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行7)文明瑰宝 祭祀圣地~天坛公园

作者:濦水风帆 显示图片


从宾馆出来步行走胡同前往天坛公园


沧桑感浓厚的胡同


从北门进开始游览,顺序如下记载。


天坛公园原名“天地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天坛内东里7号,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名为“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总面积273公顷,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民国七年(1918年)1月1日,辟为天坛公园,对外开放


天坛公园由两道坛墙环绕,被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主要由春季祈祷丰年的“祈谷坛”,冬至日祭天的“圜丘坛”,皇帝祭祀前居住的斋宫、演习祭祀礼乐的神乐署四大古建筑群组成;祈谷坛中的祈年殿是北京市的标志性建筑。天坛公园外坛种植有大量古柏林。


天坛公园占地面积205公顷,由两重坛墙环护,分为内、外两坛。外坛墙周长6553米,南北相距1657米、东西相距1703米。内坛墙周长4152米,南北相距1283米、东西相距1025米。


天坛公园主要古建筑集中于内坛,内坛中间有东西向隔墙将内坛分隔为南、北两部分,隔墙中有门相通。内坛由圜丘、祈谷坛、斋宫三组古建筑群组成。祈谷坛位于内坛北部,圜丘坛位于内坛南部,斋宫位于内坛西部,一条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丹陛桥连缀圜丘坛和祈谷坛。内坛四周设有东天门、北天门、西天门、广利门、昭亨门、泰元门。


圜丘坛区域占地面积44.66公顷,是举行祭天大典的场所,又称祭台、祭天台、拜天台。圜丘坛外围墙两重,内圆外方,红墙蓝瓦,四面各辟根棂星门。圜丘坛北为皇穹宇。皇穹宇由正圆形的围墙所包围,墙面平整光滑声波可由墙壁传递,俗称“回音壁”。斋宫区域占地面积4公顷,内有钟鼓楼、无梁殿、寝殿等,建筑均覆以绿色琉璃瓦,以示“上天之子”所居。



北天门是明、清两代皇帝朝拜祭祀时的出入之口‌


眺望皇乾殿


祈谷坛区域位于天坛内坛北侧,大门称祈年门,门北为坛。上层坛面正中建祈年殿,殿为蓝琉璃瓦三重檐攒尖顶圆形大殿,盛金宝顶,殿高38米。祈年殿之北还有皇乾殿,是祈谷坛奉祀神位的供奉所。祈谷坛东门外有神库、神厨宰牲亭及长廊等附属建筑。


皇乾殿及祈年殿侧影



天坛公园设计考究,从选位、规划、建筑设计等方面均依据中国古代《周易》中的阴阳、五行等学说,体现出了中国古人对“天”的认识。无论在整体布局还是单一建筑上,天坛公园里的建筑都反映出了天地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在中国古代宇宙观中占据着核心位置。同时,天坛公园内的建筑还体现出中国古代帝王将相在天地关系中所起的作用。


天坛公园两重环墙的南部为方形,象征地象,北部为圆形,象征天象,寓意“天圆地方”,此墙因此俗称“天地墙”。天坛公园主要建筑圜丘坛、祈年殿、皇穹宇都采用圆形平面,而祈年殿、圜丘坛的砖砌外墙则为方形,同样象征“天圆地方”。天坛公园的圜丘坛和祈谷坛同建在天坛内坛中,圜丘坛是举行“祀天大典”的地方,因此位于内坛南部,即天神所在的方位;祈谷坛是祈祷丰收的场所,因此位于内坛北部。


天坛公园外坛为林区,广植树木,外坛西部偏南有神乐署,是乐舞排练之所,俗称天坛道院。



天坛公园有各种树木6万多株,更有3500多株古松柏和古槐,绿地面积达163万平方米。坛庙在中国古代被誉为国家的“万世不移”之基,故中国古代对坛庙植树较为重视。明永乐年间初建北京天地坛时即“树以松柏”取“尊而识之”的寓意,以后历朝陆续补植,至清代中叶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天坛古树群落。大量的古松柏分布于圜丘、祈年殿等祭祀建筑周围,古树与古建筑共同构成了天坛庄重肃穆、静谧深远的环境氛围。


天坛公园建筑轴线北部的构图中心祈年殿,体态雄伟,构架精巧,内部空间层层升高向中心聚拢,外部台基屋檐圆形层层收缩上举,既造成强烈的向上动感,又使人感到端庄、稳重。色彩对比强烈,而不失协调得体。使人步入坛内如踏祥云登临天界。天坛公园从总体到局部,均是古建佳作,是工艺精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思想、文化的遗迹和载体。天坛是物化了的古代哲学思想,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西天门是天坛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座门,位于祈年殿和圜丘之间。


