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博物馆,位于河南省许昌市东城区许都路与智慧大道交叉口的许昌文博馆南区,馆内先后接待观众600余万人次,是一座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宣传、教育及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化博物馆。
许昌博物馆是河南省一座中型博物馆,馆舍以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代文峰塔为依托而建,占地面积2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3000平方米,是一组融南北风格于一体的仿古园林式建筑群。许昌博物馆内收藏有陶瓷、青铜器、钱币、汉画像砖石等重要文物4万多件,有六个基本展厅和一个多功能临时展厅,定期更新特色展览和交流展览。
许昌博物馆是河南省的一座中型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列为“第二批国家二级博物馆”。博物馆的展览包括五个专题:许昌人、夏都之源、许之由来、曹魏许都和许州记忆。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主要游览了曹魏许都,许州记忆展厅,重点参观了几个镇馆之宝。
进入许昌市博物馆,大厅最显眼的位置矗立着一尊巨大的石雕。它像虎又像狮,头颅高昂,巨口大张呈怒吼状,体侧长有一对翅膀,腹下四蹄断裂缺失,隐约可见飒沓急奔的模样。它名为汉代双翼石辟邪,用魁梧的身躯和磅礴的气势,守护东汉开国名将王霸2000年。岁月流转,如今它已成为许昌市博物馆的一件镇馆之宝。
2005年8月15日下午,许昌市襄城县颍阳镇一中校园施工,挖出一尊高大的石兽雕塑,模样“四不像”。当时,看到这尊石兽半埋在土里,嘴部有残缺,两眼圆睁,右侧前腿后部有翅膀形状的花纹。
“当时刚刚下过雨,这尊大型石雕所处的位置是一个大泥坑,旁边很多人围观。我们一眼就辨别出这尊石兽是汉代的石辟邪,大家都很兴奋。”许昌市博物馆保管部主任陈文利说。
“出土时,这件石辟邪的腿、足、尾、头等部位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缺,影响整体完美。我们曾想办法对它进行修复,但效果并不理想。”陈文利说,因为它是用整块青灰石雕琢而成的,若用其他材质修复整体不协调,所以尝试几次后只好放弃。
这件石辟邪2005年出土后,先是从襄城县运到许昌市区,安置在许昌市博物馆旧馆。2011年5月,许昌市博物馆新馆开馆,它被安置在正门大厅最显眼的位置,作为镇馆之宝。
陈文利介绍,这尊双翼石辟邪属于三级文物,单论文物价值,它并不是最稀有珍贵的,但是文物界和市民普遍把它视为许昌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她解释说,这尊双翼石辟邪体形巨大,长230.8厘米,宽101厘米,高202.8厘米,是立体圆雕,用整块青灰石雕琢而成。经文物专家鉴定,它距今约2000年历史,虽然肢体残缺,但气势雄壮,其他文物难以与之比肩,因此享受镇馆之宝的待遇。
守护东汉开国名将2000年
石辟邪是古代神话传说中一种象征祥瑞的神兽。汉代,帝王、贵族生前往往耗费巨资修建陵墓,不仅在墓室内存放丰厚的随葬品,而且在墓室外放置大型神兽镇守门户、御凶辟邪,保佑其灵魂不受干扰和侵袭。
文物专家在反复研究史料和实地考察后,认为这尊双翼石辟邪可能是东汉开国名将王霸墓前的神兽。颍阳镇新杨庄村东北的许南路西侧,原有四大墓冢,据说是王霸及承袭其侯位的两个儿子、一个孙子的墓地,人称四侯冢。这四座汉墓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被夷平。
王霸,字元伯,颍川颍阳(今襄城县)人。他追随东汉光武帝刘秀,助其一统天下、重兴汉室江山,位列著名的云台二十八将,有开国之功。王霸守边20余年,与匈奴、乌桓作战近百次,先后受封为王乡侯、富波侯、向侯、淮陵侯。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王霸因病隐退,病逝后归葬故里。这尊双翼石辟邪则在其后的岁月里守护着王霸墓。
四神柱础,三国魏,青石质,古代建筑构件,1984年冬许昌县张潘乡盆李村出土。
