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 仙都景区坐落于 丽水 市 缙云 县城东仙都乡境内,自隋代起闻名于世。景区由鼎湖峰、小 赤壁 、仙都观、倪翁洞、朱潭山等五个子景区组成,计有72奇峰,18处名胜古迹,分布于东西约10公里的好溪两岸,是一处以峰岩奇绝、山水神秀为特色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曾被评为 中国 十大休闲胜地,其中鼎湖峰是 缙云 仙都景区核心景点。2019年12月, 缙云 仙都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丽水市缙云县仙都,仙都景区距离 缙云 站大约7公里,民间相传在唐代天宝那间有漫天的五彩缤纷云彩回旋在此,山谷有乐,山上增辉。玄宗皇上闻后惊叹“这是仙人荟萃之都”,并亲自书写“仙都”。盛名由此而来。
仙都美景,仙在天然,是大自然的馈赠,是丽水缙云人与山水为伴,呵护备至,才有今天的拥有。奇峰异石,俊俏神韵,秀水之灵百感思绪。
5个景区均分布于练溪两岸,彼此都很近,最近是小赤壁 、最远是朱潭山,其中仙都观和小赤壁紧挨着,此外还有一个芙蓉峡单独收费。芙蓉峡我们没有去,我们住的民宿就在小赤壁,老板娘6:30把我们送到朱潭山,然后我们一路往外走,朱潭山--鼎湖峰--倪翁洞--仙都观--
仙都自古以来天下名人驻足,晦翁岩高耸溪边,悬崖碧潭,环境清幽,宛如人间仙境,主要景点有姑妇岩、九曲练溪、小赤壁,大肚岩、倪翁洞、鼎湖峰、朱谭山、轩辕皇帝祠、仙堤,游玩路线超级简单,一条好溪沿途5个景区,随意顺序游玩,内部交通换乘非常便捷。
宋代理学家朱熹常憩于此,故岩名晦翁岩,潭名朱潭。站在仙堤上,遥望鼎湖峰,可以欣赏到奇峰、秀山、松涛、柳园、小桥、流水于一体的仙都第一美景,是摄像、摄影的最佳之处,2009年被评为“浙江省婚纱摄影首选景点”,1983年春天,一位叫做吴品禾的摄影师在仙都拍摄了一张照片,名为《仙境》。之后这张照片参加国内外摄影大赛屡获大奖,也因此让仙都火爆全国、名扬世界。
虽然名字里带“山”,但朱潭山的游览重点却不是“山”,这里是鼎湖峰的从溪边看过去,不远处的鼎湖峰直插云霄,水面映出它的倒影,老农牵着牛慢慢走过石板桥,这里如诗如画的风光就是仙都景区的精华,也是不少摄影爱好者争相拍摄的经典画面。
这里的清晨似仙境一般,如果你们想要拍出云雾缭绕的朱潭山“赶牛图”,记得一定要赶早。
我们真是好运,刚到这里,就看到点烟饼造景,偶遇东北一个摄影图拍老农牵牛,
我们看到朱潭山一夜爆红的场景,跟着蹭拍一组,好爽啊
一对夫妻一前一后,你牵着黄牛我挑着担,戴着斗笠慢悠悠地往前走,缭绕的雾气挡住了后面的山峰,颇有意境。
经典的画面,多年太熟悉的这一景致,前面是古朴的小桥,远景是高耸的鼎湖峰,桥上走着大哥、大嫂、黄牛,水面如镜,倒影映衬,好一幅水乡风光画。
无论晴朗还是雨天,无论朝霞满天还是夕阳西下,只要是我跟你,走在仙堤上,住在仙都里,就够了。
老农牵牛换景
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朱熹曾在仙都讲学,闲暇时常到这里散步,或者在碧潭里泛舟。后人因此将清潭命名为朱潭,将潭水边的山命名为朱潭山。
朱潭山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和丰富的旅游设施吸引了众多游客,是集旅游、摄影及文化探索的绝佳之地。
清晨只见练溪两岸绿树草滩,江雾弥漫,农夫黄牛,春意盎然,远眺北面晦翁岩,山岩倒影水中,如诗如画。从西侧稻田中往晦翁岩望去,梦幻山峦,仙气缥缈 ,绿野仙踪,好一派明媚春光,充满诗情画意,令人陶醉。
一入景区,一眼就看到远处的鼎湖峰。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里美丽的风景,清晨好溪上有雾,此景犹如仙境。
好溪远看好似一条长龙蜿蜒盘旋在碧水上,山水飘逸、云雾缭绕。
沿小溪前行,巨大的绿树掩盖着小道板堰矴步桥,横跨好溪,东西走向,为75孔低水位单梁凝灰岩石板桥梁。
“板堰桥”,很长,很窄。
