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台州 | 古寺的梅,府城的墙,老街的味

作者:茱妮Julie 显示图片

新年好呀~
一个多月没下过雨的上海,在年初三迎来了春雨。这让我想起去年在差不多的时候,也是在这样的濛濛雨天,在天台山闻见雨后清幽的梅香、在临海登城看烟波浩渺、在老街一朵朵伞花下等待冒着热气的小吃出炉。我对台州的印象,便是细雨霏霏,清冷如冬雪。

今年的春节有点早,比去年早了一个多星期,遂又想到,如果打算去国清寺看隋梅,这个时间点很不错。过完春节,梅花始绽,没有拥挤的人群,体验感好得不是一星半点。

去年我是在节前去的台州。其实国清寺一年四季各有其美,但我唯独对二月的隋梅念叨了数年,总是因为各种阴差阳错的原因而错过。去年在社交媒体上天天蹲守隋梅开放的状态,差不多等看到呈半盛花期时,数着日子,觉得进入全盛花期可能要和春节撞上了,便立刻约上rain同学,择日出发。

一天半的天台山,一天半的临海,并不能将台州之美一一感受,却避开了节日的大客流,也恰逢梅花花季。下雨只是给出行带来一丝丝不便,我毫无怨言,反觉欢欣,因为或许对于江南来说,“天青色等烟雨”才是最佳注解。

▷ 国清寺





▷ 高明讲寺



▷ 智者塔院



▷ 紫阳街



▷ 龙兴寺



▷ 台州府城墙




D1 上海——天台山(高铁)
国清寺关门前逛了一小会儿,宿天台山

D2 天台山——临海(高铁)
国清寺 - 高明讲寺 - 智者塔院,晚上坐高铁去临海,宿临海

D3 临海
紫阳老街 - 龙兴寺,宿临海

D4 临海——上海(高铁)
台州府城墙 - 紫阳老街,回上海


相比“三山五岳”,位于浙江东部的天台山排不上什么名号,它并不以奇谲险峻著称,但却是众多人心目中的“佛宗道源”。东晋时昙猷开拓天台“佛国”,石梁方广成为五百罗汉道场;陈隋之际,智者入山,开创了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宗,被尊为“东土小释迦”。这里也是修炼福地,汉末葛玄登台山而开拓“仙山”,成为道教符箓派之祖;魏夫人创上清派,至唐睿宗为司马随祯建桐柏宫,开道教南宗祖庭之先声,祈仙修道者摩肩接踵而来。

正因为天台山乃至浙东的区域文化氛围,这里也成为了唐朝时期长安文人的“诗与远方”。以诗仙李白为代表的400多位诗人纷至沓来,从扬州经运河南下,渡钱塘江,溯绍兴的剡溪而上,登天台,寻佛问道访友,一路留下诗篇1300多首,成就“唐诗之路”的佳话。

↓ 行走在天台山中,恍然有穿越时空的感觉,脚下的石板路不知会将你带往哪片“世外桃源”。


如今来到天台山风景区,其根据地理位置和风景特色划分出了13个景区,分布在方圆几十公里的地方,有人文也有自然风光,玩遍整个天台山需要好几天的时间。其中重点是以下这些景区:


而我们这次的主要目标是以国清寺为首的寺庙群,据官方所说,天台山拥有寺庙67家,重点寺院9家。诚然,我们只在天台山逗留一天,便选择了距离最近的:
- 国清寺
- 高明讲寺
- 智者塔院(即真觉讲寺或塔头寺)
其中国清寺需要半天的时间。如果是自驾出行,应该还能多到访两三座寺院。


除了自驾和徒步,天台山景区也开辟了一条“礼佛问道”定点班车路线,路线图如下:


◆A线:(沿天培线)天台山游客中心—国清寺—高明寺—智者塔院—天台山雪乐园—狮子口驿站—桐柏宫—桐柏驿站(含鸣鹤观)—天台山游客中心

◆B线:(沿天大线)天台山游客中心—桐柏驿站(含鸣鹤观)—桐柏宫—狮子口驿站—天台山雪乐园—智者塔院—高明寺—国清寺—天台山游客中心

◆客运班次(天台山游客中 心发车):8:00,10:00,13:00,15:00

◆票价:全程票价20元,每站2.5元;上车扫码购票

班次不多,错过的话只能打车了。而且从山下打车容易,从山上下来可能要问问开车的人愿不愿意顺路带你下去。我们从山脚打车到高明讲寺约20分钟,走霞客古道大概需要一个半到两个小时。