四神柱础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柱础是中国建筑构件的一种,在传统木结构建筑中用以扩大支承面积、防止建筑塌陷,同时起着防潮的作用。柱础在建筑艺术构成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柱础作为中国传统建筑中最基本的构件,因机能上的需求而产生,由于柱础接近人们的视线,往往成为艺术家施展技艺的好地方,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内涵的重要表现部位。
根据古文献关于公元196年“曹操迎献帝黔许”的记载以及《元和郡县志》关于许都古城的描述,结合考古勘探发掘工作结果,该石柱础出土位置应位于汉献帝所居内城的宫殿区范围,似为汉献帝宫殿遗物,其图案内容组合也许折射了幽居于此的汉献帝的一种内心的渴求。
四神柱础平面近方形,边长62.5-63.5厘米,高15.5厘米,青石质。柱础表面以“剔地起突”雕刻手法高浮雕古代四方定位之神即东部方位之神青龙、西部方位之神白虎、南部方位之神朱雀、北部方位之神玄武等四神形象。青龙北行而回首,与南部方位之神朱雀相戏一鱼族;白虎踞地,虎头北回,口衔缠绕在北部方位之神龟身之上的蛇尾;朱雀挺胸振翅,回首张口与东部方位之神青龙追戏一鱼族;玄武伸首东行,龟背之上一蛇盘绕。四神之中,为一直径28厘米的柱櫍,去除周边出露部分尺寸,可以知道其上柱子的直径约为当时的1.2尺,根据汉代柱径与柱高、柱高与其上建筑构成部分的比例规律,推测该柱础所在区域的建筑应属于中等体量的殿堂建筑。
四神柱础画面的雕刻手法与南阳汉画像石的雕刻手法类似,即将图案周边减地后再斫斧,使得画面犹如充满动感的速写。若中间为兔子,则柱櫍可视为太阴即月亮,而该柱础表面的图案就呈现出四神与星象的组合,其文化寓意应为祈求长寿与平安,类似以四神围护中心人物的构图亦见于汉代石刻中,但借柱櫍之圆形设计出吉祥图案的艺术手法的确罕见。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万岁砖,东汉。汉魏许都故城遗址出土
刘协(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即汉献帝,字伯和,又字合。汉灵帝刘宏次子,汉少帝刘辩异母弟,其母灵怀皇后王荣。东汉最后一位皇帝。董卓废黜少帝后,时年九岁的刘协被推上帝位,从此刘协开始了他傀儡皇帝的漫长生涯。刘协登基后,董卓自封为相国,完全控制了中央政权。董卓的军队在洛阳劫掠财物,奸淫妇女,无恶不作。以袁绍为首的关东军,召集各地诸侯联合讨伐董卓,自此正式拉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序幕。
公元192年,王允的美人计得手,董卓被吕布杀死。但是由于王允骄傲自满,加上气量狭小,未能维持住关中的局势。董卓的部下,李傕郭汜等人发动兵变,要求为董卓报仇,杀了王允。从此,汉献帝又沦为到李傕郭汜等人的傀儡。
献帝在弘农之战中,被杨奉、李乐、韩暹等人护送到洛阳,收到消息的曹操,连忙赶来进贡,并诛杀有罪之臣,讨伐叛军。自此,王制节度才开始恢复,刘协拜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
公元199年,随着献帝逐渐长大,献帝不满曹操的大权独揽,不甘心为傀儡。于是暗地里下达衣带诏,令天下义士诛杀曹操。但是一年后,衣带诏事情败露,董承等人都被曹操诛杀。随后的几十年,都是各地军阀混战。
一直到公元220年,魏王曹操去世,曹丕继位。 曹丕就开始逼迫刘协禅让,同年,曹丕在繁阳亭登上受禅坛,接受玉玺,即皇帝位。公元234年,刘协寿终正寝,自此,汉王朝也走向尽头。
东汉画像石。汉代讲究“事死如事生”的厚葬,画像石萌发于西汉昭、宣时期,其以单线阴刻、减地平雕和浮雕等多种手法,承载了丰富的社会内容和神话寓意,成为墓葬的门、阙及四壁等装饰性建筑构石,粗放而犹兼质朴,浑厚却不失灵动,故本质上为祭祀性丧葬艺术。东汉光武帝起家的南阳,素为汉画像之重镇;皖北萧县、晋西离石、苏北徐州及山东、四川、陕北等地亦多出土。
带盖陶尊
东汉绿釉陶钱柜
河南省许昌博物馆收藏的东汉绿釉陶钱柜外观为长方体,底部有四足,长25.8厘米,宽15.7厘米,高18.7厘米,重4.28公斤,通体呈现绿色,充满沧桑感。
许昌博物馆保管部主任陈文利表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金属铸币的国家,聪明的古人设计了钱柜用来储存货币。
