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 博物院为四层楼建筑
1楼:最主要的就是基本陈列展 “ 长沙 马王堆汉墓陈列” -- 第四部分 “永生之梦” -- “辛追”老奶奶的棺椁,以及深坑内静卧着的 -- “辛追”老奶奶 (隔着厚厚的玻璃有些看不清楚,实话说有些怕怕,不过还是大胆地仔细瞧了一下 )
2楼:基本陈列展 “ 湖南 人 -- 三湘历史文化陈列”,还有基本陈列展 “ 长沙 马王堆汉墓陈列” -- 第四部分 “永生之梦” 中的四层彩棺陈列于此。
3楼:基本陈列展 “ 长沙 马王堆汉墓陈列” 入口
4楼:观众餐厅、屋顶花园
本篇游记主要记述基本陈列展 “ 湖南 人 -- 三湘历史文化陈列”,由于时间关系也是匆匆一览,捡一些自己喜欢或是感兴趣的文物咔咔,可惜的是湖南博物院的馆藏国宝 -- “大禾人面纹方鼎” 和 “豕形猪尊” 展陈于 “神游 -- 历史时空中的数字艺术” 特展中,看到的是复制品,只能等待下一次的相遇了
“ 湖南 博物院” 官网上陈列着11件馆藏国宝,其中5件均出自马王堆一号汉墓 -- 辛追墓,展呈于 “ 长沙 马王堆汉墓陈列”,另外6件展呈于 “ 湖南 人 -- 三湘历史文化陈列” 中。这11件馆藏国宝分别是:
① 印花敷彩纱丝锦袍(黄纱地印花敷彩直裾丝锦袍,衣长132厘米,通袖长228厘米,1972年 长沙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 辛追墓)
② 素纱单衣(素纱禅衣,1972年 长沙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 辛追墓。这种素纱禅衣共出土2件,一件为曲裾素纱禅衣,衣长160厘米、通袖长195厘米,重48克;另一件为直裾素纱禅衣,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重49克,当时现场展出的是这件“直裾素纱禅衣”)
③ T型帛画(1972年 长沙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 辛追墓)
④ 黑地彩绘棺(1972年 长沙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 辛追墓。黑地彩绘棺为四层棺椁中的第二层棺)
⑤ 朱地彩绘棺(1972年 长沙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 辛追墓。朱地彩绘棺为四层棺椁中的第三层棺)
⑥ 大禾人面纹方鼎(商代晚期,1959年 宁乡 县黄材寨子山出土。展出的为复制品,原件在特展 “神游 -- 历史时空中的数字艺术” 展陈)
⑦ 豕形猪尊(商代,高40厘米、长72厘米、重30多公斤。1981年 湘潭 九华乡桂花村船形山生产队出土。展出的为复制品,原件在特展 “神游 -- 历史时空中的数字艺术” 展陈)
⑧ 象纹铜饶(商代,通高70厘米、重67.25公斤。1959年 宁乡 县老粮仓师古寨山顶出土)
⑨ 人物御龙帛画(战国 公元前475-前221年,长37.5、宽28厘米,1973年 长沙 子弹库1号墓出土)
⑩ 人物龙凤帛画(战国 公元前475-前221年,长31、宽22.5厘米,1949年 长沙 陈家大山楚墓出土)
⑪ 唐摹《兰亭序》(这卷原托名为褚遂良所书《兰亭序》,正文质地为绢本,黄褐色,亦称“黄绢本”,其纵24.5厘米、横65.6厘米。1952年由 湖南 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购藏,1958年移交给 湖南 省博物馆收藏)
最令人奇怪的是:青铜重器 -- “皿而全”铜方罍,竟然未能入选 湖南 博物馆的馆藏国宝,有些搞不懂,关键是“皿而全”铜方罍还是真品原件,难道是因为购藏或是入藏的晚
湖南博物院的基本陈列展『 湖南人 -- 三湘历史文化陈列 』在 2 楼。
本陈列从“湖南人”第一人称的自身来展示湖南的历史与文化,分别向观众解读湖南人生活的自然环境与发展轮廓是什么样的?即第一部分 “家园”;接着展示这里生活着一群什么样的人,现在的湖南人是如何形成的?即第二部分 “我从哪里来”;然后诠释湖南人是如何获取生活资源的?即第三部分 “洞庭鱼米乡”;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状况以及相关生活习俗,即第四部分 “生活的足迹”;最后提炼总结出湖南人的精神气质是什么?即第五部分 “湘魂”。五部分层层递进,彼此融为一体,十分自然地做到展览要 “见人见物见精神” 的目的。
第一部分:家园(没啥看头,可以一掠而过)
第二部分:我从哪里来(内容不错,可以细看)
第三部分:洞庭鱼米乡(可以稍微瞧一瞧)
第四部分:生活的足迹(这里需要重点打卡,一进展厅即见湖南博物院的几件馆藏国宝:大禾人面纹方鼎、豕形猪尊、象纹铜饶,以及青铜重器 -- “皿而全” 铜方罍)
