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会有一个梦想,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要走遍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可实际上几乎没有人能够实现这个梦想。但是不能走遍世界,我们可以走遍中国,实现这个目标还是可能的。对于我来说,中国大地也走了不少地方,除了新疆、西藏和台湾等少数几个地方外,也去了差不多了。但对于长期生活的云南省,临沧地区还一直没有去过,这次年底乘汽车以旧换新,试车的机会决定去临沧走走。
与多年的好友相约,确定了游览的线路,拟定从滇西南的凤庆进,滇南的普洱返回,线路为:昆明----》弥渡----》凤庆----》耿马----》孟定----》沧源----》西盟----》景迈山----》昆明。
2025年1月6日车辆挂牌,1月7日出发。
大观楼去了很多次,大观楼长联也算耳熟能详:
上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其中下联中所说“唐标铁柱”,经同行的老朋友提示,才知道在云南弥渡,是弥渡的镇县之宝。这次去临沧要经过弥渡,那必须去看看。
我们驾车走楚大高速从祥云下高速,中午就到了弥渡。弥渡的“唐标铁柱”,在一个有些偏僻的村寨边的铁柱寺内,若不是有高德导航,还真不容易找到。
可能由于铁柱本身没有多少观赏性,铁柱寺并没有几个游人,是个免费参观的寺院。
“唐标铁柱“又名“南诏铁柱”,摆放在寺院的主殿中。铁柱长3.3米,直径0.33米,重约2069公斤,柱身后面铸有楷书立柱年号“维建极十三年岁次壬辰四月庚子朔十四日癸丑建立”,即唐懿宗咸通十三年(872年)南诏时期,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
除了主殿的铁柱外,右侧还有三个殿,分别是“三皇宝殿”、“圣母殿“”和“财神殿“”。
“三皇宝殿”敬立着神农氏、轩辕黄帝和伏羲氏三个古代帝王。
圣母殿供奉的可不是西方世界的圣母玛利亚,而是中国古代的圣母:金霄、琼霄、碧霄娘娘,泰山娘娘、九天玄女和顺天圣母。老实说这些神仙我们确实不熟悉。
圣母殿还供奉着几个男神:童婴保护神、痘神、送子张仙和保生大帝,也是搞不清楚出处的古代神仙。
最右侧的是财神殿,既供奉着财神赵公明和文财神比干,也供奉着山神和土主。就感觉是江南地区的被压缩的城隍庙。不过塑像颜色鲜艳,看着挺喜庆的。
庭院里这棵榕树倒是有三百多年了,是康熙年间种植的。
重瓣的曼陀罗花还是第一次见。
这是挂在树上的百香果,都是寺院内种植的植物。
铁柱寺不大,很快就游览完了,继续前行,前往凤庆。
凤庆,听这地名就非常吉祥和喜庆,这样的地名在中国比比皆是,象云南就有鹤庆、富源、富民,听到这样的喜庆地名,总有一种想去探究一番的冲动,凤庆就是我们去临沧地区的第一站。
来到凤庆才感受到凤庆红茶才是此地最响亮的名片,许多人说到云南茶叶就知道普洱茶,其实云南除了普洱茶还有很多如绿茶、南涧白茶、凤庆红茶,只不过云南是普洱茶的独产地,且多年来名声在外。但是到了凤庆就不一样了,到处洋溢着凤庆红茶的商业氛围,随便走进一家商铺,先坐下来喝喝茶,听茶老板细细讲述凤庆红茶的由来。
我们来到茶叶城,进入一家门店,让老板把店里不同档次的茶叶分别冲泡,一样样细细品尝,从普通的台地茶到高档的台地茶再到古树茶,结果大家一致认为还是古树茶口感和回甘更好,虽然价格不低,但都毫不犹豫买了这个茶。也难怪回来以后,内弟也说,云南最好的茶叶在临沧,喝了临沧凤庆红茶,云南其他的茶叶都不想再喝了。这我也有同感。
