据清代祀典制度,经奏请朝廷允准,先后在国内修建多处淮军昭忠祠。
从淮军公所出来想找一家驴肉火烧饭馆,结果每一家都人满为患。于是在一家罩火烧店吃了一种奇特的火烧,猪肉的,里面还加了甜面酱。果然是保定有三宝:铁球面酱春不老。
一直心心念念的保定军校闭馆装修,还是简单介绍一下吧。
保定军校,全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前身为清朝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北洋陆军速成学堂,由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创办。1912年民国成立后,改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规陆军军校,停办于1923年。
保定军校先后开办21年,共培养了11000余名军事领导人才,仅后来成为将军的有1800余名,所以又有“将军摇篮”之美誉。保定军校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参照德国与日本的军事教育,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而成,逐步摆脱了天津小站练兵的一套旧法。学制章程参照日本士官学校,教官亦以日本士官学校毕业者居多。许多黄埔军校的教师和教官都曾就读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的创办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保定军校的影响。
从保定到定州只需一个多小时,定州景点非常集中,全部在古城里,从汉代中山古国到北宋的东坡,再到清代府衙,可以说是一秒穿越时空🤣其中仿清代定州署衙占地最大,北宋开元寺塔是最大看点,定州博物馆有三件镇馆之宝,清代文庙和考场比较小,可以顺带一看。定州有两大著名人物,一个是韩琦,一个是苏东坡。
定州是汉代中山国故地。战国时期,中山国是由白狄族建立的一个国家,经历戎狄、鲜虞、中山三个发展阶段。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定都于顾(今定州市),后被魏所灭。公元前380年,中山桓公复兴中山国,定都灵寿(今河北平山三汲村附近)。公元前296年,中山国被赵国所灭。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后,定州仍称中山国,属恒山郡。汉刘邦统一全国后沿袭秦制改中山国为中山郡,汉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刘启封皇子刘胜为中山王,设卢奴(今定州市)为中山国首府,由中山郡改为中山国。自此,西汉、东汉十七代中山王绵延达329年之久。
定州署衙和保定的直隶总督署结构一致,也有仪门,还有一个戒石亭,话也是一模一样。就不一一介绍了。重点说一下里面有个小小的定窑标本博物馆,里面的瓷杯瓷碗,虽然碎的一塌糊涂,但你真的是可以用手摸摸。
介绍一下定窑的历史:尧被封唐侯,即在今定州唐城,在唐城及唐河沿岸遗址,出土有陶片、陶碗等,尧被称为陶唐氏,反映出定州久远的陶瓷烧造历史。定窑始于北魏及隋,历唐、五代、北宋、金、元,生产了八百年。自9世纪初(唐朝)开始贡御朝廷,时间长达五百年。它是中国自晚唐至宋金生产细白瓷的代表,在我国陶瓷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唐代是定瓷发展期,当时大唐盛世人们崇尚富丽奢华,唐三彩受到当时人们的青睐,此时的定窑技术上有了一次新的飞跃。盛唐之后的安史之乱,河北是重灾区。其间,战乱频发,人民流离失所,社会秩序和劳动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定窑也遭受重创。