走在桥上,脚下水花涛涛,两边风光旖旎。朱潭山的这座桥很有名哦,名叫“百岁桥”,听旁边的导游说走过去能活100岁,再走回来又能活100岁啦 ,也是很多影片的取景地哦。
桥两侧的水面,一动一静,静者如明镜,动者如奔马。
板堰丁步桥往朱潭山有鹅卵石长堤,杨柳婆娑,长桥横亘,堤上望峰亭,是游客拍摄鼎湖峰倒影的最佳位置;堤外朱潭,是仙都水上乐园。引无数恋人牵手拍摄婚纱照,让鼎湖峰、好溪水、练金桥见证天长地久的真爱,浪漫多情的长堤成为天下有情人的鹊桥,故名仙堤。
《仙剑奇侠传1》《绝代双骄》《杨门女将之女儿当自强》《仙剑奇侠传3》《轩辕剑》《宫锁连城》《古剑奇谭》《道士下山》《锦绣未央》等影视剧在此拍摄
远处是公路桥–—— 友谊 大桥。
望峰亭。仙堤上滨临朱潭的四角单檐攒尖顶小亭,名望峰亭。驻足小亭南望,朱潭澄碧,长桥卧水,农夫耕牧绿野,飞鸟翱翔蓝天,鼎湖峰伟岸挺立,水中倒影婀娜多姿,是世人公认的鼎湖胜境最佳拍摄点之一,故而名之。遗憾我们没有过去,下图是网络照片
东北摄影团结束了老农牵牛的拍摄,我们也结束了朱潭山的游览,7:40找了一家民宿吃早饭后,8:15从花园岙到鼎湖峰景区
朱潭山与板堰村隔溪相望,中间以板堰桥相连。我们过桥过花园岙到仙都鼎湖峰,仙都鼎湖峰与朱潭山之间有一座花园岙
花园岙里有一片花海,正逢换季,油菜花刚种下。
刚才老农牵牛的牛正在路边吃草
路边可以到好溪,景色不错
好溪平静如镜
光线逆光倒影成双
太阳还在云端旖旎,几缕柔和的日光,轻轻的抚摸着大地,唤醒了一片睡中的景致,
鼎湖峰是缙云仙都的核心,峰高 170.8 米,顶部面积为710 平方米,底部面积为 2468 平方米,堪称“天下第一峰。
8:46进鼎湖峰景区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就是这般让人惊叹,顺着溪边的小路慢悠悠地朝着鼎湖峰方向走去,眼前所看到的景色如诗如画,给人一种误入世外 桃源 的感觉。
仰峰洲位于鼎湖峰对岸,是练金溪西岸的一个沙滩 。滩上绿树从生,苍松如带。松涛水声,声声入耳,是鼎湖峰的一道天然屏障,现为进入仙都主景点的中心入口处。走进仰峰洲,穿过松林,可望见如帆如柱的的鼎湖峰。
是仰望鼎湖峰的最佳位置,故名仰峰洲。青山碧水环绕,灵秀气韵深藏,四时阴晴雨雪,景观变化万千。枫杨葱郁,松树成林;碧桃繁茂,腊梅成海;鲜花遍地,绿草如茵,恰似绿野仙踪,是影视剧组心仪之地。
境内有过溪的渡口,古称仙都渡,后建登仙桥。
登仙桥:用简单的石料筑成,长长如线,低低平水,仅单人可行。每到春汛水足,水没桥面,阻人过往。平日流水横激,水声潺潺,此时过溪,有惊无险。当代园林之父上海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认为它已逾千年。
轩辕黄帝于峰顶炼丹,丹成黄帝跨赤龙升天时,丹鼎坠落峰顶而凹陷积水成湖,故名“鼎湖”,峰名亦因之。鼎湖峰至今无路可攀登,仅有药农能架绳索飞渡峰顶去采药。
过了这里有个登山的路,上山就是仙水洞,我们没有从这里上山
仰止亭,新亭是重檐十二柱式,黄帝合宫形,有古朴典雅之感。楹联:鼎留仙聚仙留鼎,龙驭帝飞帝驭龙。
仰止亭,据清六峰樵客《仙都小憩图》载:在童子峰外练金溪畔,约建于明代,当为游人瞻仰鼎湖峰雄姿的仰止之处,后废。台胞李延品、舒寿福两先生捐款重建。新亭是重檐十二柱式,黄帝合宫形,有古朴典雅之感。“仰止亭”三字,湖州李英书撰,亭内长联,吴亚卿撰书。
走进鼎湖峰景区,四周青山环绕,湖中碧水如镜,倒映着四周的青山与绿树。
站在桥上,向东望去,鼎湖峰,如飞来之石,巍然屹立,在湖中投下了倒影。当走到鼎湖峰的南面,鼎湖峰就成了一个竖起的大拇指。
鼎湖峰,又称“天柱峰”,它东靠步虚山,西临练溪水,状如春笋拔地而起,直插云霄,高170·8米,峰顶面积有710平米,峰顶有小湖,湖水清澈,四时不竭,湖周苍松翠柏掩映;因相传黄帝曾在此置炉鼎练丹。
天海遨游
黄帝祠大门口的驭龙亭,相传轩辕黄帝架鼎炼丹成功之时,就是在这里驾龙升天的。
放生池边抬头仰望,鼎湖峰就象竖起的大拇指,被誉为华夏之赞!浙江之赞!丽水之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而仙都正是诗画浙江的典型代表,挺拔的鼎湖峰正象是大地母亲伸出的大拇指,胜赞华夏大地国泰民安、繁荣昌盛!
