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2023年岁末,买了一年的北京风景年票一次未用心有不甘,最后在盘山和黄崖关长城之间选了黄崖关长城走一趟,也算收回点成本。一大早出发,在路上还看到了红日跃出云层冉冉升起。
黄崖关在天津蓟州区北25公里的崇山峻岭之中,全段长城建筑在海拔736米的山脊之上,全长42千米,出黄崖关向北是河北省兴隆县。发源于兴隆县茅山裕的河水,横切燕山南流,河谷为峰峦林立的燕山山脉上一条重要通道,黄崖关便横座在这条谷地之上,切断了这条沟谷通往燕山南北的道路。这段长城是以黄崖关关城为中心,与东西两侧的悬崖峭壁,互为依托,巍峨险峻,好似一把巨锁牢牢锁扼在关崖,蔚为壮观。景区有观光车,会将游客直送至东侧的太平寨登墙。
这是景区的示意图。
文保碑,市保。
太平寨长城入口处的瓮城广场上,金黄色的黄崖关长城映衬着一身戎装的戚继光将军雕像,更显得器宇轩昂!这段长城始建于北齐天保七年(556年),至唐代,安禄山反唐,曾在这里驻扎他的精锐部队——雄武军;明永乐年间,始建黄崖关,最初较为简单;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之变后,明朝为了强化对北京的防御,大修长城,黄崖关得以扩建。这以后,长城向两侧延伸,东到马兰关,西和将军关长城相接;隆庆初年,戚继光任蓟镇总兵,镇守蓟州十六年,期间大修蓟镇长城,黄崖关长城增建了凤凰楼,八卦街和大量空心敌楼;万历十五年(1587年)砖包了黄崖关关城,万历十九年(1591年)又砖包了黄崖关两侧的长城城墙。至此,前后经过180多年,黄崖关的规模才最后定形。
下了景区的观光车,从太平寨登墙。
我们先走东线长城,上墙后先往东,有两座敌楼。这是2号敌楼,3*3规制,上有铺房。
继续往东是1号楼,也是3*3规制。
1号楼可登,不过铺房已不存,继续往东还有一段墙体直达山险。
站在黄崖关长城最东边远眺,由近及远依次为2号、3号、4号敌楼及圆楼。
敌楼内部
3号敌楼为延伸到关外的分支之上,3*2规制。
继续前行,就到了4号敌楼,3*1规制,总体来说,这边修的太新了。
4号台是个高点,从这里可以回看刚刚走过的1-3号台。
出了4号台继续往西爬升,最高处是一座毛石垒砌的实心圆台。长城沿线圆墩台并不多,这也是天津域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圆形墩台,建于明初期。南北两侧曾被石墙包砌,直径9.3米,通高7.4米,为烽火台。
离开了最高点的圆墩台,一小段下行,沿线是虎皮墙体。
前面就是巾帼楼,也称为寡妇楼,3*3规制的空心敌台。相传戚继光主持大修长城时,有十二名河南籍士兵为修长城献身,他们的妻子结伴千里寻夫,得知真情,悲痛欲绝,于是决定继承丈夫的遗志,用抚恤金建造了这座敌楼。后人们为纪念这十二位深明大义的妇女,称此楼为“寡妇楼”。至于“巾帼楼”的名字是近年来众多游客和女权组织对原名提出异议,景区为尊重女性,向全社会征名,于2013年变更。
博物馆里的文献上看,这座楼在修复前已经坍塌得十分厉害,二层的女墙和铺房均为重建。
从巾帼楼继续往西,会有一段陡降之后又爬升。
从巾帼楼的窗户可以看到后面的7号和8号敌台,这是两座3*3规制的楼子。
从低点回看刚刚走过的巾帼楼。
陡降的多猛烈,爬升就有多酸爽,上面就是8号敌楼。
这是此楼修复前后的对比图。
8号台是个高点,过了一段下行,可以抵达9号台,3*3规制,上有铺房,这里是个三岔口。
二楼铺房为砖木结构建筑。
从这里可以远眺高高在上的8号台。
10号台在之线上,3*3规制,修的太新了。
站在这里回看近处的9号台和远处山巅上的8号台。
后续又是一段陡降蜿蜒的墙体,极具美感,下面是11号敌台,2*2规制。
这里有一块1992年重修黄牙水关的碑。
远眺有一座凤凰楼。凤凰楼位于黄崖关长城北侧一公里处,建在一座孤峰之上,扼守的位置险峻,两山夹崎,一水中流,为长城建筑中罕见之作。
修复前后的凤凰楼,基本上等于是重建的。
从险峻山峰上下来,是12号敌楼,3*3规制,12号敌楼与13号敌楼之间就是黄崖水关,这是一座五孔桥式建筑,横跨在泃河之上,我们从上面走过,不过这里看不了全貌。
站在黄崖水关上回看东线我们走过的长城。
13号敌楼为4*3规制
黄崖关城是随山形地势而修建的,总体呈不规则刀把形,城南墙的西半部向南凸出,实测城周890米,南北最长处不足270米,东西最宽处为200多米。为了加强关城的防御能力,关城中间还砌有一道南北向的隔墙,将城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城门外还筑有瓮城一座。黄崖关从东至西依次由瓮城、外城和内城三部分组成。城墙东、西、南三面设通衢城门和城楼,北城墙因防御需要,没开城门,而是在城台上建了一座北极阁,当地人俗称其为关帝庙。
西侧城门
看了黄崖正关后,我们继续西线长城。
14号敌楼上面是一个铺房
再往西走,依次是15、16、17号敌楼,均为3*3规制。
从空中俯瞰水关更为清晰,水关是五孔桥式建筑,上面砌有雉堞,下面券筑拱形水洞。水关全长75.5米,通高12.15米,控扼泃河谷地,东连太平寨,西接黄崖关城。上有垛口、射孔,下有铁栅栏,水能够流动,而人马不能跨越。如今这座水关坍毁得只剩北城墙遗址了。
随着西线的爬升,我们得以远眺刚刚走过的东线长城,这段山体岩石多为黄褐色,夕阳映照金碧辉煌,素有“晚照黄崖”之称。
一段天梯之后,我们终于抵达了西线最高的一座敌楼。
站在制高点俯瞰水关和关城。
远眺东线长城,更显巍峨壮观。
从西线长城下来,这里还有博物馆可以转转学习一下。
关城南门上,嵌有一方楷书“黄崖关”汉白玉额匾。南面有一座牌楼,牌楼的匾文阳面为“蓟北雄关”,阴面为“金汤巩固”,北面墙往东延伸到水关。
黄崖关长城东有悬崖为屏,西以峭壁为依,水陆关隘,边城掩体,战台烟墩,古寨营盘一应俱全,以雄关险隘著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明代蓟镇总兵戚继光对其重新设计、包砖大修,创建长城沿线上的八卦城,并建有实心楼、空心台、烟墩台、烽火台及“牛头马面”等建筑,将万里长城精华荟萃于一地,具有小而全的特点,被长城专家称为“中国万里长城之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