‌明朝和清早期皇帝来天坛举行祭天仪式时,都是从这座西门进出,因此也称“外西天门”。西天门不仅是游客进入天坛的主要入口之一,也是体验天坛历史文化的关键节点‌。


西天门后边


祈年殿前身为“大祀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北京天坛最早的建筑物。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9月18日,祈年殿焚毁于雷火,次年开始重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完工,用时6年。1970年10月至1971年9月,祈年殿按雷火焚毁前重新修建。


祈年殿是按照“敬天礼神”的思想设计的,殿为圆形,象征天圆;瓦为蓝色,象征蓝天。这种设计受到了“天蓝地黄”传统观念的影响。


祈年殿外形恢弘威严、更有擎天之势,静雅之中又带动感,三层重檐的攒尖宝顶,三层汉白玉石坛,殿内还三层环立的28根大柱、殿顶藻井以及藻井周围环立的8根童柱,这些都是用圆形来表现的,三重檐、三重基则是表现“天有三阶”之说,强调“天人”之间的紧密联系,而这些所有的圆形构造表达了古人的“通天”思想,也呈现出了“敬天礼神”的观念。


用建筑空间上立体的圆形美表现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时空观,处在农耕文明时代的古人对“天”的精神崇拜是无可厚非的,所以祈年殿在古人看来是天与人共通的神圣载体,古时身为九五之尊的帝王会亲自在祈年殿行祭典大礼,进行古老的祭天仪式为求一年的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祈求在这恒久的时空里保佑人们能够生生不息,这正是“天人合一”精神的真实写照。


祈年殿是北京天坛的主体建筑,又称祈谷殿,是明清两代皇帝孟春祈谷之所。它是一座鎏金宝顶、蓝瓦红柱、金碧辉煌的彩绘三层重檐圆形大殿。祈年殿采用的是上殿下屋的构造形式。大殿面积460平方米,建于高6米的白石雕栏环绕的三层汉白玉圆台上,即为祈谷坛。


天坛祈年殿的檐柱、藻井以及其它的内部装饰以皇家的高规格——龙凤和玺彩画为饰。龙为天子,凤为天后,龙凤呈祥,祈年殿内外随处都可以见到龙凤和玺的彩画。


中国古代祭祀具有“等高下、别尊卑”的政治含义,祈年殿作为皇帝祭天祈谷的祭坛享有崇高的政治地位。祈年殿的蓝色琉璃瓦、龙凤和玺彩画、圆形三重檐的屋顶形制是精心设计出来的。这种特意营造出的独特形式,清楚无比地表明了其等级的崇高。表示对天的尊敬,反映天的权威性和封建君主对皇天上帝的顺从的同时,更强调皇帝是“奉天承运”的君主,表达其统治权的合法性。


祈年殿内部结构无大梁和长檩,檐顶以柱和枋承重。共有28根楠木大柱,柱子环转排列。


殿内北侧圆形石台上的雕龙宝座和东西两侧石台上的宝座,其后都有木质浮雕屏风,宝座上分别安放上帝神主和皇帝祖先神主。


中间4根龙井柱高19.2米,直径1.2米,代表一年四季,支撑上层屋檐,中间12根金柱代表12个月,支撑着第二层屋檐;外围12根檐柱代表12时辰,支撑着第三层屋檐;三层屋檐相应设置三层天花,中间设置龙凤藻井;殿内梁枋施龙凤和玺彩画


坛周有矮墙一重,东南角设燔柴炉、瘗坎、燎炉和具服台。坛北有皇乾殿,面阔五间,原先放置祖先神牌,后来牌位移至太庙。坛边还有祈年门、神库、神厨、宰牲亭、走牲路和长廊等附属建筑。长廊南面的广场上有七星石,是嘉靖年间放置的镇石。

祭天祈谷也是中国古代君主“重农”统治思想的反映。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千百年来一直“以农为本”,农业收成的好坏往往关系着国家的安定,所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很重视农业。祈年殿就是这种重农思想的一个象征。祈年殿既表达了皇帝统治权力,也寓意了人们对天的祈求,表达了人们渴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期盼。


祈年殿北边皇乾殿 丹陛石雕


"丹陛",是帝王权力的象征。以前常人是不能在皇家丹陛石上行走的,只能从它的两侧走,因为它是帝王权力的象征。"丹陛石"又称"陛阶石",是古代宫殿门前台阶中间镶嵌的那块长方形大石头。"丹陛石"的选材非常精良,制作也精细,"丹陛石"被建在宫殿前主路上。石头上都刻有不同的花纹、祥云、寿山、瑞兽等,通常是一整块石头雕刻的。



