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1日,从厦门起飞,不到4个小时到达马来西亚的槟城。海关没有检查其他文件和行李,只是看了看护照就盖章放行了,当然事先我们电子填写了马来西亚电子入境卡。在机场兑换当地货币。找ATM机用银联卡直接取出马币,汇率比国内银行和槟城机场人工柜台都要合算。使用小程序GRAB,非常方便地叫上网约车,15马币到达离市政厅不远的预定酒店,开始为期4天的槟城漫游。
▲槟榔屿是马六甲海峡北部入口处紧靠马来西亚大陆的岛屿
1786年,东印度公司从吉打苏丹手中租槟榔屿为海军基地,随后设置总督,在靠近海峡的东岸划出免税区,是为乔治市。18世纪末乔治市发展为繁华商肆,人口过万,成为东西方交通和中印贸易的海上枢纽。
▲乔治市位于槟榔屿东北部,为马来西亚槟州首府,人们习惯称为槟城
旧关仔角是槟城的政治中心,也是离我们所住酒店最近的景点。我们就从这儿开始槟城漫步吧。
▲近处黄色的大楼为乔治市政厅,远处白色大楼为槟榔屿州政府大楼
▲政府大楼的靠海一侧有一座纪念一战的石碑,二战被摧毁。马来西亚建国后重建,增加了对一战、二战、马来西亚独立、印马对抗和大马紧急状态时期罹难人士的纪念
▲纪念碑北边,法庭大厦对面,有一座以四位正义女神为造型的雕塑,纪念专为华侨和印侨向殖民地统治者争取权益的苏格兰律师洛根
▲政府大楼南面是滨海公园,滨海公园南边的康华利斯堡为旧关仔角的重要标识。城堡修建于1786年,是英国驻印度总督查尔斯·康华利斯最早在槟榔屿登陆的地方
▲维多利亚女王纪念钟楼,1897年为庆祝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登基60周年而建,摩尔式建筑风格,尖顶装饰英国皇家徽章
▲金融街从滨海的槟榔屿中华总商会开始。槟城从开埠到今日的繁荣,华人在这里定居繁衍,谱写了重要的历史篇章
在槟城生活的华人,祖籍多为广东和福建。早在英国海军登陆槟榔屿之前,岛上就有张、丘、马等姓氏的客家人居住。华人在这里生生不息,有的家族已经历两百多年,延续着久远的越闽文化传统。他们用血缘关系或同梓乡情维持团结,相互扶持。他们相互交流仍然使用流利的家乡话。古人云:“礼失而求诸野”,槟城之谓乎?
▲姓周桥
早期华人在槟城打鱼、经商,滨海而居,形成成片的木屋村。这些木屋村以姓氏冠名,称为姓氏桥。在槟城码头附近,有王、林、陈、李、杨等姓氏桥十余个,其中姓周桥最为著名。
▲修建姓氏桥,先在滩头立木桩(后改用水泥柱),桩上再铺设木板,木板上架梁盖屋
▲以姓氏桥特有的建筑模式建起华人的神庙
漂泊在南洋的中国人在聚居地建乡祠,建祖庙,这些建筑的门楼和屋脊采用闽越风格的彩塑或贴瓷,造型甚至更为夸张,仿佛看到了潮州常见庙宇和祠堂的影子。
▲名门望族
▲家族传统
▲不忘所来何处,亦是光宗耀祖
植根于文化深处的宗教信仰是槟城华人维持族群传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从极乐山上香火鼎盛的佛教道场,到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华人庙宇,华人族群总能找到自己的精神皈依。中国人的宗教信仰首推中国佛教,南洋华人族群也不例外。极乐寺是东南亚最大、最宏伟的佛寺之一,为槟城最富盛名的宗教庙宇。寺内供奉着万佛宝塔和约40米高的观音青铜像。每年春节,极乐寺会举办一年一度的新春灯会,点燃超过20万盏装饰彩灯和灯笼,吸引马来西亚国内外众多佛教徒前来朝圣。
▲极乐寺位于槟榔屿中部的白鹤山上,为福州鼓山涌泉寺的廨院,清光绪十五年涌泉寺方丈妙莲禅师开山兴建
▲春节期间极乐寺灯会流光溢彩
▲我们精心策划行程,特地赶在正月十五极乐寺灯会的最后一天上山,与当地华人共度元宵佳节
佛教之外,乔治市的大街小巷还有许多具有典型中国传统文化标识的民间宗教,有些庙宇在国内也十分罕见。
▲有闽、越华侨的地方必有天后宫
▲朝元宫
▲慈济宫,祭拜大宗惠泽尊王的叶氏祠堂的家庙
▲阴阳殿
▲嘎档寺
▲名英祠
▲清岩宫
▲纪念吴真人的道观
槟城有很多纪念馆,其中,孙中山基地纪念馆、张弼士旧居和侨生博物馆与槟城华侨的历史和文化密切相关。
▲孙中山槟城基地纪念馆位于打铜仔街120号。照片左侧的慕韩别墅为“马来西亚潮艺传承中心”
▲基地纪念馆建于1875年,最初为槟城阅书报社。上个世纪20年代为庄姓侨商购买并改建为裕荣庄,其后人仰慕孙中山,将其改造为革命基地纪念馆
▲1910年同盟会南洋总机关部从新加坡迁到槟城,孙中山在这里发表演说,为黄花岗起义募捐到八千大洋
