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显山不露水低调但绝不低品!河北博物院完全颠覆我的想象,是我观赏过的博物馆中的上品!
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新馆舍、厚重的历史、丰富的藏品、现代感十足的展示方法、受观众欢迎的导览志愿者、完美的服务、整洁的环境、便利的交通;一个好的博物馆应该具有的一切这里都有······
感谢朋友耐心的观看这篇游记,有些长、有些单调无趣;不过编辑这篇游记,整理照片、查找资料却是耗费了大精力,主要还是缘于喜欢这座名不见经传的“河北博物院”。
【河北博物院】河北博物院位于石家庄市文化广场,地址:石家庄市长安区东大街4号,是河北省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同时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国家一级博物馆。博物院成立于1953年,前身是河北省博物馆,经过多次扩建和整合,于2014年正式更名为“河北博物院”。
博物院总建筑面积为6.3万平方米,展览面积约为2.2万平方米。博物院由主院区、建华院区和育才院区组成,各区域功能不同,主院区主要以文物展示为主,建华院区则负责藏品保管和文物修复。
河北博物院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现有藏品总数超过21万件,其中一级文物340件,二级文物1926件,三级文物17383件。馆内珍藏了许多珍贵文物,如西汉时期的刘胜金缕玉衣、战国时期的铁足大铜鼎、北朝壁画、满城汉墓出土文物等。此外,博物院还收藏了大量明清善本图书和艺术品。
河北博物院的常设陈列包括《石器时代的河北》、《河北商代文明》、《慷慨悲歌——燕赵故事》、《战国雄风——古中山国》、《大汉绝唱——满城汉墓》、《曲阳石雕》、《北朝壁画》、《名窑名瓷》、《抗日烽火——英雄河北》和《“乐享河北”非遗会客厅——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等10个展览。这些展览展示了河北从史前到明清时期的历史文化,并通过现代化的展示手段让观众更好地了解河北的文化底蕴。
博物院还定期举办各种临时展览和文化活动,如“亚洲古代金属艺术展”、“白瓷艺术展”、“京津冀古代花鸟画精品展”等,吸引了大量观众参与。此外,博物院还注重文创产品的开发,将地域文化元素融入设计中,进一步弘扬燕赵文化。
河北博物院主馆舍分为南、北两个部分。从正门走进博物院是它的北区。
北区是上个世纪60年代的建筑典范,当时有“小人民大会堂”之称,建筑用料考究,纯大理石的地面,统一格调的照明灯具,高大的圆形立柱,看似朴素低调,实则庄严奢华,充分体现那个时代的建筑特点。进入厚重的大门,石质的地砖,水磨石的扶手,仿佛穿越回那个充满历史气息的年代。
南区则是新时代建筑的代表,置身其中,高深广阔的展厅让人感到世事变迁如沧海一粟。尤其是新旧两馆交接处,透光穹顶的设计更让人眼前一亮,仿佛用日光搭建起古今的桥梁。
这个位置就是南北馆舍的玻璃连廊。
南区馆舍功能定位为:文物展示——
省博的大部分常设展以及十大镇院之宝都在这里展出,设有多个展厅,如“中山古国”、“满城汉墓”等,展示了河北丰富的文物和历史文化遗产。风格与老馆和谐一致,是游客参观的主要区域。
南区展厅:
三层:石器时代、商代、燕国与赵国展厅。
二层:战国古中山国和汉代中山靖王墓展厅。
一层:北朝壁画、名窑名瓷和曲阳石雕展厅。
服务设施:
导览台:位于博物院入口附近,提供导览图及咨询服务。
储物柜:免费为游客提供存包服务,方便游客轻松游览。
参观路线推荐:
南区路线:三层→二层→一层,按历史进程逐步参观,全面了解河北历史文化。
观展技巧:
提前规划:在参观前,通过博物院官方网站或微信公众号查看导览图,规划好参观路线。
拍照保存:现场获取导览图后,可拍照保存至手机,方便随时查看。
灵活调整:参观过程中,可根据个人兴趣及时间灵活调整参观路线。
河北【泥河湾地质遗迹】分布于河北张家口阳原、蔚县一带,距北京100多公里。这里埋藏着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和大量旧石器时代考古遗迹,世界上其剖面最多、保存的最完好、国际地质考古界公认的第四纪标准地层,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早更新世石器时代的遗地,它的考察发掘,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
泥河湾遗址群,历经200万年的洗礼,被誉为“东方人类的故乡”,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旧石器考古研究基地。该遗址群拥有世界上稀有的第四纪标准地层,全世界公认的第四纪标准地层只有两处。
这里埋藏着远古人类的秘密,珍藏的是我们黄种人最古老的“家”。
早在200万年以前,阳原盆地是一个大湖,它的水域几乎占据了今阳原的全部、蔚县的部分村和山西省雁北地区的一部,面积达9000平方公里。人们把这个历史上存在数百万年的古湖,称为泥河湾古湖。湖泊四面环山,湖岸上是草原和高耸的山峰,丛林茂密,三趾马、披毛犀、剑齿虎、爪蹄兽、转角羊、纳马象等古动物时常出没;湖水中游弋着多刺鱼、双壳蚌等水生动物。古湖数万年前由于地质变化完全干涸,露出了广阔的平原,由于桑干河、壶流河的侵蚀,古平原遭受破坏,变成了绵延起伏的丘陵成大小各异的台地,逐渐形成了山峰耸立、沟壑交错、地层分明的地质特征。
泥河湾盆地保存有巨厚的河湖,河流和黄土沉积,含有十分丰富的哺乳动物和其他动杆物化石。自20世纪20年代起,这里成了东亚北部早更新世(距今260到78万年)的河湖地层标准剖面和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泥河湾动物君的命名地。
1978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考察队在盆地东部发现了出产丰富石制品和动物化石的小长梁遗址,从而揭开了在这个著名盆地寻找亚洲最早人类足迹的历程。泥河湾盆地已成为东亚早期人类科学考察的热点。区内具有国际第四纪标准地层、远古哺乳动物化石及象征古人类东方发源地和中华文明起点的众多遗迹遗址,因而是研究中国第三纪晚期及第四纪的地层、古生物、古人类、古环境、古地理及新构造运动等的天然地学博物馆。
河北省作为中华人类始祖的起源地之一,新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分布广泛。以下是河北省内一些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及其分布情况:
张家口地区:尚义四台遗址,位于张家口市尚义县石井乡四台蒙古营村南,是近年冀西北地区发现的一处面积最大、保存完整、具有重要价值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遗址,包含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遗存。
