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陵墓群,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距离北京市区约50公里。这里安葬了明朝的13位皇帝,因此得名“明十三陵”。以下是明十三陵的详细介绍:
1. **历史背景**
明十三陵始建于明成祖永乐七年(1409年),至明朝灭亡(1644年)为止,历时230多年。明朝共有16位皇帝,其中13位皇帝葬于此地,另外3位皇帝(建文帝、景泰帝、崇祯帝)因特殊原因未葬于此。
2. **陵墓分布**
明十三陵的陵墓分布在天寿山南麓,形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陵墓群。每座陵墓都按照严格的礼制建造,布局严谨,规模宏大。主要的陵墓包括:
**长陵**:明成祖朱棣的陵墓,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
**定陵**:明神宗朱翊钧的陵墓,唯一一座被考古发掘的陵墓,地宫对外开放。
**昭陵**:明穆宗朱载垕的陵墓,经过修复后对外开放。
**永陵**:明世宗朱厚熜的陵墓,规模较大,但未对外开放。
**献陵**:明仁宗朱高炽的陵墓,规模较小。
**景陵**:明宣宗朱瞻基的陵墓。
**裕陵**:明英宗朱祁镇的陵墓。
**茂陵**:明宪宗朱见深的陵墓。
**泰陵**:明孝宗朱祐樘的陵墓。
**康陵**:明武宗朱厚照的陵墓。
**庆陵**:明光宗朱常洛的陵墓。
**德陵**:明熹宗朱由校的陵墓。
**思陵**: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帝)的陵墓,规模最小。
3. **建筑特色**
明十三陵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古代皇家陵墓的典型特征,主要包括:
**神道**:陵区的入口处有一条长达7公里的神道,两侧排列着石像生(石雕的文武官员、动物等),象征着皇帝的威严和尊严。
**陵门**:每座陵墓都有陵门,通常为三开间,门上悬挂匾额,书写陵墓名称。
**祾恩殿**:陵墓中的主要建筑,用于祭祀和供奉。
**明楼**:陵墓的最高点,通常建在宝顶之上,楼内立有石碑,刻有皇帝的谥号。
**宝顶**:陵墓的封土堆,呈圆形或椭圆形,象征着皇权的稳固。
4. **文化价值**
明十三陵是中国古代皇家陵墓建筑的杰出代表,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2003年,明十三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5. **旅游信息**
**开放时间**:全年开放,具体时间根据季节有所不同,通常为8:30-17:00。
**门票价格**:各陵墓的门票价格不同,长陵和定陵的门票较为昂贵,其他陵墓的门票相对便宜。
**交通方式**:从北京市区可乘坐公交车或地铁到达昌平区,然后转乘旅游专线车前往明十三陵。
以上就是简单点一些记录和感想,下面讲一讲交通攻略:
1、市区至景区
a.我从北京南站附近坐地铁,14号线转19号线 然后转345快线 昌平换乘坐872路公交
好处是直达神路的大宫门 大约总计行程90分钟
b.地铁 昌平 线
好处是没有堵车的可能,但到 昌平 后还有一段路,可以转公交或滴滴
2、各景区之间
推荐坐公交,具体线路按导航就可以,还挺方便的,本人是神路、长陵、定陵之间公交,定陵返回是滴滴到地铁站,坐地铁回市区
明十三陵的大宫门也叫大红门是陵区的正门,也是进入陵园的主要入口,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以下是关于大红门的详细介绍:
1. **建筑特色**