唐中晚期定窑处于恢复性发展阶段。安史之乱后,唐朝廷为了安抚安禄山、史思明之降将,在河北建立了卢龙、成德、魏博三节度使,其名义上归属朝廷,实际为藩镇割据。为隔断卢龙军与成德军之联系,唐朝廷于782年,割定州、易州建立了义武军节度使。义武军所辖范围小,但也要养官员和大批的军队,这就需要大量钱财。于是在瓷窑村设立了瓷窑冶机构,并派出官员进行管理,使定窑生产得以恢复。经过近百年的努力,定窑生产不但得到恢复,而且产量提高,品种增多,质量有较大的进步,成为北方以生产细白瓷为主、兼烧青黄釉和化妆土白瓷的知名窑场。
唐末至五代是定窑发展的第一次高峰期。这时定窑已经掌握了烧制细白瓷的技术。从此,定窑生产的主要品种为细胎白釉瓷器,并创出自己的“官”字款品牌。高档产品主要供上层社会使用,大多数产品作为商品销往各地。从出土器物看,唐末五代时,定窑产品南到福建、湖南,西达长安,北至东北、蒙古。
北宋为定窑的繁荣期。品种比晚唐五代时更加丰富,在完全掌握了生产薄胎技术基础上,开始重视瓷器的装饰。开始在瓷器表面采用大面积划花或单刀刻花与划花结合的装饰,使用内范在盘器内印花装饰试制成功并日臻成熟。同时,创造发明了支圈覆烧工艺,并与刻印技术相结合,使定窑成了当时陶瓷界样板。
金元为定窑的衰落期。14世纪二三十代定窑细白瓷的产量大减,至元末,结束了它烧造八百年的历史。
最先种草的就是定州古城的夜景。虽然是崭新的仿唐建筑,但也是非常壮观了。有开元寺大街、宋街和崇文街,不过街上的商铺就有点鱼龙混杂了,但觉得已经很不容易了,政府把洗手间都24小时对外开放了哈哈。
开元寺塔始建于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历时55年,于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建成。宋真宗为供奉开元寺僧会能从古印度取回的佛经和舍利而下诏建塔,同时因定州地处宋辽边境,塔也被用作瞭望敌情的军事设施,所以又称料敌塔,是中国现存最高的砖木结构古塔,有“中华第一塔”之称。
开元寺塔为八角形楼阁式建筑,共十一层,高83.7米,塔身由内外两层衔接,形成“塔内藏塔”的独特结构。塔身外部通体涂白,底层作双重出檐,以上各层叠涩出檐,形成塔身平台。塔顶为砖雕莲花座,铸铁莲纹覆钵和铜制宝瓶。上图是清朝坍塌了一半,漏出里面的塔,会塌是因为一层开了门,破坏了结构。
开元寺塔的门是石制斗拱,拱券上有火焰纹,旧砖因烧制工艺水平不一呈现各种颜色。塔檐下的惊雀铃依然可以闻风而振,铃音清远。旁边有个展示馆,有上次大修是替换下来的塔刹等旧物。可以看到来自明朝的塔剎上还有八卦。
开元寺塔每天只有60张登塔票,我们8:30到已经没有了,据说平时都有的,太遗憾了。里面的平綦(天花板)和著名的东坡题字“浮休”没看到。当然这个题字也是仿的,但根据记载,确实是有的,这个浮休是谁,就是鼎鼎大名的张怀民。
在院子一角还有一个日军侵华铁证“建设东亚新秩序纪念塔”遗迹,2001年8月14日,定州开元寺塔西南的一户居民在家中挖地基时发现一座日军侵华时期的“建设东亚新秩序纪念塔”,定州市维修开元寺塔委员会派员进行了清理,并将塔移存于开元寺塔院内。塔为石质,由底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从塔身铭文可知,这座塔和小美公园建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7月20日。1938年秋,侵华日军的战略方针由速战速决转为战略持久,其主要兵力由对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转为集中兵力进攻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1938年12月,华北方面军以大将杉山元接替寺内寿一为司令官,军司令部驻北平。