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铜线通车,主城到大路镇方便了。
乾隆巴县志卷之二建置里社场镇记载:“祥里。……大路崖,二甲,离城百二十里,三六九。”
同治璧山县志卷之一舆地志集市记载:“大路场,县北五十里。”
重庆城到铜梁县城的老大路过大路场
道光重庆府志武备志卷五塘铺记载:“铜梁县。底塘铺,在县东门外。桐梓铺,东南十五里。……镜滩铺,东三十里。墙光铺,东五十里。大路崖铺,东七十里。接龙铺,东九十里。青木关铺,东一百二十里。额设司兵二十名,镜滩以下五铺接递府城公文,司兵十一名,系乾隆五十四年捐设。”
璧山县志(1996年03月)记载:“第一篇建置沿革。……第三章镇乡。……第二节乡。……大路乡,距县城20公里。大路区公所和乡人民政府驻大路场。清初名大路崖场。1930年置大路镇,1935年为联保,1940年7月为大路乡。抗日战争时期,战时儿童保育总会第五保育院迁大路乡。解放战争时期私立大道中学在此建立。1952年12月分出新民乡,1956年5月又并入。1958年9月为大路公社,1962年4月分出新民公社。1978年2月,与新民、龙溪3个公社合并为大路公社。1980年3月分出新民、龙溪,仍为大路公社。1984年1月恢复乡建制。辖天福、三担、前锋、红坪、阳河、牛背、天堂、大沟8个村。计2928户,12056人,其中农业人口11040人,耕地面积10079亩。有铁业、竹木棕制品。皮鞋、汽车运输等乡镇企业。县大路中学(完中)在境内天福村。”
大路场南街
四川省重庆市地名录(一九八四年十二月)记载:“四、行政区划(附:主要路、街、巷)。……19.璧山县。……
大路区
位于县境中部偏北。区以驻地大路场得名,距县城20公里。东界巴县,西连铜梁。面积109.9平方公里。辖6个乡,53个村。有71,84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437人)。均为汉族。
解放前为第五区。1953年将所辖青木乡划归巴县(解放前两县各管一部)。区公所迁大路场,更名大路区。辖区东、西两侧为低山,中部为丘陵区。有耕地66,425亩,百万方水库3座。主产水稻、小麦、玉米、红苕等,并产蚕茧、黄花、茶。黄花质量优良,为有名产品。低山区原盛产竹木,因滥砍滥伐,已遭破坏,现正新造中。地下资源有煤、铁矿。文教卫生事业,全区有高中1所,初中7所,小学56所,区、乡医院1所,医疗点47处。全区乡乡通公路。境内有县办煤矿、铁厂、水泥厂、造纸厂。
大路乡
位于县境中部偏北。面积19.9平方公里。辖天福、三担、前锋、红 坪、阳河、牛背、天堂、大沟8个村。11,641人。乡以驻地大路场得名。距县城约20公里。当地宋代曾建红十古镇,后遭火灾,仅剩下大路岩边几家店铺,后发展成场,故名大路。解放前后均为大路乡。地处低山、丘陵,有耕地10,159亩。百万方水库2座。灌溉面积5千亩。主产粮食,并产黄花、蚕茧、茶等。”
接龙场五云街
乾隆巴县志卷之二建置里社场镇记载:“祥里。……接龙场,一甲,离城百一十里,二五八期。”
同治璧山县志卷一舆地记载:“集市。……接龙场,县北三十里。”
四川省重庆市地名录(一九八四年十二月)记载:“四、行政区划(附:主要路、街、巷)。……19.璧山县。……大路区。……
保家乡
位于县境北部。面积15.5平方公里。辖保乡、保家、郭家、瓦厂、四维、染坊、福里、马家、龙泉、冉竹10个村。12,318人。驻地接龙场,距县城14公里。该场一庙宇正殿内刻有一青龙,故名青龙场。清代青龙遭雷击毁,后又接上,遂改为接龙场。解放前、后均为接龙乡。因重名,1984年以一村名改为现名。地处低山、丘陵。有耕地11,623亩。主产粮食,并产蚕茧、柑桔等。地下资源有煤。境内有县煤矿和磷肥厂。”