兽面纹玉璧
青白玉蝉
2014年许昌市博物馆征集。长6.1cm、宽2.7cm、厚0.8cm。呈片状,中心较厚,边缘稍薄。头和双眼外凸,用几道较粗的阴线雕出头额和翅膀,上腹部用斜阴线刻出“x”形纹,下腹部用横阴线雕出腹节。其阴线多用勾撤法,雕出一面坡的宽阴线线条粗狂、刚劲利落。
七乳禽兽纹铜镜
2010年许昌市文物考古研究管理所拨交。汉代。直径16.3cm、边厚0.7cm。圆形,圆钮,圆钮座。座外有带圆座的8个小乳钉和素宽带纹。两周短斜线纹内为主纹,即带圆座的七乳钉纹与禽兽纹间饰。枝叶纹缘。
所谓“秦砖汉瓦”并不是专指秦朝的砖、汉代的瓦,而是泛指秦汉时期富有特色的画像砖和各种纹饰的瓦当,是华夏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许昌,上迄距今8万至10万年的“许昌人”,一直是华夏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舞台。秦统一六国,以原许国之地置许县,汉承秦制,东汉末年,曹操迎汉献帝都于许昌,并以许昌为核心经营中国北方二十余年,成为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云集,于今历史遗存遍地,成为汉画砖的主要出土地之一。
从陈列的数量及规模看,汉画砖是许昌博物馆的主要藏品之一,其种类和形制大体有三种:竖长条形和长方形的画像空心砖、一砖一画的实心中型画像砖、小型几何纹或鱼纹砖。其内容大致包括:车骑出行、骑射狩猎、珍禽异兽、宫阙楼阁等等,以简明的浮雕、飞动的线条,勾勒出汉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俗等各个方面的景象,犹如一首低沉的音乐、流动的诗歌,回荡在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
徜徉在许昌博物馆内,从青石雕刻的纹饰,到压模烧制的画砖,让人感叹古人的确是发现了一个更经济适用的载体,在那个还没有纸张的年代,可以在一砖的天地内,尽情发挥艺术才华,展现浪漫的想象,凝固历史的瞬间,随手摄取几幅与诸君共飨。
.“上人马食大仓”画像砖。正面画像为浅浮雕兼阳线刻,右侧为阙门和仓楼,阙门下有持戟吏。仓楼旁有常青树,树上栖鸟。左侧为轺车,置华盖,乘两人,前御后乘。轺车上方有题榜“上人马食大仓”。博物馆方面用拓印的方式,让观众更加清楚看到画砖的图案。
.“轺车来访”画像砖。画面左侧为轺车,置华盖,驭乘者一人,空白处有弯曲线条若隐若现或如远山,右侧为双层阙门,门内有头戴长冠之人侧身作挥臂状,似是向门内高呼“客来”,非常有趣。
.“人面门阙画像砖”。居中为人面门阙建筑,左右各一重檐双阙、常青树,画面下部有围栏式花纹和水波纹,似是说明这里是仓储重地。
虬须吏托物双阙画像砖。双阙、双树、双鸟,日月双圆,居中门吏盘膝而坐,虬须毕现,手托一物,座前有长案。以画面逻辑关系看,手托之物若是茶具,可谓自在。
舞蹈俑
彩绘陶俑头
穿越时空
受禅台筑成于东汉延康元年(220年),为汉末三国时魏王曹丕接受汉献帝禅让的地方,位于今河南漯河市。台高20米,长宽约30米。
受禅台是东汉延康元年魏王曹丕接受汉献帝禅让称帝的历史见证地,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受禅台位于河南省许昌市西南17公里的漯河市临颍县繁城镇,为中国唯一的禅让活动纪念地,台高20米,长宽约30米,筑成于东汉延康元年(220年)。是当年魏王曹丕接受汉献帝的禅让,登基称帝的地方。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冬十月,魏王曹丕在繁阳(今繁城)筑灵台,举行受禅大典,接受汉献帝的禅让,代汉立魏,改年号为黄初,是谓魏文帝,见证了,曹魏篡汉历史时刻。从此结束了大汉帝国400年的历史,成就了大汉帝国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传奇。
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魏、蜀、吴三国时代。台上原有大殿等建筑。现仅存高台一座,台分三层,坐北朝南,呈上圆下方状,高约13米,底周长368米,总面积8448平方米。