若想效仿古人礼佛问道的闲情雅致,则可以沿着“霞客古道”穿梭于竹林石径之间。
理论上一天内可以通过徒步走完本文提到的三个寺院,全程12公里左右,但由于我们在国清寺流连忘返,剩下的时间只够从高明讲寺徒步到智者塔院。如果从国清寺出发,一般以天台宾馆为起点,中间古道和车道穿插,难度不大,但也不算轻松。


其实这一路上我也不由想到,日本有不少寺庙神社巡礼徒步路线,比如熊野古道、四国遍路等,天台山充满禅意,寺观遍布,也具备了这样的基础条件,霞客古道走起来也挺有感觉,为什么无法像日本这些路线一样形成热度呢?我没有走过霞客古道全程,不敢妄下定论,就这一小段体验来说,沿途有不少岔路和野路,指示牌不够多和明确,容易迷路;有时候路很窄,走在山边要格外小心。


如果打算徒步霞客古道,可以先在小红薯上多找找攻略,同时也强烈建议大家先下载“两步路”户外助手app,上面有很多用户上传的路线轨迹,容易迷路的岔路口也有用户拍的图片可以对照着看。如下图这样:


为了方便游玩国清寺,我们预订了山下村里的一家普通民宿,简单干净便宜,重要的是门口有条小土路直通国清寺,会路过那片网红稻田,步行只需10多分钟。

前往国清寺的路上,顺路在“三木与食”吃了顿午餐,这也是国清寺附近小有名气的餐厅了。这家主打意面披萨之类的西式简餐,味道还不错。餐厅就在稻田旁边,透过一扇窗,记录四季更迭、秋收冬藏,边吃边看风景,真有点不舍得离开。我和这家的老板还有点小机缘,后文会写到。



回来的路上乘着天没完全黑又在室外拍了几张。这家餐厅应该是用废弃的农家小院改造,与历经千年的隋塔遥相呼应,成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新时代的注脚。沧海桑田,千变万化,唯根植其中的文化精神不变。




用完午餐继续上路,云雾遮去了大部分山体,独独让国清寺的隋塔显得袅袅婷婷。塔下的这片稻田属于国清寺所有,寺里的僧人长久以来遵循“农禅并重”的生活习惯和修行方式,有时晨间或日落前会看到僧人在田里农作的场景,也是国清寺的特色之一。



置身山林,踏着石板路,听见潺潺水声,不一会儿,目之所及有高耸的隋塔、小巧的七佛塔,以及黄墙绿树和写着“隋代古刹”的照壁。宋代文人夏竦在《国清寺》一诗中所描写的“穿松渡双涧,宫殿五峰围”的画面,千年之后,竟未有太大改变。

寺院的选址一般都很精心,更何况作为皇家寺院的国清寺。天台山脉蜿蜒至国清寺外围,有五峰耸峙,形成一道环形屏障。寺院两侧有溪流相夹萦流,两溪一清一混,合流几十米,形成“双涧回澜”胜景,既是国清寺的生活水源。又是天然“护城河”。





七佛塔供奉过去七佛,上面刻着七佛的名号。现在这七座塔都是重建的,旧的七塔为空心,重建后是实心的。



七佛塔上方则有一方形墓碑,为唐代高僧、天文学家一行禅师的衣冠冢,他曾在国清寺拜师学习,对国清寺留恋万分,后人便在此立了衣冠冢。


七佛塔前边有一段阶梯,拾级而上,来到隋塔脚下。此塔为杨广晋王时期为报智者大师为其授菩萨戒的师恩而建造,也叫报恩塔。此前多见宋金辽塔,隋代的塔保存至今实属难得,它本身并非全砖塔,而是砖木结构,时日久远,木制的飞檐斗拱已毁于火灾,只剩中间的塔体。这些结构处留下的空洞,走近塔身便可辨别。固然我们现在仍可称其为隋塔,但在唐代会昌法难时,塔身就已遭受过严重损毁,之后在南宋、民国时皆进行过整修,整体依然透着浓浓的古朴之意。



