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深度游(一)桥梁之美|看这一系列就足够

作者:做一个幸福的人 显示图片

颐和园里的桥共计有56座,这些桥有的是清朝传承下来的古董桥,而有些则是建国后修建的,风格各异,值得漫游品味,每一座桥,都能作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经典。这里介绍几处最出名的桥。

十七孔桥横跨在东堤廓如亭和昆明湖中的南湖岛之间,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桥长150米,宽8米,有17个券洞,是园内最大、最长的一座桥梁。桥两侧有白玉石雕成的栏杆,在石栏之间的128根望柱,桥栏的望柱上共雕有神态各异、大小不同的石狮544只,可与著名的卢沟桥石狮媲美。桥的两头各有两只石刻异兽俗称“靠山龙”,形象威猛,极为生动。桥中心券洞南侧有石额“修凌波”,楹联曰“烟景学潇湘细雨轻航暮屿,晴光总明圣软风新柳春堤”。北侧有石额“灵鼍偃月”,楹联曰“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波回兰桨影翻明月照还望”。









绣漪桥,园中最高的桥,位于颐和园南边的如意门,连着昆明湖和玉河,是东、西堤的分界点。这座高拱起的石桥,是园中最高的桥,高9米,两侧各有青石台阶43阶,且桥正中的雕栏上还镌刻有乾隆手书的匾额和对联。当年帝后往返于昆明湖,此桥正是必经之路。从乾隆时期至清朝末年,凡是从城内进入昆明湖的龙舟或是从昆明湖返回紫禁城的御船,都从此桥下通过。为满足能行驶大船的要求,建成了高拱形单孔桥的形式,俗称“罗锅桥”。





西堤六桥,自南向北依次为:柳桥、练桥、镜桥、玉带桥:豳风桥、界湖桥。



柳桥,桥名取自唐代诗人杜甫“柳桥晴有絮”的诗句。柳桥是一座五孔石桥,桥上,有座八柱、四角重檐的亭子,为重檐歇山元宝脊,与近旁的依依杨柳构成了一幅诗意盎然的画面。柳桥始建于乾隆年间,原名界湖桥,咸丰十年(1860年)桥亭被毁,光绪时重修并易名柳桥。




练桥:取自南朝诗人谢朓的诗,“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在一孔桥洞之上是一座四柱、重檐攒尖顶的方形亭。伫立于桥上,四顾远眺,那清澈的湖水洁净如白练,环湖的景致皆可尽收眼底。练桥位于镜桥南面,始建于乾隆年间,咸丰十年(1860年)桥亭被毁,光绪时重修。




镜桥,桥名取自唐代诗人李白“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诗句。乾隆也有诗曰:“若道湖光宛是镜,阿谁不是镜中人”。咸丰十年(1860年)桥亭被毁,光绪时重修。1950年拆除倾危的桥亭,1953年重建。镜桥为一平两坡式,桥下一方形桥孔,桥亭八角重檐圆顶。




玉带桥,是西堤六桥中唯一的高拱石桥,俗称“驼背桥”。桥身用汉白玉和青石砌成,高约8.7米,有60根望柱、62块栏板,单侧有38级台阶。玉带桥的桥体拱高而薄,形若玉带,弧形的线条十分流畅。洁白的桥栏望柱上,雕有各式向云中飞翔的仙鹤,形象生动,反映了雕刻工匠的艺术水平。东立面正中栏板上镌刻乾隆爷的御笔石额“玉带桥”。桥的两侧各有楹联一幅东侧:
螺黛一痕平铺明月镜,
虹光百尺横映水晶帘。
西侧:
地到瀛洲星河天上近,
景分蓬岛宫阙水边多。
这座桥是当年乾隆帝从昆明湖乘船到玉泉山的通道。






豳风桥,桥名取自《诗经》中《豳风·七月》这篇,诗中所描绘的劳动场景,有重视农桑之意。它曾叫桑苎(zhu,四声,是一种植物)桥,后因避开咸丰皇帝的名讳而沿用桑苎的原意,改作豳风。是中间方形洞,两边拱形洞。且桥上的亭子呈重檐庑殿顶,外加一个僧帽型宝鼎,很是精致。始建于乾隆年间,咸丰十年(1860年)桥亭被毁,光绪时重修。







