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博物馆:唐三彩馆

作者:萤火虫 显示图片

“唐三彩”之名源于洛阳,洛阳是唐三彩的最早发现地。1905~1909年清政府修筑陇海铁路开封至洛阳段时,在洛阳北邙山脚下施工损毁一批唐墓,出土了数量颇多的三彩器皿、动物和人物俑。古玩商们将其运往北京,私下称其为唐三彩。
所谓“三彩”,是指在白色素胎上饰以黄、绿、白为主的釉彩,以表示多彩之意。因大批唐三彩珍品在洛阳出土,故又称“洛阳唐三彩”。2008年,唐三彩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前言
唐三彩是一种流行于唐代两京地区的多彩低温釉陶器,20世纪初最早在洛阳邙山的唐墓中发现,因其釉色以黄、绿、白三种颜色为主而得名。唐三彩是唐代陶工在汉魏单彩低温釉陶的基础上创烧的多彩釉陶新品系,呈现出的是一种瑰丽多姿、光彩夺目的艺术效果,在唐代陶瓷发展中独树一帜。
洛阳唐三彩以高岭土为原料,胎质洁白细腻、器类丰富、造型优美、釉色艳丽:代表了中国多彩釉陶
的发展高峰。洛阳唐三彩主要发现于隋唐洛阳城的四郊,时代多属武则天至玄宗的盛唐时期,主要作为陪葬明器使用。这些唐三彩包罗万象,绚丽斑调,从不同维度再现了唐代东都洛阳地区丰富多彩、欣欣向荣的社会生活图景,体现的是一种昂扬进取、开放多元的盛唐气象。



洛阳是唐三彩的最早发现地。1905-1909年清政府修建陇海铁路汴洛段工程时在洛阳北邙山的唐墓中发现了大量多彩釉陶器,这就是世人前所未见的唐三彩。唐三彩发现之初,,并未受到人们的关注,直到民国初年由古董商运至北平(北京)琉璃厂后,引起著名学者王国维、罗振玉等的重视,唐三彩遂



“唐三彩”之名源于洛阳,洛阳是唐三彩的最早发现地。1905~1909年清政府修筑陇海铁路开封至洛阳段时,在洛阳北邙山脚下施工损毁一批唐墓,出土了数量颇多的三彩器皿、动物和人物俑。古玩商们将其运往北京,私下称其为唐三彩。
所谓“三彩”,是指在白色素胎上饰以黄、绿、白为主的釉彩,以表示多彩之意。因大批唐三彩珍品在洛阳出土,故又称“洛阳唐三彩”。2008年,唐三彩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唐三彩多以含有大量高岭土的白色黏土为原料,先在1000℃以上的窑温下烧制素坯,上釉后,在800℃左右低温下烧成。有的在釉下的胎上采用刻花、划花、贴花等技法做出鸟兽、花卉、人物等装饰。釉由含铁、铜、钴、锰等多种呈色元素的矿物配制。作为助熔剂的铅,既可降低烧成温度,又能使釉面光亮。各种着色金属氧化物熔于铅釉中,相互交融,自然流淌,形成斑驳美丽的釉色。颜色有黄、绿、白、蓝、褐等,其中蓝釉是中国最早的以钴土矿作彩料所呈现的釉色。唐三彩大都是冥器,只有小部分为生活用具,器类主要有俑、动物、模型器、建筑构件四大类,其中俑和动物是在武则天(684~704)时期才出现的。玄宗开元时期,唐三彩艺术发展到巅峰。


洛阳唐三彩人物俑造型比例准确,形象细腻生动,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反映了唐代不同阶层的“角色”,是唐代社会人文风采的生动剪影,堪称唐代雕塑艺术品中的杰作。透过这些人物形象,展现了一幅唐代社会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性别的物风情画卷。



武士俑是唐王朝武装力量的缩影,多为英俊潇洒的年轻战士,有的站立,有的骑马,拉弓射箭,这些大多是初唐的造型。到武则天时,出现佛教中金刚造型的天王俑。武则天和唐中宗时期,武士俑和天王俑并见,之后则只见天王俑。