丹陛石分三层,由上至下每层御路分别雕以升降龙、升降凤、朵云及海水江崖。


第一层丹陛石上面是什么纹饰?应该是二龙戏珠——“双龙山海”,台面栏杆的雕饰应该是龙纹。看上面图片,的确,上层望柱头为龙纹,排水嘴为龙头形。


第二层丹陛石的雕饰是两只凤凰——“双凤山海”,相应的望柱头为凤纹,排水口为凤首形。


第三层丹陛雕刻着卷云纹——“瑞云山海”,相应层的望柱头为云纹,排水口为朵云形。


这个由琉璃门与皇乾殿共同构成的院落,其院门以三座琉璃垂花门为特色,彰显着皇家的尊贵与庄严。


皇乾殿是祈谷坛的“天库”。大典时祈年殿所供奉的“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的神位平日在殿内供奉。祈谷大典前一日,皇帝亲临上香,行请神礼后,才由太常寺官员将神位以龙亭恭请至祈年殿内陈放。该殿建于永乐十八年(1420),为五间庑殿顶上覆蓝色琉璃瓦的大殿。


皇乾殿以其庑殿式的建筑风格、覆盖的蓝色琉璃瓦,以及下方的汉白玉石栏杆台基座,都彰显出其崇高的地位。



皇乾殿最初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十二月,即公元1421年2月,作为天地坛的天库,承载着重要的宗教功能。明嘉靖二十四年,皇乾殿经历重建,并更名为皇乾殿,殿名由明世宗朱厚熜亲自题写。此后,清初时期,皇乾殿被用作祈谷坛,并专门用于存放皇天上帝的神版。


在祭祀前一日,皇帝会亲自前往皇乾殿拈香行礼,巡视坛位及所需祭品,以示敬意。此外,礼部尚书太常寺卿还会在此举行盛大的请神仪式。到了乾隆时期,这一仪式改在了祭祀前一天的后半夜进行。祈谷大典结束后,神位会送回皇乾殿。平日里,每逢初一、十五的朔望日,太常寺的奉祀官员会到大殿上香扫尘,以示对皇天上帝的敬仰与尊重。


殿前悬挂的九龙华带金匾,上书“皇乾殿”三个金字,相传为明嘉靖皇帝亲笔所书,更显其尊贵与庄严。


1990年,皇乾殿依据清代咸丰朝的历史原貌进行了精心的恢复。殿内正中,一座“皇天上帝”的神位显得庄严而神圣,其上青饰金书,满汉合璧,彰显着皇家的尊贵与威严。


神位被供奉在金龙神龛之内,龛前铺着九级精致的木阶,后侧则以精雕的金龙屏风为护,下方则是石台须弥座,座前设有九级石阶,显得尊贵而庄重。须弥座前还特设供案,上面摆放着五供,以示敬意。



“皇天上帝”神位两侧,则列祖列宗的牌位依次陈列,称为配位,同样供奉在龛内,后侧也设有金龙屏风,但形制较“皇天上帝”后的屏风略小一些。

皇乾殿供奉的八个牌位分别是清朝的八位皇帝,具体如下:‌
‌太祖皇帝努尔哈赤‌:清朝的奠基者,开创了后金政权。
‌太宗皇帝皇太极‌:努尔哈赤之子,改国号为“大清”,奠定了清朝的基础。
‌顺治皇帝福临‌: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开启了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康熙皇帝玄烨‌:清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开创了“康乾盛世”。
‌雍正皇帝胤禛‌:康熙之子,以勤政和改革著称。
‌乾隆皇帝弘历‌:雍正之子,清朝鼎盛时期的代表。
‌嘉庆皇帝颙琰‌:乾隆之子,在位期间面临内忧外患。
‌道光皇帝旻宁‌:嘉庆之子,清朝开始走向衰落。
这八位皇帝的牌位按照“左昭右穆”的古代礼制排列,皇天上帝的牌位居中,皇帝们的牌位分列两侧。这一制度始于清道光时期,道光皇帝临终前立下遗嘱,要求不再举行升祔礼,此后天坛配享的牌位固定为八座。


皇乾殿内观祈年殿



解放后,皇乾殿曾多次作为展室,举办过多种展出活动,如礼品展、中国人民解放军图片展、菊花展以及书画展等。1976年,皇乾殿进行了大规模的落架修缮,我们现在所见的皇乾殿的覆瓦、木结构以及油漆彩画,均为那时重新制作。


在乾隆皇帝的晚年,他坚持参与祭祀典仪,这些仪式既庄重又繁琐。当祈谷大典即将举行时,皇帝会从紫禁城出发,乘坐御辇直至丹陛桥的北端,之后便步行前往祈谷坛。他需要经过祈谷坛南砖门、祈年门,最终抵达皇乾殿,在那里他会进行拈香礼并查看祭品的准备情况。完成这些仪式后,皇帝会徒步返回至御辇处,再次乘坐御辇前往西南方的斋宫,在那里他将会度过一夜,以示虔诚与静心。祭祀日的黎明前,皇帝会从斋宫启程,乘坐礼舆抵达丹陛桥的南端,然后再次步行前往祈谷坛,进行最后的祭祀典礼。这些仪式环环相扣,每一环节都不可或缺。


