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陕西摄影采风游(六)昭化古城与牛头山柿子古树公园

作者:谭二孃 显示图片

上午在陕西洋县拍了朱鹮,中午侄儿的同学专程赶到洋县请大家吃午餐。餐后启程前往昭化,大伙儿在车上讨论,出游几天都没有摸麻将了,到了昭化是否找个麻将馆个把瘾,司机师傅听到也来了兴趣,加足马力往目的地赶,250公里路程,路上只停留了一次,17:15左右到达古城停车场。

昭化,古称葭萌,位于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昭化镇,白龙江、嘉陵江和清江交汇处,是国内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三国古城。
古城四面环山、三面临水,三国遗址遗迹众多,民风古朴典雅,素有“巴蜀第一县,蜀国第二都”之称。
古城始建于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后即置葭萌县,成为四川境内最早设县建制的地区之一。宋太祖开宝五年(972年)改名为昭化县,昭化古城“巴蜀第一县”自此名扬四海。



我们到达古城游客中心停车场时,预订的民宿老板已经在等候大家了。由于古城内不允许机动车进入,老板用电动三轮车将大伙儿的行李运走,大家轻装步行前往民宿。


进入古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道葭萌石牌坊。牌坊位于古城东入口,高8.6 米,宽6.8 米,三间四柱重檐三滴水,气势雄伟。牌坊东面的柱联是“蜀道三国重镇,天下第一太极”。牌楼刻有“蜀汉兴于葭萌”、“桔柏古渡”、“山水太极”三幅图案。


牌坊西面上的楹联为“巴蜀第一县,蜀国第二都”,为著名古建筑专家、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考察昭化后亲笔所题。上面刻有“费祎开府治事”和“昭化西门城楼”、“天雄关古驿道”等图案。
葭萌牌坊上面的楹联和图案,集中展现了昭化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独特的交通军事地位和神奇的太极山水。


葭萌牌坊距古城东门——瞻凤门百余米,我们下榻的民宿就在这段街道中间的一条巷子内,古城的物价还算“亲民”,不到百元的标间还含早餐。民宿的接待前厅正对着巷子口,大多数客房都在后面的院子里,我和老伴被安排在前厅前巷子里的一间小二室房间,外间是休息室和卫生间,里间是双床的小卧室。
大家好像忘记了打麻将的事,休息了一会儿相约去吃晚餐。
现存的昭化古城是明代重建,古城的基本格局和规模都得以留存,古城现存有三道古城门,它们分别是东门“瞻凤”,西门 “临清”,北门“拱极”。
出巷子口向西不远处就是瞻凤门。据说,“瞻凤”门的名字来自于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以前嘉陵江对岸的凤岭山密林之中,栖息着一对凤凰,站在东门城楼之上,可以看见其成双成对早出晚归。因此这道城门就取名叫“瞻凤”。


东城门洞高4.2 米,宽3.25 米,深11.2 米,现在的城楼是按明代城楼原样修复,高9.8 米,建筑面积228 平方米,整个建筑大气、凝重,尤其是斗拱的使用是昭化古代公共木构架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体现了昭化“三国重镇、以城为关”的军事防御功能。
城门旁边的“葭萌阁”内,有一篇行书体介绍“葭萌关”的文章。


便于阅读,特意拍了放大的图片。



我们吃晚餐的餐馆就在葭萌阁街对面的特色美食店,点了烧鸡、烧鱼、炒菜、凉菜、汤菜等。为犒劳自己还喝了点小酒。


吃饱喝足后才漫步进入瞻凤门,开始夜游古城。


古城布局独特,从高处俯瞰,宛如一只串在嘉陵江上的葫芦,有“金线系葫芦”的美誉。古城建筑群布局合理,有相府街、吐费街、太守街、县衙街、衙门巷等五条现保存完好的石板街,总长1025 米,是四川境内保存较为完好的古街之一。且街巷之间“丁”字相连,具有“道路交错相通,城门不相对”的军事防御特色。



石板街建于明代,用清砂石做成条状,按三横两纵铺就而成,中间高,两边低,呈瓦背形,宽4.2 米,两侧有排水暗沟。



古巷两侧的明清时期古建筑集聚了昭化古建筑艺术的精华。古民居统一屋头出角,八字门头,立架垂柱,青础木柱,门扉窗棂,插拱牛腿,天井院落,三面围廊,雕琢精良,图饰古朴,大宅雍雅,小院清秀,同时又兼具北方民居矮檐厚墙,旱船天井的特色。