第五部分:湘魂(也是不错的,可以看看)
商周时期,湖南地区尚未归入中原王朝管辖,文献对境内多族群居民有“三苗”、“南蛮”、“荆蛮”等不同概称。考古发现有古越人,濮人和巴人等族群的实物资料。
战国 【靴形铜钺】
战国 【人形柄铜匕首】
春秋 【人面纹铜匕首】
战国 【“戉(越)王” 铜矛】
春秋 【铜鼎】
【濮人使用的青铜器】 战国 • 宽格铜剑
战国 【铜矛】
商代早期已有中原人越过长江,到达石门皂市。晚期,殷人的一些支系和氏族因战乱离开湖北盘龙城,进入湘水、资水中下游。殷人带来了先进的青铜铸造技术,开启了湖南的青铜文明。
【“戈” 族铜器】 族徽,是家族的特殊标志。 “戈” 族是夏商时期的中原旺族,直至春秋时期的铜器,仍可见其族徽铭文。湖南境内出土多件“戈” 族铭文铜器,为 “戈” 族等商人进入湖南的物证。
【“庚戈父” 铜鼎】 商 1959年宁乡黄材出土
【凤鸟纹 “戈” 提梁铜卣】 商 1970年宁乡黄材出土
商代晚期,部分善于铸造的殷人氏族及其支系因战乱纷纷南迁,为湖南带来了先进的青铜铸造技术。
您现在看到的这件卣的器盖和器内底部就刻有“戈”字,“戈”在夏商时期是中原地区的一个旺族,器物上的“戈”字应该就是他们的族做。这件自在湖南地区出现,说明部分中原的“戈”人至少在商代晚期就已经来到了这里。此外,这件卣的器形以及其身上装饰的凤鸟纹都与中原同类型的器物相似,也印证了它可能是商人带来的器物。
这件卣在出土时腹内还装有320余件玉器,您可能会问,卣不是盛酒器吗?为何填满了玉器?如此贵重的铜器和大量玉器放在一起,显然是作为财富窖藏的。
【“戈” 铜觯】 西周 191年湘潭青山桥出土
【“冉” 族铜器】 “冉” 族是商代的中原大族,与王室曾有婚姻关系,其族徽多见于商周铜器。从出土地看, “冉” 族活动地域较为广泛。商亡后,其中一支进入湖南。
这1172颗珍贵的玉管就装在青铜 “癸冉” 兽面纹提梁卣中。玉管长的能达到10多厘米,短的也有1厘米左右,也应属于财富窖藏。玉管是一种景重的配饰,如此多的玉管组合起来是什么样的呢?现在我们只能猜测根象了。
【“冉父乙” 铜罍】 西周 宁乡炭河里出土 益阳市博物馆藏
【“己冉” 兽面纹铜鼎】
【“冉” 铜爵】 商末周初 1981年湘潭青山桥窖藏出土
【商周 “父乙” 铜器】 “父乙” 多见于殷墟甲骨卜辞和中原商代青铜器,是做器者对生父的称呼。湖南 “父乙” 铭青铜器,其造型与纹饰均为中原风格。
【“旅父甲” 铜尊】 西周 1981年湘潭青山桥出土
盛酒礼器。器内有 “旅父甲” 铭文,应是西周早期 “旅” 氏家族器物。主纹为兽面纹,侧有倒立夔纹,下有凤纹,具有典型的中原风格。
【“父乙” 夔龙涡纹簋】 1956年石门出土
【“父乙” 兽面纹爵】 衡阳公行山东汉墓出土
随着楚国势力的不断强大,在湖南的治理范围从春秋早期的洞庭湖南岸,到晚期扩大到湘中、湘南地区。楚人与原住民相互融合,并逐步孕育出独特的湖南区域文化。
【楚式铜器】 春秋(前770﹣前476) 1993年汨罗市高泉山出土
根据文献记载并结合考古材料可知,楚人分东西两路进入湖南,首先由西路自郢都(今湖北江陵)进入洞庭湖西北岸、澧水中下游及沅水下游地区,即今常德地区,时间约在两周之际;东路春秋中期从今湖北鄂县入湘江中下游,即今岳阳和长沙地区。
【楚式兵器】 随着楚国军事、政治势力的扩展,凭借精良的兵器及尚武精神,至战国时期,湖南基本纳入楚国统治。楚国势力分布主要在湖北江陵至长沙、益阳、常德、临澧的交通线上,其中以湘中地区最为集中
(下上)战国 • 玉格铁剑 (下下)春秋 • 钢剑 1976年长沙杨家山出土
战国 • 带漆鞘铜剑
【剑】 楚人好剑,有佩剑之习、赠剑之尚、葬剑之俗。根据剑茎、刃部的不同功能,采取不同的配方铸造成双色铜剑,并通过镀锡等防锈工艺保持剑的锋利;同时铸造了更加锋利、坚韧的铁剑和钢剑,秦昭王盛赞“楚之铁剑利”。同时广泛运用金银、玉石或玻璃饰剑,体现楚人的审美风尚。
剑格 剑璏
铜矛 铜戈
泰汉以来,每逢中原动荡都导致北方居民大量南迁,两晋之交、唐末、北宋末年,是北人南迁的三个重要时段,湖南是其重要留经地。北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文化,促进了湖南经济文化
(上)唐代 • 青釉模印贴花音乐舞蹈人物纹壶 (下)三彩釉瓷杯、三彩釉瓷碗
青釉壶下边摆放的是三彩釉瓷碗和三彩釉瓷杯,您是否一眼就看出它们是“唐三彩”呢?北人南迁也使长沙窖烧制的瓷器带着浓浓的晚唐审美观念。
【唐代 • 青釉模印贴花音乐舞蹈人物纹壶】
目安史之乱起,中原沦为战场,北方人民为避战乱,纷纷南迁。大量工匠滞居于长沙附近,他们重操旧业,使长沙窑得以崛起。
您现在看到的就是一件在衡阳出士的唐代青釉模印贴花音乐舞蹈人物纹壶,它采用了贴花工艺进行装饰,贴花工艺也叫模印贴花,是先雕出内凹的纹饰模子,然后将瓷士放入模子內,压出完整的图案,再粘贴在胎体外表上,然后施釉入窑烧制。
这件壶的流口下方的贴花就是一个在蒲回上舞蹈的女子,左边的贴花是一座方形的塔式建筑,右边的贴花表现的是一头两眼发光的立狮,狮子是佛教中的神兽,原产于非洲和西亚,这件瓷器也反映出了唐代的中外交流。
