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0年代人对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国家和铁托总统有着抹不掉的记忆,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是我们必看的。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南联邦)在1992年解体,分成了六个独立的国家,分别是塞尔维亚、黑山、波黑、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和科索沃。
巴尔干地区除了上述6国外,还有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阿尔巴尼亚等。
巴尔干地区是一部非常不平静的历史。巴尔干半岛历史悠久,是人类文明较早发祥地之一。南部是古希腊文化的发祥地。公元前2世纪以后,曾先后被罗马、拜占廷(东罗马帝国)、奥斯曼土耳其等帝国所统治。
有关南斯拉夫人的记载始于6世纪早期。此时斯拉夫并不能称为国家,只作为族群、区域政治实体存在。巴尔干半岛从未出现过一位可以将整个地区的南斯拉夫民族统一起来的斯拉夫领导人。
巴尔干各民族都是混血民族,而黑山人更具有许多原始南斯拉夫民族的特征,因而血统相对纯正。
各国有各自的靠山,当然不同时代背景下靠山也会变。保加利亚曾势力最强,其独立有俄罗斯帝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援助。罗马尼亚的独立有拿破仑·波拿巴的援助。希腊的独立有英国的援助。塞尔维亚中世纪崛起,曾亲奥匈帝国,后亲俄。
罗马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对巴尔干地区的征服,实际上也是宗教的争斗,是罗马天主教、希腊东正教、伊斯兰教之间的较量,宗教纷争就是政治纷争,所以大都成为政教合一的国家,国君成了集政教权力于一身的主教。巴尔干半岛各国的宗教信仰也是有摇摆的,最终,20世纪时保加利亚、塞尔维亚、黑山王国等周边国家都信奉了希腊东正教。
直至20世纪初,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开始友谊和联盟,才实现了巴尔干的统一。正如希腊政治家卡理拉奥斯·特里库皮斯(曾7次担任希腊总理),早在1891年提出过的一个口号:“巴尔干问题只能依靠巴尔干人自己解决。”
黑山是一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小国,黑山人是著名的战斗民族,黑山人民天性就是为自由而战。曾花五百年时间击退土耳其人,这是黑山区别于其它巴尔干国家很重要的一点。
黑山在15世纪末,是欧洲最早一批拥有印刷所的国家之一,只比罗马晚了16年。
黑山近代史上于1941年7月13日发动了欧洲首个反抗法西斯的全民起义。
黑山也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南斯拉夫人民的解放斗争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在南斯拉夫军队26个无产阶级营中,14个是黑山营,并承担着半数指挥职责,1307名民族英雄中有244名出自黑山,二战后南斯拉夫军队的将军有36%是黑山人,要知道,黑山人口只占南斯拉夫人口的5%。铁托时代的南斯拉夫,黑山是6个平等的加盟共和国之一。
在欧盟的支持下,黑山于2006年5月21日举行公投,从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恢复了独立地位。现代黑山是巴尔干地区第一个以和平方式实现独立的国家。全名:黑山共和国,是欧洲最年轻的国家,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黑山的地理、气候也造就了黑山人独特的性格,追求自由,强悍英勇。科托尔小镇走到哪里都是四面环山,山体石灰岩如磨砂的银子一般,群山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因此被称为“黑山”。
黑山的总面积为1.38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度为293公里,人口约63万。