选购了中意的茶叶后,到了凤庆也不想错过当地的旅游点,先到凤庆文庙。那是云南现存第二大文庙,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始建于城南虎山东麓(现凤庆一中址)。清康熙八年(1669年)和同治十二年(1873年)曾两次迁建并多次修缮。新中国成立前,是历代封建统治者和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祭祀孔子的地方。
凤庆文庙位于凤城城西,占地约1.2万平方米。有主建筑泮池,金声玉振坊、棂星门、大成门、两庑、大成殿、崇圣祠、魁星阁等,是一组沿中轴对称,台阶递进的具有东方建筑特色、规模宏大的古代建筑群。整个建筑群布局合理,技艺精湛,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和历史价值,是凤庆文化发展的见证,也是凤庆著名的名胜古迹。
大成门和石阶上的龙相映成趣。
大成殿前的龙更威武,而殿前的孔子塑像则显得孔子仿佛是和善老人的形象。
大成殿的孔子神位才有古代帝王和先贤的形象。
这个孔龙同框就称为“恐龙”吧。
小山的最高处是魁星阁,只是锁着门,看不到内部的东西。
参观游览了凤庆文庙,本还有心想去看看凤庆一棵二千多年的茶树,打听一下知道,茶树离此太远且道路难行,只能放弃。离开凤庆,前往耿马县。
前往耿马途中,车辆经过了滇缅铁路遗址园,这是一个计划外的游览点。若不是刚好在我们的路途中经过,看了简介了解了那段历史,我们还真不知道抗战时期除了滇缅公路,还有滇缅铁路。
那是1938年11月,为解决滇缅公路运力小损耗大的问题,民国政府开始修建滇缅铁路,铁路由昆明经祥云、云县、耿马孟定出境到达缅甸腊戌,历经4年几近完成,却因缅甸沦陷,腾冲、龙陵失守而夭折。
遗址园除了图文介绍外还建立了几组雕塑,反映滇缅铁路的建设场景。
其中最感人的是这位怀中兜着一个沉睡婴儿的母亲形象。
参观了滇缅铁路遗址后,继续前行往耿马去。
来到耿马县,安顿住宿客栈时,顺便看看耿马的街道,这是耿马孔雀坡。
这是云南地区特有的树番茄,味道更酸,常用做傣味菜的配料。
这是城区的主要街道青年路。
这里路灯杆也很有地方特色。
第二天是1月9日,在耿马早晨碰上晨雾,爬上客栈的顶楼拍了几张晨雾中的耿马。
拍了晨雾后去耿马总佛寺,导航却先将我们引导到甘东瀑布公园,总佛寺在瀑布公园后面,就先逛逛这里吧。
这是此地常见的水果菠萝蜜,口味很独特。
这里是公园的婚姻登记颁证点,也是新人们颁证拍照的地方,很有民族特点,适合打卡拍照。
在这个舞台样的造型后面就是耿马总佛寺。
耿马总佛寺修建于清乾隆时期,属南传上座部佛寺,是耿马最高级别的佛寺。
玉佛和另一个铜佛形象生动,应该是释迦摩尼成佛以前的历程,而他的着装也与汉传佛教的不一样,为露肩斜夸紧身小衣配宽大单肩袍,是上座部佛像的标准着装。
这是耿马总佛寺的主殿,内部妆点的比较活泼。
主殿外墙上有小龙女和一幅佛教传入耿马壁画。
在这里居然看到两只蝴蝶相亲相爱的场景,也是意外收获。
耿马县城游览到此结束,下一站耿马孟定镇。
孟定是云南省耿马与缅甸接壤的一个边境小镇,说是小镇其实孟定是副县级镇,还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镇内聚居傣、汉、佤、景颇、德昂、拉祜、僳僳等23个民族的5万多各族同胞,傣族人口占全镇总人口的75%,是临沧市的主要傣乡。我们自己感觉,孟定比耿马县城更繁华,地势也平坦开阔。
来到孟定,首先逛逛中缅街,吃点傣族小吃,其中以傣族撒撇最有意思,那是傣族特有小吃。有苦撒和薄荷撒两种,苦撒是以牛胃青草汁为主要原料配制,苦苦的我吃不来。薄荷撒就是以薄荷为主要原料配制,拌傣族细米线吃,这个大多数人都能接受,很开胃的。
接着去芒团,那里保留着傣族手工制纸,是游客参观的重点内容。
到了芒团已是下午五点了,许多制纸艺人已停止当天的工作。来到一个傣族人家,一个傣族老妇人还在忙碌着,经她介绍下面这种树的树皮就是手工纸的原料。