受禅台前有两碑,即《受禅表》和《公卿将军上尊号奏》。受禅碑也就是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碑高3.70米,宽1.19米,厚0.33米,上刻公卿将军们呈给魏玉曹丕的奏章,力劝以曾代汉,建立魏国之事。受禅表碑高3.70米,宽1.10米,厚0.30米,详细记录了黄初元年(220年)冬十月二十九日,见证了,曹魏篡汉的事实。两碑并列,立于镇内的献帝庙旧址上,碑呈圭形,额有穿,没有华丽的装饰。
受禅大典的盛况,裴松之引《献帝传》注云:“魏王登坛受禅,公卿、列侯、诸将。匈奴单于、四夷朝者数万人陪位。”可见其炫赫隆重。
临颍县繁城镇有一座受禅台。此台是汉魏交替的见证地,三国鼎立的发源地。
汉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冬10月,早有篡汉之心的魏王曹丕,按周易卜卦灵龟算命占吉利方位,寻风水宝地,准备筑坛受禅。 汉代的繁阳亭,北邻颍河古道,是南北交通要道水旱码头,交通方便。这里又多次落过凤凰,走过麒麟,被认为是最好不过的风水宝地。曹丕利用司马懿在这里驻扎的14万部队,筑一大台,以备受禅盛典之用。
此台为夯实结构,筑起后占地面积13亩。按品级为三级台,每级27层台阶,三级共81层台阶通顶端。当时台顶靠北部有宫殿式建筑,楼阁石栏气势磅礴,威武壮观。
汉延康元年10月庚午日,召开大会准备受禅。司马懿卜卦一算,不吉利,即改为次日,即十月辛未(农历十月二十九)寅时(早晨3—5点)。当时台下30多万部队,彩旗招展,锣鼓喧天,在一片欢呼万岁声中,魏王曹丕及公卿将军王侯挟汉献帝步入受禅台台顶,还有请来的匈奴、南单于、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王侯君长前来朝贺,数万人陪位。就在此台,几百年的汉室江山禅让给魏王曹丕。
历代文人墨客前来登台观赏,作诗吟赋。
2001年7月,受禅台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细雨密密地下着。繁城的四月,寒气依旧袭人。
经过时光的剥离,繁城的很多前尘旧事都消失了,但唯有受禅台和三绝碑却抗住了岁月的侵蚀,长成一株不朽的等待。它在等我,来赴一个千年的约会。
一座土台,两座古碑,有着太多的传奇与旧事。那是遥远的220年吧,秋高气爽,阳光和暖,一群峨冠博带、宽袍大袖的人,就是在这儿上演了汉魏时代最为精彩的华章。猎猎风中,曹丕几番推让之后,终于款款登上高台,正式代汉称帝。这一刻,历史长出了枝杈,进入了风云变幻的三国时代……
如今,历史的烟云早已散尽,受禅台只剩下一座巍峨的土丘。但撩开现世的喧嚣,我还是感受到了历史根须在这块土地上的蜿蜒游动。
繁城受禅是中国封建社会一次较有影响的历史事件。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曹魏政权的正式建立,对稳定中原地区的政治形势,恢复东汉末年长期战乱造成的创伤,以及发展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进而统一中国在客观上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受禅碑与受禅台作为汉魏政权“和平过渡”式改朝换代的历史见证,是重要的文物和历史遗迹,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
曹操的书法作品衮雪’
曹操作为汉末五大书法家之一,唯一存世的书法为衮雪二字,是曹操西征张鲁时所书。曹操写完之后,手下大臣说字缺水三点,这样写不对,曹操却说一河流水,岂缺水乎?其实曹操的意思是旁边就是滚滚流淌的河,如果再加上三点水岂不是多此一举。由此可见,曹操是一个很善于借势的人,不然怎么能成为高明的军事战略家呢?衮又是什么意思呢?《周礼》中解释衮为衮免的意思,即古代帝王专用的礼服。
由此可见曹操表面上写的是衮,但实质上就是想写免,揭示了他想统一天下,称王称帝的雄心壮志,也可以说是他的野心吧。而雪字即代表他取得官位的手段是清白圣洁的,算是曹操对自己的一种标榜吧。衮雪二字放在一起表示曹操的内心希望是曹家能够兴旺发达,后代子孙也能够不断的加官进爵,好运就如同雪花一样滚滚而来。
陶井
中国青铜始见于仰韶文化早期和马家窑文化,夏有青铜容器、兵器,商中期已出现铭文和纹饰,商晚期至西周早期则臻于鼎盛。春秋晚期至战国,随着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开始淡化。秦汉时陶器、漆器“飞入寻常百姓家”,铜制容器渐次退出市场。隋唐时则仅限于制作铜镜了。东汉时的青铜制品,品种减少,胎体轻薄,多无纹饰,素面朝天。
