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纪念馆位于辽宁省锦州市凌河区北京路5段1号。纪念馆成立于1959年1月,新馆于1988年落成。是社会科学类战史专题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
2021年12月5日到锦州探亲,又一次参观了辽沈战役纪念馆。依稀记得这已经是第三次参观纪念馆了,第一次是1995年7月,单位组织活动;第二次是2018年10月南下路过锦州,与同学一道参观。
上午9点多乘坐火车到达锦州南站。表弟接站,先领我们游览了女儿河天鹅湿地公园。女儿河卧波桥段,总有成群的大天鹅游弋、觅食,各种水禽水鸟在不冻的河面上穿梭。
经过锦州市委市政府多年的努力,女儿河、小凌河河道环境有了巨大变化。每年冬天,一些大天鹅从西伯利亚等地来锦州小凌河、女儿河流域越冬,此地是大天鹅喜爱的一处集聚区。锦州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天鹅越冬栖息地,天鹅已经是一张亮丽的生态“名片”。
河面上10来只大天鹅在悠闲游弋、觅食。时而快速奔跑,时而振翅高飞。
桥上、岸边聚集了许多市民。有的投喂食物,有的关注着大天鹅的一举一动,大家都静气凝神、低声细语,生怕惊吓住大天鹅。我曾惊讶人们为什么不把玉米棒脱粒而直接投入河中,表弟说这样可以保证玉米棒漂浮在河面,避免玉米粒沉入河底,便于大天鹅啄食。
小凌河穿过锦州主城区,河面宽阔、水质清澈,与女儿河交汇后注入渤海。
虽是隆冬季节,连接两岸的便桥上仍然行人如织。
观赏大天鹅后,距离午饭时间还早,顺路游览了广济寺塔。古塔坐落于锦州市古塔区的“锦州古塔历史文化公园”内,大广济寺前。这座塔建于辽道宗清宁三年(1057年),初衷是为了收藏皇后所降的舍利子。塔身八面,每面雕刻有一佛胁侍、三个宝盖和两位飞天。飞天翱翔于上,大佛端坐龛中,胁侍肃立龛旁。塔檐共十三层,每层各角原来都有楠木挑梁,上托檐角,下缀铜铃,现多已脱落,仅西北角还剩11根。
每日黄昏时分,成群的乌鸦在古塔上空盘旋,使得“古塔昏鸦”成为锦州的地标性景观。这一景象不仅为古城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也成为了游客们争相拍照留念的热门地点。
恰逢古塔维修,不能到寺内游览,多少有些遗憾。
公园里许多老人晒着太阳唠家常,还有两三支队伍在扭秧歌、跳广场舞。
塔座在1933年曾用青砖维修,如今依旧坚固。尽管岁月流逝,古塔的辉煌依旧。虽然塔上砖雕的梁、柱、斗拱和花饰等多半脱落,但依然能感受到它的庄严与美丽。
古塔公园于1999年9月19日动工,2000年7月1日竣工,总面积12公顷。公园以千年巍巍辽塔为中心制高点,以地区的历史、风土人情为主题,采用中国传统与现代园林设计相结合的手法,吸古文化之韵,展现代化风姿,铸天地人和谐之魂,融古今历史文化于一体。现已成为富有辽西区域文化和风土人情的休闲娱乐场所。
午饭过后,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
辽沈战役纪念馆位于锦州火车站东北方向,离锦州火车站仅一公里,云飞街最北端。火车站向东走500米到第一个十字路口(延安路与云飞街),再向北走500米左右即到。市内可乘坐公交5、10、111、121、202、207、214路等至辽沈战役纪念馆站下即可。
纪念馆南入口是一个环岛。南入口西墙是由叶剑英题写的馆名“辽沈战役纪念馆”
走进园区惊讶地发现地下通道。之前到纪念馆参观,没有特别留意南广场交通状况。这次突然发现南广场下面的地下通道,行人、机动车川流不息,甚感惊奇。
纪念馆园区平面图
继续北行,迎面矗立着“辽沈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
辽沈战役纪念馆新馆占地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201平方米,其中展馆主体建筑面积8600平方米,附属工程面积3201平方米。建筑由中国建筑设计师戴念慈主持设计,既具有民族风格和军事特点,又体现了现代水平。平而呈H型,南北形成两个三合院,南面的三合院环抱辽沈战役纪念塔,北面的三合院紧抱全景画馆。建筑结构利用南高北低的地势,随山就势,依次为一层、下一层和下二层,中间为东西两个下沉式庭院。建筑南北立面造型采用传统风格,中间是一座高大的中国式牌楼,东西两侧各配置一座小牌楼,象征纪念胜利的凯旋门。南北面墙和全景画馆顶端,均以城墙式雉堞垛口形式修建,体现出军事斗争的特点。东西两侧立面的中间位置,分别设置三个通透的环形。规划设计紧扣辽沈战役军事主题,以具有纪念性和标志性的建筑为主体,通过强化中轴线的处理,对园区南、中、北三个部分进行有机整合,使主体建筑、纪念设施和景观布局在风格上协调统一,形成一个整体。在贯通南北长达600米的中轴线上,依次坐落着门、塔、馆主体建筑,并分别赋予主题意义,形成纪念性功能流线的三个主题层次,即和平、胜利、怀念。
纪念塔坐落在苍松翠柏丛中。塔身高8米,全部为花岗岩砌筑。纪念塔塔顶是一座持枪振臂呐喊的青铜铸就的解放军战士全身塑像(锦州民间俗称“大铜人”),铜像高达6米,重约18吨。