这是经过水数小时浸泡,手工捶打出来的纸浆。
纸浆薄薄摊平在这个绷子上,再经过数小时阳光晾晒,揭下来就是傣族手工纸制作的全过程。
据老人说手工制纸传女不传男,制出来的纸主要是绘画和做茶叶包装纸。参观完了我们也不忘买了这样的手工纸,每张二元,价格很实惠。
离开芒团村看到村口有一棵数百年的菩提树,这样的树我在临沧这里多次见到。
这是手工制纸的场景塑像。
离开芒团村,又匆匆赶往不远的洞景佛寺。
孟定洞景佛寺位于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的洞景寨,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建筑结构及陈设属南传上座部佛教山林派。“洞景”在傣语中为锁骨之意,相传佛寺中埋葬着佛祖舍利锁骨而得名。佛寺始建于1512年有五百多年历史。
来到洞景佛寺,我们先上到高处的洞景白塔处,白塔高35.27米,直径40.5米,由一个主塔、八个小塔和八个佛亭组成,是临沧地区最大的佛塔。
塔内因埋葬释迦摩尼舍利而闻名东南亚,佛塔内供奉着四尊佛像。
此时太阳已快落山,围着白塔转了一圈,赶快到下面的洞景佛寺去看看。
夕阳下的金色寺院,非常养眼。
我去了多个南传上座部寺院,感觉它们都色彩艳丽,且殿堂不多,基本就一个主殿,配殿可有可无,这里就只有主殿。主殿里供奉佛祖,其他都是配角。
主殿坐西朝东,殿前左右两座副殿,供奉着几个菩萨。
从正面看洞景佛寺飞檐翘角,很有气势。
回廊的墙面上布满脚踏莲花的菩萨。
这就是金色的洞景佛寺和白色的佛塔。
今天游览到此结束,晚餐来到“阿佤人家”,在佤族青年的歌声中,美美地吃了一餐佤族美食。
12月10日我们来到了沧源佤族自治县的翁丁佤族古寨,这是一个有四百多年历史的村寨,可惜2021年一场大火烧毁了古寨,现在的是恢复重建的,但佤族村民已搬迁到新寨,老寨基本上还保留原来风貌,只是缺少了烟火气。
来到村口,就遇上了热情好客的佤族村民的热情接待,他们敲着木鼓,唱着歌曲,把我们迎进了村寨。我当然不会错过拍摄,那些身着佤族传统服饰的佤族同胞也非常配合,让我留下非常纯朴的佤族人物形象。
右侧那个小美女全程都非常热情的唱歌、跳舞,给游客带来深刻印象。
佤族同胞皮肤都非常黝黑,一种健康的黑,哪怕是出生不久的小孩也一样,可能他们基因里就有较多的黑色素。
这是村寨中的长老,据说有九大长老,这是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八十岁长老。
还没有进入村寨的生活区,就遇上佤族的人头桩、虎豹神社。原来佤族先民一直留存着将猎获的人头立人头桩上祭奠,祈求村寨人丁兴旺,吉祥安康。这样的习俗直到1958年才废除。
沿石板路前行,总能碰上身穿民族服装的男女老幼,他们都非常热情地与我们打招呼、攀谈,没有任何陌生感,仿佛大家都是认识的乡亲,这里也没有任何销售商品的店铺,这在其他地方是看不到的,我喜欢这样的古村寨。
在村寨口碰上了这个有意思的佤族小伙,据他自己骄傲的说,央视来翁丁时曾采访过他,因人长的象“宋小宝”,人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佤小宝”,待会他会骑牛唱歌。
等一会有佤族拉木鼓表演,现在先在村后的高地上看看翁丁寨的模样,这就是复建的翁丁村,传统的建筑是这样杆栏式草屋顶,有点象鸡笼式的木屋,房前屋后多种植芭蕉。
因要看拉木鼓表演,还是回到广场去吧。很快表演开始了。
