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国运泱泱—隋唐大运河文化展

作者:萤火虫 显示图片

洛阳 博物馆: 洛阳 文物珍宝展 @https://www.mafengwo.cn/i/24664673.html
洛阳 博物馆:河洛文明展 @https://www.mafengwo.cn/i/24670257.html
洛阳 博物馆:宫廷文物展 @https://www.mafengwo.cn/i/24667191.html
洛阳 博物馆:唐三彩馆 @https://www.mafengwo.cn/i/24669346.html
洛阳 博物馆:石刻馆 @https://www.mafengwo.cn/i/24671925.html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国运泱泱—隋唐大运河文化展 @https://www.mafengwo.cn/i/24665832.html
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 @https://www.mafengwo.cn/i/24675029.html
洛阳 古墓博物馆之古墓壁画+宋金雕砖展+汉画像石拓片 @https://www.mafengwo.cn/i/24680230.html
洛阳 古墓博物馆之历代古墓集萃+景陵+古代墓葬文化展 @https://www.mafengwo.cn/i/24681424.html
洛阳 博物馆临展:国色 • 九歌—王昆峰影像艺术展 @https://www.mafengwo.cn/i/24662644.html
洛阳 博物馆:梵羽御璗—雀金绣文化艺术展 @https://www.mafengwo.cn/i/24668493.html
洛阳 博物馆:天香如绣—王绣牡丹艺术展 @https://www.mafengwo.cn/i/24671322.html
洛阳 博物馆:风起塞上 纵横天下—晋商历史文化特展 @https://www.mafengwo.cn/i/24673929.html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洛浦街道九都东路171号,用地面积约47.7亩,总建筑面积约3.3万平方米,是一所地方专业性运河主题博物馆。

2018年,国家“十三五”重点文化工程的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项目正式启动。2022年5月18日,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正式开馆。 截至2022年5月,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收藏大运河相关文物近400件(套)。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总体设计以体现“运河源、隋唐韵、河洛技”为出发点,充分展示大运河遗产的文化内涵,唤醒人们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历史记忆。

2014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它不仅是一条经济之河,更是一条文化之河,凝结着中华先人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中国智慧,是活着的、流动着的文化遗产。

隋唐大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历史起点与重要组成部分,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达余杭(今杭州),全长2700余公里,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历史上长期是沟通南北交通运输的大动脉和维护国家统一的生命线。洛阳是中国大运河联合申遗的城市之一,最早的隋唐大运河在洛阳挖下第一铲。

在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中,一层、二层为“国运泱泱——隋唐大运河文化展”基本陈列展厅,展出精品文物400余件(套),讲述由隋唐大运河带来的都市繁荣和文化交流,展示隋唐大运河中心洛阳的城市地位及大运河开凿的背景和技术成就。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整体建筑构思提取隋唐建筑的剖面轮廓特征,远看就如同一座唐代宫殿群的天际线,彰显了洛阳特色的盛唐风韵和文化象征;室内通过结构空间一体化的混凝土拱券形成了丰富的层次,暗示了“运河桥”的母题;在建筑材料和建造技术方面,通过唐三彩碎瓷片饰面,彰显了洛阳特色的盛唐风韵和文化象征;屋面与墙体融合在一起,辅以青砖、清水混凝土等元素,使博物馆更具艺术氛围和洛阳特色。














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主要包括与运河历史直接相关的珍贵文物和考古发现‌,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类:‌
1、运河古沉船‌
洛阳运河一号古沉船‌:明清时期的内河客货运输船,是洛阳地区首次发现的古代沉船,印证了内陆人工漕运体系的存在。
‌运河二号古沉船‌:推测为清代民间制造的运粮船,与一号沉船共同展示古代航运技术。
‌2、大型石刻与雕塑‌
隋代石狮子‌:出土于隋唐洛阳城宫城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隋代石刻艺术的代表。
‌唐代三彩天王俑‌:通高1.26米,为洛阳地区出土的最大三彩天王俑,造型威严。
‌3、刻铭砖与封泥‌
“大業元年”刻铭砖‌:标定隋唐大运河时空起点的重要文物,出土于回洛仓遗址。
‌含嘉仓刻铭砖‌:记录粮仓管理的实物证据,反映古代仓储制度。