乾隆皇帝在位长达63年,是历代帝王中执政时间最长的。他虔诚敬神,每年都会亲自前往天坛进行祭祀,从未间断。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繁琐的祭祀仪式逐渐对他的体力提出了挑战。在乾隆三十七年,当他62岁时,为了减轻他的步行负担,大臣们提出简化祭祀仪程的建议。乾隆皇帝同意了这一提议,并决定在祈谷坛的南砖门外新开一门,命名为“花甲门”,以缩短皇帝的步行距离。
        九年之后,乾隆皇帝已经71岁,步入古稀之年。在祭祀前一日,他需要步行经过祈谷坛南砖门、祈年门,直至皇乾殿进行拈香礼。这段距离对他而言已经颇感吃力。于是,大臣们再次提议简化仪式,乾隆皇帝批准在皇乾殿西墙新开一门,命名为“古稀门”。通过此门,他可以节省数百米的步行距离,直接进入皇乾殿。然而,乾隆皇帝也意识到子孙后代可能会频繁使用此捷径,因此他特地降下谕旨规定:只有年满70岁的子孙在祭祀时才可从“古稀门”出入。



自设立后,在乾隆在位的最后14年间,乾隆皇帝曾先后13次通过此门进行祭祀。然而,在他退位后,此门便被永久关闭。遗憾的是,清代随后的6位皇帝均未能开启此门,因为他们都未能活到70岁。尽管后来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年过七旬,但清代祖制明确规定女性不得参与祭天活动,因此她也未能踏入“古稀门”。


西边观祈年殿


前往祈年殿西配殿



祈年殿西配殿与东配殿左右对称,建筑规格完全相同。


祈年殿西配殿现布设为《遇见·天坛——北京天坛建成600周年(1420—2020)历史文化展》


天坛的建造是古人对天的认知和辩证思考的反映,是统治者在政治纲常上处理天人关系的体现。其所蕴含“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天人合德、敬天尊祖、重农礼神、崇尚自然等朴素而鲜明的宇宙观,构建了数千年来华夏民族的认知形态、生存哲学和价值体系,并在明清时期积淀成北京天坛坚实的文化内核。                          
       浩浩600载匆匆而过。天坛的历史演变是北京城市发展、中国时代变革的缩影。天坛的发展历程,铭刻着民族文化的记忆,承载着灿烂的华夏文明。白驹过隙,王朝风流散尽,如今的天坛架起了古老与现代的文化桥梁,成为华夏民族祭祀文化的集大成者和古都北京的象征之一。


古人对神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之间关系不断探索,形成“天人合一”“天人之分”“与天地参”等天人关系上的三种主要学说。三种学说均注重天人之间辩证统一,又在古人的探索中不断地相互融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处理天人关系的根本原则和主导思想。



建文帝四年,燕王朱棣登基,升其旧封“北平”为“北京”。
永乐十八年(1420年)天地坛与北京城同时建成。新建北京天地坛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北京天地坛用于合祀天地,主体建筑为大祀殿。
天地坛建成之后的110年间,有九位皇帝在大祀殿举行合祀大典。皇帝即位、皇子诞生、册封皇后、奉安太后等皇家盛典,自然灾害、罪臣反叛、外虏入侵皆祭。


天坛公园内,最神奇的建筑莫过于环绕皇穹宇的回音壁。
经过大量研究,皇穹宇院墙的回音良效常被归因为三点:一是造墙用的澄浆砖。临清特供的澄浆砖,质地细密,“敲之有声,断之无空”。二是“干摆”砌墙方法,即“磨砖对缝”的砌墙工艺。每块砖都经过平整度的打磨,砖与砖之间干摆,用江米汤灌浆。墙面不挂灰、不涂红,平滑的墙面使声波在传送中消耗极少。三是圆形围墙的圆周率设计精确,声波可连续反射。
古人凭借对天神的信仰,将精密砖、高超砌筑工艺和墙体形状天神般地结合在一起,营造出回响“天声”的理想境界。



乾隆十六年,为符“祈谷”之义,将大享殿更名为祈年殿,三层瓦颜色统一为蓝色,法象青天。祈年殿是现今仅存的一例保护完好的古明堂式建筑,是古人如何理解神灵之天,处理人与神灵之天关系的实证。
乾隆十七年,改修建皇穹宇,重檐变单檐。
屈原《天问》:“圜则九重,孰营度之?八柱何当?九天之际,安放安属?”皇穹宇构架按照“天穹隆而周天下”的理念设计——大殿有内外两环各八根大柱支撑,象征与天的连接;地面以中间圆石为中心,第一层砌八块青砖,向外每层按八的倍数递增,环铺九层,计青砖360块,象征周天360度。



