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橄榄树 显示图片


海口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起初海口市下面的琼山市(县级)率先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琼山县是前琼州府城所在地,留有五公祠等历史建筑,所以率先入选。后来琼山县升级改为琼山区,成为海口市的市辖区,于是在下一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评选中,将琼山历史文化名城范围扩大到整个海口市。这一次海口市并非单单依靠琼山区躺着升级,龙华区的骑楼老街也是重要的力量。

简单地梳理一下海口与琼山的关系:
明清时期,广东布政使司下辖的琼州府负责管理海南岛,府城在附郭县琼山县,在今琼山区。而海口只是琼州府城城墙之外北郊沿海的一个防御所城(如同深圳的大鹏所城)。
19世纪下半叶,西方殖民势力在中国东部沿海占领开发了许多港口,作为通商口岸,海口也在其中,渐渐发展起来。
到了20世纪初,骑楼街一带逐渐发展为城市中心。而随着清朝垮台,民国政府废除了府级行政建制,琼州府成为历史名词。琼山县的发展,逐渐滞后于离海更近的海口市。
建国初期的海口市,市区主要是现在的龙华区核心区域。琼山县是另一个县,后来由海口市管辖,又升格为县级市,最终成为海口市的市辖区。
总而言之,天平的两端在不断地移动,重心从琼山渐渐地移向海口。有些类似于松江府与上海县的关系变化过程。


海口的气候比广州潮湿多了。出发前两天我刚理完发,在家里洗完头,一小时就自动干了。但在海口则不行,一小时候只是半干半湿。为了能早点睡觉,必须使用电吹风。

上午去了火山口地质公园,中午到秀英炮台北边马路边的餐馆吃了午饭。

 秀英炮台位于龙华区海秀路北侧秀英村后,是古代宏大的军事设施。2006年入选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北边的路口前往秀英炮台,需要上大坡,马路建在大坡上。秀英炮台的大门建在近坡顶处,这样可以居高临下,控制北边的海面。
大门朝西:


秀英炮台游玩时间:13:35-14:40,一小时多点,非常细致。
门票10元。虽然是下午一点多,但天气比较好,碰到一二十个游客。

从检票口进去不远,前下方立刻出现了克虏伯大炮:


这个炮台的原炮大部分已经损毁,现在看到的黑漆漆、亮油油的大炮,都是近年由海口钢铁厂重铸的。
在海南省博物馆拍的秀英炮台全图:


在景区内反而没有看到游览示意图。
它其实就是城墙围起来的一片空地,有点类似于现代足球场,四周看台高,中间的球场低。连面积都与足球场差不多大。


秀英炮台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由拱北、镇东、定西、振武、振威五座炮位组成,并列东西成直线,长约241米。炮门均朝北,面临大海,四周是坚固的城垣环抱,中间是一个6867平方米的大操场,整个炮台连同附属建筑物占地面积约33000平方米。秀英炮台与当时上海的吴淞口炮台、天津的大沽口炮台、广东的虎门炮台并称清代四大海岸炮台。是海南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辱的历史见证。

西城墙内侧:


上图左边的洞是营房,右边的是振威台。
北城墙:


近看先前那门大炮:


红色的是办公楼:


南门内侧写着“海南保障”四个大字:


南城墙:


古榕苍髯:


东北城墙的振武台:


旁边也是营房入口:


东端有两条台阶通道可以登上城墙,东城墙上现在长满了大榕树:


绿意盎然:


在东北角西望:


这里就有一尊小点的炮:


这门炮藏在这样一个坑里:


北城墙上的通道挺长的:


城墙上还有不少这一类小铁炮:


炮生锈了,反而说明它是真物件。
回望东边:


旁边的现代建筑挤得太近,有些不协调。
镇东台内景:


已无大炮。
镇东台外景:


炮位的外墙:


又一门锈炮:


终于出现有大炮的炮台——拱北台:


每个炮位旁边有水池:


随时蓄水,用于给炮位降温。

出入炮位的小口:


西北角的定西台:


定西台外观:


定西、拱北、镇东三个炮台是主炮台,炮的口径最大,一致朝北。此处离海的直线距离约500米,又在制高点上,古代无高楼阻挡,可以有效地控制海面。
在西北角回看炮台:


后来从秀英炮台步行到了万绿园。

五公祠是海口人文景点的重磅,所以这一天早上先去五公祠。
我住的酒店在琼山区,离古代琼州府的文物古迹比较近,去五公祠只有七八站路,但在早高峰期间等公交车仍花了10多分钟,行驶又十来分钟。


在五公祠西南角的十字路口碰上电动车大军:


我站在十字路口的西南角,五公祠在东北角,要过两条斑马线,于是在等红灯时拍一下电动车的盛况。
转为绿灯后,电动车顿时全线启动:


在海口的几天里,深切地感受到电动车的威力。出租车、网约车司机尤其讨厌乱窜抢道的电动车。
去年在上海看到的电动车,数量虽然多,但秩序尚可,车辆是一辆接一辆地行驶,基本上只有一条队。而海口的电动车,随随便便就排成三四条队,而且随时可以幻化为五六条、七八条,甚至完全不成队列。


 五公祠位于琼山区海府路169号,国家3A级景区。是自北宋“一代文宗”苏东坡于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被贬来琼,借寓金粟庵(今五公祠内)“指凿双泉”留存遗迹以来,宋、元、明、清及民国历朝不断在其周围增建、重建(修)而形成的以五公祠(海南第一楼)为代表的一组古建筑群的统称。五公祠景区占地面积70余亩,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保存完整,建筑风格有着鲜明的海南地域风格,深受岭南建筑的影响,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建筑单体包括五公祠(海南第一楼)、学圃堂、观稼堂、西斋、东斋、苏公祠、两伏波祠、泂酌亭、浮粟泉、粟泉亭、洗心轩、琼园等。

    五公祠融古建筑、古遗址、园林为一体,素有“琼台胜境”、“瀛海人文”和海南“第一人文景观”的美誉,2001年入选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公祠南门的牌坊:


门票有两种,一种是只进五公祠、苏公祠、琼园的,20元。另一种是包括看实景3D画展、海南八音演奏、参观五公与苏公文化展馆的,48元。我一说买票,售票员就说48元,与我了解的不一样。我立刻声明不去附属区域,只进五公祠,于是买到了20元的票。
园子西南角的假山楼阁有点意思:


很快就到了“琼台胜境”坊:


五公祠作为海口的头牌人文景观,参观者并不多,我在里面一小时,碰到的游客不超过20人。

前面就是五公祠门口:


五公祠与旁边的苏公祠,是清光绪十五年(1899)雷琼道台朱采主持修建的。
从五公祠的正门进入,迎面而来的是苏公祠:


苏公祠比较简陋,就一进建筑,现存的建筑应该是清光绪十五年的。
里面就一个苏轼像:


往左边上台阶,穿过一道圆门,进去是五公祠,首先看到庭院中李纲与李德裕像:


五公祠主楼的北侧面:


主楼西北角旁边则是观稼堂:


观稼堂面东而立。
东南角则是东斋:


五公祠的正面:


它是坐西朝东的,上午正好有阳光照射在建筑上。
现存建筑是清代后期光绪十五年建的,被称为“海南第一楼”。
内陈五公的牌位:


左边是西斋与学圃堂:


“五公”是唐代的李德裕、宋代的李纲、李光、赵鼎、胡铨。

面向五公祠的正面,右侧(北侧)是李德裕像:


李德裕像在观稼堂前面,面东而立。
李德裕(787—850年),字文饶,小字台郎,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唐代宰相,为中书侍郎李吉甫次子。“牛李党争”中的李党头子。出身于赵郡李氏西祖房,胸怀大志,饱读经史。以门荫入仕,起家校书郎,迁监察御史,转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历任浙西观察使、兵部侍郎、郑滑节度使、西川节度使、兵部尚书、山南西道节度使、中书侍郎、镇海节度使、淮南节度使等职。唐宣宗继位后,忌惮位高权重,五贬为崖州司户。大中三年十二月(850年),病逝于崖州。

李纲像在楼前东北侧,面北而立:


李纲是 邵武 (今属 福建 南平 )人,也是大家很熟悉的人物。在靖康之难中,力主抗金,因此被贬到夔州(今 重庆 )。高宗即位后,于建炎元年(1127年)入相,但主政仅七十五天便遭罢免。张浚为御史,劾纲以私意杀侍从,且论其买马招军之罪,因此罢纲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 杭州 洞霄宫,后来给赶到 鄂州 (今武昌)居住。建炎二年(1128年)十月间,朝廷命其移往澧州(今 湖南 澧县 )。御史中丞王绹弹劾李纲“经年不赴贬所”,十一月四日,再被贬谪 万安 军(今 海南 万宁 )。建炎三年(1129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李纲与子李宗之南渡琼州,但才在馆驿住了几晚,二十九日被赦放还。
绍兴 二年(1132年),李纲出任观文殿学士、湖广宣抚使兼知潭州(今 长沙 ), 平定 了大批流民的动乱。 绍兴 九年(1139年)正月,宋金议和,高宗欲再起李纲为知潭州、荆 湖南 路安抚大使,他力辞不受。 仅带观文殿大学士、提举 临安 府洞霄宫之衔居于 福州 。次年去世。

赵鼎像在主楼的东南方向,与李纲像对称,也是面北而立:


赵鼎是解州 闻喜 (今 运城 闻喜 )人,被称为“南宋中兴贤相之首”,因反对和议,为宰相秦桧所构陷,罢除相位,出知 泉州 。秦桧 还不肯放过赵鼎,又指使谢祖信诬陷赵鼎曾受張邦昌的伪命,另一爪牙、御史中丞王次翁诬陷赵鼎治郡不力,公务废驰,连 泉州 知州也当不了,回 临安 提举洞霄宫。从 泉州归朝后,赵鼎再度上书言時政。秦桧怕他再度被起用,指使王次翁再次诬陷赵鼎曾受伪命,并贪污都督府钱十七万缗。赵鼎被贬居 兴化 军(今 福建 莆田 ),秦桧继续补刀,再移 漳州 ,又降为 清远 军节度副使、 潮州 安置。在 潮州 五年,赵鼎杜门谢客,不谈时事。有人跟他聊起时政,他只说自己不行。就这样,秦桧一党还不肯放过,这次改由中丞詹 大方 出面,诬陷赵鼎受贿,命令 潮州 知州把赵鼎看管起来,移置吉阳军(今 海南 崖县)。赵鼎在吉阳三年,感觉秦桧要谋杀自己,最后绝食而死。在生命的晚期,他曾作辞“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表达了以死明志的决心。那时是 绍兴 十七年(1147),天下闻而悲之。第二年得以归葬。孝宗即位后平反,谥“忠简”,赠太傅,追封丰国公。
李光像在楼的左侧(南侧),与李德裕像相对称,也是面东而立:


李光是越州 上虞 (今 绍兴 上虞 )人。 绍兴 八年(1138)年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宰相是秦桧。秦桧 打算撤掉 淮南 的守备,夺诸将兵权。李光坚持认为“戎狄狼子野心,和不可恃,备不可撤”,秦桧怀恨在心。 绍兴 九年(1139),李光还曾面斥秦桧,如“盗弄国权,怀奸误国,不可不察”之类,秦桧大怒。第二天,李光主动辞职,高宗挽留不住,降为资政殿学士,出知 绍兴 府,又改提举 临安 府洞霄宫。 绍兴 十一年(1141年),被中丞万俟卨(西湖边上岳庙前跪着那个,秦桧的超级打手)诬以“阴怀怨望”,贬 建宁 军节度副使,藤州安置。四年后,又移到琼州(今 海口 )。在琼州呆了八年后,又以与胡铨赋诗唱和、讥讪朝政的罪名,更贬至昌化军(今 儋州 )。三年后遇赦(因为秦桧见阎王了),授左朝散大夫,可任意选地方居住,回到江州(今 九江 )便去世了。宋孝宗即位后才平反,赠资政殿学士,赐谥“庄简”。

胡铨像在李光像的侧后方,学圃堂前,也是面东而立:


胡铨,字邦衡,庐陵(今 江西 吉安 )人。
绍兴 八年(1138年),秦桧主和,金使以“诏谕 江南 ”为名,在南宋的土地上气焰嚣张,不可一世,中外汹汹。胡铨时任枢密院编修官,抗疏力斥,乞斩秦桧与参政孙近、使臣王伦,声振朝野。奏疏上报之后,秦桧以胡铨“”狂妄凶悖,鼓众劫持,诏令除名,编管昭州( 今 广西 平乐)。朝臣多救之者,桧迫于公论,乃以铨监 广州 盐仓。 绍兴 九年(1039年),改签书威武军判官。 绍兴 十二年(1142年),谏官罗汝楫(这混蛋以前也曾跪在岳庙前,后来人们觉得他罪行虽大,但名气不够级别,把他扔出动了)弹劾胡铨饰非横议(当然又是秦桧指使的),诏令除名,编管新州( 今 广东 新兴 )。 绍兴 十八年(1148年),新州守臣张棣攻讦胡铨与客唱酬,谤讪怨望,胡铨再被谪至吉阳军( 今 海南 崖县 崖城)。 绍兴 二十六年(1156年),秦桧伸腿了,胡铨量移至衡州(今 衡阳 )。三十一年(1161),胡铨可以自由居住。 孝宗即位,复奉议郎、知饶州。淳熙七年(1180),以资政殿学士致仕,不久去世,谥“忠简”。
远观胡铨像:


侧看五公祠主楼:




侧看李光、胡铨像与西斋、学圃堂:


李纲像前的大樟树:


从五公祠往北,穿过苏公祠,来到另一院中,有五公碑廊,包括四块碑:


分别纪念李德裕、李光、赵鼎、胡铨,李纲五公,其中李纲与李光二公的传记合刻在一块碑上。因此只看到四块碑。
五公传碑原立于府城北门外景贤祠(建于明正德年间)中,李德裕、赵鼎、胡铨三碑系明碑。明代所刻的李纲、李光碑已不存。光绪十五年(1889)修建五公祠时,从景贤祠内迁于此处。1916年,海口乡贤王国宪重书李纲、李光二公传记,勒石补立。
右一的李德裕碑最残破:




再往北的院落是 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与两伏波祠:


最里面是两伏波祠:


“两伏波”指西汉伏波将军路博德、东汉伏波将军马援。路博德平定岭南,马援收复交趾。
北宋宣和年间,徽宗下诏封路博德为忠烈王,马援为佑顺王。
两伏波祠是民国初四年(1915)才由当时的雷琼道台朱为潮主持建造的。

中间是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


此碑高2.55米,据宋徽宗赵佶于宣和元年(1119年)用瘦金体手书的诏书而刻,原存琼州府城北的三清观中,后移至天庆观万寿宫,又多次迁移。 1983年移立于五公祠,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仅存两通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另一通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现存福建省莆田市元妙观三清殿内。
宋徽宗崇信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宣和元年(1119年),他专为汴京的神霄玉清万寿宫撰书诏文,并令神霄宫刻记于碑,令天下摹勒立石,宣扬道教。


这个院落的最东端(最靠外)是泂酌亭:



五公祠对面有个大红“思贤”牌坊门:


进去后是个公园:


这个公园叫琼 园,里面小桥流水:


在湖对岸看“思贤”牌坊与五公祠入口:


隔湖眺望五公祠:


最后仍从“琼台胜境”坊出去:


依然从南门出,步行前往琼台书院与琼台福地一带。

离开五公祠后,进入海口city walk时间。
先步行1700米左右,来到文庄路西口,路边有丘濬坐像:


丘濬的谥号是“文庄”,这条路以此命名。
在海南省博物馆拍的琼州府故城地图:


琼台书院搞成了博物馆,不过从24年12月下旬开始闭馆维修,令我吃了闭门羹,只好在马路边上拍拍建筑的外围。
中山路与文庄路的交界十字路口的东南侧有座楼:


这很可能是奎星楼,它是海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沿中山路向南走,前面有个侧门:


应该很少开放。
再往南又有一座别致的二层木楼:


稍稍能够看到这座楼的正面:


前面还有一座二层楼:


 光从外面看,无法得知这些楼的名称与用途,但肯定是琼台书院的一部分。这两个楼很可能是近年来重建的,如果是清代的原建筑,会与奎星楼一起入选海南省文保单位。
琼台是丘濬的号,因此清代在这里建起了琼台书院,希望能将丘濬的传统发扬光大。

前面是琼台师范学院的校门:


这个大门供琼台师范学院师生进出,琼台书院博物馆的门开在文庄路上,二者不通用。
这是琼台师范学院的老校区,面积很小,用了原琼台书院作为校舍。新校区在东郊,离东寨港红树林不远。


返回十字路口,过马路到文庄路北,再回头看奎星楼:


这座建筑最长,上图是它的北侧面。左边图片没有拍到之处是琼台书院博物馆的入口,门比较小。
琼台书院奎星楼位于琼山区府城镇中山路海南琼台师范学院内。琼台书院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建成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院内原有奎星亭,亭两旁各有廊庑一间。乾隆十八年(1753年)扩建时,将奎星亭改建为一座二层楼的建筑,曰奎星楼,并立碑记载经过。魁星楼为砖木结构,绿色琉璃瓦顶,面阔三间。二楼中梁正中悬挂一匾,上书“进士”二字。楼内雕梁画栋,异常别致。楼前绿树成荫,环境秀丽雅静。这里曾是琼州的最高学府,是古代海南人士登科入仕的必经阶梯。著名的粤剧、琼剧《搜书院》的故事就发生于此。

简单地看了看琼台书院的外观,接着沿文庄路东行百余米,可到琼台福地的入口。

琼台福地是琼州府城的核心区域,唐宋时期琼州的行政中心就在此处。

琼台福地的入口牌坊:


此处是关帝巷巷口,上图的牌坊尤为引人注目。该坊为全石质古栏式构成,单楼四柱,每柱前后各有一条纹边风掌,石堆瓦楞顶盖,鲤鱼鸱尾顶饰。坊匾正背面都是阳刻的“琼台福地”隶体烫金大字。牌坊雄大疏朗、敦厚庄重。

据资料记载,早在宋初,琼台就已成为海南的代名词了。相传,由于海南地形像一只缩颈神龟,宋太祖担心它会伸出头来,威胁到皇朝,便将州城迁来神龟缩头处,此后该地被人们传颂为“琼台福地”。据清末朱为潮《琼山县志》记载:“抱珥山,今道署右,即所谓琼台也。”意为唐代在这里设都督府,到了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又在琼台设立琼管安抚司统管全岛行政,借以镇住龟头。缘此,时人便称此地为琼台。

  明永乐元年(1403年),海南卫指挥使杨义在山顶立“抱珥山”石碑一块,还在山南竖立“琼台福地”石碑坊一座。明弘治初年(1488年),抱珥山被挖。建起关帝庙。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巡道张介祺顺民意修复琼台福地。此后历代官府都有修缮,后被拆毁。堪舆学家断言:“琼台高耸,抱珥山、文龙山与三台山突起,仿佛一把‘罗圈椅’置于此地,南海紫气,华夏熏风,蕴聚琼台,飘逸福地,贵不可言。”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历代都督府选址于此。

  往事越千年,琼台福地曾几度流失“福气”。明清倭寇蹂躏,民国军阀践踏,琼台福地一片狼藉。某十年期间,大破“四旧”,琼台福地牌坊被拆除、推倒。几经折腾之后,好不容易拨乱反正,牌坊不仅原状修复,而且琼台“增其旧制”,展现新姿。

  然而,鱼龙混杂,琼台福地周遭新楼争高直指,“建设性的破坏”使之面目全非。1994年,原琼山市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9年,原琼山市人民政府重建琼台福地相关建筑物。重建的福地保存了古建筑风格,坐落整齐,结构对称,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剪瓷龙雕,栩栩如生,雄伟壮观,为海口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也有人认为,几经摧残的琼台福地,似乎少点沛然文气。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推官傅作霖环山筑台,用火岩石雕琢方形石块垒砌成东西长60米,宽18米,高3.5米的长方形状平台,为一丁四由砌法。又因为该平台南105米处有一创建于明永乐元年,复建于万历丁巳年(1617年)的琼台福地石碑坊,故名“琼台福地”。据《琼山县志》称:该平台上明清时期先后建有关帝庙、拜亭、圣母殿、文昌阁及东西廊庑等古建筑,至今已毁坏殆尽,仅剩该平台,成为历史的见证。

穿过牌坊,走进狭窄的关帝巷,就可看到抱珥山上的秀美古建筑。现存的琼台福地建筑主要包含福地轩、琼台阁、关帝殿三层重檐。穿过关帝巷,登上台阶,首先可达福地轩。琼台福地建筑的特点,要从这28级台阶说起。


