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是浙江为数不多我尚未留下足迹的地方。在我印象中,台州景点以天台山和神仙居为代表。鉴于春色尚早,自然风光还未入胜,所以这趟行程中临时选择台州府城这样的历史人文景点来弥补季节的遗憾。之前对台州府城了解甚少,以为只是台州市区的历史文创街区,以致于动车票都错买到台州。直到踏入位于临海的台州府城时,没想到这偶然的结缘,却为我送上一份超出预期的惊喜。
.......当我漫步于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时,仿佛徐徐展开了一卷历经1700多年岁月的时间卷轴。历史在这儿不是书册里的字画,是摸得着的青苔、蹭得掉的锈斑,这里一砖一木皆是史书。东晋在此垒出第一块城砖,唐朝又扩出十八里城郭,烽火台上迎风招展的旗帜宣示着戚家军抗倭九战九捷的辉煌。在顾景楼上俯瞰阡陌,巾山古塔遥相呼应;东湖像一块碧玉镶嵌于山城壁垒之间,让你感受于金戈铁马时不忘江南的那份婉约。穿行于紫阳街,海苔饼的酥香溢满街巷,泡虾铺的门前排起长龙;青石板上深深浅浅的蹄印是历朝商贾的铭文,文峰塔下熙熙攘攘的喧嚣是东南古邑的旧貌。府城不言,却以斑驳城墙、幽深老巷、厚重风物,将千年往事酿成一杯陈年黄酒,待你我细细品尝。
始建于唐神龙元年(705年)的龙兴寺,是日本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之一。
从揽胜门城楼俯视东湖公园,江南园林的错落有致显得更为立体。
从揽胜门198级台阶爬上城墙是先苦后甜的体验。
梅园里的梅花虽然谢了,但花开正好的李花又是另一番风味。
夕阳西下,余晖洒落,江南长城披上了一层金色缕衣更具厚重。
紫阳街是千年古城的缩影,是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
三塔同辉,这是台州府城经典打卡处。
兴善门晚上的城墙光影秀荣获了2025MUSE创意奖的最高荣誉——铂金奖。
夜幕下红灯笼随着城墙延伸向远处,视觉感拉满。
巾山塔群共四个塔,能拍到四塔同框的角度不多。
【交通】
台州府城不在台州,在临海,高铁至临海站,临海站到府城约15公里,有公交。自驾推荐停车场:北固山停车场、南岸临时停车场。古城有共享单车,但停放区域不多,其实步行也不远。
【游玩】
东:东湖公园、揽胜门
西:朝天门、梅园、西门街
南:兴善门、龙兴寺、巾山
北:城墙精华段、城隍山
中:紫阳街从北到南贯穿中线
★注意事项★:
1、上城墙门票60,但早上7点前和晚上上去不用门票。揽胜门——朝天门这一段是精华段,约1.5公里。上城墙有四个口,揽胜门、城隍山、朝天门、兴善门,其中城隍山是道观,5点半会关闭。晚上18:00后有两段是免费开放的:揽胜门的台阶和兴善门到朝天门。
2、夜间紫阳街和兴善门是热闹地区。兴善门有光影秀,每周二至周日晚19:00、21:00各一场(每场时长约10分钟)。如遇法定节假日,周一正常演出。
【食宿】
住宿建议住红圈内或附近,这是古城繁华区域。
特色小吃有海苔饼、泡虾、蛋清羊尾、草糊。
在我的游历中,很少有地方小吃让我流连,海苔饼是其中之一。
3月21日,临海,晴,26/6℃。乘坐D3165次列车从宁波到临海,到临海时是下午两点。
临海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素有“小邹鲁”和“文化之邦”的美誉。唐武德四年始置台州,此后,台州的州、路、府治所均设临海。临海古城为千年府治,融儒学与佛、道化为一体。所以台州府城又称临海古城。
由于临海这个地方三面环山,一面靠海,市区发展面积有限,台州改地为市时市府驻地搬到了现在的椒江区,临海市成为台州市下面的县级市。
这是巾山上的大小文峰塔。
巾山广场。
赤城路旁边的景观,民宿订在赤城路边上的小巷里,离核心景区也很近。
这是赤城路与巾山西路相交的牌坊,我的前面后面都是赤城路。
路过台州影剧院,看这建筑有些年头了。
崇和门——惠风楼,位于城正东,近东湖,通护城河,筑有月城,架吊桥,俗称“吊桥头”。现在的城门是在遗址上重建的。
崇和门的命名是由城墙的建筑高大雄伟,匀称适当而得。惠风楼是以古城山水风光之美,把造城的实惠好处留给老百姓而得名。
崇和门是临海地标建筑之一。
东湖位于临海古城东侧,开凿于北宋年间,原为水军舶船屯兵之所。东湖分为三大景区:湖东景区,湖心景区、后湖景区。
