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地方,如同时间锚点,静静地承载着过往的记忆和故事。而在山西诸多人文景观中,阎锡山故居就具有一种别样的魅力。今天是3月9日,我们在忻州古城游玩后,计划去盂县,路过一个叫定襄的地方,这是阎锡山老家所在地,因此决定前往离此不远的河边镇河边村参观阎锡山故居,了解这段尘封的历史。
阎锡山,1883年10月8日—1960年5月23日),字百川、伯川, 号龙池,山西五台河边村(现属定襄县)人。 他是民国时期重要政治、军事人物,晋系军阀首领,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清政府公派第六期毕业生, 清朝陆军步兵科举人、协军校,中国同盟会会员。
阎锡山故居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河边镇(原属五台县),当我们的车子快抵达目的地时,远远望去一片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映入眼帘,它气势恢宏,让人不禁心生震撼。此时阎锡山故居前已有许多人前来参观,于是我们将车停好,随着人流走进故居,顺便也蹭听导游讲解。
走进阎锡山故居仿佛让人瞬间穿越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据导游介绍:这是一座始建于 1913 年,历经 24 年才完工的建筑群,占地面积达三万三千多平方米,先后修建了 30 多座院落,近千余间房屋。而这里的每一处建筑都承载着历史痕迹,向人们诉说着阎锡山的传奇人生。
阎锡山故居分为东、西两个部分,我们首先来到东院,这是阎西山故居最大的一个院子。踏入大门,穿过影壁迎面是一个厅堂,两侧有回廊,细细观看这些建筑都是飞檐走壁,雕梁画栋,尽显中国传统晚清宫殿式建筑的华丽。
我们一干众人在导游引领下穿过中间过道,便来到后面二院。二院的面积看上去比前院略小,但建筑风格更显豪华庄重。正厅为三间大房,屋内陈设着桌椅,这里曾是阎氏家族议事及宴会的场所。走在里面,仿佛能感受到当年阎氏家族在这里商议大事、举杯欢庆的场景。
从二院再往后走,便到了三院。三院是一座宫殿式大楼,顺着狭窄楼梯可爬到三楼顶端,从这里极目远眺全村景致。导游讲这座大楼的建筑艺术更是经过精雕细琢,就是四面厅堂的底基都是由青石雕缕成莲花状石基(即须弥座)组成,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在正厅门楣处,还能依稀辨认出 “当仁堂” 三个砖雕大字,从中似乎能感受到阎锡山当年踌躇满志的心境。
在阎锡山故居里还有一个二老太爷府,这是阎锡山的二叔爷阎书典居住的府第,里面也是个大四合院,院内的建筑雕刻及绘画同样精致细腻,它虽历经岁月洗礼,至今依旧散发着独特韵味。
紧贴二老太爷府,有一座精巧的前后两院相通相连的瓦房建筑,这便是赫赫有名的都督府。都督府后院的东北角,还有一处小院,院中耸立着阎府第二个高层建筑 —— 得一楼。此楼前可通都督府,后面以地道与二院相连。地道出口上蝙蝠翻飞,祥云朵朵,簇拥着 “行得通” 三个大字,均为石雕,给人充满了一种神秘色彩。此外,在二老太爷府的正南,还有上将军府,这是一座四合大院,建筑风格大气庄重。
据导游介绍阎锡山故居不仅建筑风格独特,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故事更是引人入胜。阎锡山先后修建这么多院落,都与他的每次升迁有着必然联系,也就是升迁一次,修建一座院落。袁世凯任命他为 “同武将军”,他就立即修建了 “同武将军府”;袁称帝封他为 “一等侯爵”,他就修建了一座小巧玲珑的四角小楼,取名 “得一楼”。通过这些建筑见证了阎锡山在政治仕途上的起起落落,从而也反映了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
在东院的对面,是西花园。相比东院,西花园的规模要小很多,且破坏较为严重,但依然能从残留建筑中看出其曾经的精致。
导游介绍完后叫大家自由参观,于是我一个人又在故居内转了一圈,说实话,虽然整座阎府没有王家大院那么大,但它仍具有山西大院的典型特征,高墙壁垒,院内套院就象一座迷宫,一个人在里面如果不熟悉情况根本走不出来,我也是依靠指示牌的指引才慢慢找到大门口的。
参观完阎锡山故居,叫人感慨万千。回想一下,整座故居不仅是阎锡山个人的历史遗迹,更是一部生动的史书,记录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同时它又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为我们叩响往昔岁月之门,如果你能来阎锡山故居走一走,相信一定会被这里的一切所打动,收获一段难忘的旅行记忆。
阎锡山故居地址:
山西忻州市定襄县河边镇河边村
阎锡山故居开放时间:
旺季( 4 月至 10 月):8:00-18:00;淡季( 11 月至次年 3 月):9:00-17:00。
门票:
阎府东院 40 元,60岁以上免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