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博物馆石刻馆是馆内最具特色的专题陈列之一,集中展示了从东汉到明清跨越2000年的石刻艺术精品。石刻馆位于洛阳博物馆一层,分为三大主题单元:陵墓石刻、宗教石刻、建筑及其他石刻。展品以大型石雕为主,结合碑碣墓志,展现中原石刻艺术的演变。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石刻艺术融合了皇家规制与民间工艺,尤其以汉代辟邪、北魏佛教造像、隋唐陵墓石刻最具代表性。
洛阳地区所发现的石刻造像,时代跨度从汉魏一直到唐宋、明清,题材有石刻雕像、佛教造像、造像碑等,这类佛教石刻存世造像数量多、时间跨度大且形式多样。洛阳博物馆古代石刻馆中的藏品,充分的展示了洛阳(河洛地区)历代石刻作品的时代特点和明显的地方特色。
石刻艺术是雕塑艺术的一种,是用石质材料雕刻而成的艺术作品,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石刻艺术可以分为造像,碑碣墓志、建筑构件等几个大类,其创作手法多样,。洛阳历代石刻遗存数量众多,各类齐全,时代跨越汉唐直至明清,其艺术风格既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又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在中国古代石刻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洛阳石刻造像时代从东汉、北魏,迄唐宋明清而不辍。造像题材有石刻雕像、佛教造像、造像碑、装饰纹样和神话故事等。造像多用青石、汉白玉和砂岩石头雕凿,突出表现人物和动物的主要特征,或神态夸张,或清奇丰腴,或遒劲,或怒火攻心狞悍。虽风格各异,但比例协调,气韵生动,写意传神。展览分陵墓石刻、宗教石刻、建筑及其他石刻三个单元陈列。
陵墓石刻区,陵墓石刻主要分为地上石刻和地下石刻两种。地上石刻主要是陵墓前神道和墓门两侧的石阙、石碑和石雕群以及象征帝王生前威仪的仪卫性石雕(石牌楼、石柱、石象生),如石人、石马、石虎、石狮、石独角兽等。从目前考古发掘情况看,这类石雕最早起源于西汉,到唐代开始形成系列,明、清两代最后完成了固定的制度和规范。其中汉代石刻气魄宏伟;北魏石刻健劲清峻;唐代石刻谦卑恭顺;宋代石刻注重细部刻划;明代则追求程式化,姿态整齐呆板严肃。地下石刻主要是墓室内的石雕装饰作品,如墓门画像石棺、石椁石函等,大都刻有人物、青龙、白虎、异禽、怪兽、花卉等图案,寓意深刻。
石辟邪是古代神话传说中一种象征祥瑞辟邪的神兽。似狮而带翅膀。它能驱走邪秽、袯除不祥。
在汉代画像石中除了描写农耕、战争、宴饮等场面外,最多的要属墓葬前面用来祭祀的辟邪兽了。从考古发掘出土的东汉石辟邪来看,其兽形象并不统一,制作也较为粗糙。在这些石兽中,除了宗资墓前有"辟邪"字样的石兽外,很可能有一部分石兽如穷奇等在当时被称为"辟邪"。,对汉代墓葬的研究,发现这种"观看"的主体并非是一个外在的观者,而是想象中墓葬内部的死者灵魂。这就是汉代大量存在于汉代墓葬中的画像石会有大量辟邪兽的原因所在。
东汉石辟邪:镇馆之宝,高1.9米、长2.97米,重达8吨,由整块青石雕刻而成。造型似狮虎,身生双翼,象征汉代雄浑气魄,是中原最大最精美的东汉辟邪。由完整青石雕刻而成。其造型融合狮头、虎豹身、鹰翅,昂首怒目,长尾曳地,充满动感与力量感。
出土时间与地点:1992年出土于洛阳市孟津区油坊村,当时村民修水渠时发现31416。该地距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原陵仅约1公里,引发对其归属的争议。
雕刻技法:采用圆雕、透雕等技法,线条流畅,肌肉线条与比例协调,展现了汉代石刻艺术的巅峰水平。尤其双翼设计在东汉以前罕见,可能受西域文化影响。
文化象征:作为陵墓神道石刻,象征驱邪护墓与升仙思想,体现了汉代厚葬文化及中外文化交流。
汉魏六朝石刻中的精品,1992年出土于洛阳市孟津县老城乡油坊街村,重7.8吨,高1.9米,长2.97米,宽0.9米,青灰色,石质细密坚硬。辟邪呈奔走状,昂首怒目、张嘴吐舌、长尾曳地、头上有角、两侧生翼、浑身筋腱,十分威猛。1993年进入洛阳市博物馆后就一直被作为“镇馆之宝”。