9:20进黄帝祠宇
黄帝祠宇原名 缙云 堂,曾是轩辕黄帝三大行宫之一的三天子都所在地,始建于东晋成帝咸和( 326-334 )年间,为 中国 古代道教活动中心地之一。 缙云 是全国唯一以他名号命名的县,而仙都就在 缙云 。相传中华始祖轩辕黄帝曾在此铸鼎炼丹,丹成后跨赤龙升天,是黄河以南唯一祭祀黄帝之地。
这是中华龙壁图,取名《龙腾中华》由汉 白玉 雕刻而成,其整条龙盘绕腾飞的姿态,仔细看一下龙的形状是否象一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图,再一看整个画面还象一幅著名的太极八卦图。
黄帝祠宇坐东南朝 西北 ,祠宇共三进,楼阁黛瓦赭墙、重檐翘角,气势宏伟,这是第一道殿堂。
第二道殿堂轩辕殿是主体建筑,建在 高台 上,红地毯台阶一共有59级,分三层台基,总数中有九有五,含义为九五至尊,代表了黄帝祠宇至高无上的等级,两侧建有休息廊亭。
左侧亭廊匾额:国正天顺;楹联:古声今声钟声一壑,山色水色秀色千般。右侧亭廊匾额:日升月恒;楹联:钟鼓激越自有五音七律,丝竹绕梁岂知百代千秋。
高处回看,大香炉摆在正中。这里是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的圣地,每年清明节、重阳节举行的轩辕祭奠,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轩辕殿,天下第一祠。黄帝祠宇与 陕西 黄帝陵遥相呼应,形成北陵南祠的格局。大殿内外,柱联林立,何地须游,世间不二仙都地;此祠必拜,天下第一始祖祠。
殿中轩辕黄帝雕像塑像威严,凝目远眺,双手持笏板为民祈福。
轩辕殿后侧下面有一处轩辕洞,里面是黄帝史迹展馆,全面展示了黄帝文化的精髓。轩辕殿后面是 缙云 堂,为第三殿堂。
为中华民族子孙寻根问祖的重要场所,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第一部分为轩辕黄帝介绍,第二部分为轩辕黄帝与缙云仙都,第三部分为黄帝祠宇变迁,第四部分为缙云黄帝文化研究成果,第五部分为黄帝内经与缙云民俗,第六部分发为出土文物等实物展示,文字详实,图片丰富,展示了缙云黄帝文化的精髓。
缙云堂后侧五云腾归,和腾龙阁、游龙轩、怀祖堂,构成四合院落。
仰视鼎湖峰、步虚山
龙影亭,龙影亭边上有指路牌由此上山
在鼎湖峰的左右两侧各有一条登山道,这条是右侧道,开始爬山。游客到了 缙云 仙都,如果不爬鼎湖峰,如同游客到了 杭州 不逛西湖一样。固然,这鼎湖峰是无法爬上去的,爬的是鼎湖峰后面的步虚山哦。步虚山实话并不高路不陡,石阶也不算窄,没必要花钱去坐索道。
步虚山东接高天坪,西邻鼎湖峰。相传古时,山巅凌空常有悠扬的仙乐回荡,恰若众仙缥缈步行虚空唱颂的步虚声,故名。
9:34开始爬山,徒步而上,石磴千级,沿途奇石林立,斗岩三奇尤俏。斗岩三奇,左边奇石,顶端长着一棵松树,松树造型酷似繁体字“华”,谓之“梦笔生花”,此为一奇;中间奇峰,有如头朝南方、蹲踞山腰、昂首向天的天狗,谓之“天狗望月”,此为二奇;右边奇石,像猫头鹰面向鼎湖峰而立,守护着仙丹,此为三右。三奇石共同组合成“山”字,加上观景的游客,便是一个“仙”字,此乃“好溪溪常好,仙都都是仙”的生动写照。
步虚山,东西走向,东接天坪,西为石笋漏,南为下官坑,北俯板堰,海拔高364米,爬上来还是要费一番气力的,边走边玩30多分钟就到山顶。
断裂的岩石层褶皱
10:07登上了最高峰,步虚山巅有小亭,高约五米、四角单檐攒尖顶式,名步虚亭,1979年建,因山而名,亭额为近代书坛泰斗沙孟海所题。建亭时曾有石砚、石笔挖出,相传为古时道士祭天时所用祭品。
步虚亭,旁边有一块石头,居然是张纪中的题词,也是醉了。
步虚亭居步虚山巅,仿佛置身仙山琼阁,凭高四望,可尽兴观赏鼎湖峰巅奇观和九曲练溪、十里画廊胜景。
俯瞰宽阔的九曲练溪河。其山水飘逸,一片田园风光。
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鼎湖如镶嵌在大地上的一块翠玉,平静神秘,岸边的鼎湖峰傲然耸立,直刺云天。
山小一条蜿蜒呈S形的溪水,像一条长龙展现在眼前,同时绿色的田园和座落的村庄也尽收眼底,挺美
从山顶远眺山下的村镇。景色如诗如画,连绵群山青翠欲滴,一片小村庄被青山碧水环绕,如同世人都在寻找的世外桃源。
俯瞰之下,鼎湖峰从地底深处森然隆起,状如方柱,气势磅礴,浩浩荡荡的九曲练溪,宛如一条弯曲的翡翠玉带,山水田园颇似 武夷山九曲溪。
九曲练溪蜿蜒回转,
北边是朱潭山,远处那一道石桥跨溪,石桥以鼎湖峰为背景是仙都出仙片、大片的地方。
鼎湖村
山上还有几个观景台
我们从另一条下山到下山
下山路上移步换景
找到最佳地点拍摄鼎湖峰后面
鼎湖峰犹如一柱擎天,充满阳刚之气!
