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兵游温州&楠溪江(岩头古村落群)

作者:彪標 显示图片

“ 中国 山水诗摇篮”的 楠溪江 畔不仅青山幽幽,绿水淙淙,还孕育出了远离尘嚣、亦耕亦读的古老村落,也印证着 温州 永嘉 的悠久历史。楠溪江 的古村落是 中国 四大民居之一,共有大大小小200余座古村落。2009年, 楠溪江 古村落整体被授予国内唯一“ 中国 景观古村落群”称号,其中 芙蓉村 、埭头村、屿北村等入选 中国 景观村落名录, 芙蓉村古建筑群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 中国 乡土文化的史书库。狮子岩结束后打的到苍坡古村,12:28到苍坡古村。

温州楠溪江,古名瓯水,发源于永嘉县、仙居县交界的黄里坑,总长140公里,是瓯江下游最大的支流。楠溪江流域以水秀、岩奇、瀑多、村古而名闻遐迩,淳朴的民风,绝美的景色,宛若一幅水墨丹青画,让你舍不得离开。来到楠溪江旅行,一定要看看这里古老的村落,苍坡村便是其中之一。


位于永嘉县楠溪江上游的苍坡村,背依笔架山,面临楠溪江,是楠溪江流域耕读文化最为发达的村落之一。古村原名苍墩,宋代因避讳宋光宗(赵惇)而改为苍坡。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苍坡村就以独具特色的人文风光而成为中国古村落旅游产品中的经典。


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的永嘉岩头镇苍坡村,保留了楠溪江原始耕读文化的重要人文地景。蜿蜒的阡陌、斑驳的灰墙黛瓦、沧桑的溪门戏台相互交融;每到秋收时节,家家户户便会在门前院内晾晒丰收的喜悦,这便是古村的人间烟火气 。一排排黄灿灿的玉米棒、一个个红色的南瓜、一串串红彤彤的柿子,挂在天台、晒在阳台、晾在窗台,晒盘里五颜六色的农作物与大自然交相呼应,让满山秋色增添了斑斓的色调,鲜艳透亮,美不胜收。


苍坡原名苍墩,背依笔架山,面临楠溪江,五代始建,南宋重新规划,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村落占地200多亩,房屋50多座,村民全部李姓,是楠溪江流域耕读文化最为发达的村落之一,至今仍完好保留了耕读文化的具体元素。


苍坡以笔架山为地标,以文房四宝来布局整个村落:正对笔架山的一条笔直的石板路纵贯全村,称为笔街;村落中建筑面积最大的东西莲池为砚;双池边靠近笔街的地方各有一块条石,称为墨,而布局严谨方正分明的村子就如同田字格的纸张。


村子的大门始建于南宋,木造牌楼式建筑,屋顶是重檐悬山式结构,做工极为考究,端庄古朴,全部由木料建成,没有一枚钉子,车门上面有“苍坡溪门”四个大字,”苍坡溪门”四字由温州已故书法家蔡心谷先生所题。牌楼中央有五根大梁,暗喻通达“礼、户、刑、工、兵”五部。门楼上有一副对联:“溪山揽胜怀先哲,门第添辉望后昆。


三级条石砌成的台阶叫三试阶,取意县试、乡试、会试,是古代读书人入仕为官的必由之路;三试过关后才算跻身进士之列,所以紧接着三试阶的是长约20米的“进士坦”,门楼下面是七级石阶,据苍坡宗谱记载,第十一世祖李仲因居官清廉,政绩显著而受朝廷器重,官位连升七级,为此村人特地修建七级台阶以此纪念。


进入门内往外望去,近处一片荷塘,莲叶田田,远处阡陌交通,绿野平畴,起伏流畅,错落有致。
“耕隐翁知勤稼穑,由来种田兼种德”。进村门两边的东西莲池,如同苍坡村的历史书页,左边的一页是西池,也叫砚池,山峦起伏,北岸民居倒映在水中,粉墙黛瓦,古朴无华,典型的江南山村水乡风貌,记载的是半耕半读的生活理想;右边的一页是东池,环绕有李氏大宗祠,仁济庙等,记载的是对高尚精神和美好品德的传颂和对神明的敬祀。


