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众景点@杭州(之二):徒步十里琅珰、龙井八景、茶博物馆

作者:行者老尚 显示图片

春节的出行过去两个多星期了,又想出去散散步。尽量一天来回的那种。

一直想做些徒步的旅行,有介绍杭州的徒步线路的,不少条呢。那么哪条呢?

虽然去杭州多次,但也就在西湖边上玩玩,其它的地方多不熟悉。至于徒步线路,有各个热心人们介绍的所谓“十大经典线路”也很有不同。但是,诸多方案中,多提到十里琅珰、九曲十八涧等。于是,先选择了“十里琅珰”,作为第一次的纯徒步实践。

25年的2月16日,天气预报说天气不错,且气温陡升至16度,是个户外徒步的好天气。

出行前,简单做了个计划,根据一位网友的建议,可以选择下面的线路:
梅家坞→十里琅珰→三分岔→龙井村→九溪(全程约3小时)

好,就这么着!

一个人的出行,高铁是第一选择。

早上不必太早,过于匆忙。于是,没有提前买票,到达上海南站时,可以买8:21的动车,最便宜:47元。

到达杭州东时十点二十分,乘地铁一号线在凤起路转乘103路。

下地铁时,已经过11点,觉得应该在此吃点饭比较合适,避免到梅家坞那边没合适的饭菜。

搜了一家“庆春里”,环境和味道还都不错,价格也还好。


饭后,12:00左右,马路对面便是103的终点站,等了十分钟左右来了一辆。起始站就我一人乘坐。

但是,走到路上可就不一样了:人越来越多起来,更重要的是,自从通过省府路后,开始堵车。一直堵到上天竺。原来五十分钟的车程,走了一个半小时:还好在市区吃过饭,否则要挨饿了:到达梅家坞时已经下午一点半。(倒是梅家坞饭店也不少)

一路走过去,总算明白了为什么堵车:一路上经过灵隐寺、法镜寺、法静寺、法喜寺,都是景点;难得的好天气,杭州人民都出来玩了,加上我这上海人......,能不堵嘛......

真的是没有想到,即便是梅家坞,这么个比较偏僻的小镇,也是人山人海的:看吧,路边上全部停满了车。(实际上可能说其“偏僻”不一定合适,很有可能是杭州人经常来玩的地方;类似上海的佘山?)

看地图,有个周恩来纪念室,本想参观一下,向共和国的第一代缔造者致敬,凭吊他老人家,并虔诚地奉上对他老人家的敬仰之情。可惜当天锁门,没有看成。


离总理纪念室北一百米左右,便是十里琅珰的上山入口。

因为好天气,当天的人还真不少。


先是上坡,一色的石阶路,非常平整。


上的半山,回眸梅家坞。


整个梅家坞被群山环抱着,空气肯定是清新的。在这里生活会非常惬意。

有一颗大树,上面开满花,不知道什么树种。只有花,没有叶,这种特点类似白玉兰。但这棵树的花类似迎春花。




上到三分叉前,都是条石台阶,很规整,也挺宽敞。




沿途有开花的植物,不清楚是什么树种。



花瓣比桂花稍大点,有点类似桂花,但没有桂花的香气。


从导游图上看,这次步道只走了整个步道的很少一部分,大约有1/5~1/4。


从中间的一个观景台回看群山,层峦叠翠。当天几乎没有什么风,山中也安静得很,只听到游客们的脚步声、谈笑声,难得的好天气。




过三分叉到龙井村的路上,有一段不怎么平整的石子路,不算长,大约有二百米。



当天游人不少,享受难得的好天气,欣赏葱绿景色,一路上,除了树林,漫山遍野看到的是茶园。




快到龙井村了:从高处看龙井。龙井村边上的各个山坡,都是茶园。


这个角度还可以看到远处的西湖



漫山遍野都是绿油油的茶园,有的是一排排的,而有的是一团团的,饶有意味:这是村里的希望,是品茗人的享受。







从梅家坞到龙井的路不是很长,正好一个小时到达。


在景区牌坊的南侧,有个类似展室的小屋子,里面还陈列着几张照片,记载了当年共和国缔造者们的足迹。



没有在龙井村逛,而时间还很早,打算步行去704工程处,看看当年的阴谋家是如何经营那里的。顺道看看沿途的景色。

龙井村家家都做与茶叶相关的营生。


来龙井村的人也非常多



出了龙井村东大门,本以为就是一条路走到704工程处,没成想,还惊喜不断。始料未及。


出了龙井村,有标牌介绍“龙井”的故事,才知“龙井”的来历。倒是挺有趣的。


如此看来,龙井村真是地地道道的古村落。这次没有在村里面逛,不知道是否有古建筑。(从山上看,似乎都比较新的建筑)


问坐地休息的环卫工人,说龙井就在里面。


院子还不小,有一些建筑:此为龙井公园。



这就是龙井:虽看上去普通,但的确不普通,真的是世界闻名呀!