原住居民与不断迁入的民族相互融合,又各自保留其文化特征,促成以汉族为主体包括土家、苗、侗、瑶等56个民族和谐共处的大家庭、形成了绚烂多姿的多元文化。
【汉 • 双虎钮铜錞于】
【东汉 • 马钮铜錞于】
【苗族 · 接龙帽】
苗族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炎黄传说时代,在尧舜时期他们曾被称为 “三苗”。“三苗” 在 “左洞庭,右彭蠡” 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被禹击败后,一部分苗族先民沿沅江,经武陵进入湘西地区。
苗家素有 “无银无花不成姑娘” 之说。银饰是苗族审美、身份和信仰的符号象征,述说了苗家起源、迁徒和信仰等历史文化。每逢节庆,苗家姑娘都要穿着繁复的盈装很饰,以烘托欢快热烈的喜庆气氛。你现在看到的就是湘西苗族的主妇还愿接龙盯所裁的接龙鳲以及苗族独待的项饰 -- 银披肩和银项圈。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独特的地理环境与物产形成了湖南地区特有的生活方式,并不断融入外来人群的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根据各历史时期考古资料和传世实物组成的一个个生活画面,既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水平,也是湖南不同时期生活方式的真实写照,衬托出稻作农业造就的勤劳精于与互助协作的人文精神,凝固成富有地方待色的区城文化。
【4.1 青铜时代的南方礼乐】
一般认为,商人南下带来的青铜铸造技术,使湖南地区进入了青铜时代。中原青铜礼乐器与本地信仰礼俗的结合,形成了地域特色鲜明的南方青铜文化。形体巨大,纹饰风格独特,像生动物形紋饰和抽象动物形纹饰的巧妙运用是南方言铜文化的突出特点。
湖南出士的礼器多沿用中原器型,但在紋饰、造型上颇具创新,自成一体,食器以鼎、簋、鬲、甗等为主,酒器以尊、罍、卣为多。乐器以铜铙和铜镈最具待色。
湖南青铜器的出土地以宁多黄材为中心,铜静多单个出土于山川、河畔,少成套组合,应是祭祖天地,山川神灵时埋高。虽用于祭祀,也是现实生的一种折射。
商代晚期 口长29.8厘米、宽23.7厘米、通高38.5厘米 1959年宁乡县黄材寨子山出土
可惜看到的是复制品,原件在特展 “神游 -- 历史时空中的数字艺术” 中展陈。
颜色碧绿,器身略呈矩形,口部略大于底部,两耳直立,四柱状足,足上部有兽面纹,器身外表四周饰半浮雕的人面。人面周围有云雷纹,人面的额部两侧有角、下巴两侧有爪。
【发现与入藏过程】
约在1958-1959年左右,中国湖南宁乡县黄材镇炭河里乡胜溪村一个叫新屋湾的地方,一位农民在挖地时发现了这件人面方鼎,当时并没有引起他的特别注意,不久,他把这件器物连同他们家的一堆废铁卖给了收废品的人。当时,正是全国人民大炼钢铁的年代,金属制品是重要的回收物资。很快,这件器物像所有当地的废旧金属制品一样被分类集中到了长沙毛家桥废铜仓库。在废铜仓库,专门的拣选师傅将对铜料再次分拣,然后分送到有关冶炼厂。
幸运的是,这件器物的一块残片被湖南省博物馆派驻到废铜仓库拣选文物的师傅发现了。于是,他们跟踪追击,找到了10多块,经初步拼对与研究,发现只缺一条腿与底部。器物运到馆里后,修复师傅张欣如马上对其进行了修复。有意思的是,隔了二年,残缺的一腿也找到了,于是用这条正宗的腿换下了假腿。
该鼎最让人惊奇的地方是在器物的四周各装饰了一个又大又醒目的半浮雕人面。其实,器物上表现的对象,是有头、有身、有角、有爪的半人半兽的 “超人”,躯干因器物平可表现的局限而隐去。
人面鼎上的半人半兽的 “超人” 是什么身份?,至少有以下几种说法:饕餮、祝融、蚩尤、邦君造像、傩面、黄帝四面、所有者的祖神等等。半人半兽是中国史前图腾中最普遍的祖神崇拜表现方式,凝聚的是敬祖情结。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英雄或文化英雄、始祖无不在人的形象之外被加上神的力量与动物的器官,《山海经》一书就为我们留下了大量有关这些亦人亦神的始祖或英雄们的形象描述。
从传说看,半人半兽的形象,一半是兽 -- 主要是形体像兽;一半是人 -- 主要是智慧像人。因此,最原始的半人半兽可能是某种族群传说中的祖先,也可能是某个部族的英雄,可以托名为真实的或传说的 “历史人物”,也可能是凝聚了某种部族精神寄托的凭空创造出来的 “文化英雄”。人面方鼎表现的这个半人半兽,无疑是这个神系中的一位。
第一个特点是善干变化
第二个特点是具有超人的智慧与力量
人面方鼎铸造的时代,已是有国家的文明时代,图腾只是祖先留下的一个文化遗产或精神主宰而已,他到底见证、纪念了什么?这还是一个有极大认识空间的问题。
商代,高40厘米、长72厘米、重30多公斤
1981年湘潭九华乡桂花村船形山生产队出土