**结构与外观**:大红门为三洞券门,庑殿顶,上覆黄色琉璃瓦,墙体用砖石砌筑,通体涂成红色,显得庄严肃穆。大门两侧连接陵区围墙,整体建筑气势恢宏,体现了皇家陵寝的威严。
**下马碑**:大红门前东西两侧各竖立一通下马碑,由汉白玉雕刻而成,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字样。这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所有前来祭陵的人都必须在此下马步行进入陵园,以示对皇陵的尊重。
2. **历史与文化意义**
**皇家礼仪**:大红门不仅是陵区的入口,也是明代皇家祭祀仪式的起点。它象征着皇权的尊严和陵寝的神圣性,是明代皇家礼仪文化的重要体现。
**风水布局**:大红门的位置和设计遵循了传统风水理论,与周围的山川地势相协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3. **游览信息**
**开放时间**:大红门全年全天开放,游客可以随时参观。
**游览建议**:作为明十三陵的第一个景点,大红门是游览神道的起点。游客可以从这里开始,沿着神道依次参观石牌坊、碑楼、石像生等景点,感受明代皇家陵寝的宏伟气势。
大红门不仅是明十三陵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了解明代皇家文化和建筑艺术的重要窗口。游客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皇权的威严。
经过大宫门,迎面是一座红墙黄瓦的“神功圣德碑”碑亭,四面辟门,有一只重约五十吨的赑屃,背负六米半高的青石丰碑。碑亭四隅各有一汉 白玉 华表。
华表,又称作旺柱,相传尧时立木牌于交通要道,供人书写谏言,针砭时弊。想必也少不了诽谤诬告之徒利用华表来进谗言吧。远古的华表皆为木制,东汉时期开始使用 石柱 作华表,成为鼓励直言纳谏,天子兼听则明的象征。
明十三陵神道前的华表是陵区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以下是关于华表的详细介绍:
华表通常由汉白玉雕刻而成,呈圆柱形,柱身雕刻有精美的云龙纹饰,顶部有承露盘和蹲兽(通常为石 狮或石龙)。华表整体造型庄重典雅,体现了明代雕刻艺术的高超水平。
通常有一对华表,分别位于神道的两侧,对称分布。这对华表不仅起到了装饰作用,还象征着皇权的威严和陵寝的神圣性。
华表是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用于宫殿、陵墓等重要场所。它象征着皇权的尊严和陵寝的神圣性,是明代皇家礼仪文化的重要体现。
**结构与外观**:碑亭为重檐歇山顶式建筑,高约26米,气势恢宏。亭内竖立一座巨大的“神功圣德碑”,碑高7.91米,由汉白玉雕刻而成,碑座为龙首龟趺(赑屃),象征长寿与负重。
**华表装饰**:碑亭四角各立一根汉白玉华表,柱身雕刻蟠龙纹饰,顶部有蹲兽(望天吼),寓意“望君出”和“盼君归”,象征皇帝勤政爱民。
**碑文内容**
**正面碑文**:碑阳刻有明仁宗朱高炽撰写的碑文,全文3000余字,详细记述了明成祖朱棣的生平事迹、文治武功以及永乐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
**侧面碑文**:碑东侧刻有乾隆五十二年的御制诗,西侧则是清仁宗嘉庆九年的御制文,内容涉及明朝灭亡的教训与反思。
**背面碑文**:碑阴刻有清高宗乾隆皇帝所作的《哀明陵三十韵》,记录了长陵、永陵、定陵等陵墓的残破情况,表达了对明朝陵墓的哀思。
神道即长陵神道。因各陵神道均从此道分出故又称总神道。其墓仪建筑经始于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又有增置。石牌坊、大红门(左右各立下马碑)、长陵神功圣德碑亭、石像生、龙凤门、五空桥、七空桥等建筑由南而北依次排列、气势恢宏。其中,长陵神功圣德碑亭、石像生和龙凤门是神道的核心建筑,其石雕部分,造型庄重,与陵区肃穆的纪念气氛浑然一体,达到了非常高的艺术境界
望柱
望柱,柱身,基产截面均作六边形。其中,基座作须弥座式,柱身雕云纹,顶部雕云龙纹柱帽。我国自汉代以来,盛行于神道上树立石柱作为标记,明代帝陵仍沿袭此制。