湖东景区由伊水山庄、荣兴堂、临海历史博物馆、东湖碑林组成;湖心景区由湖心亭,半勾亭,骆临海祠,樵云阁、逢源亭、樵夫祠遗址组成;后湖景区由琪水园、小鉴湖、海礁苑组成。东湖是临海市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的一部分。
北宋熙宁四年(1071),台州郡守钱暄垒石修城导致大水漂溢,因此疏浚凿建而成湖,并辟为园林。
自宋以来,东湖代代屡有浚修,尤其是清康熙十八年(1676)和同治十年(1871),经台州知府鲍复泰、刘璈先后两次修缮之后,规模甚为可观,成为台州园林之首。
东湖依水山庄前有一尊郑虔端坐的雕像。郑虔(691年-759年),唐代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在安史之乱中,郑虔先后被叛军任为兵部郎中和国子司业。在安史之乱被平定后,郑虔因而获贬台州。郑虔以台州文教为己任,大力发展台州文教,后病逝于台州,享年六十九岁。
依水山庄,因杜甫诗句“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而得名。这里曾是台州知府钱暄家人的故居,依次有大门、中庭、月湖清隐居殿堂、锦鲤池、钱暄雕像等景点,小山西 侧有侧廊通往戏园和九曲桥,东侧有小路相连。
从唐末五代的吴越开始,到了南宋时期,临海就成了钱家的大本营。在这几百年里,出了好些王公贵族和显赫官员,有"五王三世保十三郡"的美誉。单说在台州当太守的,钱家就占了9个。
钱家这件传家宝《钱镠铁券》,不仅是家族的象征,更是历史的见证。这件国宝曾被7位皇帝御览,历经三次落水和一次隐山之险,最终被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在中国60多万件国宝中排名第八。它的传奇故事,堪称奇迹。
月湖清隐居。
池塘那边的雕像是钱暄(1018-1085),字载阳,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吴越国王钱俶之孙,神宗熙宁四年(1071),以光禄少卿知台州,官至宝文阁待制。在台州4年,为解水患将东城墙内迁,浚修东湖为园林。于湖心渚岛植树种花,建造亭台,使得东湖成为台州“一郡游观之胜”。至此,台州府城墙整体布局历经近千年未变,完好地保存了城墙历代的历史信息。百姓因感恩钱暄所作贡献,特立此铜像,并将后侧叠山顶部的小亭命名为“载阳”,以作纪念。
这些长廊很有艺术成份。
湖心亭建于清代,是一座三层八角形的古建筑,飞檐翘角,气势恢宏。
右方近处的是半勾亭,在湖心亭东北,跨桥为亭,同治年间由台州知府刘璈所建。亭在横堤和湖心亭之间,九曲石桥相连。亭名化自白乐天诗句“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在此湖”。半勾亭之妙,妙在亭斜斜勾出九曲石桥,湖底六根石柱托起,婷婷立于湖中,“半勾”之名既形象,亦应景,更撩人勾心。湖心亭和半勾亭都被《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收录进去了。
九曲桥,清知府刘璈所建,连接半勾亭、湖心亭与横堤。全桥总长165米,桥面两侧铺条石、中间铺方石板,桥墩为三条石呈“门”字形结构,自二榭开始至湖心亭共为五折。比较特别的是桥梁与桥梁衔接处用元宝铁梢嵌扣,以相互牵引达到稳固平衡,这种科学组合的结构是先辈匠师们的创举,使得九曲桥历经百年而稳固。
建在半勾亭北的清波满月阁,飞檐黛瓦,明代风格。
骆临海祠,是为纪念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而建。两侧楹联大气磅礴:"山月常明应知诗杰丞临海;湖波乍涌恍见文澜动则天"。骆宾王曾在临海任县丞,世称“骆临海”。他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最终投江自尽。后人为了纪念他,便在此建造了这座祠堂。
在临海期间,骆宾王曾撰写讨伐武则天的《讨武檄文》,这篇檄文被誉为“亘古一檄”。
樵云阁位于东湖中心景区“浣月洲”之上,界于骆宾王祠与南逢源桥之间。樵云阁是为了纪念一位不知姓名的樵夫。明朝靖难之变,文帝逊位,成祖登基,樵夫气愤其不仁不义,投湖而死,后人立祠纪念他。
樵云阁最迟在清代就有。据史料记载,清康熙时郡守鲍复泰重建。同治七年,郡守刘璈重新之。