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天坛,在斋宫和神乐署分设“总司令部”和“总兵站”,在坛门外建火车站。坛内可搬动的祭器和陈设全部被劫掠。
慈禧回京,仍坚持要告祭上苍保佑自己又躲过一劫。属下奏请:若要告祭,不计软片,至少应制备补充祭器1625件。天坛现藏各坛庙祭器,多为光绪朝款,均为联军浩劫后的补办之物。


祈年殿东侧



祈年殿东配殿面阔九间,原用于供奉从祀神位。


祈年殿东配殿现布设为《祈年殿展》,由祭天建筑历史演变、祈年殿建筑艺术、祈年殿建筑构件、明清祈谷礼仪、相关重大事件、祈年殿近现代三次大修工程、祈年殿文化活动等七个专题组成。


位于北京中位于北京中轴线东侧的著名世界文化遗产一天坛,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筑群,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礼仪规制、建筑艺术之大成。祈年殿作为天坛五组建筑之一,高大华丽,殿宇辉煌,构架极为精巧。祈年殿巧妙的数理设计,是礼制建筑与时空建筑的完美结合,展现了古人独特的建筑理念和巧妙的建筑思维。祈年殿优美的艺术造形、独特的梁架结构、精湛的建筑工艺、华丽精致的装饰、丰富的文化寓意,堪称中国传统建筑的典范。
每年正月,皇帝于祈年殿举行孟春祈谷大典,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年殿凝聚了中国古人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期盼和对幸福美满生活的追求,是反映中国悠久灿烂历史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历史文化的标志性建筑。


祈谷礼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古人祈盼农事顺遂、五谷丰登的淳朴心愿。中国的祈谷礼仪缘起于周代。据《礼记·月令》记载:孟春时节,周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元日”意指吉日。
古人认为,凡为人君当斋戒自新,故取“新”字之音,将祈谷礼定在辛日举行。按干支记日,天干十日为一个循环,一个月有三个辛日,于哪个辛日祈谷将通过占卜而定。先卜上辛,次卜中辛,再卜下辛。后来,祈谷礼明定为上辛日举行,不再通过占卜决定。


周朝的礼仪制度已十分完备,明确作出“天子祭天,诸侯祭土”的规定,从而奠定了祈谷礼为历代国家大祀的历史地位。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于天监四年正月辛亥日举行祈谷大典并亲自致祭;北齐与北周朝廷同梁一样也举行祈谷大典,使得祈谷礼在历代王朝典礼中更为兴盛。
到了唐朝,《开元新礼》明确将祈谷礼列为国家祀典,“正月上辛,祈谷祀昊天上帝圜丘”。至唐穆宗时,举行祈谷礼之后朝廷向官员及百姓另赐钱物,使得正月上辛日祈谷成为举国欢庆的盛典。


到了唐朝,《开元新礼》明确将祈谷礼列为国家祀典,“正月上辛,祈谷祀昊天上帝圜丘”。至唐穆宗时,举行祈谷礼之后朝廷向官员及百姓另赐钱物,使得正月上辛日祈谷成为举国欢庆的盛典。
宋朝的祈谷礼与冬至日举行的祭天大典开始有了区别。


宋朝灭亡后,从元朝建立至明朝正德年间(共计约250年),均没有举行过祈谷礼。
嘉靖十年正月于大祀典第一次举行祈谷礼,开明清两代祈谷礼之先河。
明清两朝,共有11位皇帝亲自到天坛举行祈谷礼。隆重的祈谷礼在明清两朝均被定为国之大祀。


祈年殿的古制为明堂。古代明堂是祭祀天地、奉享祖宗以及开展重大议事(政治)活动的礼制性建筑,是政治等级制度和社会伦理道德的结合体




黄帝明堂。黄帝下令建造的明堂为干栏式建筑,是目前见诸史籍记载的、最早的祭祀建筑。


西周建立后,周武王借鉴“夏礼”“殷礼”,承袭夏“世室”的宗庙制度和殷“重屋”的祭天制度,在都城建设了明堂,祭祀昊天上帝及周文王。史籍记载:武王“祀上帝于明堂,乃尊文王以配之”。西周明堂建筑壮丽,规模宏大,其方位及时空概念的建筑寓意,成为后代明堂建筑的模范。