以上参考《黑山外交史》、《塞尔维亚史——困扰巴尔干半岛一千五百年的火药桶》一书。
……………………………………………………………
2025. 1. 25周六凌晨北京时间3:55于首都机场直飞至塞尔维亚的首都贝尔格莱德,塞尔维亚时间8:30落地,空中飞行11小时,含7小时时差。
一本护照就进关盖章了,取完行李,机场内外溜溜。
要说的是塞尔维亚安检还是挺严的,皮靴要脱下,我的裤腰都被摸到了。
本次行程先黑山,再波黑,再塞尔维亚。
我们不离开机场,5小时后将再乘机飞往黑山科托尔。只需护照就办理了托运行李、取机票事宜。
由于我们是连飞两国,行李也可以直挂到目的地。但我们时间较多,又不离开机场,避免行李出现纰漏,我们没有选择直挂。
下午1:40的航班,1:48才起飞。摆渡车耐心地等到最后两位乘客才开车,乘客们登机时也是有条不紊,乘务员并不催促,都好像是管它什么时候,我们只做好眼下。在这里我发现出行的以中老年为主,和我们一样的。
小飞机低空飞,看到了美妙的风景。群山、峡谷、大海、孤岛、蓝天、白云,零星的红瓦顶时而出现在群山之中,飞机缓缓下降时,可能有弯度时,只看到海蓝色的背景下,稀疏的小朵白云向斜上方飘,纯色干净,是美妙的体验。
上图:飞机上拍的特色黑山
机场打车25欧元到科托尔老城附近的民宿。出机场时有中年司机要30欧元,而民宿老板娘说20欧元即可,尔后,和一位老司机相遇说25元,我们就上车了。
一条机场小路缓慢地行驶了一段,至转盘处道路分流才开起来,很快到达民宿。安顿好民宿后,科托尔老城走一走。
上图:科托尔老城墙临主街的大门海之门,也是主城门
上图:科托尔古城街里
上图:科托尔老城里游走着难计其数的猫们,我们捕捉到一只最具艺术感的花猫
上图:科托尔大教堂
上图:圣尼古拉斯塞尔维亚东正教堂及内部,这是第三天拍的
在黑山的第二天去游览布德瓦小镇。
1月26日周日上午8:17在长途车站出发前去海边小镇,提前不卖票,早来会儿买票即可。先买票至德布瓦站。
出发后有一段路正维修,像是加宽至四车道,往前依然两车道。再往前突然变成三车道,开始盘山,右手崖边临海,是双车道,反方向一侧是山体单车道,一段路后又双车道。我还是头一次见到三车道的路。
50分钟后到达布德瓦站,下车买票换乘10:30的客运车去圣施特凡岛,上一班车9:40的已满员,还有时间,布德瓦客运站附近转了转,返回车站等车。
上图:布德瓦小镇汽车站附近干净整洁,四面临山,今天周日,许多饭馆、超市、店铺都歇业,马路清静,步行之处各路口都设人行横道,只见一处有红绿灯。
大巴车一路沿优美的亚得里亚海岸线走,一路海岸线一路山坡别墅,也有在建的小高层。车上提前告诉司机去圣施特凡岛,他会在那停车,6公里路程。下车就有观景台,旁边有咖啡厅,也可以在露台上喝着咖啡观赏美景。
我们穿过居民区下到海边,在居民区里头一次看到大松树上结满了小个的鲜松果,以前看到的都是松塔在树上或落地上的。
海边风平浪静,开始是鹅卵石,走着走着变成小石子,离圣施特凡小岛近处变成了沙滩。圣施特凡岛太小了,只有配上人物才平衡画面。
我们从停车场这上山坡,山坡上好像有三四层公路,最上一层是我们下车的地方,可是找不着上去的路,此时一辆city bus停到我们身边,一问是回布德瓦,再问是否去布德瓦老城,说去,2.5欧每人。总之是坐到了最对的车。而我们坐长途车站的车每人6.3欧,还要等发车时间。所以如果倒车时间对不上的话,就去寻找公交车吧。公交车离客运站不是太远。公交车于老城附近是终点站,步行一会儿就到海边、老城。
上图:布德瓦老城临海
游完老城回到公交站,司机说这车不去长途车站,一位乘客大姐告诉我们只有一公里走过去就行,我们就走回去了,虽然辛苦,却也走走新城的市中心。
上图:布德瓦市中心的建筑
到车站买完票即上车了,正赶点儿,16:55发车回克托尔,克托尔和布德瓦之间的长途车特别多,有固定的时间表。
回到克托尔汽车站,看见汽车站旁边就有超市,进去买了水和果汁,果汁写的100%果汁,0.75升,含6个苹果、68个樱桃,是特别好喝的浓汁,打算明天还买。后来发现这个牌子的果汁在波黑、塞尔维亚都有卖的,有苹果和杏混合的,酸杏味儿很好喝,还品尝了苹果和紫菜头混合的,口感不好,还有苹果和其它水果混合的。
家就在车站斜对过,很快到家,5:30了,天已黑。老板娘送来了护照原件和城市税每人每天一欧元的收据。昨天刚到后老板娘就说需护照原件到有关部门交游客城市税。
在黑山的第三天我们再次游览克托尔老城,并登临老城要塞,还游览了佩拉斯特特色海景区。