邯郸地区:磁山遗址,位于邯郸市武安市磁山村东约1公里处的南洛河北岸台地上,是中国最初发现的一种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距今约10300年。
保定地区:南庄头文化遗址,位于保定市徐水区南庄头村东,是距今10500—97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人类在此地开始刀耕火种的生活。
北福地文化遗址。距今8000——7000年前。
2003-2004年,考古工作者在易县北福地村南发掘了一处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当时,人们在草木葱茏的河岸上建造半地穴式房屋遮风避雨,用磨光石器开展生产活动,已将陶器作为主要生活器具。并且,他们还特意开辟了一块空地,头戴各种人物、动物形面具,载歌载舞,驱鬼祈福,祭祀天地。
距今七八千年前的北福地遗址,人们已经大量使用陶器。北福地最具特色的是陶面具,这是目前所见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史前面具。先民通过镂空、浮雕、刻划等方式勾勒出人和动物的形状,先民可能会佩戴面具,以此驱鬼祈福,祭祀天地。
磁山文化遗址,距今8000——7000年前。
七、八千年前,今武安市磁山村一带背靠群山,河流环绕,林木葱郁。以锄耕农业为主要经济的磁山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他们用石器砍伐林木,松土翻地,收割庄稼,种植着赖以生存的谷物—粟。用陶器烧饭、盛水、储存食物。在他们居住的半地穴式草屋旁养猪喂狗,中国北方最早的家鸡开始啼鸣报晓。
河北是商王朝的主要活动区域之一,60年来已发现商代遗址100余处。考古发掘表明,河北商代先民不仅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还在用铁、纺织、医药、陶瓷、漆器、建筑、酿酒等领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向人们展示了文明社会的诸多方面。
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商王朝统治中国。商早、中期在豫北、冀南一带五迁其都。有学者认为,今邢台市曾一度为商王朝国都。
河北商代铜铸文明灿烂辉煌,河北地区商代先民熟练掌握了青铜治制技艺,制作出众多精美青铜器,展现了高超的铸造工艺和艺术水平。
【饕餮纹铜簋】簋,相当于今天使用的大碗,用于盛放煮熟的黍、稷、稻、梁等饭食,与鼎一样,也是一种重要的礼器。这件饕餮纹铜簋,定州北庄子出土,通高15.5厘米,腹部有两个对称的半圆形鋬,鋬身装饰云雷纹,鋬上部做成卷角羊头形状。口沿下部装饰三角纹,上腹部饰有一周夔纹,并在与鋬对称的另两侧位置各铸有一个羊头。中腹以下及圈足分别饰有四组饕餮纹。
【饕餮纹铜爵】商代饮酒之风盛行,青铜酒器种类丰富。爵,相当于现在的酒杯。这件饕餮纹铜爵,定州北庄子出士,通高19.8厘米。腹部为圆筒形,装饰两组饕餮纹。腹部前面有用来倒酒的流槽,后面尖状部分是尾,用来均衡重量,流口转折处有一对蘑菇状柱头,腹部鋬下有铭文“父癸”,三足内实心锥形。定州北庄子商代墓地出士了300多件制作精美的青铜器,部分器物刻有铭文,对研究商代族群及方国部族等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夔纹蝉纹铜鼎】鼎,是烹煮和盛放肉食的器具,相当于现在的锅,后来逐渐演变为祭祀、征伐、丧葬等活动中陈设的礼器,成为统治阶级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这件夔纹蝉纹铜鼎,磁县下七垣出土,通高24厘米。颈部、腹部在云雷纹基础上分别装饰夔纹和蝉纹,夔纹之间以短扉棱隔开。柱足粗壮,装饰有蝉纹和卷云纹,两耳外侧装饰变形夔纹。出土时,腹部有烟熏痕迹。整件器物造型古朴典雅,纹饰精美大气。
【蕉叶纹铜觚】觚,饮酒用器,与爵组合成为商代青铜礼器的核心。这件蕉叶纹铜觚,定州北庄子出土,通高30.8厘米,大喇叭口,颈腹较细,圈足较矮。器形细长,器身以云雷纹为地,从上到下装饰四层纹饰,颈部为一周对夔蕉叶纹,其下饰夔纹,腹部饰饕餮纹,其下饰蝉纹和饕餮纹。整件器物纹饰丰富,制作精美。
【饕餮纹铜瓿】瓿,是盛酒或盛水的器皿。这件饕餮纹铜瓿,藁城台西出土,通高26.3厘米。直口、短颈、扁圆腹、圈足。颈部饰弦纹,肩部饰连珠纹和云雷纹。腹部饰饕餮纹,饕餮眉梢向上卷,阔目圆睛,鼻子凸起向内卷成螺旋状,巨口獠牙,两尾下卷。圈足饰云雷纹一周。整件器物纹饰细腻、繁缛,器型稳重大方。
中国最早的铁器
台西遗址出土了我国最早的铁器一铁刃铜钺。证实了至少在距今3400年左右,我们的祖先已经将铁用于制造兵器。据检测,铜钺刃部的铁为陨铁。台西人通过实践已经对铁的性能有了初步的认识,懂得铁是比铜硬度更高、更耐磨、更锋利的金属,预示着铁器时代的到来。
铁刃铜钺是在铸造过程中将铁刃包嵌于青铜器身中。两种金属的浇铸包嵌技术的出现是中国古代治金史上的一大进步。
【铁刃铜钺】藁城台西出土,残长11.1厘米、阑宽8.5厘米,是目前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铁器。铁刃断失,器身后半部的正反两面均装饰两排乳钉纹。经检测,钺的刃部由天然陨铁加热锻造而成,制作时先将陨铁锻造成2毫米厚的薄刀,插在范内,然后浇铸青铜部分,铁刃夹入青铜部分约1厘米。这种复合金属铸造工艺在我国古代治金史上是一大进步。内 (na)方形,中部有一圆穿,内身之间以阑相隔。这种钺的形制具有北方游牧民族的特点。
河北地区在商代是重要的文明活动区域之一,发现了多处商代遗址和墓葬,这些遗址和墓葬为研究商代厚葬习俗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商代厚葬习俗主要体现在墓葬的规模、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以及殉葬制度等方面。
河北商代厚葬习俗的具体表现:
【修建大墓】商代墓葬规模宏大,尤其是统治阶级的陵墓,更是气势非凡。在河北地区发现的商代墓葬中,不乏规模宏大的大墓,这些大墓往往修建在风水宝地,体现了商代统治阶级对墓葬选址的重视。
【随葬品丰厚】商代墓葬中的随葬品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在河北地区发现的商代墓葬中,随葬品包括青铜器、玉器、陶器等多种类型,这些随葬品不仅制作精美,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存在殉葬】商代殉葬制度盛行,一些大墓中常常发现殉葬的人骨。这些殉葬者可能是墓主的亲信、侍从或奴隶,他们的存在体现了墓主的尊贵地位和权力。
台西出土四面人头陶器盖,很特别呢。
【藁城商代遗址】主要包括台西商代遗址和前西关商代遗址,均为重要的商代文化遗址。台西遗址是商代中期文化遗址,包含丰富文物;前西关遗址则是商代殷墟晚期文化遗址。