可惜看到的是复制品,原件在特展 “神游 -- 历史时空中的数字艺术” 中展陈。
展柜中这件豖尊是我国商周青铜器中难得一见的珍品,1981年出土于湖南湘潭。从猪口两侧的獠牙判断,这应该是一头野猪。您看它双目圆凸长嘴上翘而微微张开,两耳挺立,躯干健硕,四肢刚健有力,器表遍布鱗甲和各种纹饰。豕尊背部站立的一只圆雕凤鸟,既是装饰,也是器盖的捉手。
有趣的是,在猪的前腿和后腿的正当中都有一根对穿的圆管。在圆管当中穿上一根绳子,这样就能借助绳子用木杠把它轻而易举地抬起来。
在新石器时代的考古中,已经发现了很多关于猪的遗迹和遗物,比较著名的有河姆渡文化出土的猪纹钵,在其他一些遗址的墓葬中,有用猪的下颚骨作为陪葬品以突显墓主身份等级的葬俗,这些文化迹象泰明猪在中国早期农业文明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甚至还成为图腾崇拜的偶像。
有学者认方,商周青铜器中的动物形象往往具有避邪或沟通人神等多种功能。
商 通高88,口长26.1,口宽21.6厘米
1919年桃源茅山峪出土
罍是一种大型盛酒器。最早的青铜罍见于商代晚期,流行至春秋中期,主要有方罍、圆罍两种类型。其中方罍代表器主的社会等级更高。
您现在看到的这件青铜方罍,就是号称 “方罍之王” 的皿方罍。它整体造型高峻伟岸,器盖和盖钮呈屋坡形,8条扉棱自顶至足沿着四角和四面的中线分布。器身饰兽面纹,领与足饰小鸟纹,肩饰夔龙纹。肩上饰卷角羊首衔环,腹下有兽首形鼻。多种装饰技法的运用,使其精美别致。
这件器物的器盖铸有铭文 “皿而全作父己尊彝”,器身铸有铭文 “皿作父己尊彝”,其中 “皿” 是器主族氏,“而全” 是器主之名。由此可知,该器是皿而全力祭祀父亲 “父己” 而特意制作的礼器。
皿而全方罍于民国年间出土,不久以后器身流失海外,从此开始了近百年的盖、身分离的流传过程。直到2014年,经政府与各界爱国人士努力,二者最终在湖南省博物馆破镜重圆。
仔细看 “皿而全” 铜方罍发现器身正面有有2只突出的 “兽首”,而器身背面只有上部1只 “兽首”,下部 “兽首” 明显缺失了
【出土情况】
关于皿方罍的出士时间和地点,《桃源民国志》的记载是1919年,出土地点是水田乡茅山峪(其行政机构经多次变更,2011年以来的地名是架桥镇栖风山村毛山峪组)。经实地调查,具体出土地点沩杉园山山坡,山坡下有艾清宴兄弟原来的住屋(现已离开)。这与长沙大公报1925年报导其出土地点在艾心斋(艾清宴的儿子)的住宅旁是相符的。据当地老人讲述,其发现过程是艾清宴的儿子在山坡上捡肥料,看到了露出地表的铜器,告诉父亲,艾清宴去山坡上挖出了皿方罍。
【器盖分离】
1924年益阳人石瑜璋看到器身,出重价相买。石瑜璋谈好之后,雇当地人帮忙将器物扛走,器身和器盖就这样分开了。器盖到新民学校是艾清宴的儿子艾心斋在新民学校读书,提出以器盖作学费,学校即派人搬取器盖,在学校认出了铭文,确认为商代器物。器盖就这样到了新民学校。
1925年6月11日,长沙大公报报导了新民学校校长钟逢雨举报益阳人石瑜璋买走 “皿方罍” 的事情,要求政府追查,此事引起了教育总长章士钊的注意,章士钊要求省长进行追查,7月5日的长沙大公报报导了此事。政府确实进行了追查,长沙内务司发出了第二十三号训令,要求益阳县查办此事,7月26日的长沙大公报报导益阳县长回复了长沙内务司,因器物在长沙的杨克昌古玩店,无法查扣,只是要求石瑜璋五日内归案,将器物缴呈。此事没有下文,或许这时期器物已经离开长沙,也有可能器物还在长沙,没有查出来罢了。
钟校长没有找回器身,器盖也没有保住,据《桃源民国志》记载被周磐以3000元强迫买去。1950年周磐在昆明被捕,他交出了皿方罍器盖,并附带了一份材料。1952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金明将皿方罍器盖和材料交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保存,1956年省文管会与省博物馆合井,器盖和材料也移交给了湖南省博物馆。
【流传经历】
1919 桃源 → 1925 长沙 → 上海 → 巴黎 → 1930 大阪 → 1950 东京 → 纽约 → 2001 法国 → 纽约 → 2014 长沙
1928年法国学者乔治•苏利耶德莫朗著有《中国艺术史》一书,书中有皿方罍照片,并介绍为包尔禄、姚叔来、卢芹斋等收藏。此书1931年在美国以英文出版。
二十世纪四 -- 五十年代,日本人浅野梅吉收藏。其子浅野刚完成父亲遗留的书稿,1961年出版有《中国金石陶瓷图鉴》,其中有皿方罍的图片和文字说明,并介绍于1930年购买。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为日本收藏家新田栋一收藏,据新田栋一自述,于1950年见到此器,当时以重金购买。一直收藏到2001年美国纽约佳士得拍卖公司拍卖。
2001年,美国佳士得拍卖公司拍卖皿方罍器身,得到这个信息,上海博物馆和保利艺术博物馆联手筹集了一笔巨款,赴美参加竞买。拍卖会上一位法国买家以924万美元的高价拍得皿方罍器身。