东汉明堂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光武帝刘秀于公元56年建,为祭祀昊天上帝之所。


武则天万象神宫。公元690年,武曌自立为大周皇帝,为了表示武氏政权的合法性,特下诏修建明堂,名曰“万象神宫”。
据载,万象神宫“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凡三层,下层法四时,各随方色;中层法十二辰,上为圆盖;上层法二十四气,九龙捧之,亦为圆盖。上施铁凤,高一丈,饰以黄金。中有巨木十围,上下通贯。”万象神宫“法四时”“法十二辰”“法二十四气”的设计理念被后世明堂如祈年殿建设全部采纳。


祈年殿作为天坛的主要建筑,严格按照“敬天礼神”的思想进行设计。殿为圆形,象征天圆;瓦为蓝色,象征蓝天。


天坛祈年殿外形恢弘威严,具有擎天之势,静雅之中带有动感。祈年殿的圆形构造表达了古人的“通天”思想。在古代,祈年殿作为天与人共通的神圣载体(天人合一),帝王在祈年殿举行盛大祭典,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祈求在这恒久的时空里保佑人们能够生生不息。


天坛祈年殿仿照明堂“顺四时,行月令”制象。具体为:四根龙井柱所形成的开间,象征春夏秋冬四季;十二根金柱所形成的开间,象征十二个月;十二根檐柱所形成的开间,象征十二时辰;金柱、檐柱合计二十四根,其所形成的开间象征二十四节气;加上四根龙井柱,合计为二十八根,象征周天二十八星宿。
天坛祈年殿的这种设计,是古人“重农”思想的反映。据许慎《说文解字》:“年”字意为稻谷成熟。“年”的古字形状就像一个人把一束成熟的稻谷举在头顶上,表示收获。



天坛,作为中国古代皇帝祭天的重要场所,承载着丰富的祭祀文化与仪式。这些仪式不仅神秘而且庄重,反映了古人对“天”的敬畏以及君权神授的信仰。祭祀活动通常包括迎帝神、奠玉帛、进俎、行初献礼、行亚献礼、行终献礼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伴有特定的音乐和舞蹈。


此外,祭祀前的准备工作也极为繁琐,包括天坛内部的修葺、街道的整修以及祭品的准备等。祭祀时辰的选择也富有讲究,通常在日出前进行。值得一提的是,祭天大典对于参与人员的要求极为严格,任何差错都可能导致严厉的惩罚,这从《大清律》的相关规定中可见一斑。


祭祀结束后,还有“颁胙”的环节,即将祭品赏赐给相关官员,以示皇恩。



祈年殿建成以来,政府制定了专门的年例岁修制度,大小维修工程由工部实施,曾多次对祈年殿进行规模较小的修缮。隗清光绪年间,祈年殿毁于雷火,于是清政府下令重建祈年殿。清帝逊位后,国家成立专门机构对祈年殿实施保护,于1935年、1971年、2005年进行了三次祈年殿大修工程。





祈年殿作为重要的国家祭礼场所是帝与天对话的地方。因此,祈年殿被北京地区的百姓赋予灵性,传统的天人感应观念使得首姓们觉得祈年殿是个神圣而神秘的地方,口耳相传的天坛传说为祈年殿涂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
2011年,天坛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前往祈年门



祈年门是祈年殿院落的正门,为庑殿顶建筑,殿宇五楹,中三间为门,崇基石栏,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门制。


祈年门中门供皇天上帝专用,皇帝进出左(东)门,百官进出右(西)门,该建筑系明初原物。


祈年门后边


单檐庑殿顶砖券门。檐下彩画为低等级的金龙和玺,平板枋用了通常搭配旋子彩画的降幕云,箍头盒子有画蘷龙。檩枋间斗拱为单翘单昂五踩。有的特别的是它的仔角梁套兽。


丹陛桥回望南砖门 祈福殿


丹陛桥位于北京天坛公园祈年殿前,又叫海墁大道,是一座巨大漫长的砖石平台,长360米、宽30米,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因其下面有两孔涵洞而称桥。
丹陛桥呈南北走向,其南端稍高出地表,北端高出地表逾4.5米。它南接圜丘成贞门,北接及祈谷坛南砖门,将圜丘与祈年殿结为一体,构成天坛建筑的主轴线。


丹陛桥也称海墁大道,为天坛内坛的主轴线,是连接祈年殿和皇穹宇的南北大道,一长360米、宽29.4米的砖石台基。“丹”意为红,“陛”原指宫殿前的台阶。一条笔直坦荡的大道之所以又称“丹陛桥”是因为道路下辟有一个券洞,与上面的大道正好形成立体交叉。丹陛桥南端高约1米,北端却高约3米,由南向北逐渐升高,一是象征皇帝步步高升,寓升天之意;二是表示升天不仅要步步登高,而且要经过漫长路程。由于是升天之路,桥面中心线的石板道称“神道”。神道两侧左为“御道”,右为“王道”。天帝神灵走神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