界湖桥,顾名思义是连接两湖之间的界桥,它连着昆明湖和后湖,是一座三孔平桥。界湖桥位于西堤北端,始建于乾隆年间,桥上原有桥亭一座,却在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京城时惨遭烧毁,至今没有恢复。清漪园时西堤南端之桥名界湖桥,西堤北端之桥名柳桥,光绪十二年修建颐和园时,互易了两桥的名称。界湖桥作为西堤上的最后一座桥梁,标志着从绣漪桥开始,经过一系列桥梁后最终到达西堤的终点。



“一景三桥”桥中桥之美:界湖桥、半壁桥、林彪桥。


荇桥,是颐和园里20多座古桥中的一座经典园林古桥。荇桥的名字出自“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诗经·关雎》,传诵已久。而这座桥取名“荇桥”,正是从《诗经》而来。桥上斗拱两边的汉白玉石狮,活灵活现,神态逼真,在众多桥中独树一帜。荇(xing(幸)四声)桥位于石舫北侧,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是一座三孔石桥。桥以水中荇藻命名,东西向跨越在万字河上。桥亭面阔3间,重檐攒尖方顶。花岗岩石桥基,亭柱下脚各有石狮2个。桥两端各有一座4柱3楼冲天牌楼。东牌楼题额:蔚翠、霏香,西牌楼题额:烟屿、云岩。牌楼为1992年11月复建。




半壁桥,位于后溪河上,南北方向横亘,因其桥洞呈半圆形而得名,也被称作“半璧桥”,主要是因为其桥洞半圆而得名,风平水静时,半圆形的桥拱与水面的倒影拼合成一个圆,犹如一块玉
壁,非常漂亮。半壁桥始建于乾隆时期,桥拱高大,桥下可以通行皇帝的画舫,是通往万寿山西部的必经之道。


在文革时期,林彪曾在此疗养,由于身体原因,特别修建了一座平缓的石桥以便车辆通行,这座桥后来被称为“林彪桥”或“林帅桥”。


这两座桥相距不足十米,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




下面这张绝佳机位拍摄的照片,充分展现了园林中的桥中桥之美:林彪桥、半壁桥、界湖桥。


知春亭平桥位于文昌阁旁边,连接东堤和知春亭岛。
光绪十九年(1893年)重建知春亭时为方便慈禧上岛游览,特意在亭的东面添建了一座平桥,使原来的湖心小岛与湖的东岸相连。现存平桥东西向坐落,建筑面积104.84平方米,高2.55米,桥下7孔,花岗石桥墩,桥上一平两坡,两侧22块栏板,24个望柱,涂深红色的油漆,桥西云步踏垛二步。



三孔桥,位于后溪河中部,北面是北宫门,南面是“慈福”牌楼,两侧是苏州街(买卖街)的商铺。


七曲桥位于万字河北端,为朱红木栏石桥,桥面上铺木板,由于桥面七折,故称宛转桥,俗名七曲桥。曲折形平桥为园林所特有,有三曲、五曲乃至九曲,曲折数字为单数,大多架设在园林水池之上,赏景增意境的作用远远大于使用功能,左弯右拐,迂回延伸,与亭台阁榭相连接,同假山荷池相辉映。




金水桥位于排云殿建筑群第一进院落,于1886年慈禧太后修建。金水桥是当年大臣们给慈禧祝寿行礼的分界线,桥以北是一品大臣行礼的地方,以南是二品大臣行礼的地方,而三品以下的文武百官只能跪在排云门外。汉白玉的金水桥砌于方形荷池之上,既满足了建筑景观的搭配,同时金水桥和铜缸有相同的建筑防火的实际用途,是实用和审美的结合体。