人物龙虎画像灰陶灶
2011年征集购买。东汉。高10.5cm、长34cm、宽23.5cm。泥质灰陶,为长方形双眼灶,灶体中空,灶前有拱形灶门,尾部开一圆孔,象征烟囱。灶面有大小两釜,还有鱼和刀,大釜肩部模印“河三”字铭。前壁灶门两侧各有一怀抱幼子的妇女,妇女头上戴帽,身着束身长裙,折腰,踞坐,裙摆线条流畅,五官刻画清晰;灶后壁为虎猪相斗,虎张口鎮目扑向野猪,野猪向后躲避,同时弓背抬爪准备反击;左壁为应龙,龙身呈“S"
陶器猪圈
石辟邪件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2005年襄城县颍阳镇一中出土,许昌市博物馆收藏。残高202.2厘米,长230.8厘米,宽101厘米。系用整块青灰石雕凿而成。瞠目张口,昂首挺胸,颈部有鬣(liè),肩生双翼,背、尾有羽翼。胸、背及臀部肌肉丰满,体魄健壮。整体形象浑厚凝重,如虎似狮,是汉代石雕艺术的精品
这件持盾武士彩绘陶俑头戴凤翅圆顶兜鍪,身穿铠甲,双目圆睁,胸部有两个圆形的护心镜,扶盾牌于身前,双脚与底座相连,通身衣冠紧凑,整体造型比例匀称自然,保存完好。其挺胸屹立,造型健美,栩栩如生,表现出刚强、剽悍的形象特征
铜蒺藜
清三镶青白玉木如意
许昌博物馆收藏的这件三镶青白玉木如意为清代所制。它高12.5厘米,长49厘米,宽12厘米。这件如意玉质白中透青,光洁细润,首、中、尾部分别雕有花、鸟等图案。这件如意木质贵重,器形端庄规整,玉质莹润光洁。无论是雕琢、纹饰还是题材,它都透着恭敬吉祥,是件难得的珍品。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个八字成语人们耳熟能详,常用来比喻做事各有各的一套办法。那么,“八仙”指的是哪八仙?他们又有什么特点呢?
河南省许昌博物馆三楼陈列着一套明代铜八仙,跟随记者的脚步来一起欣赏一下这组文物,顺便了解一下关于“八仙”的故事吧!
明代铜八仙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许昌博物馆展出的明代铜八仙虽为铜铸,但却呈铁黑色,高22厘米—23.7厘米。八位仙人身高相近,皆立于等高的太湖石状铜座上,衣带飘飘,手持各种法宝,呈现出神仙特有的韵致与洒脱。
何仙姑肩扛长柄单瓣荷花侧身立于座上,面带微笑向左前侧视,长袖、长裙及长带随风飘动。曹国舅单脚斜身立于座上,手持阴阳板,宽袖随势而动。李铁拐(铁拐李)赤脚,单脚立于座边沿,敞胸,右手半举宝葫芦,左手自然下垂握拐杖夹于左腋下。钟离权(汉钟离)双脚立于座上,袒胸露肚,左手自然下垂隐于宽袖中,右手平举持一掌扇,衣袖、胡须随风飘动。韩湘子单脚立于座上,面露微笑,双手握笛作吹状。蓝采和单脚立于座上,右手半举花篮,左手自然放于抬起的左膝上,神情自若。张果老双脚立于座上,右臂与前身夹着道筒,左手向前下垂,胡须自然飘动,衣摆、宽袖随势而动。吕洞宾双脚立于座上,身背宝剑,双手握拂尘,胡须浓密,宽袖、衣摆随风而动。
“这套铜八仙造型栩栩如生,衣褶线条流畅,姿态不同,表情各异,显示出神仙那种悠闲自得不同凡人的独特表情。”许昌博物馆保管部主任陈文利说。
八仙的“定型”,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这套明代铜八仙塑造的是道教的八个神仙。陈文利说,八仙的产生与定型,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是以民间传说为基础逐步形成的。
民间流传的“八仙”有多个“版本”。所谓的“淮南八仙”是指汉淮南王刘安的八个门客,他们都是《淮南子》的作者。晋代的“蜀中八仙”是指均于蜀得道成仙者。唐代的“酒中八仙”皆喜好饮酒赋诗,杜甫曾作《饮中八仙歌》一诗传颂此事。
今天人们熟知的道教八仙是指李铁拐(铁拐李)、何仙姑、张果老、钟离权(汉钟离)、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吕洞宾。许昌博物馆展出的明代铜八仙刻画的便是这八个神仙。
八仙故事多见于唐、宋、元、明文人的记载。元杂剧里更有他们的形象,但姓名尚不固定。宋、元以来,人们不断地将民间的种种传说加到八仙身上,使八仙的故事越来越丰富、离奇,几乎成了人们心目中神仙的代表。明清时期出现了多种以八仙故事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在明代吴元泰《八仙出处东游记传》里,才确定为以上八仙。