这猫头鹰太像了
10:41下山到片云亭
下到仙水洞,仙水洞封闭无缘参观,10:50到山底
鼎湖峰有“天下第一峰”和“天下第一笋”之称,因为黄帝曾经在附近炼丹而闻名于世。在不同位置欣赏鼎湖峰,山的风姿各有不同。移步即景前后左右相异,春夏秋冬意境变幻无穷
亿年石笋从好溪上游望去,鼎湖峰状如春笋,有如定海神针镇守绿水青山。
天下第一赞在黄帝祠宇下的放生池边抬头仰望,鼎湖峰就象竖起的大拇指,被誉为华夏之赞!浙江之赞!丽水之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而仙都正是诗画浙江的典型代表,挺拔的鼎湖峰正象是大地母亲伸出的大拇指,胜赞华夏大地国泰民安、繁荣昌盛!
利剑问天:在鼎湖峰下仰望,雄伟的鼎湖峰象一把利剑直刺云天,我猜这正是鼎湖峰的血性,凡顶天立地之万物,必有抵御邪魔岿然屹立的硬实力。
黄帝再现:在鼎湖峰背部的苍龙峡谷向外望去,鼎湖峰象极了一个须发长者,神态威仪,气度不凡,象极了黄帝他老人家。
千姿百态的鼎湖峰更是艺术家的最爱,古往今来,各路艺术大家到过仙都的都无不为鼎湖峰气势感染,一座座融会艺术家感情的鼎湖峰纷纷跃然于画布、字里行间。
童子峰。鼎湖峰侧有小峰岩,高逾四十米,小而锐,状似笋,俗称石笋倪。鼎湖峰腰有一石洞,似人之肚脐,小峰岩高与脐平,酷似依偎在大石笋慈母身旁的姣儿,故名童子峰。
鼎湖峰下有古代矴步桥,横跨好溪,南北走向,为凝灰岩条石结构,始建于清朝。全长77米,宽为0.77米,高为0.8米; 44孔,每孔用长1.5米、宽0.4米、厚0.2米的条石两块并列,架在直立的 石柱 墩上,柱头以卯结构连接。
其构造合理,利用拱形力学原理和燕尾卯构造,是自然与科学的完美结合,是现存矴步桥中不可多得的典型范例,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2005年5月被 浙江 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倪翁洞又名初阳谷 ,位于鼎湖峰西练溪边初 阳山 上,相传老子学生,越国大夫范蠡的老师计倪,嫉俗遁世,隐居于此而得名。
11:30到倪翁洞,黄茶园中央有块巨石如印,称“黄帝宝玺”,俗称 “黄帝印”。仙女峰、五老峰都是早期流纹岩台地边缘,经风化、侵蚀、崩塌作用之残留岩体。仙女峰因居绀沐、五老岩东,可早沐初阳,故又称东蒙岩。
茶园旁耸立着五座奇岩,安详肃穆似五位老者,故名“五老峰”。相传五老即中央黄帝、东方青帝、南方赤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原来分别修仙于嵩山、泰山、衡山、华山、恒山,黄帝炼丹鼎湖峰后,齐聚仙都,每天在这里晨沐朝阳、暮浴夕晖,丹成后一同升天。
一溜峰岩峭壁,那是仙女峰。群玉山西南麓有十余座柱状峰岩,参差林立,岩底凹入,碧流淙淙,形如一簇出水芙蓉,更似一群窈窕少女,丝发披肩,遥对独峰书院后山天然月镜梳妆打扮,组成仙女照镜奇观。
由士余座柱状峰岩构成,平均高约20米,岩性为流纹质角砾玻屑凝灰岩;犹如一群窈窕少女,对着月镜梳妆
这块岩壁叫“绀沐岩”。“绀”是稍微带红的黑色,“沐”是蒙受、润泽之义,故“绀沐岩”即润泽微红色彩的黑岩。清乾隆间缙云训导王诰在《绀沐岩》诗中有“绀石峨峨凉雨洗,青山隐隐晓光扶”诗句。
岩壁上有摩崖石刻“仙都”二字,这是现代书法泰斗沙孟海,于1981年所书,横竖勾撇,浑然一体,为沙老晚年佳作,也是仙都摩崖中的精品。
见三亭
按着景区路标上初阳山,后去倪翁洞
跃鲤池,又名青塘。塘中有驻鹤亭,相传黄帝和古仙羊愔都曾驻鹤于此。塘后小山形如鼠,鼠嘴插入青塘之中,故名老鼠偷油。
山顶还有个初阳亭,可以远观鼎湖和月镜岩
月镜岩。独峰书院好山上岩垅,薄如锦屏,天然形成一个六角形孔黄帝洞,远看如月似镜,月镜岩和十余座柱状峰岩百米相对,像一群窈窕少女,遥对月镜梳妆打扮,组成仙女照镜神奇景观。
老鼠偷油:相传青塘本是一个装满食油的油缸。有只山鼠从青塘后山偷偷进来,把尖尖的嘴巴伸进油缸,拼命地偷吃食油。恰好有位神仙路过此地,见此旋一掸仙帚,从此山鼠化为小山,油缸化作青塘,留下这惟妙惟肖的老鼠偷油景观。老鼠居十二生肖之首,故勘舆家认为此处风水很好。