西池,也叫砚池


东池


过牌楼,是一座由五块石板连成的“五龙”桥,也叫“鼎香”桥


连接东西莲池的是一座条石搭成的古石板桥,朴素简洁,与众不同的是左侧为高一些的拱桥,右侧是低一些的平桥,过去按照人不同的身份走不同的桥:农人贩夫从下走,读书人绅士在上走;男人在上行,女人从下走;贵客从上行过桥。


莲池旁边的李氏大宗祠是苍坡村的礼教中心,也是宗族聚会、庆典的地方,祠内有大戏台,每到祭祀先祖、重大节日时,李氏族人都聚集在这里,热闹非凡,经常昼夜演戏。


李氏大宗祠是苍坡村的礼教中心,也是宗族聚会、重大族事庆典的地方。在古代,宗祠照管着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有两件主要的事:一是聚亲睦族;二是科甲连登。


正厅当中大匾“李氏大宗”的氏多了一点,不是笔误,暗含开山祖宗是入赘且能包容接纳外姓的意思。有“院士”一匾,是古村出了 中国 工程院院士——李大鹏,是族中骄傲,村中骄傲。


正厅前戏台依旧在使用,大戏台平时是村民文化娱乐的场所,每到重大节日之时,这里热闹非凡,经常连夜演戏,台下人头攒动。


宗祠后面是三面环水,带有宫廷风格的仁济庙,檐角微翘,稍呈弧形,舒展大方,庙中供奉的是一位改邪归正的年轻人周处,是人们教育青少年改恶从善的楷模,现已成为也是现在的永嘉昆剧展览馆。



里面介绍的 永嘉 县昆剧的前世今生,两边的橱窗陈列了许多昆剧服饰,乐器等。


温州 是 中国 南戏的发祥地,从肇始至今的800年间未曾中断,对 温州 地域文化的影响极大,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在 浙南 各地的建筑物这,戏曲人物的造型随处可见,如一些庙观的飞棉,往社会塑造出千姿百态的武将:房舍的窗棂、木柱、梁栋上则可见精致的戏曲木雕,而一些大件的家具如壁橱、立柜、屏风等表现的往往是个体的戏剧场面。漆画盒、首饰盒等日用器具则以人物造型为主体。


仁济庙,是南宋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由十世祖伯钧公始建。


相传西晋永康年间,浙南地区洪水为患,有“周凯”者,因为民博斗洪水而死,奉为“平水圣王”。古庙是按照《周礼》“前朝后市”的构思设计的,四合院式,门屋与正殿都是五开间。



庙宇三面临水,中间庭院做“水天井”,应以水克火之风水说法。庙前有3棵3人合抱粗的柏树,至今已八百多年。


庙宇门神



建于南宋的望兄亭,是苍坡李氏第七代李嘉木为他的哥哥李秋山修建的。南宋年间,李氏兄弟二人情亲至深,后来李秋山迁居方岙村,在方岙村修建了一座“送弟阁”,而弟弟李嘉木修建了这座“望兄亭”,以慰思念之情。千百年来,苍坡村的村民都是听着望兄亭的故事长大,将兄弟同心的传统代代相传。


欲寻桃源 路,携秋楠溪行。村同古柏古,人比清水清。弟望送弟阁,兄送望兄亭。谁又点灯去?远山明月生。此诗是沪籍女画家夏蕙瑛1996年秋第一次到 温州 举办个人画展,在 楠溪江 写生时所作、吴邦国题写。


苍坡村东池北端,有一处四面环水的建筑水月堂,也见证了一段兄弟情义。水月堂初建于北宋,是苍坡李氏八世祖李霞溪为纪念哥哥李锦溪而建。李锦溪抗辽,不幸战死沙场。死讯传回,李霞溪悲痛不已,辞官回到故乡照顾哥哥的子女,并修建水月堂寄托哀思。每当月亮升上来时,他都孤寂地坐在水月堂,望着池中的那轮月亮,他觉得唯有这池上的明月,才能寄托他的思兄之情,“寄兴殇咏,以终老焉”。这个故事一直在苍坡村流传,弟弟对哥哥的一片深情令人动容。


现为象棋博物馆(没有进去),门面是咖啡屋。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颇具特色的咖啡屋。


对面墙上“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的标语跃入眼帘,想不到,在这里还能看到文革的遗迹。