璧山县志(1996年03月)记载:“第一篇建置沿革。……第三章镇乡。……第二节乡。……保家乡,距县城14公里。乡人民政府驻接龙场。明朝建场时取名青龙场,清名接龙场。1930年置接龙镇1935年为联保,1940年7月改名接龙乡。1953年5月分出部分村建保家乡,1956年5月并入接龙乡。1958年9月为接龙公社。1978年2月六塘、接龙、蒲元3个公社合并为接龙公社。1980年3月分出六塘、蒲元两个公社仍为接龙公社。1984年1月恢复乡建制,9月更名为保家乡。辖保家、保驾、郭家、四维、染房、瓦厂、福里、马家、龙泉、冉竹10个村。计3004户,12657人,其中农业人口11839人,耕地面积11419亩。有煤窑、建材、建筑、运输、农机修理等乡镇企业。境内有县办重点企业鞍子煤矿鞍子水泥厂。”
旧时重庆城到铜梁县城的老大路、璧山县城到合川县城的老大路过接龙场。大路场经接龙场到青木关的古道线路:大路场~王家么店~接龙场~石门坎~关口~青木关。(璧山县附铜梁县城地形图局部,十万分一之尺,中华民国二十年六月测图二十三年三月制版三十年九月印刷,军令部陆地测量总局。)
璧山县志(1996年03月)记载:“第七篇交通邮电。第一章交通。……第二节交通建设。一、道路。(一)民路。
……西北路,璧山称县北小路,乃重庆到合川的旱塘路线,全长115公里,由青木关进入县境,经六塘、七塘、八塘,在风垭入合川界,跨县境35公里,路宽1.7米。公路通车后行人少。部分路段作民路使用,而今八塘至风垭段保存较好。
西北路在青木关关口处分支路一条称西北路支路,乃重庆至铜梁的急递铺路线,从青木关口入县境,经接龙(今保家乡)、大路场、茨竹沟入铜梁界,跨县境25公里。路宽1.7米。福里树至八塘通公路后被取代。现山区路段保存较好,仍作民路使用。
……
璧合路,出县城北门,经岩子塘、补天桥(磨滩河)、上、下蒲元场、接龙(今保家)、六塘、七塘、八塘抵合川界,跨县境45公里。公路通车后,此路部分路段仍作民路使用。”
接龙场到青木关的古道线路:接龙场~马家店~石门坎~关口~青木关。(青木关地形图局部,五万分一之尺,中华民国三十五年三月清绘四十一年五月复制,联合勤务总司令部测量处。)
远处垭口就是马家店
李花白
桃花红
石门坎
联庆桥
这儿上去是大关门
关口,左边走铜梁、合川,右边走璧山县城。
青木关关口,大关门为成渝环线高速所占据,小关门为成渝公路所占据。
同治璧山县志卷之一舆地志古迹记载:“石壁血書,在縣東北青木關,相傳明末有將軍姚姓者,駐軍此地,嚼指血書甲申四月二十八日余帥帥至此數字於壁,每天陰則見,晴則糢糊不甚明。”
同治璧山县志卷五之武备志记载:“關寨。……青木關。在縣東北三十里,府志云寶峯山口也,上接縉雲直抵嘉陵,下連虎峯至於岷江,横亙二百餘里,驛路達銅梁合州,此其要隘也,距巴縣九十里,距巴縣屬之土主場三十里。”
璧山县交通志(2001年11月)记载:“第二章古道古桥。第一节古道。……
三、西北路
此路在县北,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璧山县志称:县北小路。
此路是重庆府去合州(合川市)陕西而过境的旱塘路线,重庆至合川全程230华里,跨越县境为70华里。
此路路宽五市尺许,全为石板镶嵌或石壁开凿而成,八塘至风垭一段,长约十华里,路而如故,硬石开凿之石梯已被行人走下凹7、9市寸深,其余路而损坏不堪,沿途补路碑记无。
此路未被渝南公路取代前,源源不断的行商客旅,每日过往青木关隘者达2、3千人,沿途幺店生意兴隆,日日客满。
此路与小川东路同起于三圣殿,相沿到小龙坎,再往西北方向行进。1、金刚坡;2、高滩桥;3、八庙场;4、青木关;5、青木关口;西北支路在此分道(属沙坪坝区辖)。6、温汤驿;(六塘镇)7、伏虎寺;(瓦店子)8、杨家场;(七塘镇)9、会龙桥;10、蛮坟场;11、新市镇,又名:青石镇(八塘镇)12、狮子桥;13、三岔河桥;14、风垭(上列6至14均属壁山县所辖,但风垭系壁合两县交界处)此处原修筑石墙和石寨门,门墙石料被九塘乡深水村兴修水利和保管室而拆毁。此处附照片15、九塘;16、十塘;17、南津街;18、合阳驿;(合川城。上列巧至18属合川市辖)
此路由合川城经武胜、南充、西充、南部、苍溪至广元园山驿,接金牛道去此路,秦汉时期为巴郡至秦陇的要道,唐朝称嘉陵道;明、清时期为重庆去陕西的正北路。
这条古路在新中国成立后,以渝南公路为中心所构成的公路网予以取代。
四、主要古道支路。……
(二)西北路支路