初阳亭前的通往倪翁洞的山路有禁止通行的牌子,此处下山就是倪翁洞,但是前面有铁门,铁将军挂门,看到倪翁洞,却下不去哪
不过还是看到了美景,视野开阔,好溪蜿蜒,叠嶂起伏,远处鼎湖峰遥遥在目
下山往往南,有一大石洞--响岩洞,山道旁有一洞穴,洞底呈坡形,洞内可容数士余人
壁上刻有清咸丰元年(1851)缙云知县李业修题的“响岩”石刻。
洞口有这一带山幽林茂,行人路经洞口,步履谈笑回声洪亮,以石叩击洞壁,音如铜鼓, 清脆悦耳,因名之。相传古队有杨郎居此洞以符药济惠行旅,故又名杨郎洞。
问渔亭建在一块形似莲瓣、四面临水的巨石上,巨石形似莲花,叫青莲石。青莲石上古亭,为重檐八角攒尖顶,雕梁画栋,顶饰双鱼,底边长5米,高7米,
是临溪休憩、垂钓好去处。明嘉靖年间,一号称濑仙的人寻访隐居于倪翁洞的御史樊献科,到此迷路,问津渔人,引路相见。濑仙以诗记之:“水洞云气深,仙翁坐谈奕。相寻路忽迷,渔引花间入。”后人建亭纪念,故名问渔亭。
问渔亭旁有“问渔亭”“君子石”等题刻,“问渔亭”系民国年间缙云籍著名金石书画家、西泠印社早期社员楼村所书。
君子石原是与初阳山连同一体延伸入溪的石屏。据清初著名文学家袁枚《游仙都峰记》记载,石屏上原有南宋嘉定年间摩崖和南宋状元王十朋 “游仙都”诗刻、明嘉靖年间“濑仙访斗山题诗”。1958年,修建公路时石屏被炸断,石壁上包括南宋状元王十朋等若干摩崖题记被炸得粉碎,令人惋惜。1991年3月起,公路拓宽,“濑仙访斗山题诗”等摩崖多处直接崩塌,其中有几块凿下并存放到独峰书院。
远处鼎湖峰遥遥在目,好一派天然画卷,此处能遥看婆媳岩
往左边是去初 砀山 。仙都两字,曾养甫题,民国人物,曾被誉为 中国 土木水利(交通)建设之父。
问渔亭斜对面就是倪翁洞,由大小三个洞组成。
倪翁洞是隐居圣地,因倪翁隐居而得名。明朝刑部尚书李鋕(号旭山)和御史樊献科(号斗山),也曾先后隐居于此。
如此一个幽静而雅致的天然石室,自古以来吸引了许多文人雅士,留下众多珍贵的摩崖题刻。仙都摩崖题刻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浙江省最早被列入“国保”的摩崖题刻群,共125处,占丽水市古代摩崖题刻遗存的1/3,占浙江省古代摩崖题刻遗存的1/9。仙都摩崖题刻自唐朝开始直至当代,真草隶篆行书体兼具,诗词歌赋记文体齐备,且不乏名家力作和精品佳作,这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不多见的。
初旸山山腰岩洞,系原岩坡多易风化的团块状浆屑,经好溪水流冲蚀,形成大小洞穴,又经地壳抬升所致。相传范蠡老师倪子助越灭吴后,嫉俗遁世,隐居于此而得名。明代邑人御史樊献科、刑部尚书李志等曾读书于此。有历代摩崖60处,书体齐全,书艺精湛,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仙都摩崖题记精华所在,篆圣李阳冰“倪翁洞”石刻尤为珍品。
李阳冰是陕西泾阳人,李白的从叔。李白垂危之际,将诗稿托付给李阳冰,李阳冰对保护和整理李白诗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倪翁洞是三个洞连在一起的,称为“ 阳谷 三窍”,洞有5-6米高,20-30米长,洞内满布几十幅摩崖书法,上至唐宋、下至明清民国,行、楷、隶、篆齐全。
倪翁洞内景观奇特,灯盏洞、米筛洞、读书洞三洞并连,当早晨太阳升起之时,阳光射进洞中,一缕阳光直接穿过不同方位的三个洞,故称为“阳谷三窍”。
洞内有洞,洞口相通。
主洞高大宽敞顶如园盖,地面平坦,洞前有巨石如屏,石室十分幽静而雅致,洞顶有碗口大的石孔,相传为古人夜读挂灯处,里面倪翁石像正侧卧借光读书。
洞内大卧像是倪翁,身边依偎着一只白猿。倪翁是与范蠡一起设计帮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复国的计倪,越国八大夫之一,老子之徒,范蠡之师。计倪助越灭吴后,为防越王加害,隐居在这里。
最北边有“初阳谷”摩崖石刻,为颜真卿所书。初阳山中有洞似幽谷,洞口朝东,每天清晨初升阳光首先照到,故俗称阳谷洞,又叫朝阳洞。