义学祠,苍坡村文化堂, 永嘉 派集大成者叶适的纪念馆之一。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苍坡村李昌日(1783-1821)为纪念宋代吉州教授李源和 永嘉 学派代表叶适在苍坡修学之事,率领族人创建该祠。
祠内呈现着童年叶适师从李伯钧的求学情景,并展示着叶适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教育思想、历史思想、哲学思想等内容。同时,也罗列了其他 永嘉 学者的分布与师承等内容。


义学祠现为“ 永嘉 学派”的展示馆。前人钟德,后人思学,数百年至合,该祠仍然是苍坡村民“弘先人德行,励后学成才”的重要教育地。


2013年, 永嘉 县以还原历史为本,对该祠进行了修缮与内概充实,现已成古村“历史文化学堂”和与外界进行文化交流的“论坛”平台,成为村礼堂中最具吸引力的阵地之一。



蕙风轩 原是苍坡李氏第三房的香堂,2012年改为"蕙风轩"。


是上海女画家夏蕙瑛数十年艺术历程和代表作品的展示厅。


回头再来到西池北面横贯东西的笔街,也就是“文房四宝”的笔,且正对着远处形状如笔架的山脉,而西池边的几块长条石,即为“墨”。


权威的解释,苍坡村地处山区,附近的“笔架山”山岭呈笔架形。村中一条东西走向、全长330米的石板街纵贯全村,指向“笔架山”,因此又被称为“笔街”。而古村四周的寨墙用鹅卵石砌成方形,形似一张方形的纸。至此“笔、墨、纸、砚”四个元素一起融入了苍坡村的空间中,实现了“文房四宝村”的文化寓意。


笔街是苍坡古村的横轴,与以水月堂为纵轴,把大宗祠、仁济庙、太明宫,水月堂等祭祀建筑、公共园林与住宅区划分为不同区域古村总体格局以“文房四宝”为意象,不愧为 楠溪江 古村落群中的明珠。


沿“笔尖”继续向前,桃源般的田野。






笔街北面有一座古建大房子,坐北朝南的官厅由明万历年间太学生李明光带头捐资建起,是调解苍坡及附近李氏宗族纠纷的场所,砖木结构,中厅屏风雕刻精美,室内青砖铺砌,上铺小青瓦,古朴典雅,庄重大方,具有楠溪江地方民间建筑特色,因其性质与衙门里的公堂类似,村民称之为官厅,2013年进过修缮,辟为苍坡农村改革展示馆,官厅中重点陈列为“包产到户第一县”的史料,这也是一段抹不去的唏嘘历史。



村中道路以环状鼓盘巷为中心,向四方呈环状扩展,经八座寨门通往村外,


明朝万历年间,在修建这条小巷时,需要挖一条水沟,但东边的李明光和西边的李朝阳都不肯将水沟挖在自己这一边。于是,两人决定比富,谁家银子少就把水沟挖在谁家这一边。结果,李明光输了,水沟挖在了东边。从这传说来分析,似应叫做“斗银巷”。


“斗银巷”村民晒秋



古井井水清澈丰盈



三退巷,因这里有一座三退屋而得名。值得注意的是,温州方言中的“三退屋”,即是“三进屋”、“三退屋”属于豪宅,主人非富即贵。


笔街往西靠近砚池的尽头有一口半圆形的古井,用鹅卵石垒成弧形井沿,已被岁月打磨的圆润光滑,旁边道路用条石与卵石铺就,不时有村民过来打水,井水清澈丰盈。这水是从后面1000米高的苍山尖上流下来的,水温常年不变,清冽甘甜,煮饭香糯,酿酒更是甘醇。


井外有三个用来蓄积井中溢出清泉的小方池,各有不同的用法,顺序依次为:洗食物、洗衣服、洗马桶,不用担心他们会相互渗透,更不会倒流,这就是砚池的独特之处。


笔街北面是布局严谨整齐的民居大宅,各自以鹅卵石砌成的方正围墙包围成独立的庭院,围墙外的街巷纵横相连,层次分明,曲直回转有序,墙顶的绿植和院中的树木向外探出石墙,形成独特的街巷空间景观。



