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 | 避开人潮反向旅行,在“霸都”邂逅老庐州的味道!

作者:XIANG翔哥 显示图片

当你打开安徽省地图,会发现长江与淮河两条大河,大致把安徽划分成了三块区域:皖南、皖中、皖北。

大多数人对安徽的印象都来自于皖南,一句已经被用滥的“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让无数的旅行者走进皖南,一览黄山的奇峰怪石和新安江的水墨长卷,在徽派村落的白墙黛瓦中感受六百年人文的氤氲。
想走访古路线的旅行者,或许会将目光放在皖北,在楚国故都寿县、曹操家族兴起的亳州,还有朱元璋发迹的凤阳,寻找它们在不同时期各领风骚的遗迹。


唯独地处皖中的安徽省会——合肥,一直不被大众认为是旅游城市。
在这座城市,如果告诉当地人你是来合肥旅行的,他们很可能会投来不解的目光——这里是座求学的城市,也是一个出差的地方,但似乎和旅行不太沾边。就算搬出包拯和李鸿章这两位历史名人,也还是少了几分吸引力和说服力。


那么翔哥为什么去合肥旅行呢?因为这里真的是一个非常冷门的旅游目的地!
游客少,从早到晚吃不过来的美食,加上不高的消费,让这座城市充满了松弛感,也让合肥成功入选了翔哥的旅行list。
当然,翔哥这次来合肥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安徽博物院。这座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看似低调,其实卧虎藏龙!特别是馆藏青铜器,在国内省级博物馆中绝对排名前矛,如果藏品没有在外借展,那你一定不会对它失望!


中国的许多城市都有别称,比如北京是帝都,上海是魔都,广州是妖都,天津是哏都,成都是腐都,但要论霸气,没有谁比得上合肥——霸都!
事实上,如果你有三到四天的时间,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霸都”合肥其实是个十分合适的地方。

这篇游记分为两个部分:先说翔哥在合肥品尝的美食,后边则是介绍合肥的景点,主要是市区和三河古镇。
有需要的话可以根据游记目录,跳转到相应的位置。

作为如今安徽省的省会,合肥的口味兼容包并。百年老店刘鸿盛的冬菇鸡饺,虽然用的只是很普通的食材,却在鸡汤的浸润下幻化出美妙的味道,每一口都是鲜!


在合肥的美食江湖里,少不了鸭血粉丝的身影,汹涌的香气给这碗鸭血粉丝带来了浓重的底色,鲜辣而不呛,太让人上头了!


庐州烤鸭与南京烤鸭、北京烤鸭的渊源,剪不断理还乱,传统做法是先腌后烤,鸭皮不像北京烤鸭那么脆,肉质却更为细嫩!


还有鸡蛋灌饼,吃起来非常扎实,尽管调味就是简单的油盐味,却最能吃出鸡蛋和面粉本身的香气,同时保留了最原始的烟火气!


安徽人的餐桌离不开潵汤,它真正的名字应该叫“𦠿汤”,在碗里打上一个鸡蛋,搅拌一下,从铁桶中舀上潵汤倒入碗里,撒上胡椒粉和香菜,吃起来特别舒畅!


还有牛肉手擀面,汤头偏重口,辣椒和红油裹挟着浓浓的牛肉香,连同滚烫一起刺激着味蕾,一口下肚,从舌尖到肠胃都开始狂热了起来!


桂花赤豆糊,称得上是合肥本地甜品的扛把子,糯叽叽的小元宵带给人少许咀嚼感,甜度恰到好处,淡淡的桂花香味更是锦上添花!


三河古镇的名产三河米饺,馅儿用的是五花肉、豆腐和白米虾,炸熟的外皮又脆又酥,一口咬下去,唇齿间发出愉悦的咔嚓声!


到了合肥,少不了要尝尝卡旺卡,这个安徽本地茶饮品牌被戏称为“安徽的茶颜悦色”——卡旺卡之于合肥,就如茶颜悦色之于长沙,被烙上了深深的地域印记。


在历史上,合肥名人辈出,当中最有名的必然是被百姓称为“包青天”的包拯。包公园里的包孝肃公祠,作为专门祭祀包拯的祠宇,正是为了纪念这位清风亮节的“包青天”!


和包拯一样,清末重臣李鸿章也是合肥人引以为傲的老乡!如今淮河路上的李府,只是当年李家宅产的一小部分,但从周遭今日的繁华程度,足以想象当年李府的荣华富贵!


合肥城中的逍遥津公园,在古时是淝河上的一处渡口,三国时期孙权率十万吴兵来攻打合肥,然而重兵围城都没有攻下,自己却险些被生擒,反而成就了张辽威震逍遥津的威名!


还有安徽博物院,作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它拥有超过三十万件藏品,不过相比起悠长灿烂的江淮历史文明,仍是沧海一粟!


而在合肥市区以南约五十公里的三河古镇,则因便利的水道交通而成为贸易集散地,亦培养出许多名人学士,历史底蕴十分深厚,荟萃了不少的人文观景,是个值得一去的地方!


在这次来合肥之前,翔哥对这座城市的饮食并没有太多的认识。但初来乍到,这里的美食给翔哥带来不小的惊喜!
虽然在八大菜系中,徽菜稳占一席,但狭义上的徽菜仅指皖南的徽州菜。合肥菜则代表了更多的江淮风格,这座城市在美食圈中称不上闻名遐迩,甚至在皖江地区也被芜湖压过一头,但合肥毕竟是历史悠久的城市,美食文化自然也源远流长,绝对不会让人失望!
更何况,作为如今安徽省的省会,合肥的口味兼容包并,吸收了安徽南北的美食,通过本地化的改良,成为了合肥美食的一部分,并以此为基础开发了不少小吃——冬菇鸡饺、鸭油烧饼、鸭血粉丝、牛肉粉丝、锅贴、潵汤、三河米饺。。。对吃的喜好,可谓是渗透在当地人的日常里!


说起刘鸿盛,在合肥是无人不知,这家创建于清光绪年间的饺面馆,迄今已有近一百四十年的历史,是实打实的中华老字号名小吃!
有意思的是,刘鸿盛最初的掌柜并不姓刘,而是一个姓宋的人,大名叫宋德礼。到了上世纪20年代,宋德礼的徒弟刘青山接手经营,打出了“刘鸿盛”的招牌,从此长盛不衰,如今已经是连锁经营,在合肥是有口皆碑。


翔哥去的是宿州路上的刘鸿盛总店,店里悬挂着“中华老字号”、“安徽老字号”、“安徽名优风味小吃”、“中华餐饮名店”等数块牌匾,虽然岁月的侵蚀已经使字迹变得有点斑驳,却彰显着这家老字号历史上的荣光。


刘鸿盛的招牌是冬菇鸡饺,名字叫“饺”,但跟北方的饺子不是一回事,反而跟馄饨差不多。事实上,在安徽很多地方尤其是皖南一带,馄饨专指皮薄馅少的小馄饨,这种肉馅儿大,皮稍微厚一点的,在当地人眼里就不叫馄饨了,叫饺子。
一碗鸡饺看似简单,实则工序很讲究。先把本地老母鸡煨炖至嫩烂,再加入冬菇片一起熬煮,等到汤色呈金黄清凉时,下入鲜肉饺子,待饺子浮起再捞入碗中。


能在合肥风靡一个多世纪,它胜就胜在鲜美无比的汤头。冒着热气的冬菇鸡饺,阵阵香气令人垂涎三尺。舀起一个饺子放进嘴里,馅儿细腻鲜香,勾得人一口接着一口。
就着温热的汤头,饺子落肚显得特别熨帖,虽然用的只是很普通的食材,却在鸡汤的浸润下幻化出美妙的味道,每一口都是鲜!


翔哥还尝了他们家的小笼汤包,安徽的小笼汤包以芜湖的最有名,省会合肥也很盛行,在许多老字号小吃店里都能找到它的身影。
安徽人不如江苏人嗜甜,刘鸿盛的小笼汤包虽然也是甜口,但远没有无锡小笼包那么甜。轻轻咬开,浓浓的汤汁涌入口中,肉馅饱满之余,味鲜而不油腻,好吃极了!


桂花赤豆糊,称得上是合肥本地甜品的扛把子,这道食物跟南京的桂花赤豆元宵很像。实际上,合肥的市花正是桂花,使用桂花作为食材也不足为奇。
趁热舀上一勺送进嘴里,红豆的绵密与小元宵的软糯,在恰到好处的甜蜜中融为一体,特别润口,吃完良久,唇齿间还氤氲着桂花香气!


【刘鸿盛(宿州路店)】
地址:合肥市庐阳区宿州路170号。
推荐:冬菇鸡饺、小笼汤包、桂花赤豆糊。
人均消费:20元。
———————————————

在合肥的美食江湖里,少不了鸭血粉丝的身影。
丁姐鸭血粉丝在合肥是很火的一家店,基本上每个写合肥美食的攻略都会提到这家店,他们家跟隔壁的华强鸡蛋饼、小朱麻辣串并称“益民街三巨头”,尽管门面非常简陋,生意却好得爆棚。


说起鸭血粉丝,许多人都知道是南京的特色小吃,实际上,合肥人对鸭血粉丝的热爱一点不逊色于南京人。
甚至有一种说法,认为南京的鸭血粉丝汤最早也是安徽人在卖的,后来风靡了整个南京城,就跟太和板面制霸石家庄一样,诠释了“墙里开花墙外香”这句经典。


无论上述说法准确与否,由于合肥人更嗜辣,合肥的鸭血粉丝要比南京的重口很多,二者的味道大相径庭。
店里的粉丝是用牛骨头汤烫熟的,煮好后与千张一起捞出,舀上一勺鸭血当浇头,再盛上一点汤汁,汹涌的香气给这碗鸭血粉丝带来了浓重的底色。


夹起粉丝嗦进吸溜一口,浓重的味道迅速在口腔里蔓延,配着鸭血、千张一起入肚,紧接着喝口汤,鲜辣而不呛,太让人上头了!


【丁姐鸭血粉丝(舒城路店)】
地址:合肥市庐阳区舒城路15号。
推荐:鸭血粉丝。
人均消费:10元。
———————————————

吃完丁姐鸭血粉丝,翔哥转身来到了“益民街三巨头”里的另一家,叫华强鸡蛋饼。店面比丁姐要大不少,所以许多人会拎着打包的鸭血粉丝过来,买上鸡蛋灌饼坐下来一块吃。


华强的招牌鸡蛋灌饼,顾名思义,就是由鸡蛋和面粉等原料煎成的饼。安徽的鸡蛋灌饼以皖北的最正宗,店里的鸡蛋灌饼正是典型的皖北做法,先把面团蘸油压扁,平铺在炙热的铁板上。
待饼烙至半熟,在饼皮上面撕开一个小口,倒入搅拌均匀的蛋液和榨菜丁,趁着蛋液还没凝固,用铲子把饼压平,这样蛋液就均匀地灌满整块饼了,然后再不断翻面煎至外皮焦脆。


他们家鸡蛋灌饼的饼皮比较厚,蛋液将整个饼撑得鼓鼓的,吃起来非常扎实。鸡蛋饼的调味就是简单的油盐味,却最能吃出鸡蛋和面粉本身的香气,同时保留了最原始的烟火气!