文官俑是唐代社会文臣的形象,作为大唐帝国政治生活的主要参与者之一,文官在当时各个艺术领域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描述,在此选出的一级文官俑,神态不一,年龄不一,有久经政坛,阅历丰富的老臣也有刚刚步入政坛意气风发的青年文吏;从这一组神情各异的文官面部表情中我们或许可以读到封建社会官吏的众生相。


唐代三彩文官俑
     1966年洛阳市郊区刚厂唐墓出土,头戴梁冠,双手执圭形笏板,身着绿色广袖长袍,腰束带,下着白裳,足蹬翘头鞋,立于椭圆形墩座上,这位文臣头所戴的梁冠称“进贤冠”。按《唐书.舆服志》所记:“进贤冠,三品以上三梁,五品以上二梁,九吕以上一梁”,因此他的爵位应该是九品,与文温谦恭的其他文官相比较,这个文官面目凶恶,甚至有所狰狞,生动的表现出了武周时期的酷吏形象。



















三彩鹦鹉髻女俑

发髻与面部:头梳高耸的鹦鹉髻,形似鹦鹉,面部圆润丰满,细长眉、樱桃小口,粉面朱唇,额头贴花钿,两颊或有面靥装饰。部分俑像呈现蒜头鼻、长目等特征,体现唐代女性的审美多样性。

体态与姿态:体态丰腴,身姿优雅,多为站立或坐姿。例如,洛阳出土的女俑左手上抬至胸前,右手后弯于腰部,动态感强;西安出土的则呈端坐状,手持小鸟或长方形盒。

衣着风格:上穿白色长袖襦衣或窄袖衫,下着黄色百褶长裙,肩披蓝色披帛,腰系丝带,脚蹬翘头履或短靴。部分俑像身着翻领窄袖胡服,体现唐代胡风影响。

色彩搭配:釉色以黄、绿、白为主,辅以蓝釉点缀。例如,白色襦衣与黄色长裙搭配蓝披帛,或通体蓝釉饰白花,形成明快雅致的视觉效果。














三彩半翻髻女俑
半翻髻是唐代初至盛唐流行的女性高髻发式,因形似翻卷的荷叶而得名。其梳理方法是将头发向上梳至头顶,向前或向后翻绾,形成高耸且向一侧倾斜的造型,视觉上极具立体感。这种发式可分为单刀半翻髻(单侧倾斜)和双刀半翻髻(双侧对称),常见于宫廷仕女或贵族女性的形象中。半翻髻的挺拔造型与初唐国势的积极向上相呼应,体现了健康、自信的审美取向。唐初文献《妆台记》记载“高祖宫中有半翻髻”,说明其流行与宫廷风尚密切相关。












三彩丫髻女俑
丫髻发式:丫髻是唐代丫鬟、侍女的典型发髻,呈“丫”字形双环髻,象征未出嫁或低阶身份。部分女俑的丫髻可能结合金属丝等支撑物以固定造型。
例如洛阳龙门安菩夫妇墓出土的三彩丫髻女俑,头梳双丫髻,面容圆润,体态丰腴,服饰为襦裙配披帛,展现唐代侍女形象。
服饰风格:通常身着窄袖襦衫、长裙,腰间系带,肩披帛带,鞋尖微翘,符合唐代婢女或未出阁少女的服饰规范。
釉色以绿、黄、白为主,部分施蓝、紫等色,色彩绚丽且釉料流动自然34。



三彩垂髻女俑
垂髻是唐代女性常见发式之一,表现为发髻自然下垂至颈背或肩部,常见于侍女、乐伎等形象,部分垂髻女俑发髻从头顶或后脑自然下垂,发梢挽成髻,配以假发装饰,体现温婉含蓄的气质。



三彩拱手女俑
三彩拱手女俑以双手合抱于胸前的礼仪姿势为典型特征,常见于唐代侍女或贵族女性形象。例如洛阳博物馆藏的唐代三彩拱手女俑,身着翻领窄袖胡衫,腰系长带,搭配高腰曳地长裙,衣纹褶皱自然流畅,展现了唐代女性服饰的多元融合1222。部分女俑发式梳成高髻或倭坠髻,面颊丰润,神态端庄谦恭。