看完隋塔再回到照壁。进入国清寺的这一小段路程:丰干桥——照壁——山门,更是依势而建的“神来一笔”。因为拱桥的角度,直至上桥才完整看见照壁上“陏代古刹”四个大字豁然横陈于前,此时,山门在何处,并不知晓;待走过照壁,又发现山门并不在坐北朝南的照壁正后方,竟是面朝东方开了个小门。从寺塔至山门不过250米,却移步换景,目不暇接。这犹抱琵琶,这曲径通幽,高山流水下,修行人自在幽深处的意境,将诗意与禅意推向了极致。

↓ 门前的照壁是游人争相打卡的热门点,“陏代古刹”四字出自赵朴初先生之手。不过极少有人关注到这座石拱桥,乃初建于宋代,为纪念高僧丰干禅师而改名为“丰干桥”。


山门上的匾额写着“国清讲寺”——寺院一般分为禅寺、律寺和讲寺,讲寺以讲经说法、佛学研究为主,在天台山能称为讲寺的只有四座,即:国清讲寺、高明讲寺、真觉讲寺(智者塔院)、华顶讲寺。因国清寺山门朝东,所以并不像传统寺院布局那样一进门便是中轴线一字排开的建筑,而是增加了几个小空间。它在形式上虽然只是转了几个弯,但赋予了空间上韵律与节奏的变化,感觉便完全不同了。

↓ 进入山门后的小院落里,几株腊梅开得正好





从“双涧萦流”的小门进去后,右手边便可进入主体建筑群,若不急于这一时,则可先去左手边的庭院“鱼乐国”。大概大家都去看隋梅了,庭院里几乎无人。



进入“鱼乐国”,只见古木苍郁,鱼池如镜。乾隆御碑、清心亭、鱼乐国石碑、放生池等小品布置得错落有致,环境优美宁静。其中鱼乐国、清心亭都由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题写。




照壁上“南无观世音菩萨”是民国书法家王震先生的手笔


庭院很快走完一圈,再来到中轴线上。我们这次的主要目标是赏花,建筑虽然看得不太仔细,但依然能从行走动线中感受到国清寺与众不同的设计巧思。国清寺始建于隋代,布局亦沿用至今,但目前保存下来的建筑是在清雍正年间重建的。当然,国清寺的特色便在于布局章法。

它的结构起自山门前的七佛塔和寒拾亭,在殿堂布局上,国清寺别出心裁,摒弃了一般寺院采用的轴线对称手法,而是安排了四条纵轴线,即中轴线、西轴线、东一轴线及东二轴线,造成了不对称的平面布局。建筑组成有殿、楼、堂、院落、回廊、穿堂、踏级等等,高低错落有序,空间变化明快,有抑扬顿挫之感。


殿前的青铜香炉是清代文物,于乾隆年所铸,是文武百官为乾隆皇帝贺寿进献的寿礼。


“借景”手法在国清寺布局中可谓是手到擒来,建筑借梅花的景,人也可借建筑和梅花的景。隋梅很容易辨认,枝干最遒劲粗壮、开满白色花朵的即为隋梅。我也觉得拍隋梅最好的角度不在梅园里面,而是通过“借景”让隋梅与建筑相辅相成。




第二个机位推荐大雄宝殿前的回廊。

有些人应该已经注意到这把白伞在之前的照片里出现过,其实是我第一天下午在国清寺拍照的时候,正好这位女生撑着白伞站在这里,我觉得和隋梅很搭,拍下了这张照片。同时也注意到伞上印着“三木与食”几个字,这不就是我们中午刚吃过饭的地方?我主动上前说要把照片分享给她,交流中也得知她居然就是这家餐厅的老板,征得她的同意后,第二天便去餐厅借了这把白伞当道具,虽然第二天并没有下雨哈哈。


沿着踏级来到大雄宝殿旁的梅园,正是栽种隋梅的地方,传说此树由智者大师高徒、国清寺第一任方丈章安灌顶大师亲手所植,历经1400多年。除了隋梅,梅园里面也种植了不少梅花,红白相间,很是赏心悦目。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梅园里面不是拍隋梅的最佳角度,首先是有栏杆,其次人多,再次是场地局促,很难构图。