早上我们从老城墙南门进来,穿过老城,现在进城的可能是在老城上班的人,我们前边的一位女士就停了下来,在给户外的餐椅放椅垫儿,还和跑过来的一只大狗说说话。
上图:快到老城北门时,从这个胡同口上要塞,有标识,不太明显
登临要塞也是要攀登的,有长长的台阶,也有坡道,都由石块铺成。有一个门敞开着无人,说现在淡季免门票。我们前面几乎没人,陆续后边上人了,有四五波中国人,都是自由行,我们下山时更多的人上来了,老外也多起来,还有一波中国旅游团。游览要塞我们花了2.5小时连拍照。
要塞还是够高的,可以俯瞰老城及老城外,景色优美,不可错过。
今天虽然是多云天,但不影响观景,我倒认为尤其有点儿黑云啊和冬季的黑山更相配。
亚得里亚海是一条狭长的海峡,科托尔湾凹进陆地,尽头是一座保留有中世纪城墙的小镇。所以科托尔自来就是巴尔干地区最重要的港口。俄罗斯帝国、法兰西第一帝国、英国、奥斯曼帝国、奥地利帝国相继战争,来夺取令人垂涎的科托尔,但是都不破坏它,因为它是巴尔干贸易的航线。
从要塞下来,出老城的海之门往左走,坐公交车去看佩拉斯特的优美海景。老城这站公交车没有站牌,要看地上,用黄线画着线,写着黄色大字BUS,这就是上车站。
车程约50分钟。一路沿海岸线走,看见无数个黑黢黢的群山地矗立在海水中,半山坡布满民居,居民还是挺多的。原来科托尔湾是一个由群山环抱的深邃峡湾,我想就是海水灌进了山区。
来到佩拉斯特,沿海岸都走一走,有不同的风景。
上图:从公路边上看到两个孤岛,两个孤岛有名气,说一个是自然形成,一个是人工岛
上图:下到海边看远处的两个孤岛,现在游人少,无人上岛,夏季时有游船可以登岛
上图:佩拉斯特是较小的地方,但有着漂亮的海湾
从佩拉斯特回到老城,开始三游老城,仍寻到不同的风景。
上图:建筑是宗教场所,餐桌椅、圣诞树是旁边酒店的
上图:在老城的城墙上
上图:在老城的城墙上看圣尼古拉斯塞尔维亚东正教教堂
上图:在要塞上看圣尼古拉斯塞尔维亚东正教教堂
上图:老城对过的海湾,科托尔湾是迂回婉转的港湾,在这里看不见一望无际的大海,会怀疑这只是个湖泊
波黑全称: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波黑首都是著名的萨拉热窝。
波黑有两个政府、一个特区组成,即波黑联邦(约占波黑领土51%)和塞族共和国(约占波黑领土49%)以及布尔奇科特区组成。出现了一个国家有两个政权、三个总统的情况。
和黑山人一样,6世纪末7世纪初,部分斯拉夫人南迁到巴尔干半岛,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等地定居。12世纪末,斯拉夫人建立起独立的波斯尼亚公国。14世纪未,波斯尼亚进入鼎盛时期。1463年后,波斯尼亚公国成为奥斯曼土耳其属地。1908年,被奥匈帝国占领。
波黑战争发生在1992年4月至1995年12月。起因自
1991年的南斯拉夫开始解体时。
波黑有三个主要民族:穆斯林、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三个民族就波黑前途发生严重分歧,穆族和克族主张脱离南联盟,独立出来,塞族则反对独立。
1992年3月3日,波黑议会在塞族议员反对的情况下正式宣布波黑独立。4月6、7日,欧共体和美国相继予以承认。塞族随即宣布成立“波黑塞族共和国”,脱离波黑独立。波黑3个主要民族间的矛盾骤然激化,导致战争爆发。
萨拉热窝玫瑰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92年开始的围城事件,这场持续四年的波黑冲突导致了大量的弹坑和破坏。为了纪念这些弹坑,当地居民用红色树脂进行了填充,象征着战争带来的恐怖和灾难,也提醒人们珍惜和平与安宁。
我们在这里看到了三处有萨拉热窝玫瑰。
…………………………………………………………
1月28日晨7:40乘大巴离开黑山,前往波黑。黑山境内一路沿亚得里亚海湾行驶,海湾深入内陆32公里,所以群山被海水环绕。
行驶两个多小时即到了黑山的边境,办理了离境手续,用护照和邀请函,邀请函被留下了。
离开黑山,地貌立马变化,海水不见了,都是丘陵和小山。
继续行驶一会儿,到了波黑境内,办理了入境手续,只需护照。
大巴车约下午一点到达莫斯塔尔,在黑山遇到的三个可胞都在这下车游玩,我们继续前行至波黑首都萨拉热窝。
想起来也挺有意思,我们是在昨天登科托尔要塞长城时遇到的。我们是从老城北门处上来的,一位中年女同胞她从南门处上来的,我们恰逢在一个平台上,聊几句,互相拍拍照,她先上去了。转天在车站又相遇了,我们坐同一趟车去波黑。原来她是一位老师,已经在英国作为交流学者待了半年,她儿子在天津读大三。