先至后湖,一亭现于眼前,名曰漱石亭。由漱石亭而入,这座以复廊样式修建的亭子,透过厅门向人们泄露出东湖的小半扇风景。亭门匾额上所刻亭名和楹联,带着一股古朴风雅气息。
东湖烈士墓在东湖北岸的大固山东端南麓,这里主要埋葬着在解放一江山岛战斗中等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120人。
台州府城墙,又称江南长城、江南八达岭,全长6000余米,现存5000余米,东起揽胜门,沿北固山山脊逶迤至烟霞阁,于山岩陡峭间直抵灵江东岸,延伸至巾山西麓,依山就势,俯视大江,尤以北部最峻。
东晋元兴元年(402年),郡守辛景在临海大固山筑子城抵御孙恩,台州府城墙的初始形态得以形成。唐朝初期,临海升为州治,行政等级得到提升,城郭规模得以扩建。
在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吴越国王钱叔为表忠诚“纳土归宋,毁各地城墙”。十三州之一的临海古城系在其列,但因其西南灵江段有防洪作用才得以保存。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知州赵汝愚整修城墙,增开兴善、镇宁、丰泰、括苍四个城门,并修崇和、靖越、朝天三个旧城门,增筑月城(瓮城),形成了月城外抱大城。至此,临海城墙的范围和城墙的建筑结构风格形式定型于宋朝。
到了元朝,元庭曾下令拆天下地方城墙,临海古城因低御灵江洪灾的特殊功能,所以只拆掉子城,其余得以保存。
明朝,中国东南沿海常受到倭寇偷袭与抢掠。嘉靖年间,在受到倭寇多次掠夺而付出惨重代价后,遂于当年花巨资对临海城墙的城防系统进行强化建设。戚继光驻守台州抗倭,根据军事防御特点进一步改善临海城墙的防御能力,因此以“九战九捷”而名扬。清代顺治十五年(1658年),再次进行城墙建设,在原有基础上增高了城墙高度,减少了垛口数量,形成了较完善的防御体系和较强的防洪能力。
考古发现城墙断面显示:唐、宋、明、清四个朝代的文化层十分明确清楚;唐代为泥夯土墙,高3米;宋代在唐代夯土墙上加高1米,在里外边各加砌一砖半厚的包砖;在江边段城外前砌1米高的石砌护墙;明代又在宋代的基础上加高2米,里外各加砌一砖半厚的包砖,并且在结合部用条石平放拉结;清代在明代的呈外略作修补加高。
等上198级台阶又是另一番风景。
揽胜门城楼叫顾景楼。顾景楼,顾名思义,就是观景的好地方。最上面的牌匾是当代书法家启功题写的“湖山一览”四个大字。在揽胜门可以看到门内的戚继光雕像。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戚继光任宁(波)绍(兴)台(州)参将,二十九年(1560年)改任台(州)金(华)严(州)参将、他在台州抗倭期间:“先按海上形势,多间谍,严号令,广询谋,与士卒草蔬野处,每遇贼至,奋不顾身,必欲翦此后食。”并与谭纶一起带领将士大修城墙,抗倭“九战九捷”。戚继光不仅修缮临海古城,还对临海桃渚城,增筑东、南两座敌台以及城郊7座烽堠(烽火台)。
登上顾景楼。
可揽全城风光。
临海就在一个山窝里。
在顾景楼上与远处巾山上的大小文峰塔隔城相望。
空中看东湖也别有风味。
从揽胜门开始游江南长城。
我后面为八号敌台。敌台是城墙上用于防御敌人的楼台。 敌台按结构可分为“实心敌台”和“空心敌台”两种。实心敌台不是齐墙而建,无箭窗,仅有登台顶的踏道;空心敌台是跨城墙而建的中空、四面开窗的楼台,守城士卒可居住在里面,并储存武器、弹药以抗击来犯之敌。
双层空心敌台为戚继光在台州抗倭所创建,始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后开启了北方明长城大规模修筑敌台的先河。临海府城的敌台都是空心敌台。这是八号敌台内展示的金戈铁马。
大将军炮台,我在想这种固定炮台能发挥多大作用。
白云楼坐落在北固山东侧,海拔130米,是台州府城墙的最高点。白云楼是一座双层重檐歇山顶结构的建筑,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在此可以欣赏到四季山色空朦的美景。向北可以眺望白云山,向南则可以瞰视巾子山,向东可以览尽新城的风貌,而向西则可以欣赏到古城的风光。白云楼前这段陡峭的阶梯叫百步峻,是江南长城最陡峭的地段。
从白云楼往朝天门方向就一路平缓的往下了。
夕阳下的七号敌台。
六号敌台。
五号敌台。
五号敌台内部的展示。
雍正皇帝称封张伯端为“至真之妙道”,朝雍正皇帝御笔手书,敕封其为“大慈圆通禅仙紫阳真人”,并在临海、天台赐建三座紫阳道观。张伯端,临海人,被尊为道教南宗始祖,生于北宋,享年99岁。著有《悟真篇》,此书有“修丹之金科,养生之玉律”的美誉,是气功修炼和气功理论集大成者。