此路山西北路在青木关关口分道去铜梁方向的古路,又是铜梁县往重庆设置的‘急递铺’而跨越县境的路线。
此路自青木关关口分道起,至铜梁县城止,全程115华里,通过璧山县为55华里。并在茨竹沟壁铜两县交界之界牌处,设有寨墙寨门两道,即前、后寨门,两寨门相距数丈之地,现虽拆毁,仍有废墙残存可见(附照片)。
此路开辟年代久远,壁铜交界处前后数里地势险要,山坡陡,路面宽五市尺许,全系石板镶嵌而成,但有部份视其地势,在石岩上硬截开凿而成,有的石级被行人踩成下凹六至七市寸深的小石槽,每日行人络绎不绝于途,民国时期,亦为人行、启挑、畜运、商旅要道,沿途有食宿之便的客店,往来货物有:百货、布匹、糖、盐、粮食、山货、药材等。
此路接西北路所经之青木关关冂,在此经过下列地址或‘急递铺’到达铜梁县城。
1、接龙铺;2、大路崖铺;3、花石沟;4、团坝桥;5、宝光寺;6、茨竹沟;7、界碑(壁铜两县交界处)8、墙光铺(自此起均属铜梁县地界);9、镜滩铺;10、桐梓园;11、雁渡桥由此从东门进人铜梁城。
此路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修筑的成渝公路和绵(阳)璧(山)公路逐步取代,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公路客、货运输遍布城乡,对此已完全取代,所留存的路段,唯县内茨竹沟一段完整如故,至今仍肩负着沿途行人赶集往来之重任。
……
六、古道之关隘。……
(三)青木关关口。
青木关口。位于本境北的宝峰山下的西北路古路上,修有大,小关门各一道,并修筑关墙而连接大小关门,这展示出在地势险要的位置上更加坚固。在大关门之下的石崖上有一遗迹‘石壁血书’。‘相传明末(崇祯十七年即公元1644年)有将军姚姓者驻军于此,嚼指血书:甲申四月二十八日余率师至此。’数字余壁,每天阴则见,晴则模糊不甚明。小关门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因成渝公路线骑门而过被拆除。大关门于建国后青木修建粮仓被拆而毁。”
乾隆巴县志卷之一疆域山川记载:“祥里。宝峰山,一甲,城西北一百里,高四里,岗长六十里,奇峰异谷,翠黛烟笼,山半温泉,又名温泉山,有温泉寺,寺侧洞深二丈,昔传有蟒为妖,经大茆真人法驱之,民获安,今称大蟒峡,有邑人学士江朝宗碑记入艺文。”
同治璧山县志卷之一舆地志山川记载:“宝峰山,县北八十里,高四里,奇峰异谷,翠黛烟笼,山半有温泉,泉在温泉寺,寺侧有洞深二丈,昔传有蟒为妖,大茆真人以法驱之,民获安居,今称大蟒峡,邑人江朝宗有记。”
四川省巴县地名录(一九八三年九月)记载:“四、行政区划和自然村。……青木关区概况。
青木关区位于县城西北,西临璧山县,东、北接北碚区,南与虎溪区接壤。面积117.64平方公里,耕地74724亩。辖1个镇,6个公社,63个生产大队,518个生产队。有18856户,7437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906人)。除回族2人,布依族2人,白族和彝族各1人外,均系汉族。区驻地青木关,距县城74公里。
解放前辖区分属巴县第三、第四区。解放后一九五一年将青木、兴隆、凤凰三乡划归北碚市。一九五三年此三乡又划归巴县,并调整区划,增建三桥、保农、中梁三乡,新建为巴县第四区,驻兴隆场。一九五五年区公所驻地迁青木关,以驻地更为现名。一九五九年冬改为青木联社,一九六一年恢复青木关区。一九六六年‘文革’初改名胜利区,一九六八年仍恢复青木关区至今。
境内东部有中梁山,南北走向,主峰猪头寨,海拔702米。西有缙云山脉纵贯南北,中部丘陵起伏。梁滩河(常年河)从南向北流经4个公社进入重庆市北碚区,汇入嘉陵江。辖区内河长25.7公里,并有梁滩、罗家坝等较大桥梁横跨河面。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约1100毫米,全年无霜期345天左右。本区地下水源较丰富,青木关镇有温泉水,水温27℃;青木公社的联庆、柿子等大队已钻出地下水供当地工厂及农业生产使用。全区有小(一)型水库3座一一工农坝水库、桂花水库、干堰塘水库,蓄水量都超过100万立方米,并都完成了提灌和自流等配套工程。另有小水库12座,塘427口,堰19条,蓄水量共148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8400亩。