八仙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寄托人们的美好愿望
“道教八仙是神仙中的散仙,民间传说中有许多关于他们的故事,以‘八仙庆寿’‘八仙过海’流传最广,并常作为文艺作品及雕刻品、器物装饰画等的题材。”陈文利说。
以道教八仙作为装饰及雕刻品等题材最盛期为明清时期。到了明嘉靖、万历皇帝时更加推崇道教,希望自己长生不老,因此作为道教神仙代表的八仙遂成为器物装饰画面的题材。如明正统青花八仙罐、明末象牙雕刻八仙过海套笔等。到了清代,以八仙及其所持法宝代表八仙的暗八仙纹饰就成为清代瓷器常见的装饰纹样,也成为道教文化的代表性纹饰。如清中期象牙组雕八仙、乾隆粉彩暗八仙纹盖碗、乾隆斗彩八仙盘、光绪珊瑚地粉彩八仙碗等,特别是以瓷器为载体的八仙及暗八仙纹饰最多。
在历史上,八仙之中的一部分确有其人。如汉代钟离权、唐末吕洞宾都是著名的道士,韩湘子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侄孙。有的则是虚无缥缈的仙人。他们虽诞生于不同的时代,但各自的身世经历都充满了离奇的神话色彩。他们的身世经历及其所具有的神奇力量和长生不老的特性,迎合了社会各阶层人们的心理需求,满足了全民喜庆娱乐的社会需要。八仙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男女老幼、富贵贫贱……社会各色人等均可在八仙中找到自己亲近的“知音”。
吴道子,名道玄,字道子,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人。他是盛唐时期的杰出画家,擅长画佛教人物、山水画,在画史上久负盛名,有“百氏画圣”之称,被民间画工奉为“祖师”。吴道子少年时孤苦穷困,曾学书于张旭、贺知章,后发愤改攻绘画,渐渐掌握了绘画的妙法。他是唐代杰出的画家,以其超凡的绘画技艺被后世尊称为“画圣”。他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力,使他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吴道子擅长壁画,曾在长安和洛阳的寺院里画有300多幅壁画,其作品以人物笔势圆转、衣带飘举而著称,世称“吴带当风”。他的画尤其注重线条变化,立体感强,风格奔放,开后世写意画先河,对后世影响很大。
“吴带当风”是对吴道子人河物画风格的概述。他在用笔技法上创造了一种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的“莼菜条”式的描法,加强了描摹对象的份量感和立体感。他突出了人体曲线和自然的结合,这种画风在后来的西方也有一定的影响。所画人物、衣袖、飘带,具有迎风起舞的动势,故有“吴带当风”之称。后人亦以之称美其高超画技与飘逸的风格。
与关羽有关的碑刻拓片
这件青石观音造像雕刻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道教造像
早期“佛堂有像,道堂无像”,道教供奉神像大约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有说北魏太武时“刻天尊及诸仙像而供养焉”。宋元时道教造像已出现非常生动的形象,如晋祠的侍女、晋城玉皇庙的二十八宿。明清以后则工丽有余而气魄不足、过于细腻而有失传神。此造像宽袍大袖、衣纹简洁,刀法粗犷、施彩素雅,无论艺术手法还是工艺技巧,可谓宋风扑面。
青花瓷瓶
北宋钧瓷碗,许昌县蒋李集镇邢庄村出土。有禹州在,许昌博物馆如不摆上一两件宋钧,要么就是不厚道,要么就是没本事了。北宋五大官窑,汝、钧难分伯仲。相较于康乾盛世之“农家乐”,唯觉大宋之极简艺术哲学永恒。如让婴儿抓周,我想他会抓粉彩。
年代:南宋(1127~1279)类别:瓷器质地:瓷,尺寸:通高85厘米,口径10.5厘米,底径11.5厘米。
瓶体修长,直牙母口,圈足稍外撇。瓶身自上而下帖塑日、云、龙、凤、狗、鹿、道土和12握锏俑及1伏俑等。盖呈锥式盔状,顶部立一曲腿仙鹤,下为俯莲托座。通体施青白釉。1986年在襄城县征集,现藏许昌博物馆。
场景速写
1988年原许昌市文化馆拨交。金代。高40cm、足径15.5cm。莲花口,细长颈,天球腹,腹下为亚腰形喇叭足。
通体施白釉,除圈足部分伤釉外,其余油质光亮。线条彩和流畅,是扒村窑的精品.