我伸着脑袋没看到这四个字,应该要下去走一段。
明代在北固山开北门,后因有虎自该门窜入,又塞之。(清康熙二十二年春,有虎入城伤人;雍正五年秋有二虎自后岭跃入城,八年虎夜入城)同治四年,台州知府刘璈次第修治城池,未重置北门。后北山城墙年久失修,只剩城垣,至1996年修复,重开城门,名“北固门”。
“大将军”炮台,炮台架有古炮一尊,人称“大将军”。此炮长近三米,重约四千斤,炮身有铭文“1644”及西文字样,原为郑成功收复台湾时从荷兰人手中缴获。清顺治年间,郑成功所部第三次攻击台州时遇“飓风”沉船。此炮为清军捞获后,一直保存在临海。
原本打算是从揽胜门上,在城墙上看日落,然后从朝天门下,走到城隍山时,正好5点多钟,城隍山的工作人员招呼游客快点下去,因为城隍山5点半关门,恰巧,城隍山往4号敌台这段搭着架子在维护,我以为封住了过不去,其实是有临时通道过去的,正好众游客都被赶着从城隍山出入口下城墙,我也只好跟着从此处下城墙。
台州府城隍庙坐落于北固山中段,也称“府城隍庙”。始建于唐武德四年(621),与台州的建置时间一样,距今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是台州最早也是规模最大,庙产最多的一座城隍庙。
城隍庙所有建筑为2004年重建。建筑有:主殿,左侧药王殿、慈航殿,右侧甲子殿、财神殿,钟楼,鼓楼。
城隍山在城北端。我沿着文化路往南网紫阳街方向。剩下没有游览的城墙只能明天来了。
紫阳故里是指北宋时期著名高道,敕封“紫阳真人”张伯端的故乡。其故居在紫阳街北端西侧,雍正皇帝御书的紫阳道观碑文,现仍保存在东湖石刻碑林内。
紫阳街是临海市第一古街,是千年古城的缩影,是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紫阳街原来是有街无名,而按照古迹、人名、地名而称呼这条街的所在地,从北至南有50多处地名,由于地名众多,给当时的市民通信带来许多不便。1994年,改名紫阳街也是为了纪念南宗始祖张伯端。紫阳街曾于2012年被入选第四届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是继杭州清河坊以后,浙江第二条获此殊荣的古街。
进入紫阳街,在这家店品尝了第一个海苔饼后,便爱上海苔饼。
奉仙坊是为了纪念道教南宗创始人张伯端而命名。
麦油脂,有点类似煎饼,里面卷的是各类菜。
古寿台楼位于西门街与府前街交叉口东约60米。墙壁上四个字是在民国时期重修时,县长庄强华题书,显得格外醒目。这座楼台以其精美的木雕、石雕和砖雕而闻名,雕刻工艺精湛,展现了古代匠人的卓越技艺和深厚艺术造诣。
清河坊,来自河北清河郡的张氏一族迁居台州府城白塔桥附近,清河坊以张姓郡望而命名,是为纪念张氏始祖发祥地。
与紫阳街满街的海苔饼相比,卖戚继光饼的并不多,这种饼是没有馅的,面粉里也掺了海苔,虽然吃起来没有海苔饼那样浓郁的香甜,但回味很绵长。相传是戚家军的干粮。
在紫阳街尝了好几家海苔饼,味道相差不大。
朱自清纪念馆为民国时期建筑,此处原为中国人民银行台州支行。朱自清于1922-1923年期间,受北大同学王侠仙(临海人)推荐,应省立第六师范学校(今台州中学前身)校长郑鹤春邀请,两度来临海执教。
临海的岁月是朱自清文学生涯的蓬勃期,他在此期间完成了散文名篇《匆匆》和抒情长诗《毁灭》。他的孙子朱小涛曾说,在台州的一年是朱自清人生中重要的一年,他的人生观与文学观在这一年出现突破。朱自清对临海这座钟灵毓秀的江南小城情有独钟,他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说:“我不忘台州的山水,台州的紫藤花,台州的春日,我也不能忘记。”
在逛街时买了几个橘子,纯属巧合,绝非有意。
这是个网红店,排队的长龙让我想起做核酸的岁月。
邵家渡大鼓,被称为“中国鼓王”,鼓高1.95米,直径2.2米,重500千克,鼓面由整张黄牛皮制成,鼓声清脆洪亮,能传百米之外。2005年中央电视台《华夏文明》栏目组曾专程来临海拍摄《邵家渡大鼓》专题。临海邵家渡街道的枧桥村历来有制鼓的传统,至今还保留着传统的制鼓作坊,遗存着传婿不传媳、传儿不传女的习俗。2007年6月,枧桥鼓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又是排队买什么?
