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来到南京,短暂停留,是想按着自己这2年的想法,看遍“195”文 物,并了解一些他们背后老祖宗们的故事。只是有一点没想到,在寒假的尾巴,南京博物院的人还是很多。
而另一个目的地六朝博物馆人少观感舒适,跟着老师的节奏很好的感受古代南京的风貌,并且在老师的讲授下,感受到这里设计感。
很感谢自己这次依旧选择了大咖说,跟着两位大咖说的老师在短暂的几个小时里了解南京,了解过去的几千年南京的故事。
战国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是我此行的“195”目标之一,但是很遗憾,没有出展。应该是需要更好的温湿度环境以保护它吧。不过从博物馆的图片来看,是纹饰精美的青铜器。
作为镇馆之宝之一的小金兽,出土于那个以小龙虾出名的盱眙。这件金器,重达9100g,是目前我过考古发现最大的一件金器。听到这个重量,我掐指算了一下现在的金价……600W。
还有一起出土的马蹄金,金饼。
战国的郢(ying三声)爯(cheng四声),是最早发现的称量黄金货币。纯度可以达到90-99。
带钩是汉代人用于束带的一个用品,这件精巧的银带钩出自江都王一位宠妃的墓葬中。钩首似龙头,钩身铸有“长毋相忘”四个字,中轴分为两侧,一侧I为阴文,一侧为阳文,首尾榫卯扣合即可合二为一。
另一个老师很推荐的梅瓶, 为什么这么珍贵,是现存唯一一件带盖子而且保存完整的洪武釉里红梅瓶。在古代的烧制工艺中,想要烧成釉里红的概率是很低的,因为温度非常不好拿捏,所以这件梅瓶才会这么珍贵。
另外,这里还展示了一组很大的洪武年间青花和釉里红大盘子,巨大的盘子。不需要很懂,只看釉里红,然后又大,它就很厉害。
在观天下展厅,另一件镇馆之宝,宣德官窑器物。青花 寿山福海纹 三足炉。与其他的青花不同,这件瓷器,是青底白花,且是鼎的形态,是我们现今,存世的唯一一件。
看见了我爱的青铜器,这件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猛地一看以为铜锈明显,结果它是错金银,并且镶嵌了绿松石。
一只形神毕肖、金光闪耀的蝉,栖憩在玉叶上。它侧身翘足,双翼略张,嘴巴微开,好似在奏鸣。它从苏州张安晚家族墓出土,据考证是女子头上的发簪。
金蝉玉叶的制作技术十分复杂。金蝉采用了压模铸范、薄叶延展、錾刻、焊接等工艺。玉叶汲取传统的阳线、阴线、平凸等多种琢玉工艺,抛光细腻,薄胎圆润,琢工精致,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金蝉奏鸣,玉叶振动,是金声玉振的艺术再现。
这个金册,记录了一个不被待见的亲王,逆袭翻身。
传说天理教首领林清率200多教众,在宫中太监的内应下,攻打紫禁城,而当时嘉庆帝不在宫内,他的儿子旻宁处置果断。嘉庆帝后传位于他,并赐给旻宁这枚金光璀璨的和硕智亲王金印。和硕智亲王中的智字,就表现出了嘉庆对机警勇敢的旻宁的赞赏。
嘉庆十八年(1813),31岁的旻(mín)宁被父亲嘉庆皇帝封为和硕智亲王(后来的道光皇帝),并颁给他一枚精美华贵的和硕智亲王金印。龟身(尾爪均为龙)的赑屃(音同必系)为钮。阴刻篆书阳文,“和硕智亲王宝”以满文和汉文两种格式镌刻于印面左右。
西晋青釉神兽尊,越窑出品。仿佛一只神兽刚刚睡醒,要从这个青瓷罐里伸出来四肢和头。它是个青瓷镇墓兽。
整个罐子,非常的精美,立体,雕刻生动,正面看很威严面目狰狞的,还有朝天鼻,而侧面看起来就很萌,还有小恐龙样的背脊和小尾巴。
就是那一句,凶狠的一面面向敌人,温顺的一面向家人,嘴里的仙丹,道家文化。
因为西晋青釉神兽尊在六朝青瓷中罕见的艺术珍品,系明确纪年墓出土。显示了高超的雕塑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所以成为了“195”之一。
“195”之一
这幅砖印模画里不仅有竹林七贤还有荣启期,为什么魏晋时期的人物会和春秋时期的人出现在同一幅画里呢?
