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美在河北】定州博物馆:藏在小县城里的国家一级博物馆

作者:美美 显示图片

位于定州塔一侧的定州博物馆是一座宝藏博物馆,是县级博物馆中的佼佼者,凭借定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出土的大量珍贵历史文物,跻身国家一级博物馆的行列。建议腾出一个下午的时间给定博,可以让你穿越时空,饱览定州辉煌璀璨的历史文化。

定州博物馆一共有六大展厅,分别为“汉家陵阙”、“北朝佛陀”、“尘外千年”、“天下大白”、“金翠明珠”、和“故乡星空”,每个展厅都充满了厚重的历史感。定博拥有三件国宝级文物:龙螭衔环谷纹青玉壁、透雕神仙故事玉座屏、定窑白釉刻花龙首净瓶,后面两件还被列为国家195件禁止出境的文物名单。除了三件镇馆之宝之外,还有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的宝藏等待你去寻找与发掘,接下来就请跟我一块品尝定博的饕餮盛宴吧。






定州为古中山国的都城,中山国是战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白狄族建立的国家,北临燕国、南接赵国、四周还有齐、鲁等大国环伺的中山国,在列强的夹缝中谋求生存与发展。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定州仍称中山国。到了汉代,汉景帝刘启封皇子刘胜为中山王,史称中山靖王,依然设定州为中山国首府。从中山靖王刘胜开始,两汉加起来一共17位中山王,绵延达300余年之久。

悠久的汉代中山国历史,造就了定州大量的汉墓遗存,已发掘的汉墓规格很高,巧夺天工的玉器,精致华美的金银器等,生动地反映了当时贵族的奢侈生活。大量优质的出土文物,将我们带回到了那个遥远而又辉煌的大汉王朝。







“汉家陵阙”展厅内的玉座屏是定博三大镇馆之宝之一,也是195件国家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之一,出土于东汉中山穆王刘畅墓。发掘于1969年的中山穆王墓,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定县南北陵头村西约200米处,与同在保定的中山靖王刘胜墓(1968年)相继被发现。刘畅墓的东后室为停放刘畅棺椁的墓室,西后室则为停放刘畅夫人棺椁的地方,是一座夫妻合葬的墓。

定县博物馆组织了考古队,来挖掘这座千年大墓。但相比豪华奢侈的中山靖王墓,中山穆王墓就显得有些凄凉寒酸了。专家们看到墓室内一片狼藉,散落的瓶瓶罐罐和人体骨架令人唏嘘,甚至还发现了盗墓者的工具。

古墓虽然已被盗掘得面目全非,不过还是给专家们留下了玉器、金银器、铜器、陶器等1100多件文物。其中有一件文物前所未见,是汉代玉器中迄今所知仅有一件的玉座屏。玉座屏玲珑剔透,高16.5厘米,长15.6厘米,是用四块玉片拼成的,由上下屏和左右支架组成。




西王母是玉座屏上屏的主人公,下屏的主人公一般认为是东王公,西王母的形象曾出现在先秦神话地理志《山海经》中,《山海经》成书于战国晚期到汉代初期之间,书中的西王母长着人面、豹尾、虎齿,被视为道教的“女仙之首”,玉山和昆仑山是她的居所。

仔细端详玉座屏,仿佛打开了一幅充满奇幻色彩的古代神话画卷,西王母有“吉祥三宝”:一只长着三条腿的乌鸦叫三足鸦,一条生着九条尾巴的狐狸叫九尾狐,还有一只乖巧可爱的兔子叫玉兔,玉座屏上可以看到西王母被她的“吉祥三宝”所环绕。除了《山海经》之外,《淮南子》、《史记》、《汉书》、《论衡》等名著都曾出现过西王母的形象,寄托了当时人们对长生不死、羽化成仙的憧憬和向往。




下屏的东王公则有龟蛇玄武以及熊类相伴,东王公又称东华帝君,名字似乎是为了呼应西王母而起的,他的形象出现得并不太早,可追溯至东汉中期,流行于东汉晚期至魏晋时代,道教人士将东王公和西王母放在一块,把他们分别视为男女仙的领袖。

传说在周穆王时,西王母和海上神山就已存在,周穆王遍寻天下,想找到“不死之国”,终于在西方得遇西王母,这个传说在汉代广为流传。将玉座屏跟随自己深埋于地下的中山穆王,应该对这个故事也是神往不已,将自己比喻为周穆王,把自己的形象也刻画在玉座屏中,和西王母一样处于仙界。因此还有人推测下屏的人物是墓主本人幻化成仙的样子,表达了对长生不老、死后升仙的渴望。