那边是赤城路,与紫阳街隔得很近。
巡城的工作人员也穿上了古装。
紫阳街南端尽头和赤城路南端尽头汇合于兴善门,这个小广场还是龙兴寺和巾山的入口,是府城夜间最热闹的核心区域。
兴善门瓮城的城墙上有光影秀看。
光影秀非常震撼。
台州府城的文创突出的是宋的IP,而不是唐或明,让我有些意外。
这个表演也是表现的宋代文化。或许是因为临海是宋文化盛极之时的集大成区域,台州府城是浙江省保存最完好,最能体现宋代州城肌理、文化脉络和生活气息的古城。
3月22日,临海,晴,27/8℃。今天主要的安排是巾山和城墙。
赤城路是一条与紫阳街相邻平行的路,在紫阳街与巾山之间,最终在兴善门与紫阳街相会,与紫阳街构成古城最热闹的区域。
赤城路上,有一处由中国美术学院创作的大型铜浮雕《台州府城·大宋群相谱》,这件作品长约三十五米,如展开的画卷,三十位宋代宰辅雕像栩栩如生。
这三十位中,十位宰辅是台州籍,他们从这里走出;十二位由台州知州之职,走向庙堂之巅;这九位宰辅,选择在台州侨寓归隐。我想,这就是台州府城突出宋元素的原因之一吧。
赤城路旁的樱花已经有零星的绽放了。
龙兴寺,紧邻兴善门,赤城路南端,这座始建于唐神龙元年(705年)的古刹,初名为“中兴”,后改为“龙兴”,因此也被称为“神龙古刹”。这座古寺已有近1300年的历史,是临海市内最负盛名的千年古刹。自唐以来,龙兴寺一直管理台州僧众,在台州佛教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天宝年间,寺僧思托随鉴真东渡日本,讲说天台宗义,弘扬天台章疏,亲制鉴真干漆夹宁坐象,被日本人奉为国宝,开启了日本雕塑艺术的新篇章。龙兴寺不仅是日本茶道的发祥地,还是天台宗的发源地!
宋代以后,龙兴寺历经多次兴废。北宋景德年间,公元1004年至1007年,改名景德。北宋郑和元年,公元1111年,更名天宁。南宋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又改名为广孝,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再次更名为报恩光孝。南宋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龙兴寺毁于火灾,后僧众齐心重建。元代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重建寺塔。到明代永乐时期,寺庙再次兴盛。
抗日战争时期,龙兴寺被毁。仅存千佛塔,又称多宝塔,是临海现存最为高大的古塔,始建于唐代,元代重建,是浙江仅存的两座元塔之一。每面塔壁都是模压烧制的佛像砖贴面,共计1000多块,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所以称为千佛塔。今日所见千佛塔为1999年维修后的。
巾山,又名巾子山,位于临海市府城东南处,南濒灵江。相传西汉道士华胥子,即皇华真人曾在此山炼丹修道,得道升天时掉落的头巾化成此山双峰,巾山因此得名。巾山高不过百米,山顶东、西两座山峰,相距五十多米,为巾山的最高点,山顶有大、小文峰双塔,是临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之一。巾山景区现有保存完好的千佛塔、大文峰塔、小文峰塔、南山殿塔等四座古塔。巾山,山临水,城抱山,一山四塔、三教胜地。山中古迹众多,历代名人多有题咏,为浙东“唐诗之路”枢纽地。
路过龙兴寺门前,拾级而上便是天宁寺,又名南山殿寺,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刹。始建于唐开元年间,这座寺庙同样经历了战争的洗礼,如今的天宁寺是上世纪80年代重建而来。天宁寺的南山殿塔,简称南塔,因建在巾山西麓南山殿前而得名,始建于明(1618年)。塔高16.3米,宽2.3米,塔身砖石结构,五级六面,其形制与大小文峰塔基本相似。自第二级以上每级每面各有壶门龛,第二级朝北面、第三级东南面、第四级西面均为壶门式塔窗;第五级每面龛内俱有石刻佛像一躯。
南山殿塔形制最小,却不是佛寺的寺塔,它承载了明代百姓对战乱的不安和对和平的期望。南山殿是为祭祀唐代名将张巡而建立的。张巡,当地的传说是临海人,在安史之乱时,奉命抵御安禄山,死守睢阳城,保障江淮免遭安史之乱涂炭。明代嘉靖中叶以后,倭患惨烈,台州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了祈求太平,人们想到了这位唐代的英雄,于是就面江造庙,依庙建塔。现存的南山殿塔则系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所建,塔身至今还保留着不少有铭文的万历塔砖呢。