昭化古城现存的民居建筑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沿街开店的铺面式民居,为前店后宅或下店上宅式1至2层木构建筑,开间小而进深较大,具有商业和居住的复合功能;另一类是院落式私家宅第,多为明、清时代所建。其整体风格多仿当时北京官宦府邸,讲究小巧、得体、适度,以三进四合院式木结构穿斗天井为主,大、小天井有用条石整齐嵌接而成的走廊互相贯通,以内部庭院的横向、纵向重重构造和独特的木雕风格见长。




几年前祥云旅行社组织大家到广元的天曌山、昭化古城以及剑门关旅游了一次。当时是参观了几处有代表性的民居:
南门巷古民居辜家大院是一座真正的古宅,是当时昭化达官贵人和财富人家的居住之地,院子里种满了花草树木,还有一个小池塘,处处都透露出一种典雅的格调,环境舒适,街巷幽深,古朴宁静。



怡心园为清代陕西商人在此修建而成,硬山式瓦屋面,青瓦坐脊,重檐。从外到内共四层,分为前厅、天井、中厅和正厅,前厅后面为长方形天井,两侧分别有厢房,上有阁楼木地板。过天井至中厅无正门,为砖墙及椭圆形木门罩,门开在两侧,供人出入。中厅俗称“旱船天井”,左侧现存有清光绪年间石质鱼缸一个。正厅大门现已被毁,门枋上原有“养心斋”三个大字,两侧为平房,上有阁楼。




进瞻凤城门就是太守街。沿着太守街前行,街旁看见第一棵柏树的丁字路口右拐,就进了县衙街。



县衙街依次集聚了县衙、考棚、文庙等重要县署办公机构。



街正中矗立着一座贞节牌坊,为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 年)皇帝亲自批准为昭化的贞节女子吴梅氏建立的石牌坊,现为复建。牌坊高7.8 米,宽5.6 米,两面分别雕刻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和“涌泉跃鲤”、“唐氏乳姑”等与贞节和孝道相关的图案,两边的门楣上分别刻有“冰清、玉洁”和“竹香、兰馨”等文字,表达吴梅氏高尚品德的意思,上面的碑文记述了吴梅氏的感人事迹。



从县衙街出来,继续沿东西向的太守街前行,经过葭萌亭。
葭萌亭为过街亭,是昭化古城街道上的街景建筑之一,全为木质结构,略比街道两侧民居高,通高10.8 米,宽7 米。


灯火通明的昭化西市风光别有一番风味,就像一个古代集市,沿街的店铺张灯结彩,气氛非常热闹。还有灯光景观和五彩斑斓的灯笼,有些浪漫,有些神秘。





在西市的商铺中,看到两家经营奇石的商家,“绿采奇石馆”内顾客还不少,大大小小的奇石有序地陈列在古香古色的大展厅中,看得人眼花缭乱。外行人看热闹,懂石的Y大师则精心选购了一方石材带回家准备精雕细琢(篆刻)。



据资料介绍:古城所在的嘉陵江流域大量出产奇石,而且品种丰富,造型石独特,画面石出彩,其中嘉陵彩是嘉陵江奇石中名闻遐迩的重要石种。我们没有细看介绍,也许这些展品中很多都是嘉陵奇石。
前面不远处应该是古城的西门了,看到游人稀少,我们也不敢继续前行。据介绍:临清门为古城西门,又名“葭萌关”,“临清”两字是告诫官员要“两袖清风,勤政为民”之意。
同行的两位大师在游览和拍照中惊奇地发现古城中的“歪脖子”树还不少,这也许就是古城的一大特色。



古城夜幕下的小巷十分幽静,漫步其中,感受这分难得的静谧和舒坦。



再次经过瞻凤门,发现从城墙砖缝中长出的一株小树,在深秋季节虽然树叶几乎掉完,但苍劲的枝干仍彰显出顽强的生命力。


古城的夜非常宁静,没有机动车过往的轰鸣,更听不到鸡鸣犬吠,大伙儿都睡得很好。民宿的早餐安排在紧邻瞻凤门的一家小吃店,免费的只供应稀饭馒头和一份拌凉皮,需要品尝特色小吃要另收费。木锤酥、官渡粑粑和太守麻花都是古城小吃中具有代表性的经典。