1973年、1974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对台西商代遗址进行发掘。先后共揭露面积1889.75平方米,发现房屋遗址14座,水井2眼,灰坑134个,墓葬112座(其中有奴隶殉葬墓10座)。出土文物有陶器、石器、铜器、蚌器、骨器、漆器、玛瑙器、麻织品、原始瓷器、玉松石、植物种仁、铁矿石、医疗器械和带有陶文符号的陶片等3000多件。据科学工作者推断,最早在这里劳动生息的是仰韶文化时期的人们。
台西商代遗址的发掘,共发现了七项“世界之最”,在我国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1.最早的铁器;2.最早的铁矿渣;3.最早的手术器械;4.最早的平纹绉丝纺织品;5.最早的脱胶麻织品;6.最早的酿酒作坊遗址;7.最早的酒曲实物。
从台西遗址所处的地理位置、范围大小以及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分析,此地似是商朝北方的一座重镇。通过这一典型的遗址发掘,集中提示了冀中平原商代文化面貌,为这一地区的商代考古树立了一个标尺。
燕赵文化,这一源远流长的文化体系,根植于中国河北省地区,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历史可追溯至超过三千年前,贯穿了中国北纬30度地带,涵盖了诸如西安、太原、石家庄、北京、天津、沈阳等重要城市。燕赵文化不仅深刻反映了丰富的农业文化特征,还生动体现了多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
燕赵文化的精神特质尤为鲜明。勇武任侠、慷慨悲歌是其最为突出的特点。由于燕赵大地自古处于胡汉交界的地方,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不断侵扰使得河北地区战乱不断,从而形成了勇武任侠之风。历史上的豫让、荆轲等古代侠义之士就是出现在这片土地上。同时,燕赵文化还蕴含着变革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春秋战国时期,燕赵大地上的国家在相互征伐中能够生存下来,这要求开明的统治者倡导变革以图存。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和燕昭王的任贤使能,都是这一精神的生动体现。
燕赵两国的主要都城,都在今天的河北。河博对燕赵文化运用“燕国故事”和“赵国故事”两个展厅分别进行展示,燕国故事内容相对丰富,赵国故事内容略显单薄一些。
燕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国家,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的弟弟姬奭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蓟(今北京),建立燕国,是为燕召公。
召公,又称召伯、邵公,姬姓,名奭,周朝宗室大臣,与周武王、周公旦同辈。因采邑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为召公或召伯。周武王灭商后,建立周朝,实行分封制,大封功臣、宗室以及先贤的后代,召公被封于燕地(今北京一带),成为燕国的开国君主。不过,召公并未亲自前往燕地就国,而是派自己的长子去治理,自己则留在周都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继续辅佐周王室。
在燕国早期历史中,由于地处偏远,与中原各国的交往较少,因此在史书中记载较为简略。不过,可以确知的是,燕国在早期经常受到山戎等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为了抵御山戎的侵扰,燕国曾多次迁都,并在与山戎的战斗中逐渐发展壮大。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燕庄公时期,齐国派兵帮助燕国击败山戎,从而保全了燕国。
进入战国时期后,燕国的历史逐渐清晰起来。战国初期,燕国与齐国一直存在争端。在燕献公时期,燕国曾向齐国求救,但并未得到实质性的帮助。此后,燕国逐渐开始寻求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以共同对抗强大的齐国。
公元前284年,齐国灭宋的行为引起了各国的震动和不满。燕昭王趁机联合秦、韩、赵、魏五国共同伐齐。在乐毅的率领下,五国联军连下齐国70余城,几乎灭亡了齐国。这一战不仅为燕国报了仇,也极大地提升了燕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然而,燕国的强盛并未持续太久。在燕昭王去世后,燕国的国力逐渐衰落。特别是到了燕王喜时期,燕国在与赵国的战争中屡战屡败,国力大损。
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攻破赵国后,驻军于燕国边境易水畔。燕太子丹为了挽救燕国的命运,派刺客荆轲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然而,刺杀行动并未成功,反而激怒了秦王嬴政。随后,秦王嬴政派王贲率军进攻辽东的燕国残余势力。秦军大败燕军,燕王喜被俘,立国822年的燕国宣告灭亡。
在燕国故事展厅中,河博的第一件镇馆之宝【透雕龙凤纹铜铺首】展露风采
【透雕龙凤纹铜铺首】出土地点:保定市易县燕下都遗址老姆台
规格:高74.5厘米,宽36.8厘米,重21.5公斤
整体造型:透雕龙凤纹铜铺首整体呈兽首衔环形,兽首主体为古代传说中的怪兽饕餮。饕餮瞪大着眼睛,张着大嘴,嘴角边露出锋利的牙齿,形象凶猛无比。
龙凤纹饰:兽首上部正中站立一只展翅欲飞的凤鸟,凤冠饱满,脖子向前伸,抬着头,眼睛炯炯有神,尾部翘起,爪子粗壮尖锐,两只爪子分别抓着蛇。凤鸟双翅被两条长蛇缠绕,凤爪踩住蛇尾,蛇曲颈回首。铺首两侧各有一条向上攀爬的长龙,龙头从兽角后探出,张口露齿,虎视眈眈地看着下方。
透雕龙凤纹铜铺首是战国时期燕国宫殿大门上的构件,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建筑艺术水平。同时,也是研究战国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和纹饰风格的重要实物资料;铜铺首的纹饰华丽繁复,工艺精湛,体现了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和审美观念。它是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对于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史具有重要意义;铜铺首作为一件集实用、装饰和等级标志为一体的古建筑构件,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古代宫殿大门的装饰物,更是古代社会等级制度和礼仪文化的象征。