年前过去,隋梅不在盛花期,刚开了一半。


在大雄宝殿至梅园一侧的回廊上,又可看见隋塔的身影。这亦是国清寺中的“借景”设计,一步一景,充分利用了整个地势和空间。


大雄宝殿与梅园之间的甬道又有点点白梅探出,与长满青苔的石墙形成一幅天然的古画,每个人都忍不住在这里驻足留影。











迎塔楼位于东一轴线的最后部,地势最高,站在迎塔楼走廊上,挺拔的隋塔上半身历历在望,国清寺初建时栽种下的梅花已长得亭亭如盖。




逛得差不多了,离开前再去茶室喝杯茶,茶水免费供应,但喝完后要记得自己清洗茶杯。


先去景区外面吃了碗简单的面条(也顺便回民宿收拾行李,换了身方便徒步的衣服),rain同学打电话给游客中心问景区班车的事情,我们似乎是错过了班车的时间,便决定直接打车前往高明讲寺。

高明讲寺和接下来要去的智者塔院都属于天台山的佛陇景区,古有塔院、修禅寺、太平寺、说法台及其周边地区通称“佛陇”之说,故称佛陇景区。

寺院坐落于高明山麓,掩映在茂林修竹之中,四周峰峦叠翠,寺前幽溪横流。据说当年智者大师因追逐被风吹散的经页而误打误撞来到此地,被幽静的环境吸引,便伐木结庐,辟为幽溪道场。这是南陈太建年间的事,所以高明讲寺的历史比国清寺还要更早一些。



正式建寺从唐代开始,后几经兴废,特殊时期寺院遭到严重破坏,1980年代在时任主持的带领下,高明寺的大雄宝殿、钟楼、观音阁等建筑进行了全面整修。殿宇依山而建,有十三个院落。我们是从寺院边的一道小门进来,一进门就是放生池和高耸的地藏殿,要不就是僧人的起居空间,逛了半天也没见到正门和大雄宝殿。

地藏殿便是原来的钟楼,天台山有一句俗语:“塔头风,高明钟,万年柱,国清松。”明代高僧传灯大师组织筹建的钟楼,“楼高七丈有二,中奉幽冥教主地藏王像,上悬万斤铜钟,声震山岳,响彻人天。” 在原址重建的地藏殿,三楼也放了口钟,二楼则是文物室,平时都是上锁的。




高明讲寺也是全国重点佛寺之一,它的重要地位与天台宗的中兴息息相关。天台宗发展的1400多年中,历经沉浮,屡有衰荣。宋代曾有一段时间,天台本山禅宗兴起,宋高宗甚至下诏“易教为禅”,天台宗祖庭国清寺成为禅宗“江南十刹”之一。失去祖庭,加之宋明理学的崛起,天台宗逐失往昔的胜势。

直至明万历年,传灯大师入天台,居幽溪,此时高明寺是“居僧失守,寺随田废,迹之不可泯者,唯石经幢而已。”大师感慨祖业凋零,遂四处募集资金重建寺宇,辟幽溪讲堂、筑楞严坛,又在苏浙多地弘法,使天台宗再盛于世。






高明讲寺周围景致优美,古迹众多,可惜我们无暇欣赏,冬天天黑得早,还得徒步去智者塔院。





经霞客古道前往智者塔院的路基本都是这种石块铺成的登山小道,需要注意几个岔路,路上也有徒步团留下的飘带,约20多分钟即可到达。越接近智者塔院,越觉得幽隐神秘。可能是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但这一路确实时常让我联想到在京都岚山寻找寺院的旅程,颇有几分相似之处。



走到智者塔院附近会看到两条岔路,一条是通向已经弃用的东侧山门,此门不开。正确的入口在下图这条小道边,前面还会经过一个小院,中间立一座“般若心经塔”。走近看了一下,原来是1989年日本天台宗为纪念比叡山开山1200周年,百万信众书写心经建塔供奉,朝拜祖庭而建。