从神功圣德碑往南行,一对旺柱之后整齐地排列着24只石兽和12个石人。
石兽共分6种,每种4只,均呈两立两跪状。它们都赋有一定的含义。
石兽:雄狮威武,而且善战;獬豸为传说中的神兽,善辨忠奸,惯用头上的独角去顶触邪恶之人;麒麟,为传说中的“仁兽”,表示吉祥之意;骆驼和大象,忠实善良,并能负重远行。骏马善于奔跑,可为坐骑。
石人分勋臣、文臣和武臣,各4尊。勋臣与文臣,均为拱手执笏的立像。武将,持兵器,圆睁二目。
雄狮威武,而且善战
獬豸为传说中的神兽,善辨忠奸,惯用头上的独角去顶触邪恶之人
骆驼和大象,忠实善良,并能负重远行。骏马善于奔跑,可为坐骑。
石象,各两卧两立(前者卧,后者立)。早在东汉时就被列为帝陵神道石像生之一,明代继续沿用。卧象各高2.6米、长4.4米,宽1.85米;立象各高3.25米、长4.3米、宽1.55米,大象驯服、温顺并且有力量,有样瑞之意。
麒麟,为传说中的“仁兽”,表示吉祥之意
石人分勋臣、文臣和武臣,各4尊。勋臣与文臣,均为拱手执笏的立像。武将,持兵器,圆睁二目。
明十三陵神道上的**龙凤门**(又称“棂星门”)是神道上的重要建筑之一,位于石像生的北端,是进入陵区核心区域的门户。龙凤门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明十三陵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以下是关于龙凤门的详细介绍:
**龙凤门为三间四柱的牌楼式建筑,顶部覆盖黄色琉璃瓦,柱体为汉白玉石雕,整体造型庄重典雅。门的两侧有影壁墙,墙上雕刻有精美的龙凤图案,象征皇权的至高无上。
**龙凤门的柱体和影壁墙上雕刻有云龙、祥凤、花卉等图案,雕刻工艺精湛,展现了明代石雕艺术的高超水平。
龙凤门的设计寓意“龙凤呈祥”,象征着皇帝与皇后的尊贵地位,同时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思想。
---
游览完十三陵的神道景区,我们乘车前往下个景区,十三陵的 定陵
20世纪50年代, 定陵 墓的地宫被打开,这就是 中国 第一个也是至今唯一一个被国家批准、被考古学家打开的皇陵—— 定陵 。1956年开始动工挖掘 定陵 地宫,1957年开启了 定陵 地宫。新华社在 定陵 开掘两年后的1959年,才正式对外发布消息,整个世界为之震惊。
在最初的挖掘计划中, 长陵 是首选目标。永乐大帝朱棣的 长陵 规模最大,保存得也最完整。还好,受当时条件的制约,未能找到门路。所以,挖掘的目标转向了,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万历皇帝的 定陵 。
定陵是第一个考古学家赶在盗墓贼之前发掘的皇陵,为研究明史提供了一手资料,但这次发掘被定性为“一次不可挽回的错误”。当时的文物保护技术还不够成熟,中科院考古所所长郑振铎和副所长夏鼐都反对挖掘十三陵的提议,郭沫若、吴晗等人却以了解明史为由执意开挖,结果怎样呢?光彩绚丽的丝织品出土后迅速氧化成了废品,更可怕的是在特殊时期,万历及两位皇后的尸骨被抬出来鞭尸并焚烧殆尽,棺椁也扔进了山沟子里。
通过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很多人熟悉了不爱上班就爱躺平的万历皇帝,现在就请跟我一块去看看万历的定陵吧。“闯王”李自成攻入紫禁城之前,打到了 昌平 的十三陵地区,放火烧了包括定陵在内的三座帝陵,所以定陵的地面建筑所剩无几,地宫成了最大看点。
**定陵陵园门口的无字碑**是明十三陵中一个引人注目的历史遗迹,位于定陵陵园的正门外。这座无字碑不仅是定陵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明代皇家陵寝文化的重要象征。以下是关于定陵无字碑的详细介绍:
1. **建筑特色**
**结构与外观**:定陵无字碑由碑首、碑身和碑座三部分组成,整体高约7.91米,碑座为龙首龟趺(赑屃),象征长寿与负重。碑首雕刻有双龙戏珠图案,碑身则光滑无字,呈现出一种庄严肃穆的美感。
- **材质与工艺**:碑身采用汉白玉雕刻,质地细腻,光泽清润。碑座上雕刻有鱼、虾、蟹、鳖等水生动物,栩栩如生,展现了明代石雕艺术的高超水平。
