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单位组织春游到 洛阳 看牡丹,那一次到了白马寺, 龙门 石窟,关林,少林寺等地,看了牡丹花。当时没有数码相机,只拍了几张照片。 洛阳 在心中也没留下什么印象,一直想二刷 洛阳 。
这次小朋友们回家过元旦,离开 武汉 回 芬兰 时,由于行李多,我们就送他们到 郑州 新郑 机场。送走小朋友,顺道到 洛阳 。本来想着玩个三四天,最后发现时间不够,又加了三天。一周安排如下:
第一天。中午到的 洛阳 ,入住老城区的桔子酒店。吃个午饭,饭后就打车到了白马寺。白马寺玩了半天。晚上转了下老城。
第二天。包车到少林寺。下午回来后在老城找了个旅游公司,报了个老君山一日游的团。
第三天。老君山一日游。
第四天。 洛阳 博物馆。
第五天。古墓博物馆、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天子六驾博物馆等。
第六天。 龙门 石窟。
第七天。应天门,明堂,天堂等。晚上回 武汉 。
二里沟特别想去,最后还是没有去成。
少林寺(Shaolin Temple),位于郑州市登封市境内,嵩山景区包含三个景区, 而少林寺的“管理”权限也仅在其山门之内。 [43]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是孝文帝为了安顿印度高僧跋陀落迹传教而兴建的一座寺院,因坐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丛林之中,故名“少林寺”。 少林寺常住院占地面积约57600平方米,现任方丈是曹洞正宗第47世、第33代嗣祖沙门释永信。
少林寺不仅是禅宗的发祥地,还是中国功夫的发祥地,有“禅宗祖庭,功夫圣地”之称, 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因其历代少林武僧潜心研创和不断发展的少林功夫而名扬天下,素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说。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010年8月,包括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塔林在内的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少林功夫是中国武术中体系最庞大的门派,武功套路高达七百种以上,又因以禅入武,习武修禅,又有“武术禅”之称。“少林”一词成为中国传统武术的象征。少林功夫包含少林七十二绝技、少林拳术、少林派棍术、少林派枪术、少林派刀术、少林派剑术。
少林武术兵器除上述刀、枪、剑、棍以外,还有三股叉(南方又称大钯)、方便铲、套三环、峨嵋刺、月牙铲、和戟镰、秀圈、方天画戟、双锤、大斧、双斧、三节棍、梢子棍、七节鞭、九节鞭、双鞭等。少林套路有空手夺刀、空手夺枪、单刀对枪、空手夺匕首、棍穿枪、草镰合枪、梢子棍合枪等。少林派技击散打有:闪战移身把、心意把、虎扑把、游龙飞步、丹凤朝阳、十字乱把、老君抱葫芦、仙人摘茄、叶底偷桃、脑后砍瓜、黑虎偷心、老猴搬枝、金丝缠法、应门铁扇子、拨步炮、少鬼攥枪等。气功是少林功夫的一大类,少林寺流传的气功有“易筋经”、“小武功”、“站桩功”、“益寿阴阳法”、“混元一气功”等。 软硬功夫练法有多种,有卸骨法、擒拿法、点穴秘法、短打手法、各种用药法、救治法等。
少林功夫的要旨是禅武合一。少林寺是佛教禅宗的祖庭,禅宗以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为要旨。在佛门眼中,参禅是正道,少林功夫传人释延芫曰:拳勇一类乃是末技,僧众们不过是借练功习武达到收心敛性、屏虑入定的目的。同时也有强壮身体,益寿延年的效果。
少林寺常住院是少林寺的核心,总面积三万多平方米,为七进建筑。包括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方丈室、立雪亭、西方圣人殿。
山门殿面阔三间,雕脊彩瓦,吻兽生动,系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所建。门首正中悬黑底金字“少林寺”匾额,为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御书,中上方刻有“康熙御书之宝”御玺。康熙皇帝当时写了两方匾额,一方是“宝树芳莲”,原高悬于大雄宝殿,清末毁于兵火。一方是“少林寺”,原悬挂于天王殿门外,后移于山门之上。山门殿内有弥勒佛坐像和韦驮护法神像各一尊。山门后甬道两旁立有唐、宋、元、明、清各代碑铭三十余座,为少林寺有名的“碑林”。其中有王知敬写的大唐天台御制诗书碑,元代日僧邵元撰文的息庵禅师碑,明代的释迦双迹灵相图,扶桑园沙门德始书写的淳拙和尚碑以及书法家米芾“第一山”刻石,明代董其昌书写的天言道公碑,清乾隆的御书碑,吴道子的观音画像碑等。其中以北宋苏轼的《观音赞碑》和元代赵孟頫的《裕公碑》为最佳。