这个才是智者塔院现在的山门,上面悬挂的匾额正是我先前所说塔院的旧名“真觉讲寺”。

隋开皇十七年(598年),智者大师应晋王杨广之召,自天台山赴扬州,途经石城寺时因病圆寂。其弟子们遵照遗愿,将灵骨迎回天台山,在大师初修之地佛陇山岗,依法华教义建全身舍利灵龛,同时在龛前建双塔,筑草庵护卫,号称“定慧真身塔院”。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塔院改名真觉寺,成为独立寺院。这里便是智者大师肉身塔所在。

现在的寺院重建于清光绪六年,山门兼作天王殿。


寺里养了两条土狗,长得很像。一条很e,经常在门口迎客,喜欢到处溜达;一条很i,不太愿意接近生人,只跟着寺里的师父。



这是那条i狗,被迫营业,一脸不情愿的样子。


过山门后是一座不大的院落,四隅各有一处小院,整个寺就这么大。不过智者大师有“东土释迦”之号,备受推崇,其真身所在,自是天台宗圣地。塔院僻处山野,多是信众来参拜,游客甚少。

国清寺庄严宏盛,高明讲寺秀丽清幽,智者塔院则给我一种仿佛来到农家小院的轻松自然之感。




院中有两棵梅树,两棵樱花树,三棵桂花树,几乎四季都有花可赏,梅树也会挂果。


院落东北隅是碑廊,一处厢房上题“唐碑”,这是从修禅寺迁移过来的“台州隋故智者大师修禅道场碑铭并序 ”,由天台宗七祖行满大师于唐元和六年(811年)所立。


西北隅是斋堂和客房,看不少网友说塔院的斋饭不错,但具体几点就不清楚了。




江南古寺,风雨摧残,多经兵燹,少有高古建筑保存下来。智者塔院创于隋代,今日所存建筑皆是清代重修,但古风犹存。以方形庭院为中心的向心式布局,展现了一座山野小寺的古朴雅致,比起一般金碧辉煌的寺院更让人心动。在院子里禅修读经也好,喝茶赏花也罢,美好的画面跃然于脑中,我一个不信佛的人,都生出了归隐之心。



出山门也可走右手边另一条路下山,此处一片苍苍幽篁,竹林深处,隐约是黄色的院墙。正如《国清寺志》中描述真觉讲寺道:“周围古松蔽日,修竹凝翠,更兼地势高峻,正风猎猎,素有‘高明钟,塔头风’之称,清凉幽静。”


一直走到铺装路上,我们始终打不到车,这里确实没有什么司机会接单。正好有自驾车辆经过,我们试着拦下搭车,顺利回到国清寺门口。此次短暂行程只得见三座寺院,余下诸多隐于林泉奇石之间的天台胜景只能留待今后再来寻访了。

回民宿取行李,然后赶高铁去临海,天台山到临海的高铁班次多,时间也短,游玩好天台山再买票也来得及。

台州市下辖椒江区、黄岩区、路桥区3个市辖区,代管临海市、温岭市、玉环市3个县级市,天台县、仙居县、三门县3个县。 

我曾一度认为临海是台州的中心城区,毕竟临海一直以来都是以“台州府城”为宣传点,后来才发现台州市的行政机构都在椒江区。椒江区、临海市、台州市,这些行政区划着实让人糊涂了一阵。事实上,要说靠海,椒江才是真正的“临海”地区。椒江即浙江第三大河灵江的入海口河段,古称海门卫,为台州府卫城,扼守形同喇叭的入海咽喉要道。因地理位置和港口商贸发展所需,94年台州市政府便从临海迁到椒江。

然而,古台州的历史根基一直都在临海,临海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城。

三国初期的吴国以会稽东部为临海郡,此为临海之始,郡治设在章安,现已划归为椒江区的章安街道;唐武德年间,台州正式得名,临海成为州郡府治所在;土生土长的临海人高僧思托,从龙兴寺走出,是唯一跟随鉴真六次东渡的弟子;宋金时期,赵宋皇室衣冠南渡,临海的政治、经济、文化也随之鼎盛一时;明代戚继光在此修固城墙抵抗倭寇,以九战九捷守住这方城池。

纵观历史,临海的命运始终与山海紧紧联系在一起。

临海的面积不大,景点也不多,两天就能很悠闲地逛完所有地方。但小城山水钟灵,历史底蕴深厚,更兼有名气响亮的台州美食。哪怕只是为了一睹江南长城的风采,也值得来一次临海。