精美的瓷枕。宋代的憨态可掬、怡然自得的白地黑花仕女瓷枕;金代的酱釉黑彩卧虎形瓷枕,这两件瓷枕产地都是禹州扒村窑
金代虎形枕
这件虎形枕产于禹州扒村窑,是1986年原许昌市文化馆移交到许昌博物馆的。该虎形枕虎背部制作成椭圆平面为枕面,虎身为褐色,涂以黑色花纹,虎口獠牙微露,长长的虎尾随枕底弧线自然弯曲,盘于枕前,耳、眼、嘴以白釉为底,用黑彩绘制。通身饰以黑色蔓草纹虎皮,造型生动逼真,纹饰线条流畅。
仕女瓷枕
人物眉清目秀,像一位仕女,呈侧卧姿,给人以自然恬静、雅致高洁的艺术感染力。
栩栩如生的表情,潇洒拂动的衣衫,飘逸的祥云和荷花,诉说着一个个佛的故事。在许昌博物馆三楼“许州记忆”展厅,陈展着一件个头儿庞大的巨型石质佛幢。借着灯光细观幢身,人们会惊讶地发现,上面密密麻麻地雕刻着整整1000尊佛像。
这尊八棱千佛幢,采用了佛教独特的八棱形经幢形式,多面镌刻,是研究许昌当时的宗教信仰、佛教史与石刻艺术的重要实物例证。走进许昌博物馆,为您讲述千佛“沉睡”千年的故事
1经幢的起源与佛教有关吗?
在许昌博物馆三楼展厅里,一眼就看到了八棱千佛幢。这尊八棱千佛幢,高1.98米,宽0.9米,为等边八角形,每面主体部分以平面剔地浮雕镌凿125个佛龛,每龛一佛,共计千佛。
借助灯光细细观察,发现佛像均结珈趺坐于仰莲式须弥座上,手作禅定印。佛像的形体分为两种:一种为高发髻,方圆脸、直鼻、方口、闭目、短颌、双耳垂肩,佩戴有项圈,表情肃穆端庄、文静慈祥;一种为螺髻,长方脸、高鼻、深眉、高眉脊,无项圈,面带微笑,表情喜悦。
说起这尊千佛幢的来历,许昌博物馆保管部主任陈文利说:“这可是在咱许昌市区发现的‘宝贝’。”
1987年春,位于许昌市八一路的微型电机厂基建施工时,工人从地下1米深的土层里发现了一尊巨型石雕。文物专家闻讯赶到现场,小心翼翼地将它发掘出来,并妥善运回许昌博物馆。
“从八棱千佛幢硕大的八面体幢身和雕刻丰富的幢盖,不难看出其应属某一寺庙的标志性建筑。”陈文利说,石幢是古代祠庙中刻有经文﹑图像或题名的石柱。下有座,上有盖,状如塔。“幢”字的基本含义有二:一是古代原指支撑帐幕、伞盖、旌旗的木杆,后借指帐幕之类;二是刻有佛号或经咒的石柱,称石幢或经幢。
由此可见,石幢的外形为柱体,来源于古代的旌幢。然而,后来所谓的石幢,常见于寺庙之中,上刻经文、图像或题名,从其表达的内容和文化意义而言,此类石幢的起源的确与佛教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在佛家经典之中,经幢有祈福镇魔之效,因此在中国古代,人们建造了大量的石质经幢,留存至今的经幢多存于古寺之中
2千佛幢上都有哪些佛教故事?