山门为少林寺大门,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修建,1974年重新翻修。门额上有清康熙帝亲笔所提“少林寺”三个大字。匾正中上方刻有“康熙御笔之宝”六字印玺。山门前有石狮一对,雄雌相对,系清代雕刻。山门的八字墙东西两边对称立有两座石坊,东石坊外横额:“祖源谛本”四字,内横额“跋陀开创”;西石坊内横额:“大乘胜地”,外横额:“嵩少禅林”。山门的正门是一座面阔三间的单檐歇山顶建筑,它坐落在两米高的砖台上,左右配以硬山式侧门和八字墙。
过了山门,便是甬道。甬道两旁就是苍松翠柏掩映下的碑林,因碑石如林故称碑林。这里共有20多通历代石碑,如“宗道臣归山纪念碑”、“息息禅师碑”等。在道路东侧有一长廊,廊内陈列有从唐代到清代的名碑100多通,有碑廊之称。锤谱堂就在山门内碑林西侧,里面有泥塑和木雕群像。
天王殿原为少林寺山门,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少林寺大修时,在此殿前另建一山门,弥勒菩萨和韦陀菩萨移至山门,原门改称天王殿,殿前重塑了两座高大的佛教金刚护法神像,殿后重塑了四大天王像。民国十七年(1928年),该殿与四进的藏经阁和三进的大雄宝殿均被毁,现为近年重修。殿内塑有哼哈二将和四大天王像。
经甬道过碑林后便是天王殿,天王殿位于碑林的尽头,以供奉象征“风、调、雨、顺”的四大天王而得名。该殿红墙绿瓦,斗拱彩绘,门内隔屏前左右各有一尊金刚塑像。三间重檐歇山顶殿堂,外面有两大金刚,内里则是四大天王像,威武雄壮。
初看像个无锡泥人大阿福,听村姑导游讲了一通故事,能够发现大阿福由三个人拼合而成。左侧脸是戴儒巾的儒士,右侧脸是戴圆道冠的道士,拼合而成一个光头和尚,象征着儒释道三教合一。大阿福手里拿着一幅图,画着九条河汇流在一起,象征九流归一。整一副图表达了三教九流混同归一的意思。
画面上方刻有“三教圣像赞”,很有意思,摘录如下:
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 纲常是正。农流务本,墨流备世,名流责实,法流辅制,纵横应对,小说咨询,阴阳顺天,医流原人,杂流兼通,述而不作。博者难精,精者未博。日月三光,金玉五谷,心身皮肤,鼻口耳目,为善殊途,咸归于治。曲士偏执,党同排异,毋患多岐,各有所施。要在圆融,一以贯之。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
最后一句说明的要义:“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混同归一,符合大一统的中国传统价值观。
初看像个无锡泥人大阿福,听村姑导游讲了一通故事,能够发现大阿福由三个人拼合而成。左侧脸是戴儒巾的儒士,右侧脸是戴圆道冠的道士,拼合而成一个光头和尚,象征着儒释道三教合一。大阿福手里拿着一幅图,画着九条河汇流在一起,象征九流归一。整一副图表达了三教九流混同归一的意思。
画面上方刻有“三教圣像赞”,很有意思,摘录如下:
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 纲常是正。农流务本,墨流备世,名流责实,法流辅制,纵横应对,小说咨询,阴阳顺天,医流原人,杂流兼通,述而不作。博者难精,精者未博。日月三光,金玉五谷,心身皮肤,鼻口耳目,为善殊途,咸归于治。曲士偏执,党同排异,毋患多岐,各有所施。要在圆融,一以贯之。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
最后一句说明的要义:“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混同归一,符合大一统的中国传统价值观。
少林寺大雄宝殿于1986年重建,殿内供奉三世佛像,正中为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胁侍为文殊、普贤两菩萨,他们合称“华严三圣”;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又称“大医王师”,其胁侍为日光、月光两菩萨;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胁侍为观音、大势至两菩萨,他们合称“西方三圣”。殿内柱基均为雕刻高1米多的石狮。