吃鸡蛋灌饼的时候,可以配上一杯他们家的绿豆汤。
这儿的绿豆汤跟广东的绿豆沙不是一回事,也不像苏式绿豆汤那么花里胡哨,就是简单地用绿豆煮出来的水,清甜而解暑。


尽管已经有一杯绿豆汤下肚,但翔哥发现店里有现磨豆浆,立马又买了一杯。
喝上一口,味道非常香浓,绝对没有加水过多的寡淡,浓郁的豆子香气瞬间占据了整个口腔,好喝到让人五体投地!


【华强鸡蛋饼(益民街店)】
地址:合肥市庐阳区益民街与舒城路交叉口。
推荐:鸡蛋灌饼、绿豆汤、豆浆。
人均消费:10元。
———————————————

锅贴也是合肥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这种面点类小吃通常被当作早餐,所以通常只在上午卖。
南陵路上的这家小刘锅贴是少数营业到晚上的锅贴铺子之一。这是一家典型的“小破店”,门头很不起眼,但味道真的很好!


锅贴与煎饺的区别在于做法不同,煎饺要先煮熟放凉再煎,而锅贴必须生坯下锅煎。
国内很多地方都有锅贴,但南北差异很大,店老板是亳州人,锅贴也带着一些皖北风格,细长小巧皮薄,褶子两头不封口,端上桌时总是几个粘在一起。


夹起一个锅贴,蘸上辣椒醋送入口中,外皮薄且酥脆,浓郁的香气在口中散开,吃起来满嘴流油!馅儿不算太多,却因面皮在油煎时产生的焦脆,而成为一道灵动的美食!


吃锅贴的时候,通常离不开潵汤。这是源于豫鲁苏皖四省交界处的一种食物,它真正的名字应该叫“𦠿汤”,因为“𦠿”是个异体字,有时也写作“糁汤”或“沙汤”,通常会用老母鸡或猪骨熬制。
煮好的潵汤会放在一个铁桶里,始终保持着滚烫,当客人来买潵汤,会在碗里打上一个鸡蛋,搅拌一下,从铁桶中舀上潵汤倒入碗里,撒上胡椒粉和香菜,吃起来特别舒畅!


【小刘锅贴(南陵路店)】
地址:合肥市瑶海区南陵路与片塘路交叉口北20米路东。
推荐:锅贴、潵汤。
人均消费:15元。
———————————————

大老刘小吃是合肥一家接地气小店,在当地人的眼中是公认的好吃,位置在三孝口地铁站旁的女人街,跟别的苍蝇馆子比起来,他家的环境要干净整洁不少。


店里最受欢迎的小吃是牛肉粉丝,原料是山芋粉丝,是用砂锅煮出来的。砂锅储热能力强,吸热和放热都很均匀,因此端上来的时候汤水还是沸腾的,在吃得过程中能一直保持滚烫。
卤制过的牛肉被切成薄片铺在粉丝上,呈现绯红的颜色,夹起一筷子牛肉与粉丝放进嘴里,配上滚烫浓香的汤汁,味蕾一下子被打开,让人欲罢不能!


他们家的牛肉雪菜蛋炒饭也是一绝,合肥的炒饭名气没有扬州的大,但吃起来一点不也不逊色。
猛火爆炒的炒饭非常有镬气,米饭粒粒分明,鸡蛋香气扑鼻,牛肉和雪菜的搭配让口感更加丰富,微微的辣味并不会抢走米饭的风头,反而能烘托出这盘炒饭的咸香!


【大老刘小吃(人民巷店)】
地址:合肥市庐阳区女人街8号1层西侧。
推荐:牛肉粉丝、牛肉雪菜蛋炒饭。
人均消费:20元。
———————————————

合肥人喜欢吃大米,但也有不少面馆,这家孙氏文萍手擀面,算是合肥的一家“网红”神级面馆,每天生意都火得离谱。
让翔哥诧异的是他们家的位置在经开区,要知道任何城市的新城区几乎都是美食“雷区”,哪怕广州、成都这种美食之都也不例外。然而这家店就是这么传奇,许多人不惜驱车跨越大半个合肥城,就只为一尝孙师傅的手擀面。


走进店里,空间不大但桌子密密麻麻地摆了不少。猛一抬头,发现四面挂满了锦旗,这些都是徒弟送给师傅的锦旗,看来这位叫孙文的师傅还真是桃李满天下!


等候取餐的时候,看到师傅和徒弟分工合作,扯面、煮面、捞面、加汤、盛肉,手速飞快,动作一气呵成。


店里的招牌自然是牛肉手擀面,面条是比较有嚼劲的那种,牛肉卤得十分入味,撩拨起来还挂着满身的热油。
这碗面的汤头偏重口,辣椒和红油裹挟着浓浓的牛肉香,连同滚烫一起刺激着味蕾。一口下肚,从舌尖到肠胃都开始狂热了起来。假如嗜辣,吃到最后可以烈烈地喝几大口汤过个瘾。


【孙氏文萍手擀面(海恒街店)】
地址:合肥市蜀山区海恒街172号。
推荐:牛肉手擀面。
人均消费:15元。
———————————————

人们总说,没有一只鸭子能活着走出南京,其实在合肥又何尝不是如此?
提及合肥美食,必然少不了庐州烤鸭店。这家老字号以前是个国营店,后来改制成了私营,但从装饰到服务都留存着老国营的影子。


作为一道历史悠久的地方美食,庐州烤鸭与南京烤鸭、北京烤鸭的渊源剪不断理还乱。
据说在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时,御厨将烤鸭的手艺从南京带去了北京,但也有一些原籍安徽的御厨不愿北上,于是回到家乡,把手艺带到了庐州,于是就有了庐州烤鸭。


庐州烤鸭的传统做法是先腌后烤,鸭皮不像北京烤鸭那么脆,肉质却更为细嫩。
店里的烤鸭分普通烤鸭和片皮鸭两种,后者实际上就是前者把肉、皮全部片了下来,尽管刀工不及北京烤鸭讲究,但大口吃肉的感觉简直不要太爽!


事实上,店里最富盛名的美味是烤鸭的副产品——鸭油烧饼,顾名思义,就是用烤鸭油做出来的烧饼,其它任何城市的烧饼都吃不出这种香气。
新鲜出炉的鸭油烧饼温度非常烫,轻轻咬上一口,一层层的外皮酥脆得掉渣,内馅是软的,细碎的肉茸在鸭油的浸润下,咸淡恰到好处,香得停不住嘴!


他们家还有另一道不容错过的食物,是鸭油汤包。汤包的内馅儿混合了猪肉和鸭油的香气,吃的时候拿个碟倒上点儿醋,用筷子夹个包子蘸一下,也是相当好吃。


【庐州烤鸭店(总店)】
地址:合肥市庐阳区宿州路109号天辰大厦。
推荐:片皮鸭、鸭油烧饼、鸭油汤包。
人均消费:40元。
———————————————

合肥有不少土菜馆,这家三锅赵三锅算是本地老饕的最爱之一。
翔哥来到他们家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八点,生意却依然十分火爆,店里早已座无虚席,大家坐在路边的露天桌凳,市井氛围感拉满。


店里的点菜方式也类似于大排档,没有菜单,每个客人都是站在冷柜前,依据当天的新鲜食材来选择菜品。就算第一次来也没关系,店员会给你推荐他们家的拿手菜。


说起合肥的土菜,鱼籽鱼泡必须拥有姓名。店里选取的鱼籽和鱼泡,有鳙鱼也有青鱼,但一定是规格够大的鱼。
合肥土菜重油重盐,吃起来特别香,鱼籽鱼泡也不例外。食材浸泡在咸辣重口的汤汁里,既去除了腥味,同时给整道菜带来了浓郁的风味。把鱼籽放进嘴里捎带咀嚼,一粒粒的鱼籽便分散开来,在空腔中蹦跶;鱼泡的口感则充满了韧劲,又厚又有弹性,嚼起来格外有风味!


另外还尝了他们家的豆芽炒撒子,这是很家常的一道小炒,却同样让人胃口大开。撒子是用面粉做的炸物,爆炒后依然保持了一定脆感,与豆芽一起放进嘴里,口感特别讨喜。


【三锅赵三锅】
地址:合肥市元一名城中西街与板桥河沿河路交叉口向南100米。
推荐:鱼子鱼泡、豆芽炒撒子。
人均消费:70元。
———————————————

庐州太太是合肥当地朋友推荐给翔哥的,这是一家合肥本土的连锁店,主打性价比,味道同样也在线,在当地的口碑不错。
由于他们家的分店很多,因此对外地游人来说非常方便,翔哥去的是蜀山区天鹅湖的分店,离安徽博物院不远。


脆皮茄子是店里的招牌之一,这道菜的食材很简单,只有茄子。经过高温油炸后,茄子表面彻底脱水,特别酥脆,外面的酱汁带着一丝微甜,咬开里面却依然是鲜嫩的茄肉,同时能吃出茄子的清香!
ps:这道菜一定要尽快吃,放久就不够酥脆了。


沙拉牛排也是一道又香又酥的炸物,炸得比较干,外酥里嫩搭配着沙拉酱,味道谈不上太惊艳,但口感还是在线的。


还有庐州小炒,这道菜的食材是豆干、韭黄、肉丝、笋和木耳,做法类似当地版的炒三丝,镬气很足,也很下饭。


【庐州太太(天鹅湖店)】
地址:合肥市蜀山区祁门路与潜山路交口银泰IN66商场5F。
推荐:脆皮茄子、沙拉牛排、庐州小炒。
人均消费:40元。
———————————————

老乡鸡对很多人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事实上,老乡鸡在安徽人心中已经超过了食物本身,成为了一种精神故乡!
作为一个连锁品牌,老乡鸡在全国的线下门店超过了一千家,一度被大家视为中式快餐的业界标杆,却至今没有在翔哥生活的广州开门店,既然这次来到老乡鸡的大本营合肥,翔哥自然要尝尝最地道的老乡鸡。


老乡鸡的老板是靠养鸡起家的,所以老乡鸡的产品大多围绕着鸡做文章。
店里的Top1招牌是肥西老母鸡汤,熬汤的原料可不简单,据说都是一百八十天的本地土鸡。在合肥有句话,“从肥东到肥西,买了一只老母鸡”,可见当地人对这道美味甚是推崇!
熬制好的老母鸡汤,表面漂浮着一层薄薄的金黄色鸡油,清透而不油腻,无须太多调味,汲上一口汤,一股烫人的鲜美挑逗着味蕾,味道实属绝妙!


翔哥还很喜欢他们家的葱油鸡,这道菜的灵魂之笔是葱油。这里的葱油并不是单纯用葱炸出来的油,而是用葱、油、盐和酱油混合熬制出来的酱汁。
葱油扑鼻的香气渗透进鸡肉的每一个纤维,加上一块放进嘴里,就是对一天辘辘饥肠的最好犒赏。


【老乡鸡(淮河路步行街店)】
地址:合肥市庐阳区淮河路步行街文昌阁101号。
推荐:肥西老母鸡汤、葱油鸡。
人均消费:20元。
———————————————

下面再说一个合肥本地的连锁品牌:堂上堂,他们家的口号简单粗暴——“一个做包子的”。他们家在合肥有大概十家分店,翔哥去的是益民街分店。


店里的开放式厨房非常敞亮,堂上堂主打一个手工现包,原材料很讲究,所以能从合肥众多的的包子铺中脱颖而出,备受街坊好评。


堂上堂的包子有不同的馅儿,如果吃得下,不妨多尝几种口味。
翔哥最喜欢的是豆沙包,馅儿很饱满不会齁甜,一口咬下去就像吃红豆的感觉,满嘴红豆的香气!还有鲜肉包也很好吃,是猪肉大葱馅儿,趁热轻咬一口,够美味也让人吃得踏实!