槟城最有影响的华人是张振勋。张振勋字弼士,1859年,18岁只身闯南洋,经过30年的打拼,成为南洋华人首富,其资产高达8000万两白银,比当时清朝国库年收入还多1000万两,被任命为大清驻马来槟城首任领事,后又升迁为驻新加坡总领事。光绪三十年(1904年)补授太仆寺卿,并充商部考察外埠商务大臣,督办闽广农工路矿事宜。1910年为全国商会联合会会长。50岁后的张弼士,热心于发展国内实业,创办张裕葡萄酒公司和10多家现代工场。尽管亦商亦官,但对同盟会革命事业也多有经济上的支持。
▲张弼士旧居位于乔治市莲花河14号。广东梅州市大埔县有张弼士故居
▲张弼士旧居俗称蓝屋。张最喜爱的这栋豪宅保持广东客家建筑的基本风格,却将大部分墙体涂成槟城流行的蓝色
▲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大力修整,蓝屋对外开放参观,同时经营客栈和餐厅。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授予蓝屋“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1915年,应美国总统威尔逊邀请,携自家生产的张裕葡萄酒赴旧金山参展,夺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槟城侨生博物馆又称娘惹博物馆,是了解槟城华侨历史文化的重要打卡地。几百年前移民槟城的华人在当地结婚生子,其后裔即为侨生,当地语言称峇峇娘惹。融汇闽越文化和马来土著习俗和观念,形成独特的娘惹文化。
▲侨生博物馆是土生华人郑姓富商建于1895年的豪宅,曾为槟城侨生公会,一度做过女子学校
▲豪宅内部装饰华丽,具有闽越、马来和西洋特点兼容的海峡折衷主义风格
▲风靡华人文化圈的电视剧《小娘惹》以这里为重要取景地
槟城乔治市为了保护这片世界文化遗产,是尽量不中断古城历史延续的生命活力,避免政府或资本力量大拆大建而破坏街区风貌。徜徉在古城的窄街小巷,远道而来的旅行者能够从中感受一种闲适、达观的生活。
▲槟城街头小景
到过槟城的游客总会提到所谓的“艺术街区”。在一片低矮、甚至略显破旧的民房面街的墙壁上,民间艺术家们充分展示他们的想象力,或涂上壁画,或嵌入金属工艺图案,或直接摆上特定物品而装点成现代艺术。
▲姐弟骑车,废旧自行车和传神壁画的完美组合,是最受世人称道的街头艺术作品
▲这些街头艺术水平参差不齐,其共同的特征是生活化,有趣,富于空间想象
▲铁艺漫画使破旧的房子充满生气
▲建于槟城早期的中央消防站是典型的英式建筑,今天也成为旅游者眼中难得的艺术作品
▲其实,在街头胡乱涂抹是西方国家许多城市常见的现象。街头视角艺术在槟城的各个街区也随处可见。这件作品就在远离地图标识“艺术街区”的乔治市东北角
我们绝不能把槟城看作是华人或华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城市。这里长期处于欧洲殖民者的统治之下,现在是马来西亚联邦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建筑到饮食,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族群文化的鲜明特征,看到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
▲吉宁甲必丹回教堂,槟城最大的清真寺,建于1800年,具有摩尔式建筑风格
▲圣乔治教堂。教堂前的圆顶小亭是为纪念英国第一任槟城总督莱特船长而建
▲槟城的印度人街区。南洋许多城市有印度人聚居的街区,通常被称为“小印度”
▲印度教教堂
▲看到这样的花店,仿佛穿越到了印度
▲槟城有很多类似有趣的博物馆
下面几张照片拍摄于槟城食物狂想博物馆(据说厦门鼓浪屿上也仿建了一座),喜欢美食的游客不可错过。
▲这些美食深受福建广东饮食文化的影响
▲这些美食深受印度饮食文化的影响
▲所谓“全世界最贵的食物”,多选自西餐
▲许多美食标本造型夸张,主打“狂想”和“有趣”
槟城、清迈和泉州,是可以进行比较的三个中等城市。它们的旅游核心产品各有所长,但都有适合慢游的老城区。寻找历史,看看街景,品味地方美食——如果到过这些地方,你更喜欢哪一个呢?
我们在槟城住了四个晚上,早晚看景,中午和下午太热,大多在酒店休息。2月15日到海峡东岸坐火车去吉隆坡。再见,这个充满中国人漂泊印迹的南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