其直辖的第110师团下辖步兵第133旅团进驻石家庄、保定地区,于定县(即今定州市)设司令部,担任保定道等各部的防务。据史料记载,当时的步兵第133旅团的旅团长为少将津田美武,下辖的步兵第163联队联队长为中佐新美二郎。后者正是此塔的题款者,只是立塔之时已升为大佐,想来应是双手沾满中国人民的鲜血。至于塔上题名的小野贤三郎未见有相关记载,铭文中称其为“陆军少将”、“司令官”,且“驻节于定”,或为第133旅团旅团长津田美武的继任者。值得注意的是,四块落款除“定县县公署顾问保坂虎雄”为日本人,其名字清晰完好外,另三处落款为中国人,其名字均已被人为磨损,或许为日本投降后本人或其后人故意所为。
推荐一家开元寺塔对面的梨花咖啡,坐在窗前对着白塔慢慢喝一杯咖啡,看门口盛开的紫色泡桐花,春天的温柔长满了枝头。
咖啡时间讲一个歪脖子树的故事:
开元寺塔是我国现存最高的砖塔,虽为砖塔,但塔身八个角之间都有粗大的木筋相连。据说,当年为了建塔用了一山的柏木。那是在北宋年间,距定州50华里处的曲阳县境内有一座嘉禾山。山上郁郁葱葱长满了柏树,为了建塔,将山上的柏木砍下来,放到孟良河里,顺着河水漂流到定州。工匠们边砍边唱着山歌,悠扬的歌声飘荡在大山深处。这时,他们发现了一棵歪脖树,认为歪脖子树能有什么用处,就没砍。回到定州城内建塔地点,工匠们加紧时间,仔仔细细地计算木材的长度、用料的多少、哪一段如何用。可算来算去,总缺一段木材。工匠们非常焦急,因为离皇上给的准备木料的期限快到了,而当时柏木又特别难找,怎么办?有位工匠突然想起嘉禾山的那棵歪脖子树,“有了,有了”。这个工匠高兴地说:“嘉禾山上不是还有棵歪脖子树吗?”于是,工匠们又前去砍伐,把那棵歪脖子树掐头去尾用上了,刚刚够,工匠们终于松了一口气,所以为了建开元寺塔可以说整整用了一山的柏木。可能
是由于当时砍伐过重,造成了水土流失,也可能是因为别的原因,自那以后,曲阳县的嘉禾山上再没有长出一棵柏树来。从此就有了“砍尽嘉山木,修成定州塔”之说。
所以,定窑的没落不知道会不会和树木砍伐殆尽,粘土开采完了,唐河也改道了有关?
定州博物馆是必须打卡的地方。一定要先预约。
有三件镇馆之宝。银缕玉衣,可惜金缕玉衣在国博。
东汉龙螭衔环乳钉纹青玉
国家一级文物。通高30.5厘米,直径24.4厘米,厚1.1厘米。玉璧体型硕大,玉质半透明,青色,局部沁蚀处有褐斑。外沿处及孔周皆有宽带一圈,内饰规整的乳钉纹。上方凸出透雕相对的龙螭衔环,身躯卷曲蜿蜒,用细线刻出五官及足爪,间饰云气纹。两侧镂雕形态各异的龙螭耳。做工精良、玲珑剔透、雍容典雅,为汉代玉璧中不可多得的精品。是目前考古出土实物中最大最完整的出廓玉璧。先秦时以璧为礼仪祭祀用玉的制度到汉代仍有延续,目前考古所见之汉代玉璧多用于装饰及丧葬,是墓主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透雕神仙故事玉座屏
由四块新疆和田镂雕黄玉片插接而成,高16.9厘米,宽6.5厘米。座屏两侧支架为连璧形,表面透雕加线刻的翼龙、螭虎,代表了东西方位。玉屏主体为透雕加线刻的略似半月形玉片,上片正中为西王母形象,下片正中为东王公形象。关于玉屏文献中多有记载,但考古所见,这是目前唯一的实物。
还有关于定窑的展览-天下大白,不容错过。金元时期是定瓷余绪。由于连年战乱,大量瓷业技工南迁,加之高质量瓷土逐渐减少枯竭,导致定窑瓷器质量严重下降。施加化妆土的剔花作品日见增多,而细白瓷越来越少,日用粗瓷成为主要产品,定窑由高峰下落。
曲阳造像
北魏晚期,定州所属的曲阳开始大规模雕造白石佛像。曲阳造像的基本样式为背屏式,背屏上刻出头光、身光和背光,光内浅浮雕莲瓣、火焰等纹饰,基座分为跃床式四足座、长方形座、束腰须弥座等样式。佛通常有高肉髻,受北魏国都洛阳龙门石窟的影响,“褒衣博带,秀骨清相”,是北魏晚期流行的造像风格。东魏时期,造像的风格和题材有了一些变化,佛和菩萨的身躯渐趋丰圆,弥勒佛像数量减少,观世音苦萨像数量剧增,半结跏思惟菩萨像、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等新的造像题材和样式不断涌现。