“初阳谷”三个字是洞内最耐人寻味的摩崖石刻。细心的朋友可能发现了,“初”字少了一点,这是书法家有意为之,要由清晨第一缕阳光射进时,才可补上这一点,正所谓“此处无点胜有点”。
“旭山”是洞内最大的石刻,字径达2米以上,是仙都五大摩崖石刻之一,为明万历年间樊献科四子、缙云县令樊问德所题。
“旭山”是缙云人刑部尚书李鋕的名号,他晚年也曾隐居在这里。李鋕有大宋“青天”黑包公之誉,为官正气凛然,公正廉明,不畏强权。“旭山”二字笔力雄健,安如泰山,有刚正不阿之气,为李鋕为官处事的典型形象。
洞内石壁上这块“崇祀名贤”石刻残碑,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立,由铁面御史樊献科撰文、缙云知县梅淳题额、孔文同书写。上面刻的是历史上来过仙都的名家大家,他们是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山中宰相陶弘景,唐朝书法家李阳冰,宋代理学大家朱熹、宋代大学士潜说友,明朝知县李时孚。文革期间,歹徒以为这块碑后暗藏古洞,为盗宝,竟然将这块碑敲碎。尽管是残碑,但这些名家的印记永远留在了这里。
刘长卿题记,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保存完好。“ 开封 刘长卿,宣和五年癸卯九月十八日游初 阳谷 ”。虞似平题记南宋 绍兴 廿六年(1156年)。“ 绍兴 丙子,钱塘虞似平智甫,自芝田簿移摄令。季秋晦日,邀丞东菜张良弼,梦符簿荆溪庄王介德。将尉建阳陈旦旦明仲游仙都山,虞似昌刚甫,自姑苏来同游。”
虞似平题记南宋 绍兴 廿六年(1156年)。“ 绍兴 丙子,钱塘虞似平智甫,自芝田簿移摄令。季秋晦日,邀丞东菜张良弼,梦符簿荆溪庄王介德。将尉建阳陈旦旦明仲游仙都山,虞似昌刚甫,自姑苏来同游。”
摩崖石刻“枕流漱石”是明代著名诗人、书画家龚勉,在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游仙都时题写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记载:西晋冯翊太守孙楚,少年时隐居山林,对太仆王济说:“当枕石漱流(用石头做枕头,用泉水漱口)”。由于说快了,把这四个字说成“枕流漱石”。王济问:“流可漱,石可枕吗?孙楚说:“所以枕流,是想洗耳;所以漱石,是想磨砺牙齿。”
........
天然泉石,边上的台阶是通往初阳山的
12:25到独峰书院,书院建在路边,背依好山,面临好溪,为宋元八大书院之一,是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仙都讲学纪念地。淳熙七年,朱熹讲学仙都。嘉定中,叶嗣昌倡创礼殿于笋川伏虎岩麓。咸淳七年,潜说友广而新之,后被明洪武间知县朱成远毁。清同治十二年,南乡百姓选今址重建。
独峰书院有称为宋元八大书院之一,现在这个位置是清同治十年选今址重建。书院属晚清建筑风格。独峰书院坐西朝东,北侧有禄位祠,占地1200平方米,建筑三进三开间两厢式,中轴线上依次为门厅、前天井、讲堂、后天井、后厅,南北两侧设厢房。南北对称,由券洞圆门和小门相连,花园、天井、围廊浑然一体。书院正门额有清同治举人赵保滋题“独峰书院”四字石匾,书体俊秀。
重建的独峰书院,也在30多年后的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迎来了科举制度的终结。当然,也正是这一制度的终结,使这座精英与乡民勠力同心兴建的晚清传统书院建筑,真正进入了服务于更广泛的民众普及教育的时代。从清末的“鼎湖学堂”“独峰学堂”到“缙云第三高等小学”“缙云县立独峰小学”,再到上世纪50年代办在这里的“鼎湖小学”和恢复高考后一度作为当时在附近的仙都中学的高考复习班课堂,独峰书院以其传统的名称,铭记于七里八乡一代代农家学子的心中。
一袭白墙,门前几方古碑,中间是省保碑。
正厅大门上悬“晦翁遗迹”四字匾额,为当代著名书法家沙孟海所书。堂上匾额为“正气”两字。