展厅内还陈列着另一件镇馆之宝,同样发掘于刘畅墓,当它出土时,考古专家们被它惊世的美丽所震撼。这是一块巨大的玉璧,它静谧安详地躺在展厅之内,散发着青绿色的光泽,做工精良,美轮美奂,让人瞬间眼神锁定,无法将视线从它身上挪开。

第一次见识到体型如此硕大的玉璧,雍容华贵的气质,古朴大方的造型,闪烁着两千年前智慧的光芒。回来仔细研究发现,此璧果然是目前国内发现最大最完整的一块玉璧,难得的稀世珍宝,代表着当时玉器设计与雕刻的最高水平。一般的古代玉璧通常高度在10几厘米,这块玉璧高达30.5厘米,厚达1.1厘米,还保存得如此完整,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很庆幸它没有成为盗墓贼的囊中之物。




如此美玉,深埋于地下近两千年,当它重见天日时,玲珑剔透一如往昔。玉器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这块艺术瑰宝惊艳世人,彰显着墓主人尊贵无比的地位。汉代厚葬之风盛行,当时的人们认为玉有灵性,迷信“金玉在九窍,精神不死”的说法,因此玉璧多作为陪葬品,以保护尸体不腐。

玉璧由新疆和田玉雕琢而成,整体呈青色,局部泛着红褐色,透露着古朴的韵味。上方一螭一龙相对衔环(龙生九子,螭为第九子),龙腾螭跃,线条流畅,手法娴熟,立体感十足,形态栩栩如生,富有动感,为充满了历史厚重感的玉璧增添了几分灵动的气质。

被视为祥瑞之物的玉,集日月山川之精华,“珠联璧合”、“完璧归赵”等成语,均体现了玉器身上所赋予的圆满美好的寓意。古人讲究“天圆地方”,天又是苍色(青色),因此《周礼》中记载:“以苍璧礼天”,人们认为通过玉璧可与上天沟通,祈求国泰民安、江山永存,因此玉璧承载着古人对神灵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古代祭天首先要祭祀农神,将神权与王权相结合,该玉璧上雕刻着谷纹,表达了统治者祈福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之意。





同样出土于刘畅墓的银缕玉衣,也是“汉家陵阙”展厅的一大看点,东西两汉加起来一共17代中山王,刘畅是第16代,也是东汉的第六代中山王。满城汉墓的主人中山靖王刘胜是第一代中山王,刘胜墓出土了金缕玉衣,收藏于河北博物院,刘畅墓则出土了银缕玉衣。

玉衣始于西汉,终于魏晋时期,是专门为汉代帝王贵胄而制作的高级入殓服,由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等不同形状的扁瓶玉片,再由四角处穿小孔用银丝掇成的。古埃及有木乃伊,咱们有金缕玉衣、银缕玉衣,奢华的玉衣,包裹了墓主人长生不死的梦想。

1969年考古专家发掘刘畅墓的时候,古墓已因盗墓贼的造访而凌乱不堪,墓内散落着1000多片玉衣片以及用于撺掇玉片的银线,定州博物馆参考了其他玉衣的形制,用这些玉片及后配的部分玉片,复原了完整的刘畅银缕玉衣。





刘畅墓虽然被盗墓贼洗劫过,但仅存的文物就已是卧虎藏龙,每一件都是匠心巨制。欣赏过银缕玉衣,又被旁边两尊金辟邪的靓照所吸引,看起来光彩照人,不过和照片中威武雄壮的形象出入有点大,本尊其实非常小巧玲珑,高度分别只有3.3和3.1厘米,用手机放大之后观看,方可欣赏其细节。

想给这两只小家伙拍照的难度可不小,不过从这高糊的画质也看得出金辟邪的做工精湛。辟邪是传说中象征祥瑞辟邪的上古神兽,也叫貔貅,有着驱除邪秽的功能,古代帝王陵寝前经常可以看到它的身影。两只辟邪虽然长得很像,但仔细观察还是各有千秋,一只头上长着一个角,另一只长了两个角,独角者为天禄,双角者为辟邪。

只见两只金辟邪虽然体型不大,却不输气场,昂首阔步,威风凛凛,霸气十足。辟邪采用高超的掐丝工艺制作而成,用金栗粒装点全身,就像辟邪的卷毛一样,精美绝伦。其周身镶满了绿松石、红玛瑙等装饰,金玉满堂,绚丽夺目。第一次见到一件工艺品可以用金碧辉煌这四个字来形容,令人闪瞎双眼。这对文物外形抽象,形象怪诞奇特、诡谲华丽,充分展现了东汉金匠巧夺天工的手法。







