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去哪儿旅游,博物馆都是行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省级及以上博物馆里,我们已经带孩子参观过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山西博物院、山东博物馆以及河北博物院。
这次我们也是提前七天在官微上预约好了湖南博物院的门票,因为在那里,有着被誉为上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的——长沙马王堆展览。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个博物馆:
湖南博物院院舍总面积110556.3平方米(其中本院陈列大楼91252平方米,南院10408平方米,在建博物院汨罗基地8896.3平方米)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的八个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一、,有馆藏文物18万余件,尤以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商周青铜器、楚文物、历代陶瓷、书画和近现代文物等最具特色;湖南博物院共设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和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两个基本展览,定期举行特别展览和交流展览 。
2008年5月18日,湖南博物院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2018年10月11日,湖南省博物馆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
湖南博物院建筑设计以“鼎盛洞庭”为创意源泉,从鼎的意象、气势和文化精神内涵入手,转化出湖南博物院的新馆建筑外形。同时,建筑顶部造型像水的结晶体,象征了三湘四水洞庭湖的凝固与升华,寓意着凝聚的湖湘文化,象征了环洞庭历史文化与当代社会的对话,彰显了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蕴。新馆建筑外观造型呈三殿式,总体布局对称、简练、统一、稳重,象征着湖南底蕴深厚的历史、创新开放的今天和崛起腾飞的未来,也寓意着湖南博物院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肩负着传承创新的重任、引领湖南文博事业的未来发展。
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
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位于湖南博物院3楼展厅,面积5243.8平方米,分为序厅及惊世发掘、生活与艺术、简帛典藏、永生之梦四个单元。
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位于中国中部湖南省的长沙市。
1972~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先后发掘了3座西汉时期墓葬。墓葬的结构宏伟复杂,椁室构筑在墓坑底部,由三椁、三棺及垫木所组成。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有木炭,木炭外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墓葬内的随葬品十分丰富,共出土丝织品、帛书、帛画、漆器、陶器、竹简、印章、封泥、竹木器、农畜产品、中草药等遗物3000余件。
我们在网上预约了一个讲解老师,全程2.5小时的深度讲解,带我们去更好的了解马王堆汉墓的历史、文化等。在此,我也强烈建议大家如果带孩子参观,最好也是要找一下专业讲解老师。
镇馆之宝之西汉黑漆朱绘六博具
1973年底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 属国家一级文物,永久禁止出境文物,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完整且最为精美的博具。
西汉黑漆朱绘六博具,放置在边长45厘米、通高17厘米、盖高4.5厘米的漆盒内,包括1件方形髹(xiū)黑漆木博局,带有用象牙条嵌出方框和曲道;12根象牙箸状长筹码,30根象牙箸状短筹码,12枚象牙大棋子,18枚小棋子,1件小木铲,1个象牙削刀和1件环首角质刻刀;此外,还有一件发现于博具盒之外的骰子,系18面体。
西汉黑漆朱绘六博具,制作精美,保存较为完整,并能与同墓出土的一份“遣策”相对照, 对于研究汉代的六博游戏 、工艺美术 、文化及礼乐制度乃至生死观念等,都有其价值。