后来在科托尔要塞长城时,快到顶峰时,又遇到了这位老师,正和一位男生聊天,他们先下山了。
我们下得山来出古城,找公交车去佩拉斯特海边观景,刚到公交站又遇到刚才爬山的男生和一位女士,他们也去海边,后来才知他们是母子,母亲刚退休,儿子在北京读博,以后打算到天津工作。转天他们也和我们乘同一班车去波黑。
所以我们三拨人在车站又相遇了,同往波黑。
相遇一次算偶然,相逢两次是巧合、相逢三次真有缘。我们是天津人,她们一个儿子在天津上大学,一个儿子打算在天津工作。不知以后的岁月还能相见否。
进入波黑的三个多小时,开始时行进在山区、丘陵地区,荒无人烟的感觉,有的地方草木自由的野生,一片褐灰黑色,有的是砂石不毛之地。后来出现一条漂亮的绿色河流,伴随我们行驶,两边都是山,偶尔有几个小镇,莫斯塔尔算是大镇了。一路景色单调乏味。
快到萨拉热窝时有了四车道,山坡上的房屋多了起来,连城片了,一会儿高层建筑也出现了,红绿灯有了,热闹的都市出现了。
下午3点到达萨拉热窝汽车站,从黑山的科托尔至波黑的萨拉热窝花了7个多小时。花10欧打车至市中心的民宿,安顿好后,出来转转,切莫辜负一路多云换来的阳光明媚。
上图:萨拉热窝市图书馆,可以买票参观。奥匈帝国时期是市政厅
上图:都是萨拉热窝老城中心的米利亚茨卡河岸边风景。这座桥是著名的拉丁桥,看似普通,却承载着改变人类历史的重量。1914年6月28日,一个名叫普林西普19岁的塞尔维亚青年在拉丁桥北端刺杀了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大公。这一事件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并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过桥往城里走,还在刺杀原地保留了位置(脚印)。
上图:老城街景
上图:犹太会堂,正维修,连米利亚茨卡河边的路都封堵了
上图:圣心主教座堂,天主教堂
上两图:萨拉热窝大清真寺正面和侧面
上图:塞尔维亚东正教堂,是巴尔干半岛最大的教堂之一,名叫圣母圣诞主教座堂,始建于1863年
萨拉热窝是欧洲唯一一个四种宗教交融并存的地方: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波斯尼亚的斯拉夫人本身就分别信仰三种宗教,即罗马天主教、希腊东正教、和伊斯兰教。
犹太人在公元132年后因罗马帝国的镇压和迫害,被迫离开巴勒斯坦地区,迁徙到世界各地。巴尔干地区因其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成为了犹太人迁徙的重要目的地之一。所以犹太教也存在这里。
人们总是把萨拉热窝比作欧洲的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是三教圣城: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同样是多种宗教并存,形成了多元文化景观。
萨拉热窝始建于1450年,是由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建造的。最初作为奥斯曼帝国北侵欧洲腹地的前哨基地。
萨拉热窝在16世纪成为仅次于伊斯坦布尔的第二大城市,并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各方势力碰撞的焦点,战火不断,有“欧洲的火药桶”之称。
上图:萨拉热窝钟楼,从大清真寺院儿里拍的。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场景就是在这拍摄的。钟表匠为了保护瓦尔特,来到大清真寺这接头,死于此地,瓦尔特报仇雪恨登上制高点,就是上的这个钟楼。
上图:永恒之火。二战期间,萨拉热窝被纳粹德国占领。1945年4月6日,萨拉热窝被南斯拉夫游击队解放。为了纪念这一事件以及在战争中牺牲的士兵与平民,永恒之火于1946年4月6日建成。即使在1992年延续四年的波黑战争中也从未熄灭,成为市民们坚韧精神的象征。
来波黑的第二天,1月29日正是大年初一,我们在萨拉热窝度过。早上8点出门去黄堡,跟着导航走,在居民区里上坡走,不时地走过墓地,一路上山,居民房和墓地只一路之隔。
上图:科瓦西墓园,是波黑战争后埋葬穆斯林士兵的的地方,上方地面上还写着大字1503,波黑的第一任总统也埋在这里