大雄宝殿位于天王殿后。大雄宝殿是寺院佛事活动的中心场所,与天王殿、藏经阁并称为三大佛殿。原建筑毁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1986年重建。殿内供释迦牟尼、药师佛、阿弥陀佛的神像,殿堂正中悬挂康熙皇帝御笔亲书的“宝树芳莲”四个大字,屏墙后壁有观音塑像,两侧塑有十八罗汉像。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药师佛的神像,屏墙后面悬塑观音像,两侧有十八罗汉侍立。大雄宝殿东侧的殿宇是紧那罗殿,重建于1982年。
钟楼鼓楼
钟楼和鼓楼,坐落在大雄宝殿的两侧,东面为钟楼,西面为鼓楼,两座楼均有四层,造型巧妙,巍峨雄伟,是我国建筑史上的珍品。原建筑毁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后来在1994年和1996年,当地政府按照两楼原先的样子重新修建。
“晨钟暮鼓”是寺僧起居和进行佛事活动的一种信号。钟楼前碑刻为《皇帝嵩岳少林寺碑》俗称《李世民碑》,刻立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正面是李世民告谕少林寺上座寺主等人的教文,表彰了少林寺僧助唐平定王世充的战功,右起第五行有李世民亲笔草签的“世民”二字,碑刻“太宗文皇帝御书”七个大字系唐玄宗李隆基御书。背面刻的是李世民《赐少林寺柏谷庄御书碑记》,记述了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也是影片《少林寺》拍摄的历史依据。
少林寺蔵经阁又名法堂,位于大雄宝殿之后的中轴线上,为高僧讲经说法和贮存佛经典籍之所。现存《中华大藏经》《龙藏》《大正藏》《高丽藏》及其他典籍计数万册。殿内原供达摩面壁石、法器及包括明代大藏经在内的5000余卷佛经图籍等。殿内现存有历史上保存下来的清康熙三年(1664年)的部分木刻版藏经。该殿内神龛上现供1997年缅甸居士所赠送的重16.5吨、长7米的巨型白玉卧佛一尊。东配殿为紧那罗王殿和东客堂,西配殿是六祖堂和西客堂。
藏经阁位于大雄宝殿之后。藏经阁,又名法堂,明代所建,毁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1994年重建,是寺僧藏经说法的场所。藏经阁藏书八百万卷,这是寺僧藏经说法的场所。内供有少林寺的一位缅甸国弟子于1996年揖赠的汉白玉卧佛像一尊。在藏经阁月台下有一口大铁锅,明代万历年铸造,是当时少林寺和尚用来炒菜用的小锅。藏经阁的东南面是禅房,是僧人参禅打坐的地方,对面的西禅房,则是负责接待宾客的堂室。
少林寺方丈院为第五进院落,这是兵火后山门内幸存的第一所建筑。中为方丈室,是历代住持和尚居住的地方。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高宗弘历曾留宿于此,因此一度易名“龙庭”。站在方丈室门口南望少室山主峰,山坡上横卧一块巨石,约10平方米,每当夏季雨过天晴,阳光直射石上放射出奇异光彩,遥望如白雪一片,晶莹夺目,故称“少室晴雪”,为中岳八景之一。
方丈室,是寺中方丈起居与理事的地方。乾隆曾西渡洛水至少林寺,即宿于此,并赋诗一首:“明日瞻中岳,今宵宿少林。”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9月30日,清高宗弘历游少林寺时即以方丈室为行宫,故又称“龙庭”。该室初建年代约为明初,经历代维修,现存建筑为清代遗物。
今室内正中置1995年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时信徒赠送的鸡血石“佛祖讲法”浮雕,北壁内侧置少林寺传代世系谱,东侧放置的是弥勒佛铜像,墙上挂有“佛门八大僧图”、“达摩一苇渡江图”。室内还有1980年日本赠送的铜质达摩像。
立雪亭原名“初祖殿”,又称达摩亭。立雪亭原是初祖殿东西两侧的亭子,两亭子被毁后,移名于初祖殿。现在的亭子面阔三间(11.37米),进深三间(7.39米),通高8.829米,平而近方形,是寺内唯一的一座单檐庑殿式建筑。殿内东南隅有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铸造的铁钟一口。此殿于1983年进行了维修。外壁原有碑刻,现已移于碑廊等处。