全区以农业为主,主产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解放后,农业生产发展较快,粮食总产量由一九五二年的3014万斤上升到一九八〇年的5396万斤,增长79%。一九八〇年产油菜籽51.7万斤、花生2.1万斤、芝麻1.1万斤、烟叶1.5万斤、蚕茧26.1万斤、茶叶10.3万斤、水果50万斤、鲜鱼5万斤。年终生猪出槽46391头,圈存46204头。全年农副业总收入1057.5万元。一九八〇年社员人均分粮509斤,人均分配84元。林业近年有所发展。凤凰公社的石翁林场,营造有大片杉木林,青木公社联庆大队的松、四楞大队的竹茂密成林。中梁的茶树,青木的柑桔,凤凰的广柑、李子产量都较高。近年全区造林面积达2500亩。
工业方面:青木果酒厂所产果酒,量多质优,著名的白葡萄洒畅销全国。青木茶厂所产红茶,已进入国际市场,享有盛誉。境内还有四川仪表厂、青木瓷厂、肖木煤厂等。一九八〇年各公社有农机站、砖瓦厂、织布厂等共117个社队企业,总产值613万元。
财贸交通方面:有人民银行办事处1个,农业银行营所1个,信用社6个,一九八〇年存贷总额1388万元。国营、供销社和集体经营的各类商业及饮食、服务业等87个单位,一九八〇营业总额1152.3万元,其中利润28.2万元。本区现已社社通公路,并有襄渝铁路纵贯三个公社。回龙坝火车站已成全区物资主要集散地。有邮电支局1个,邮电所2个,邮政代办所2个,社社通电话。
文教卫生事业:全区现有完中1所,公社中学5所,小学59所,幼儿园6个,教师647人,在校学生12999人。儿童入学率达98.7%。另有巴县师范学校1所。有区卫生院1所,公社卫生院5所,医务人员117人;各大队都有卫生室,赤脚医生共130人。全区有电影院1个,每个公社都有电影放映队和广播站。一九八〇年计划生育率达87.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74‰。
青木关镇概况。
青木关镇位于县城西北,距县城74公里。四周界青木公社辖区。面积1.5平方公里,三个居委会,有两条街,1130户,5490人。除回族2人、布依族2人、白族和彝族各1人外,均系汉族。镇人民政府驻青木关。
青木关原名青母关。相传,明朝末年,此关口一带有大蟒为患。一母至此被蟒吞食,其子清查访母亲下落,知母被害,奋勇斩蟒除害而得名‘清母关’。后谐音为青木关。民国初年成集市。解放前由巴县、璧山县各管一半。解放后一九五一年全部划归北碚市。一九五三年划归巴县属青木乡。一九五四年成立青木关镇。一九六六年‘文革’初曾改为胜利镇,一九六八年仍恢复青木关镇至今。
本镇地处缙云山脉峡峪中,南北两山对峙,成渝公路从东向西穿峪而过,向北有青(木关)北(碚)公路。新老街之间有小溪,溪上建石桥四座连接两街。街道有新青路、青北路。新青路长1160米,均宽12米,驻有区公所、镇政府、派出所等机关单位和百货大楼、邮电大楼、青木旅馆、电影院等。全街商店林立,商业繁荣。青北路长900米,均宽约8米,主要是农贸市场和居民住宅。
该镇地处成渝公路线上,交通较方便。工商业发展较快,镇内有省属四川仪表厂及县属巴县青木果酒厂、青木煤厂、青木瓷厂、青木汽车配件厂和供销社、粮站、商店、食堂、旅馆等30个单位。街道工业有织布厂、机电厂、织袜厂、玻璃厂等13个,职工600余人,一九八〇年总产值360万元,其中利润28万元。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教育部迁此,设有音乐学院、体训班、劳作师范、中大附中、社教院附中等院校。现有巴县师范、巴县第四中学、青木关镇小学、建青小学、镇幼儿园等校,共有中小学教师150余人,在校学生2000余人。有电影院1个。一九八〇年计划生育率达10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49‰。