从古井旁看西池




写完这些重点老建筑和巷子,回到晒秋,千年宋庄苍坡在永嘉县境内,非常有名气,而如今的苍坡更出名的晒秋。一到秋收,,村民们会把丰收的成果展示出来。苍坡晒秋,晒出了丰收的成果、晒出村民们丰收的喜悦心情、晒出了新农村建设路新气像!千年宋庄,时来运转,年年丰收


“苍坡溪门”门前,一幅彩色丰收风景画





笔街和鼓盘巷交界处,搭一个高高的看台,俯拍周围的晒秋


大面积晾晒的稻谷、辣椒、玉米、柿子南瓜等秋收作物装点古村



村民自制的柿子饼、番薯条、萝卜丝等楠溪特色美食和土特产,让游人大饱口福。



我在苍坡遇见你


苍坡村两幢有点像小洋楼,造型奇特的民居,看上去像是民国时期的风格。“山溪揽胜”和“山水怡情”



“山水怡情”布置晒秋场地尤为好看


最引人注目是这可柿子树,高高接满果子


柿柿如意


柿子成熟正值秋末冬初之际,在《尔雅》中春之发生,夏之长嬴,秋之收成,冬之安宁为四时之祥。


柿子自古还是文人笔下的话题。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八木篇载,柿有七绝:“一多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蠹,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大。”


柿子树下变身一幅彩色丰收风景画,屋顶上,架子晾着辣椒,玉米,柿子干....等农作物化身多彩油墨



好有秋收的感觉


村民在房前檐下、庭院路边的空地上支起架子、摆起桌椅,晾晒着自家田地里收获来的南瓜、红薯、玉米、洋葱、辣椒、柿子、橘子、柚子等,红橙黄绿、五颜六色,与古民居交相辉映。



古村的老建筑汇合老式的家具和古老的竹编器,给与儿时的回忆


还有果干制作表演



走在笔街上。一路大面积晾晒的稻谷、辣椒、玉米、柿子等秋收作物装点古村



村民自制的柿子饼、番薯条、萝卜丝等楠溪特色美食和土特产,让游人大饱口福。


千年苍坡,笔下苍坡







不仅在古村内植入精美的秋收和晒秋场景元素,还增加了田园间的乡愁记忆打卡点、新增和招引文旅新业态等,拓展古村和稻田结合的新游线。







路旁还有观景塔


登高俯瞰桃源般的田野







俯瞰村景





基督教堂


柿柿如意


走苍坡人生无滑坡


芙蓉村以“七星八斗”的思想进行规划设计,不仅实用性极强,还隐喻村寨上可纳天上星宿,下可佑子孙人才辈出,如繁星璀璨的美好心愿。虽以“芙蓉”为名,但村中并无芙蓉花,之所以得名“芙蓉”,是因为村西南面的山峰上有3座高崖,其形状、颜色如同3朵含苞待放的芙蓉。


日暮时分,芙蓉村的水池里倒映着这3座山峰的身影,微风吹过,水面摇曳,犹如水中盛开的丛丛芙蓉。这个始建于唐代末年的村子,也因着历史悠久,上榜浙江省首批千年古镇(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名单。“千年古村落”芙蓉历经了千年的风雨侵蚀,承载了千年的沧桑,可其独特的历史积淀、街巷风貌以及沿袭至今的传统文化,反而愈加鲜活,似乎有着永不褪色的魅力。


星”指就是村中道路交汇处高出地面的方形平台,“斗”指水渠交汇处方形水池。“七星”翼轸分列、“八斗”呈八卦状分布,道路、水系都是结合散步的“星”“斗”而形成系统。“星”作战时可瞭望、可做指挥台;“斗”贮水,战时可备村民生活之用,也可防火攻,平时利于调节村中小气候。






村子内部道路四通八达,鹅卵石是他们建村的主要材料,无论是村子四周的石墙,还是每条道路都是用鹅卵石铺就而成。



全村略呈正方形,坐西朝东,围以卵石砌成的寨墙,使整个村庄犹如一座小城堡。村中民宅大多系木质结构,以参差错落的屋顶,朴实素雅的形态,白墙青瓦的明快色调,兼以家家石砌矮墙,户户绿树成荫,使整个村落构成一种和谐美