2. **历史背景**
- **建造时间**:定陵无字碑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是明神宗朱翊钧(万历皇帝)为自己陵墓所立的功德碑。然而,碑上并未刻写任何文字,成为一座“无字碑”。
- **无字的原因**:关于无字碑的成因,有多种说法:
1. **功过难评**:万历皇帝在位后期昏聩残暴,功过难以评述,因此选择不刻碑文,留待后人评说。
2. **嗣皇帝未撰写**:根据明代惯例,功德碑文应由嗣皇帝撰写,但万历皇帝的继任者明光宗朱常洛在位仅一个月便去世,未能完成碑文撰写。
3. **效仿武则天**:有人认为万历皇帝效仿武则天的无字碑,寓意“功过是非由后人评说”。
3. **文化意义**
- **皇家礼仪**:无字碑是明代皇家祭祀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和陵寝的神圣性。
- **艺术价值**:无字碑的雕刻工艺精湛,尤其是碑座上的水生动物雕刻,展现了明代石雕艺术的高超水平。
- **历史谜团**:无字碑的存在为定陵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成为研究明代皇家文化和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定陵**是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考古发掘的陵墓,也是明神宗朱翊钧(万历皇帝)及其两位皇后(孝端显皇后和孝靖皇后)的合葬陵墓。定陵以其宏伟的建筑、精美的文物和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成为明十三陵中最具代表性的陵墓之一。以下是关于定陵的详细介绍:
**历史背景**
- **建造时间**:定陵始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历时6年建成,耗银800万两,是明代规模最大、耗资最多的陵墓之一。
- **墓主简介**:明神宗朱翊钧(1563-1620年)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万历中兴”,但后期因怠政导致朝政腐败,明朝逐渐走向衰落。
定陵的布局严格遵循明代皇家陵寝的礼制,分为地上建筑和地下宫殿两部分:
**地上建筑**:包括祾恩门、祾恩殿、明楼、宝城等。祾恩殿是祭祀的主要场所,明楼是陵墓的标志性建筑,内立“圣号碑”,碑上刻有“大明神宗显皇帝之陵”。
**地下宫殿**:定陵地宫是陵墓的核心部分,深27米,由前殿、中殿、后殿和左右配殿组成,总面积1195平方米。地宫内安放着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棺椁,以及大量随葬品。
3. **考古发掘**
**发掘时间**:1956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定陵进行了考古发掘,这是中国首次对帝王陵墓进行科学发掘。
- **出土文物**:定陵地宫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金冠、凤冠、玉器、瓷器、丝织品等,共计3000余件。其中,万历皇帝的金丝翼善冠和孝端皇后的九龙九凤冠最为著名,展现了明代高超的工艺水平
定陵的祾恩门(陵恩殿)遗址是明代陵墓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祾恩门和祾恩殿是定陵陵墓建筑的核心部分。祾恩门面阔5间,进深2间,最初在清初被毁,后在乾隆年间重修,改为面阔3间,进深2间。祾恩殿则面阔7间,进深5间,同样在清初被毁,乾降年间重修后改为面阔5间,进深3间1。这些建筑在历史上多次被毁和重建,至今仅存遗址。