青木关区,以驻地青木关得名。
青木关镇,因驻地青木关得名。
青木关,传说原名青母关,后谐音为青木关。青木关区、青木关镇、青木公社驻地。集镇有5490人。
新青路,解放前,名建青路,后为新街,1953年改为现名。
青北路,解放前曾名建璧路,后为老街,1952年改为现名。
青木公社概况。
青木公社位于县城西北,西与璧山县连界。驻地青木关,距县城74公里。面积28.8平方公里,耕地15002亩。辖15个生产大队,121个生产队。有4052户,1561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4人)。均系汉族。
民国十九年建青木乡。以驻地青木关得名。解放后一九五一年划与北碚市。一九五三年又划归巴县仍名青木乡。一九五四年由青木乡划出青木关街道建青木关镇。一九五八年为青木公社。一九六六年‘文革’初曾改名胜利公社,一九六八年仍恢复青木公社。
境内东部浅丘起伏,西部是缙云山山地。全社耕地70%在浅丘,30%在山地。林地约占总面积的38%,多分布在西部山地。有工农坝等水库3座,塘55口,蓄水量23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5451亩。
全社以农业为主。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兼种油菜,并产茶叶、柑桔、蚕茧等。农业生产发展较快,一九五二年粮食总产652万斤,一九八〇年上升到1058万斤,增长62%。一九八〇年产油菜籽7.9万斤、柑桔14.7万斤、西瓜79万斤、茶叶7.2万斤、蚕茧5.9万斤。年终生猪出槽11101头,圈存9784头。全年农副业总收入为247.3万元。社员人均分粮463斤,人均分配91元。社队企业有茶厂、煤厂、农机站等18个,一九八〇总产值为113万元。公社茶厂所产红茶于一九八〇年进入‘广交会’,评为国产第二名,畅销国内外。交通方便,有公路西到璧山县,北达北碚,东南经陈家桥到重庆市中区,并有专车直达县城。
文教卫生事业:现有幼儿园3个,小学6所,教师共47人,在校学生1093人。有电影放映队1个,广播站1个。大队卫生室15个,赤脚医生31人。一九八〇年计划生育率达85.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28‰。
……”
国立音乐院纪念亭
重庆市志•第十卷(2005年11月)记载:“教育志。……第七章高等教育。……第二节抗日战争时期的高等教育。一、高等学校的迁置。……抗战时期内迁重庆高等学校一览表。……国立音乐学院,原校址上海,迁渝时间1941年至1946年,青木关,1941年在璧山县蒲云乡松林岗成立分院。”
成渝公路这边是小关门
青木关关口遗址
老大路
乾隆巴县志卷之一疆域山川记载:“温泉。……宝峰山温泉,祥里一甲,县西北一百里,在青木关,宝峰山上有宝峰寺,亦名温泉寺,水极热,磺气重,不可浴。”
这里面是袁家沟,抗战时期的中央大学附属中学在四楞碑,三线建设时期的川仪十六厂也在这里面安家。
判断,乾隆巴县志关隘里记载的正里八甲青木关就在两山最狭窄处,关隘在正里八甲,过关就是祥里一甲会龙场。
乾隆巴县志卷之二建置里社场镇记载:“祥里。会龙场,一甲,离城百里,一四七期。”
乾隆巴县志卷之二建置关隘记载:“青木关,古关,县西北一百里,正里八甲,宝峰山口,宝峰上接缙云直抵嘉陵,下连虎峰至于岷江,绵亘二百余里,其通成都驿路,龙洞关出璧山之玉兔山为一要隘,走铜梁合州以到川北,则青木关为一要隘耳。”
同治巴县志卷之一疆域志关隘记载:“青木关,县西北一百里,正里八甲,宝峰山口,宝峰上接缙云直抵嘉陵,下连虎峰至于岷江,绵亘二百余里,其通成都驿路,由龙洞关出璧山之玉兔山为一要隘,走铜梁合州以达川北,则青木关为一要隘。”
光绪巴县乡土志下卷道路记载:“正西陸路〇出通遠門十里佛圖關,十五里石橋舖,又十里二郎舖,又二十里白市舖,又十七里鳳山舖,又十五里走馬岡,交壁山縣界。