丹陛桥上有三条石道,中为神道,东御道,西王道,北高南低,北端高4米,南端1米,北行令人步步登高,如临天庭。


成贞门寓意天下安定富足,周而复始,永保太平‌。成贞门是天坛圜丘的四天门之一,东为泰元门、南为昭亨门、西为广利门、北为成贞门。各门名称的第二字取自《周易》乾卦卦辞中的“元、亨、利、贞”,分别寓意天下万物开始、亨通、利益、坚定稳固‌


成贞门的“贞”字,寓意天地阴阳保持相合而不偏,以使万物能够正固而持久。这与《周易》中的“贞”字含义相吻合,强调了稳定和持久的重要性‌。


丹陛桥上观~皇穹宇


皇穹宇围垣 皇穹宇后边


植于明嘉靖年间,位于天坛皇穹宇西北垣外,树高逾10 米,青针翠叶,虬枝铜柯,极古朴苍润。其树干间有纵向褶皱,将树身分为九股,状似九龙缠绕,极为奇特,故称之为“九龙柏”。


传说清乾隆皇帝有一次到天坛来祭天,当他视察完大典的准备情况,在皇穹宇围墙下休息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一种奇怪的声音。于是乾隆皇帝就四处寻找,发现在围墙下有九条蛇,一下子就钻入了泥土当中。乾隆皇帝命人出皇弯宇继续抓蛇,四处寻找不见,突然发现围墙外有一棵树,树干表面布满沟纹,就像九条龙腾飞,所以就起名叫九龙柏。


皇穹宇琉璃门,皇穹宇正门由三座独立相连的拱券式宫门组成,俗称"琉璃门"。门的墙部分均为澄浆砖磨砖对缝精心砌成,顶上覆盖着兰色琉璃瓦,檐下梁枋斗拱不用木材,全用硫璃烧制,造型考究,巧夺天工。


建于嘉靖九年(1530)。初为重檐圆形建筑,是國丘坛天库的正殿。用于平日供奉祀天大典所供神位的殿宇。嘉靖十七年(1538)改名为“皇弯宇”。乾隆十七年 (1752)改建为今式。
皇穹宇殿高19.5米,直径15.6米,木拱结构,严谨、精致,上覆蓝瓦金顶,精巧而庄重。殿内天花藻井为青绿基调的金龙藻井,中心为大金团龙图案,是古代建筑杰作。


皇穹宇大殿呈圆形,坐北向南,下为高2.85米的圆形须弥座,上有蓝琉璃筒瓦单檐攒尖鎏金宝顶。圆形须弥座为青白石砌筑,周围有石护栏,东、南、西三出陛(台阶),南向出陛有二龙戏珠的丹陛石。“皇穹宇”三字中,“皇”指至高无上;“穹”指天;“宇”指宇宙,也指屋宇。所以皇穹宇又被人们称为“天库”。


皇穹宇大殿地面中心圆心石周围,有九环扇形石,第一环八块,其余环以八的倍数递增,总共360块。这里的数字“八”代表“八维”: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


皇穹宇是平日存放圆丘坛祭祀神主的地方,殿内正面是安放“皇天上帝”神牌的圆形石台,其前方两侧各有四个方石台,是放置清代八位祖先神主的地方。


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开间五楹的配殿。                  
     东西配殿是存放圜丘坛从祀神位的地方。东配殿陈设大明、星辰神牌,西配殿陈设夜明、风雷云雨神牌。


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开间五楹的配殿。                    
     东西配殿是存放圜丘坛从祀神位的地方。东配殿陈设大明、星辰神牌,西配殿陈设夜明、风雷云雨神牌。


回音壁,是北京天坛皇穹宇的围墙,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墙高3.72米,厚0.9米,直径61.5米,周长193.2米。墙壁是用磨砖对缝砌成的,墙头覆着蓝色琉璃瓦。围墙的弧度十分规则,墙面极其光滑整齐,对声波的传播十分有利。


只要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贴墙而立,一个人靠墙向北说话,声波会沿着墙面以声波的形式传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无论说话声音多小,也可以使对方听得清清楚楚,而且声音悠长,堪称奇趣,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由于曾误以为是声波反射而形成的回声,故俗称“回音壁”。


回音壁有长距离传输声音效果的原因是皇穹宇围墙的墙面有利于声波的传播。围墙由磨砖对缝砌成,光滑平整,基本符合弹性体波动方程在表面的边界条件,可以很容易地接受到靠近墙面的声波。声波在墙面中传播,也就是在固体中传播,其速度快于在空气中,同时产生的能量损耗也较小,这解释了小声可闻的现象。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频率较小的波渗透深度大,损耗也大,有效过滤了低频杂音,同时造成了声音悠长。