上图:半山腰上看民居
8:20上到黄堡,站在城墙上可以俯瞰到半个萨拉热窝的城市景色。
黄堡是军事要塞,面积不大,有高高的城墙围和,建于奥斯曼帝国时期,并于1883年和1903年修缮过。现在只有一个简易平房,都是空地。
黄堡曾是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的场景,德国军官站在这里,高望着城市大声说道:“看这座城市,这就是瓦尔特。”
上图:我家小姐姐站在黄堡的城墙上
去白堡,与黄堡相距不远,仍在山路上走,中途遇见一座废墟,被围起来,还挺大的,建筑上有玻璃窗。详下两图。
白堡也是军事要塞,要门票,每人5马克。
上图:白堡内复原了原建筑的基座及城墙
上图:白堡上俯瞰半个萨拉热窝城市景色,含市中心老城。我看《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里有这个画面,两个德国军官俯视萨拉热窝,对话的背景就有这条米利亚茨卡河
从白堡上走回老城,来到土耳其老城区,有鸽子广场,有地标建筑瑟比吉,有铜匠街,有清真寺,有许多饭馆,有换汇处。
顺便说一下老城换汇处特别多,也许斜对过就有两个,也许一转角就有两个。
上图:鸽子广场
上图:铜匠街,也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里的重要场景,游击队员逃进这里,铜匠们敲击小锤迷惑纳粹
上图:瑟比吉,就是这个建筑,在土耳其老城区,肯定是奥斯曼风格,木质,基座上有自来水管长流水,无龙头。铜匠街的塑料袋上都印着瑟比吉。瑟比吉是萨拉热窝的地标建筑。这里也是鸽子广场,太早的缘故吧,鸽子们还都在屋顶上呢。这两张是转天早上拍的。
下午三点我们去坐索道,从图书馆对过上山,人很少。索道山上还有一个大公园。
坐索道很值得,可以俯瞰萨拉热窝全景,看出来了它像一个盆地,四面环山,漫山遍野的红屋顶。
从索道下来,重回老城。
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的第三天,早7:30出门再转转。乘上一辆有轨电车,上车每人1.8马克,从老城中心到老城的边缘,路上已经车水马龙,然后下车往回走。
看见政府机构大楼,纪念萨拉热窝被害儿童广场,沿着这条大道一直往前走。
在面包店吃了特色早点,类似馅饼,或肉卷,只不过形状不太一样,有细长条状连成一片的,也有螺丝转的形状。后来在塞尔维亚的面包店都有售卖,是特色食品。有肉馅儿的、有菜馅儿的、有土豆馅儿、有奶酪馅儿四种。最好吃的是第一次吃的,菜馅儿的,加奶酪,是野菜味儿。是在从黄堡去白堡的路上有一间面包店吃的,对面是超市。之后吃过都没有野菜味儿,之后专吃肉馅儿的,肉质好。
上图:都是政府机构
上图:大街上尽头的建筑前就是“永恒之火”
上图:10点前街上人不多
上图:商业大学楼内
上图:波黑国家美术馆
在萨拉热窝的第三天上午从政府机构走回永恒之火,走到塞尔维亚东正教教堂、波黑国家美术馆,走进菜市场,商业街,鸽子广场,米利亚茨河、拉丁桥,回家取行李。
机场公交站特别不明显,路边只是竖一只铁杆,上挂一铁牌,画着大巴车,这个标识旁有个售货亭,位于河边图书馆(地图上写着市政厅)的左侧,此时你站在图书馆、面朝河水。11:40机场公交车,12:17到机场,票价每人5马克。
3:15的航班飞往塞尔维亚,总是有些晚点儿。
和黑山、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人一样,塞尔维亚人于公元6~7世纪,南斯拉夫族的一支塞尔维亚人定居于巴尔干半岛萨瓦河中下游、南至亚得里亚海沿岸一带。
塞尔维亚中世纪初依靠拜占庭帝国强国,不得不选择拜占庭帝国信仰的东正教。传教士到来之后,塞尔维亚人慢慢学会了建造宏伟的建筑。塞尔维亚教堂和宫殿的出现,标志着塞尔维亚人从野蛮过渡到了相对文明的阶段。
12世纪时尼曼雅王朝崛起。尼曼雅王朝曾是南斯拉夫民族自己统治下最辉煌的王朝。斯特凡·尼曼雅一世就想建立一个统一的南斯拉夫民族国家。但继承者们却别有他意。
14世纪中叶斯蒂芬‧杜尚在位期间更是把塞尔维亚国家的发展推向巅峰。他试图建立一个拜占庭式的世界性帝国。公开宣称他是塞尔维亚人和希腊人的统治者,以及塞尔维亚人和罗马尼亚人的国王和独裁者。在1346年4月16日的复活节这天,塞尔维亚王国的议会正式宣布塞尔维亚-罗马帝国成立。斯蒂芬·杜尚的军队确实占领了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并击溃了奥斯曼军队。然而就像古老民歌里唱的:临近皇城之时,斯蒂芬·杜尚灭亡之日。塞尔维亚帝国的辉煌盛世仅持续了三十年,便开始走向没落。