“这尊八棱千佛幢最珍贵的部分是八棱千佛幢的天盖。”陈文利说,它八个立面中,一面刻字,但已风化残缺,难以辨认,其余各面的6组佛像和佛教故事画像,分别为羯摩会议图、坐像游说传经图、三世佛、十大弟子仁果图、迎佛护法图、十六罗汉图,虽有部分残缺,但仍能反映出那个时期佛教的繁荣盛况。
在束腰仰覆莲座上,雕佛像三尊。二弟子合掌立于三佛之间,佛座左右各有一菩萨侧身面内而立。“这个图像反映了一段经典的佛教典故。”陈文利说,三世佛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崇拜对象,按空间分为横三世佛和按时间分的竖三世佛。横三世佛指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中央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佛;竖三世佛指过去佛迦叶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和未来佛弥勒佛。此三世佛代表的是时间观念上的竖三世佛。
文殊、普贤护法图在十方三世佛的两边,各刻一幅菩萨听法护法图。靠近十方佛一侧为文殊菩萨护法图,图中刻人物十三身,文殊菩萨骑狮居中,其前后左右有供养菩萨和天女、力士等簇拥前行,或执佛幡、或执莲枝、或执莲蕾、或捧供物,侧身面右而立。与之相对应的三世佛右侧,刻普贤骑象护法图,普贤菩萨结跏趺坐于象背上,身着菩萨装,项饰璎珞,帔帛绕肘外飘,手施禅定印。其周围刻供养菩萨、牵象胡人及天王力士12人,或执佛幡、或执莲枝、或执金刚杵、或捧供物,侧身面左而立。由此可见,此两幅浮雕的内容当与前述两幅即三世佛和十方佛有关,反映了释迦佛说法时,其胁侍菩萨文殊、普贤率众天人护法神现场护法的场景。
在三世佛的左侧,刻佛龛两排,每排5龛,共10龛。龛内各雕刻佛像一尊,造型与三世佛相似,有人认为这是“十大弟子仁果图”,即释迦牟尼十大弟子舍利弗、目犍连、须菩提、阿难陀、优波离、阿那律、大迦叶、富楼那、摩诃迦旃延、罗睺罗。许昌博物馆馆长张松利经过进一步研究认为,虽然10个弟子一直跟随释迦牟尼传道,然而他们并没有成佛,在造像中也都是以比丘形象出现,因此,这10龛佛像应为十方佛,代表了佛教的空间概念。十方即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上、下十个方向,指整个宇宙。
十六罗汉图在文殊菩萨护法图的左边,罗汉分作两排,每排8人,均着交领袈裟,面相丰润饱满,眉清目秀,有圆形头光。双手拢于胸前端坐于祥云之上,恬静自得。
3八棱千佛幢是北齐时期雕造的吗?
“现存这尊八棱千佛幢实为残件,仅有幢身和天盖两部分,底座已失。”陈文利说,关于寻找八棱千佛幢的底座,还有一个小插曲。
八棱千佛幢是在八一路微型电机厂建造临街家属楼时发现的,当时没有找到底座。后来,宇华名郡小区整体开发时,就有热心群众爆料:“底座就在八棱千佛幢出土现场的附近。”文物部门在宇华名郡小区基建过程中,一直寻找着底座,但却未果,这也成为文物工作者们的遗憾。
“这么精美的雕刻艺术,出自哪朝工匠之手?”陈文利翻开档案薄,看到年代鉴定意见一栏显示:“1990年4月10日,河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宋代”“2003年9月2日,河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北齐”。
据悉,关于该佛幢的雕造年代多年来一直存在认识上的分歧,还有部分文物界人士认为它是北周或者晚唐五代时期雕造的。
1994年《中原文物》第3期发表许昌博物馆原副馆长黄留春撰写的《许昌北周塔式八棱千佛幢》一文,对该幢的出土情况和雕刻内容以及雕刻年代进行了介绍,认为该幢雕造于北周时期。据黄留春考证,在唐代以前,中国佛教仅有十六罗汉,玄奘法师译《法注记》之后,才开始出现十八罗汉,进而为五百罗汉,说明八棱千佛幢为唐代以前的遗物,又鉴于我国南北朝盛行佛教的史实和其石刻的刀法特点等,推断该佛幢为北周时代遗物。
后来,在张松莉、田鸣撰写的《许昌八棱千佛幢时代考》一文中,论证了八棱千佛幢主体是以千佛题材为主。千佛题材流行时间较长,从南北朝直至明清的石窟中均有雕造。然而,维摩诘变相则多流行于隋唐五代以前,宋代以后则很少出现。文殊普贤护法在唐宋时期的壁画中多有表现,而十六罗汉则流行于晚唐及五代时期。因此,张松莉、田鸣认为,许昌八棱千佛幢当为五代时期雕造。
尽管这尊八棱千佛幢的雕造年代存在争议,但其宏伟而壮观的造型和细腻的雕刻手法,是现存千佛造像幢中最精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