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年6月9日
地点:浙江 台州 仙居
富庶的江南历史上书院极多,只是几经风雨飘摇,能保留下来的屈指可数。此次来到台州浙江,得知始建于宋代的桐江书院,历经八百多年风雨飘摇,仍以书院形态留存至今,依然不失书香和清幽气质。
台州仙居,人杰地灵,除了有李白诗中所写景象呈现的“神仙居”,还有深厚的文化历史,而桐江书院就是最好的见证,它不仅是江南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书院,也是仙居历史最早的书院之一,人称“永安溪的文化摇篮”。
作为一个码字的人,怎能错失这个机会,于是,告别高迁后,便怀着朝圣者的崇敬之情,驱车前往,寻访曾经的台州文化高地,拜谒名噪一时的“江南第一书院”,抚今思古,追怀往事。
车子在繁忙的省道上行驶,不想一座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便硬生生地闯进我们的视野。定睛望去,洁白的砖墙上书写着“桐江书院”四个黑色大字,格外醒目。
宋朝乾道(1165——1173)年间,晚唐诗人方干第八代孙方斫举资在两村方氏义塾的基础上,兴建了规模较大、布局精巧的书院,并称之为“鼎山堂”。后至元皇庆年间,方斫后代方志道复建书院,易名为桐江书院,并一直沿用至今。
更令我惊喜的是,桐江书院免费对外开放。
步入景区,远远地望见一座三间六柱石坊巍然屹立。
桐江书院作为古代传播理学的著名书院,名声鹊起,一度成为四方文人雅士接踵而至的文学宝地,精神归宿。
桐江书院是台州历史上较有影响的书院,也是仙居历史上特别有故事的一座书院,其中有两位历史文化名人与桐江书院有着很深的渊源,他们是朱熹和王十朋。
沿林间小路前行,牌坊横梁上“东南道学世家”六字题额豁然入目。这便是南宋状元王十朋所题,以此赞咏桐江书院是东南理学的摇篮。
穿过牌坊,便见一弯石拱小桥,横卧于清碧的溪水之上。这就是为了纪念状元王十朋与桐江书院的渊源而建,已有数百年历史的“状元桥”。
桥下原本是一条无名的溪流,方氏后人为了纪念祖籍桐庐的方干,特将书院前的一条小河命名为桐江。
如今的桐江书院面山傍溪,既有江南的诗情画意,亦饱含古色古香的韵味,是品味江南魅力的好去处。
眼前的一砖一瓦,一木一石,都承载着方氏族人的智慧和心血,也见证了一代代学子的艰辛的求学之路。
继续前行,只见路边一块巨石上刻有“江南第一书院”的字样。尽管字迹已有些模糊不清,但却散发着沉淀的历史风韵。
透过茂密的树木,我看到一座古朴的建筑,自带一种沉静而庄重的美感,瞬间让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文风鼎盛的年代。
我们迫不及待地向那古朴的院落走去,但见两棵古老的苦槠树,树冠如伞,蓊蓊郁郁,散发着呼之欲出的蓬勃朝气,
据说,此树为朱熹当年亲手所植。历经漫长的岁月,古树默默陪伴着书院,走过跌宕起伏的岁月,送走一代代学子,如今它的葱郁苍翠或许也正暗和了“桃李满天下”之意。
站在树下凝望我心中的圣地,桐江书院以其恢宏的气势与精巧的布局呈现在我们面前,顿觉浓郁的书卷气扑面而来。
青砖褐瓦的桐江书院,素雅清淡,线条清晰明快,弓箭型的外墙婉柔如月,那龙头鱼尾却吊起了这栋简朴建筑的精气神。
书院大门,两侧的砖墙上分别刻着“文公访道地,殿元受业家”两联。这里的“文公”指的是朱熹,“殿元”则借指王十朋。
步入书院之内,顿觉清爽,这个地方,自带一丝仙风道骨的风韵在里面。透过“千年书香”的屏风可隐约看到书院的讲堂,恍惚间,我仿佛看到一位老者,身着长衫,翩然而至,缓缓坐在竹椅上,然后娓娓道来……而他身后则传来朗朗的书声·····
站在苍老的书院木门内,回望那棵已有800年历史,仍郁郁葱葱,散发着呼之欲出蓬勃朝气的苦槠树,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变迁。
书院内的第一座正殿檐下挂着朱熹亲笔,古旧斑驳的“鼎山堂”匾额,堂内整齐摆放着整桌椅,显然这里就是曾经的讲堂,朱熹等人在此传道授业解惑。
官居秘阁修撰的朱熹,再次巡视仙居时,面对书院前三座小山如鼎、积翠的清幽环境,满怀激情地挥笔留下了“鼎山堂”的墨宝。
刻有“鼎山堂”三字的匾额后经数百年来几经辗转,如今挂在重建的桐江书院内讲堂檐下。
桌椅左右两旁分别矗立着两块石碑,每一块石碑上刻一个字,即严、肃、整、齐。
严肃整齐是朱熹特别强调的,他不要规定学生整齐严肃,而要自觉整齐严肃,置身其间顿感私塾学堂的威严。
来到桐江书院,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古代文人墨客云集的时代。在这里,我们感受到古人对知识的渴望、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道德的坚守;在这里,我们放下世俗的烦恼,让心灵得到片刻的宁静。
讲堂后则是如孔庙正殿一般,恢宏的大成殿,虽痕迹斑驳,却保存得相当完好。
殿内供奉着孔子像,后面墙上写着《论语》学而篇,一派儒学气象。
如鼎山堂一样,大成殿内左右两旁分别矗立着两块石碑,每一块石碑上刻一个字,即忠、孝、廉、节。"忠孝廉节整齐严肃"为朱熹曾立下的书院院规院训。
书院内还详细记录了,朱熹在此讲学,并把儿子送到书院就读,写下过《送子入桐江书院勉学诗》的情景。
在书院内设立的御史文化展厅正中,“绳愆纠缪”黑底金字匾额相当醒目。“绳愆纠缪”意为纠正过失,指出了御史的职责使命。
有了桐江书院的助力,南宋期间仙居出现了上百位进士,而在仙居籍官员中,有过御史、通判、按察使、提刑等监察官经历的多达50余人,让这里赢得了“御史故里”的美誉。
书院后,有一潭湖水,名曰“鉴湖”,寓意着湖水能够映照出人的德行和学问,提醒学者们要像湖水一样清澈明净。
鉴湖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湖泊,它在桐江书院的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湖水环绕书院,不仅为书院提供了优美的自然景观,也象征着知识和智慧的滋养。
桐江书院周围自然景观秀丽绝伦,青山葱郁,碧水荡漾,鸟语花香,恍若一幅动人的山水画卷徐徐展开。这般绝佳的地理位置不仅为桐江书院增添了几分灵秀之气,更为学子们提供了一个静心求学、修身养性的理想环境。宛如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仙居的山水画卷之中。
准备告别书院时,我们才看到两棵高大挺拔的苦槠树下,各设一茶座,分别挂着“热闹人间”、“得闲饮茶”的字样,我真想在此静坐,与历史对话,与古人共情。
桐江书院,这座承载着千年文化底蕴的学府,静静地伫立在仙居的山麓之间,仿佛一位古老的智者,默默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曾经,桐江书院是四方人文雅士接踵而至的文学宝地。如今,走进桐江书院,静静游览,那书香仿佛穿越了千年岁月,萦绕在人们身畔。
漫步桐江书院,感受沉淀了800多年的诗书气,寻味宋代文人的风骨,与历史对话,与古人共情,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丰富和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