从紫阳古街一直走到城墙下的兴善门,时不时抬头就能看到巾山上的几座古塔,走近兴善门,发现山脚还有一座古塔,这座塔在龙兴寺内,遂决定把紫阳街的美食放一放,先去龙兴寺一探究竟。



在龙兴寺外看到景区介绍,巾山上有四座塔,山顶的是大文峰塔和小文峰塔,始建于唐代,后改建,不远处是南山殿塔,寺内的则是千佛塔。

兴善门这一小段城墙,晚上登城无需买门票,但也仅限于兴善门左右各数十米的地方,不能走完城墙的全程。我和rain决定晚上再来城墙上看看。


还未进寺院,我先被龙兴寺的山门吸引住了——它几乎是按照唐代建筑的形制而复建的,屋顶用了鸱尾和绿色琉璃瓦剪边,补间铺作采用了蜀柱。当时是请了北京市古建筑设计院的王世仁教授来设计,作为90年代后期重建的仿唐建筑,已然十分难得,秒杀某些看似精雕细琢的伪唐风。

龙兴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距今已有近1300年的历史,其间多次改名,从龙兴寺复称天宁寺,从天宁寺又改称龙兴寺。该寺在抗战时期被日寇飞机轰炸毁坏,仅留元代千佛塔,今天的寺院便是98年开始全面复建的。




进得龙兴寺,首先便是用汉白玉砌成的放生池。考据台州寺庙多建有放生池的原因,还是由于智者大师是放生池的首创者。


绕过大雄宝殿径直来到第二进院落“千佛塔院”,便是临海当地最高的一座古塔。千佛塔始建于唐代,现存为元塔,七级六角,砖木混砌楼阁式,因塔壁贴饰1000多块佛像砖而得名,这也是浙江仅存的两座元塔之一。不过佛像砖有不少是新烧制的,特别是靠近下层的地方,走近看很明显,上层的佛像砖有些也开始残缺了。






说了这么多寺院布局,忘了提龙兴寺也是天台宗的重点寺院,自唐以来,都是台州首寺,更是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鉴真东渡日本,龙兴寺曾作为驻锡地;寺僧思托,六随鉴真东渡弘法。唐贞元间,日僧最澄入唐求学,驻锡龙兴149天,研习天台教观,抄录经文,并授菩萨戒,回国后创立日本天台宗教派。后代历朝,也有不少日本僧人先后来求学。在极乐净土院,就树立了一块石碑来纪念最澄于此院中由智者大师授菩萨戒。






第二天上城墙,发现这里也是个不错的俯拍机位,山门边的小角落里居然还有家咖啡馆,前一天没走到这儿就错过了。



我和rain同学对于第二天的行程有了各自的选项,她想去爬巾山,我想去登城墙,于是分头行动,约好紫阳街相见。

台州府城墙,全长6000余米,现存4730米,呈三面合围状。东起揽胜门,北边城墙沿北固山山脊逶迤至烟霞阁,西、南城墙直抵灵江东岸,延伸至巾山西麓。紧挨东湖的东城墙,因为市区的东扩,于上世纪50年代拆除,留下了“崇和门”这一地名。

台州府城墙有四个入口,我的建议是这样:
◾揽胜门 / 兴善门:一北一南的起点,想走全程的可从兴善门或揽胜门上,但不爱爬楼梯或膝盖不好的建议放弃揽胜门,因为需攀爬198级台阶。兴善门就在紫阳街尽头、龙兴寺旁边。
◾朝天门:正好在中间的位置,就看个人喜好是想往北走还是往南走了——当然因为我走过南段,我觉得朝天门到兴善门之间的景色变化不多,5分钟之后开始感到无聊。朝天门至城隍庙这段则是城墙的精华段。
◾城隍山:我自己则是选择从这个入口登城,沿临江的城墙一直到兴善门下,就到达紫阳街了,没有走北边的北固山。顺路逛城隍庙、梅园,官方认可的最佳摄影机位在2号至3号敌台附近。