又西北陸路,由佛圖關分路,十五里小龍坎,十五里上坡到高店子走果老山,十里至永興場,十里到虎溪河,踰山分界到壁山縣城。
又由臨江門趕船上水至磁器口,登岸上滾柴坡到對角橋,十里廖家店,走𥕢上四里合高店子支路。
又由廖家店下金剛坡計四里,又三里餘至萬壽橋,八里至土主場,十五里八廟堂,又十五里青木關,交壁山界。”
青木关这儿解放前是连界场镇,巴县、璧山县各管一半,都建有青木乡。解放后一九五一年全部划归北碚市,一九五三年划归巴县管辖。1995年1月,由巴县划入沙坪坝区管辖。
同治璧山县志卷一舆地记载:“集市。……青木关,县东北三十里。”
民国巴县志卷二建置上镇乡表记载:“一区。……青木乡,三六九,一百一十里,凤凰二十里,土主四十里,虎溪三十。”
青木关这儿是重庆西北路旱塘的第五塘
乾隆巴县志卷之五兵制塘汛记载:“西北路旱塘,三圣殿,十里佛图关,三十里白岩镇,二十五里金刚坡,十五里高滩桥,二十里青木关,二十五里温汤驿,二十五里杨家场,二十里青石镇,十里风垭塘,交合州界,俱右营,每塘兵二名。”
民国巴县志卷一疆域中山脉记载:“西山,由南北迤入县境者为老关口,界三县,旧为成渝孔道,重庆第一关,……复北迤茶叶寨,再进山断中开,曰青木关,人家百余,县与璧山分治焉,成渝马路经途也,西北温泉寺隶璧山,而其水则涓涓东注县境,东衍为凤凰乡之三岔古书二山,由青木北徂为野水沟,哆口石,石老峰片石危峙,伛偻作老人状,……”
梁滩坝,旧时巴县西里膏腴之地。
重庆市沙坪坝区志(1986-2015)(2020年7月)记载:“第一篇建置区划。……第三章街(镇)概况。……第二节镇。……
凤凰镇
地处沙坪坝区西北部,东与回龙坝镇、土主镇隔河相望,南与青木关镇相邻,西与璧山区六塘镇接壤,北与北碚区歇马镇相接。辖区面积31.7平方千米。凤凰镇因驻地而得名。明末清初名杨家庙,后名凤凰场。1929年称凤凰里。1930年6月,建凤凰乡。1935年称凤凰联保,1940年复称凤凰乡。1951年2月,凤凰乡划归北碚(为北碚市五区大田乡)。1953年4月复归巴县,同年6月划凤凰乡部分辖区建扶南乡,1954年4月扶南乡并入。1958年9月,改凤凰公社,次年2月称凤凰管理区,1960年2月复称凤凰公社。1966年易名为红光公社,1968年复名凤凰公社。1982年恢复为凤凰乡,1993年12月,撤凤凰乡建凤凰镇,原三桥乡斑竹村和回龙坝乡的踏水、蹬子村划入。1995年1月由巴县划入沙坪坝区,由原17个行政村调整为7个行政村。2015年12月,辖凤凰1个社区和皂桷树、凤凰桥、八字桥、胡南坝、杨家庙、五福、威灵寺7个行政村。常住人口2.8万人,户籍人口 2.1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8万人,有土家族、苗族等12个少数民族,人口92人。”
这边也是梁滩坝,远处是老大路上的土主场,右边最远处看得见歌乐山。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教育部在青木关温泉寺,1970年巴县师范学校在这儿,1998年9月巴县师范学校并入青木关中学。
乾隆巴县志卷之二建置寺观记载:“祥里。……温泉寺,一甲,宝峰山,宋元丰间高僧志公曾挂锡,岁久寺圮,明宣德间重建,弘治十年邑人侍读学士江朝宗有碑,入艺文。”
乾隆巴县志卷之十二艺文记一记载:“明。……温泉寺碑記,侍讀學士,江朝宗,東之,邑人。
渝郡西去城百里許有山曰寶峯山之下有峽曰大蟒泉曰温泉世傳在昔有蟒爲妖擾害民物時大茆眞人經其地以術驅之人獲安堵害既平立寺於山之麓因地有溫泉遂以名宋元豐閒高儈誌公愛其靜挂錫於此歲久傾圮寺幾廢國朝宣德壬子有儈眞金重建其宇塑如來羅漢諸像金飾輝煌照人目睫眞金圓寂後得郡之縉雲山勅賜崇教寺儈永剛徒祥海者超悟禪宗有一島白雲千江明月之概爲近寺居民所敬信延之以續眞金之緒師徒亦欣然至止協心共濟復建天王殿說法香積二堂前後堦墀東西兩廊以及山門橋道凡所闕略悉皆増置僃極完美弘治戊申永剛亦西歸祥海服其宿訓行彼淸規禮弔者爲之觀感憶創造之由徒聞諸故老常恐祀遠而湮浸無徵也因有刊石之舉而問記於予予惟天下山川固多名勝然山不能自名恒因人而顯如誌公之於潛山慧遠之於廬山粲師之於皖山概可見矣故不以其人則以其地不以其地則以其事溫泉梵刹之建其殆以事歟在初建之意謂以蟒除建寺鎭攝保患不知自古妖氣之作皆由人事之不和所召我國家列聖相承率皆以一身之和和天下之不和而和氣感召位天地育萬物彼西方佛子曾能致秋毫之力哉因請記併誌此以解羣惑且以警吾人修人事之和也。”