【燕下都】遗址地理位置: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城东南,西距太行山5千米燕下都建于公元前4世纪,约战国中期,为燕昭王时所建,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燕国为了应付南方各国而在河北易县建立的一军事重镇,也是燕国南部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重镇。
从民国初年至今,已出土文物10万余件,包括铜器、铁器、陶器、石器等生产、生活用具,以及兽首陶水管、筒瓦、板瓦等建筑构件。
燕下都遗址的发现和研究极大地丰富了燕文化的内容。它反映出战国时期城市的规划理念和建筑技术的完美结合,为研究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及城市建设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料和凭证。同时,它也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等级制度和礼仪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波曲纹四耳铜鉴】尺寸:高42厘米,口径82.5厘米,好大的一只。波曲纹四耳铜鉴是春秋时期的重要青铜器之一,它的出土为我们了解春秋时期青铜器的制作工艺、纹饰风格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铜鉴的用途:在古代,“鉴”字有镜子和观察、鉴别的含义。铜鉴最初可能是作为盛水或盛冰的容器使用,通过光线的反射可以照见人的面目。后来,铜鉴逐渐演变为一种重要的礼器,用于祭祀、宴飨等场合。
【人形足铜镬】尺寸:高14.4厘米,口径27.5厘米。人形足: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人形足的设计。铜镬底部有三个立人作为支撑,这些立人皆双目圆睁,高鼻大口,赤裸上身,双手叉腰,用力支撑头顶的器腹。其造型生动,富有力量感,展现了古代人们对于青铜器造型的独特审美。
铜镬的铸造工艺精湛,无论是器物的整体造型还是人形足的细节处理,都显示出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和创造力。
【蟠螭纹带盖铜圆壶】蟠螭纹带盖铜圆壶整体呈圆形,有盖,盖为圆形,壶口外侈,束颈,溜肩,圆鼓腹,下有圈足。壶身线条圆润流畅,造型庄重古朴。
蟠螭纹是一种古老的传统纹饰,常见于中国古代的艺术作品中,它是以蟠螭(一种神话中的动物形象)为题材,通过精细的线条勾勒出来,形成的一种具有神秘和庄重感的纹饰。此外,壶身还可能饰有其他纹饰,如窃曲纹、环带纹、瓦棱纹等,这些纹饰与蟠螭纹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铜圆壶独特的艺术风格。
蟠螭纹带盖铜圆壶作为战国时期的重要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水平。同时,铜壶上的纹饰也是研究古代纹饰和艺术发展的重要材料。
【偃字刀币】偃字刀币作为一种特殊的刀币类型,其显著特征在于币面上铸有“偃”字或相关字样。这些刀币通常保持了刀币的典型结构,包括刀首、刀身、刀柄和可能的刀环。其设计精巧,制作规整,不仅具有货币功能,更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刀币在春秋战国时期广泛流通于齐、燕、赵等国。偃字刀币作为其中的一种,也必然在这些地区或相关区域有着广泛的流通和使用。偃字刀币的铸造工艺精湛,造型独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每一枚刀币都是古代工匠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尖足布币、方足布币均是一种古代货币。
尖足布后来成为战国时期赵国的主要流通货币之一,尤其在赵国迁都邯郸后,尖足布的铸造和使用更为广泛。
尖足布的发行成功使晋国(后赵国)商业更加发达,对货币的需求也越大。尖足布上市不久就成为市场中的主币,但因其体积大、购买力高,在小额支付中无法应用,所以产生了小型尖足布或“轻钱”。尖足布在市场上流通了一段时间后,因其贮藏不方便、易伤人、易折损以及生产量不大等缺点,逐渐被其他货币所取代。尽管如此,尖足布仍以其造型优美、数量少而被列为世界古钱行列中较为珍贵的钱币之一。
方足布始铸于战国中期的魏国,后来方足布的币制逐步被周边国家和地区所接纳,铸行区域才逐步扩大,成为铸行地域最广、存世数量最多的战国布币。
方足布主要在三晋(魏、韩、赵)、两周和燕地铸行。其中,束腰的方足布是战国晚期燕地的铸币,亦称燕布。此外,齐、鲁、宋、秦等国也曾铸行过方足布。方足布在战国时期广泛流通,对当时的商业交流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形制规整、文字清晰、铸造精良,受到了商人和民众的欢迎。同时,方足布也成为了研究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
【楼阙形镂空铜饰件】尺寸:通高21.5厘米,方座边长2.6厘米;该饰件呈方柱式楼阙形,盝顶设计,正脊上饰有两只展翅欲飞的立鸟,四坡脊上则分别饰有四条龙,坡面上则刻划有龙、凤纹等图案。
细节工艺:饰件的阙室内,主人端坐中央,一仆人从鼎中取食,另有二人跪奏乐器。下部方柱则浅雕有三层纹饰,分别描绘了沽酒、捉鹿、持觚、抱禽等仆人为主人准备宴飨的热闹景象。这些图案线条流畅,工艺精湛,极富神韵。
该饰件不仅真实还原了战国时期权贵阶层的实际生活情景,而且展示了当时手工制造业的发达程度。同时,其独特的造型和工艺也为我们研究古代建筑、雕塑和工艺美术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燕下都九女台16号墓】燕下都九女台16号墓是燕下都中经科学发掘的第一座燕墓,也是目前发掘的战国燕墓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出土文物:
陶器:16号墓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均为泥质红陶,霹少许细蚌壳末,制法以轮制和模制为主,火候均较高。陶器器形包括鼎、豆、壶、盘、鉴、罐、尊、簋、杯等,其中成组的编钟、列鼎等尤为引人注目。这些陶器均为仿铜器而作,形制、纹饰均十分精美、逼真,为我国春秋战国大型墓葬中所仅见。
其他文物:除了陶器外,16号墓还出土了石器、蚌器、骨器、漆皮和墓底中、北部发现的少量铁质工具等。但值得注意的是,该墓并未出土铜器。
根据墓葬中出土的陶器等文物的特点,以及与其他墓葬的对比研究,可以确定16号墓的年代为战国早期。
墓主人身份:虽然16号墓的具体墓主人身份尚未确定,但根据墓葬的规模、出土文物以及车马坑中出土的车马器等可以推断,墓主人应为战国早期的一位燕侯或贵族。
河博展示的【陶鼎】与【陶簋】:陶鼎与陶簋是古代陶器中的两种重要器型,它们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陶鼎起源于新石器时期,是最早的炊器之一,用于煮食物。