【洽购回归】
得知纽约佳士得将再次上拍 “皿方罍”后,湖南省委、省政府运筹惟握,文博界、企业界和收藏界代表组团赴纽约进行洽购。湖南省博物馆于3月15日致信佳士得拍卖公司亚洲区总裁,表达了收藏意愿。经过艰苦谈判,在全球华人的共同务力下,2014年3月19日达成了洽购协议,皿方罍器身回归家乡。皿方罍的回归创造了一种海外文物回归的新模式。
【启示与探索:皿方罍回归的价值与意义】
皿方罍的回归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见证了中华民族文化自觉的苏醒,中华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皿方罍出土于1919年,当时中华大地灾难深重,文明不昌,皿方罍竟很快身首异处,器身不幸流落海外,辗转流失于数国知名古董商人之手,颠沛流离于亚洲、美洲和欧洲的异国他乡。而今天,历经近一个世纪的身首分离,皿方罍可以再度圆了世纪情缘,“身盖合一,完罍归湘”,也算是圆了湖湘乃至中国文博界、收藏界、艺术界的 “大梦”,充分见证了中华文化自强不息。
此外,皿方罍自2014年3月19日洽购成功以来,就像一根导火索,不断引发文博界、收藏界、艺术界等就相关方面进行反思与探索。皿方罍的回归开创了一个新的范例 -- 社会各界共襄义举,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将回归的国宝交由国办公益性机构永久收藏,由全民永久共享。也反思中国当前博物馆的公共收藏,社会参与办博物馆,海外流失文物回归等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和参考实例。
【卣】 盛酒器。文献及器铭中常见 “秬鬯黍和香草酿的酒)一卣”。卣用于日常生活与礼仪中。湖南出土商、西周卣数量较多,形制多样,以流传海外的两件虎食人卣造型最为奇特。有些卣出土时内盛玉器。
【商 • 铜鸮卣】
【铜鸮卣 玉器】
商 1986年双峰出土 双峰县文物管理所藏
【商 • 兽面纹铜卣】
【商 • 兽面纹铜壶】 20世纪50年代石门出土
盛酒器。商代壶造型有瓠形、圆腹、扁腹等,西周出现方壶。
【商 • 铜鸮卣】 1966年长沙东山出土
(左)商 • 兽面纹铜觚
(右)商周 • 云纹铜觯 1953年衡阳公行山出土
【西周 • 铜觚】
【爵】 饮酒器,三足,“像雀之形”。《礼记》“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后引申为贵族等级身份的象征,后世 “爵位制” 即源于此。出土爵少量发现烟炱痕,似也可温酒。
【铙镈以娱神】 楚地好巫,“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但其渊源更早。早在商周时期祭祀礼仪中,本地乐器重于礼器,以铜铙最具特色,高大厚重,有自己的演变体系;绝大多数铜镈出土于湘江流域,湖南可能是其发源地,并影响到其他地区。
【饶】 打击乐器,流行于商代晚期,周初沿用。敲击时铣口朝上,声音洪亮上扬,以通达上天神灵。铜铙集中出土于湘江流域及其周围地区,多达40余件,且形体高大厚重,最重达221.5公斤。1993年宁乡师古寨出土了一组9件编铙,可知饶还可成套使用。
【商 • 兽面纹铜铙】 1971年岳阳费家河出土
【商 • 兽面纹铜铙】 1974年宁乡老粮仓出土
【商 • 四虎兽面纹铜铙】 1978年宁乡老粮仓出土
【商 • 虎纹铜铙】 1959年宁乡老粮仓出土
馆藏国宝~~【商 • 象纹铜铙】 1959年宁乡老粮仓出土
【商 • 云纹铜铙】 1973年宁乡黄材出土
【西周 • 齿纹铜铙】 1988年株洲兴隆出土
【商 • 云纹铜铙】 1975年湘乡黄马寨出土
【商 • 兽面纹铜铙】
【西周 • 云纹乳钉铜铙】 20世纪80年代资兴出土
【西周 • 乳钉纹铜铙】 1981年株洲黄竹出土
【西周 • 立鸟乳钉纹铜铙】 1991年安仁豪山出土
【镈】 打击乐器,与钟的区别主要为平口。迄今出土商、西周铜镈十余件,大多集中于湘江流域及其邻近地区,器表通常以粗犷兽面纹或其变体为主纹,扉棱由行进的两虎或简化的高冠鸟组成,显示出湖南礼乐的区域特色。
【钟】 打击乐器。始于西周,有由铙演变而来之说。单件使用的为特钟,按大小、音阶成组使用为编钟。湖南出土铜钟多为单件。
【西周 • 乳钉纹铜钟】 1976年湘潭青山桥出土
【西周 • 云雷纹鸟饰铜甬钟】
【商末周初 • 虎饰铜镈】
镈是一种打击乐器,镈与编钟的区在于镈是平口,而钟口上凹。这件虎饰铜镈,最引人注目的是作为镈体两侧扉棱的四只猛虎,它们两两为对,张口翘尾,似乎正从山坡之上相逐而下,威猛剽悍形象表现得惟妙惟肖。镈身装整幅兽面纹,钲部中间的扉棱上端作高冠凤鸟,下端为四钩形饰。整个器体平缓内收,显得沉稳肃穆。
【西周 • 乳钉纹铜钟】 1965年湘潭洪家山出土
【西周 • 乳钉纹铜钟】 1982年湘乡金石出土
【商末周初 • 兽面纹铜镈】 资兴出土