乾隆巴县志卷之一疆域山川记载:“溪。……祥里。李石溪,出宝峰山至北碚入江。”
乾隆巴县志卷之二建置水利记载:“祥里。李石溪堰,一甲,自青木关引水。”
四川省重庆市地名录(一九八四年十二月)记载:“四、行政区划(附:主要路、街、巷)。……10.巴县。……
青木关区
位于县城西北部。西界璧山县,东、北与北碚区接壤。面积约118平方公里。辖6个乡、1个镇,63个村。共75,25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906人)。有白、彝、回、布衣少数民族6人。驻地青木关,距县城74公里。辖区解放前为第三、四区,1951年曾划部分入北碚市,1953年划回改为第四区,1955年以驻地改名青木关区。
地处中梁山与缙云山脉之间,丘陵起伏,梁滩河流经辖区。耕地74,724亩。地下水源丰富,青木关镇有水温27℃的天然温泉。建有大、小水库、塘近450处,灌溉面积达28,400亩。主产稻、麦、油菜子、蚕茧、茶等。林业亦发达,产杉、松、竹以及柑桔、李子等。特产‘白葡萄酒’畅销全国,‘红茶’已进入国际市场。
有乡镇企业117个。县师范学校1所,中学6所,小学59所,卫生院6个,电影院1个,各乡都有放影队和广播站。
襄渝铁路在区内设有回龙坝火车站,乡乡通公路,成渝公路贯穿辖区,交通方便。境内有四川仪表厂、青木瓷厂、煤厂等。
青木关镇
位于县城西北。面积1.5平方公里。设3个居民委员会。5784人(其中少数民族6人)。驻地青木关,距县城74公里。解放前巴县、璧山县各辖半条街,1951年划入北碚市,1953年划回巴县。1954年建镇,以驻地得名。地处缙云山狭谷中,成渝公路线上。主要街道有新青路、青北路,街间小溪由四周泉水汇流而成,有温泉之称。境内有四川仪表厂、果酒厂等。
青木乡
位于县境西北部。面积28.8平方公里。辖工农桥、燕湾、青㭎、石门、石花、木水、新龙弯、么堂、棕树、三丘、长岗、柿子、大鹿池、高坪、联庆15个村。15,819人。驻地青木关,距县城74公里。1930年设乡,以驻地得名。解放后仍置。境内东部为浅丘,西部为缙云山山地,林地占总面积38%。耕地1.5万亩。主产粮食、茶、柑桔等,特产‘红茶’,1980年被评为全国第二名。有公路通县城及北碚、璧山等地,交通方便。”
重庆市沙坪坝区志(1986-2015)(2020年7月)记载:“第一篇建置区划。……第三章街(镇)概况。……第二节镇。……
青木关镇
地处沙坪坝区西北部,位于缙云山脉和梁滩河之间的槽谷地带,因两山而形成险要隘口。东邻土主镇,西连璧山区蒲元镇,南界陈家桥街道,北壤凤凰镇。辖区面积32.27平方千米。1791年,巴县借璧山县青木关,设置八庙堂办事机构,从此,青木关由巴县、璧山分治。1930年6月,建巴县青木乡。1935年称青木联保,1940年复称青木乡。1951-1952年,先后将巴县、璧山县共管的青木乡划归北碚市,璧山县青木乡划归北碚后改名关口乡。1953年5月,巴县、璧山县共管的青木乡划归巴县。同年6月,划青木、关口乡场镇部分建青木镇,面积1.5平方千米。1954年3月,关口乡并入青木乡。1958年9月,青木乡与青木镇并建青木公社,次年2月改称青木管理区,5月恢复青木镇。1966年初改名胜利镇,1968年恢复青木镇名。1980年始称青木关镇。1985年,撤青木乡并入青木关镇,面积30.30平方千米。1995年1月,由巴县划入沙坪坝区,由15个行政村调整为5个行政村。2015年12月,辖青云街、新青路2个社区和青木湖、管家桥、石碾桥、关口、四楞碑5个村,辖区户籍人口2.36万人,常住人口3.24万人。”
有人说这是蟒蛇洞
乾隆巴县志卷之二建置驿递记载:“铺递。
原额,查前明巴县地方例设四十七铺,司兵一百四十五名,工食多寡不等,府门司兵八名,每名岁支银十两,江北等十四铺每铺司兵三名,佛图等七铺每铺司兵五名,蒙溪铺司兵四名,以上每名岁支银八两二钱,南城等八铺每铺司兵三名,每名岁支银七两二钱,鸳鸯等八铺每铺司兵二名,每名岁支银五两三钱,背峰等八铺每铺司兵二名,每名岁支银三两六钱,岁共支银一千零五十七两八钱,遇润加增银八十七两五钱五分。