村寨墙上开设了若干寨门,朝东的大门谓之“车门”。车门结构恢弘,跨进车门的一刹那间,感受着来自古村内部的威严。据村里人介绍,进入车门有森严的规定,文官下轿,武将下马,因为芙蓉村是抗元民族英雄陈虞之的故乡,进车门的规定是出于对英雄的尊重。


陈虞之(1225—1279),字云翁,号止所,永嘉芙蓉村人。南宋进士,历任扬州州学教授、淮东帅干、两淮漕干、刑工二部架阁文字,迁秘书省校勘兼国史院校勘,积阶承议郎。在元军进攻芙蓉村时,舍生忘死,率领八百同族人保护家园,最终英勇牺牲。


从寨门进内,是卵石筑成的主街,名“如意街”,寓吉祥如意之义。


如意街串联起了芙蓉村古往今来的历史岁月,一排排鹅卵石、一级级台阶、一座座门庭、一面面斑驳的墙面,甚至是随意走动的小鸡小鸭和野趣天然的古民居,都能带给我们似曾相识的小小惊喜。




芙蓉村的中心位置有一汪芙蓉池,芙蓉池中有一座两层楼阁式的芙蓉亭,芙蓉亭飞檐翘角空透玲珑又像极了一朵盛开的芙蓉花。没有现代的钢筋泥土,没有车水马龙,有的就只有恬淡与安宁。


湖旁花木繁丽,芳香袭人,湖中建有亭树,石桥缀之。村内沿寨墙、道路引溪水。民宅布置水车众多,以沟通各“斗”形成的流动水系。


宅边、道旁清流涓涓,环境优雅。


一千多年的岁月沧桑,在楠溪江畔留下了许多的古树、古井、古寨墙,成为历史上分分合合的战乱与盛世的见证,就在这些古树、古井和古寨墙的背后,是一个个古老的村寨。





陈氏大宗祠是芙蓉古村建筑中的精华。古老的戏台依然巍然屹立着,长木板凳照旧摆放着,小村的生活还是像数千年数百年前般悠然地过着。人杰地灵俊彦辈出,据说,南宋时,村子里便同时有十八人在临安当京官,号称“十八金带”,金龙盘边的状元匾还悄然挂于厅堂。


陈氏大宗祠建筑坐西朝东,前面有一个大院子,院的南北各有一门,南门叫"光宗门",北门叫"耀祖门"。陈氏大宗祠的主体建筑为七开间,两进建筑,正厅左右为宽敞的廊间,与享堂正对着的是宗祠中最为精美的大戏台,它向院内凸出,三面开敞临空,便于观众于三个方向看戏,戏台的屋顶为歇山顶,檐口高,翼角飞扬,木结构上有雕成神仙人物的斜撑,精美的花篮柱,覆莲式的梢子,雕工非常精美。


影壁上雕刻的是八仙过海、仙鹤、仙鹿,都是祥瑞的象征。在影壁下方的水池里面,还摆放着两只翩翩起舞的仙鹤,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陈氏大宗祠门没有开,无缘参观,院中长寿文化馆


欧瓷馆可以参观





对面宋瓷馆




油车
油车是楠溪江畔古老的榨油工具其榕油的工序大略是:先将油料(相子的青子一去白色皮油后的内核、油菜籽,黄豆等)用破子碾碎细或用石杵将其招碎細放入瓶内热熟(有的如芝麻、治菜籽则是先炒熟、使油料中的油脂溶化,然后用篾流、稻菲(或棕片网)包成圖状饼,装入油车桶中,再装填砧,后上股油车砧,用打油锤(石的)用大力猛打油车长砧,这样打下去,油就慢慢地从油车桶的出油洞口流出,再通过油筑流到油缸(或油桶)中,直至把油料榨干(不流油了)为止 油榨好了,打油工再用石锤打油车砧中的滑砧 两头小的滑砧滑下后,油砧都松了,被榨得扁扁油饼也便可取出来了。



芙蓉村所在的楠溪江一带,耕地面积较少,上千年来,村民们就在这“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土地上,以耕养读,边耕边读,实现了“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的家族传承。由此也形成了芙蓉村崇尚“勤耕善读”的好家风。村里设有芙蓉书院,“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他们理想中的耕读追求与归宿,从南宋未年为国捐躯的陈虞之,到抗日阵亡的陈时耕,芙蓉村培养了许多忠臣良将,这些都得益于其善教重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得益于矢志不渝的“耕”则务实,“读”则善终,达则兼济天下的千年传承。