小吃店旁边就是古城墙,是昭化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古城墙在汉代时为土城,于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 年)包筑以石,上面还盖有串房,四面有楼。清代对城楼历有修补,后大部分损坏。城墙外用条石浆砌而成,内层用石脚砖身,中间填土夯实,古时城墙全长1525 米。目前遗址保留324米,原样修复636米,可登城楼观景。登城楼收费15元/人。




早餐后我们将乘车前往牛头村柿子古树公园。两次昭化之行都是匆匆而过,只是浏览了古城的建筑。
昭化是一座古代文化的传承之城,尤以三国文化著称于世。从刘备入主葭萌(公元211年)到蜀汉灭亡(公元263年)短短的52年历史,将昭化推向了历史的最前沿,使昭化三国文化成为众多历史文化中最耀眼的一环。史载了刘备、诸葛亮、张飞、黄忠、霍峻、费祎、庞统等众多三国英雄人物曾在昭化运筹帷幄、厉兵秣马、跃马扬戈,留下了大量的三国蜀汉遗迹:葭萌古关、费祎墓、费敬侯祠、战胜坝、桔柏古渡、天雄关、牛头山、姜维井等等,所以被誉为“蜀道三国重镇”。这里还有不少景点,如始建于宋代的文庙,明代所建的大成殿;始建于清乾隆三年的龙门书院,曾是川北最大的县属学堂;唐代始建的乐楼,是文化演艺中心;始建于唐代的城隍庙,现所塑城隍为蜀汉名将霍峻;还有建于城内最高处的昭化县署,明代洪武八年和清道光三年先后两次复建;以及明代的八卦井、清嘉庆二十三年建的孝友牌坊、属地标牌坊的葭萌牌坊、剑刀坝君臣园等。古城的民俗文化也很丰富,有川主庙会、城隍会、娘娘会等传统节日,还有射箭提阳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值得静下心来细细品味。
再次经过葭萌关,关外的石板街旁,赶早市的村民已经摆满了丰富的土特产。



牛头山是在昭化城西15公里,系剑门山的东支,海拔1214米。位于嘉陵江和白龙江二水之间,因山酷似牛头而得名。其山腰有一天下雄关——“天雄关”。至今关门尚存,有明、清碑刻10 余通,并有汉柏数株。牛头山和天雄关合称“牛首雄关”。为古时“昭化八景”之一,也是三国时蜀将姜维拜水之地。



牛头山峰险势雄,自古皆为兵家必争之地,也留下了许多千古传奇。灵水秀山构成的宏大自然奇观——“山水太极图”令牛头山堪称天作之合的风水宝地。几年前的昭化之行,牛头山作为昭化古城景区的一个景点我们上山游玩了,在山腰的天雄关隘口眺望到“山水太极图”:环抱古城的凤翼山和笔架山被嘉陵江水蜿蜒分割,大自然鬼斧神工成就了一幅壮美的阴阳太极图,直径约5000米,面积约20平方千米,如此宏大且由自然山水形成的太极图实为罕见,目前尚未发现其他地方还有比这更大的。“天下第一山水太极”名副其实。昭化古城不偏不倚正好坐落在这山水太极图阳极的鱼眼之上,集天地灵气,裹云水清虚,也成就了独一无二的气脉。



昭化镇牛头村柿子古树公园就坐落于远近闻名的牛头山景区脚下,现有百年以上柿子树200余株,甜脆
柿、火晶柿子树面积达120亩,年产量可达10万斤。



团里新任命的纪委书记L大师早就与村里的农家乐老板预定了中午的餐食——吊锅鸡,跟着导航,将车直接开到农家乐的院坝里。
2022年,帮扶单位广元国际铁路港筹资10万元、昭化区(镇)整合资金43万元,依托牛头村柿子树多、树大、树美的特色资源,开始打造柿子古树公园:栽种成品柿子树,建设生产作业道,进行渠系改造,柿子公园初具雏形。后续资金到位后,又进一步夯实柿子公园基础设施,建成如今规模的柿子古树公园,在为古柿子树提供保护的同时,也将柿子作为该村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不断促进村民增收致富。“年年岁岁枝满头,岁岁年年柿柿红”,每逢10月中下旬至12月,火红的柿子挂满枝头,吸引数万名游客前来拍照打卡、观光采摘、学习柿饼制作,呈现出一幅靓丽的乡村热闹景象。