经制,查,康熙六十年川督年羹尧奏称,直隶各省皆设铺司,川省兵燹之余未经请复,公文系付塘兵传递,偏僻州县里民输送不能如式包护,擦损印封甚至失遗无可寻究,请于衝途每铺设司兵四名,次衝设三名,偏僻设二名,每名月支银六钱,部议准设,其工食银照广西例,每名月支工食银三钱五分,巴县议次衝,雍正元年八月内底铺及四路共设四十九铺,司兵一百七十四名,知县周仁举以每名三钱五分不敷工食通融办理,将原报铺递四十九处并作二十九铺,实设铺司兵六十二名,每名月支银九钱,岁共支银七百三十两八钱,雍正六年三月内奉文尽行裁革,公文仍交塘兵递送,乾隆二年少詹隋人鹏奏称,革除铺司概用塘兵递送公文于边省尤属不宜,请复设铺司以重邮传,知县王裕疆于原报四十九铺外添设六铺,底铺及四路共五十五铺,司兵一百五十九名,每名月支工食银五钱,岁共支银九百五十四两,遇润加增银七十九两五钱,奏销各铺原册,俱按十里详报,與实在里数不符,核正于左。
底铺衝路,巴县次衝,城内接递五路公文,照衝路例,设铺司一名铺兵三名。
……
西北路次衝,由底铺十里至佛图关,十里龙坎,十里白崖,十里石道,十里金刚,十里高滩,十里八庙,十里青木,十里打铁铺,十里温汤,十里伏虎,十二里七塘,十里蛮子铺,十里八塘,十二里新市,十三里九塘,交合州界,共十五铺,司兵四十名。
……
按,铺舍乃周官遗人之制,庐有供室有委,所以速传命而便往来,古意尚已,蜀山岗险峻,铺递维艰,速停转滞,督理需善,巴铺五十有七,道里衝僻详著于册,制囊护损厥制毕备,若有力者师周官之遗意,新路室丰委积不致虚縻稍食,俾今之制无异于古,幸甚。”
嘉庆四川通志卷八十九武备志八铺递记载:“铜梁县。底塘铺,在县东门外。桐梓铺,在县东南十五里。……镜滩铺,在县东三十里。墙光铺,在县东五十里。大路崖铺,在县东七十里。接龙铺,在县东九十里。青木关铺,在县东一百二十里。额设司兵二十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岁支银一二十两,镜滩以下五铺接递府城公文,司兵十一名,系乾隆五十四年捐设。”
又有人说蟒蛇洞在这超市后面,修建房地产时已经给填埋了。
青北路,1937年建成的青木关到北碚的公路。
巴县志(1994年05月)记载:“第一篇地理。……第一章政区。……第四节城镇。……二、建制镇。……青木关镇,驻地青木关。元、明时期此地逐渐形成集市,民国19年建青木乡。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教育部迁于境内后,教育文化事业有较大的发展,成为巴县繁荣的文化区。1953年建青木镇,幅员面积1.5平方公里,1980年始称青木关镇。1985年撤青木乡并入后,幅员面积扩大到30.30平方公里。主要街道有新青路,长1160米,是繁荣的商业区;青北路,长900米。全镇辖3个居民委员会和工农桥、燕垮、新龙垮、石花、幺堂、青桐、石门、棕树、三丘、长岗、柿子、大鹿池、木水、联庆、高坪等15个村。是年有耕地14715亩,入口6217户,2239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752人;粮食总产7076.85吨,出槽肥猪15052头;经济总收入1863.32万元,其中农业收入664.26万元,工业收入836.87万元,上交国家税金98.68万元。青木关镇地处缙云山脉的宝峰山中段峡谷和成渝公路要冲,南北两山对峙,一条小溪穿镇而过,四季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有柿坪坡‘读书处’、果老坡‘藏修处’、‘绿荫山庄’、‘馥园别墅’、‘管家寨’等古迹。境内有四川仪表十一、十二、十六厂和巴县师范学校、四川省巴县青木关中学。”
今日徒步8公里多,探寻了接龙场到青木关的古道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