纪念塔于1957年建成,是为纪念辽沈战役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而建。塔身正面镶嵌着“辽沈战役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十二个鎏金大字,是由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元帅亲笔题写的。辽沈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现为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塔身两侧是长8.8米、高2.4米的花岗岩浮雕群像,表现的是锦州攻坚战和辽西围歼战的战斗场面。
纪念塔北侧4.2米处立有一座纪念碑即辽沈战役革命烈士纪念碑,高2.3米 、宽5.2米,灰白色大理石上镌刻着辽宁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辽沈战役革命烈士纪念碑碑文。
参观完纪念塔继续向北走,便来到辽沈战役纪念馆。
纪念馆参观导览图
纪念馆基本陈列设有序厅、战史馆、支前馆、英烈馆和全景画馆。展线788.92米,展品1471件。
陈列内容突出“决战决胜”主题,全面反映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历史,突出展示辽沈战役胜利进程,并揭示战役胜利的诸多因素及伟大意义。在陈列内容编排上,采用专题式陈列方法,突出主题,把握重点,强化故事线。在总体设计上,根据辽沈战役历史题材,注重把握东北地域特点,吸取运用城市建筑中常见材质中的元素和符号。同时结合每个专题展馆内容,在注重整体风格—致的基础上,充分展示不同的个性和空间布局。
在具体设计上,序厅以艺术手法,营造恢弘大气的展示氛围,揭示“决战决胜”的陈列主题;战史馆突出冷峻凝重,展示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胸怀全局、高瞻远瞩、英明决策的决战历程;支前馆突出朴素热烈,展示人民群众不畏艰险、千里远征、踊跃支前的火热情怀;英烈馆突出崇高静穆,展示人民解放军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气概;全景画馆为国内首创,采用绘画、塑形和现代声光电技术,再现辽沈战役的关键性战役——攻克锦州的战争场景,开创中国博物馆和美术史上的先河。在科技手段运用上,采用多媒体触摸屏查询、三维动画、幻影成像、大屏幕投影等系统,并首次运用多媒体情景剧,以新的视觉手段,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解读辽沈战役历史。
辽沈战役是20世纪中期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第一个战役。
1948年秋,东北解放战争经过三年艰苦奋战,进入战略决战阶段。 9月12日至11月2日在华北人民解放军配合下,东北人民解放军在辽宁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与国民党军进行规模空前的辽沈决战。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解放东北全境。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中国革命形势发展到一个新的转折点,从而加速了中国革命战争胜利的进程。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制定的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举行辽沈战役的战略决策等一系列方针,是取得辽沈战役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东北人民解放军不断发展壮大,英勇奋战,为辽沈战役胜利建立了卓越功勋。东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土地改革、生产支前与爱国民主运动,为辽沈战役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为辽沈战役胜利暨东北解放而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 其功名同山河长在,与日月同辉。
战史馆
1945年8月至1948年8月的三年,是东北解放战争重要时期。东北解放战争经历战略撤退、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三个阶段;东北根据地建设与之相关连,经历初创、基本建成和巩固发展三个时期;东北人民解放军由初期的10余万人,不断壮大,发展到100余万人。东北解放区的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都已超过国民党军,为举行辽沈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的52天,是东北解放战争取得战略决战胜利的决定时期。东北人民解放军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率先在东北战场发起辽沈战役,揭开全国解放战争战略决战三大战役的序幕。经过攻克锦州,和平解放长春;举行辽西会战,围歼国民党军西进兵团;攻占沈阳、营口,解放东北全境三个阶段,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取得辽沈战役的伟大胜利。