奥斯曼帝国此时开始征服巴尔干半岛。1389年6月15日是震怒之日,在科索沃战争中土耳其人完全击败塞尔维亚人,这一天是所有塞尔维亚人的哀悼日,塞尔维亚人所珍视的语言、文明、国籍、宗教等一切都被推翻。到15世纪末,奥斯曼帝国已完全征服了塞尔维亚,开始了长达500年的统治。1867年3月3日,奥斯曼帝国才同意撤离塞尔维亚的堡垒。
塞尔维亚在1804年和1815年两次起义中获得了高度自治。1878年,塞尔维亚在俄罗斯帝国的帮助下获得完全的独立,1882年成立王国,其国土仅包括今日塞尔维亚的中部。
1912年和1913年巴尔干联盟最终成立,统一才是利益所在,分裂将带来灭亡,“巴尔干问题只能依靠巴尔干人自己解决”。
以上参考《塞尔维亚史——困扰巴尔干半岛一千五百年的火药桶》。
…………………………………………………………
1月30日下午从萨拉热窝飞行50分钟到达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机场,很快过关,没有安检,可能是从波黑飞来的吧。
换汇也很快。1人民币约合15.6塞尔维亚第纳尔,带来的欧元,1欧元约合117塞尔维亚第纳尔,换了300欧元三天时间,我们俩人正够用,房租直接交欧元。
出机场即上了中巴车A1,去贝尔格莱德客运站,400第纳尔,无论在哪下车。然后从客运站乘大巴去诺维萨德,1.5小时到达。
贝尔格莱德客运站惊人的大,从1号站开始至56号站三面围合,另一面不设站台,我觉得有几个足球场那么大,可能是晚上看的缘故,买到18:15的票55站台,所以我们走过了所有站台。
晚上的贝尔格莱德市街道灯光明亮,出了市里就没了路灯,双向的汽车没有开远光灯的,我完全看不见车道两边有什么。
上图:客运站
1月31日早上8:30出门,乘公交车去诺威萨德古城,询问了一下司机说可以,我们从中门下车后,司机站在前门挥手告诉我们往回走再左拐。还有一次我们从要塞下来坐公交回,询问了等车的大姐,坐那儿趟车,她不太知道,还帮忙问了别人。房东也是热情耐心。我感觉塞尔维亚人对人友好和善带笑。
相比之下黑山和波黑人比较肃穆、坚韧,房东例外爱说爱笑,这和本民族的历史命运及地理环境息息相关。
黑山小而多山,历史之初人人都拿枪杆子去战斗,会打游击战。现在的冬季的黑山大多数是多云带乌云天气,矗立于眼前的山也是黑灰色,和他们的表情就很像,体现出肃穆和庄重。
波黑纯是山国,从黑山至波黑的首都萨拉热窝一路上没有庄稼地,尽是山丘。萨拉热窝全城就是个盆地状,盆底以一条河、老城为中心,满山坡布满房屋,人口够多,出门就要爬坡。我感觉波黑人自带果断与随和。
塞尔维亚确实与中国友好交往多。在诺维萨德市中心有一座香港楼。在小城苏博蒂察看见有中国面馆,有中国快餐,炒好的各种菜放盆里,不是现炒,菜品确实是地道家常菜,而不是像德国,说是中国菜,却是中西合璧菜。在小城苏博蒂察还看见一家超市,专设了中国食品区,挂面、方便面、老干妈,王守义十三香、娃哈哈、旺旺等等,我都没见过那么多品种的辣条聚集。
上图:辣条专区,是下一个将去的小镇苏博蒂察的超市
诺维萨德城市马路宽阔,古城街道够宽,能开车。自由广场旁有一条街都可户外就餐,在一家面包店买的特色烤培根鸡蛋面包,和烤螺丝转肉卷,和酸奶,都很好吃,才合20多元人民币。
上图:自由广场上的市政厅
上图:自由广场上的玛利亚大教堂屋顶、立面及内部
上图:东正教主教宫
上图:圣乔治东正大教堂及内部
上图:自由广场周边的漂亮街道
上图:礼拜场所,顶上有三个十字架,最后面一个直接在隆起的顶子上,金色的在阳光下最耀眼
上图:礼拜场所旁边的学校楼道和教室,没看见牌子,看学生像高中生,教室里有30个座位
上图:马蒂察·斯尔普斯卡是一个备受塞尔维亚人尊敬和推崇的科学文化机构。这个机构建于1864年,是由七位塞族商人在布达佩斯创立的。它的初衷是出版塞尔维亚语的书籍,保留塞族的文化传统,并将其传播到全欧洲。此外,马蒂察·斯尔普斯卡还拥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杂志《马蒂察·斯尔普斯卡纪事》(Letopisa Matice srpske)于1825年在这里创刊,如今仍在持续发行。
从古城步行去彼得罗瓦拉丁堡垒,从多瑙河走过,感觉这里的多瑙河比维也纳的变宽了,顺便说一句,在诺维萨德这里的客运站看到有直通维也纳的大巴。
彼得罗瓦拉丁堡垒不是很高,一会儿就转完,有大餐厅,登上城墙可以俯瞰多瑙河及诺维萨德,但高度不够。