套餐里的粥汤是不限量的,桂花赤豆糊应该是用了藕粉打底,口感比刘鸿盛的要绵密一点。糯叽叽的小元宵带给人少许咀嚼感,甜度恰到好处,淡淡的桂花香味更是锦上添花!


还有老八酸辣汤,里边的料很足,有香菇、金针菇、木耳、笋丝和蛋花,汤头的浓郁与酸和辣处于微妙的平衡,味道很棒。


【堂上堂(益民街店)】
地址:合肥市庐阳区益民街20号一楼。
推荐:豆沙包、鲜肉包、桂花赤豆糊、老八酸辣汤。
人均消费:15元。
———————————————

三河米饺是三河古镇有名的特产美食,在当地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
整个古镇上卖米饺的铺子至少三四十家,翔哥去的这家叫丁记米饺,位置挨着望月阁,算是古镇上人气比较旺的一家。


米饺的饺皮是籼米做的,馅儿用的是五花肉、豆腐和白米虾,个头很大。跟普通饺子不同,三河米饺是下到油锅里炸熟的,所以吃起来特别香口。


刚炸好的三河米饺色泽金黄,外皮又脆又酥,一口咬下去,唇齿间发出愉悦的咔嚓声。里边的馅儿是软嫩的,肉汁香气四溢,趁热吃还有爆浆的感觉!


【丁记米饺】
地址:合肥市肥西县三河古镇南街023号。
推荐:米饺。
人均消费:5元。
———————————————

翔哥在合肥的这几天,每天都要喝上一杯卡旺卡。卡旺卡是安徽本地的一个茶饮品牌,总部在省会合肥。
现在合肥的卡旺卡已经开得到处都是,每个热门商圈和人流量的的街道几乎都有门店。作为本土奶茶界的霸主,它甚至被戏称为“安徽的茶颜悦色”——卡旺卡之于合肥,就如茶颜悦色之于长沙,被烙上了深深的地域印记。


他们家单品的价格大多在十五到二十元,性价比是挺高的。如果你是第一次喝卡旺卡,可以来一杯最经典的黑全套奶茶。
这款的茶底是红茶,奶香浓郁入口丝滑。小料有黑糖冻、珍珠、椰果、布丁和燕麦,扎扎实实地堆了半杯。奶盖是七夕限时返场的粉色奶油搭配无花果碎,充满了少女感!


他们家的葡萄酸奶奶昔也推荐一尝,水果加酸奶的组合不仅好看,也的确很好喝。
手剥巨峰葡萄果肉铺满杯底,中间是酸奶,顶部是葡萄果汁混合少量茉莉茶冻做成的冰沙,各种风味交织交融,谁能挡得住?


还有芒芒冰椰,是芒果冰沙加果冻、椰奶和西柚粒的搭配,堪称升级版的杨枝甘露,喝起来却更清爽!


山楂爽则是将山楂与冰块打成冰沙,吸入的第一口就知道山楂的添加量绝对不少,绵密酸爽的口感让人眼前一亮,酸酸甜甜的很开胃。


【卡旺卡(城隍庙店)】
地址:合肥市庐阳区安庆路214号城隍庙南门旁。
推荐:黑全套奶茶、葡萄酸奶奶昔、芒芒冰椰、山楂爽。
人均消费:15元。
———————————————

最后说两样可以带回去的伴手礼,都是合肥当地朋友给翔哥推荐的。
第一家是詹记桃酥,这是合肥本地的点心品牌,在北京、上海、武汉也都开了门店。尽管如此,店里还是大排长龙,建议别太晚来。


店里招牌自然是宫廷桃酥,桃酥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中式点心,不过店里桃酥可不止一个口味。
翔哥要了原味和祁门红茶味,前者是经典款,轻轻一咬酥香掉渣,而且不会太甜。后者加入了祁门红茶和扁桃仁,味觉与口感都会更丰富,值得一试!


除了桃酥,店里的其它点心也值得尝尝。翔哥最喜欢的是他们家的鲜奶泡芙,外皮松软,里边是打发到绵密的奶油,一口一个在嘴里爆浆,是咬下去就会觉得惊喜的存在!


还有肉粉松卷,就是蛋糕里包裹着厚厚的肉松,并辅以沙拉酱,恰到好处的甜与咸交织在一起,给味蕾带来了满满的幸福感。临走前,翔哥专门买了一袋带上火车吃。


【詹记桃酥(包河万达店)】
地址:合肥市包河区马鞍山路130号万达广场室外步行街。
推荐:宫廷桃酥、鲜奶泡芙、肉粉松卷。
人均消费:20元。
———————————————

城隍庙门前的陶永祥,也是当地朋友推荐给翔哥的。
他们家创始于1912年,超过一个世纪的历史,是个名副其实的老字号,店里掌柜据说已经是第四代传承人了。


店里卖的是炒货,时至如今依旧坚持古法传统工艺,所以深受老合肥人的喜爱,其中麻辣花生、花生酥和怪味豆是店里最经典的“老三样”。


麻辣花生的外面有一层糖衣,包裹着香酥麻辣的花生,味道特香!花生酥其实叫花生糖更确切,是用花生碎与麦芽糖做成的,甜而不腻、酥而化渣。怪味豆用的是蚕豆,咸、辣、甜一起涌到味蕾上,也是好吃到停不下来!
顺便说一句,买好的炒货会用牛皮纸包起来,样子很有年代感!不过这种包装不能放太久,如果要带回外地,建议买袋装的保质期更长。


【陶永祥】
地址:合肥市庐阳区庙前街56号。
推荐:麻辣花生、花生酥、怪味豆。
人均消费:10元。
———————————————

合肥这个名字,总被人调侃成“两个胖子在一起”,事实上这座城市是因淝水而得名——东淝河和南淝河在这里交汇,故名“合肥”。
说起合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合肥的军事驻防功能都远大于商业集散城镇。三国时期,曹魏和孙吴数次在合肥短兵相接,隋唐时期合肥始称“庐州”,到了明朝初年,庐州城巧妙地借用了河流的守卫,将城墙建在了被淝河环绕所形成的小半岛上。


但很可惜,由于早年的战火和城市汹涌的现代化浪潮,如今的合肥已经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历史老城区。现在的环城公园所包围的区域,即是明清时期庐州府城的位置,合肥市区的人文历史看点大多集中在这里。
ps:因为时间关系,翔哥这次只去了合肥市区和肥西县的三河古镇。

在历史上,合肥名人辈出,当中最有名的必然是被百姓称为“包青天”的包拯。有赖于戏曲和影视作品,包拯的铁面无私、公正廉明的形象,可以说是深入人心!
这位黑脸包大人是北宋时期有名的官吏,世人皆知开封有个包青天,却不太多人知道包拯其实是合肥人。他出生在合肥东部的肥东县,去世后归葬故里,安葬在合肥东郊的大兴集。上世纪70年代,因为包拯墓葬附近的钢铁厂扩建,征用了包公墓所在的土地,所以文物部门对包拯家族墓群进行了发掘,并在城中的包河东南岸重新修建了包公墓园。
时至如今,这里已经是合肥环城公园的一部分,包公墓、浮庄、清风阁,连同西侧小岛上的包公祠一起被开辟为包公园,免费开放给游人参观,虽然地处合肥市中心,却优雅清静!


从芜湖路上的南门走进包公园,首先来到了包公墓,也就是包孝肃公墓园,其中“孝肃”二字,是宋仁宗在包拯死后赐给他的谥号。
作为包拯及家眷和后人的迁葬墓地,里面有包氏家族的六个墓冢,由于包拯生前的官职枢密副使是正二品官,所以墓园建筑群也遵循了宋代二品官陵寝制度。


走进墓园大门,里面柏木苍翠,肃穆而幽深。穿过神门后,可以看见神道两旁矗立着一对石虎、石羊和石人。



有意思的是,一文一武两个人俑高度并不一样,其中文官石像的身高要比武官石像高一点点,这正是北宋崇文抑武的体现。


登上几级石阶,迎面而来的是包公墓的享堂,这里是专供祭祀活动的场所。堂内正中放置包拯神位,上方匾额中“为政者师”四个大字,便是对包拯最好的赞誉!



享堂的后方就是包拯墓冢,封土上长满了萋萋芳草,墓冢前方有一块碑,上刻“宋枢密副使包孝肃公拯之墓”。
北宋嘉祐七年(1062)五月,包拯病逝于开封,次年灵柩被运回合肥安葬。可怜包拯清白一世,死后却几经磨难!在南宋时期,金兵占领庐州,包拯墓亦遭到金兵破坏,因此包氏后人将包拯遗骨和墓志迁葬到了家族墓地的一座小墓冢中。
到了上世纪70年代,因为钢铁厂扩建,包拯墓再度被挖开,遗骨因为当地政府官员的阻挠而不能公开下葬,数年后再次迁葬到了现在这座墓冢里。


不过,这次抢救性发掘也是有收获的。事实上,除了安徽合肥的这座包公墓,在河南巩义也有一座包公墓。
合肥的这次发掘找到了包拯的墓志铭,上面介绍了包公生平事迹、去世时间,以及从河南运回合肥的经过,从此结束了安徽与河南关于包拯真身墓的争论。


包拯墓冢正下方的墓道和墓室,也是根据原墓发觉资料营建的,入口在侧面,游人可以进入参观。墓道两侧石壁上有《二十四孝图》和《接引图》。


墓道的尽头就是墓室,墓室入口处摆放着从包拯原墓中出土的墓志铭。不过,这只是一件复制品,真品是在安徽博物院里。


隔着玻璃,可以看到金丝楠木制成的包拯棺椁。
棺椁两侧摆放着十二时辰木俑的复制品,棺椁内据说存放着二十块包拯遗骨——另有十五块收藏在安徽博物院——在上世纪70年代,就是通过这些遗骨,鉴定出墓主是包拯本人!


与主墓一同迁葬到包公园的,还有包氏家族的其它几个墓冢,包括包拯的夫人董氏墓、长子包繶夫妇墓、次子包绶夫妇墓、嗣孙包永年墓,以及其它近裔的合葬墓。






在包公墓园的展览馆里,介绍了关于包氏家族墓地发掘的经过,还原了五十年前所谓“包公疑冢”的那段旧事,不妨顺便看一看。


包公墓园西侧的清风阁,同样是为纪念包拯而建,建于1999年,即包拯诞辰一千周年。建筑物虽是新建,却古风蔚然,由大门进入,两旁灯柱引路,显然暗含“清廉之风长明于世”的寓意。
清风阁前的重檐碑亭叫明月亭,阁与亭之间还有一处鱼沼飞梁,所谓“鱼沼飞梁”,即在方形水池上架设的十字形桥梁。顺便说一句,在今天山西太原的晋祠内有一座鱼沼飞梁,整个梁架都是宋代遗物,包公园的这座形制与之颇为相似。


清风阁很贴心的是设置了电梯,登上楼顶,凭栏远眺,包公园的景色尽收眼底。
下方的包河,曾经是旧时庐州城护城河的一段,看着平静的水面,依稀能想象出当年城高河宽的壮观景象!