隋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下令在东都洛阳开凿通济渠,,又开永济渠和江南河,形成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达余杭(今杭州)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余公里的南北水运交通大动脉,成为当时粮食等战略原材料和大宗物资运输的支柱。
隋唐大运河的开凿,沟通了中国古代南北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促进了不同区域间的经济贸易和文化往来,在国家统一、政权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交流和科技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要替代的作用,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直到今天,部分河段仍发挥着交通运输、灌溉排涝、生态调节等综合功能。























以大运河的开凿为中心,生动讲述了洛阳的优越地理位置、东都洛阳的营建、大运河的开凿及运河上的水工传奇。


589年,中国结束了南北分割的政治局面,重新完成了“大一统”。605年,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同时,为巩固国家政权,化解内忧外患,加强京畿与北方军事前线,东南经济富庶地区的联系,下令在漕渠基础上,开凿大运河,自西苑,引谷水、洛水入黄河南下,首次实现了贯通南北的水运交通体系。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象征中华文化滥觞的河图,洛忆,孕育于洛阳附近的黄河、洛河。洛阳拥有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被誉为“河山控戴,形胜甲于天下”。









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寒气的政治局面。为继续巩固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促进与江南地区的联系,加强北方边疆地区安全,保证各方面赋税和物资能够顺畅交流运转,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构建了跨越南北、沟通全国的漕运体系。










































隋唐大运河的运转
以大运河的运转为中心,呈现了运河的漕运体系及因漕运而生水运仓储、水上交通工具、各色商品。


隋唐大运河的运转
大运河所承载的的漕运,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经济制度,也是中央集权国家政治治理的重要措施,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漕运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文明不朽的古代工程奇迹。


大运河的高效运转,离不开成熟完善的管理制度。为了维持这条国家命脉的畅通与运转,历代统治者对其进行不同程度的维护和治理。经过数百年的经,漕运制度日趋成熟完善,有相应的成法、固定的职官以及额定的宾漕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日常治理制度。




















仓储设施是漕运的必备组成元素。为了适应粮食从江南各地集中运输到北方的需要,隋朝开始建设一系列漕粮储存仓和中途转运仓场,初步形成了水运仓储体系。唐朝这一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管理体制。


































运河上往来的各色舟船是隋唐大运河的缩影。舟船作为中国古代的水上交通工具,广泛应用于政治、军事、经济、国际交往等各个方面。随着大运河的贯通,隋唐时期有组织地大规模制造船舶,在淮南、江南等地形成了全国造船基地,舟船从类型、大小、技艺等方面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沉船遗址出土的各类文物,向我们描绘了历史上那些以水为生、以船为家的船工的水上生活。



































洛阳作为隋唐大运河的中心,交通运输便利,商品经济繁荣,吸引了国内外富商大贾云集于此。各色商品通过大运河南来北往,毕集于洛阳,促进了城市间商品货物的流通,更推动了南北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隋唐盛世国运繁华”,通过搭造新潭码头、南市等场景,以隋唐洛阳城、南市场景和诗画运河、运河非遗互动的形式,形象展示了隋唐大运河上的经济文化。




































以隋唐大运河的保护传承为中心,通过文字、影片和互动的形式展示了大运河的申遗之路、运河风光、国家图书馆里的运河等内容。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充分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申报文化遗产,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对于打造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具有重要意义。加大 隋唐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必将为中华文明、河洛文化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21世纪以来,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在沿线各地展开。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漫漫运河申遗路,汇聚了全国各界的共同心血。











滋养广袤大地,哺育亿万民众。千百年来,大运河以以波为曲,桨帆为歌,传唱着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乐章,积淀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吹响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冲锋号。近3200公里长的大运河沿岸中华儿女,正奋力书写大运河瑰丽壮美的新篇章。



运河水工藏精巧,文人商贾留传奇。两岸风光长旖旎,沿线城乡各风情。
倘若没有大运河,今天中国的样貌或许截然不同;
倘若没有大运河,我们如今的生活或许千差万别。
今天的隋唐大运河,早已成为震古烁今 、蜚声世界的传奇壮歌。
她从未消失,也不会老去。
早已融入中华民族血脉的她,风华当世,流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