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吃过年夜饭,走过亲访过友,还有几天不能浪费,计划300公里内短途自驾。
目的地:桐城~安庆~九华山,四晚三天路线。
第一站:
【桐城】从世界文都(南京)到中国文都
桐城必打卡:孔城老街~非遗大关水碗~左忠毅公祠~文庙~桐城博物馆~六尺巷
这条街真的是名副其实的老街,几尽荒废,没有商业化,厚重的青石砖默默诉说着它1800年的沧桑,这条街是目前安徽,甚至华东地区第一老街,难得的是拥有完整的保甲制的建筑体系。
从一甲到十甲,源自王安石变法的户籍管理制度
徽派建筑的精美木雕
老街不足一公里,漫步其中,时光却穿梭了千年
最早可看到东吴遗迹:吕蒙许愿池
知府大人办公地
旁边的知府大宅
也有近代的革命根据地
时光一下回到80年代
大约一个小时之内可以逛完
到饭点,打卡非遗大关水碗
水碗大概就是氽水的菜式,这猪肝真好吃,鲜嫩嫩的
最赞的是这腊肉锅巴饭,农家锅巴饭的缩小版
这锅巴金灿灿的,嘎嘣脆,混合着咸肉香肠的香气,太好吃了!除了量大没毛病!
往文庙去的方向经过桐城中学,门前立有华表的学校也是罕见啊
文庙不是寺庙,是一座学宫,是桐城县学和儒学教官的衙署所在,属“庙学合一”的文教活动场所。
文庙看点:
棂星门:汉白玉四柱三门石坊式建筑,造型古朴典雅,寓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泮池与泮桥:泮池呈半月形,池上有砖石拱桥,
名为泮桥,也叫状元桥,走过此桥,仿佛能感受到古时学子们求取功名的热切期望。
大成殿:文庙的主体建筑,以斗拱为梁柱结点的木构架抬梁式大殿式建筑,宏伟壮观。殿内供奉着一圣四贤十二哲的坐像,上方有康熙御书“万世师表”匾额。
桐城因雄霸中国文坛200余年的桐城派而闻名,有“文都”之称。在这里好好了解下桐城派。
紧挨着文庙的博物馆
这前言,文采斐然!
西班牙双柱银元
18-19世纪
再来复习下“桐城文派”
这是桐城最著名的“六尺巷”。
传说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的府第与一吴姓人相邻,吴家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为此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张家人驰书京都,张英阅罢,立即批诗寄回,诗曰: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得诗,旋即将围墙拆让三尺。吴家深为感动,也将围墙向里拆让三尺,两家之间由此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此巷在桐城市区南隅,东起西后街,西抵百子堂,巷南为张英的府第,巷北为吴姓住宅,长约一百米,因故事的流传而得名为六尺巷。
2006年12月14日,六尺巷传说被列入安徽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3
。 六尺巷传说传达的“以礼为先、以让为贤、以和为贵”的理念,已载入《中国名胜词典》。
应该左右各比划个三,才更彰显六尺巷的内核精神。
作为中国文都,桐城明清两朝考出200多名进士,600多名举人,近代以来走出3000多名博士,近20名院士。
作为桐城派诞生地,“桐城派”主盟清代文坛200余年,归附作家1200余人,在中国文化史上蔚为高峰,其波澜所及,几遍海内,流风余韵,经久不衰。
除散文以外,桐城在诗歌、绘画、书法、戏曲等领域,也取得了震古烁今的辉煌成就。
值得专程来桐城感受文都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