三孔旱桥位于长廊东边的起始点邀月门的北侧,架在养云轩东院墙和扬仁风水池西边的假山之间,是两个院落之间的陆路连接。
三孔天桥始建于乾隆朝的清漪园时期,当时的桥身形态和现在基本相同。东端桥头处有一座钟形门,其形制同养云轩的西式钟形门类似。
清漪园时期,天桥的东侧为乾隆帝寝宫乐安和,西侧为后妃寝宫,天桥的存在就是为了便于乾隆帝进出后妃居所,由于天桥与后妃居所围墙等高,为了确保私密,自然要在桥的另一端设门,这就是钟形门存在的意义。
三孔天桥因其为虎皮石砌筑故在咸丰十年的火劫中得以幸存,钟形门主体结构未被损坏。光绪年间重建时三孔天桥东端拆除了钟形门和平台,桥东端改由山石踏跺登桥,西端通过随墙门实现出入。


养云轩前葫芦河上小石桥长10米,宽3米,桥堍(tu)外宽4.5米,为汉白玉单孔拱桥,建桥材料和三孔天桥相同,桥体两侧也是花岗岩石块堆砌的虎皮墙,南北向坐落,桥面东、西各立五块汉白玉栏板做桥栏,桥头有抱鼓。
石桥下的小河名葫芦河,由于形似葫芦而得名,石桥正位于葫芦河的束腰处。葫芦河西侧尖窄,为葫芦嘴;东侧阔圆,为葫芦肚。
这条葫芦河除了具有点景的作用外,其更重要的作用是通过巧妙设计,可使前山的雨水汇集于此,在流入昆明湖前实现了沉淀过滤,避免了汇水直接排放到昆明湖中形成淤泥沉积。
北京虽身处华北平原,但整个地区呈现西面高东面低的微小差异,东西两端差高度差为三十米左右。万寿山也保留了这一特点:西高东低。养云轩恰巧在前山最东端,也就是前山最低处,在这里人工开凿葫芦河,最大效率地实现了蓄水沉淀的功能。




知鱼桥位于谐趣园内东南水面处,是一座桥身贴近水面的七孔石梁桥,建于清乾隆年间。桥北端有一座石牌楼,东北面御题“知鱼桥”。
桥长26米,宽2.2米,呈笔直细长形,贴近水面,易于观鱼。桥端不设台阶,桥面和河岸无缝衔接,桥路相连。桥面分六段,每段由三块条石纵向并排铺设。桥两侧有十八对青石刻方望柱及镂空矮护栏。桥面条石拼接处的对应位置有石砌桥墩六个,长方形,因此处园中园水势平缓迂回,桥墩不存在迎水面,不设分水尖。




引镜桥位于引镜轩东侧,桥下小溪与荷花池相连,构成了优美的园林景观,为谐趣园增添了独特的景致与韵味。
引镜桥的名字跟西堤的镜桥一样,来源于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引镜桥为石平桥,桥长约7米,宽约2.5米,栏板柱高约0.9米。嘉庆时期洗秋至引镜轩之间也是有游廊连接的,至光绪朝为了便于慈禧的游船通过,便拆除此段游廊,改建成活动木板式平桥。
后来经过多次修缮改为石桥。在桥的北边有一棵歪脖大柳树,身子探向湖中。


谐趣园里有两座半步桥,两座桥的形制相同。
一座位于的西北侧的瞩新楼前,它架于后溪河水进入谐趣园的溪流之上,建于嘉庆年间。
小桥长度两米左右,所以称之为“半步桥”。由三块儿石板组成,桥两侧有低矮的铁栏杆,望柱是细长的石鼓型,为后加装。此处为谐趣园西北方向的另一个入水口。


另一座位于东北侧的小有天亭和兰亭之间。


位于德和园大戏楼西夹道尽头,始建于光绪年间(1886年)。
该桥的桥面呈封闭廊道。通过该廊道将大戏楼与慈禧的居所乐寿堂相连接,做为慈禧的专用通道。



清华轩正殿前的放生池上南北向坐落着一座单孔拱桥,汉白玉桥体,花岗岩桥基,拱顶有蚣蝮,云头望柱,瓶(平)安如意雕空心栏板,水池周围均有与桥栏相同质地的护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