【在佤族的各种器物中,最神圣、尊贵之物莫过于木鼓。传统的木鼓以红椿、红色树为原材料,长约200厘米,直径约70厘米,鼓身挖一条长约150厘米,宽约15厘米的直槽:中是掏空,槽两侧各刻一鼓舌,鼓舌周围留有空隙,起共鸣作用。每个佤族村寨都至少有一对以上的木鼓,较小者称"公鼓",较大者称"母鼓",供奉于专门的木鼓房中,置于两根横木之上,以防潮湿。较大的村寨,有数个木鼓房和数十个木鼓。大约一两年就需要更换新木鼓。制作新木鼓时,首先需要从森林中拉回一段大树干,称之"拉木鼓"。拉木鼓是一项整个村寨人都要参与的盛大活动,在佤历"格瑞月"(相当于公历12月)开始进行。届时,魔巴(巫师)鸣枪并敲击召集村寨群众。举行祭祀和剽牛活动。制作木鼓,大约要6至10天时间。
木鼓做好试敲满意,人们把它抬入木鼓房后,再次狂欢,人们合着鼓点,跳起粗犷的木鼓舞。】
现在翁丁古寨把拉木鼓作为佤族传统节目,表演给游客观看,游客也可以参与到拉木鼓的活动中,气氛非常热闹。
头插野鸡毛的领头人就是巫师,是整个活动的主角。
人们拉着的树干就是用来制作木鼓的,上面插一木棍,木棍上挂一宰杀的公鸡,树干上还站一个身穿红色条纹衣服的男人指挥人们统一动作。
由于人太多,跟不上他们的节奏,只好在后面拍摄拉木鼓。
树干拉到广场,人们开始围着制作木鼓的树干唱歌、跳舞,欢庆活动持续很长时间。
拉木鼓表演结束,村寨里的歌声又响起来了,”佤小宝“的表演开始了,只见他时而站在木屋台阶上,时而骑在牛背上。
夸张的竹烟杆是他的道具,表演可谓风趣幽默,赢得阵阵掌声。
后来还有佤族舞蹈表演,可惜光顾拍摄佤寨风光,没有赶上。
游览到此结束。可以说翁丁古寨是我游览过的古城、古镇中最有民族特色,也是最没有商业氛围的,所有的表演者都是村民,没有额外收费。
翁丁佤寨游览结束后,来到沧源佤族自治县县城住宿。晚上出门逛逛,没有想到,沧源这个临沧小县城,这么整洁和漂亮,来到一个城市公园附近,用手机记录了两张这里的城市夜景。
第二天先到广允缅寺,这也是一个古寺。
据传是道光八年(1828年)汪政府调停耿马土司内讧,册封罕荣高为土司的时代所建,当时是小和尚学习的场所。
建筑风格较多地受到汉族建筑风格的影响,保留了南传上座部佛教寺院的基本形式,是汉式建筑外形与傣族庭院内部装饰的有机结合,在建筑艺术风格上独具一格。大殿内壁绘10幅壁画,壁画多为墨勾轮廓,再填色,风格和技巧与内地明清作品相似,为多年前留下的老壁画(寺内留守僧人说有四百多年历史,应该有误,怎么说寺院只有近两百年历史,壁画如何会有四百年?)。
1988年元月1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到这里除了看寺院建筑,更主要是来看看两百年前的壁画。
来到这里才知道寺院正在维修,不过游客可以进入。
这就是两百年前的主殿,建筑形式与耿马洞景佛寺有些相似 ,但没有常见的上座部寺院那种色彩艳丽的装饰。
正面原来是双龙戏珠,因“珠”遗失了,只剩两只盘龙。
主殿大门紧锁,拍了殿外几个场景。
原以为要失望而归,出寺时看到有一房间有人,进去一看,是留守僧人。与他一说,非常热心地为我们开了锁,打开电灯引导我们参观。
实际上壁画保存现状还是有些失望,很多场景都看不清楚,拍照后回来再仔细看看。
这是裁剪了相对清楚的局部画面,绘画水平说不上好。
这些壁画只能说满足一下我们猎奇的好奇心罢。
大殿中的佛祖塑像怎么看都象一个弱冠少年,我去过缅甸,在缅甸的寺院里也多半是这样形象。
出门时只是要求我们登记一下,在这里还是要感谢那个留守僧人。
随后决定到距县城14公里的永和口岸去看看,到了目的地,看着乱糟糟的,没啥意思。
不过这里倒是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国门前的山岗上,云雾缭绕,能够看到云海,也算没有白来。
那就停下来拍拍云海,只是这里拍摄位置不好,前面正好有一个施工场地,大片地裸露黄土避不开,拍了几张后再去找个好一点的位置。
一路上大家东瞧西望,还是朋友妻眼尖,在行驶的车上居然从人家一个办公室的窗户看到他们有一个朝向云海的露台,征得他们同意,我们无声的在露台上拍到了今年的第一场云海。
虽然效果不算理想,但好运气还在后面呢!