达摩亭,又称立雪亭,建于明代,1980年重新修缮。相传这里是二祖慧可侍立在雪地里向达摩祖师断臂求法的地方。殿内神龛中现供奉达摩祖师的铜坐像,是在明嘉靖十年(1531年)所铸。两侧分别是二祖慧可、三祖僧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龛上悬挂的匾额“雪印心珠”四字为清乾隆皇帝御笔亲题,字体遒劲,气势豪迈。此殿现为寺僧日常做佛事的场所。东配殿位于达摩亭西侧,于1983年重建,殿内有“阿弥陀佛”的石像和“达摩面壁影石”。
南北朝时,达摩来到中国,在南京见到了梁武帝。由于达摩修持的是大乘佛法,而梁武帝修持的是小乘佛法,达摩离开南京后,一苇渡江来到中原。 神光跟随达摩九年之久,有一次在雪中等待达摩开门,达摩要求神光天降红雪才传他真法。神光认为达摩在点化他,于是自断左臂,达摩因此称他为“慧可”,并赐他法名。
千佛殿少林寺千佛殿又名毗卢阁、毗卢殿、千佛阁,坐落在立雪亭后宽阔壮观的大月台上,是少林寺最后一座殿宇,也是寺中最大的殿阁建筑。该殿创建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经过明、清多次维修,特别是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大修之后,该殿建筑面貌已经改观。殿正面檐下悬一大型风字匾,题“西方圣人”四字。佛龛中供明代铸造的毗卢佛铜像。殿东、西、北墙上有大型彩色壁画——五百罗汉。高7米,面积330多平方米,其规模之大为全国同类壁画中所罕见。五百罗汉形貌奇特,分为35组,各表达一个故事,据说色彩数年一更。整个三层画面采用重彩平涂法,朱黑和谐,勾勒粗劲有力。线条简练,笔法流畅。东壁是明代雕刻的阿弥陀佛玉石像。殿内地面上有48个排列成深20厘米的陷坑,据说是少林武僧练拳习武的脚坑遗址。
千佛殿,位于立雪亭后面,又名毗卢殿,是寺内最后一进大殿。殿内的壁画非常有名,是少林寺壁画中的珍品。大殿背面及东、西两墙壁上都绘有彩色壁画,最著名的有“十三棍僧救唐王”、“五百罗汉毗卢图”,色彩艳丽、构图和谐,衣袂飘飘,展示了唐代壁画的高水准。殿内正中还供有毗卢佛铜像和白玉释迦牟尼像,面积达几百平方米,是寺内现存最大的殿宇。另外,千佛寺地东侧有白衣殿,西侧有地藏殿。
少林寺千佛殿的西厢为地藏殿,东厢为白衣殿。白衣殿内供奉白衣观音铜像一尊。殿内三面墙上绘有彩色壁画,均系晚清所制。北面和南面绘的是众僧徒手和持械练拳习武的动作,所以千佛殿亦称拳谱殿或锤谱殿,北面山墙上绘湛举和尚在殿前指导僧徒拳赛的情景。后壁北端二间绘“十三和尚救驾唐王”与“活捉郑将王仁则”的传统故事。神罩两侧绘制的是降龙伏虎图,东北和东南壁角是文殊骑青狮和普贤骑白象等。
寺西300米处,有一片宏大的古塔群,这是安葬历代高僧、住持、大和尚的坟墓,占地约1.4万平方米,共有唐、宋、金、元、明、清历代250多座砖塔和石塔,为中国最大的塔墓群。塔从一级到七级,为四、六、八角,也有柱体或锥体,空心实心均有,大都雕刻塔铭题记。塔林是中国研究砖石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
少林寺西约三百米处的少室山脚下,有一片中国最大的塔林。它南临少溪,背依龙虎岭,东接伏牛山脉,西依当阳坡,林木葱郁,环境秀美幽雅,这就是著名的少林塔林,它是少林历代高僧、住持方丈的墓寝。
塔林中现存从唐至今的各类塔256座,其中元塔47座,仅次明塔的存量。据说现存塔仅是原来的二分之一,其余被历年来山水所冲毁。这里的47座元塔其建筑风格、砖石雕刻为研究元代的建筑艺术留下了宝贵实物。更可贵的是,几乎每座塔都有塔铭留存,为研究少林寺的历史和元代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几座重要的元塔,如裕公塔、月岩长老寿塔、还远长老塔等都建在塔林中间。
塔林中部偏东有一座建于后至元五年(1339年)的“菊庵长老灵塔”,这是一座单层密檐式砖塔,叠檐五重,造型秀丽,塔后壁镶嵌着“显教圆通大禅师照公和尚塔铭并叙”的石碑。碑文和书丹并出自“当山首日本国沙门邵元”之手。法照禅师号菊庵,朝廷赐号“显教圆通大禅师”。他在至治二年(1322年)被礼请为少林寺住持,第二年圆寂。十六年后门弟子子珍请当时为当山首座日本和尚邵元撰文书丹,留下了这座塔铭。
由于铭文出自一位日本高僧之手,并且文辞书法都具有相当高的造诣,尤显珍贵。 少林寺塔林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大古塔建筑群,是古塔建筑群世界之最。
一名僧人在给游客写福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