从城隍山上城墙虽然也有不少台阶,但比揽胜门轻松很多,而且还能逛一下城隍庙。



从城隍山登城墙可能是本地人知道的比较多,这里不以城门作入口,相对隐蔽一些。上了阶梯,首先来到的是台州府城隍庙,规模不大,貌不惊人,然而事实是,台州府建立了多久,城隍庙就存在了多久,即其历史可追溯到唐武德年。当然现在的建筑是后来重新修建的。


正殿匾额上书“沐泽斯民”,殿里供奉着城隍老爷,台州的城隍老爷叫屈坦,是三国时期孙吴的尚书仆射屈晃之子。唐代设置台州时,刺史将屈氏故居征用,作为行政办公的衙署。居人宅下,当求人庇护。刺史干脆将屈坦供起来,奉为城隍神。




城隍庙的建筑看不出历史厚重感,但庙周围有不少古树。其中一棵隋代古樟树,几乎被当地人奉为城隍老爷之外的另一个祈福神灵。它曾遭遇雷击,树干被天火劈去大半,通体乌黑,竟然生机未灭,余荫犹存。树前的围栏上,系着无数红丝带,人们在这里求健康、求学业、求姻缘。




城隍庙出口直通城墙,一个转弯便一脚踏上了“江南长城”。刚开始尚在城隍山范围内,城墙几乎被高大的树木包裹,有着不同于北方长城的景致。




走出城隍山后,直到朝天门的一段城墙,依山就势,俯视大江,有“江南八达岭”之称。这么说也许有些本末倒置之嫌,因为台州府长城可以说是北方长城的蓝本。从东晋开始建造在北固山一带的“子城”,唐代奉令与各地统一修建州一级城池,到北宋时期重建方成现在的框架。

之前的城墙一直是夯土筑造,宋庆历五年,台州遭遇水患,冲垮西南面城墙,无数百姓遇难。修复城墙时,为使其更牢固,便用砖石包砌两侧夯土,台州府城墙也是现存最古老的砖石全面包砌的城墙。

到了明代戚继光任台州军事主官时,又再次加固加高城墙,将沿海渔民住宅特点应用于城墙上,筑起空心敌楼。当年参与城墙加固工事的许多浙江工匠们,在戚继光升任蓟镇总兵后也相继被征调北上,成为北方长城的“技术骨干”。







↓ 这里就是拍城墙的“最佳机位”了



2月雨中登城墙,当然也要为了赏花乐事。距朝天门不远处便是“梅园”,院子大约六七亩,不大,遍坡植梅,有雪里红、宫粉、朱砂等数十品种的200多株梅树,两百年以上的老梅树也有20多株。


















从城墙俯瞰城内,在保留下来的老街巷里依然能看见唐宋时期基本成形的格局。自唐建城以来,府城内一直严格执行着坊市制度,简单来说,就是商人卖东西的“市”与老百姓居住的“坊”被强制隔开。眼前所见的,大概就是当时的“坊”。



台州府城墙还有独特的“马面”,即城墙突出部分的半弧敌台,台州府城墙马面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一半弧形一半方形。马面设计成弧形正是为了减缓水流的冲击力,这也是台州府城墙独有的一个建筑构造形态。




梅园从朝天门看显得更有气势,像是天然生长在城墙边。




朝天门到兴善门大约30分钟的路上,没什么亮点,雨也越来越大,索性将相机收起来了。中间路过两个城门想下去,结果都是锁上的,只能闷头走到兴善门。在兴善门上看紫阳街还是晚上亮灯后更漂亮,前一晚拍了几张,一起贴在这儿。







刚才说到唐代的坊市制度,到了宋代,官府鼓励发展商业,这个界限就被打破了。街区、坊巷连成一片,就跟现在的紫阳街一样。北宋名臣赵抃写过《过台州登巾子晚游东湖》一诗,陆游也有诗云“临海铜灯喜夜长”,这或许说明当时宵禁制度十分宽松。






路过朱自清纪念馆,这里不是他的故居,但朱自清也确实在临海生活过。他曾经两度来临海任教,并在临海期间创作了《匆匆》等文学作品。临海人为了纪念他,在紫阳街的原中国人民银行台州支行旧址设立“朱自清纪念馆”。