上图:彼得罗瓦拉丁堡垒上看多瑙河、诺维萨德
上图:堡垒里马的造型
时间尚早,我们坐公交试试能不能改签提早一班车去下一个城市苏博蒂察,顺利改签到14:40的。我们回民宿取行李了。
总之诺威萨德城市很好。
去苏博蒂察一路平原,可能和我们北方一样种植冬小麦,田野里冬小麦已冒出绿头,延伸至天际线。村庄的房子看着比较好,大都平房,坚固、深色坡屋顶。
4:30到苏博蒂察客运站,走到民宿,民宿看来是目前最舒适的民宿了,有浴缸,厨房应有尽有,有滤水壶、有咖啡机,有大沙发,有门厅,有小装饰,看着温馨舒服,肯定是女主主理的。本次老板不露面,把房钱放到密码箱里即可。今天下午在诺威萨德的民宿,走时把门钥匙放到他家信箱里了,这个房东确实是男主风格,拿出多半瓶酒说这是白兰地,晚上可以喝别喝醉要少喝,是烈性酒。
安顿好后去吃麦当劳,就在市政府广场上。一个巨无霸,一个带牛肉饼、土豆饼和培根的特色汉堡,薯格,一大杯可乐,合人民币108元。特色汉堡和薯格好吃。
饭后走回家的路上,有一个大书店,人还不少,有带孩子来的。还有我国领导人的一厚本书,内附一些照片。还进了一家食品超市,就是有中国食品区的、辣条集会的超市。还进了一家有四层楼的商品超市,有服装,有餐具,有化妆品,有许多许多小商品等,这种商品模式很熟悉,感觉老板是中国人呢。
明天将游览苏博蒂察古城。
今天2月1日不到8点出门,街上还没几个人。
上图:东正教礼拜场所及内部,早晨8:10,进来听到浑厚的唱经声,两人混唱,非常好听。就几个信徒在,不时的有信徒进来及走出去。配合唱经有他们独特的仪式。一段落后有穿白披风的主教、手持器物摆动,会冒出一股一股青烟,传递给人们。东正教堂的座位都是在墙边上,中间不设座,而且只半个座,后背是椅背靠着墙壁,座位两边都有共用扶手隔离,只能虚坐着。
差不多9点来到犹太教堂,院门都锁着,10点开门。这边有菜市场,先逛逛菜市场,菜市场很大,分两部分,一个主卖生鲜,许多售卖整只净鸡的,有猪肉,有腊肉、火腿肠,还有蜂蜜、奶油、坚果、衣服等,另一个主要卖果蔬。继续走。
上图:纪念碑,背面写着1941-1945
上图:进面包店取暖、品味
转了俩小时了,走进苏博蒂察的大街小巷。早晨还是很清冷的,进超市暖和一下,再走,进面包店暖和一下。十点半了,路上行人渐渐多起来,从面包店出来,惊现白云蓝天,感觉天刚亮起来,早晨一直多云天,一会儿出现蓝天阳光,寒气也散了。
我们又重新溜了溜。先到市政厅广场,非常好看的广场。周遭依次市政厅、酒店、商店、歌剧院、图书馆等。
上图:苏博蒂察市政厅
上图:市政厅侧面,朝向广场一面,一楼有麦当劳,昨晚在这吃的
上图:市政厅正面
上图:市政厅广场上延伸的商业街
上图:歌剧院
上图:图书馆
继续走。
上图:大学,只一栋教学楼,无围墙和操场
上图:一条老路
上图:犹太教堂及内部,10点开门,一人300塞尔维亚第纳尔,二人400。教堂宽大明亮,墙面有较大的花玻璃窗,穹顶居中间,高大的穹顶由三层组成,以花边装饰,从穹顶垂下环形吊灯。除讲坛其它三面都两层设计,中间共享空间。座位密集,二楼环三面都有座位,座位是浅蓝色。还播放着动听的轻音乐。一进门就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明亮、宽敞、蓝色、音乐,有一种音乐厅的感觉。其实教堂外立面已有一种多姿多彩的造型和风格。
上图:苏博蒂察莱切利宫,是个现代艺术馆,门票每人200第纳尔,几只拐棍造个景,几只皮鞋和旧的钢琴键盘造个景,一件黑屋里面亮着红光造个景等等,欣赏不来。
1:17了我们回家取行李去客运站,乘坐2点的大巴去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顺便说一句,下午每个整点都有去首都的大巴。
2月1日下午4:45到达贝尔格莱德客运站,太阳已经西下,4:30路灯就亮了,但天还没黑。乘电车去住宿,果然免票。说从2025年1月1日开始贝尔格莱德的公交车全免票了。
晚上,说晚上其实才6:30,这里5:30天就黑了,我们去附近的超市和圣萨瓦大教堂转转。
圣萨瓦大教堂不是很亮,比较节能。大教堂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东正教堂,但至今仍未完工。该教堂的建筑工程始于1935年,在希特勒统治时期中断,在共产党执政时期也未能继续建设。现在教堂旁边就是工地。大图书馆位于大教堂旁边。
到贝尔格莱德的第二天,2月2日周六正月初五,早上乘公交去著名景点。
上图:贝尔格莱德老火车站,停用。新火车站与客运站在一处
上图:都是政府机构