【西周 • 乳钉纹铜钟】 1968年湘乡马龙出土
【西周 • 云纹乳钉纹铜钟】 1962年临武出土
【西周 • 牛角兽面纹铜镈】
【西周 • 鸟饰铜镈】 1981年浏阳黄荆村出土
2012年汨罗曹家村出土
磬为击奏乐器,多为石制,也有部分玉制,铜磬很少,目前仅发现3件。商代晚期以前,磬均为单个出土、单独使用,称为特磬,到了晚商,出现了大小相次成组,按一定音阶排列的编磬。古人专用 “金石之音” 来形容钟磬合奏之声。
这件豕磬因外观近似猪形而得名。细看该磬,器身装饰一周乳钉纹,中部饰有鳞纹,最明显的特征还是那个微微翻卷上扬的猪鼻子。
猪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不仅被用作人类的食材,而且它的形象也随之 “艺术化”。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了不少以猪为图案或造型的器物。这些富有生活气息的器物生动地昭示着我国农业文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西周 •夔龙蕉叶纹铜罍】 湘阴出土
【商 • 兽面纹铜瓿 铜斧】 多为容酒器,此件出土时内装224件铜斧,超流行于商周,湖南多出土于宁乡。
【商 • 牺首铜尊】
【商 • 牺首铜方尊】 20世纪50年代常宁出土
【商 • 牺首铜尊】 1966年华容东山出土
【四羊方尊(复制品)】 原物1938年宁乡月山铺出土 国家博物馆藏
【商 • 兽面纹铜鼎】
(左)商 • 兽面纹铜鼎 (右)商周 • 涡纹铜鼎
1996年望城高砂脊出土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西周 • 回纹铜鼎】
【商 • 兽面纹铜鬲鼎】
【商 • 兽面纹铜鼎】
【西周 • 夔龙纹铜鼎】 1946年桃江马迹塘出土
【西周 • 越式铜鼎】 1981年湘潭青山桥出土
其造型与装饰异于中原,足截面呈半圆形,具有越式风格,同形制的鼎在湖南多有发现。左鼎底部有烟炱,应为使用痕迹。
【商 • 乳钉纹铜簋】
【西周 • 铜马簋】 1981年桃江连河冲出土
器形与兽面纹,与中原相近,而上下两层的马纹与立马独具特色。胎壁较薄,纹饰凸出,器内随之内凹,地方特色显著。
【西周 •兽面纹方座铜簋】
1979年株洲南阳桥出土 株洲市博物馆藏
【西周 • 四系铜簋】 造型似竹编器,南方风格明显,器型少见。
【商 • 三羊纹铜鬲】 煮粥器。袋形腹,能扩大受火面积。商代晚期后,袋腹逐渐蜕化,演变为盛粥器,并饰有精美花纹。
【西周 • 兽面纹铜甗】 1975年望城高砂脊出土
蒸煮器。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名甑,以蒸食物,底有带孔的箅,下部为鼎或鬲,用以煮水。整体相当于今天的蒸锅。
春秋战国时期,湖南作为楚国版图的一部分,形成了以楚文化为主,与越国等多元文化广泛共存的格局,地域文化特色非常鲜明。
这一时期,人们的理性意识开始觉醒,生活重心由礼神转向娱己,楚人灵动的特质得到张扬,开始追求生活的情趣,表现在日常用器由实用向华美转变。宴飨时,高级贵族常配有精彩的音乐与绚丽的舞蹈;服装款式方面,男子的打扮以侠义好武为时尚,女子则追求“细腰”之美,楚服从款式到紋饰色彩,都与佩饰、妆容相互衬托,摇曳生辉。受独特的地域环境和历史文明的影响,此时的人们尊凤尚赤、喜巫近鬼,如此种种,也是其表达信仰的特有方式。
文明的传承总离不开各神器物作为裁体,楚人通过赋予它们情有独钟的设计形式和夸张的风格,向我们彰显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审美意识。下面,请您限随我们,伴着各种精美文物,一起去领略楚国独特又灿烂的文明吧!
【列鼎而食】 东周时期,礼器开始生活化。鼎、敦、壶、豆等,既是楚国贵族祭祀祖先和神明的礼器,也是他们日常炊煮、饮食的用具。相比于商代和西周,器物体量变小,种类增加。宴飨时,高級贵族常配有相应规格的乐舞,过着 “钟鸣鼎食” 的生活。
【战国 ·“右圣刃”铁足铜鼎】
(上)春秋 · 蹄足铜敦 1982年湘乡何家湾出土
(下)战国 · 蟠虺纹铜簠 1959年益阳市郊出土
【春秋 · 桑蚕纹尊】 1963年衡东县霞流市(今霞流镇)出土
【战国 · 铜尊缶】
【战国 · 镶嵌绿松石铜方壶】 1965年长沙湘乡城关出土
【战国 · 云纹铜樽】 1952年长沙砚瓦池出土
【春秋 · 龙首虺纹提梁铜盉】 湘乡出土
【战国 · 铜圆壶】 1955年长沙丝茅冲出土
【战国 · 铜壶】
【战国 · 云纹提链铜壶】 1957年湖南省博物馆出土
【战国 · 铜杯形器】
【战国 · 云纹铜杯】 20世纪50年代长沙郊区出土
【沃盥之礼】 据《周礼》记载,古人行祭礼前,需斋戒沐浴以示心诚;日常三日一沐,五日一浴,形成一套以缶盛水、以鉴沐浴的礼器。为了在进餐之前洗手,形成一套以匜倾水、以盘承水的组合,称为 “奉匜沃盥"。