除了以上几大看点之外,“汉家陵阙”展厅还有众多精美的文物等待你去欣赏,不过本人就不一一介绍了,以免篇幅过长。


















1969年对于定州考古界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考古工作者不但发掘了中山穆王刘畅墓,还对北宋时期的静志寺、净众院塔基地宫进行了考古发掘。

难得的是这两座塔基地宫从未被盗墓贼拜访过,因此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种类之多、规格之高、造型之美,世所罕见,震惊中国考古界。“尘外千年”厅展出的皆为两座地宫出土的文物,展现着北宋历史与文化穿越千年的不败之魅力。








展厅内一尊银瓶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根据解说员的讲解得知,此瓶为全国唯一一尊银瓶,出土于静志寺塔基地宫,这是打卡了一件孤品的节奏。虽然没有名列定博三大镇馆之宝,但在我心中它称得上是第四大镇馆之宝。

长长的颈子使银瓶看起来高雅别致,颈子中部有一圆盘,上面刻着铭文:“张氏李氏刘氏王氏崔氏梁氏张氏  吴三弟子愿生生供养”,信徒们为了表达敬佛之心,专门制作了此瓶并藏于地宫。瓶口还插着一根鎏金银簪子,簪子的顶部有一佛像端坐于上,显得法度森严。瓶肚上刻着莲花的纹路,风格朴实秀雅。





静志寺和净众院塔基地宫出土的金银器令人大开眼界,我尤其喜欢出土于净众院塔基地宫的鎏金錾花云龙纹银塔,看起来气派,为北宋文物,高35.5厘米,底宽13.2厘米,由塔基、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

底座为六角形的须弥座,上面刻着莲花瓣的纹路,仔细观察还可发现有两条蛟龙盘旋于塔基上方,在互相嬉戏追逐,活灵活现。塔身有两层,第一层正面设殿门,檐边挂着风铃,第二层正面开拱门,里面坐着一尊小佛,两侧各攀附了一条龙守护着佛像,仿佛随时欲冲出塔身腾云驾雾,栩栩如生。塔顶为葫芦形宝珠,角度略微倾斜。此等装饰繁纷复杂的银塔,实乃不可多得的艺术杰作。





琉璃葡萄是我特别心水的一件展品,实在是太过逼真,就像一串烂葡萄被人遗忘在角落,目前是定州博物馆的网红文物,那干枯的枝干、缺水的果实、黄色的斑块、覆盖的白霜,给一人饱经风霜的感觉,仿佛是大自然的馈赠,谁能相信这其实一件手工艺品?

这串葡萄已走过千年历史,是北宋时期的葡萄,一共46颗葡萄,外壁薄如蝉翼,内部其实是中空的,用无膜吹制法吹制而成,不禁被北宋工匠的巧思与智慧折服得五体投地。





出土于静志寺塔基地宫的宝贝层出不穷,展览看到最后还有几尊力士像,锁定了我的视线。两尊为彩绘木雕力士像,一尊为鎏金铜力士像,还有一尊是鎏金铜天王像。

这四尊宝藏雕像,都是表情生动形象,动作富有张力,威武庄严的铜天王脚下踩着两个面目狰狞的小鬼,一身疙瘩肉的铜力士则张牙舞爪、动作浮夸,两尊木雕力士的神态各有千秋,一位龇牙咧嘴,青筋暴突,另一位双唇紧闭,蓄势待发,令人回味无穷。








以下图片展示的是“尘外千年”展厅的其他展品,也是各有千秋。









汝官哥钧定,是宋代的五大名窑,代表了宋代瓷器烧制的最高水平,今个在定博馆咱们就见识见识五大名窑之一 - 定窑的魅力。定窑以白瓷著称,当时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在使用洁白的碗,而欧洲的王公贵族都用不上。因此来自中国的白瓷,被欧洲人视为“白色黄金”,谁家里有件中国瓷器,是特别有面子的事儿。

大家都知道鸡缸杯很值钱,曾拍出两亿元的价格,在1971年,伦敦苏富比以5万英镑购得北宋定窑划花八棱大碗,而当时还有一件鸡缸杯才卖出一万多英镑,价格差了好几倍,可见定瓷的价值。

和印象中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瓷器不同,定窑以典雅素净、洁白无瑕的白釉驰名天下,浙江绍兴的越窑则以生产青瓷著称,两大窑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布局。定窑洁白细腻的胎质,均匀干净的釉色,仿佛一位谦谦君子,向世人展现着翩翩风度,具有高雅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苏轼有诗为证:“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就像牛奶一样丝滑的定瓷,拥有澄澈清净之美,令人在观赏的同时产生如沐春之感。

