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行5)王府井和平菓局~藏闹市中老故事

作者:濦水风帆 显示图片

前往王府井大街及北京百货大楼


北京的王府井,那可是个响亮的名字,几乎成了好几代人的记忆,尤其是老北京的居民们。王府井经过改造后,那些青砖灰瓦的老宅院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摩天大楼。或许你来这里旅游或逛街时,已经感受不到那种历史的厚重感了。


不过,为了找回那份老北京的味道,王府井百货大楼里新建了一个叫“和平菓局”的地方。这里不仅能找到老北京的记忆,还能在最新的文化地标里体验最传统的北京文化,绝对值得一去。


和平菓局位于王府井百货大楼的地下二层,是一个充满“京味”的沉浸式消费体验空间。一走进和平菓局,仿佛穿越回了半个世纪前的北京城。前门烟、二八自行车、小卖部、信报箱、录像厅、老火车站、胡同,还有各种小吃零食,比如果子(唐宋时期,点心也被称为“果子”,在老北京有“果局”的说法,这也是“和平菓局”名字的由来)。


青瓦石砖堆砌的围墙,幽暗的胡同,狭窄的街巷,仿佛一瞬间,就从二十一世纪大都市的喧嚣一脚踏入老北京的市井生活。


在这儿,有民国时期的劝业场、书局、照相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火车站和绿皮火车,七八十年代的煤场、粮油店、副食店……


还有啊,那些京味小吃。卤煮、炒肝、炸酱面,闻之鲜香诱人;桃酥、牛舌饼、荷花酥,糖葫芦——闻着香,吃着更香。


电梯前往二层。随着电梯下行,仿佛一条时光隧道,开始载入那份旧情。


那些被湮灭在现代文明中,已经消失了几十年的老北京景象,一一在这里重现,让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物质匮乏而人情味儿十足的、简单而纯真的年代。


卖北京晚报的三轮车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各地的晚报,因为以报道社会新闻为主,所以读者如云,卖晚报也能养家糊口。



进入景点,左手就是这样一面电视墙,让人比较疑惑的是,有几台老黑白或彩色小电视,现在仍然还有影像播放功能,正在滚动播放着节目。


看到这种小电视机,自然想起自家的电视机更换历史。
       从12吋的小黑白,到18吋的进口彩电,再到更大尺寸的国产大头电视机,再到晶体管的平板大电视,再到现在薄薄的、大小不一的智能电视……


和平菓局是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孩子们怀旧的地方;而对于我——一个共和国同龄人,仿佛就是昨天,是那些刻在心头抹不去的记忆。



开往未来的火车原型是正阳门火车站,全称为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俗称前门火车站,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由英国人修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建成并启用,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火车站,是清朝到民国历史的见证者,如今是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馆。和平菓局的车站是和平菓局开往未来的绿皮小火车,可以进入拍照。


火车站站牌



坐在车厢内,让人不禁想象当年远行的故事,仿佛感受到乘坐绿皮火车的兴奋和喜悦。


火车站候车室



火车站站长室


和平饼干


拉货的三轮板车    拉人的人力车


老厂门口


买肉的摊子


糕点铺


小卖部


邮局前立着老式邮筒,旁边停放着一辆挂着绿色邮差包的自行车,一阵阵送信的车铃声响彻耳边。


居委会边上就是个棋牌室、麻将馆


电器维修



曾被誉为“新中国第一店”的王府井百货大楼,这样一座商业气息浓厚的大楼地下,却竟然藏着一尊神秘的卧式佛头。
​这是有人刻意为之?还是一直就藏在里面,没有展示给世人?到底怎么回事儿?


​​这尊佛像是一尊躺倒的木头佛像,位于和平菓局内被称为“敕建小觉寺”的区域,其所在场景营造出了寺庙庄重的氛围  。


​上个世纪70年代初,在开始筹建王府井百货大楼的时候,规划这栋大楼,不仅要建设地上部分,还要有地下部分。
​于是一队建筑工人,开始进行土地的挖掘工作,挖着挖着,就发现一组古代建筑的遗迹,里面居然还有个地下室,进去一看。好家伙,里面竟然藏着个大佛头。


佛头的高度大约1.5米,上面雕刻和绘画了很多佛家的内容。工人们一看挖出这么个佛头来,赶紧进行上报,而后来了几位专家,进行了仔细的分析。
​专家们根据佛头上的绘画和雕刻风格,推测它可能是明代(14世纪-17世纪)的作品。看样子,这里以前可能是一座寺庙,随着朝代的更迭,慢慢消失在黄土之中了。