您现在看到的是一组春秋战国时期的铜匝,长长的流口便于控制水流的方向和速度。从形状看,最初的铜匜大概是仿照瓠瓜剖成的水瓢铸造的。
【春秋 • 铜盘铜匜】
1986年岳阳凤形嘴山出土 岳阳市博物馆藏
【战国 • 兽首铜匜】
【春秋 • 蟠虺纹铜浴缶】 1965年湘乡大茅坪出土
【春秋 • 双环龙耳铜浴缶】 2002年湘乡牛形山出土
青铜缶分为尊缶和浴缶,尊缶是盛酒器,浴缶则是盛水器。这件双环龙耳铜浴缶体型浑圆,小口鼓腹,从形制上看是一件浴缶。这件浴缶肩部的两个半环耳被设计成卷鼻象首的样子,耳上套接提链,装饰与使用功能巧妙地融为一体。
【战国 • 彩绘圆涡纹漆案】 1975年湘乡牛形山出土
春秋战国时新出现的用餐器具。案足低矮,以适应踢坐就餐。案上陈设耳杯、盘、盒等食具,反映了当时的分餐食礼。
这盏人物跽坐铜灯,由跽坐人、灯架和灯盘三部分组成。“跽坐”,是两膝着地,小腿贴地,臀部坐在小腿及脚跟上。作为灯架底座的这件青铜跽坐人,发髻、衣饰清晰可辨,是我们了解楚国服饰文化的生动材料。
您看他头梳偏髻,束发戴冠,身穿右衽束袖长袍,腰间束有宽带,以带钩扣合。铜人所戴小冠具有束发与装饰的功能。铜人所穿的衣服是战国时流行的深衣,上衣、下裳连为一体。根据学者的观察,楚国无论男女,衣着皆趋于瘦长,腰身收束明显,这一特征在铜人身上也有体现。
战国人物御龙帛画(复制品)
原物1973年长沙子弹库出土
此画描绘了墓主人乘龙升天的情景。画中墓主人腰佩长剑,手执缰绳,精神抖擞地驾驭着一条巨龙,龙尾站立一只白鹭,龙的前下方有一条鲤鱼领航,图画正上方打了一把伞,可见墓主人身份显赫。画中人物神采飘逸,宽衣博袖,头戴薄纱高冠,颈下结缨,衣服材质轻薄,纤长垂地。从这幅画可以看出,相比于同时代的中原深衣,楚人深衣样式显得更为生动活泼、色彩斑斓。整幅画意引人联想起与此画同时代的屈原诗句:“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战国人物龙凤帛画(复制品)
原物1949年长沙陈家大山出土
这幅帛画是楚国葬礼中使用的招魂幡。根据楚人丧葬制度,招魂幡上的人物形象应为墓主本人。画面下方是一位双手合十,侧身而立,作祈祷状的仕女。仕女的前方绘有一只展翅飞舞的凤,与凤相对的,是一条体态扭曲、向上升腾的夔龙。请注意看仕女身着的服饰,纤秀华丽,宽袖长袍绣满卷云纹,袍尾曳地,并向两边张开,状如花瓣,细腰上系着很宽的丝织大带。根据楚地习俗,图中人像即为墓主本人。墓主的穿着属深衣类型,只是其衣服长度披地,超越了当时中原深衣 “长毋披地 ”的限定,另外,服的领缘与袖缘之宽也早超过了古制深衣 “纯袂缘、纯边广各半寸” 的刻板规定,充满了楚地瑰奇、浪漫、神秘的氛围。
楚人好巫淫祀,“沅湘之间” 尤盛,体现了农耕社会的原始信仰和行为特征。借助各种被赋予超自然力量的仪式与道具,沟通鬼神,以达到对生者的庇佑,对死者及财富的守护,并引领灵魂归途。延续至今的傩文化即源于此。
【战国 • 双虎鼓座】 1980年临澧九里出土
【战国 • 龙纹苓床 】 1958年常德德山出土
楚地盛放遗体的葬具,透雕变形龙凤、几何纹等图案。龙凤被认为是通天灵物,十字加菱形纹的几何图案为楚人的 “宇宙图式”,被认为是灵魂通达另一个世界的媒介。
【战国 • 龙纹铜戈 龙凤纹漆盾】 长沙出土
《周礼》载方相氏执戈扬盾,以驱鬼疫。受中原文化影响,湘楚地区祭祀仪式中,巫师执戈、盾等法器,驱赶恶鬼邪物。这些法器多从实用兵器演变而来。
【战国 • 木雕镇墓兽】 1980年临澧九里出土
《吕氏春秋》载 “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祀”。镇墓兽是楚人特殊信仰形成的独特葬具,用以驱赶鬼魅,保护死者灵魂,具有浓郁的巫术色彩。造型有单头、双头、四头之分,或头插鹿角,面目狰狞怪诞。
原物1980年临澧九里出土
在楚人的祭祀活动中,鼓被尊为驱邪、通天的神器。您现在看到的这件虎座凤鸟漆木架鼓属于悬鼓,它以两卧虎为鼓座,两凤鸟为鼓架,将鼓悬于双凤之间,可以两面敲击演奏。这种悬鼓是楚国特有的一类乐器,往往出土于高等级贵族大墓,是楚地高级贵族所享用的器物。
楚国有凤凰崇拜的传统,在楚人心目中,凤鸟是至高无上的神鸟,它不仅能趋吉避凶,沟通人神,还能导引人的灵魂飞升上天。木架鼓中的凤鸟,昂首屹立,仰天长啸,似在为鼓壮声助威。作为百兽之王的猛虎,却乖乖地蜷卧在凤鸟脚下,这显然是为了突出凤鸣九天的威严和震慑效果。此类悬鼓被广泛用于祭祀、宴享和战争,它们不仅只是精美的艺术佳品,更是灿烂楚文化的象征性器物。
博山炉是汉代最具代表性的薰香工具,其造型象征汉代神仙家理想中的仙山。它的口边与盖边有纽,用链相连,盖上有山峰形突出和镂空纹饰,山峰中有线刻的怪兽,炉内焚香时轻烟缭绕,山景朦胧、群兽浮动,使人仿佛进入神话传说般的仙境。
【西汉 • 铜博山炉】 1995年永州鹞子岭出土
西汉 1953年长沙桂花园出土
这件 “剌庙” 铜牛灯,以牛为灯形,牛角中空,上与一带喇叭状罩的圆管互相扣合,喇叭口正对牛背上的灯盘,牛腹中空,可盛水。在点灯时,烟通过罩口进入圆管由牛角处进入盛水的腹中,保持了室内的清洁卫生,是较早的环保灯之一。