在这段包河中,有一个依水而建的园林:浮庄,远远望去就如同一片柳叶浮于水面之上。
浮庄不是古代建筑遗迹,而是包拯后裔、香港船王包玉刚在1985年出资建造的。浮庄建成之后,由前国防部长张爱萍取的名,南大门那块金匾上的“浮庄”二字,也是将军亲笔所书。


因为时间关系,翔哥就没有进入浮庄了,而是继续前往包公祠参观。


在包拯多年的官场生涯里,他一直把“清廉”二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其政绩和品行为人敬仰。
在他去世后,家乡人民一直怀念这位青天大老爷,从北宋治平年间开始,人们就在城内的兴化寺中供起了包公像,这也是包公祠最早的雏形。
到了明朝弘治元年(1488),当时的庐州知府将包河中一个叫香花墩的小岛,附会为包拯当年读书的地方,并在岛上为包氏后裔修建了一个读书的场所,取名为“包公书院”,到明嘉靖年间,书院重修,改名“包孝肃公祠”,作为专门祭祀包拯的祠宇,俗称“包公祠”,以纪念这位清风亮节的“包青天”!


后来太平天国席卷大江南北,合肥也不可避免地被战火波及,包公祠先后于清朝咸丰三年(1853)、清朝咸丰八年(1858)两度毁于战火。
清光绪八年(1882),晚清重臣、合肥人李鸿章因母亲去世,返回合肥守孝。李鸿章不仅是包拯的同乡,更是包拯的崇拜者,于是捐资二千八百两白银重修了包公祠,就是现在我们现在看到的建筑。合肥当地有个说法,叫“包家祠堂李家修”,说的就是这事。


步入包公祠大殿,“色正芒寒”四个金色大字显得格外肃穆,这块牌匾出自李鸿章的兄长、湖广总督李鸿章之笔。
据说李鸿章本打算写一匾额放置于祠堂正中,但由于忙于公事,不得不提前结束守孝,于是被依旧居家守孝的兄长李瀚章捷足先登,挂上自己题写的“色正芒寒”的横匾。


兄长先行,李鸿章自然相让,但他也不想失去在偶像祠堂内留下墨宝的机会,于是亲自撰写了一篇《重修包孝肃公祠记》,刻碑立于殿后,这块碑文现在已移到正殿内。
仔细观察的话,你能发现碑文中,李鸿章在两次提到自己名字时都有意缩小了字体,足见李鸿章的谦虚及对包公的景仰之情!


在正堂的另一侧,是一块石刻包公像,是清光绪年间广东督学徐琪命工匠雕刻的。


上世纪十年动乱,包公祠被洗劫一空,如今殿中的包公以及四护卫的金身像,都是后来重修的,至于龙、虎、狗三把因电视剧《包青天》而广为人知的铡刀,当然也是复制品。
事实上,这三把铡刀是小说《三侠五义》里杜撰的,包拯在开封府任职仅有一年多,极少审案,身边也没有公孙策和展昭这样的文武拱卫,就连《铡美案》等戏剧都是虚构的。在现实中,包拯的主要政绩不是断案而是反腐,他最高的官职只是二品官,却敢于弹劾任何一个人。
按照常理,包拯很容易招人恨,但他遇到了一位好皇帝——宋仁宗,正因为有了宋仁宗和包拯,才让大宋朝廷风气焕然一新。与此同时,包拯确实为百姓做出了许多实事,因此正史给予了包拯很高的评价。


大殿东侧有一座亭子,这就是著名的廉泉亭,亭内有一口古井,名为“廉泉井”。
值得一提的是,亭内墙壁上嵌有一方《香花墩井亭记》石碑,碑文是光绪二十八年(1902)举人李国蘅所撰,讲述的是曾经有一个太守喝了这口井的水,变得头痛不已,后来查明他是一个贪官,于是这口井也就得名廉泉井了。



由于包公深受百姓爱戴,时至如今,在合肥当地依然有“铁面鱼”、“无丝藕”的说法。
据说包河里的鱼脊背漆黑,因此被称为“铁面鱼”,包河里的藕为七孔红花藕,断而无丝,所以叫做“无丝藕”——合而为一就是“铁面无私”。


【包公园】
地址:合肥市包河区芜湖路72号。
门票:免费。
———————————————

和包拯一样,清末重臣李鸿章也是合肥人引以为傲的老乡!
李鸿章的出生地,在今天合肥瑶海区的磨店乡,他在二十四岁那年考中进士,其后编练淮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与捻军起义,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死后归葬家乡合肥。


咸丰八年(1858),太平军陈玉成部攻陷庐州,李鸿章出生的宅院亦被太平军焚毁。
如今这座李鸿章故居,建于清光绪年间,当时李氏兄弟六人聚族而居,家族住宅覆盖了合肥淮河路中段半边街,时称“李府半爿街”。


虽然保留到今天的纵深四进院落,只是当年李家宅产的一小部分,但从周遭今日的繁华程度,足以想象当年李府的荣华富贵!


李鸿章故居内有四个常设展,分别展出李鸿章生平、墨宝、招商局、淮军与近代国防发展史。
但很遗憾,在翔哥来到的时候,李鸿章故居正在进行为期两个月的修缮,闭馆不开放,只能看看馆外的展板。


事实上,要是说中国近代史最具争议性的人物,李鸿章当之无愧!
小时候读课本,李鸿章总是以卖国贼面目出现的,大清正是在慈禧太后和李鸿章等奸佞之人的控制下,才落得如此国运不振。
然而长大后重新解读历史,才发现真正的李鸿章,并不是一个那么脸谱化的坏人。事实上,李鸿章在政治、军事和外交领域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称得上是晚清的中流砥柱!
只不过当时的大清已经是一个烂摊子,就如李鸿章晚年的时候对自己这一生做的评价,说自己是大清国的裱糊匠。


【李鸿章故居】
地址:合肥市庐阳区淮河路步行街中段208号。
门票:免费。
———————————————

因为李鸿章故居进不去,所以翔哥又专门去了一趟合肥东郊的李鸿章享堂。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李鸿章病逝于北京,两年后归葬合肥城东十五里的大兴集,也就是现在李鸿章享堂的位置。
事实上,大兴集并不是李鸿章出生的地方,也不是他家祖坟所在地。李鸿章之所以将自己的墓地选在这里,是因为他平生特别崇仰包拯,而包拯墓在迁移至市区包河畔之前,就是在大兴集,两人的墓地仅相隔数百米。
上世纪50年代,李鸿章墓被毁,只留下了墓前祭祀用的几间享堂,本世纪初陆续修复了墓园、石牌坊,如今作为一个免费的景区对公众开放。


景区大门正对的“钧衡笃祜”牌坊,最初是清廷为表彰李鸿章而建的。“钧衡”二字指代国家宰相重臣,“笃祜”寓意厚重的福气,连起来的意思就是说李鸿章官显福厚。
这块牌坊在前些年因建高架桥而被拆掉,如今我们看到的牌坊是这几年才复建的,但有些构件看起来很古旧,或许是采用了原牌坊的一些老构件。


享堂坐南朝北,照壁前竖有三块光绪帝钦赐的御制祭文碑,每块都高达四米。这三块御制碑中,左右两块有断痕的是原件,另一块是复制品。
祭文碑上评价李鸿章“性秉忠纯,道宏开济”,可见清廷对李鸿章的器重!



享堂建筑群,分为门厅、前堂、寝室数个部分,其中前堂是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堂内悬挂有七块大匾,都是复制品,以及存放有李鸿章赴日本签订《马关条约》遇刺时所穿的血衣。


清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海战爆发,次年北洋水师几乎全军覆没,清朝已无力对抗日本的海军,于是委派李鸿章赴日本山口县马关与日本议和。
在双方议和期间,遭刺客小山丰太郎开枪击中左眼睑下方,幸运的是子弹未击中要害,但这个事件足以令世界舆论哗然,日本唯恐国际局势对己不利,因而在和谈条件上稍有收敛。


李鸿章后人为什么把血衣郑重保存在享堂呢?一方面,这固然可以展现李鸿章不惜性命为国尽忠的精神,但最重要的,也许就是通过血迹斑斑的血衣,表示李鸿章并没有卖国求荣,令那些妄称他与日本人勾结卖国的谣言不攻自破。


前堂的后边是寝室,里面供有李鸿章的牌位。光绪二十七年(1901),李鸿章又代表清廷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不久后就在北京病逝了,享年七十九岁,两年后归葬合肥。
李鸿章一生非常难评价,他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和光绪四朝,是晚清军事、政治、经济和外交的关键性人物,可谓是“权倾一时,谤满天下”。


享堂的东侧是仓房,原先在李鸿章墓园周围有大量护坟田,仓房主要是储藏用于维护享堂和日常开支的粮食,如今里面布置了《江淮地区农俗陈列》。


在享堂和墓园之间的碑廊,墙壁上嵌有中国书法界的瑰宝《戏鸿堂法帖》石刻复制品,《戏鸿堂法帖》是魏晋至宋元名家法书石刻版,由明代董其昌刻,为早年李鸿章哥哥李瀚章的收藏。
这些刻石在抗日战争初期遭日军飞机轰炸而损坏过半,建国后,原件交由安徽博物院收藏,后来在修复李鸿章享堂和墓园时嵌入了这些石刻的复制品。


碑廊的西侧就是后来复建的李鸿章墓园,这个区域由神道碑、神道、石像生和墓冢等组成。
放置于神道入口的神道碑,碑上文字记述了李鸿章的一生以及朝廷追赠、封赏的情况,由桐城派晚清文学家吴汝纶起草,于式枚撰书。碑额刻“清故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赠太傅一等侯李文忠公神道碑”,由清末著名学者俞樾题写。


在李鸿章墓的神道两侧,有一对望柱和四对石像生,前三对石像生分别为石羊、石虎、石马,最后一对左文臣右武将。


神道的尽头是供桌和石五供,墓碑后就是李鸿章与夫人赵氏的合葬墓冢。1985年,李鸿章墓被掘开,狂热的人们将两人的遗骸拖出去游街,导致尸骨无存,所以现在这里是一座空坟。


【李鸿章享堂】
地址:合肥市瑶海区大兴镇裕溪路378号。
门票:免费。
———————————————

“逍遥津”这个名字源于《庄子》中的名篇《逍遥游》,而你如果看过《三国演义》,那就更不会对“逍遥津”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了。
如今合肥城中的逍遥津公园,在古时是淝河上的一处渡口,在三国时期,地处江淮咽喉的合肥是曹魏的驻防地,公元215年,孙权率十万吴兵来攻打合肥,然而重兵围城都没有攻下,自己却险些被生擒,反而成就了张辽威震逍遥津的威名!