早期陶鼎多为夹砂陶,器形大多为圆形,深腹,圜底或平底,有圆柱形或扁片形三足。有的有双耳,带盖。随着时间的推移,陶鼎逐渐演变为礼器,具有象征意义。在商周时期,青铜鼎成为礼制重器,陶鼎的地位也随之提高。
陶簋是古代盛放熟食的器皿,流行于商代、西周至春秋时期。陶簋的形制多样,变化较大,但多为圆口、双耳。随着时间的推移,陶簋逐渐演变为礼器,具有象征意义。
在古代社会,陶鼎与陶簋常作为一套礼器组合使用,用于祭祀、典礼等场合。它们的组合使用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
【一言九鼎】“一言九鼎”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指说出的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其中,“一言”指的是一句话,“九鼎”则是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九鼎象征着王权和国家的统一,是非常贵重的物品。将一句话与九鼎相提并论,形象地表达了这句话的重要性和权威性。原来九鼎不仅仅是礼器,还是一句“成语”。
【石磬】,简称“磬”,是中国古老的石制打击乐器,属于“八音”中的“磬石”音。石磬作为当时社会中的重要礼器和重器,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文明程度的实物见证。河博展示的一组“石编磬”。
【陶钟】是古代重要的打击乐器,同时也是地位和权力的象征。它起源于新时期时代,形状扁圆而中空,在古代不仅是乐器,后逐渐演变为礼器。目前,我国有多地出土陶钟,形状各异,各具特色。
在河北博物院中,较为著名的陶钟实例:出土于易县燕下都九女台16号墓的陶甬钟。这些陶甬钟通高40~54厘米、通宽16~29厘米,形制相同,大小相次。它们的长柄双旋,钟之两侧表面以凸弦纹横竖隔成多格,其中三层各附三个圆头短柱状乳,共十二组三十六枚。钟口作拱形,声音稍低,适合作次中音。墓中出土的陶甬钟共有十六件,是研究古代音乐和礼制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河北博物院作为展示河北乃至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收藏和展示了众多珍贵的陶器。这些陶器不仅展现了先民们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和文化发展水平。
【召公奭棠下问事】燕国召公,指的是“姬奭”,他是西周宗室、大臣,在周朝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辅佐武王灭商、建立燕国、分陕而治、辅佐成康。
召公治理陕地以西地区时,深受百姓们的拥护。他常在一棵棠梨树下判断案件,处理政事,上至侯伯、下到百姓都各得安置,无人失职。召公去世后,百姓因怀念其政绩,不舍得砍召公生前休息过的甘棠树,还写了首《甘棠》诗来纪念他,这就是成语“甘棠遗爱”的典故由来。
据《百家姓》记载,邵姓出自姬姓,先祖是西周初期的大臣召公姬奭。
展馆中展示的燕国古代兵器,密密麻麻的排满一大展柜;还有整排雕翎箭万箭齐发,让人有置身古代战场环境氛围中的感觉。
解说词讲述一个【秦开却胡】的典故:“秦开”却胡指的是战国时期的燕国大将秦开击退东胡、占据辽东的史实。
秦开,战国时燕国名将,是后来随荆轲一起刺秦王的秦舞阳的爷爷。东胡,是鲜卑和乌桓的先族,因位于匈奴之东而得名,是“与匈奴并盛”的强大游牧部族。
东胡经常南下骚扰燕国,抢夺财物,给燕国边境带来严重威胁。为了边境安宁,燕国采取向东胡求和的方法,争取时间,发展壮大国力。同时,将秦开作为人质送往东胡,以获取情报,为进攻东胡做准备。
秦开在东胡期间,利用自己的机敏和智慧,逐渐获得了东胡人的信任。他四处考察了解辽东地区战略地形、山川险隘等,同时了解掌握了东胡骑兵用兵的战略,并评估了东胡人的指挥能力、战略部署、战斗能力等。
秦开在东胡潜伏多年后,终于寻找到合适的机会潜回了燕国。他向燕昭王详细汇报了东胡的情况,并提出了出击东胡的建议。
燕昭王采纳了秦开的建议,命他率军北击东胡。秦开凭借对东胡的了解,一路势如破竹,大败东胡,使其向北退却千余里。
秦开却胡的历史事件启示我们,开疆拓土不仅需要勇武,更需要智慧。同时,也体现了古人“经略边疆”的智慧和远见。
燕下都出土的【铁胄】,也就是头盔,目前发现的两件先秦铁胄都来自燕下都,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国内所有的先秦铁胄。
【燕下都辛庄头30号墓】墓葬中出土了大量陶器、铁器、铜器、金器、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随葬品,其中尤以80余件金器最为耀眼。这些金器包括金柄铁剑、胡人头像金饰件、伞盖形金饰件等,制作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出土文物与特点
金器:30号墓出土的金器数量众多,且制作精美。其中,金柄铁剑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人工治铁制作铁剑的代表之一,其奢华程度令人叹为观止。胡人头像金饰件则反映了战国时期燕国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交流。
陶器:墓葬中出土的陶器数量也很多,包括三足壶、V式陶盘等燕国特有的器物。这些陶器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有一套仿青铜礼器,如七鼎六簋等,表明墓主是燕国贵族。
此外,墓葬中还出土了铁器、铜器、玉器、石器、骨器等随葬品,这些文物共同构成了战国时期燕国贵族墓葬的丰富内涵。
【胡人头像金饰件】胡人头像金饰件是战国时期的一种精美金属制品。
金饰件整体呈现为胡人头像,头戴毡帽,弯眉圆目,高鼻阔口,两撇短须向上翘起。头两侧饰有三层对称连弧纹,增加了饰件的立体感和美感。金饰件采用黄金制成,工艺精湛,纹饰清晰,展现了战国时期金属工艺的高超水平。
【嵌绿松石骆驼纹金牌饰】是一件具有独特艺术和历史价值的古代文物。
该金牌饰呈圆形,直径9.1厘米,重169克。牌面内饰三只曲颈昂首的短尾卧驼,骆驼眼睛内原镶嵌有绿松石以点缀出眼睛的形状,但现仅存一只绿松石眼,其他凹槽内原有镶嵌物均已脱失。边缘饰有綯纹两周。
【神兽噬马纹金饰牌】是一组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深厚历史背景的古代文物。
共五件,其中较大者二件,较小者三件。整体均为长方形,板状。大者长11.8厘米、宽7.7厘米、厚0.3厘米、重248克;小者长5.6厘米、宽约4.0厘米、厚0.3厘米、重47~60克。这组金饰牌采用了平面浮雕的手法,表现空间自由而充分,因而信息含量极大。无论立意构思、造型构图,还是装饰手法,都显示出很高的艺术水平。神兽噬马图案富于变化,表现手法挥洒自如,显示出成熟的造型意识和高超的工艺水平。