滥竽充数的乐器“竽”。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的“瑟”。
镇馆之宝之狸猫纹漆食盘
于1972年在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口径27.5厘米,高6.2厘米,大小与现代饭店中的大圆盘相似。
400余件刻有“君幸食”或“君幸酒”字样的精美餐具,让今人目睹长沙国丞相轪侯一家对“食”的讲究,也流露出西汉漆器制作工艺的超凡成就。
盘子上精美的云纹和对称的构图,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古代工匠的匠心独运。而隐藏在云纹中的小动物形象,更是为这款食盘增添了几分可爱与生动。它们胖嘟嘟的身体、圆溜溜的眼睛和翘长的尾巴,正是小猫咪的写照,也正是这款食盘得名“狸猫盘”的原因。
除了可爱的狸猫纹,这款食盘上还刻有“君幸食”三个字,意为“请君品尝”,仿佛在邀请我们一同品味那古老的美食。而与之相呼应的,还有出土的刻有“君幸酒”的漆耳杯,意为“请君畅饮”,共同展现了汉代宴饮文化的独特魅力。
镇馆之宝之双层长方形油彩漆奁
西汉识文彩绘盝顶长方形漆奁,又称油彩双层长方奁,是一件西汉的收纳日用品,于1973年在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3号西汉墓出土,现藏湖南省博物院。2013年被列入中国国家文物局“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名单”。
这件漆器高21厘米,长48.5厘米,宽25.5厘米,为盝顶式长方形,木胎,奁身满布凸起的云气纹作装饰。奁上凸起的线条称作“识文”,器面上堆出的花纹装饰类型统称为“堆漆”,此器是目前发现此种技法的实例之一。这件漆器出土时内置的漆纚纱冠是中国迄今所见最早的乌纱帽实物。
所以,从古代开始,对于中国男人来说,可能官职比金银财宝更重要一些吧。
镇馆之宝之黄纱地印花敷彩直裾式丝绵袍
西汉早期文物,衣长132厘米,通袖长228厘米,袖口宽28厘米,腰宽54厘米,为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文物。
印花敷彩是用印花和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在轻薄方孔纱组织的高级丝织品上,进行印染加工而成。通幅印,绘20组变形藤本植物纹样,其枝蔓为印花,蓓蕾、花穗及叶子彩绘而成。
镇馆之宝、国宝中的国宝之素纱襌衣
曲裾素纱禅衣,西汉早期文物,衣长160厘米、通袖长195厘米、袖口宽27厘米、腰宽48厘米,衣重48克,1972年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椁室西边箱出土的一件竹箱内随葬了轪侯夫人辛追生前所喜爱的时装,其中2件薄如蝉翼、轻若烟雾的素纱禅衣特别引人注目。其衣料为轻薄的没有染色的平纹方孔丝织物素纱,经测算,其用纱料约2.6平方米,如果除去较厚重的用作衣领、衣袖、衣襟缘边的绢,其重量只有20多克,每平方米衣料重仅12-13克。
镇馆之宝之T形帛画
T形帛画的整个画面呈“T”形,上宽下窄,通长205厘米,顶宽92厘米,末端宽47.7厘米,用三块单层的棕色细绢拼成。中间是一长条整幅的绢,长条上部两侧,则用对开的三分之一长度的绢缝合。帛画的顶端横裹着一根竹竿,画在单层上,上部和下部的两个下角,都挂着用青色细麻线织成的筒状总带。
1972年4月25日晚上,发掘人员在第四层内棺盖上,发现了一幅T形彩绘帛画,帛画色彩绚丽,内容丰富。从北京请来的王予专家连说此帛画价值连城。2000多年前的帛画,已经没有韧性,既不能卷起,又不能折叠,帛画的画幅大,要完整地揭取,难度较大。最后经过研究,还是将外层的朱漆棺盖盖好,到第二天再动手取起。
帛画的内容
天上:天界部分,画在上端最宽阔的地方。右上角,一轮红日,日中有金乌,日下的扶桑树间,还有8个太阳。左上角一弯新月,月上有蟾蜍和玉兔,月下画着奔月的嫦娥。日、月之间,端坐着一个披发的人首蛇身天帝,一条红色的长尾自环于周围,天上有一道天门,有守卫的门吏。另有神龙、神鸟和异兽相衬,显得天界的威严和神圣。
人间:画面的下窄部分,上人间下为地下。人间以玉璧为界划分成上下两层,上层是墓主人的升天,下层是对墓主人的祭祀。本图是墓主人升天图像。墓主人拄杖,面向西方,前有小吏迎接,后有侍从护送,很有气魄。
地下:人间之下有一巨人赤身裸体,可能是地神,双手举起一白色平台。象征着大地。平台之下,即古人通称的水府(黃泉),巨人脚踏鲸鯢,胯下有蛇,使人感到阴沉昏暗。
帛画的用途
汉人传承前代的丧葬制度和传统,认人死后,附在人身的魂魄要与尸体离散。离散以后,成了野鬼,人便享受不到后人的祭祀,还会惊扰后人。因此,必须想方设法使离散的魂魄能够回来附于尸体入葬墓内,葬制上問做招魂复魄。招魂,便是制作招魂幡,让游魂识别幡上画了墓主人形象,自己归来。复魄,便是出殡前将灵枢在家停放数日,魄也能附体。
一般做法是,灵枢停放在堂上,把画妥的招魂幡,古人称做铭旌,竖在枢前。出殡时,举在枢前,一路引导到葬地,经过祭祀告别仪式,放在棺上。如果有多层棺,则放在最里的一层棺上,随着下葬,这样,魂随幡,魄随棺,同入墓内。T形帛画就是一种招魂幡。招回的魂,得以升天,魄能入地为安,完成了后人的心愿。这种丧葬习俗,至今还能有所遗留。T形帛画出土时,帛画上端裹着一根竹竿,就是当时用来挂画张举的。