我们悄悄地来,悄悄地走,留下了相机中的云海景象。
离开沧源,也离开了临沧地区,前往普洱的西盟佤族自治县。
这几张照片是前往西盟的路途中停车休息时拍的阿佤山风光。
休息片刻后,继续行进在路况较差的山路上,可我开车分心出了点状况。当时车上有人说,这里有桫椤,我问在哪里,她说在那里。我偏头看时,没留神道路,把车开到了路坎下了,而且是单边前后轮。下车看看,有点抓瞎了,倒车试试,没有用,车轮担空,且底盘都挨路基了。垫石头再试,还是没有用。正发愁呢,打电话叫救援时,路遇一个骑摩托车的村民主动打招呼,和他交流一番后,提议花四百元让他招呼村里人帮忙抬上路面。
不大会功夫,村里来的和路过的都来帮忙,有村民随手就拿出砍柴刀,路边砍了根竹子,竹子太粗又砍了棵小树,七手八脚一使力,嗨!汽车脱困了。与他们攀谈后才知道是拉祜族兄弟,好人呀,钱该给,人更应该感谢,不是所有人都冲钱来的,很多人都是自觉加入帮忙的队伍。
车没受伤,在距离西盟十几公里的地方,折腾了一个多小时,但让我记住了这里的民族情。
*拉祜族:据传曾生活在西北青海湖地区,二千多年前春秋时期,整体迁徙到云南地区,主要聚居在澜沧江西岸的临沧和普洱地区,现总人口约五十万。
其实说西盟佤族自治县没几个人知道,但有一首歌唱了几十年了,至今还在唱:
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锣
阿佤唱新歌
毛主席光辉照边疆
山笑水笑人欢乐
社会主义好 哎架起幸福桥
哎...道路越走越宽阔 越宽阔
哎江三木罗
........
就是这首“阿佤人民唱新歌”,它就出自西盟佤族自治县,而且2002年,西盟佤族自治县把《阿佤人民唱新歌》定为县歌。
第二天前往龙摩爷圣地,那是一个佤族先民几百年遗存下来的“圣地”。
"龙摩爷"是佤语发音,"龙"是森林,"摩爷"水牛头,意为挂水牛头的森林圣地。相传是众神灵的聚集地。当佤族民间举行重大活动或者解决部落与部落之间复杂的矛盾和纠纷时,就把水牛作为活动最好的吉祥物,举行盛大的镖牛活动,并把牛头保存在"龙摩爷",渐渐地"龙摩爷"里的牛头越来越多。
龙摩爷"是云南边地西盟佤族自治县的阿佤山深处一处充满神秘气氛的原始宗教祭祀圣地。
龙摩爷圣地前方有一个湖泊,曾经的荷塘如今只留下片片枯萎的荷叶。
还有一个为年轻人编织的爱心平台。
从这里就进入了佤族人的龙摩爷“圣地”。
要进入圣地先要爬上一段陡峭的石阶。
这里树木茂盛,长长的藤蔓自由穿梭在林间、道路旁。
现在我们来到了佤族人民的圣地,这是山间依水沟自然形成地一块平地,满眼望去,地上、树干上或竹竿上挂满牛头。可据同行的老朋友说,原来不止是现在这样,曾经整个沟里山坡上都是牛头,场景更有冲击力。我这个朋友对云南的风土人情可是非常熟悉的,他曾经在政府宣传部门工作过,还在东亚影视公司和省茶马古道协会从事摄像和编辑工作,到过云南各个少数民族地区。
不过这样的场景对我来说还是很震撼的,好在只是水牛头,不像翁丁人头桩那么让人毛骨悚然。
除了牛头,一些竹竿上还有竹制饰物。
这里还有人们为牛摩爷敬上的水果、香烟等。
离开龙摩爷圣地,拍几张轻松的图片缓解一下沉闷的气氛。
游览了龙摩爷圣地后离开西盟,前往景迈山,中间要先经过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顺便看看。
孟连目前是中国唯一能种植牛油果的地区,不过我是吃不来,也不关心牛油果。
直接去孟连大金塔,建成时间较晚(建成于1997年4月),坐落于旖旎迷人的南垒河畔,由8个小塔环抱一个主塔构成,主塔高31.68米,每座塔均挂有风铃,每当风吹过,风铃便发出轻脆的叮当声,让人感受到别样的的佛国意韵,同时傣家人认为是来自天上的梵音。
到大金塔所在的广场,先看到一个金色葫芦。
说它是大金塔大概是普洱地区最大的金塔吧,和一路上看到的佛塔大同小异。