现状和保护措施
目前,祾恩门和祾恩殿的遗址仍然保存完好
按《帝陵图说》所记,祾恩门台阶的形制为“中平(指雕刻图案的御路石)外墄(指台阶),中为御道”,则明朝时该门台基也应有御路石雕。
祾恩门在清初曾遭八旗子弟损毁,乾隆皇帝曾将其重建,但在民国时又遭焚毁,如今大殿已经不复存在。
第三进院落,前墙间建有陵园最主要的殿宇——祾恩殿。现也仅存台基遗址。
其形制为重檐顶,面阔七间(通阔50.6米),进深五间(通深28.1米),下承须弥座式台基一层,围栏雕饰同祾恩门。台基前部出有月台。月台前设 三出 踏跺式台阶,左右各设一出。殿有后门,故台基的后面亦设踏跺式台阶一出。
院内沿中轴线设有两柱牌楼门(棂星门)
明十三陵 老文物库房建于上世纪60年代,至今已有50多年。1956年, 定陵地下宫殿 被打开,这些文物中有衣冠服饰、袍料匹料、宫廷器物和丧葬仪物,品类丰富,世所罕见。用极普通的房子作为文物库,里面不恒温恒湿,夏天潮气大,冬天温度低,对文物,尤其是丝织品,造成了极大的损坏。
陵出土文物三千余件搬入 新建 文物库房,重回地下,永久保存。此外,还将原散落各处的石碑、石刻、木质及琉璃等建筑构件2000余件全部移至思陵院内。
新文物库地上建筑部分2012年已作为展室对外开放,展出的都是 定陵 出土文物的精品。 定陵 出土文物也会在 长陵 展示,之后聊到 长陵 时,还会看到 定陵 出土文物中的“重器”哟!
九龙 九凤冠。 定陵 出土的凤冠共四件,三龙二凤冠、 九龙 九凤冠、十二龙九凤冠和六龙三凤冠各一顶,冠上饰件以龙凤为主。是 定陵 出土文物中仅次于“金丝翼善冠”(见 长陵 部分)的国宝级重器。
蓝色部分采用点翠工艺,点翠是 中国 汉族传统的金属工艺和羽毛工艺的完美结合,先用金或镏金的金属做成不同图案的底座,再把翠鸟背部亮丽的蓝色的羽毛仔细地镶嵌在座上,以制成各种首饰器物。
随着时代的发展,翠鸟已是国家保护动物,生产的点翠首饰,均以采用代用品。而点翠工艺也日渐式微。这一种汉族传统的首饰制作工艺,正渐渐的淡出人们的视线。
**北京定陵的明楼**是明十三陵中定陵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以下是关于定陵明楼的详细介绍:
1. **明楼的来历**
明楼是明代皇家陵寝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后成为明代帝陵的标配建筑。定陵的明楼建于明万历年间(1584-1590年),是明神宗朱翊钧(万历皇帝)陵墓的地面建筑之一。明楼不仅是陵墓的标志性建筑,也是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和陵寝的神圣性。
2. **建筑特色**
**结构与外观**:定陵明楼为重檐歇山顶式建筑,高约26米,全部采用巨石雕刻拼砌而成,通体无片木寸钉,展现了明代石雕艺术的高超技艺。明楼上下两层檐的檐椽、飞子、望板、斗拱、额枋等均为石制,表面油饰彩画,酷似木构建筑。
**碑刻与匾额**:明楼内竖立一通“圣号碑”,碑额篆刻“大明”二字,碑身刻有“神宗显皇帝之陵”七个楷书大字,碑趺雕刻双龙戏珠、云纹、宝山等图案。明楼正面的匾额上书“定陵”二字,彰显其作为万历皇帝陵墓的地位。 **位置与布局**:明楼位于定陵宝城墙前部的城台上,紧邻地宫入口,是陵区中轴线上的核心建筑之一。其前方为祾恩殿,后方为宝顶,整体布局庄重和谐。
3. **历史与文化意义**
**皇家礼仪**:明楼是明代皇家祭祀仪式的重要场所,用于供奉皇帝的圣号碑,象征着皇权的延续和陵寝的神圣性。
**艺术价值**:明楼的建筑风格和雕刻工艺展现了明代建筑艺术的巅峰水平,尤其是其全石结构的设计,历经400余年仍巍然屹立,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杰作。
**历史见证**:明楼不仅是定陵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明代帝陵文化的缩影,见证了明朝的兴衰与皇权的更迭。
明楼的建造极为考究,不仅楼内采用砖券顶,无木构梁架,而且上下两层檐的檐椽、飞子、望板、斗拱(上檐为单翘重昂七踩式斗拱,下檐为重昂五踩式斗拱)、额枋、平板枋及上下檐之间的榜额(刻“定陵”两字)也全部用巨石雕刻拼砌而成,其上油饰油漆彩画,酷似木构建筑,然实无片木寸版。