最后一站是又见东坡,宣仁太皇太后去世前后,五十八岁的苏轼以两学士充河北西路安抚使兼马步军都总管出知定州军州事。任礼部尚书时,苏轼被恩赐对衣、金鱼袋及金镀银鞍马等,因此苏轼职务正式名称为: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左朝奉郎定州路安抚使兼马步军都总管知定州事及管内劝农事上轻车都尉赐紫金鱼袋。东坡真是在哪里都不闲着啊,果然又是酿酒又是找石头。雪浪石真好看。
定州贡院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由州牧王大年创建。最初是为了方便定州及周边地区的考生参加科举考试,避免他们长途跋涉到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应试。道光十四年(1834年),州牧王仲槐劝捐于民,对贡院进行了大规模的重修和扩建,使其成为一座规模宏大的考场。
魁阁号舍:为贡院的主体建筑,是考取秀才的正式场所。号舍面阔七间,进深九间,可容纳考生百余人。最南端魁阁为道光十四年,王仲槐重修贡院时所增建,魁阁上供奉“魁星”为主管文运之神。魁阁为半四角攒尖结构,叠涩四层出檐,全貌呈“品”字形罗列,犹如鸿雁振翅高飞,意在向所有的学子昭示着仕途的艰难。
后楼:又称“揽胜楼”。廊下两层木制栏杆的看台,可供考官观看东侧武场比武场景。闲暇之时,来自不同地区的文人雅士常汇聚于此,尽揽霞光美景,题诗会友,后面房间为考官住宿之用。
1936年晏阳初的平教会对魁阁号舍进行了一次大的维修,贡院两颗龙柱是全国保存最完好没有被破坏和更改过的汉白玉龙柱,这也得益于晏阳初老先生。他在两棵龙柱中间砌了一堵墙,将龙柱
包裹其中作为背景板使用,所以龙柱躲过了文革的破坏。
定州文庙始建于唐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由定州帅卢简求废佛寺创建,历史上曾称之为“府学”“州学”或“学宫”,有“中山庙学甲天下”的美誉。文庙历经唐、宋、元、明、清、民国时期多次拓建与增修,最终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
大成殿:文庙的主体建筑,也是祭祀孔子的主要场所,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高9.5米,单檐歇山顶,上铺黄绿琉璃瓦,殿内有孔子及其四配和十二哲人像。
东坡双槐:这两棵古槐相传为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在元祐八年(1093年)任定州知州时亲手所植,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东边的槐树:树根凸露,如巨大的龙爪匍匐于地,树干镂空成片块状,树根与树干纠缠在一起,树干粗大,五六个人手拉手难以合围。其树冠庞大,如飞舞的凤凰,故被称为“舞凤”。西边的槐树:树干分裂成板条状的两部分,各向东西,中空,可容纳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卧立。其姿态挺拔,像矫健的神龙,故被称为“神龙”。
定州的美食都是小吃摊,定州博物馆有两家大点的,一家叫中山宴,有松山醪,一家做东坡菜,但是湖南菜好吃。
按图索骥…定州有一家家喻户晓的冰激凌店,叫大龙,只卖一种原味冰激凌,分别是2元,3元,5元,买了3杯5元,吃不了真吃不了。