此三人雕像分别是王士性、徐霞客和张元忭。王士性是明代文学家、地理学家,他的著作《广志绎》对地理学有重要贡献。徐霞客是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他的著作《徐霞客游记》是中国地理学的重要文献。张元忭是明代著名学者,他在文学和史学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
中斗宫(俗称斗阁)。盖因崇奉斗姆之神而建之。斗姆是道教所信奉的女神。传说她是北斗众星之母。宋元以来崇奉渐盛,尊为“先天斗姆大圣元君”。宫内有愍忠祠,系明代嘉靖年间台州府知事武公崇祀处。武公因御倭死难,祠久圮,唯石碑尚存。还辟有读画阁。阁中有构舫,绕以朱栏,名“不浪舟”。
在光绪十五年(1889年),中斗宫进行了重修,近代又经过多次修葺与重建,如今依然保留着古老的建筑风貌和丰富的历史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宫内还藏有一块“明武暐敕命碑”,额篆“奉天敕命”四字,外刻龙纹,碑文楷书,详细记载了明台州府知事武暐抗倭事迹,是历史的见证者。
杨节愍公祠,杨时熙字知白,临海城西人。明末时,他任两淮盐运使,是著名爱国将领史可法部下。顺治二年,清兵十万围扬州。史阁部可法命杨时熙共同守城。五月,清兵克扬州,史可法殉国,时熙自缢于城上。子廷栋,省亲至扬州,亦从父死。清代乾隆时,赐谥“节愍”。
三元宫,系巾子山保存较完好的古建筑。明代万历八年(1580)此宫建成,清代道光年间重修。道教称天、地、水为“三元”。《云笈七签》云:“夫混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气,生成人伦,长养万物。”可见三元的重要地位。此间宫虽小,景尚幽。后负绝壁,多摩崖石刻;前临大江,见舟楫往还;旁一古樟,大可数抱,五百年物也。
蛤蟆岩,这名字取得很有来头。
这座小山不仅塔多,亭子也多。
巾山和她的双塔就一直成为人们心目中临海的标志。双塔分立于东西,东称东塔,又称大塔;西称西塔,也称小塔,合称大小“文峰塔”。这是东塔,即大文峰塔。
大文峰塔史载建于五代,明正德年间,塔外表的木构部分毁于火灾。现在所见的塔身,重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形制延续至今,为砖石结构,高21.68米,五级六面,内螺旋中空,有砖石台级,可盘旋而上。1989年维修中发现塔体有宋旧存,保存有宋代模印铭文砖,上有“宋大中祥符元年九月二日(1008)造记”等字样。
2019年,东大塔与巾山脚下龙兴寺内的千佛塔、巾山西南半山腰的南山殿塔合称为“巾山塔群”,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一级门首有清代同治年间台州知府岳阳刘璈的篆额“文笔冲霄”四个字,彰显了其文化底蕴。
与小文峰塔合影。
当地人给我介绍那边两个突起的山峰像元宝一样,叫元宝山。
俯瞰临海城区。
在大文峰塔处眺望揽胜门。
台州府十八名宦,这组人物雕像选取了历朝历代对台州人民做出重大贡献的18位代表性的官员。
两塔之间有个华胥洞,相传为华胥子所居。华胥子即皇华真人,为古代道士,曾在山上炼丹修道,历经磨练,终于得道升天,成为仙人。后来,华胥子驾鹤仙去时,一阵微风,将他的头巾吹落,飘然而下,变成了巾山两峰。从此,这座山被称之为“巾子山”。
两峰之间的一块石壁上,有“遗巾处”三字镌刻,边上有块平坦的巨石,人们称之为“仙人床”,石壁上方刻有一个桌面大的“佛”字,在这下面有“巾山摩崖”,民国时邑人屈映光在此处题有“通幽”二字。
小文峰塔,即西塔,又名小塔,与东塔并称巾山文峰双塔,是临海的标志。小文峰塔史载建于五代,历代都有修缮,尤其在清代经历数次大的维修。小文峰塔高17.95米,五级六面,为砖砌实心楼阁式塔。塔体逐层收分、递减,外轮廓基本呈一直线。各层均有腰檐和平座,以菱角牙子叠涩出跳。二层以上每层中间辟壸门形佛龛,龛内设佛像。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塔基不均匀沉降,导致塔体呈三折向东南方向倾斜,随时有倒塌的危险。根据这一情况,临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于1989年报请浙江省文物局同意,对塔进行落架大修。发现该塔外表虽系清式,而塔体实为宋物,遂按宋式予以恢复。修塔过程中先后在塔顶天宫发现大量文物,现藏于博物馆。