拱手姿势反映了唐代礼仪规范,常见于侍从或墓主贴身侍女俑。这类陶俑多作为陪葬冥器,象征墓主生前的地位与生活场景。唐代女性参与社会活动的开放风气(如骑马、射猎)也在女俑造型中有所体现,但拱手俑更侧重展现谦恭侍奉的形象。洛阳博物馆藏的三彩拱手女俑,出土于洛阳唐墓,是盛唐时期工艺的代表,釉色明丽,造型比例匀称



三彩双高髻女俑
三彩双高髻女俑以独特的双高髻发式为标志,两髻高耸于头顶,呈对称或略微倾斜的造型。这种发髻属于唐代高髻的一种,需借助假发或金属支撑物固定,常见于盛唐至中晚唐时期。女俑通常面庞丰润,眉目墨绘,朱唇点染,身着窄袖襦衫、长裙及披帛,釉色以绿、黄、白为主,偶见蓝釉(如昭陵安元寿墓出土的蓝釉女俑,极为珍贵)。
高髻的流行:唐代妇女崇尚高髻,双高髻是其中一种变体,与螺髻、半翻髻等同属宫廷和贵族女性流行的发式,象征身份与时尚。如西安王家坟村唐墓出土的女俑发髻高耸,衣裙纹饰精细。
社会意义:高髻的盛行反映了唐代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甚至唐文宗曾下令禁止“高髻险妆”,但收效甚微,可见其风靡程度。









黄釉螺髻女侍俑
发式与姿态,梳螺髻(螺旋状盘发),是隋末至初唐妇女的典型发式。
姿态多为站立或跪坐,身形清瘦,符合初唐女性以纤秀为美的审美。
服饰细节,窄袖襦衫:上衣为窄袖短衫,领口早期多为圆领或交领,武周时期出现V领坦领。
高腰长裙:下着及腰竖条纹长裙(间色裙),裙腰束带提高至胸部,裙摆拢起露出内穿条纹裤,方便行动。
披帛:肩披长帛带,下垂至裙底,增添飘逸感


唐代秉持开放、包容的国策,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洛阳作为唐代的东都和女皇武则天武周政权的神都,许多外国使节、留学生、僧侣及客商纷纷云集于此。洛阳地区出土的大量三彩胡人俑、三彩骆驼、三彩马以及异域风格的三彩器皿等,真实生动地再现了盛唐时期洛阳作为丝绸之路东方起点商贸繁荣、胡汉交融的盛景。












































唐代社会自信、开放、多元,传统信俗与多元宗教相互融和。中国本土的道教、印度传入的佛教、西方的景教、袄教、摩尼教等在唐代社会和谐共存。洛阳地区出土的唐代三彩天王俑、三彩镇墓兽以及琳琅满目的三彩器皿,从器物造型、纹饰图案及随葬作用等方面,除了体现传统丧葬信仰,包含浓厚的多元宗教信仰元素。



镇墓兽源于古代传说中的方相神,是山川精怪,有驱除邪恶的法力。镇墓兽在初唐时期塑成人身蹄足,到武则天时出现兽身、鸟翼、蹄足,有兽面或人面两种。因其造型奇异可怕,加上光怪陆离的釉彩,在坟墓这种特定环境中,会使人有恐怖的感觉。















































治世出精品,盛唐出华彩。在中国古代明器(陪葬器)制作史上,唐三彩独具匠心,使陶器披上了灿烂夺目的盛装。唐三彩作为盛唐时期最瞪特色的工艺新品种,是唐代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中外交流频繁的真实社会图景的诠释。透过这些饱满规整、神完气足的三彩精品,可以领略洛阳作为唐代东都的京华之地、丝路与大运河的交汇点、享誉世界的国际大都会时期所呈现的独特人文风情与时代风貌。


历史的变迁,文化的递进促使三彩艺术不断地升华三彩发展到今天,涵盖“唐三彩”及其它三彩艺术,体现三彩这一艺术体系地理属性与历史演变过程的“洛阳三彩”学说应运而生。今天的“洛阳三彩”,从工艺形制上分为三彩釉画、三彩陶塑和三彩环艺等,色彩也从数十种创造出无可比拟的万彩,“艳、亮、透、流”的丰富釉色当之无愧的站在了三彩历史的至高点。“洛阳三彩”的传承与创新,造就了今天三彩的气象万千,映射出极具浪漫的盛世光华。









太阳花



天马


岁月如歌


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