赵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充满故事的国度,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赵国与秦国同出一脉,都是伯益的后代。伯益因辅助大禹治水而被舜帝赐为嬴姓。后来,伯益的后代在商朝世为重臣,成为世家贵族。武王灭商时,赢氏一族忠于纣王,大臣蜚廉(飞廉)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恶来被武王所杀;小儿子季胜则躲过了劫难,他的后代中出现了赵国的始祖造父。
造父是个驾车高手,他曾在周穆王西巡时驾车千里东归,为平定徐国之乱争取了宝贵的时间,立下大功,被封于赵城(今山西省洪洞县赵城镇),造父的后代便以赵为氏。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被周王室正式承认为诸侯国,赵国至此正式立国。
赵武灵王时期,赵国进行了著名的“胡服骑射”改革。赵武灵王为了增强赵国的军事实力,借鉴游牧民族的骑射方式,在国内推行胡人的服饰和骑射技术。这一改革使赵国的军事力量大增,成为战国后期东方六国中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战国时期,赵国与秦国进行了长平之战。这场战役中,赵国损失了45万精锐主力,国力大损。然而,即使在这样的困境下,赵国依然坚持抗秦,展现了其顽强的生命力。长平之战后,秦国趁机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军民在平原君赵胜和大将廉颇的领导下,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最终,在魏、楚两国的援军帮助下,赵国成功地击退了秦军,保住了邯郸城。
赵国在晚期陷入了政治动荡和权力斗争的漩涡中。这使得赵国的国力逐渐衰弱,无法再与强大的秦国抗衡。公元前228年,秦国大将王翦率领大军攻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大夫们北逃到代地,共同拥立赵代王嘉继续抵抗秦军。然而,公元前222年,秦军最终还是攻灭了赵代王嘉,赵国至此灭亡。
赵国人物与传说
赵武灵王:赵武灵王是赵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君主。他推行“胡服骑射”改革,使赵国的军事实力大增。然而,他在晚年时因立储问题而引发宫廷政变,导致自己被饿死。
廉颇:廉颇是赵国的一位著名将领。他英勇善战,多次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在长平之战后,他依然坚持抗秦,并在邯郸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蔺相如:蔺相如是赵国的一位重要谋臣。他以智慧和勇气著称,曾多次为赵国化解危机。他与廉颇之间的“将相和”故事也成为了千古佳话。
赵国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和悲壮情怀。从赵氏起源到三家分晋,再到胡服骑射和长平之战等历史事件,都展现了赵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虽然赵国最终未能逃脱灭亡的命运,但其在历史上的辉煌成就和英勇事迹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赵国最初是晋国的一个分支,随着晋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和领土分割,赵国逐渐崛起并成为一个独立的诸侯国。在赵国的发展历程中,其疆域不断发生变化,但总体上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
在春秋时期,赵国的领土主要集中在现今的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北部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地区。这一时期的赵国凭借着地理位置的优势和较为完善的制度,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到了战国时期,赵国的领土疆域进一步扩大。赵国不仅占据了原先的领地,还逐渐占据了现今的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以及辽宁省的一部分地区。此外,赵国的东部边界延伸到了今天的山东省中部,南部疆域则涵盖了今天的河北省南部和河南省北部的一部分地区,北部疆域则主要涵盖了今天的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北部的一部分地区。
赵国的疆域变化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和军事形势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赵国的疆域扩张增强了其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使其在战国七雄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另一方面,赵国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争夺也加剧了当时的战争局势,推动了战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变革。
【赵国铜编钟】赵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国祚长达二百五十余年。其音乐文化在古籍如《史记》、《战国策》中有所记载,但文字描述相对稀少。
1982年,在河北邯郸涉县北关1号墓中出土了一套数量可观的铜编钟,包括甬钟16件、纽钟9件、镈钟4件,以及编磬10件。这套编钟是迄今河北地区已发现的乐钟资料中,青铜编钟组合规模最大的一组。赵国铜编钟的编列清晰,镈、纽钟、甬钟俱在,体现了中原组合编钟的元素。同时,这些编钟能够发出多个音节,如涉县北关1号墓出土的编钟能够非常准确地敲击出7个音节,演奏出古韵悠扬、悦耳动听的音乐。
赵国铜编钟不仅具有音乐价值,还是精美的艺术品。其独特的形制和纹饰展现了赵国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审美水平。
赵国【蟠螭纹铜鼎】在多处墓葬中被发现,这些墓葬主要集中在河北、河南等地的赵国故地。这是其中之一。
赵国蟠螭纹铜鼎通常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形制:鼎体多呈圆形或近似圆形,有盖,盖顶微鼓,常饰有环形钮或牺形钮。鼎腹深而鼓,底部多为圜底或平底,三足多为蹄形或兽形。