怎么说,这也是个文物了,得妥善处理,于是就先珍藏了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想着如此的文物不能就这样被埋没,毕竟这也是历史的重要见证。
​于是,就在百货大楼地下二层,用了大约2400平米的区域,将老京城各种市井街区的原貌,进行了仿建,并命名为“和平菓局” ,将佛头陈列在里面,并进行展示。让游客体验一下,当年京城的市井样貌。


佛像前还设有人造雪景,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空灵的意境,仿佛让人置身于一个被世人遗忘的佛家仙境 。


路边还一家有录像厅


烤地瓜



还有老式爆米机,修鞋摊,这些已经近乎看不到的东西都可以在这里感受。



沿着劝业广场走,和平戏院位于胡同最深处,戏院门口右手边的一整面墙上贴着怀旧风大幅海报,内部还原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戏院的建筑风格。



平时这里在半点和整点会有主题演出,包括相声、戏剧、脱口秀等,还有老北京天桥戏法,表演的老艺人邹向付是天桥八大怪之一的传人。两个小碗分别扣住一个小球,可再次打开时,其中一个小碗竟然空了。在这么多双眼睛的注视下这是怎么办到的?传统中国魔术“古彩戏法”的奥妙,等待你来揭秘。



胡同文化节期间,和平戏院的节目单也进行了更新,喜欢的宝子们可以掐点儿来看。


在热闹喧嚣的京城里,寻一片静谧的旧时光,找一份老回忆的情怀,讲一段过去的故事,可以来这里走走、看看。


鼻烟壶,顾名思义指的是盛鼻烟的容器。明末清初,鼻烟传入中国,鼻烟盒渐渐东方化,产生了鼻烟壶。“益德成”鼻烟壶是今年新引进的店铺,这家来自天津的老字号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始于1710年。


店门口站着一个身着红马褂的“大老爷”,左手捧着鼻烟壶,右手抚须,眯着个眼睛。据说《红楼梦》里晴雯生病后发烧头疼、鼻塞严重,就是闻了鼻烟打了几个喷嚏,“就通了关窍”。


理发店


和平菓局重塑的,即是一座半个世纪前的北京城。胡同就是生活的缩影,掺杂着人情味和烟火气”,人们游走于建筑中,好像能真切地感受到那里的喜乐悲欢


王府井这个地方就像一个时间的容器,把你的青春记忆完完整整地装进去,不多不少。青砖、老巷、破旧自行车,甚至连停车的角落都和你记忆中一模一样。走在这条街,仿佛能听见记忆的脚步正在身后跟随。




这家店的大门是“男宾入口”,进去里面就是个超大的“泡池”,两边墙上“澡”“浴”的大字尤其醒目,包着羊角浴帽穿着浴袍的伙计热情地“喊堂”颇具特色。“金鸡未唱汤先热,红日东升客满堂。”这幅对子真实再现了店内一派“澡堂子”繁忙景象。


一进门就看到一个趴那拔罐儿的胖子布景,让人忍不住笑出声来


澡堂子、淋浴间都做成了休息区,可以到前台买饮料,有老式玻璃瓶装的可乐雪碧芬达,还有特调的“洗澡水”,买完凭洗澡手环取,逗死个人。



清华池女宾部


家门口葡萄架下的老竹椅,矮桌上切半的薄皮西瓜,目不转睛盯着瓜的棕毛小狗,爬山虎覆盖的斑驳墙壁,停靠在胡同口的二八大杠,一串串“小铃铛”汇聚而成的紫藤花瀑布垂落而下。


BB机、大哥大



在和平菓局大矩形的布局中,穿梭其间的是北京人童年最深的记忆——老胡同。这里的店铺虽然有浓浓的商业气息,但整体布局和装潢和老北京如出一辙,“特别是胡同最有北京味儿”


小胡同墙上的小广告


胡同深处还写着大大一个字,九十年代到2000年后的头十年,各个城市都不少见,这个字对某些人家就是一夜暴富的象征。


和平百货商店    很有特色的“供销合作社门市部”的门脸儿。



作为打卡地,也更像是一座流动的记忆博物馆。它用细节唤醒人们对老北京的集体回忆,也让年轻一代触摸到过去生活的印记,更让其他地方的游客真切地感受到过去老北京的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