从巾山下来继续完成昨天的城墙之旅,今天打算从兴善门出发,到城隍山就把昨天的衔接起来,把整改城墙走了个遍。
兴善门是台州府城南门,始建于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
兴善门的门额上有方石匾,上面是晚清最后一位台州知府嵩连所题的“品物咸亨”四个大字。这四个字出自《易经》坤卦的《彖传》,主要是赞扬了大地,土地厚德,滋养万物,因其宽宏广大,土地上所有万物都得以顺利生长。
瓮城内有个戏台,应该是有什么表演项目。
兴善门承载着一千多年厚重的岁月沧桑,唐代为3米高的泥夯土墙,宋代除了在土墙上加高1米之外,还在墙里外侧各砌包砖。明代又加高城墙2米,并在墙里外侧加厚包砖。
城门外设置一个呈半椭圆形的外瓮城。进入外瓮城的城门后,要穿过外瓮城才能进入主城门。
兴善门外就是灵江码头,从海上来的南北货和从浙西山区来的木材山货,都在这里汇集。往来客商从码头上岸,大多都是从这里入城,所以历史上这块区域所留下的,包括官员僧道、士农工商的故事有很多。因此这四个字是非常符合当时情况的。
登上城墙,向朝天门方向出发。
离兴善门不远镇宁门。镇宁门始建于唐代,面朝灵江,虽处台州府城之正南向偏西,却正对台州府衙和府前街,故俗称“小南门”。镇宁门不能上下。
镇宁门瓮城城墙。
这一路相较于北段精华段就比较平淡。
城内多是民居。
我在想住在城墙边的居民是什么感受?其实也习以为常。
这里是临海古城小学。
这是望江门的城楼—平海楼,是这座江南长城城墙上唯二有城楼的城门,望江门并不是古代建的,而是1984年台州市政府新辟的城门。
望江门内接巾山西路,这是府城内少数可以通行汽车的大马路,外接望江门大桥。望江门虽然是个大城门,但也不能上下,想想也有道理,这里是交通要道,上下游客势必影响交通。
望江门城楼开辟成一个小型民俗博物馆。
紧邻望江门城楼有座大将军炮台。外边是望江门大桥。这炮对着的方向咋对着望江门方向。
这种白花紫蕊的应该是梨花吧。
到达朝天门,我决定先走完城墙,再这回朝天门,这样可以接着游西门街。近处的敌台是一号敌台。
一号敌台紧邻朝天门。
这种敌台内部都做成小陈列馆。
二号敌台,旁边是梅园。
二号敌台稍往前一点,就是最佳拍照处,那边是三号敌台,高处是烟霞阁。
烟霞阁是一处历史悠久的古建筑,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云锦山山顶,建造于“丁亥”年(1827年)。原为多国教士联建,损毁后沿用原砖石复建,每块砖上均铸有“烟霞阁丁亥”字样。
烟霞阁,路边临崖而建一座极具中式古风的楼阁,上檐匾额“凌虚”,下檐匾额“烟霞阁”,琉璃飞檐,溢彩玲珑。一面临江,一面依山,地势高耸,气势险峻。滚滚灵江从城墙下淌过,浩瀚宽阔。每当夕阳西下,霞光映射,灵江水汽迷濛,加之岸边人家炊烟袅袅,形成了超美的晚霞美景,“烟霞阁”之名由此而来。
烟霞阁门前的凳子上可以无线充电。
望天台,也称为天坛,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方国珍祭天称王的地方。整体建筑采用“三层九循环”形式,汉白玉扇形台板、台阶、栏杆等都是九和九的倍数。天坛中心有一个圆心,站在上面,放声大喊,会出现一阵阵回音,非常神奇。
望天台这边看烟霞阁。
四号敌台。
四号敌台过去,就被围挡的维护地段,有临时通道可以过去,那头就是龙顾亭和城隍山,至此,今天的线路就和昨天的线路衔接上了,江南长城的的每一处大小景点都到过了。回头去朝天门。
城墙壁上写着城墙的历史沿革。
这座桥屡屡出现在我的镜头下,这是灵江三桥,104国道临海段西过境线改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梅园前身为台州官署后花园,占地约六七亩,园内遍植梅树达200余株,汇集了骨里红、宫粉、珠砂、绿萼、粉蝶、残雪、龙游和粉台阁等数十个珍贵品种。其中树龄超过两百年的古梅就有近20株,使这里成为江南地区久负盛名的赏梅胜地。
当长江以北扬州瘦西湖的梅花开得正艳时,临海古城的梅花已经凋零殆尽。
但另一种花却填补了梅花的空白,白瓣黄蕊的李花在绿叶的衬托下,又呈现另一番风景。
白色加淡黄加嫩绿,这种颜色搭配清新脱俗。这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一号敌台和朝天门。
朝天门,位于西门街入口,西临灵江,北倚龙顾山,是一道天然雄关,俗称“西门”。朝天门凭借龙顾山的天险,雄伟壮美,把城门取名为朝天,更使城墙显得有气魄有活力。城楼叫兴公楼,已不复存在。