秦汉时期,湖南地区出土的灯具材质有青铜、陶、铁与石等。功用上分座灯、行灯和吊灯,又有日常照明和祭祀专用之别,均以膏油为燃料。灯具造型种类多样,有以侍者、胡人、力士等为造型的人形灯,也有以牛、羊、雁等为形的动物灯,有的设计精巧,具有防风、环保的功能。这时期的墓葬多以灯具随葬,可见人民对照明用具的依赖。
【东汉 • 七人奏乐铜吊灯】 1965年长沙五里牌出虹
【东汉 • 胡人形铜吊灯】
这件胡人形铜吊灯由灯盘、储液箱、悬链三部分组成。储液箱做成一个卷发、深目、高鼻的裸体胡人形象,他双手捧持灯盘,灯盘锥体旁有个小输油口,储液箱中的膏油就是从这里输送至灯盘。当储液箱中的膏油用尽时,可以打开铜人臀部的箱门继续添加。三条悬链系于两肩与臀部,着力点选择非常准确,可以保证铜人吊起后灯盘依然保持水平
【汉 • 杯形铜灯】】
1991年发掘
刘弘(236-306),西晋名将,曹魏镇北将军刘靖子,因军功封为镇南大将军,爵号宣成公。王夫之评说:“晋保江东以存中国之统,刘弘之力也。” 墓中出土金银玉器数量较多,工艺精湛,反映乱世时期军功贵族掌握大量社会财富,生活极尽奢华。
【螭龙纹金带扣】 其造型与纹饰,属于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风格。使用方式与今带扣基本相同。其工艺令人惊叹,采用锤碟和掐丝方法制作螭龙,龙上镶满小金珠,扣上还镶嵌有菱形、圆形绿松石46颗。
【玉樽】 盛酒器,仿铜器造型。腹部分上下两层,雕刻仙人、龙、虎、熊、芝草等图案,线条流畅飘逸,充满动感;器底三熊足。从造型及装饰图案看,为东汉玉雕的代表作。此期盛行谶讳迷信,流行神仙瑞兽图案。
【“镇南将军章” “宣成公章”金印】
按晋礼制,只有太子及王侯等高级贵族才能享用龟纽金印。这两枚金印,证明墓主身份之高。“镇南将军章” 官印不能随葬,只能仿制明器陪葬,故制作不如 “宣成公章” 精致。
【龙纹心形玉佩】
1958年发掘
此墓为平面呈凸字形的砖室墓,砖上印有西晋 “永宁二年五月十日作” 的篆字。墓内金属器皿被盗一空,仅存湘阴窑烧造的青瓷,包括各式俑,牛车、羊圈、谷仓等模型器,盘、福等生活用具。众多骑马俑反映两晋时中原衣冠南徙带入的骑马习俗。一些俑眉间有白毫相,说明佛教已传入湖南地区。
【出行仪仗俑】 西晋时贵族出行多有仪仗。前有骑马的鼓吹乐队、具装甲骑开道,后有持盾或背有箭丽的士兵殿后,中间为墓主乘坐的牛车、鞍马,旁有男仆女婢随从。这些俑的身份多为部曲。魏晋时期部曲地位卑微化,亦兵亦农。骑马俑及鞍马上的单马镜,为国内最早的见证物。
1976年发掘
此墓曾被盗,仅出土岳州窑青瓷,根据随葬品的规格和数量,对照唐代礼制,墓主应为初唐刺史级官员。出土物反映墓主生前出行卤簿、生活起居及死后葬仪等方方面面,不仅包含诸多中原文化习俗,也有西域文化元素,体现了多元文化交融的大唐气象。
摆在您面前的是一件西晋时期的青瓷对书俑,两俑头戴进贤冠,身穿长袍,相对跪坐。两俑之间隔着一个书案,案上有笔、砚、简册及一件手提箱。坐在书案两边的文更一位双手捧着一个小书案,而另一位呢,一手执等,一手捧着板状物,好像著有所悟,正要下笔的样子。两俑身体微微前倾,头部靠得很近,好像正在窃窃私语,互相切磋。他们的神态被塑造得惟妙惟肖,生动自然,古拙质朴,充分休现了当时陶瓷離塑艺术的精湛与高超。根信,看着他们脸,上那专注的神情,您肯定也会屏住呼吸,不忍打扰这宁静和谐的气氛吧!
唐家老屋,位于会同县高椅乡唐洲村,是唐氏宗族聚居之地。唐氏祖先最初从江西迁入会同,康熙五十五年(1790)再迁于此,逐渐发展成村落,延续时间长达两百余年。村中保存有宗族祠堂。唐氏老屋住宅的选址依山傍水,兼具农田水利的便利与环境的清幽宁静,非常适合后代的繁衍生息。
老屋门外高挂的 “绩冠群英” 牌匾颇引人注目,正堂正中间摆放着香案和八仙桌。进门左右两边为卧室,卧室地面铺设架空木地板,室内摆放着各式家具。堂屋顶头左边是杂物间,右边为厨房。二楼中间为大厅堂,左右两边分别是卧室和储粮室。我们可以看到屋中的陈设和家具兼有清末、民国与当代不同时期的式样,这实际上是社会风貌变迁在百姓家居生活中的反映。
明清时期的 “江南填湖广” 和 “湖广填四川” 大规模移民运动,形成了一条横贯江西、湖广、四川的移民通道,唐家老屋正是万千移民迁入湖南的一个例证。
【湘剧】 明初至嘉靖年间,传入湖南的昆腔和弋阳腔,与长沙方言及民间音乐融合为湘剧,流行于湖南中、东部及江西萍乡、吉安等地,剧目多为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为题材,宣扬礼义道德及因果报应,在当时起到教化民众的作用。
【花鼓戏】 集歌舞、方言、风俗、曲调为一体的地方剧种,流派众多,剧目约四百多个。以《刘海砍樵》最受欢迎,讲述了勤劳朴实的樵夫刘海与狐仙胡秀英经历种种磨难,战胜邪恶势力,最终结为眷侣的故事。
【清 • 刘海戏蟾香炉】
【刘海砍樵瓷像】
【清 • 戏剧人物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