从寿春路的公园正门走进逍遥津,一座横刀立马的张辽铜像会提醒你,这里就是这位猛将以少胜多的古战场。
虽然今天的逍遥津只是一个普通的市民公园,园内并没有留下太多和三国的古迹,但如果你是三国迷,还是可以来逍遥津想象一下当年的刀光剑影和鼓角争鸣。


公园的入口处是吵闹的游乐设施,越往里面走会越安静。走近水边,能看见一座访古楼阁,叫做逍遥阁,旁边的拱桥叫渡津桥。





继续往公园深处走,就来到了张辽衣冠冢。
说起来可能比较令人失望,墓道入口的石阙,以及两旁的石羊、石虎、石辟邪各一对,其实都是近些年新建的。




碑亭后的墓冢上长满了草,事实上,逍遥津的张辽墓就是合肥百姓为纪念他的功绩所立的衣冠冢,张辽真正的长眠之地,在河南长葛或江苏扬州的可能性更大。


张辽墓的旁边是三国历史文化馆,这是一个收费的景点,由于是周一并没有开门,所以只在门口看了看。


【逍遥津公园】
地址:合肥市庐阳区寿春路16号。
门票:免费。
———————————————

几乎每座年代久远的城市都有城隍庙,合肥当然也不例外。这座庐州府城隍庙,算是合肥老城区现存为数不多的古迹之一。
庐州府城隍庙的历史十分悠久,始建于北宋皇祐三年(1051),历代屡建屡毁。其中以清咸丰年间的太平天国战争的毁坏最为严重,在清同治十年(1871)由李鸿章出面募捐重修。在新中国建立后,庙宇也遭到了一定破坏,直到上世纪90年代,这片区域才恢复了历代庙前商贩云集的景象。



城隍是城市的保护神,也是历史上民间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
庐州府城隍庙里祀奉的城隍,是北宋时期庐州知府孙觉,他在任期间颇有政绩,因此被百姓尊奉为庐州府首位城隍爷。


城隍庙的其中一个看点是它的戏台,这座戏台最初是按李鸿章要求,仿照颐和园内戏楼式样建造的,但如今也是现代工艺修复的建筑了,戏台前的古井据说建庙时就已开凿,南宋文学家和音乐家姜夔在庐州旅居还曾品尝过井里的水。
在以前,每逢春节或道教重大节日,合肥的地方官和道教信众便会前来掂香礼拜,戏台上也会轮番演戏酬神。


在城隍庙大殿与戏台之间,共有东、西厢房二十四间,据说寓意“二十四孝”。


城隍庙主殿的后面,是上世纪末修复的娘娘殿,里面供奉三位娘娘,在当地香火很旺。



再往后是一座耸立的五层高塔,这座塔叫思惠塔,最初为明朝庐州知府徐钰所建,后来塔被毁,如今看到的建筑是1994年重建的。
在城隍庙的四周,现在都是古玩小商品市场和餐饮小店。



【庐州府城隍庙】
地址:合肥市庐阳区霍邱路128号。
门票:免费。
———————————————

游记的最后,说一下安徽博物院。跟陕西、山西、河南这些文物大省相比,安徽博物院显得很低调。事实上,安徽同样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作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成立于1956年的安徽博物院拥有超过三十万件藏品,不过相比起悠长灿烂的江淮历史文明,仍是沧海一粟!
安徽博物院分为新馆和老馆两个展区,新馆也叫“蜀山馆”,位于蜀山区天鹅湖政务区;老馆位于老城区的三孝口,也称为“庐阳馆”。其中新馆(蜀山馆)落成于2011年,与其它地方近年建成的新展馆一样,新馆的体积非常巨大,可看的亮点也很多,安徽博物院几乎所有的馆藏精品都集中在这里。
常设展览有安徽通史展《安徽文明史陈列》,以及《徽州古建筑》、《江淮撷珍》、《安徽文房四宝》等专题陈列。
顺便说一句,安徽博物馆有八大镇馆之宝,比较官方的说法是:铸客大鼎、吴王光鉴, 龙虎纹鼓座、鄂君启金节(三件)、金扣玛瑙碗、景德镇窑影青釉注子注碗,其中鄂君启金节目前只展出了两件。


《安徽文明史陈列》相当于安徽通史展,这个陈列按时间线在二楼和三楼分设了五个展厅,其中史前时期展厅和夏商周展厅是参观的重中之重。
安徽人类历史可上溯到二百万年前,各地均有发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夏商周时期,江淮地区方国林立,得益于皖南铜矿的采冶,安徽博物院馆藏的远古玉器和青铜器,在数量和质量上绝对能排在全国前列!


【玉鹰,新石器时代,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
走进史前时期展厅,最耀眼的一件文物,无疑是这件出土于含山凌家滩遗址的玉鹰。含山凌家滩遗址距今5500多年,是长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为止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凌家滩遗址共出土了一千多件玉器,种类之多、造型之美,堪称史前玉器经典!
虽然这件器物的名字叫玉鹰,却不是一只普通的鹰。它的整体造型是鹰,展开的翅膀却雕成了猪首的样子,腹胸的八角星纹则是太阳的样子,猜测可能是凌家滩先民部落的徽帜标志。


【玉(石)猪,新石器时代,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
同样是在凌家滩遗址的墓穴中,还出土了一个重达八十八公斤的大玉石猪,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的时代最早、形体最大和最重的猪形玉雕。
仔细打量这个玉猪,你会发现它是利用玉料自然形态雕刻而成,猪的吻部、鼻孔、獠牙、眼睛、耳朵清晰可见。由于这件大玉猪发现于墓口上方而不是墓底,因此推测它可能有某种指示或镇墓的功能。


【彩绘石钺,新石器时代,潜山薛家岗遗址出土】
安徽地区的另一个新石器重要遗存,是距今5500至4800年的薛家岗遗址。这个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器、玉器、陶器,其中石器以刀、钺、锛为主。
这件石钺通体精磨,孔眼周围绘有红色花果形图案,但大都已脱落,仅有一面留存少量花纹印记。


【多孔石刀,新石器时代,潜山薛家岗遗址出土】
多孔石刀是薛家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事实上,这些石刀并非一般意义的生产工具,而是礼仪用器。
这些石刀钻孔通常为奇数,从一孔至十三孔皆有发现。有人认为这是薛家岗先民已经掌握了“中”这个概念——在钻孔时,先选择石刀中点钻孔,再依次等距在两侧钻孔,所以无论钻几个孔都是奇数。


【七足镂孔器,新石器时代,蒙城尉迟寺遗址出土】
蒙城尉迟寺遗址距今约4800至4300年,遗址分为两期,一期为大汶口文化,二期为龙山文化。
这件七足镂孔器是一件带有神秘色彩的陶器,它出土于龙山文化的房基中,目前尚属首次发现,造型非常古怪,与原始宗教有一定的关系,但如何摆放和使用暂时都不清楚!


【铸客大鼎,战国,1933年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
走进夏商周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安徽博物院八大镇馆之宝之首——铸客大鼎,这件青铜重器俗称“楚大鼎”,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东周时期最大最重的青铜鼎!这个鼎有多大呢?1958年毛泽东主席在参观安徽省博物馆时曾说过:“好大一口鼎,能煮一头牛啊!”
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今属淮南市谢家集区),是目前唯一能认定墓主的楚王墓葬,学界大多认为是楚幽王墓。铸客大鼎于1933年在李三孤堆楚王墓被盗掘出土,从此颠沛流离十六载,最终于1949年回到安徽。
这件大鼎的鼎口平沿处阴刻“铸客为集腏申腏睘腋腏为之”十二字铭文,“铸客”被学者解释为从其他诸侯国请来的工匠,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外来工匠为王室主管祭祀各部门铸造的鼎”。大鼎的前足足根和左腹下外壁各刻“安邦”二字,则体现了这件大鼎是安邦定国的重器!


【兽面纹斝,商代,1965年肥西县馆驿塘坊出土】
这件铜斝,1965年出土于肥西县馆驿,在斝的上半部分,有一对形似太阳伞的柱,柱周和顶端装饰有涡纹,器身则装饰有兽面纹。
斝是体形容量最大的盛酒器,但如此巨大的铜斝,也颇为少见。关于斝的用途,一般认为是古人温酒的酒器,但也有史籍记载,斝主要是用来行“祼礼”的酒器,也就是将酒浇在地上,用于祭奠祖先的礼节。


【兽面纹爵,商代,1965年肥西县馆驿塘坊出土】
这件铜爵,同样出土于肥西县馆驿。相比起斝,爵通常前有流,后有尖锐状尾,形状已经和现在的酒杯十分相似了。
事实上,爵和斝都是盛酒器,但爵的等级要高于斝。《礼记·礼器》上说:“尊者献以爵,卑者献以散(斝)。”


【兽面纹尊,商代,1957年阜南县朱寨月牙河出土】
这件兽面纹尊出土于阜南县,器腹饰高浮雕兽面纹,显得庄重而神秘。铸造技艺之高超,可以说是代表了安徽江淮流域商代青铜器铸造的最高水平!
这件器物的发现比较有意思,1957年阜南县一个农民在月牙河打鱼,捞出了一批青铜器,包括有觚、爵、斝各一对,龙虎纹尊、兽面纹尊各一件。
后来,这位农民将这八件青铜器上交给安徽省博,省博又将龙虎纹尊,以及觚、爵、斝各一件上交给北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如果你去过国博,或许会对《古代中国》陈列展出的龙虎纹尊有印象。


【兽面纹大铙,商代,1973年庐江县泥河出土】
铙是一种乐器,1973年庐江县一个农民在干涸河床上挖菜园,意外出土了这件兽面纹大铙,打算当废品卖掉,所以扛回了家,器物得以幸运保存了下来。
青铜大铙主要出土于南方各省,与北方常见的成组出土的青铜小铙不同,青铜大铙通常是单独埋藏在山顶、山坡或水边,推测是祭祀活动用的利器,祭祀仪式结束后被就地掩埋。


【龙虎纹鼓座,春秋,1980年舒城县九里墩出土】
这件出土于舒城九里墩春秋墓的龙虎纹鼓座,是安徽博物院八大镇馆之宝之一。整个鼓座呈一个圆圈形,上沿四周用高浮雕的手法塑造了怒吼的猛虎与独角翘立的游龙,器身满饰羽翅纹。
器物外壁饰四个衔环铺首,并铸有铭文两周,上周约九十八个字,下周约五十二个字,由于锈蚀严重,难以辨认通读。
从铭文看,此鼓座为钟离国国君自用之器。关于钟离国的记载史料较为匮乏,在春秋时期,钟离国被楚国和吴国反复争夺,最终被楚国征服。


【兽首鼎,春秋,1974年舒城县五里出土】
这件兽首鼎,是群舒青铜器的代表性器物,独特之处在于兽首与容器的连铸。
所谓“群舒”是诸多偃姓小国的统称,源于古老的皋陶部落,西周初期周公东征,群舒族群被迫南迁至江淮一带,形成了若干个小国家,有记载的就有舒、舒蓼、舒庸、舒鸠、巢、棕、桐等等。
在春秋时期,江淮地区是吴、楚两国争霸的主要战场,群舒夹在两国之间,举步维艰,最后都被楚国灭亡了。


【龙曲纹柄盉,春秋,1989年六安县毛坦厂出土】
曲柄盉也是群舒最具地域特色的器物之一,上部为盆或钵,下部为空足分档鬲,在鬲的腹部有一流一鋬,其中鋬向上卷曲,在顶端装饰龙首,造型十分奇特。


【五柱器,春秋,1959年屯溪市奕棋机场1号墓出土】
下面这件五柱器,算是安徽博物院的一件“网红”文物。它的腹部及脊部装饰的云纹,是典型的吴越纹饰特征,而在器物上部有五根并列的圆柱,像极了现代的路由器。
事实上,这类型的文物在史书上从未见过著录,本身也没有铭文,因此如何命名、是什么用途都无法考证。