支前馆导览图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辽沈战役和东北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胜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东北各级党政机构,积极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全力支援解放战争。东北广大人民在“一切为了前线”的伟大号召下,积极动员起来,努力发展生产,踊跃参军参战,奋勇支援前线。东北解放战争中,东北地区共参军160万人,出动民工313万人,担架20万副,交纳粮食450万吨。百万青年参军上战场,男女老少送公粮、缝军衣、做军鞋、照顾伤病员。百万民工冒着枪林弹雨,架桥铺路,运送物资,抢运伤员,军队打到哪里就支援到哪里。在广阔的东北战场上,呈现了军民团结战斗的壮丽图景,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近几年,在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过程中,经常会看到家长领着孩子参观,并向孩子做讲解。红色教育正在中华大地蓬勃兴起,红色文化已经成为育人的蓝图,润泽学生的生命底色。
英烈馆
“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东北军民紧密团结,并肩战斗,取得了辽沈战役的伟大胜利,创造了可歌可泣的雄伟业绩。历经战争的长期考验和锻炼,人民解放军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严格的纪律和坚强的战斗力。他们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优良作风,不屈不挠,英勇奋战,前仆后继,勇往直前,充分体现了高度的革命热忱和崇高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辽沈战役和东北解放战争中,5万余名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长眠在白山黑水,用鲜血和生命抒写了光辉的历史篇章。他们的英名和功绩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勇前进。
全景画馆
导览图
《攻克锦州》全景画馆是中国第一座全景画馆,是中国美术史上前所未有的艺术巨作,已跻身于世界大型全景画的行列。
全景画馆是博物馆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它将绘画、塑型、声光等多种表现形式融为一体,产生一种“如临其境”的视听效果,真实、形象地再现历史的某一场面。
《攻克锦州》全景画,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段,生动、形象、真实地再现了1948年10月14日辽沈战役的关键性战役——攻克锦州的31小时激战。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英烈们令人回肠荡气的壮举,使观众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显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了使画面更加丰富,《攻克锦州》全景画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人民支前、塔山阻击战等内容组织在画面中,使《攻克锦州》全景画表现了高度的艺术真实性。
由于录制的视频容量太大,不能上传供大家欣赏,是为遗憾!
纪念馆专门设立了朱瑞将军纪念园。朱瑞将军雕像建于1991年11月2日,坐落在辽沈战役纪念塔西侧60米处,占地面积95平方米。由鲁迅美术学院贺中令教授设计。三层踏步的石台阶基座,将炮车碑托起,雄伟地象征着将军指挥人民解放军炮兵部队压倒敌人的气势。将军头像背景大面积窟窿凿痕,内涵将军殉职的意蕴。
碑体背面铭刻着朱瑞将军生平简介,朱瑞将军是东北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1948年在辽沈战役攻打义县战斗中牺牲,是我军在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最高将领。
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在感受东北解放时期的艰苦岁月,追忆先烈的英雄事迹同时,我不禁感慨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岁月静好,我们不能忘却。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首站选择了辽沈战役纪念馆。在参观时,总书记深情缅怀革命先烈,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如今,这份嘱托和期望正在锦州这片热土生根发芽,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勇担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