定窑经过晚唐和五代的发展,在北宋时期达到鼎盛,在金元时期走向衰落。之所以在北宋时期到达一个巅峰,主要是因为宋代皇室朝廷对瓷器有着高品质的追求,海外贸易也需要大量的瓷器,民间对日用瓷器也有着巨大的社会需求,而到了北宋末年,连年的战乱让北方瓷器业的发展受到了破坏,进入了一个萧条的状态。




名列定博三大镇馆之宝的白釉刻花龙首净瓶,展现了定窑工艺的最高水平,被誉为“定窑之王”,被国家文物局列入195件禁止出境文物的名录。

龙首高昂,怒目圆睁,仰天开口,气势直冲云霄。此净瓶修长秀雅,瓶身以莲花为主要装饰,动静结合,匠心独运。如此大件的瓷器在定窑中是比较少见的,大器难烧,此龙首净瓶高达61厘米,为定窑净瓶之最。而且此瓶颈部细长,烧制这样的瓷器成功概率很低,不知得烧坏多少胎子,才能烧制出这样一件绝世精品来。瓶身的花纹层次丰富而清晰,具有浅浮雕的效果,是定瓷当之无愧的代表作。





定窑不止烧白瓷,偶尔也换换口味烧制点别的颜色,展厅内有只伶俐可爱的小鹦鹉很是吸引人眼球,为北宋的黄釉鹦鹉壶,出土于静志寺塔基地宫,也是罕见的珍品,全国只有两件,内蒙古博物院有一只颜色不同、但样子相似的双胞胎。

鹦鹉立于覆盆状的底座之上,翅膀紧闭,长尾低垂,后背上背着注水口,尖尖的勾喙为出水口,别具匠心,是一件观赏性与实用性兼具的陶瓷精品,难得的传世珍宝。





定窑其他作品请欣赏。












相比“天下大白”的洁白素雅风,“金翠明珠”厅的展品就比较令人眼花缭乱了,以清朝的龙凤冠为最大看点,精致华贵的造型,繁纷复杂的工艺,让人以为这是哪位皇后大婚时佩戴的饰物,其实不然, 是御赐给某位诰命夫人的头饰。

凤冠一圈九只凤鸟,凤鸟之上为二龙戏珠,二龙头顶上各有一位手持如意的仙人腾云驾雾,凤冠最上方可以看到“奉天诰命”四个字牌。凤冠鎏金点翠,华美无比,惊艳众人,展现着压倒众生的女王范儿。







展厅内各式各样的饰品让人应接不暇、目眩神迷,是一场视觉上的盛宴。除了凤冠之外,几根鎏金点翠银钗也是美到令人失语,每一件都赏心悦目,光彩照人。金银玉石打造的华丽饰品固然美观,不过令人产生一种心累的感觉,只有古代的大家闺秀,有闲情逸致赏玩佩戴这些复杂的装饰,这些饰品对于现代人来说,摆放在博物馆参观才是比较好的选择。






“金翠明珠”其他展品,也是各有各的韵味,每一件都是精美绝伦。









定州位于太行山东麓平原,境内曲阳盛产白色大理石,曲阳石雕的技艺是久负盛名,再加上便利的交通条件,让定州成为了北方佛教的造像中心。以白石造像为特点的定州佛像,自北魏开始批量生产并流传各地,双尊像以及基座上雕双狮、博山炉、力士等形象是定州造像的鲜明特征。




自来佛首是“北朝佛陀”展厅最闪耀的明星,只看佛头便已觉得很是雄伟了,如果再加上躯干的话想必是相当伟岸。自来佛坐落于定州城东北隅众春园东侧的石佛寺,不过在特殊时期遭到破坏,导致了身首分离的局面,佛首修复后收藏于定州博物馆,佛身依然留在原址未动。在佛首的背后可以看到一张照片,展现了自来佛的全身像。






展厅的多件代表性展品出差去了国博,很遗憾未能得见,以后有机会再来观赏。







定州人杰地灵,人才辈出,通过“故乡星空”展厅让我们了解到许多名人都和定州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或生于斯长于斯,或祖籍在此,或在此为官,各个领域的名人就像天上一颗颗闪烁的明星,群星璀璨,光耀苍穹,共同创造了定州灿烂的历史与文化。

古代有战国时期辅佐魏文侯变法的改革家李悝、西汉音乐家李延年及妹妹李夫人、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北宋宰相韩琦,近现代有《松花江上》的创作者张寒晖、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晏阳初等。我们还看到了大名鼎鼎的文学家苏轼的名字,原来他曾在定州为官,还留下了不少传说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