定州焖子是定州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美食之一,已有百年历史,据传起源于宋代,由大文豪苏东坡所创。当时定州一带闹灾荒,苏东坡为赈济灾民,将肉剁碎与粮食混合煮熟食用,这种食物后来被称为“焖子”,又名肉灌肠,现在主要以精选的瘦猪肉和红薯淀粉为主料,配以多种调料制作而成。
雄安还在建设中,到处都是公园,看了介绍,好像是云上一座城,地上一座城,地下一座城,管网建设很先进,交通是窄路密网,便于居民出行,但需要先进的计算机控制技术。
喝了杯咖啡…
从雄安一个多小时就到了沧州,晚上在一家连锁饭店涿州宴吃完饭,煎肉烧饼很香,五香豆腐丝真是扎实,不过河北最好吃的豆腐丝还数高碑店市。查了查,这里居然有很多景点,而且非常集中。
早上起来,逛了逛涿州火车站门口的早市,在老马豆腐脑吃了早点,第一次吃豆腐乳和韭菜花口味的老豆腐。口味真重。
涿州博物馆9点开门,设计的很好,不走回头路,在这里可以比较系统的了解涿州的历史。
博物馆非常友好,可以开车进入,门口有许多晒太阳的大爷大妈,博物馆二楼可以看到辽代双塔。
涿州,因水得名,以土称沃;幽燕重镇,西依太行之险;京师锁钥,东扼平川形胜。涿州古城由来已久,传说远古时期黄帝车裂蚩尤,部分尸骨弃于涿地,为避蚩尤之冢,修筑城墙时,西面凹进,故称“凹字城”;又因东北缺角,形如卧牛,又名为“卧牛城”。
涿州始自春秋战国燕之涿邑,至明清时期畿南首郡,马可波罗称涿州“大而美丽之城”,乾隆皇帝赞涿州“日边冲要无双地,天下繁难第一州”。
涿州的名人有卢植,以卢植为始祖的涿州卢氏家族,诗礼传家、有功于国,世代簪缨、历朝显贵,汉末以后成为北方四个高门大姓之一。因魏晋隋唐数百年间,涿州名“范阳”,故而涿州卢氏被称为“范阳卢氏”。斯时,家族的郡望是政治地位的标志和文化传承的微章,因此,播迁于海内外的卢姓族人大都把自家堂号奉为“范阳堂”。范阳卢氏是一个人才辈出、声名远播的宗族,仅从三国到唐代,正史记载的卢姓族人就达到八百余位,其中有宰相、尚书、刺史、太守等百余人。
还有不得不提的刘备和张飞:刘备故里位于涿州东南7公里的大树楼桑村。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刘备故里的东南隅有桑树高五丈余,遥望如帝王车驾的冠盖。刘备儿时常与邻居孩童树下游戏,说:“我将来一定要乘上这种冠盖的车子。”刘备称帝后,人们因此树而把他的家乡称为楼桑村。涿州城西南5公里的忠义店,为张飞故里。
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后晋石敬瑭割让幽、蓟、云、涿等十六州之地献给辽国,涿州遂入契丹。辽朝升幽州为南京(亦称燕京),府曰析津,为陪都。在涿州置永泰军,仍称涿州,隶属析津府。金海陵王天德三年(1151)四月,迁都燕京,改称中都,府曰大兴,隶属于大兴府的涿州,自此成为一代王朝都城的辅郡。
明代洪武初年,元大都路改称为北平府,废范阳县并入涿州,州治仍在今涿州,领房山县,属北平府。永乐元年(1403)改北平府为顺天府,涿州遂改隶京师顺天府。在此期间,明政府在涿州设涿鹿卫和涿鹿左右卫,加固城垣、修筑桥梁。明英宗正统“土木之变”以来,四郊屡警,增兵置戍,涿州则被京师恃为肘腋之地。
博物馆有两件镇馆之宝。第一件是一只陶苍鹭,另一件是一个陶升降化妆台。
出了博物馆可以从后门走,后门有个卫生服务站,据说是拍双塔最佳位置。确实开着门,但我实在不好意思进去,放一张博物馆的图片吧,确实很美。
沿着博物馆后面的街,一路都有指示牌,但如果不看牌子一直朝前走会到鼓楼大街。但是这真是一条朴实的大街啊,啥都没有。嗯,就有一个高家大院,说是给慈禧做首饰的人家。还有一个清代华阳楼遗址,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荆轲刺秦王据说就是在这里告别燕太子丹,现在就剩下一个土堆了。
辽代双塔在两个园区,步行五分钟可达,园区只有塔,但是塔是真好看啊。