石几筵,由石供案和石供器组成。石供案作须弥座式,石供器由香炉(一座)、烛台(二座)、花瓶(二座)组成。
明楼内竖立一通“圣号碑”,碑额篆刻“大明”二字,碑身刻有“神宗显皇帝之陵”七个楷书大字,碑趺雕刻双龙戏珠、云纹、宝山等图案。明楼正面的匾额上书“定陵”二字,彰显其作为万历皇帝陵墓的地位。
位置与布局**:明楼位于定陵宝城墙前部的城台上,紧邻地宫入口,是陵区中轴线上的核心建筑之一。
顺着砖路往前走就是地宫入口,此时宝城已经在脚下了
**北京定陵地下宫殿**是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考古发掘并对外开放的帝王陵墓地宫,也是明神宗朱翊钧(万历皇帝)及其两位皇后(孝端显皇后和孝靖皇后)的合葬墓。定陵地宫以其宏伟的规模、精美的建筑和珍贵的文物,成为明十三陵中最具吸引力的景点之一。以下是关于定陵地下宫殿的详细介绍:
1. **历史背景**
**建造时间**:定陵地下宫殿始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历时6年建成,耗银800万两,是明代规模最大、耗资最多的陵墓之一。
**考古发掘**:1956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定陵进行了考古发掘,这是中国首次对帝王陵墓进行科学发掘。地宫的发现和出土文物为研究明代历史、文化和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2. **建筑布局**
定陵地下宫殿深27米,总面积1195平方米,由前殿、中殿、后殿和左右配殿组成,整体布局严谨,体现了明代皇家陵寝的典型特征:
**前殿**:地宫的入口部分,主要用于祭祀仪式的准备。
**中殿**:地宫的核心部分,设有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神位,以及祭祀用的石制供案和五供(香炉、烛台、花瓶等)。
**后殿**:地宫的主墓室,安放着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棺椁。棺椁周围摆放着大量随葬品,包括金冠、凤冠、玉器、瓷器、丝织品等。
**左右配殿**:用于安放陪葬品和祭祀用品,展现了明代皇家陵寝的奢华与庄严。
3. **出土文物**
定陵地宫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共计3000余件,其中包括:
**金冠**:万历皇帝的金丝翼善冠,由金丝编织而成,工艺精湛,展现了明代金银器制作的高超水平。
**凤冠**:孝端皇后的九龙九凤冠,镶嵌有大量宝石和珍珠,是明代皇后礼冠的代表作。
**玉器**:包括玉带、玉佩、玉碗等,雕刻精美,质地温润。
**瓷器**:以青花瓷为主,器型多样,纹饰精美。
**丝织品**:包括龙袍、凤袍等,织工精细,色彩艳丽。
万历皇帝地宫宝座
**北京十三陵长陵景区**是明十三陵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陵墓,也是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及其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长陵以其宏伟的建筑、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明十三陵中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之一。以下是关于长陵的详细说明和游览攻略:
1. **历史背景**