因台州居浙东,无论宋元明清,京都皆在西北,旧时出此门西行至官道,实为赴京师、朝天之子正路,所以名此门为“朝天门”,
西门街是千年府城临海的主要商业街区和交通要道,东西走向,与南北走向的第一老街紫阳街交汇。西门街全长637米,是临海最具特色和个性的历史街区,也曾是历史上台州府城商业最繁荣的地段。
西门街商铺林立,旗幌招展,传统作坊四处可见,有创办于清道光年间以蓝印花布闻名的章敦茂染坊,有经营草药出名的回春堂。
台州府酒坊,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时,由何义兴酒坊、泰来酒坊等20多家酒坊合并后成立台州酒厂,迁至现址。现台州酒厂现依然为国营酒厂,其酿制的“灵江风月”在宋时为贡酒。酒坊内部展示了作坊时期的手工煮酒、榨酒工具和在临海出土的古代酒具,详尽介绍了酒的起源、台州酿酒的历史和台州的酒文化。
台州府酒坊,酒坊底下四个拱形门,中间四扇拱形窗,上面三个弧形的大小不一的顶墙,门、窗、顶墙错落有致,又浑然天成,可谓是一件中西合璧的建筑杰作。
台州医院就在西门街旁,医院门口对直一条路,这条路与西门街形成一个丁字路口,我好奇医院怎么占了个这么好的位置?后来才知道,此处是台州府衙遗址,正对医院的这条路叫府前街。为啥将医院建在府衙遗址上,不知道有啥讲究。
在文庙附近的一家店吃早餐。
麦虾不是虾,就是面粉。临海小吃里带麦字的指面粉。
我点了个三鲜麦虾,里面的蛤蜊全是沙子,老板说蛤蜊有沙子正常。我不知道他们平时吃蛤蜊是否连着沙子一起吃。
台州府文庙,民间又称孔庙,始建于北宋宝元二年(1039),系州学之所在。清同治五年(1866)台州知府刘璈重建,2002年7月重修。
是台州孔庙的主殿,也是全庙最高的建筑。大成殿五开间,重檐歇山顶。殿内梁架为抬梁式,每缝六柱,总计三十六柱。梁枋、柱头等装饰斗拱,平身科明间四攒、次间三攒、梢间一攒。屋面分水比普通建筑起落大,木作雕刻工艺精细,殿内局部绘有彩画。整座建筑集南北风格为一体,是临海及台州保存最为完好的最高大古建筑物。
文庙布局,正门称棂星门,东面为名宦祠,供奉晋代以来,为台州人民做了好事的历代台州太守54人。西面为乡贤祠,专供奉为家乡做过好事、造福乡里的台州乡贤名士,从吴国尚书仆射屈晃至清朝陈函辉等名士85人。棂星门内是大成门。
正殿为大成殿两侧为东庑、西庑,也称十二贤房,旧时为供奉历代贤儒之处。
从文庙出来,经府前街到巾山西路,在巾山西路看到望江门。再沿巾山西路去紫阳街。
到达巾山西路与紫阳街相交的路,两名宋兵在斑马线上维持交通秩序。
中国人民银行台州支行旧址位于临海紫阳街249号,是民国时期典型的二层木结构四合院建筑。
1949年5月临海解放,并作为台州地区行政公署的所在地,在此设立台州地区第一家银行,成为全地区金融机构的首脑机关和业务办理机构。
经复原的“中国人民银行台州中心支行”,按照时代特征,恢复到解放初期的银行业务办公场景。所有办公家具都是根据当时年代使用的旧物,部分来自于原银行使用过的旧物和曾在银行工作过的老同志捐献,部分通过民间搜集而来。
陈列馆的一楼为营业场所,营业大厅的中间设置了填票台,左边的营业柜台分别设置了付款、收款、汇兑等业务办理部门和金库,金库的门和砖就是当时的原物。
昨天的戚继光饼让我回味无穷,我在紫阳街来回找那家店,好不容易找到了,结果卖完了。当我离开店铺时,店家追了出来,她找到剩下的一盒。这一盒我都舍不得吃,带回家给家人们尝,结果他们对这种没有馅的干巴饼不感兴趣,最终还是便宜了我。
这是另一家的戚继光饼,跟我买的不同啊。这戚继光饼规制不统一,不像海苔饼各家都长一个样。
这种草糊是一种草药熬制的,有点像龟苓膏。
忘了叫啥。
边吃边回民宿拿行李。
拿了行李后,准备到兴善门外的滨江中路上坐熊出没1号线公交去临海站。为啥这条线叫熊出没?因为有个叫熊出没的游乐场。
中津古渡位于临海巾山兴善门外的金鸡岭下,辟于唐之初年,素称南北枢纽。古渡北连吴会,南通瓯闽,官吏迎送于斯,文人往来于斯,货物集散于斯。古渡遗址现存的是一块石碑,还有一处保留下来的民国时期的老房子,老一辈临海人南行过江的中津浮桥已没有踪影,巾山脚下的金鸡岭也因为江滨路的建成成为平地。
但今天是周六,古城附近很堵,滨江中路两旁停满了私家车。也没见公交,决定步行逛逛,吃个中饭,再打车。
沿着滨江中路出府城区域,继续往东走。
拐到一条与滨江中路平行的下桥路,这条路上有很多水果批发市场。
找了家面店,点了个大排面,吃完打车去车站。圆满结束临海行程。
网约车师傅知道我要赶车,一路风驰把我送到临海站。
我将乘坐G7542次列车前往杭州东换乘,然后前往此行的最后一个目的地,金华。
再见,台州府城!再见,临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