纹饰:鼎身和盖面满饰蟠螭纹,这是赵国青铜器常见的装饰纹样。蟠螭纹以方正的云雷纹与粗线“S”纹配列来表现,龙体盘曲,躯干粗大,内填以各种精细的雷纹和几何纹饰,布局规矩整齐,精密华丽。此外,鼎耳、鼎足等部位也常饰有云纹、鸟纹、饕餮纹等辅助纹饰。
铸造工艺:赵国蟠螭纹铜鼎的铸造工艺精湛,采用了浑铸法、分铸法等多种铸造方法,使得鼎身和纹饰都呈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平。
【双兽耳莲瓣盖铜壶】赵国双兽耳莲瓣盖铜壶整体造型圆润,线条流畅,具有典型的战国青铜器风格。其壶盖呈莲瓣状,子口设计,与壶身紧密相连。壶身为侈口、长颈、鼓腹下垂的形状,并带有圈足,显得稳重而典雅。颈部两侧各有一个兽首衔环耳,兽首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增添了铜壶的艺术魅力。此外,壶盖边缘和壶身颈部、腹部均饰有精美的纹饰,如波曲纹、窃曲纹和垂鳞纹等,这些纹饰不仅美观大方,还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赵国铜马】赵国铜马,特别是出土于赵王陵的战国青铜马,是赵国青铜器中的瑰宝。
赵国铜马以写实风格著称,其造型准确生动,比例匀称,刻画细腻。每匹马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出了不同的动作瞬间,具体特征如下:
仰头行走马:高18厘米,长24.5厘米,五官清晰,右前蹄刚刚抬起正欲迈出,后左蹄欲落未落,行走姿态鲜明生动。整体体态刻画得比例准确,健壮圆润,完全符合动物机体的解剖学原理,表现出马匹真实的质感和力量感。
低头立马:高15厘米,长23.5厘米(也有说长22.5厘米),作低头打响鼻的状态,前两肢微微并拢直立,后两腿微微弯曲下蹲,凝固了马这一生理现象的生动瞬间。其五官刻画细致鲜明,神情专注,虽处于静止状态,但充满动感。
后坐式立马:高15厘米,长22.5厘米(也有说长25.12厘米、高18.7厘米),作低头觅食状,脖颈弧形弯曲向下低沉且微微左倾,显出几分动势。后腿微弯曲作臀部后蹲姿态,与低垂的马头配合,保持身体平衡。这一瞬间的刻画,使马显得活泼生动。
此外,这些青铜马的颌骨突出,颌角分明清晰,眼神凝重深邃,鬃毛与马尾线条流畅,四肢发达,肌腱隆突,马颈有力,背部丰满,臀部强健,马尾打结,马腹下部硕大的生殖器明显突出身体,均为成年战马形象。
赵国铜马采用圆雕手法铸造,将运动的马与静止的马表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这些铜马不仅体现了静中蕴动的雕刻用意,还生动地再现了马的生活习性。它们代表了战国时期赵国青铜器精湛的铸造艺术和审美高度,是赵文化灿烂的艺术成就之一。
赵国铜马不仅是艺术品,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见证了赵国在战国时期的繁荣与强大,特别是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改革后,赵国骑兵的崛起和战争方式的变革。
【蟠螭纹铜釜】赵国蟠螭纹铜釜是战国时期赵国青铜器的重要代表。
蟠螭纹铜釜通常呈现出一种古朴而庄重的造型。其整体器形圆润饱满,腹部微微鼓胀,底部平稳,足部设计得既稳健又美观。在铜釜的器表上,布满了精美的蟠螭纹饰。这些纹饰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小龙相互缠绕而成,小龙们张口、卷尾,形态各异,却又和谐统一,展现出一种繁复而有序的美感。蟠螭纹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典型代表纹饰,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彩绘兽形陶盉】彩绘兽形陶盉是一种具有独特造型和精湛工艺的古代陶器;
年代:战国;高26.5厘米,直口圆唇,直颈,腹部滚圆,下承以三兽足。口沿有盖,颈部安一提梁,装饰似为鳞片纹。
彩绘兽形陶盉的制作工艺相对复杂,需要经过陶土的选取、塑形、彩绘、烧制等多个步骤。其中,彩绘技法是制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够增添陶盉的艺术效果,还能够反映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
【彩绘凫形陶尊】年代:战国;尺寸:通长28厘米,高27厘米;
赵国彩绘凫形陶尊的造型独特,整体呈长颈禽鸟形,具有圆嘴朝天、腹部椭圆饱满的特点。腹上顶有圆形盖,下接两喇叭形粗足,身后则带有扁尾。这种造型生动逼真,形态可掬,展现了古代赵国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创造力。
陶尊满身彩绘红白相间的圆点纹、环纹、斜线纹等,色彩鲜艳,图案精美。这些彩绘装饰不仅增添了陶尊的艺术效果,还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
赵地,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孕育了众多成语典故。这些成语典故不仅丰富了中国的语言文化,更深刻地反映了赵地人民的精神风貌和历史智慧。以下是关于赵地成语典故的详细解读,主要包括“安然无恙的寓意”、“董狐直笔的精神”、“完璧归赵的故事”、“刎颈之交的情谊”、“张王李赵的常见性”、“燕歌赵舞的盛况”、“围魏救赵的战术”以及“拔赵易汉的典故”等八个方面。
赵地成语典故不仅丰富了中国的语言文化,更深刻地反映了赵地人民的精神风貌和历史智慧。这些成语典故不仅是文化遗产的瑰宝,更是激励人们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
《战国雄风——古中山国》这个展厅收藏了三件河博的镇馆之宝,分别为:战国中山王铁足铜鼎、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错金银铜虎噬鹿屏座。
参观河北博物院才第一次听说“中山国”这个神秘的王国。中山国存在于公元前507年至公元前406年;公元前380年至公元前296年,具体位置在今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东麓一带,位于赵国和燕国之间。战国的河北以燕赵闻名,但最引人瞩目的文物,却来自七雄之外的中山国,这也是战国晚期诸侯中唯一非华夏族群建立的国家。
中山国的前身是狄族鲜虞部落,为姬姓白狄,最早时在陕北绥德一带,后来转移到太行山区。鲜虞之得名出自鲜虞水,鲜虞水即今源出五台山西南流注滹沱河的清水河,这一带是鲜虞最早的发祥地。春秋时的鲜虞部落联盟,由鲜虞、肥、鼓、仇由几个部落组成,逐渐开始扩张势力。
中山国初建都在中人(今唐县境内),立中山城为都。后因中人城中有山,故曰“中山”,即初期的中山国。
公元前406年,魏灭中山。公元前381年前后,中山桓公率鲜虞余众驱逐魏国统治者,中山复国,迁都在灵寿。复兴后的中山国国力很快达到了鼎盛时期,公元前323年,与赵、韩、魏、燕同时称王。
公元前296年,中山国被赵国所灭。