云居寺释迦佛舍利塔,始建辽兴宗重熙年间(1032 ~ 1054 年),完善于辽道宗大安八年(1092)。辽乾统十年(1110)《云居寺供塔点灯邑记碑》记载,此塔是为奉祀天竺高僧所献释迦佛顶骨舍利所建。八角楼阁式仿木构砖塔,六层,高 56 米。注意,这个塔是六层哦,很少见的双数。
智度寺塔早于云居寺塔建造,共5层,高44米,是八角楼阁式仿术结构砖塔。智度寺塔五层塔体形制、式样基本一致,由平座、斗拱、墙体、斗拱及瓦顶组成。各层正面面阔三间,中间两根小八角倚柱,而角柱则为圆形倚柱。内部为案心式结构。从上到下,塔的正面每层都有细致的收分,一层面阔6.5米,到了顶层,面阔逐渐缩至5.05米。塔顶供有《无垢净光太陀罗尼经》面对这座雄壮而精美的砖谱,染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土说其原范即应县佛宫寺木塔(1056年),导致了智度寺塔的初步错误断代,将智度寺塔的建造时间放在了应县木塔之后,后据经曹洵先生根据《涿州志》以及《涿州文物中志》所记载的内容,经进一步考证认定,智度寺塔建造时间是建于太平十一年,就是公元1031年,智度寺塔曾在直奉大战中被大炮轰残,后经悉心修缮整体形象恢复如初。
逛完双塔去打卡了涿州第一咖啡店-山楂树咖啡,居然有1升装咖啡。不愧是猛人家乡。
三义宫距离城区较远,不过也就二十分钟左右。三义宫外面是仿古街区,有一些餐饮,还没开起来。
三义宫,位于河北省涿州市松林店镇,俗称楼桑庙,始建于隋。在历史上曾被称为蜀先主庙,汉昭烈帝庙和三义庙等,用来祭祀刘关张结义之盟,明正德三年,武宗皇帝朱厚照亲自赐御书“敕建三义宫”,从此沿用至今。历史上的三义宫庙貌巍然,高檐古柏,林荫蔽日,草木畅茂;院落三进、殿宇逾卅。古碑林立,苔痕盈阶。高桑望之重重羽葆,古柏则是郁郁坚贞。禽鸣声和,烟飞云敛。历代文人至此,多有吟咏。三月二十三日,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的结拜纪念日,被后人定为楼桑庙会成立日,涿州八景
之一的“楼桑春社”盛景由此而生。前人有诗为证:“父老相携载酒游,果然春社胜于秋,汉家宫殿皆禾黍,贏得荒村尚姓刘。”三义宫原有山门、马神殿、正殿、配殿、后殿等建筑,均在二十世纪60年代拆毁,仅存山门一座及明正德碑一通。
三义宫的桃花真的是这个春天我见到的最美的桃花了。
涿州永济桥是中国第一长石拱桥,位于涿州市城北1.5公里的拒马河上。它始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原名“拒马河桥”,后因河道南移,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在旧桥南建新桥并与旧桥相联,改名“永济”。永济桥为九孔石桥,桥两端各筑引桥十余孔,桥高7米,宽8.5米,主桥长153米,整桥总长627米有余。桥身全部用长方巨石砌成,栏杆系汉白玉雕饰,工艺精美,规模宏阔。其造型优美,长如玉带,远望恰似一条彩虹横贯两岸,故有“拒马长虹”之美誉,位列涿州八景之一。
永济桥历史悠久,曾多次重修。据《涿州县志》记载,明崇祯后,因河道南移,遂于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在旧桥南建新桥,并与旧桥相联,改名“永济”。2006年,涿州永济桥入列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天时间玩转上述四地,时间非常充裕,河北物价便宜,住宿条件很好,一家四口总共花了不到3000元。定州推荐定州国际酒店,自助早餐堪比四星级酒店,涿州推荐火车站附近,各种连锁酒店随便选,我们住在喆啡酒店,才一百多。每顿饭五菜一汤也就两百左右。门票价格基本20-30,讲解也就一百以内。高速公路主要是走京港澳,基本没堵。唯一耽误时间的是良乡进京检查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