后面应该是正堂,当中是朱子像,两旁联为:行仁义事,存忠孝心。
宋淳熙壬寅(1182),朱子八月二十二日巡历到 缙云 县,在这里六日,讲学,倘徉于仙都山,并作:
《追和徐氏山居韵》七绝一首:“出岫孤云意自闲,不坊王事任连环。解鞍盘礴忘归去,碧涧修筠似故山。”
后宋宝庆三年(1228),在 青田 进士叶嗣昌提议下,人们在鼎湖峰对面的伏虎岩下创建礼殿,以示纪念。咸淳丁卯(1267) 缙云 进士户部尚书潜说友拨款扩建,名为独峰书院。不过那地方在明洪武年间毁了。同治十二年(1873), 缙云 知县何乃容改址在好山脚下的“晦庵先生弥节于此”之处重建。
北厢房是孔子祠,
红了枫叶,给书院增添了一抹火红的色彩
鲜红鲜红的枫叶把秋天的激情点燃,把秋天的激情礼赞
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
12:40看完独峰书院,出倪翁洞景区,车站对面吃中餐后去仙都观,仙都观在仙都风景区的南部,挨着小 赤壁景点,离倪翁洞不远。这两年在这里拍了道士下山的电影,有点知名度了,从倪翁洞过去景交车一站。
13:20在“仙都观”站下车,一下车就被对面的“大肚岩”所吸引。右边紧挨着它的就是“小 赤壁 ”,仙都的地貌是火山岩为主,而这里很罕见地出现了丹霞地貌,与它一路之隔就是仙都观所在的小山。
观在一个大石罅中,从外面看不出来
入口和出口离得很近,此处原名“赵侯祠”是纪念汉朝时一个叫赵炳的道士,他善于医术,救死扶伤,后来朝廷敕封他为“乌伤侯”,建庙祭祀。
从一个人字形丹霞洞穴进入,这里就是个依山而建的小小园林。
从入口进去,两边都是百米的高崖,小路在石罅中拐来拐去。
路旁下去是不可说
仙都观,曾名赵侯祠,又叫赵侯庙、乌伤侯庙。祭祀赵炳,是缙云有文字记载的最古老祠庙建筑。赵炳字公阿,东阳人,系东汉时善医方士。云游仙都,适遭兵乱,瘟疫横行,遂施方术为人治病,救人无数,百姓感其恩德,建祠祭祀。当时缙云仙都一带属于乌伤县管辖,故朝廷敕封其为大将军和乌伤侯。
医者父母心,正因为人类饱受病痛折磨,在任何时候,真正德艺双馨的医者总会备受推崇。《道士下山》《飞刀又见飞刀》《射雕英雄传》等影视剧曾在此拍摄。
小山的山腰上有一个硕大的洞穴,这就是“招隐洞”了。丹霞地貌常见的扁平洞穴,空间很大,能容纳很多人。
岩壁上刻有八大神医的造像: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宋慈等。
不走回头路,从另一个洞口绕山而转,从人工凿通的隧洞中穿到山的另一面。
天鹅孵卵下弧形巨石交错相依,似朵朵青芝垒叠成洞,故名青芝洞。
曲径迂回入洞,中空处三个洞室,左转右弯洞洞连环,更有两涧绕石而流,泉声悠扬。循洞嬉戏,只闻其声,不见人影,宛入迷宫。
洞内清幽恬静,冬暖夏凉。出得洞口,立于石下,圆形巨石似刀剑所劈,故名仙剖岩。《道士下山》《书剑恩仇录》《封神榜之凤鸣岐山》《哪吒》等影视剧曾在此拍摄。
这样仙都观就逛完了
走出仙都观观看“大肚岩”
小 赤壁 位于仙都景区靠南边,与下洋村隔好溪相望。所谓“ 赤壁 ”就是好溪边上东西横亘六百五十米,高约六十米绝壁陡峭。颜色发红,说是酷似长江 赤壁 ,因规模较小,故名小赤壁
12:00从仙都观出来对面就是小 赤壁 的东头。那个比较显眼崖壁的就是所谓大肚岩。倒真像一个鼓出来的大肚子,这“肚子”围径近百米,高五十多米。岩上有多年流水形成的棕黑色尾状水痕,酷似农家蓑衣下摆,故又名雨蓑岩。
远看酷似头小脚短大腹卡卡的奇形人像,大肚岩是一块赤红色的巨石,远眺甚是壮观
沿着好溪东边过去,岩下有会仙亭,此亭也因为入了道士下山那电影的镜头,有点名气了。
仙人钓魚亭“山岫煙云任鸟道遥舞,临波钓月凭鱼浪漫遊。
左临壁,右畔溪,水平静处,好溪好山好水。
遥看婆媳岩,又名姑妇岩。子母山脊有两岩对峙,相距百数十米,北高立者似一亭亭玉立却无头颅的少妇,南低跪者像惟妙惟肖的老妪,两石一高一低形态逼真,神情可辨。
前面为云关,俗名合掌岩、合掌洞,不知何年一片巨石塌下来与岩壁搭成了六十多米长的岩洞。
云关,俗名合掌岩、合掌洞。八仙亭北,一爿巨岩滑塌后与峭壁相倚,上合下分,状如两掌合十。洞内壁平如刀削,洞阔约六十平方米,洞内冬暖夏凉,最宜游人小憩。