将近春节的时候,紫阳街街头巷尾挂上了各种装饰,主打一个热闹。





对于今天的游客来说,这样的老街已没有太多新鲜感,但似乎也与千篇一律的老街有些许不同。在街巷里观察感受着那些可以印证紫阳街没有照搬其它老街模式的元素,或许是祖辈传下来的手艺,或许是连台州人也赞不绝口的小吃,或许是未曾改变的生活气息,也或许是老建筑与新情怀的和谐交织。

老街在改造时未将原住民迁出,而是在此基础上又改善提升了他们的生活环境,同时也鼓励年轻业态融入。比如位于紫阳街永安路中的五月工坊,白天供应咖啡,到了晚上摇身一变成小酒馆,另有皮革、陶艺、书房、文创店等,逐渐吸引了一些年轻人来打卡。







下面重中之重还是要分享紫阳街的小吃,我觉得很多店铺都还是值得品尝的,并不是什么景区“专供”。台州靠山面海,物产丰富,米其林餐厅新荣记就是来自台州,但需要预约,这次来不及拔草了。

↓ 王天顺海苔饼,注意街上有两家,姐弟俩分家后各做各的生意。老店81号,弟弟在经营,排队很长。新店355号,门面比较小,没什么人排队。很多人都说姐姐开的新店更好吃,我也有同感。新店的馅料更多,但不会因为料多而变得甜腻,老店酥皮厚一些,馅料少一些,比新店的甜。



↓ 吕氏泡虾,又是一家时刻排长队的网红店,泡虾就是面糊里夹肉和虾然后放油里炸。我觉得两三个人share一个尝尝味道也差不多了,我就是不自量力吃了一整个,然后被油腻到了,难受了一下午,但味道还不错。




↓ 状鼓嵌糕,本人糯叽叽爱好者,这是个人最爱!基础款10块一个已经很扎实了,说着吃不下,结果几口就干完。



↓ 蛋清羊尾,随便挑了一家,羊尾不是真的羊尾,这个小吃是蛋清打发后包裹住猪油和豆沙混合的馅料再入油锅炸,形似羊尾。出锅会撒上一层糖粉,怕甜的可以事先提醒店家。



↓ 紫阳街扁食,也是正好路过随意进的一家店。扁食就是馄饨,江浙沪各地都有,临海的包法和上海不一样,味道差不多,冬天就想吃点热乎乎有汤水的食物。





↓紫阳麦虾,是一种面食,可以理解为“面疙瘩”,因为形状像虾才得此名。点评上搜了这家评分最高,无脑跟随,汤底很鲜,也可以选择搭配其它浇头。


↓ 荣家小吃,新荣记约不上,紫阳街也有荣字号-荣家小吃,价格比新荣记便宜很多,但水准自然也有点跟不上。糟羹还行,鳝丝居然有点腥味。糟羹是台州特色,分为甜羹、咸羹,咸羹主要以10多种蔬菜、肉类、海鲜为主,切成颗粒状,炒半成熟后加米粉浆或淀粉浆制成。甜羹主要以年糕、川豆瓣、橘脯、葡萄干、小汤圆等制成。有些人第一次吃不惯糟羹,卖相是差了点,味道真的不错。



当地人推荐的地方,那里有个菜市场,点心小吃也很多,但我去的时间不对,都回去过年了,店铺关门中。

去洪池路主要是为了买洪池嵌糕,注意旁边有一家新开的洪池特色嵌糕,千万别买错了。但就是这么不巧,我到洪池嵌糕的时候,老板刚准备关门回家欢度春节,所以才给我推荐了紫阳街的状鼓嵌糕。

这条街上还有麦饼啥的,但因为我都没吃到,不知道好不好吃,可以去小🍠搜一下。


↓ 本地人推荐的是这家哦


不是这家,两字之差





入住酒店后搜索附近有啥可吃的,发现这里有个夜市,各地的小吃都有,不限于台州。但要走到腊梅路才有,花街主路上看不到。介意卫生的人可以略过这部分内容。








↓ 这些摊位里有个卖温州馄饨的老板,每天打游击一样换地方卖,并不固定在花街,我好像在小🍠看到过老板的联系方式,感兴趣可以去搜搜。



↓ 花街附近还有一家我非常喜欢的是卖四川凉糕的甜品店,是店家手工做的,淋酱用了云南红糖,吃起来沙沙的,做工用料都很用心。店名是“壹家传统手工冰粉”。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