只是佛塔地宫锁着,看不到内部的景象。
围着金塔转一圈后离开。
这是金塔旁的孟连街道,整洁而富有热带风情。
广场上还有几只白象造型,随手拍了。
离开大金塔,前往孟连宣抚司署参观。孟连宣抚司署坐落于孟连县的娜允古镇内。这座古建筑群保存完好,融傣、汉建筑特色为一体。它所代表的傣族世袭土司的统治,自明清延续到民国时期,历经500余年。
进入这个土司俯看到的主要是一些图文信息,让游人能够简单的了解土司的生活。
最后一任土司叫刀派洪,从下面的图中可以看出,孟连土司世袭了六百多年,而刀派洪同时娶了三个夫人。都是当地土著首领的女儿。
离开了土司俯,前往最后一个目的地景迈山。
我们是1月12日到达景迈山的,就住宿景迈山一个叫老酒坊的村寨,晚上问清楚了客栈老板看日出的地方在金塔寺,八点半可以看到日出。
第二天,先去金塔寺看日出,运气不错,今天不仅能看到日出,还有云海,已有不少人在此等候。找好机位,先拍几张日出前的景象。
这是日出前沐浴在晨曦中的金塔。
东方红,太阳升。激动人心的时刻来了,每个人都沉浸在日出的美景中,用手中相机、手机记录这美好的时刻。
这是2025开年难得碰上的好时光,快门按不停,唯恐有失败的,这也是现代数码相机为我们带来的便利,所拍即所见,拍坏了立刻补救,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摄影能手。
东方由红变橙,我也更多的拍摄日出时刻的云海。
给老婆来一张迎着东方朝阳的特写,很美哟!
看这大片的云海,就冲这日出和云海,景迈山来值了。
太阳高升了,日出拍摄结束,我们到景迈大寨吃早餐,顺便拍拍清晨云海上的景迈山村寨。
景迈山有多个民族村寨,我们选择人气最旺的布朗族翁基寨和傣族糯干寨游览。先去翁基寨。
去翁基寨途中,经过一片茶林,茶林中生长着一些冬樱花树,此时正是冬樱花盛开的时节,绿油油的茶林搭配粉色的冬樱花吸引了我们,停车打卡。
翁基布朗寨到了,虽然长期生活在云南,也接触过很多少数民族,但云南独有的布朗族,今天还是第一次接触。
车辆停放在村边,翁基寨依山而建,这里已是山寨的最高处,站在平台上,整个翁基寨尽收眼底,山间云雾还在,先在此拍几张云上山寨风光。
走进山寨,路边一个身着绿色民族服装的女人吸引了我,征得同意后拍了下来。对于陌生人物的拍摄,我的做法是要么沟通后同意再拍,要么是近距离面对面端相机拍摄,当然也有偷拍的,用中长焦拍。
这三张都是布朗山寨的老妇人。
山寨中一棵有七百多年树龄的菩提树,
总算是“捸住“一个布朗帅哥了,给布郎黑帅哥拍一张。
在山寨中转一圈后,回到原点后看到路边高处还有一个不大的寺院,进去看看才发现这才是翁基寨最好的观景台。能将山寨和云海充分展现。
糯干寨是景迈山一个傣族村寨,在云南省傣族可以算多数民族,说多一是人口基数较大,约有133万,更主要的是分布范围广,除集中生活在西双版纳、德宏州外,云南临沧、普洱等多地均有生活,而傣族又有多个分枝,主要有水傣,他们生活在环境优越的平坝地区,还有一个重要分枝是旱傣,生活环境较差,多在山区。景迈山的傣族属于旱傣,以种茶、制茶为谋生手段,当然,景迈山旅游业的兴起,让当地人又多了一条致富之路。
糯干寨不大,走马观花半小时就够了,但我进入山寨总想多看到一些傣族村民生活的场景,可实际上傣族干栏式木室里却很少能看到人影。即使有人也以游客为主,而穿傣族服装的当地人已不多了。
这里也是一个傣族村庙,来到这里就当是一个观景台吧,可以看看佛寺建筑,更可以一览糯干寨的全貌。
好不容易才拍到一个身着民族服饰的傣家女出现在自家门口。
本想在景迈山再待一天的,可由于同行的朋友感冒了,身体不舒服,提前结束了景迈山之行。糯干寨游览结束后返程回家。
不过景迈山给我非常好的印象,这样的好地方,我还会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