这是一座封闭的内院式建筑,格局正统,形制规整,由东向西,依次排列着泮池、仪门、杏坛、明伦堂和讲堂。宅前有一个宽约12 、长约50 米的大花园,园内修竹茂密,假山起伏,一条蜿蜒的石径和水溪从中而过,是学子们休息或嬉闹的好去处。


明伦堂后壁中央供奉着孔子的神龛,


这样一个小村子,也有书院,是一种对文化的追求。



村中的一座将军屋,这里是国民党少将陈毓秀的故居,四面高墙,庭院很大,整座建筑匠心别具,镂空雕花的格窗,空脱飘逸的檐廊,就连门台也是精美无比,门台砖雕细腻精致,




门庭上有一幅青石打制的楹联:“礼门义路家规矩;智水仁山古画图”,横批是:“鸿禧燕贺”。


芙蓉村寨墙,有1788米,高约2米,共设七道寨门,其形制各不相同,下图是南寨门


这里称为“天池”,又是一个大斗


司马宅大屋外墙是新的


司马宅,是当地富户陈士鸾所建,占地6000多平米,分为三个四合院,各院之间有夹道相通,整个院落显得开敞古朴,现仍居住着30多户陈氏后裔。


司马大屋,位于芙蓉村的西北角,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是一位商人大住宅,占地面积6400平方米,由三座四合院组合而成,拥有6个天井,18个道坦,24个中堂,兼有古井、鱼池、花园等附属建筑。



遗憾的是前阵子毁于野火,不复全貌。


古村背后的芙蓉三峰


 16:30结束“七星八斗”芙蓉村,丽水老街17:00进去就不用门票了,丽水老街主要看艳丽的晚霞倒映在清澈的溪水中,灯火辉煌的夜景,17:00准时到达丽水老街

楠溪江丽水街,位于温州永嘉岩头村东缘的蓄水堤上,又名丽水长廊。



丽水老街,得名于其旁的 丽水湖,说它是“湖”,当年开挖 丽水湖时,堆积于河岸上淤泥,形成一条长长的堤岸,一边是用来蓄水的 丽水 湖,一边是供路人行走的堤岸。



丽水湖,是岩头村先祖桂林公主持兴修的大规模水利工程,于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年在村南人工开挖而成。古人建村寨而挖湖,挖湖而引水。湖水源自双浚头溪水,清水源源不断通过水圳引入丽水湖,使丽水湖成为活水湖


丽水街,是一条木制结构的古朴典雅 的长廊,廊边是丽水湖。


长廊是一条用鹅卵石铺就的过道,走在丽水街,仿佛踏在古代文明的肩膀上,回荡着文明的脆响穿过长廊,


面前便是建于明朝的接官亭与丽水桥。


丽水桥又名“永庆桥”,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此桥虽经数百多年的风雨沧,至今仍坚固如初,该桥是三孔拱券式石板桥,由48根条石构成,暗含地属“四十八都”。桥长12.3米,宽3.8米。桥的两侧石条上分别刻有“丽水桥”、“明嘉靖成午仲秋吉旦建”等字,丽水桥古朴美观然融为一体。


蓄水堤大概建于明嘉靖年间,地方宗族规定,河堤上只许莳花种树与建亭,不准筑屋经商。到了清代,长堤成了担盐客的必经之路,堤岸上边陆续盖起了客栈、店铺等建筑。清末之际,长堤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商业街。


长廊一边是美人靠,一边是商铺,卖一些土特产,和其他古镇差不多,但是这里更古朴,少了商业的繁华


古街全长300多米,旧时90余间店面长廊相连,长廊依水而建, 随水势蜿蜒,廊下挂着一个个红灯笼,和参天的古树绿影相向。


亲自见证,远处的青山和艳丽的晚霞倒映在清澈的溪水中,美丽的图画。


华灯初上,大红灯笼高高挂,一串串廊下的红灯笼与水中的红灯笼上下辉映,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宛若世外 桃源 ,让人流连忘返。



文峰塔,又名金氏塔,金姓八世祖 桂林 公所建 金山 十景之一,此为倒塌后2008年重建之新塔。


“芙蓉三岩”,是岩头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