【蔡侯方壶,春秋,1955年寿县西门内蔡侯墓出土】
这件蔡侯方壶,出土于寿县西门内蔡侯墓,墓主是蔡国国君蔡侯申。墓中共出土了四百多件青铜器,其中包括两件方壶,除了安徽省博的这一件,还有一件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蔡国是西周武王的弟弟叔度的封国,起初建都上蔡。春秋时期蔡是小国,经常受到楚国的胁迫,屡次迁都,最后迁到今天的安徽凤台,称“下蔡”。


【吴王光鉴,春秋,1955年寿县西门内蔡侯墓出土】
同样出土于寿县西门内蔡侯墓的,还有吴王光鉴,这是安徽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之一,因作器者为吴王光而得名。根据器物内壁八列五十二字铭文,考证出这是吴王光为其女出嫁蔡侯所作的陪嫁器物,揭开了一段尘封两千多年的春秋时期吴蔡联姻的故事。
与蔡侯方壶一样,吴王光鉴也出土了两件,分别藏于安徽省博和国博。


【蔡侯产剑,战国,1959年淮南市蔡家岗2号墓出土】
下图居中的青铜剑,出土于淮南市蔡家岗2号墓,剑身近格处有错金鸟篆铭文两行共六字“蔡侯产之用剑”。
事实上,蔡侯产是蔡侯申的孙子,他即位的时候,蔡国已无力与楚国抗衡,最终在他死后的第十年,也就是公元前447年为楚国所灭。


【玉龙凤佩,战国,长丰县杨公楚墓出土】
这件镂雕龙凤玉佩,出土于长丰县杨公楚墓,是成组玉佩中的一件,主体为一回首曲身的龙形,造型极为精美。
当时共出土了两件镂雕龙凤玉佩,一件收藏于安徽省博物院,另一件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鄂君启金节,战国,1957年寿县邱家花园出土】
鄂君启金节也是安徽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出土于寿县邱家花园,共有五件,其中车节三件,舟节一件。后来安徽博物院将车节、舟节各一件上交给中国国家博物馆,其余三件仍保存在安徽省博(有一件车节未展出)。
鄂君启是楚怀王的族叔,据铭文记载,金节是楚怀王发给鄂君启从事商贸活动的“通行证”。下图中较短的一件是车节,较长的一件是舟节,铭文的内容规定了车船数量、行程路线、往返时间和运载货物种类,凭此节通过各处关卡可以免税,否则必须征税。


【展翅攫蛇鹰,战国,1933年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
这件器物与铸客大鼎同时出土于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造型为方形铜板底座上,浮雕一鹰双爪紧紧攫住一条蛇,在再现了鹰在攫取到食物后腾空而起的一瞬间的情形,看起来特别生动!


【青瓷虎子,西晋,1959年芜湖市出土】
这件西晋时期的文物,是六朝墓中常见的青瓷随葬品之一。这类器物的用途有三种说法,一说是溺器,一说是酒器,一说是水器,比较流行的是溺器说,也就是当作夜壶之用。


【仙人骑兽灯,汉,1964年合肥市东门外五里井出土】
这件汉代仙人骑兽灯,是一个灯座,一个高鼻大耳的人骑于兽背,右手持一个圆灯管,左手托一圆灯盘,头顶心置高冠灯管,兽有一双翅膀,做行走状,造型十分精美。
这件灯座是典型的放置在桌上的“座灯”,因为汉代还没有椅子,古人读书写字都是在书桌前席地而坐,书桌自然不能太高,人坐下后眼睛的视线与灯光高度基本适宜,很符合照明的需求。


【“共府第六”铜壶,西汉,2007年六安市金安区三十铺镇双墩一号墓出土】
这件铜壶,出土于六安市金安区三十铺镇双墩一号墓,当时一共出土了四件腹部刻有“共府”字样铭文的铜壶,分别为“共府第六”、“共府第八”、“共府第九”和“共府第十”。
由于汉武帝之子、第一代刘安王刘庆的谥号为“共王”,从而推定墓主人就是刘庆。


【玉猪,东汉,1973年亳州市汪张村出土】
下面这对玉猪,出土于亳州市城南的曹氏家族墓葬群。整个墓葬群包括董园汉墓群、元宝坑汉墓群、曹氏孤堆、张园汉墓等十几处。
其中以曹操祖父曹腾的董园2号石室墓规模最大,出土了银缕玉衣、铜缕玉衣、玉枕、玉猪、象牙尺等文物以及八百多块带文字的墓碑。


【车马出行图汉画像石,东汉,1956年宿县褚兰镇夏町村墓山孜出土】
这块画像石出土于宿州市褚兰一号汉墓,画面描绘的是车马出行的盛况。
画像前端刻画一位役卒和一位骑吏作向导,旁边伴随两只禽鸟,后面跟随三辆车,每辆车都有一位御马者和一位乘车者,其中前两辆车为三马拉车,后一辆为双马拉车。


【守门按盾武士陶俑,隋,1973年合肥市杏花村隋开皇六年墓出土】
下面这对武士俑,身披甲胄,一手按盾,另一手执兵器,但所执兵器已脱落。其中一尊张口鼓目,面带笑容,另一尊则是竖眉鼓眼,脸为怒容,一笑一怒颇为有趣。


【景德镇窑影青釉注子注碗,北宋,1963年宿松县北宋墓出土】
这件景德镇窑影青釉注子注碗,是皖博八大镇馆之宝之一。这套注子、注碗组合,是温酒用具。温酒时将注子置于注碗中,以碗中热水温之。
这套器物是宋代景德镇湖田窑精品,注碗将注子紧实地包裹住,既拿取方便,又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


【中都宫殿雕龙石栏板组合,明,凤阳县明中都遗址出土】
明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集百万匠夫在凤阳营建中都,城市采用“三环相套”的建筑格局,分为皇城、禁垣、中都城,其规制上承宋元、下启明清,是明初改建南京城、营建北京城的蓝本。


根植于徽文化的徽州古建筑,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中国民间建筑的一颗璀璨明珠。
安徽博物院的四层,用了一整层楼来做《徽州古建筑》陈列,走在其中,可以近距离欣赏木石结构的精美细节。


【冯仁镜宅,清】
徽州民居多为砖木结构的楼房,在这个陈列里,最让人瞠目结舌的一件藏品,是一座整体搬迁、异地复建的古民居——建于清代的冯仁镜宅,它也是曾经代表皖博亮相《国家宝藏》的“国宝”之一。


冯仁镜宅原建在歙县霞坑镇鸿飞村,格局为两进三开间,以天井为中心,平面布局呈“回”字形,当地人称“花厅”。


尽管这座民宅建筑面积不大,但内部家居文化陈设颇有地方特色,可以说是反映了徽州人的精致生活,亦被戏称为“徽州精品小户型”。


在这座民居里的梁枋、梁柁、槁扇、撑拱、雀替及挂落等处,均有精美的木雕装饰,表现的大多是民间神话故事,有八仙过海、封神榜、聊斋等,充满生活情趣和艺术气息!


接下来的《江淮撷珍》展厅,主要展示的是历代民间精巧器物。安徽襟江带淮,自古人文昌盛、经济繁荣,馆藏古代工艺品种类也是特别繁多。


【青铜跪跽俑,春秋,1965年屯溪弈棋土墩墓出土】
这三个跪跽俑,出土于屯溪,以青铜制成,内部中空。俑的造型为人双膝跪地,双臂高举,掌心向前,作跪拜的姿势。
人的面部眉眼口鼻皆很清晰,双耳各有一穿孔,头顶表现出高耸的发髻,上面有一个穿孔,据推测可能是某类大型器物的附属构件。


【铜鎏金熊形席镇,汉】
这一对席镇,为铜鎏金材质,造型是小熊昂首张口,两耳竖起,前肢上举,手掌微微张开,后肢弯曲蹲坐在地上,样子憨态可掬。
在魏晋以前,人们都是席地而坐的,为了避免落座起身时席子移位或折卷席角,会把席镇压在草席的四个角。


【宜子孙钟形金饰,东汉,1955年合肥市西郊乌龟墩砖石墓出土】
下面这件用以佩戴的金饰,采用掐丝、炸珠法等古代传统金工工艺,以极细的金丝和金珠作装饰。中部用金丝制成的篆书“宜子孙”三字,是常用的吉祥语。


【束绢形青玉饰,春秋,1955年寿县蔡昭侯墓出土】
下面这件玉饰,出土于寿县西门内蔡侯墓,墓主是春秋末期蔡国国君蔡侯申。
这组玉饰出土时位于墓坑西南部,色泽清润,两侧各有两处小凹槽,每处凹槽与背面相对应出对钻穿孔,应该是与其它珠玉饰件组合穿缀佩戴于脖颈。


【描金彩绘云气纹朱雀攫蛇漆豆,战国,2003年天长市安乐镇出土】
豆是盛食器,这件漆豆上部为腰圆形浅盘,盘外壁以黑漆为底色,绘制红色云气纹,内壁以红漆为底,装饰金色云气纹。
盘下是一只振翅欲飞的朱雀,朱雀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之四灵”之一,它的口中衔着一颗椭圆形珠丸,雀爪抓着一条蛇,并巧妙地利用蛇曲身盘蜷之状做成豆的底座。


【葵花形金盏,南宋,1952年休宁县朱晞夫妇墓出土】
这件金盏,造型宛如盛开的秋葵花,有六个花瓣,每片花瓣边缘錾刻有连续的秋葵花纹,花蕊作六瓣梅花形,风格灵动,有很强的写实感。


【菱花形凤纹银果盒,元,1955年合肥小南门原孔庙旧基出土】
下面这件果盒,由盒盖、中间格层、盒身三部分组成。盒平面为十棱莲花瓣形,盖面的中央位置錾刻一对鸾凤,飞舞在百花丛中,格层中央精刻一株枝叶繁茂的牡丹花,线条飘逸流畅。


【金扣玛瑙碗,北宋,1972年来安县相官公社出土】
这件金扣玛瑙碗,出土于来安县相官公社,为圆形大敞口,橙黄色,局部有暗红色顶纹,碗壁的厚度仅有两毫米,于半透明中朦胧地显露出玛瑙的自然纹理。


翔哥来安徽博物院的时候,正在举办一个特展——《融汇四方,光耀江淮:群舒文化展》,里面展出了全国二十二家博物馆的近二百件青铜器、玉器、陶器和原始瓷器。
在游记前面已经说过,所谓“群舒”是诸多偃姓小国的统称,源于古老的皋陶部落。西周初期周公东征,群舒族群被迫南迁至江淮一带,形成了若干个小国家,有记载的就有舒、舒蓼、舒庸、舒鸠、巢、棕、桐等等,形成了以兽首鼎、曲柄盉为典型器物的群舒文化。


【兽首铜鼎,春秋,舒城五里出土】
兽首铜鼎是群舒青铜器的代表性器物,在安徽地区目前共出土八件,其中江淮地区七件,分别是舒城凤凰嘴、五里、河口各一件,庐江岳庙、三塘各一件,怀宁杨家牌一件、寿县魏岗一件,皖南沿长江地区芜湖柳春园一件。
舒城五里出土的兽首铜鼎,一侧作兽首状,有凸起的双目和竖立的犄角,另一侧有扉棱状兽尾。兽首与器身连铸,体态十分憨厚。兽角正面饰重环纹,腹部两侧浮雕蟠龙纹,腹部饰一周夔纹,耳外侧饰点线纹,盖饰窃曲纹。