东汉遗物,1956年出土于洛阳市孙旗屯。石辟邪高1.09米,长1.66米。头部略为残损。石辟邪背部阴刻隶书“缑氏蒿聚成奴作”七字,可知石匠是今洛阳偃师缑氏乡人。
东汉遗物,1963年从伊川县彭婆镇东高屯村出土。高1.14米、长1.72米。保存较完好。该石辟邪除具有洛阳孙旗屯出土石辟邪的基本特点外,不同之处在于双角高竖,羽翼上翘,似欲飞扑向前,形象更为雄健凶悍;在艺术形象上较前者更臻于完美,雕刻技法是圆雕与浮雕相结合。
【唐-石墓门】(1989年洛阳市伊川县彭婆出土)
金代石翁仲
【元-石翁仲】
元朝名将察罕帖木儿墓墓前翁仲头戴莲花之束冠,身着圆领朝服,足踏云头履,造型古朴自然,是元代陵墓石刻中很少见的一例。
北宋-石翁仲
【北魏-持剑石翁仲】(高3.14米,出土于北魏敬宗孝庄帝)
1976年出土于北魏孝庄帝的静陵,这尊石翁仲由整块石头雕刻而成,高大威武,身材比例适当,姿态端庄有力,有威武之风,身上衣纹刻画比例亦简洁流畅,充分体现出早期石刻艺术雕刻手法追求概括洗练之特色。该翁仲笼冠,夹领,短襦,裙服,双手按剑,目视前方,立于长方形石座上。
【北宋-二十四孝画像石棺】
张君墓石棺,1958年修建洛孟公路时于孟津县送庄公社张盘村西北下坡处出土,石棺,前高1.30、后高1.04、前宽1.10、后宽85、长2.20米。棺盖及棺身用二块青石雕成。棺盖上部正中刊刻墓志铬。志额篆书“洛阳张君墓志”六书,二行,行三字。下为志文,现在除“崇宁五年四月二十日”数字依稀可辨外,其余志文全漫漶不清。崇宁为北宋徽宗年号,崇宁五年当是西元1106年。棺盖正面棺楣高耸,与陈列在洛阳石刻艺术馆的洛阳岳家村出土的北宋陶棺相似。
北魏元怿墓志(墓主为北魏宗室),书法精湛,是研究北魏墓志铭文的重要实物
宗教石刻指石窟寺、寺庙以及民间供养的具有宗教色彩的石刻造像与装饰纹样符号,以佛教造像居多。洛阳佛教石刻数量多,时间跨度大,形式多样,具有印度健陀罗艺术和中国传统艺术相结合的风格。经幢和佛塔是建筑和雕刻相结合产物,就样式风格而言,北魏造像裹衣博带,,秀骨清像,北齐佛像身躯如柱,衣饰宽松,无褶纹,隋唐时佛像丰满圆润,气韵灵动。
【唐-景云二年造像碑】(碑一)
唐代景云二年造像碑共有两座,该造像碑阳龛内阿弥陀佛著通肩式袈裟,结跏跌坐于覆莲束腰须弥座上,通高1.2米。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胁侍,皆立于仰覆莲束腰须弥座上。观世音髻上刻化佛,手提净瓶,大势至髻上刻宝瓶,手持摩尼宝珠。阿弥陀为西方净土世界(极乐世界)主佛,与观音,势至二菩萨统称“西方三圣”。
【唐-景云二年造像碑】(碑二)
唐代景云二年造像碑共有两座,该造像碑阳龛内阿弥陀佛著通肩式袈裟,结跏跌坐于覆莲束腰须弥座上,通高1.2米。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胁侍,皆立于仰覆莲束腰须弥座上。观世音髻上刻化佛,手提净瓶,大势至髻上刻宝瓶,手持摩尼宝珠。阿弥陀为西方净土世界(极乐世界)主佛,与观音,势至二菩萨统称“西方三圣”。
【北魏-常岳造像碑】(高1.04米,出土于洛阳孟津县翟泉)
造像略有残损,碑阳雕刻佛龛两层,上方为蚀流苏的帷幕,幕下并列三个尖拱龛。中间龛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像为善跏跌坐弥勒;右侧龛一立佛二弟子二菩萨;左侧龛一菩萨二弟子二菩萨。以菩萨为主像的佛龛,在龙门多见于孝明时期,魏字洞较多。
建筑石刻是实用性和艺术性巧妙结合的作品,表现了古人的生活和民俗风情。建筑石刻包括古代宫殿
【唐-石蟾蜍】
唐武周时遗物,1980年于唐代洛阳上阳宫遗址出土,高51、长96、宽71厘米。保存完整,石蟾蜍当为宫殿建筑或苑囿的排水设置,形似蛤蟆,嘴巴张开,腹中有孔,头肩部位有浮雕加阴线刻的凸眼和双角,造型敦厚,形象奇特。
唐-石雕天王像
唐-石雕天王像
【唐-石蟾蜍】
唐武周时遗物,1980年于唐代洛阳上阳宫遗址出土,高51、长96、宽71厘米。保存完整,石蟾蜍当为宫殿建筑或苑囿的排水设置,形似蛤蟆,嘴巴张开,腹中有孔,头肩部位有浮雕加阴线刻的凸眼和双角,造型敦厚,形象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