南侧峭壁上有明代印海“云关”摩崖,北侧有现代王金山“赤壁云关”摩崖。相传黄帝升天时,洞南阳光灿烂而洞北云雾缭绕,由此异景常呈,故古人称之“云关”。
小赤壁悬崖下石亭高5米,八柱四角,单檐歇山顶,每个亭角上分别塑有两个栩栩如生八仙神像,
亭名匾额为我国二十世纪书法泰斗沙孟海书写。相传八仙常到小赤壁游憩,留下许多美丽传说。《八仙的传说》《封神榜》《锦绣未央》等影视剧曾在此拍摄。
小赤壁,古时又名白岩。下洋村隔溪一面绝壁陡峭,东西横亘约六百五十米,高约六十米,崖壁赭白相间,远望犹如焰火烧过,酷似长江赤壁,因规模较小,故名小赤壁。
崖壁有署名印海(明代邑令龚庭宾)的“小赤壁”题刻。山体原为东北向断裂,因受溪水侵蚀和风化作用,岩石崩塌,断面裸露,成此绝壁奇观。
小蓬莱。小赤壁前昆潭呈碧,中多奇石,拥簇叠叠,远近高低错落有致。潭中有岛,枫柳成荫,岛间有湖,微波粼粼。景随人移,恍如置身海外仙山,故名小蓬莱。相传八仙常常游憩于此,故在小蓬莱东建八仙亭。
小赤壁半途有龙耕路。顺着仙都山入口登石阶步,攀上前面不高的陡崖,便能走进去。
小赤壁悬崖峭壁上横亘着天然石廊,长约四百米,宽一至三米,高二至三米,高出水面数十米。崖壁原为凝灰岩质,历经千万年风化剥蚀和流水侵蚀,渐成此石廊。相传东汉刘秀称帝前,被王莽军追杀至此,前临深渊、绝壁,后迫追兵,危急间有一金龙跃出好溪,在陡壁上横耕石廊一条,使之脱险,因名龙耕路。
沿弯弯曲曲的石阶小路往前走,终于看到山顶了,龙耕路也就到了。
婆媳岩据考证,系火山岩山脊经风化剥蚀、流水侵蚀、重力崩塌作用后形成。相传古时一位寡母与子相依为命,独子娶妻三天后就被抽丁戍边,不孝媳妇常常虐待婆婆,天理不容,故被雷公劈去头颅。因是进入仙都第一景,故又称婆媳迎宾。
那是悬崖峭壁上横亘着的一条天然石廊,长近四百米,宽一至三米,高二、三米,离崖下水面数十米,嵌入岩壁之中。吾初始还以为乃人工刻凿所成。其实不然,山岩风貌依然拜岁月风水所赐。
民间却相传:东汉刘秀称帝前,被王莽军追杀至此,前临深渊绝壁,后迫要命刀兵。危机间,好溪中跃起金龙,用身躯在陡壁上破出石廊,真命天子自有神祗相助脱困。此言附会成分居多,亦不必当真去深究,聊做旅游谈资,博人一乐可矣。
悬崖峭壁和弯曲的栈道。
道路更加凶险了,风光也更美了。
再回头看一眼我们走过的岩洞,用“曲径通幽”形容再恰当不过了。
走在这绝壁之上,脚下是万丈深渊,头顶突兀的岩石,心惊肉跳之感油然而生。
再回头看一眼走过的路,依然心有余悸
龙耕路东北端,遇见“昆岩洞天”古丹室遗址,又称作超妙轩、观妙轩,出自郑汝璧所建。
郑号昆岩,明隆庆二年进士,曾得首辅张居正赏识。后因张失势牵连,于万历六年(1579)被排斥出京,次年辞官归缙云故里隐居。首辅次子懋修历死还生,托生仙都道籍,自称高道葛炼师。大概前情难忘,昆岩与炼师甚是逸契。
葛欲在仙榜岩上构筑丹室炼丹,郑为之悬崖凿磴,在龙耕路尽头置屋半壁,两人谈经论道,修心养性著书立说,传世有《五经旁训》等,后人镌“昆岩洞天”于洞壁。
站在峭壁丹室,远远望见远处山巅婆媳岩相对惟妙惟肖。
俯望脚下溪中盈盈静水浮小屿,屿与水相融,水映着天光,树木葱郁,构成一幅风光旖旎画卷,恰似微缩的蓬莱,不禁感慨丹台对联意境,“青山不改仙境自怡人,丹室犹存洞天堪避世”。
继续往前走,就要下山
回望丹室,这恐怕是最窄的地方了吧
14:40下到山底
柿柿如意
回到民宿须经下洋大桥或济川桥跨过好溪。 我们漫步在下洋大桥远观济川桥,远处的白云青山,近处的溪水古桥、石滩斜树,
济川桥,又称步仙桥,长173米72孔的碇步石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仙都景区众多碇步石桥中,其古朴沧桑感最强。
周村后山上有一婆媳岩,隔溪豹狮山上,还有两块巨石,一块象顶轿子,另一块象位身背包袱在行走的青年,俗称舅轿岩。两组岩石塑像,巧夺天工,为仙都风光大门的第一景观。
14:54回到佳居民宿,乘3:30的巴士到缙云西站,走300米。乘16:28-杭州东,动车出问题改签17:38的。地铁到杭州火车站,入住休息,12月4日徒步九溪看红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