【兽首铜鼎,春秋,怀宁杨家牌出土】
下面这尊兽首铜鼎,出土于怀宁杨家牌,它的流和腹上部饰夔纹一周,下饰瓦棱纹,龙形鋬手通体饰重环纹。
兽首铜鼎体态憨厚,华丽秀美,是祭祀时使用的青铜礼器。


【兽首铜鼎,春秋,庐江三塘出土】
庐江三塘出土的这尊兽首铜鼎,外表有蓝锈附着,鼎身稳重,线条流畅,体态憨厚而现萌态。根据出土资料显示,陪葬有兽首铜鼎的墓葬,墓主人的地位可能比较高。


【兽面纹铜觥,商,山西晋中旌介商墓出土】
下面这件兽面纹铜觥并不是群舒出土的青铜器,而是出土自山西晋中。它前有宽流,下承高圈足,盖前端为龙首形,盖后部作兽面,与群舒出土的兽首铜鼎有几分神似。


【蟠虺纹曲柄铜盉,春秋,六安毛坦厂出土】
曲柄盉是极具群舒文化特色的代表性器物之一,出土数量也比较多,其中在江淮地区出土了十三件,在皖南沿江地区出土了七件。


【鬲形铜盉,春秋,河南信阳光山宝相寺黄君孟夫妇墓出土】
这件鬲形铜盉是春秋时期黄国的器物,上世纪在信阳潢川附近出土了众多黄国青铜器,其中曲柄盉、折肩鬲都与群舒青铜器相似,说名当地也受到了群舒文化的影响。


【龙纹矩钮铜盖鼎,春秋】
群舒出土的矩钮盖鼎,形制源于中原地区,西周晚期之后此类铜鼎在山东地区逐渐流行,并逐渐传播至江淮地区。


【窃曲纹小口铜鼎,春秋,繁昌汤家山出土】
这件小口铜鼎,出土于长江南岸繁昌汤家山吴国贵族墓,当时出土了方鼎、圆鼎、盉、盘、钟和鸟兽形饰的青铜器十三件,其中立耳鼎、小口鼎与群舒青铜器很相似。


【夔纹龙鋬铜匜,春秋,怀宁杨家牌出土】
匜是水器,群舒出土的青铜匜,多为三蹄足、龙鋬,形制和纹饰均与西周晚期中原地区相似。


【吴王光铜剑,春秋,庐江汤池出土】
下面这把铜剑,为春秋时期吴国国王光所用,现存世两把,这把出土自庐江汤池,另一把出土于南陵县。


【龙耳铜尊,春秋,青阳汪村出土】
这件龙耳铜尊,于1979年出土于青阳汪村窖藏,当时一共出土了十二组青铜器,反映了群舒文化与吴文化在这一区域的交融。


【小口铜鼎,战国,浙江绍兴306号墓出土】
这件器物的盖内与肩部都有相同的铭文,春秋时期,楚国逐鹿中原,东进江淮,群舒最终皆被楚国所灭。
但群舒族群并未灭亡,近年来在浙江、江苏及江西等吴越故地的春秋或战国墓葬中,都发现了具有群舒文化元素或铭文的器物。


【安徽博物院新馆】
地址:合肥市蜀山区怀宁路87号。
门票:免费。
———————————————

安徽博物院老馆位于老城区的三孝口,建成于1956年,外观是典型的建国初期仿苏式风格,柱头上的浮雕装饰细节精美,建筑本身的价值就很高,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蜀山区新馆投入使用后,老馆曾经闭馆数年,并在2018年重新对公众开放参观,主楼除了《烽火江淮:安徽革命史陈列》为常设展外,其它展厅均为临时展览。翔哥这次也是为了一个特展而来,那就是《师天地,竞自由:安徽古代体育文化展》。


《师天地,竞自由:安徽古代体育文化展》这个展览,是安徽博物院在巴黎奥运会举办之际,推出的一个特展,展出了安徽省内十八家博物馆共两百余件关于体育的精美文物,其中包括一件非常重量级展品,我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三国·吴·贵族生活图漆盘。


【箭簇,战国,2017年寿县古城西南郊西圈遗址出土】
中国古代的武艺,最初只是作为军事操练中的练习方式和方法存在,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类活动就从军事操练中逐渐分化出来,成为侧重于锻炼身体的体育活动,并被赋予了文化内涵。
弓射、弩射、弹射,都是古代具有军事属性的体育活动,古代安徽地区频仍的战争,使得人们善于拉弓架弩,诞生了养由基、杨运长、程灵洗等神射手,更有曹操教弩御吴的历史遗迹供人凭吊。


【青釉高温陶投壶,西汉】
秦汉以后,废除射礼,投壶变成为一种宴宾的娱乐。投壶的造型多变,也创造出不少新的投壶花样,使投壶的娱乐性和观赏性不断增强。


【窃曲纹铜节约,战国,2011年寿县古城西南郊西圈遗址出土】
御骑指“御术”和“马术”,江淮地区自古多战争,各方势力在此驱车驰马,留下了大量的遗存。节约是一种马具,是用来连接络头和辔带的铜配件,以此达到控制马的目的。


【“奉车督尉”龟钮银印,三国】
古代车舆有严格的管理系统,并为此设立官职。这件“奉车督尉”龟钮银印的主人,是三国至西晋时期淮南寿春人胡威,他是西晋开国元勋,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曾任奉车督尉一职。


【青铜剑,战国,2010年六安市白鹭洲战国M585墓出土】
剑是古战场上风靡一时的兵器,如今已被淘汰,剑术却作为健身手段被保留了下来,有的甚至发展成独立的运动项目。
下面这把青铜剑,格镶绿松石,柄上缠麻线,有角质剑鞘,出土时还有漆木剑匣。由于该墓出土了相当数量的兵器,其墓主可能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高级将领。


【景德镇窑蹴鞠孩童瓷塑,宋,濉溪县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出土】
球类运动,在中国古代体育中占有很大比重,诸如蹴鞠、马球、捶丸等项目都盛极一时。
这件瓷塑造型为一个孩童,细长眉细长眼、似乎正看着你微笑,双腿盘坐,双手抱着一个球,富有灵动感又不失儿童的天真烂漫气息。


【捶丸,宋】
捶丸是由蹴鞠、马球等球类运动发展而来的,盛行于宋至明。
相较于蹴鞠和马球,捶丸更加休闲,规则是用棒击球入窝,以击球次数少或得穴数多一方为胜者,与现在的高尔夫球有点类似。


【围棋子,东汉,亳州曹氏家族墓葬群出土】
围棋在古代被称为“弈”或“烂柯”,被视为文化修养的必习雅艺。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围起就广为流行,到了魏晋南北朝,建立了“棋品”制度,成为现代围棋段位制的渊源。亳州曹氏家族墓葬群出土的棋子,是用松绿石制成,非常讲究。


【贵族生活图漆盘,三国·吴,马鞍山朱然家族墓出土】
下面这件贵族生活图漆盘,是此次特展最珍贵的一件文物,它出土于马鞍山朱然家族墓,是195件(组)禁止出国(出境)展览文物之一,价值之高毋庸置疑!
这件漆盘画面中央描绘了两名男子对弈的场景,二人分别坐在棋盘两侧,前有矮足圆盘,上面放置食物,是现存不多的三国绘画史料!


【青釉人物百戏堆塑罐,西晋】
百戏是中国古代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它起源于先秦时期的“角力”类表演,历经两千多年,仍在流传发展,在现代运动中的体操、杂技都能看到百戏的影子。
这件青釉人物百戏堆塑罐,罐身塑有伎乐俑十个,其中可见杂耍、倒立等人物形象,生动再现了当时百戏的面貌。


【陶陀螺,汉】
儿童游戏在古代被称为“戏弄”、“婴戏”或“小儿戏”,可分为玩物游戏、岁时节日游戏、益智游戏、打斗游戏、竞技游戏等,不仅能丰富古代孩童的生活,更是寓教于乐的手段。
下面这个陶制陀螺是汉代的玩具,实际上,中国最早的陀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被誉为是“中国最早的娱乐项目”。


【胡文焕《养生导引法》,明刻本】
古人十分重视养生长寿,自老、庄以来,养生思想就在中国广泛传播,华佗在前人导引行气的基础上创编了五禽戏,到了明清时期,许多武术门派又在习拳练武的同时兼习导引行气。
这部《养生导引法》,是明代胡文焕写的一部气功导引著作,书中主要讲述导引养生祛病法,共列病症二十七门,每门列功法若干条,可供选择。


【许国行书立轴,明】
安徽自古民间习武风气浓厚,特别是明清时期,以徽州为代表的各种武术著作,在总结前人功法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明万历二年,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歙县人许国奉诏主持武举会试,提出武举改革应先举而后试,并得到贯彻,从官方层面助推了武术教育的兴盛。


皖博老馆主馆唯一一个常设展是《烽火江淮:安徽革命史陈列》,安徽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热土,这个展览讲述了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众多革命事迹。


说起五四运动,就绕不过陈独秀这个名字,这位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主要领导人,正是安徽怀宁人。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后更名为《新青年》),举起“民主”、“科学”的旗帜,掀起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民众进行思想上的启蒙。


时间来到上世纪30年代,全国抗战爆发后,共产党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皖西和皖南坚持游击战争的红军队伍,与国民党地方当局展开停战谈判。
日寇入侵安徽后,在沦陷区烧杀淫掠,罪行累累,安徽地区军民同仇敌忾,奋起抵抗。


安徽是新四军的集结地、成军地和抗战出发地。全国抗战爆发后,南方八省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下面这封信件,是叶挺、项英给张一寒、邓昊明等的信。
1940年12月9日,蒋介石发出手令,限江南新四军于当年12月31日前开赴长江以北。新四军奉命北移临行前,叶挺、项英致信给当地友人,以道别并表达谢意。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军军部及其所属部队九千余人,从泾县云岭移师北上,6日行至泾县茂林地区,遭到国民党军八万重兵包围袭击,最后除二千余人突围外,大部牺牲或被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抗日战争胜利后,直到1948年秋,敌我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1948年11月,淮海战役爆发,安徽是淮海战役的主战场,也是淮海战役总前委所在地。


淮海战役结束后,解放军挥师南进,相继解放蚌埠、合肥等长江以北地区。1949年4月20日,渡江战役发起,解放军中集团率先突破鲁港至铜陵江防,西集团迅速跟进,安徽全境解放。


【安徽博物院老馆】
地址:合肥市庐阳区安庆路268号。
门票:免费。
———————————————

三河古镇位于合肥市区以南约五十公里,属于合肥下辖的肥西县,“三河”指的是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这三条河流在此地交汇,流贯其间,三河古镇因此而得名。
翻开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公元前537年,吴楚两国在三河附近爆发了鹊岸之战,最终吴国军队击败了楚国与其附属国的联军。
在此之后,这里因便利的水道交通而成为贸易集散地,商贸繁荣,百姓富足,亦培养出许多名人学士,人文历史底蕴十分深厚。
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将领陈玉成率部据守三河,大破清军,取得了“三河大捷”,他也因此获封“英王”头衔。