镇馆之宝之黑地彩绘棺
黑地彩绘棺,在黑漆素棺和朱地彩绘棺之间,是套棺的第二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黑地彩绘棺内髹朱漆,外黑漆为地,用朱、白、黑、黄、绿等颜色,绘出流动奔放的云气,云气间有一百多个形态各异的动物和神怪穿插其间,组成了五十七幅内容不同的画面,这就是汉代云虚纹漆画的典型作品。
镇馆之宝之朱地彩绘棺
朱地彩绘棺在黑漆素棺、黑地彩绘棺之内,是套棺的第三层。朱地彩绘棺长230厘米,宽92厘米,通高89厘米。
朱地彩绘棺通体内外髹朱漆。棺外表的朱漆地上,又用青绿、粉褐、藕褐、赤褐、黄白等明亮的色调,彩绘龙、虎、朱雀、鹿和仙人等“祥瑞”图像。每个面的纹饰图案都不相同,内容丰富,绘画技巧高超,是中国漆器工艺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上面是辛追夫人棺椁中的“棺”,而下面巨大的石头制成的“椁”就处在博物院中央最低处。
请注意,这些可都是原件实物。
在这个辛追夫人“椁”的旁边有一道屏风,屏风后面就是目睹辛追夫人真容的大厅,辛追夫人的遗体处在地下20米处,此处不让拍照。
辛追夫人于1972年出土于原长沙市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1号墓。时逾2100多年,形体完整,全身润泽,皮肤覆盖完整,毛发尚在,指、趾纹路清晰,肌肉尚有弹性,部分关节可以活动,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湿尸,也是具体表现中国汉朝上层社会文化、生活的活体见证。
看完了长沙马王堆展厅,我们稍事休息,便前往了博物院另外一个常设展览: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
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位于湖南博物院2楼展厅,从“湖南人”第一人称的自身来展示湖南的历史与文化,分别向解读湖南人生活的自然环境与发展轮廓,即第一部分“家园”;湖南生活着什么样的人,现在的湖南人是如何形成,即第二部分“我从哪里来”;湖南人如何获取生活资源,即第三部分“洞庭鱼米乡”;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状况以及相关生活习俗,即第四部分“生活的足迹”;湖南人的精神气质,即第五部分“湘魂” 。
镇馆之宝之“皿而全”铜方罍
商代(前1600-前1046年)文物,1919年桃源县水田乡茅山峪出土,通高88厘米,口长26.1厘米,口宽21.6厘米,器盖铸有“皿而全作父己尊彝”八字铭文,器身则铸有“皿作父己尊彝”六字铭文。整器集立雕、浮雕、线雕于一身,造型庄重高峻,被誉为“方罍之王”,是中国青铜文化鼎盛时期的代表作品。此器于1919年出土于桃源,器身曾流失海外近百年,2014年洽购回国入藏湖南博物院,得以盖身合一,完罍归湘。
镇馆之宝之大禾人面纹方鼎
商代晚期文物,口长29.8厘米,宽23.7厘米,通高38.5厘米,约1958-1959年于宁乡县(今宁乡市)黄材镇胜溪村出土。
大禾人面纹方鼎颜色碧绿,器身略呈矩形,口部略大于底部,两耳直立,四柱状足,足上部有兽面纹,器身外表四周饰半浮雕的人面。人面周围有云雷纹,人面的额部两侧有角、下巴两侧有爪。
上图的竹简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九九乘法表”。
江南四大才子祝枝山的书法真迹。
湖南博物院四楼除了有文创商店,还有餐厅和饮品店。
所以如果逛的累了,可以来这里点一杯茶颜悦色,吃点蒸菜。
从湖南博物院出来,我们可以乘坐地铁去马王堆站,去看一下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的现场情况。
1971年底,湖南省军区366医院决定在马王堆的两个小山坡建造地下医院,施工中经常遇到塌方,并出现可燃气体。接到消息的湖南省博物馆的考古学家马上意识到,这是一座古代墓葬。为了配合基建,考古工作者决定抢救性发掘,湖南省博物馆将这座封土被防空洞扰动的汉墓命名为马王堆一号墓,另一座封土下的被命名为马王堆二号墓。
目前这座马王堆汉墓遗址就位于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内,门票2元钱。
看完了湖南博物院,再来考古发掘现场看看,一定会有更直观更清晰的感受。
如果大家有时间的话,还是建议来看一看。
今天的湖南博物院参观真的是感觉特别震撼,像马王堆汉墓这样完整的把汉朝时代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完整的记录下来,让我们这些后人能有幸的去看到2000年前当时的生活,真的是太神奇了。
最后再次强烈推荐湖南博物院,绝对是中国博物馆里顶尖的存在。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