- **建造时间**:长陵始建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历时18年建成,是明十三陵中营建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陵墓。
- **墓主简介**:明成祖朱棣(1360-1424年)是明朝第三位皇帝,以“靖难之役”夺取皇位,迁都北京,开创了“永乐盛世”。其皇后徐氏(仁孝皇后)是朱棣的贤内助,深受敬重。
2. **建筑布局**
长陵的布局严格遵循明代皇家陵寝的礼制,分为地上建筑和地下宫殿两部分:
**神道**:长陵神道是明十三陵的“总神道”,全长7.3公里,设有石牌坊、大红门、神功圣德碑亭、石像生、棂星门等建筑,气势恢宏。
**陵宫**:陵宫建筑呈“前方后圆”布局,分为三进院落:
1. **第一进院落**:以陵门为入口,内有龙趺碑亭、神厨、神库等建筑。
2. **第二进院落**:以祾恩门为入口,内有祾恩殿、神帛炉等建筑。祾恩殿是明代帝陵中唯一保存至今的陵殿,殿内60根金丝楠木大柱支撑屋顶,气势恢宏。
3. **第三进院落**:以内红门为入口,内有棂星门、石供案及五供器等。
-**宝城与明楼**:宝城是陵墓的核心部分,直径达101.8米,明楼内竖立“圣号碑”,上刻“成祖文皇帝之陵”。
3. **主要景点**
**祾恩殿**:长陵的核心建筑,面阔9间,进深5间,总面积1138平方米,殿内60根金丝楠木大柱支撑屋顶,是明代建筑艺术的杰作。
**神功圣德碑亭**:亭内竖立“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文由明仁宗朱高炽撰写,记述了朱棣的生平事迹和功绩。
**石像生**:神道两侧排列着36尊石像生,包括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等动物石雕和文臣、武将等人物石雕,雕刻精美,栩栩如生。
**宝城与明楼**:宝城是陵墓的核心部分,明楼内竖立“圣号碑”,是长陵的标志性建筑。
明长陵第一进院落**:以陵门为入口,内有龙趺碑亭、神厨、神库等建筑。
碑亭、建于鼎靖二十一年(1542)五月,重歇山顶,四面各设红券门,事内立有一座造型新颖别致的圣绩,称为“龙妖酿",碑身在建成时没有文字,清朝建立后,碑阳用满汉两种文字刻了清世相顺治十六年(1659年)谕:碑阴刺乾隆五十年(1785)清高宗的《明陵八韵》诗。
**北京明长陵的祾恩门**是长陵陵宫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第二进院落前,是进入祾恩殿的主要门户。祾恩门不仅是明代皇家陵寝建筑的代表,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珍贵遗存。以下是关于祾恩门的详细祾恩门为单檐歇山顶形制,面阔五间(通阔31.44米),进深二间(通深14.37米),正脊顶部距地面高14.57米。檐下斗拱为单翘重昂七踩式,与宋清做法不同,展现了明代建筑的独特风格。
**台基与栏杆**:祾恩门下承以汉白玉栏杆围绕的须弥座式台基,栏杆形制为龙凤雕饰的望柱和宝瓶、三幅云式的栏板,雕刻精美,展现了皇家建筑的庄重与华丽。
**御路石雕**:台基前的御路石上雕刻有浅浮雕图案,下方为海水江崖、宝山和海马,上方为两条巨龙在云海中追逐火珠,图案栩栩如生,寓意皇权的至高无上。
神帛炉
北京长陵的祾恩殿**是明十三陵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陵殿建筑,也是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及其皇后徐氏的祭祀场所。祾恩殿以其宏伟的规模、精湛的建筑工艺和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成为明十三陵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以下是关于祾恩殿的详细介绍:
祾恩殿面阔九间(66.56米),进深五间(29.12米),总面积达1938平方米,重檐庑殿顶,上覆黄色琉璃瓦,整体建筑气势恢宏。殿内由60根金丝楠木大柱支撑,其中32根为整根金丝楠木,直径达1.17米,高约12米,展现了明代建筑的高超技艺。
台基与栏杆**:祾恩殿下承以汉白玉栏杆围绕的须弥座式台基,栏杆形制为龙凤雕饰的望柱和宝瓶、三幅云式的栏板,雕刻精美,展现了皇家建筑的庄重与华丽。
斗拱与彩画**:祾恩殿的檐下斗拱为单翘重昂七踩式,与宋清做法不同,展现了明代建筑的独特风格。殿内梁枋上绘有金龙和玺彩画,色彩艳丽,工艺精湛。
祾恩殿的名称始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由明世宗朱厚熜亲定。“祾”取“祭而受福”之意,“恩”取“罔极之恩”之意,体现了皇家祭祀的庄严与神圣。
- **功能与用途**:祾恩殿是长陵祭祀活动的核心场所,用于供奉帝后神牌和举行上陵祭祀仪式。它兼具供朝拜和日常祭祀的双重功能,是明代皇家礼仪文化的重要体现。
**金丝楠木大柱**:祾恩殿内的60根金丝楠木大柱是明代建筑艺术的杰作,尤其是32根整根金丝楠木大柱,直径达1.17米,高约12米,展现了明代建筑的高超技艺。
- **雕刻与彩画**:祾恩殿的石雕和彩画工艺精湛,尤其是御路石上的浅浮雕图案和梁枋上的金龙和玺彩画,展现了明代雕刻和绘画艺术的高超水平。
庄严巍峨的大殿仿佛在展示墓主人永乐大帝的气概,迈入大殿,中间端坐着九龙宝座之上的朱棣铜像,形象逼真,在巨大的梁柱所构筑出来的庞大空间之下,更觉慑人。
在我们欣赏精美绝伦、辉煌灿烂的大殿的同时,不要忘记这背后的血与泪之歌。金丝楠木是出了名的昂贵,生长缓慢,百年成材,千年不朽,因此价比黄金,为皇家御用木材。这些金丝楠木都是从云贵川一带远道而来,运送到京城需要至少三年的时间。
整个过程极为凶险,为了运送木材,要把木材扎成木筏,顺流而下,稍有意外就会有几十甚至上百人死亡。大家都知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可想而知,为了皇家的喜好,得搭上多少条人命。金丝楠木从开采、二次加工、到运输,一个县城往往有数千人死去,一个省的加起来有每年有十万人赔上性命,朱红色的大殿是由鲜血浇筑而成的。
祾恩殿,重檐庑殿顶,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总面积达1938平方米,是国内罕见的大型殿宇之一。下有三层汉白玉石栏杆,御路石雕刻有祥云、升龙、海马、海水等图案,工艺精湛。大殿内“金砖”铺地,支撑殿宇的60根金丝楠木大柱,用材组壮,是世上不可多得的奇材佳木
棂星门是陵墓中阴阳两界的分隔点,长陵是第一座建筑棂星门的帝陵,此后延以为制,清代帝陵中称为二柱门。
石五供,古代又称石几筵,下为须弥座式的供案,上边摆放有香炉、烛台和花瓶。石五供的设置是最为一种象征性的祭器陈设于庭院中,有祭奠死者之意。
北京长陵的明楼**是明十三陵中长陵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位于长陵宝城之上,是陵墓中轴线的最高点,也是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明楼以其宏伟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成为长陵的核心景点之一。以下是关于长陵明楼的详细介绍和游览攻略:
明楼为重檐歇山顶式建筑,高约26米,全部采用巨石雕刻拼砌而成,通体无片木寸钉,展现了明代石雕艺术的高超技艺。明楼上下两层檐的檐椽、飞子、望板、斗拱、额枋等均为石制,表面油饰彩画,酷似木构建筑。
**碑刻与匾额**:明楼内竖立一通“圣号碑”,碑额篆刻“大明”二字,碑身刻有“成祖文皇帝之陵”七个楷书大字,碑趺雕刻双龙戏珠、云纹、宝山等图案。明楼正面的匾额上书“长陵”二字,彰显其作为明成祖朱棣陵墓的地位。
**位置与布局**:明楼位于长陵宝城墙前部的城台上,紧邻地宫入口,是陵区中轴线上的核心建筑之一。其前方为祾恩殿,后方为宝顶,整体布局庄重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