上图通往福地轩的台阶共28级,分为四大层,第一层为1级,二、三、四层均为9级,设计理念源于修建年份“1999”。沿石阶拾级而上,丘濬、海瑞、钟芳、唐胄、吴典等唐至清代琼州多位文臣武将的浮雕画像也雕刻其上,栩栩如生,仿佛穿越历史的迷雾与世人相遇。

台阶尽头是重建的福地轩:


来到福地轩,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门前两根盘龙石柱:


盘绕石柱的龙身上站着民间传说的八仙人物雕像。门庭东边有琼山知县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书写的“琼台”两个大篆字牌,据说这块字牌是在1999年复建时从地下挖出来的,已经断为三节,后修复重立于此。
穿过两旁悬挂“琼台胜境旖旎扬天下,福地丰碑峥嵘耀海南”楹联的大门,翠竹葱茏的庭院便映入眼帘,庭院的北端,一座绿瓦、红墙、红柱、红栏杆、镂花窗、红灯笼使二层重檐的琼台阁更显得分外壮观:


关公像昂然立于正殿之前。屋顶的脊梁上,两条长龙对着小宝塔相向蜿蜒,重檐四角,各踞守着一只神态自若的石麒麟。

侧着看正殿:


据介绍,这幢两层高的建筑曾经是府城最高的地方。据居住于附近的老人介绍,这里原来叫“文昌阁”,他们小的时候,站在楼上,整个府城尽收眼底,从这里最远能看到雷州半岛,清代的时候,这里就是用来观海盗动向的。

琼台阁后,“文经”、“武纬”两小门通向关帝殿,把一轩、一阁、一殿贯通起来。金碧辉煌的关帝殿雄踞庭院北面:


关帝殿前的庭院,高达两米的宝塔形万年宝鼎,安放在照壁前,二、三层各有六个翘起的檐角挂着风铃,清风徐来,叮当作响。关帝庙香火鼎盛,透出浓浓的琼台特有的文化气息。
琼台福地仅为海口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这不重要。从文化遗存的角度,挺有意义。

琼台福地在文庄路北,接下来过马路到文庄路南,再往东行200余米,有琼州府城鼓楼与琼山县文庙大成殿。

府城镇范围内的街道都很狭窄,比例尺比较大,一不小心就会走过,我快到文庄路东口,看到了人行天桥才反应出来是走过头了,于是回头去寻找文庙大成殿。



上图文庙大成殿左侧的小巷是从文庄路进来的通道,稍不留神就会错过。旁边布满楼房,很不协调。不过,能保存下来就不错了。

琼 山县文庙全称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庙,为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庙堂。清朱为潮《琼山县志》记载,孔庙始建于宋代,原设在海口浦,历经多次迁移,后置于今址。内设棂星门、泮池、明伦堂、考古台及大成殿、后殿等。在海南,文庙供奉孔子,还用作教学,故又称学宫。琼山学宫是当时琼山县历代儒学教育机构要地之一,其范围甚大,“直五百尺,横一百二十八尺,面积六万四千方尺”。由于人为破坏,今仅存大成殿一座。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坐北向南,重檐歇山顶,东西宽24米,南北长15.6米(其中通廊宽1.6米),脊高9.3米。殿内金柱高6.54米,柱径0.33米,梁架结构为七架梁木构式,梁檀之间雕以精美的龙、狮、莲花。琼山学宫大成殿集祭祀、藏书和教育为一体,是海南传统文化的一座圣殿。
侧看大成殿:


这座大成殿是琼山县文庙的大成殿,是海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琼州府文庙在何处,不太清楚,应无建筑遗存,否则不会让县文庙的大成殿独美。
正看大成殿:


殿内是文庙的常规配置:


接下来往西走回头路寻找府城鼓楼。

府城鼓楼还在文庙大成殿西边,从琼台福地走过来,应该先到府城鼓楼,但正如前面所说,一不小心就走过了。它在小巷子里,离路口近百米之遥。

门楼的北面:


上书“奇甸文明”四字。
城墙北面:


立着海南省级文保碑,尽头的铁门锁了,不让游客上。
门楼南面:


上书“海南壮观”四字。
此楼为砖木混合结构建筑。鼓楼,原名谯楼,又称文明楼,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海南卫指挥使王友在已废元谯楼故址上修建。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卫指挥李泰增砌台基,副使涂裴铸置铜壶刻漏,后置更鼓与铜钟,战时鸣钟报警,平日则击鼓报更。万历后因灾害而多次迁移重建。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太守宗思圣重修时改名为文明楼。今之府城鼓楼,是乾隆年间翰林院编修吴典等人捐修,坐北朝南,由城台和城楼组成。城台(台基)仍沿用明代,考虑到楼高惹风,只建单檐城楼,城楼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歇山屋顶,素面板筒瓦砂浆裹垄屋面,檐口设绿色琉璃勾头、滴水及封檐板。城楼设六缝梁架,其中明间梁架为抬梁结构,其余梁架为穿斗结构。明间梁架及过廊梁架均镌刻有走兽、花鸟等各种精美图案,鼓楼是海南省现存较为珍贵的典型建筑物。


上图两个中年人,应该也是文物爱好者,朝着鼓楼指点观赏讨论了很久,并且商量要不要去寻找文庙大成殿。我赶紧说就在东边不远处,很值得一观。
侧看整段城墙:


重新到达文庄路东口,过人行天桥,到达东边的巷子——东门里,又碰到电动车堵塞交通的情况:


东门里,顾名思义,就是东门内侧的一条里巷。

琼山城墙主要剩下这左右两段:


据清道光《琼州府志》记载,琼州府城址始建于北宋开宝五年(972年),明清时期又多次重修。原城址平面近呈椭圆形,城墙周长约4134米,高9米、宽6米,开东、南、西三个城门,城门上建门楼,城墙上设雉堞,北墙上建望海楼,墙外四周修建护城河。
城头长满杂草:



这是东城墙的一段,此为东门:


府城城墙也是海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大部分城墙被拆除,现存东城门和长约110米的西城墙、长约276米的东城墙。城墙外包砖石,内为夯土,残高约1.2-3米,宽约5.2-5.9米。东门外护城河宽25-30米。
东门夹峙:


1983年才被拆除,更令人遗憾。
前面是比较残破的巷子:


从东门里的东口出去,在路边扫共享单车,前往三公里外的海南省博物馆。路上找了家餐馆吃午饭。

博物馆北边的路边有一些简易食品摊:


如果有些观众于吃饭时间到来,或参观完正好饿了,可以依靠这些小摊,挺不错的。
我在1.2公里外找到餐馆,有运气的成分。要是找不到,正好在这里吃。
海南省博物馆的正门朝北:


一楼有自助扫码存包处,每一格挺大的,可以放入较大的双肩包。
现在省级博物馆的观众不少,海南省博物馆的藏品虽然不算丰富,当天亦非周末,但馆内观展者人数不少。

海南历史陈列在三楼,但我率先去这个展馆,以便第一时间全面了解海南历史。



战国之前,地在荒服之外,为百越的骆越之地;秦时,海南岛为象郡之外徼;及至两汉,朝廷二度遣伏波将军南定,置珠崖、儋耳两郡,海南岛正式归入汉朝版图;三国,吴主复征朱崖,属吴之交州;隋灭南朝,冼夫人率部归附,请置崖州,复为一统;入唐,建置益备,以崖州都督府辖诸州县,海南岛自此称“琼”,其中南部的振州(在今三亚)管辖西南至大海千里;宋代,中土人士往来络绎不绝,舟船远航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入元,设海南道,更行南海天文测验,厘定海疆;明清,置琼州府,人文蔚起,奇甸日新,已然琼台福地。


第一部分  孤悬海外
曾几何时,随着能量巨大的地壳运动,海南岛与华南大陆时而相连,时而分离,造就了海南岛独特的地理生态环境。终有一天,地质运动趋于平缓,大海之南,终成大洲。

新石器时代的海南:



第二部分  方外封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在岭南地区开置桂林、南海、象三郡,海南岛为象郡之外徼。秦末汉初,海南岛属南越国。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伏波将军路博德率汉军平定南越;翌年,在海南岛设珠崖、儋耳二郡,自此海南岛正式列入汉朝版图。


有点意思的是朱庐执  银印:


第三部分  岛海归宗
唐朝在海南岛进行统治管辖,随着大量移民逐渐登岛,促进了土地开发,在岛内初步形成了通往各州县的道路,加速了土著黎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沿海一带以及黎汉杂居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在南海航线上的对外贸易活动日趋频繁,中央政府对南海诸岛的经营管辖不断增强。海上交通贸易的繁荣促进了文化交流,各种宗教信仰交汇,呈现出海纳百川的文化盛景。
澄迈县的美榔双塔模型:


苏轼在儋州活动的情景还原:



第四部分  奇甸日新
明洪武二年(1369年)设琼州府,是海南岛社会经济发展的转折点,促进了中央政权对海南岛的大规模开发和建设,大量移民迁琼,带来了先进文化和技术,促进了当地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贸易的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也随之勃兴。清政权加强了对海南岛的管辖,建设海防设施,使得社会经济文化得以长足进步。清末琼人下南洋,在异地艰苦创业,奋发进取,融合中西,返岛发展,见证了奇甸的瑰丽文化景象。
定武门城墙模型:


丘濬像:


   烧瓷的窑的模型:


第一部分  丝路帆远
帆影绰绰,航路归处。从原始先民的独木舟楫所至,到唐宋元明远洋帆船的征程,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主要起讫于东南沿海,经过南亚各国,跨越印度洋,直抵西亚及波斯湾,最远可达非洲东海岸,持续延伸至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广阔海域,成为中国古代海洋社会经济与人文繁盛的标志。南海海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为重要的航段,丰富的水下沉船遗址遗物再现了东方航路云帆高悬的海外贸易文化交流历史盛景,是东方先民认识海洋、征服海洋漫长的历史缩影。
一艘南宋沉船“华光礁I号”的发现,更是再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之航海之光,书写了中华民族海洋文明之历史篇章。

华光礁1号打捞现场还原:



出水的船板:


有不少精致的瓷器:



打捞上来的还有佛像:


第二部分   祖宗之海

南海是海南岛沿海居民的生命之源,他们滨海而居,因海而生。南海海域中有着海南岛、西沙群岛、东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等众多岛屿礁盘和天然优良的海洋渔场。南海渔民从事着渔业捕捞、养殖、晒盐等多种多样的海洋生产活动,丰富的海洋生活遗迹是祖祖辈辈在南海海域远洋航行和从事渔业生产的记忆。他们用九死一生的冒险精神,在南海海域木帆船时代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见证着沧桑海疆的变迁,守护着我们的祖宗海。

澄迈盐田生产场景:



这个展览介绍海南人民的日常生活,包括汉、黎、回各民族。

汉族民众日常生活状态:


近代骑楼建筑:


近代海口商业:


黎族民众的日常生活:


黎族服饰:


乘公交车从海南省博物馆到骑楼老街,14:58-15:16,不到20分钟。下午不堵车,挺好的。


海口的方言是黎话,与雷州话相近。

骑楼老街是步行街区,一般在钟楼站下车,看完钟楼之后走过去。

海口钟楼被列为海口八景之一,它历史悠久,最早是为适应对外通商而建立,已成为海口的最重要的标志性与象征性建筑物之一。如今的海口钟楼是1987年海口市人民政府根据城市建设的需要,依照旧钟楼原貌拨款改建。建成后成为海口一大景致,命名为“古钟新声”。


旧钟楼介绍:康熙二十四年(1686年)海口设立统管本岛沿海十处的海关总口,国内沿海港口和东南亚各国来往商船日渐增多。特别是咸丰八年(1858年)海口被清廷辟为对外口岸后,来往客商明显增多,但当时海口还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计时设施,给交通、商务和人民生活带来很大不便。为解决统一计时问题,促进商贸发展,民国17年(1928年),爱国商人周成梅先生发动海外侨胞捐款集资,并仿照广州、上海等沿海城市精心设计钟楼蓝图,于1929年在遥对入海口的长堤马路码头建成混合红构的大钟楼。楼高五层,占地16平方米,墙体用红砖砌筑,白石灰塞缝。大钟设置在五楼,四面安装七块厚二公分的大理石,构成直径二米的钟面,钟时刻在大理石面上,并嵌上铅牌涂以黑色,钟面针长0.96米,分钟长1.6米,报时的音响由两个一大一小的生铁铸成的鸣钟组成,每隔30分钟报时一次。

当时的大钟是一个辘轳卷上10多米的钢丝绳,另一端吊上一个大铁碗,利用垂直重量启动行走的。吊砣从四楼垂落底层,历时两天。因此,每隔两天必须转动辘轳将吊砣卷上五楼。周而复始,时间较为准确。


钟楼虽然只是海口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它是海口市的地标,来此打卡拍照的游客不少。


钟楼西南方向200米便是琼海关旧址。


 琼海关旧址位于龙华区得胜沙路4号,建于1937年。整幢建筑占地面积5858平方米,坐南朝北,共三层,坡顶,红色屋面,灰白墙面。西南面有塔楼,北、西两面有门廊结构,西北角二层有一露台。整幢建筑带有较明显的西洋式建筑风格。琼海关旧址是当时海口的标志性建筑,它见证了海口海关发展的沧桑历程,折射出当年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海南海上经贸发展的屈辱历史。

此旧址不对外开放,在长堤路边把相机伸进铁栏杆里拍一张:


它是2013年第7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入口处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碑:



初步形成于19世纪20至40年代的海口骑楼老街是海南省重要的文化遗产。街区中最古老的建筑四牌楼建于南宋,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也是海口市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观。2009年,海口骑楼老街以其唯一性、独特性首批入选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一进去往右是得胜沙街:


它现在成了成衣大排档集中处。


琼海关旧址的正面:


可惜这边的门不开,而且街边非常拥挤。
一路西行,寻找冼太夫人纪念馆。



一不小心又走过头了,看百度地图良久才回头确认位置。
原来是一座小小的冼太庙:


接下来要去南边的西天庙。在街口查百度地图的时候,它指了一条从小巷子穿过去的路,才300多米。然而在冼太夫人纪念馆门口,它重新指了一条走大街的路线,超过700米。我凭借首次查阅的记忆,从旁边的小巷向南插过去,拐两个弯就到了西天庙北边的巷子。
只见此处拥挤异常:



我比较怕密集人群,不过这也说明这是当地最接地气之处。须知当天是周二,非节假日。


位于龙华区义兴街73号。西天庙始建于明隆庆年间(1567年—1572年),为纪念明代海南才子王佐而建,清乾隆、嘉庆、光绪年间先后四次重修,在原基础上扩大和增建。该庙现占地1193平方米,建筑面积775平方米。坐南朝北,砖木结构,单式斗拱,雕梁画栋,三进两厢。第一进和第二进之间有天井,第二进和第三进之间是拜亭,拜亭两边为东西厢廊。二进殿和主殿分别挂“泽化南天”、“诗宗李杜”的木雕匾额,主殿内供奉王佐神像,主殿后有一庭院,现存清道光年间的《重修西天庙记》碑。该庙为海南省现存较为珍贵的典型建筑物。

牌坊前聚集了一批讨论算命解签结果的人群:


要求解签的年轻人对老者的解签结果不满意,反复质问,老者生了气,扬长而去。
《周易》的《蒙》卦说:“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 ”意思是,占筮预测只能求一次,无论如何都要接受这次算卦的结果,而不能因为对结果不满意,再而三地要求重新占筮,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再三求告,是对神灵的亵渎,应予以拒绝。
西天庙内观:


《琼州府志》(张岳崧编修、光绪十六年补刊)载:“西天大士庙在海口所城西二里许,祀王佐海上显灵,祈祷立应,故郡民虔祀之。”王佐(1428年—1512年),字汝学,又字桐乡,临高县透滩村人。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中举,后入国子监读书。先后出任广东高州、福建邵武、江西临江三处同知,为官清廉,深受民众爱戴,有“仁明司马”、“文行君子”的美誉。王佐曾是丘濬的高才生,以诗文见长,世称“吟绝”,是“海南四绝”(另三人为丘濬、海瑞、张岳崧)之一。主要著作有《经籍目录》、《鸡肋集》、《琼台外纪》、《珠崖录》等。



西天庙不大,里面上香的人不少。我不敢久留,迅速从小巷拐到南边的中共琼崖一大会址。

外围有片绿地:



中共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位于龙华区解放西路北侧竹林里131号,原为邱氏祖宅,建筑为坐北朝南的瓦面房两幢,每幢面阔3间,中为厅堂,两侧共4小房。房前、中、后各有庭院。东、西两侧有厢房,均为木石结构,总占地面积为1800平方米。1926年6月,中共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琼崖党组织的最高领导机构——中共琼崖地方委员会。中共琼崖地委的成立,翻开了琼崖革命斗争史新的一页,是琼崖党史的一座丰碑,标志着琼崖人民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掀起了波澜壮阔的第一次革命高潮,在海南革命斗争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入口:


入口对面的附属建筑:


从入口进去,是一组清幽的建筑群。
右边的小巷与耳门挺别致:



第一座主要房屋:


回看入口:



从上图拐进去。
继续有幽雅的走廊:



主屋:


会议场景还原:


并展出了旧式海南木家具:


其它各屋内有海南革命斗争展览:



琼崖纵队在海外孤岛上坚持二十年左右,不管是面对常凯申势力还是日寇,皆不屈服,难能可贵。


后花园:


此处颇有一些零星的游客,当与红色主题有关。

接下来前往东边是骑楼街主体,由于不需要进展馆,不用考虑关门时间,脚步从容了许多。

1924年,海口拆墙扩城,城区面积由原来城内的不到1平方公里扩大了许多。第二年,拆城墙的石头被用来筑成长堤,也就是如今的长堤路。当时的政府扩建原来天妃庙前的庙前大街,并改名为中山路,长388米,原西门外顺城墙位置的街道被扩成今天的新华北路和新华南路。原城内的南北大街被拓为博爱路,东西方向则被拓为新民东西路。“商贾络绎、烟火稠密”,城市马路的形成、沿海贸易业的繁荣、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使这一带成为海口的闹市区。
大概是解放西路与新华南路的交叉十字路口:


此处是明清海口所城的西城墙位置。

骑楼作为一种外廊式的建筑艺术源远流长的,甚至可以追溯至2500年前的世界经典建筑古希腊的“帕忒侬神庙”、中国的孔庙和书院建筑。到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一股闯南洋风潮在海南刮开,祖辈们在带回南洋思想的同时,也深受欧式骑楼建筑的影响,海南也由此出现不少南洋风格的欧式骑楼建筑。那时,几座或十余座骑楼参差错落毗连一起,店屋前连廊连柱的长廊连接起整个街区,既可为往来的行人撑起一片遮挡烈日暴雨的天地,营造出凉爽的环境,又可成为商家谋业招徕顾客的开放交流场所。骑楼成为了商业文化与社会文化交融的地域特色。

  海口最早的骑楼建于1849年,地点在四牌楼街又叫城内街,就是现在的博爱北街。据统计,海口的骑楼式建筑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骑楼式建筑200余座,主要集中于博爱路、中山路、新华北路、得胜沙、解放路等五条老街,其中中山路沿街两旁保留较为完整的骑楼式建筑最多,约39座。

  骑楼,跨人行道而建,骑楼下形成几百米甚至更长的长廊,让人自由通行,很适合南方地区避雨遮阳之需,开展商贸活动十分方便;骑楼的背后是内街,民宅大门一般开向内街内巷,形成前店后坊的格局。走在今天的骑楼老街上,人们能够看到的是一栋栋有些陈旧的骑楼,但很难想象它曾经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繁华。


上图这几座看起来是骑楼区域最洋气的部分。
在路口往东看解放西东路:


新华南路往南延伸的部分:


沿新华南路向南:


这一段的骑楼外墙维护不力。
来到西门内街的西口:


对面是西门外街的东口:


我从西门内街的西口进去,一直往东走。
这条叫新民东路,比较窄一些:


电动车仍是出行的主力军 。



之所以拍上图这张照片,主要因为挂着的烧鸡很诱人。
抵近西门内街的东口:


出去是东门市场的入口:


当时是过年前进货的高峰阶段,上、下几张图可见,几个方向的电动车挤作一团,互不相让。


我既然碰上乱象又无力疏导治理,那就趁机狠狠地多拍几张,记录这奇葩景观。


转弯向北:


南北向的这条街叫博爱北路,是骑楼区比较繁华的路段,我原先并不知道,误打误撞走到这里,正好认真看看。


年味渐浓:


这边修缮得新一些:


越往北越热闹:






经过不少街坊之门:






夜幕渐临:


我也正好来到美食区域:


上图左部的文字“水果酸嘢”,“嘢”是粤方言“东西”之意,“酸嘢”就是酸的东西,这里引申为“酸的食物”,特指两广海南的用酸汁浸泡、腌制的瓜里蔬菜。
两广海南的大街小巷中,不分老幼,好这一口的的人很多。特别是处于“酸儿辣女”阶段的孕妇,想吃酸的,这类食品最有效。这种传统食品,在高架桥、大马路的现代化街区基本绝迹,但在两广海南的传统街区仍然大行其道。


水口巷的西口:


西边有一些重磅景观:


上图这个海南菜的招牌打得这么猛,叫“中国海南菜”,不知道是否名副其实。



沿水口巷往东:


这是一条美食旺街:


各时期的文化叠加在一起:


众人趋之若鹜的一家牛排店:



路的两边全都是各种美食店子。



上图这家骑楼汤饭,后来我转回来时在此吃晚饭。


我的血脂与尿酸曾经高得超标,所以坚决管好舌头,现在基本吃素,偶尔吃鱼,只好放过上图的临高虾饼与老街牛杂。牛杂以内脏居多,是高血脂的好朋友。


血肠也不是我能消受的,但可以拍拍照片乐一乐。
又一家临高虾饼:





海鲜与与我无缘,喜欢美食的朋友来到这里倒是不用客气。
终于到达步行街的东口,再往前出现汽车、电动车,于是折回。
这个区域应该是骑楼老街的东北部。


回头再看看各种店子。



层出不穷的临高虾饼:


在骑楼汤饭吃完晚饭,天已大暗:


折回中心区域:





回到水口巷与博爱北路的交界口:



进了中山路:



上图的“清补凉”是两广的一种药膳,经常与鸡一起煲汤,用以抵御南岭以南的高温高湿气候。





上图的天后宫牌坊只是一个空架子,后面并没有建筑物。我原先在地图上看到过这个天后宫,还想着要不要在白天来看看,幸好没有专程来。


上图的童年大风车挺有意思。


上图的骑遇民宿在订房网站上评价较高,我原先考虑过住这里,后来想选择琼州府城与海口东站,才选择了琼山区的酒店。


我已经吃饱了,未光顾文昌鸡饭店。第二天中午在海瑞故居旁边吃了文昌鸡,感觉一般,应该没有这里正宗。


清补凉继续散发魅力。


上图已经转入了南北向的新华北路,这里的街道两边成为内衣集散区。
到达骑楼老街的最北部,临 长堤路的   民宿:


它旁边就是天后宫牌坊后面的空地。
百度地图上标着前面有个“骑楼老街展览馆”,还有煞有介事地染出一片土黄色区域,其实都是大片空地,仍在规划中。
街边有个小小的骑楼老街游客中心,里面有些展览:



对骑楼老街的介绍简明而扼要,是了解这片历史文化街区的好去处。
骑楼街区的沙盘模型:



在游客中心门口乘公交车回酒店,这回需要转车。在路上看到了灯碧辉煌的明昌塔,系近年来重建的,所以这一次没有纳入我的探访计划中。

海瑞墓离酒店9公里左右,不远不近。鉴于头一天感受到早高峰等公交有些久,行驶也不顺畅,加上只剩半天时间,所以叫滴滴车前往,提高效率。
酒店-海瑞文化园,行驶时间7:52-8:20,接近半小时,23.5元。
游览时间:8:20-53。海瑞墓不大,半小时转完。附属的陈列馆没有去。游客也不多,只有零星的三五人。

海瑞墓1996年入选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海南省海口市西郊滨涯村,为一长方形陵园。以前是琼山县城外的村子,现在属于秀英区。
海瑞墓园始建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是皇帝派许子伟专程到海南监督修建成的。据说,当海瑞灵柩运至现墓地时,抬灵柩的绳子突然断了,人们以为这是海瑞自选取风水宝地,于是将其就地下葬。


海瑞墓及周边现在建成了海瑞文化园,正门是西门,而我想当然地地将目的地定为东门,在滴滴车上经西门而过,浪费了10分钟。
从东门进来,先看到墓后面的圆坛:


沿着墓园的红墙往南:


西边的墓园入口牌坊:


进门后的青灰色石牌坊上横刻“粤东正气”4个红色大字:


主墓道是一条宽阔的麻石大道:


从牌坊下直通墓地,甬道两旁有石羊、石马、石狮、石人,或站或坐或躺,栩栩如生。



近看石狮等:


有些呆萌。


圆坛在中轴线的延长线上:


逐渐靠近墓体:


墓前一石龟占据道中。
墓前两边另有石像生:


墓前石碑:


碑上刻着“明皇敕葬资善大夫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赠太子少保谥忠介海公之墓”字样,碑高4米、宽0.8米,是400年前造墓时的原物。
陵墓格局与杭州的岳坟相似,只是规模稍小。有石供桌、石平台、五栏杆、石砌圆形坟冢。



如今的海瑞墓只是一座空坟。
当年,某历史学家写了剧本《海瑞罢官》,被认为以海瑞暗指当时已无军职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首任司令员,剧本的创作意图也被定为为司令员翻案。于是,大力批判该剧本与作者,成为某十年的几大序幕事件之一。这样一来,身后在民间声誉极高、被称作“海青天”、在某些地区被树为城隍神的海瑞,亦受到牵连。一批狂热的暴徒冲到此处,炸开墓穴,将海瑞的遗体弄到市中心当众焚毁。这样的罪行,虽然在那个时期屡见不鲜,但仍令人发指。


1982年,当地政府重新修建了海瑞墓园。每年阴历2月20日海瑞祭日,当地常有祭祀仪式。
回头看甬道:


海瑞墓到丘濬墓的行车里程将近4公里,这个距离坐公交,一头一尾要走近两公里,太麻烦,于是又叫滴滴车前往,行车约10分钟,10.5元。

游览时间:9:12-9:35。
1996年丘浚故居及墓被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游客不多,似乎只看到另外有两个人。

麒麟影壁:


影壁后边是一对石兽:


接下来是“理学名臣”石牌坊:


牌坊后面有石华表一对,作为墓道的起始。
过了牌坊回看牌坊与影壁:


明弘治八年(1495),丘濬病逝于京师官邸,终年75岁。次年,朝廷为丘濬举行葬礼,墓地选定在琼山水头村五龙池之源。据说,丘濬墓地是他生前特意托人回到家乡选定的。在去世前3年,丘濬托风水师寻访墓地,担此重任的是安徽人徐豹。徐豹到达琼州后,直接找到丘濬的学生,著名诗人王佐,二人一起为丘濬在家乡选择了一处最后的归宿地。

丘濬墓建于明孝宗弘治八年(1495),修建花费工时将近4个月。墓庭占地0.25公顷,主墓用花岗岩砌成,圆顶,高约6米,坐南朝北偏东5°。原墓基分为6层,墓道计有16级台阶。

1986年,海南行政区和海口市人民政府拨款30万元动工修复主墓、墓碑、墓庭、墓道及牌坊。

墓道较长:


墓道两旁有翁仲,石羊、石狮、石马等石刻,大多保存下来了。
雕塑风格古朴,甚至萌得很:


石兽后面,还要过座小桥才能到达主墓:



小桥两边都是水塘,西边水塘的对面是丘濬文化馆:


整个墓园前临清泉水塘,面对平畴沃野,后枕苍翠小丘,古朴典雅,庄严肃穆。


丘浚墓主墓石砌,圆顶,高6米,共分6层,16级台阶。主墓前立墓碑一座,高4.4米,上方刻有“双龙飞舞”,两旁刻有青松、仙鹤、祥云等图案花纹。碑面上端有“皇明敕葬”四字,正中题:‘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特赠左柱国太傅谥文庄丘公。妣诰封正一品夫人吴氏之墓’(夫妻合葬)。


某十年的初期,丘濬墓被砸毁,撬开墓穴时,发现存有棺木、尸骨、蟒袍、朝笏、玉带、冠顶、头簪等物。后来皆被狂乱分子毁弃。丘濬不像海瑞那样被写进现代的历史题材剧本中,但仍受波及,遭此毒手。
1979年清明节,全岛丘氏家族简单修复该墓。
丘濬墓周围,在安葬时是村子,现在仍然像城郊结合部。

海瑞墓与丘濬墓西边有条丘海大道,以二人的姓氏命名。二人已经海口的文化象征。

丘濬墓与故居相距7公里左右,依然叫滴滴车前往。9:37-52,行驶15分钟。

在朱云路路边下车后,要进入小巷拐来拐去走几百米,幸好沿途至少有两处有简易路标,指向故居,不至于迷路。
 故居现存建筑面积210平方米(包括庭院实际使用面积675平方米),原为多进式院落,规模最大时有“丘民十八屋”之说。
据谱志称丘浚故居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规模大时有“丘氏十八屋”之说。现存“头门”“前堂”和“可继堂”两进单体建筑。前堂和可继堂均为抬梁式穿斗组合结构,梁均采用月梁形式,用材粗大,斗拱造型和结构大多保留明代特征,是海南现存少有的明代木构建筑物,也是海南现存年代最早的木结构建筑距今已有640多年的历史。
游览时间:10:00-10:20。这是一个小小的院落,20分钟绰绰有余。

丘浚故居位于琼山区府城镇金花村三巷9号,坐东朝西。院外门口悬挂着由国家文物局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题写的四个大字“丘浚故居”:


前堂:


前堂面阔3间,进深4椽,单檐硬山式简板布瓦顶。
回看院门:


可继堂:


可继堂面阔3间,进深13椽,单檐硬山式简板布瓦顶。


上图右部,可继堂旁边的建筑是一个宗祠,已经不在故居范围内,须从旁边的大门进入。
回看前堂:


可继堂内的丘濬像:


两边厢房有简单陈列:



从上图的巷子拐到朱云路,再过马路到斜对面的达士巷。

10:30-44游览。
入口:


达士巷古道位于琼山区府城镇马鞍街西达士巷内,始建于明代。当时,因巷内多为名流绅士、大户人家居住之地,故称达士巷。该巷东西走向,全长116米,路面宽2.5米,用长方形玄武岩石块横直铺设而成,路面中间稍鼓起。
这些古道是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进去不远是郑存礼故居:


它是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里面正在准备郑家宗亲团聚宴:




靠外的一段小巷路面仍是现代水泥,里面一段才是明代石板路:


钟芳井:


钟芳是明代的“岭南巨儒”,世居琼山,官至国子监博士。
钟芳井也是海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旁边有座旧一点的平房:


前方继续有明代石板路:


马皇康皇庙:


只有两栋硬山顶建筑。
这座庙宇的旧址,正是明代“岭南巨儒”钟芳晚年定居达士巷的宅邸,后来辗转成为庙宇。


马皇是西汉大臣金日磾。他本为匈奴王子,归附汉朝后,曾被安置在黄门署饲养马匹。后人立庙祭祀,奉为马王爷,亦称马皇。
康皇则是北宋抗辽名将康保裔,其祖父康志忠、父亲康再遇,以及他均战死沙场。相传古时新安村发大水,村口飘来了一块巨大的木头,木头上站着一只鸭子,木头上刻有古字 “康皇大帝”。
对面有个戏台:



在达士巷只呆了十多分钟,便乘公交回酒店了。11:10到酒店,休息一阵,在12点前退房,乘公交车前往海瑞故居。

 海瑞故居是海口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处海口市琼山区红城湖路67号。
海瑞故居始建于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但早已不存。1994年重修,2003年再度重修复原并扩建海瑞故居广场等部分项目。现为海口市文物保护单位。
故居坐南朝北,由广场、正堂、后屋、书斋、花庭、书僮间、杂用间、厨房等单体建筑组成,占地面积49.55亩,其中建筑面积800平方米。
由于海瑞的影响力,虽然是中午时分,仍然有几十游客。


广场前是由四根花岗石柱构架的大门,正门横楣为“南海青天”四个大金字:


两旁小门分别为“刚峰”和“忠介”的字样。



紧接着是2000多平方米的开阔广场。广场两旁为增建的长廊式厢房,陈列海瑞生平的碑刻及有关文字资料。庭院中央矗立着高3米的海瑞手执“奏疏”的老年全身雕像,面北而立:


回头看海瑞像与牌坊才顺光:


再接着是海南传统民居土木结构的前堂正屋:


正屋分三间,中间是厅堂,两侧是厢房。
接正屋后面是规模略逊的二进堂屋:


左边有个圆门:


里面有个亭子,叫乐耕亭:


在二位一体的堂屋之间是苍翠挺拔的青竹,象征海瑞的“刚正”和“清廉”。
二堂的海瑞像:


故居内有海瑞生平陈列。
世系表:


紧挨正屋右侧偏后是海瑞的书斋:


绕到了乐耕亭的另一侧:


最后从不同的角度看海瑞像:



从海瑞故居出来将近一点,才吃午饭,饭后前往海口东站。
海口东站就在琼山区,十分方便。


海口东站外观:


一楼候车室没有启用,全部旅客集中在二楼。
二楼候车室面积不大,座位不多,不少乘客要站着:


我原先买的是14:30的票,但一直盯着前面一点多的车次。过了安检后立刻改签,12306系统还好心地提示“距开车时间已经很近了”,但我有恃无恐,果断改签,提前到达美兰机场。


海口东站的候车室与站台,总体感觉有些简易,与省会身份不太符合。


路上又经过南渡江:


8分钟就到了美兰机场站。我很久没从机场的高铁站出站,上一次是17年在兰州中川机场。后来乘高铁经过银川河东机场、南宁吴圩机场,但没有乘飞机 。


车厢的出口像地铁一样,兰州机场的我已无印象,而银川与南宁机场虽是经过,但往外看,的确也是这样。
出口处的指引非常明确:


按图索骥前往航站楼:


虽然我选了窗口位,但窗玻璃上布满划痕,非常影响观景拍照的效果。
幸好有几分钟出现了佛光:


否则回程一无所获。
空中飞行55分钟,回到白云机场,顺利地结束了首次海南之旅。
更多游记请看:《我的 中国 游——行程与游记目录》 @http://www.mafengwo.cn/i/3540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