上图:左右两栋楼都是政府机构,往里走法院、博物馆都在这条街上,尽头是老火车站。这张是转天拍的,发现警察在吹哨指挥交通,路口有静站的,这个路口不让过车了
上图:北约空袭遗迹
上图:新王宫侧、背立面
上图:旧王宫正面
上图:旧王宫前的大绿地前、街对面是塞尔维亚国会大厦
上图:邮政局,四四方方,体量真大
上图:圣马可教堂及内部,第二张是转天拍的,夕阳照射下的圣马可教堂,第三张是侧立面,第四张教堂里面,人们已站到了门口,女左男右,不设座。聆听好听的圣歌,男生领唱,合唱团伴唱,信众不时地跟唱。内景非常简洁,空间不算大。
上图:圣马可教堂后面的小教堂,人们排长长长长的队伍去里面亲吻圣母,问的工作人员知道的。今天周日是不是人多的缘故。
上图:塞尔维亚国家博物馆,不开放,可能正维修
上图:说这是铁托总统的名菜,厚的硬实的炸糊里有一层猪肉卷,肉卷里面比较空心是奶酪,切开马上一股奶酪味儿并化开
上图:看出来吗,老街上的墙画
一上午时间看见贝尔格莱德的中国元素还是挺多的,中餐快餐馆、中国奶茶、熊猫市场、荣耀的广告醒目地上了屋顶、小米的手机在十字路口边上的大显示屏上播放、山东高速在国会大厦旁有工地。
下午在公交车上路过国会大厦时一位年长者对我们说parliament,我们下车时说China Bravo,我家小姐姐告诉我他说的是英语,但我没听懂他的英语。乘公交去要塞fortress。这个要塞比较矮。
上图:从要塞的城墙上看多瑙河
上图:建筑是奥地利大使馆。巴尔干历史上奥地利帝国是扩张和利益参与者。奥匈帝国想控制塞尔维亚,便以经济打击,1906年至1911年便发生了关税冲突。奥匈帝国政府提高了从塞尔维亚进口牛和猪的关税,实际上是不准进口塞尔维亚牲口和肉类,爆发了“猪战”。
上图:圣米哈伊尔主教座堂及内部
上图:王妃宫殿
上图:商业街
来贝尔格莱德的第三天,今天2月3日周一,多云阴冷天。乘公交去新城,这里有联想、华为,在中国文化中心大厦侧门有山东高速,大厅里墙面上书写着大字。
在中国文化中心大厦前面有孔子全身雕像。左前面有两个墓碑,墓碑前有许多小型五星红旗、鲜花、水果等,一个是我国立的,一个是塞尔维亚共和国贝尔格莱德市立的。
上图:中国文化中心大厦
上图:贝尔格莱德新城的塞尔维亚大厦
上图:贝尔格莱德新城街景
乘公交去泽蒙小镇,泽蒙位于多瑙河畔,紧邻贝尔格莱德。历史上泽蒙是一个独立的地区。
上图:通往戛尔朵什塔的小路,一所房屋上写着1790、1975,走进前方的东正教小教堂,教堂敞开大门,只有我们,所以仔细看了看。
随后走到尽头是多瑙河,多瑙河畔有一街的饭馆,由于冬季饭馆几乎都歇业了。然后去戛尔朵什塔,走的居民区上山的,不高,从红地砖阶梯下山的。
戛尔朵什塔位于贝尔格莱德的泽蒙区,这里曾经是一个独立的城市,因此保留了自己的市中心和老城区。建于1896年,戛尔朵什塔是奥匈帝国时期庞大堡垒的一部分,如今堡垒的其他部分已成为废墟。由于匈牙利人的统治,戛尔朵什塔以及泽蒙老城的建筑风格与贝尔格莱德老城迥异。
上图:戛尔朵什塔正面和背面,建成于1896年,是为庆祝匈牙利人在潘诺尼亚平原定居一千年而建的,是泽蒙小镇的标志性建筑
上图:站在堡垒废墟墙上俯瞰多瑙河与泽蒙老城
从戛尔朵什塔废墟上下来,进了路口的咖啡厅,咖啡好喝,油煎奶酪好吃,有淡淡的酸味儿。
然后乘公交回贝尔格莱德。去看圣萨瓦大教堂,正好阳光冲出了白云。
前文已经说过,我们刚到贝尔格莱德的晚上,就来看圣萨瓦大教堂。它是全世界最大的东正教教堂,排名世界十大教堂之一,历经波折建造至今,是贝尔格莱德最宏伟的建筑之一,象征着塞尔维亚民族的凝聚力和不屈精神。
圣萨瓦大教堂地上一层,地下一层。从外檐看有两层穹顶,就能想象它的一层空间有多么高,一层不设座位。地下一层有活动的红色折叠椅,地下一层的人物壁画很精致。
总之,圣萨瓦大教堂的内部设计与装饰恢弘大气、震撼人心。
上图:这是圣萨瓦大教堂的旁门,正门开着,旁门关着。高高的铜色大门刻有各国文字,我们发现了中文。
门前正有一位面带微笑、戴眼镜的慈祥长着拿单反在拍这个大门,台阶下有个小女生站着看,她前面地上有个不太高的支架,放着手机。长者拍完一回头看见我们,就说请我家小姐姐帮他们俩拍一下,拍完之后,主动帮我们拍,这张照片就是这么来的。
上图:塞尔维亚历史博物馆
在贝尔格莱德的三天即将结束,家门口有机场巴士A1,明早7:30乘机场巴士A1去机场,上午11点飞回北京。2月5日凌晨3:30落地。
10天的巴尔干半岛波塞黑三国的观光很快过去了,行程虽不轻松,也不特累,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