走皇穹宇大门经棂星门前往~圜丘


为了营造天庭仙台的神秘境界,天坛圜丘内外围墙的东西南北四面正中,分别设立了华表式石柱构成的棂星门。门顶部的石枋上雕刻有翻腾的云,好似凡人踏进天界的入口。


名字里的玄妙讲究
东门→泰元门
南门→昭亨门
西门→广利门
北门→成贞门
若将各门名称的第二个字顺序排列,便为“元亨利贞”,这是根据《周易》的乾卦四德而定的。


“元”:天地生物无偏私
“亨”:万物生长繁茂亨通
“利”:天地阴阳相合,从而使万物生长各得其宜
“贞”:天地阴阳保持相合而不偏,以使万物能够稳固而持久。


建于嘉靖九年 (1530)。每年冬至在台上举行“祀天大典”,俗称祭天台。初为一蓝琉璃圆台,乾隆十四年 (1749)扩建,同时变蓝琉璃为汉白玉石栏板,艾叶青石台面。
圆丘的石阶、各层台面石和石栏板的数量,均采用“九”和“九”的倍数,以应“九重天”。通过对“九”的反复运用,以强调天的至高无上地位。


圜丘有三层,而无论是其中哪一层所铺设的石板数皆为九或九的倍数。经过实际的测量,从上至下三层坛面的直径为:23.57米、39.25米、54.93米;最上一层、中间层、最下一层的层高尺寸分别是:1.87米、1.63米、1.67米,共计5.17米。圜丘坛的每一层都设有白色栏杆,经过查验,最上一层、中间层、最下一层的栏杆数分别是36个、72个、108个,每一层的石板铺设的块数以及每一层的栏杆数,都是9的倍数,体现古代帝王的封建思想。


圜丘三层台面,从上往下数,第一层台面中间的圆石称作“天心石”,从星象角度观察,“天心石”是天皇大帝星的准确坐标。围绕天心石共有9块石板铺墁,第二圈是18块,至第九圈是81块,9圈石板加上天心石,共406块。第二层台面的第一圈有90块石板,每圈递加9块,共1134块。第三层台面,从171开始,每圈递加9块,共计1863块。三层台面石板累计相加为3403块。但是由于四面出陛,二层陛下占压40块的位置,底层陛下占压72块。3403块减去占压的112块,实为3291块。这个数目除以9,为365.66,正好约为周天数(一个历年时间为365日5小时49分12秒)。


圜丘的中心有一块圆形的石板,被称为天心石。“上天垂象,亿兆景从”的声学现象说的就是圜丘坛上的声学现象。若站在天心石上发出声音,会发现声音更加的浑厚和清楚,且带有回声,声音会随着距离越远,而变得越弱,古人将这种声学现象称作“景从”,故而,天心石也称景从石。


站在天坛圜丘台北看皇穹宇
古人通过对祭坛的布局、园林景观的营造,将天与人拉近了距离,达到人与天神交流的意境,只有身临其境走在天坛这座古老祭坛中,才能感受到这种特殊的园林意境美,达到古与今的时空对话。


从圜丘台向南眺望


经过棂星门前往天坛公园南门~昭亨门


天坛的昭亨门是南门,其名称和设计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历史背景。                                      
 名称的象征意义‌
“昭亨”二字源自《周易》,其中“昭”意为光明、显赫,“亨”则代表通达、顺利。因此,昭亨门的命名寓意着祭天仪式的神圣与顺利,象征着皇帝与天地之间的沟通畅通无阻。
‌建筑设计的文化内涵‌
昭亨门为单檐九脊歇山顶,顶覆绿色琉璃瓦,这种建筑形式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高等级规格。绿色琉璃瓦象征着生机与繁荣,与祭天祈谷的主题相呼应。


地理位置与功能‌
昭亨门位于天坛的南端,是进入圜丘坛的主要入口。在古代,皇帝通过此门进入祭坛,进行冬至祭天仪式。其位置和功能进一步强调了其在祭天活动中的重要性。
‌历史变迁与开放‌
新中国成立后,昭亨门曾长期封闭,直到1977年修缮后才重新向公众开放。这一变迁不仅反映了天坛从皇家禁地到公共文化空间的转变,也体现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位于天坛东门往南900米处,恰在国家体育总局斜对面。



环境整洁 菜品丰富 老板热情



一共两层,一层是散客二层是包间。为了招揽生意,老板特意把国手们签过字的乒乓球板、还有国手来吃饭的照片摆在了显眼的位置。更有莎头的人型板可以让大家合影拍照,真是贴心。好可爱的。



墙上挂着好几个签名球拍,莎莎的签名很显眼,因为她简化后的签名特别好认,店里还有不少国乒周边,这餐厅真是被国乒带火了。


二楼环境


我们品尝的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