相比陕西富平的柿子种植规模,这里算零散的柿树村落,但高大的古树较多,因为顺道,大伙儿想拍落叶后的柿子树才来到这里。可能是因为气候的原因,到了十月下旬,各地的柿子树都没有大量落叶,查资料时看到蜂友11月下旬游览拍到的图片,真的很美。






有几位大师都不是第一次来柿子公园,下车后带着大家直奔树龄最老的古树。


古树位于牛头村4社刘家院子楼门外,树龄有300年。与富平马坡村1200余年的古树隔了几个朝代。



虽然只有300年的树龄,却比富平马坡村的古树更大气。树高达14米,冠幅13.5米,胸围2米,而且树形挺拔,枝干苍劲,被封为神树。



离古树不远处有一座老房子,榫卯结构的挑方造型独特,木装板墙体上的窗户以及装板门上的“万花格”镂空图案彰显出房屋的古老:应该是上世纪民国或之前时期乡村殷实人家的四合院!亮檐柱下宽阔的屋檐上宽大的现代式沙发与陈旧的门窗形成明显的反差。盘腿坐在沙发上闭目养神的老太看到有来客主动介绍自己的年龄,并与大伙儿拉家常。



石板铺地的院坝中一棵老树也挂有“古树名木”的牌子。


出口(也许是之前四合院的大门)一侧的老屋已不存在了,沿厢房修建的土墙瓦房也很有乡土气息,特别是土墙边堆放的豆荚和窗户上晾晒的干辣椒。



牛头村的梨树也有上百年的历史,也被列为“古树名木”的保护名录。


虽然这里的柿子树分散,但适合打卡拍照的场景还不少,团里的“模特儿”也精心打扮了一番。看到有村民背着背篼扛着工具去摘柿子,征得同意大伙儿就跟了过去。
场景一:参与村民采摘柿子。
帅哥的操作绝对标准(这可不是摆拍哈)。


村姑装扮的美女格外靓丽。





场景二:村民房屋院坝外侧一棵柿子树,累累硕果垂向地面,树叶几乎掉光,正适合拍照。



白衣仙女装扮的“麻豆”有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妩媚。



一袭红衣裙装扮的美女陶醉在丰收的喜悦中。



有团友觉得美女很像一位著名的公众人物,特别是侧面照。



绿衣村姑略带几分“俏皮”的味道。


借助道具,大师们在聚精会神地创作。




这家村民的房前屋后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





场景三:房屋旁边平台上收获的硕果变成了“麻豆”们的道具。




场景四:院坝一侧阳光下的“晒秋”虽然只有一簸箕辣椒,大师们将周围凌乱的农具清理干净让村姑们闪亮登场,拍出了晒秋的味道。




连路过的游客也参与到其中。


场景五:乡间的田埂上出现了一位时尚的摄影美女。


放下器材,就成了被拍的时尚模特儿。



这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花草显得格外艳丽。



中午农家乐的“鼎锅鸡”味道不错。煮鸡的铁锅造型像一口鼎,两侧有锅耳,像煮火锅一样放在桌子中央,大家围坐在四周享用就是“鼎锅鸡”;如果搬到室外,架起木马扎将锅吊起,锅下面烧起柴火,就变成了“吊锅鸡”。这是老板的解释。
农家乐屋外的院坝,也是一个小场景,美女们都不放过。


离开柿子古树公园下山的途中,经过了新修建的观景台,这座建在剑昭路上“新蜀道难”风格的全新悬崖观景平台,其造型就是一副山水太极图。







站在名为“山水太极”的观景平台上,可以眺望到嘉陵江、白龙江以及两江交汇处的昭化古城,还有山水画般的乡村美景。





载着大伙儿的旅游巴士离开昭化古城景区,直接上G5京昆高速,回到居住的城市才17:00左右,结束愉快的旅程。还是应用政委的总结:这一路的笑声,这一路的景点都不错。往后如果再组织此类活动,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报名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