合肥当地朋友说,从合肥去三河古镇大多是当天往返。但考虑到三河古镇荟萃了不少的人文观景,而且夏天中午太热不适合户外活动,所以翔哥还是在三河古镇住了一晚,玩起来更舒适惬意一点。


古镇的布局大体顺着河流的南北走向,有古东街、古西街和古南街三条主要街道,所谓“古镇”就是基于这三条街道上尚存的古建筑而建立的。
这些古建筑以晚清徽派建筑为主,大多是青砖白墙的老民居,而环绕其外的则是三五层高的现代居民楼公寓,不过如今所有建筑都被装饰上了古风栏杆和马头墙。



镇子主要有东门和北门两个主入口,从古镇的东门大街门走进古镇,往前不远就是古城中心的十字路口。


拐进十字路口往南是古东街,首先看到的是三河大战风云馆。
三河古镇本身是开方式的景区,不收取大门票,但包括三河大战风云馆在内,镇里大多数景点是售票的。这些景点可以单独购票,也可以购买联票,后者的价格相对更优惠一点。


三河大战风云馆,讲述的是一段风云激昂的历史。清咸丰八年(1858),太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清廷遣湖北布政使李续宾于当年九月率湘军入安徽,直扑安庆,围困三河镇。
当时三河镇是太平军粮械基地,由吴定规率军驻守,他依托砖垒反击,毙敌千余后撤入城内坚守。陈玉成在接获三河被围的消息后,立即从江苏昼夜兼程回军救援,同时让太平军吴如孝和捻军联合从北面、西面包围湘军,又让李秀成截断湘军东南面的退路。


十一月十四日,湘军与太平军陈玉成部相遇交火,李秀成部闻讯亦赶来参战,吴定规部也自三河镇内出击。
三支太平军相互配合,分割穿插发起攻击,经过五昼夜的激烈战斗,最终湘军全军覆灭,李续宾和曾国藩的六弟曾国华战死。太平军歼灭湘军六千余人,取得了“三河大捷”,一举收复了舒城、桐城、潜山、太湖等重镇,是太平天国后期最辉煌的军事胜利。


如今三河大战风云馆的位置,当年曾经是太平军驻军遗址,不过只有一小段围墙和院中的水井是当年的遗存了。



沿着古东街继续走,会看见一座城楼和太平天国时修筑的城墙。
这段城墙修建于三河大战发生的三年前,由太平天国祜王蓝成春修筑,据说他当时就地取材,仅用了三十三天就修好了,虽然规模不大,但异常牢固。后来吴定规在三河就凭借这座城池坚守,等来了陈玉成的援军,最终大败湘军取得三河大捷。



城墙南边的一段古东街,两旁的青砖民宅保存得特别完好,这些砖木结构建筑大多为晚清时期所建,颇为好看。



跨过城墙西边的二龙桥,来到河西岸,继续走一段就可看见城隍庙。这座庙宇据说始建于宋代,如今则是一座佛教寺院,隶属于九华山天台寺下院,香火很鼎盛。


在城隍庙的外墙上,还能找到一块清同治十二年(1873)设立的《禁烟禁赌》碑。


城隍庙东侧的巷子是古南街,这一段也有不少青砖民宅,其中有一座宅子的名字叫鹤庐,是晚清重臣刘秉璋的故居。


刘秉璋是淮军名将,生于合肥县,为咸丰十年(1860)进士,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时,他由翰林院编修而入军幕,跟随李鸿章镇压太平军,转战于江苏、浙江、山东,河南诸省。
后来,刘秉璋在清光绪年间的中法战争中,以浙江巡抚之职指挥了镇海之战,击退了法军,其后官至四川总督。


刘秉璋晚年居住在三河,据说他曾经在三河古镇购置了上百处宅院,而鹤庐是后来唯一保留下来并得到重新修葺的,鹤庐之名取“闲云逸鹤,择良木而栖”之意。


沿着古南街往北走,就来到了古娱坊,这幢建筑建于清咸丰年间,是当时三河首富为女儿出嫁而建造的,又称小姐绣楼。
现在的古娱坊是古代娱乐器具展馆,也称民俗馆,由于内部改造,这段时间没有开放。


在古娱坊附近还有一处孙立人故居,同样因为内部改造而没有开放。
孙立人将军是三河人,他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和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是抗日战争中国远征军的将领之一。他在第一次缅战时任新三十八师师长,第二次入缅作战时任新一军军长,有“东方隆美尔”的美称。



折回古南街往北走,很快就到了大名鼎鼎的杨振宁故居,这座清代风格的古老宅院,实际上是杨振宁外婆的宅院,也是国内仅存的一处杨振宁旧居。


1922年,杨振宁出生于合肥城里的四古巷家宅,在他年幼时,父亲杨武之赴美留学,母亲便带他在此寄住。


杨振宁六岁时,父亲杨武之回国在厦门大学任教,于是他便随父亲往厦门读小学。后来杨武之赴清华大学任教,又举家迁往北平。
抗战爆发后,杨振宁曾短期就读合肥庐州中学,在三河上学,随后又转学到昆明昆华中学,并于1938年考上西南联合大学。


1945年,杨振宁赴美留学,在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任职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1956年与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015年放弃美国国籍回归祖国。


杨振宁故居旁边是一人巷,据说杨振宁小时候就是每天穿过这条狭窄的小巷去上学。


杨振宁旧居的北边,是横跨小南河的三县桥。
这座桥始建于宋代,最后一次修复是民国时期的1926年,桥身和护栏条石基本都是旧物。在以前,这座桥曾是合肥、舒城、庐江三县的界桥,所以得名三县桥。


站在三县桥上,有可俯瞰河道穿过镇子的美丽视角,北边是新建的望月桥和仿古建筑望月阁。



望月阁是三河民俗博物馆的其中一个展馆,里面展示的物件各种各样,种类繁多。
有历朝历代的陶瓷器、青铜器、玉器、珠宝,有唐、宋以来的传世佛教造像,也有明、清至民国时期的牌匾,还有晚清和民国的老照片,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引人遐思!


在望月阁展出的众多牌匾里,以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进士廖怀清题写的《安德堂》匾额,用料最为考究,字体苍劲有力,极为精美。


此外还有一块《德远流长》匾,是原国民党高级将领、合肥人卫立煌所提。


下面这组《朱子家训》屏风,共有十二条,雕造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框架用鸡翅木打造,家训内容用金粉书写,下围板是樱子木,四周雕花板及腰板则是用更为名贵的黄杨木制作,刻画的内容是二十四孝图。


登上望月阁的顶层,极目四望,青砖白墙的徽派建筑次第罗列,三河古镇美景一览无遗。


从望月阁旁北转是新建的大夫第,这里是三河民俗博物馆的另一个展馆,里面的东西也不少,当中大多是流散在民间的明清家具、建筑构件、木雕石雕、祖容画像。



下面这块同治六年(1867)的《大夫第》匾额,题写者叫朱凤标,这个人是清道光十二年(1832)榜眼。
朱凤标为官五十多年,是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元老,历任户部、刑部、兵部、工部、吏部五部尚书,在清代官场也算是一个传奇。


展馆收集了大量的古旧家具,并复原了明、清、太平天国、民国等不同时期的中堂,




馆里还展出了许多拔步床,这类家具诞生于明代晚期,体积通常比较庞大,结构也很复杂,从外形看就像一个小屋。


跨过望月桥回到小南河东岸,会看见一座写着“百年中和祥”的老房子。
“百年”二字绝非自夸,这座老字号糕点铺始创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现在除了卖自家厂里生产的特色点心,也出售古镇特产三河米酒。


中和祥旁边的仙姑楼,最初是由中和祥的店主出资修建的,原本作为中和祥的家庙,深长的三进院内供奉在当地有名的道家仙姑。


其中第一进院子的晚清建筑,保存得最好,不少砖雕、木雕和石雕都完好留存到了今天。



从仙姑楼一直往北走,就会来到刘同兴隆庄,这座徽派建筑始建于晚清,是三河商会副会长刘锦堂的商号“同兴隆”旧址,至今完好保存有五进八厢三十二间房。


在当时,刘家主营大米、布匹、盐、瓷器、银器、当铺等生意,商业版图以三河为中心,辐射范围北起六安,南至南京、上海,声名远播。



刘同兴隆庄的对面是三河往事馆,里面简单介绍了三河古镇的地理位置,以及发生在此地的历史大事,包括春秋时期的吴楚鹊岸之战、三国时期的魏吴巢湖之战、南北朝时期的梁功北魏合肥之战、太平天国三河大捷等等。



同时也介绍了三河古镇的一些特产与风俗,包括三河米饺、米酒,以及茶楼——当年江淮之地盛产茶叶,在水陆交通发达的三河更是茶馆林里。


继续沿着古西街往北走,是董寅初纪念馆。董寅初是著名的华侨领袖和社会活动家,他出生在三河镇,这处宅子就是他的故居。
这座建筑建于晚清,前后五进,前门临街,后门临河有一个码头。


董寅初的祖上是淮军将领,他出生于1915年,十三岁时离开家乡三河镇,到苏州东吴大学附中读初中,与‌蒋纬国同班。
他后来移居上海,考入上海交大,在声援“一二·九”救亡运动时,带头向国民党上海市长吴铁城请愿抗日。


董寅初从上海交大毕业后,先到香港任《申报》编辑,以报纸为阵地宣传抗日救国,后来又赴印度尼西亚,与陈嘉庚先生一起创办《南洋商报》等报刊宣传抗日。
在1942年,董寅初被日军关押,三年后出狱,收到当地华侨热烈欢迎,成为华侨领袖,1947年回上海定居。


董寅初纪念馆的北边是民俗园,这个景点又叫“淮军故里”,其实也是三河民俗博物馆的一个展馆。民俗园的一楼,以蜡像的形式再现了米酒酿造的传统工艺流程。




民俗馆的二楼同样是展出了一些老物件,其中包括一块《燕喜鹰扬》匾,是清光绪十七年(1891)李鸿章六十八岁时所题写。


此外还陈列了段祺瑞题写的《厚道传家》匾、冯玉祥题写的《还我河山》匾、淮军军装、各式枪械佩刀和老照片。
出了民俗园,沿着古西街往北再走一段,就是三河古镇的北出入口。离开三河古镇,翔哥的合肥之行也就结束了。


【三河古镇】
地址:合肥市肥西县三河镇三杭路。
门票:联票全票110元。
———————————————

作为安徽省会和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前往合肥的交通非常方便,国内大多数省会和大城市都有航线直达合肥新桥机场。
高铁的话,合肥站与合肥南站这两座火车站对旅行者来说最有用,其中合肥站位于老城区,停靠普铁和高铁各种列车;合肥南站则是华东四大高铁站之一,高铁车次更频繁,位置稍远,但有地铁1号线连接车站和市中心。
合肥目前开通了五条地铁线,能涵盖旅行者前往市区大部分景点的需求。三河古镇位于合肥市区以南三十公里,翔哥是坐网约车去的,特惠快车价格在六十元左右。

合肥市区的酒店很多,各种档次价位应有尽有,翔哥住在包公园地铁站附近,去周边景点或者坐地铁都很便捷。
相比起来,三河古镇的住宿选择就比较少,要求不高的话可以选择靠近古镇入口的快捷连锁酒店,方便游览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