照片中的石头是神运石,后来看路牌介绍说是八景之一:一个偶然拍照,倒是找到了一景。


假山怪石



另一景:浣花池,不大,就一小水汪。


方圆庵


辩才是位隐士,据说,他喜欢种茶、品茗,是龙井鼻祖。




民国蒋宅:不知是不是当时的当权者居住过的。可能是吧。



再接下来是著名的过溪亭:路过时,有个老师或者导游,在给一帮孩子们讲解过溪亭的故事。


前面提到辩才,就是这里隐居的隐士,而过溪亭的故事是关于辩才和苏东坡的:

这位辩才和尚,是与宋代大才子苏东坡有故旧的龙井寺高僧。这位辩才和尚居山林隐逸后,为得清净便立下清规,但凡来访客人,只于殿上接待,三柱香燃尽便送客下山。绝不过虎溪桥。

只不过这位喜好清净的辩才和尚得知大才子苏东坡来访,早早便扛着禅杖,挂着酒葫芦候在山门内了。两人一见如故,一者饮茶,一者喝酒,就着山笋野菜,竟也酣谈一夜。

次日,辩才亲送苏东坡下山,边走边谈,竟不知不觉过了虎溪桥。直至苏东坡笑留人道:“长老已破戒了,还请留步!”那辩才恍然察觉,才止步告辞。

为纪念两人这份情谊,辩才索性将那虎溪桥更名为二老桥。二人的情谊,虽僧俗有别,却茶酒相宜。这位因情谊而入桥名的辩才,让人感叹的是他的胸怀和与苏东坡的情谊。
(摘自:@***?id=1794189923047228682&wfr=spider&for=pc)





巧的是,竟然在下面的一个景点茶博物馆里面看到对《萧翼赚兰亭图》的介绍,讲得是唐太宗的故事,看到还有一个“辩才”和尚。当时觉得似乎有些纳闷:此“辩才”应该是非彼“辩才”吧?当时脑子没怎么琢磨此事:相差几百年呢,应该是两个。

对的:而另一位辩才则身处盛唐。他与唐太宗的交集则有几分《碟中谍》的诡谲,竟因此以身入了史上最早的茶画《萧翼赚兰亭图》。
(摘自:@***?id=1794189923047228682&wfr=spider&for=pc)

看,旅游不仅饱眼福,还可以涨知识!以前只是知道有“辩才”其人,但不知是有两人。

再向前,是关于八景的诗:有几个景没有顺路上看到,也没有细细去找。

我想,今后可能还会来的。下次不妨补找。

乾隆爷看样子是很喜欢这个地方,竟然多次来这里。每次还作诗?十全老人喜欢“到此一游”留记号。





龙井草堂,也是八景之一:不过只有一间房了,里面卖茶的,没有进去。


来此之前,原是不知道有“龙井八景”的,到龙井村,步行到704工程的决定让我偶然发现了这么个好地方:一路上,都是景色,即便是一条小路,一个台阶,一颗颗绿树,都让人流连忘返,都承载着这里的悠久历史。是个意外收获。

出了龙井村八景,上的公共道路,继续前行到704工程点。

不成想,半路上看到有个中国茶叶博物馆,而看上去还有不少车辆人员进进出出。

那就不妨到这里看看喽。随心所欲的旅行,喜欢这种感觉......


博物馆前有大片的龙井茶示范基地,茶树长得非常茂盛。



博物馆主馆和前面的金鱼池:当天虽然已经比较晚,仍然有不少人流连在花园和树林中。与普通博物馆不一样的是,这里不只是几个建筑而已,而实际上是一片公园的。



中国人对于茶的喜爱,超出很多人的想象,包括我本人。我本人此类欲望比较淡,有时也不是非常理解有些嗜茶如命的朋友们。




来涨知识的人还真不少:还有半个小时关门了,大家尽快地浏览一遍......


精致而有型的茶品


老式制茶工具


优美的设计布局和丰富的茶叶派生产品


茶,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种饮料那么简单,而更多的是渗透到骨子了的一种生活、习惯、风俗、文化......


以前只知道“茗”,另外的就不知道了。还是读书太少了又涨知识了......



茶,像功夫、汉服、汉字、书法、唐诗宋词等等一样,渗透在中国人的基因里,传承着我们世世代代的故事......



这个在走廊墙壁上的巨大的茶饼,大约有一平方米,可谓震撼:不仅仅依然散发着香气,还非常美观、大气!



全息茶电影


不同年代,有不同的茶文化。


说起茶馆,让人不禁想起了老舍先生的作品......



时间原因,就要闭馆,匆匆看过1~5展厅。



整个博物馆就是一个规模不算小的公园,环境优美,绿树成荫,花团锦簇的。当地的人们,在阳光明媚的周末,过来放松自己。如果慢慢逛逛,可以大半天的。






闭馆后,太阳也快落山了。准备回上海


结束博物馆的参观,也没有想,更没有查找回上海的火车票,就直接坐87路转地铁到杭州东站了。

到达东站时还不到六点。可是到东站时才发现,7点前的火车票都销售一空了。这个是失误:在杭州西站还是有不少六点多的票。应该到西站乘车回上海的。

可能很多人多喜欢从东站回上海,再就是反映了,周末好天气时,到杭州玩的上海人可真的很多。

另外,当天是周日,还有可能部分杭州-上海双城工作生活的人们要回上海工作了。高铁,已经让两个城市连接的更近。

杭州真的很美。

下次去九溪十八涧!再访龙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