网查: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社会最动荡、政治最黑暗的时期之一,但同时也是继春秋战国之后又一个思想解放、文化多元的时期,魏晋玄学和名士之风因此兴起,士人喜清谈鄙实务,乐山水赏会,爱饮酒服散。思想的自由与政治的严酷是一对极端的矛盾,造成了士大夫阶层精神的颓废和清高。竹林七贤是中国魏晋时期著名的七位名士,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嵇康、阮籍、阮咸、山涛、王戎、刘伶和向秀,这个著名的七人文学团体隐逸山林,放浪形骸,以此安身立命,这是中国知识分子逃避现实、对抗黑暗政治的典型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竹林七贤的思想行为对我国的思想文化,甚至国人的心灵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荣启期则是春秋时的高士,传说孔子游泰山的时候,见荣启期身穿鹿皮裘衣,在山水之间鼓琴而歌。荣启期也是历代文人名士推崇的楷模。创作者把荣启期穿越过来与七贤并列,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志趣相同,另一方面也是墓室两边壁画对称的需要。
在南京西善桥发现这幅砖画之后,紧邻南京的丹阳又在三座南齐帝陵内发现了同样题材的墓室砖画,但南京的砖画最完整、最精美、年代最早,虽然墓主身份至今是谜,但从出土器物推断应该是东晋至刘宋的皇室。更令人惊讶的是,除了一些细节不同和个别人名错乱,四座墓内的人物造型几乎相同,专家认为它们很可能临摹了同一模板本。南京博物馆馆藏的那一幅排列错误的砖画,据说跟这一副,是统一模板。
现在是南京总馆下属的博物馆,整个场馆的设计是建筑大师贝聿名作品,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博物馆从最初被发掘到兴建的过程,介绍了博物馆的设计的巧思,比如:地面的莲花,变成了天上的星星。
老师讲,六朝博物馆几个字,是集字,并且竟然跟我第一次听说集字的讲述一样,集的都是王羲之的字。是在24年听到的西安碑林《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讲述。
又比如春夏秋冬的场景,不得不说,确实很有创意。包括文物布展,也很有独树一帜的风格。
这里是春,有竹子,有屏风,有灯影,仿佛看到春日阳光撒下来,照在竹子上,如果有空调的时候,大概还能感受摇曳的竹影吧。
就在这里,有很多凳子,老师让我们坐下短暂休息,而她在这里给我们讲述这里情景设置,曲水流觞,兰亭集会。
当晴天老师浅浅吟起: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我突然感觉我要哭了,是那种感动,仿佛能感受到友人雅士聚在一起的快乐,而又有对时局动荡。暗流涌动的无奈。
下面是夏,秋的场景。而冬的场景现在是咖啡屋,不太方便拍照
作为南京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吴青釉褐彩羽人纹双系壶是中国所见以绘画技术美化瓷器的最早器物,堪称早期瓷器中的艺术珍品,所以它是195。
吴青釉褐彩羽人纹双系壶,青瓷质地,盖钮上是一只鸟。壶腹一周贴塑四个铺首、羽人,老师讲述壶身有像马王堆辛追夫人T型帛画的灵魂接引者的造型。后来查了查资料,大概是这个意思吧。
网查:吴青釉褐彩羽人纹双系壶彩绘中的异兽、羽人、飞鸟等均与中国古籍《山海经》和《抱朴子》记述的怪异有关。这些神话传说中的大量奇闻异事、神兽怪物,不少也是道教徒崇拜的对象。该双系壶所处的东吴末期,正是佛教东传,渐入中原大地,传播日盛,道教影响渐微之时,道教在未完全失势的情况下,尽力扩展自身在社会的影响。因此该壶彩绘装饰艺术反映的思想,正是东吴时期道教极力鼓吹的“登正”、“灵魂升入天堂”的说教。
作为另一件镇馆之宝,我在大咖说其他老师的视频里听到过它,它比国博古代中国展出的那件“195”青瓷莲花尊,还要大一些。大概只是晚被发现很多年。
在这里设计了关于鸡首壶发展历程的讲述,并很直观的摆放排列,很有趣。壶嘴部位从不出水,到可以出水,开口从小到大……
老师说,从不同角度看,这匹马的表情不一样。真的好有趣。
这里还有一块碑,因为它的出现,引起了当时一个考古界的很有名的事件。
南京出土了一批东晋墓志,其中有《王兴之夫妇墓志》和《谢鲲墓志》。这两块墓志引发了郭沫若对东晋书法面貌的思考。1965年6月10日和11日,《光明日报》连载了郭沫若《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真伪》一文。郭沫若认为,《兰亭序》应为王羲之七世孙智永依托王羲之之名所作。文章一经发表,在全国书学界和史学界产生了强烈震撼,引发了中国近现代书法史上著名的“兰亭大论辩。”
后来,老师带我们来到了地下,详细的讲述了这一段城墙被发现,并被考古学家极力要求保留的原因。这是一段南京城墙的东城墙,它的出现,终于让南京古城墙合围。并且,从尺寸,地下防水工事,以及那个年代的城墙有包砖外墙来看,已经具有相当高规格的设计理念。
看到了一个牛拉车的展示,老师讲述在当时,男人出门也是要化妆的。而且会非常精致的画很久,所以。为了更多的展示,所以才用牛车,因为这样会走比较久。
在最后,老师讲述了这里的微笑瓦当,听了它的寓意。我觉得当时生活在这里的人民应当是幸福的,才会把笑脸表现出来,所以果断把笑脸瓦当冰箱贴带回了家。
第N次的南京行,让我对六朝古都南京有了更深一些的了解。印象里它是六朝古都,但是又好像不是那么印象深刻,因为好像她没有像洛阳,开封,西安那样有更多出土的文物,陵墓,遗址,并且为什么六朝之后,南京仿佛从那一段历史上抹去了,今天有幸听晴天老师讲了南京的六朝,以及隋文帝的“平荡耕垦”,看到了城墙遗迹,仿佛可以感受到南京城过去的辉煌以及这里的百姓生活的富足。
所以,如果有机会,还想再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