中山国遗址位于石家庄平山县,面积35平方公里,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考古发现包括古中山国王陵王厝墓、桓公墓等,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如近3000字的篆文器物、铜版“兆域图”等。
中山国灵寿城存在商业区,位于今平山上三汲村一带。城内有宫殿建筑群和制陶、铸铜、铸铁等官手工业作坊区。作坊区南部可初步确定是灵寿城内的“市”,是当时的商业交换活动的中心。
综上所述,中山国是一个具有独特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国家,在战国时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虽然其存在时间不长,但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瑰宝。
中山国王陵是指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中山古城遗址南侧的一系列古代王陵,这些陵墓是中山国王室的墓地。
地理位置:中山国王陵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三汲乡的中山古城遗址南侧。
陵墓分布:中山国王陵区共3处,分布于古城的西部及西北部,现已发掘了两座大型陵墓。
陵墓结构:两座大墓地面均有夯筑的巨大封土堆,东西宽92米,南北长110米,高约15米。陵墓上还建筑有供祭祀用的墓上建筑。两侧各有2座陪葬墓,封土前有对称排列的车马坑、船坑和杂殉葬坑。陵内墓室为中字形,中间为方形的椁室。
出土文物:中山国王陵共出土随葬品19000余件,包括青铜礼器、陶礼器、漆器等。其中许多器物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如龙凤纹铜方案座、错金银的动物型屏风座、铜钺和古酒等。此外,椁室内出土的“兆域图”铜板,是研究战国时代王陵布局形制的珍贵实物资料。
中山国王陵的发现,使人们对中山国的历史及文化等方面有了更为丰富的认识。这些陵墓和出土文物为研究中山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参观信息:
参观地点:中山国王陵陈列馆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中山古城遗址南侧,是展示中山国王陵出土文物和研究成果的重要场所。
开放时间:一般为09:00-17:00(具体开放时间可能因季节和节假日等因素有所调整,请提前查询)。
中山王厝【夔龙饰铜方壶】,刻有铭文450字,记载了中山国伐燕取胜后用燕国铜器熔铸此壶的功绩,特别重要的是提到了中山国君世系,填补了史书空白。
整体造型:铜壶带盝顶形盖,盖顶四面坡各有一个镂空云形钮。壶身为直口、短颈、溜肩、鼓腹、平底、高圈足。壶身周正,棱角分明,显得庄重而典雅。
装饰细节:四角的肩部各铸有一条神采飞扬、昂首攀爬的立体夔龙,这些夔龙形象生动,栩栩如生,为铜壶增添了威严与神秘感。壶腹两侧各有一个兽面衔环铺首,兽面狰狞,双睛倒竖,眉须涡卷,进一步增强了铜壶的威慑力。
壶的四周刻有流畅优美的铭文450字,是一篇优秀的战国书法作品。据铭文记载,中山王十四年,中山伐燕获胜后用燕国的青铜器熔铸此壶。铭文颂扬了中山国伐燕的战绩,阐述了巩固政权的重要性和立国安邦的道理,其中特别提到了“皇祖文武,桓祖成考”等中山国君的名号,填补了史籍中关于中山国君世系记录的缺漏。
【战国中山王铁足铜鼎】国宝级文物:中山王铁足铜鼎以其独特的造型、精美的铭文和重要的历史价值而被誉为国宝级文物。它不仅是河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也是中国青铜器文化的瑰宝之一。
规格:高51.5厘米(也有说法为51.1厘米),腹径65.8厘米,口径42厘米;铜身铁足,圆腹圜底,双附耳,蹄形足,上有覆钵形盖,盖顶有三环钮。
铭文:鼎身刻有铭文469字,字体瘦长、清秀挺拔,具有悬针篆风格。这些铭文是研究战国及中山国历史和语言文字的重要资料。
历史记载:铭文内容记述了该鼎为王十四年所制,斥责了燕王哙让位给相邦子之导致国破身亡的事件,同时颂扬了中山国相邦司马辅佐少君、率师征燕、扩大疆土的功绩。此外,铭文还告诫嗣子要警惕周围敌国,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补史之缺:中山王铁足铜鼎的铭文填补了史书中对中山王世系缺失记载的遗憾,为研究战国时期中山国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网络照片,感谢作者)中山王铁足铜鼎“铭文”
【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河北省博十大镇院之宝之一,第一批禁止出国文物。这件作品可以理解为古人的茶几/小桌,四龙四凤相互穿插,造型复杂,纹饰精美,龙头承接斗拱,托起案台,下面还有两雌两雄的梅花鹿,驮着底座,堪称战国青铜器的精品。
整体造型: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整体造型独特,由底座、四龙、四凤及案框等部分组成。案面已朽,仅存案座。
错金银工艺:错金银工艺是战国时期青铜器制作中的一种精湛技艺。该方案座上的龙、凤、鹿等形象以及纹饰均采用了错金银手法进行装饰,使得整个器座更加华丽而庄重。
铸造与焊接:方案座由70多个部件组合而成,全器焊接、焊铸点近百个。然而,这些部件却巧妙地联结为一体,外观浑然一体,丝毫看不出缝隙。这体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铸造与焊接技艺。
文化寓意
龙凤呈祥:龙和凤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具有美好的寓意。该方案座上的四龙四凤形象生动逼真,寓意着龙凤呈祥、吉祥如意。
神鹿献瑞:鹿在古代吉祥文化中同样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长寿的象征。尤其是白鹿,被人们称之为“仙鹿”或“天禄”,视之为祥瑞神奇的瑞兽。该方案座上的四只梅花鹿形象也寓意着神鹿献瑞、福寿安康。
(网络照片,感谢作者)
【错金银铜虎噬鹿屏座】,是战国时期中山国的瑰宝(国宝级文物),河北省博十大镇院之宝之一。出土于中山王“厝”墓,猛虎身躯矫健,叼着一只小鹿,虎身扭曲成一个角度,正好可以让两扇屏风形成角度,老虎通身饰错金银花纹,流光溢彩。错金银虎噬鹿铜屏风座构思巧妙,铸工精湛,在国内十分罕见。它展示了战国时期中山国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创造力。
屏风座的由来:古时候,由于宫殿前部敞开,房屋建筑不太严密,需在房内张设屏风挡风。同时,一所建筑往往具有多种功能,需要随时用屏风分割室内空间。因此,屏风的使用非常广泛。中山王“错”墓的屏风座据考证是发现年代最早的一件实物。
铭文记载:虎腹下铸有竖读铭文:“十四祀,牀麀,啬夫徐戠,制省器”12字,记述了器物铸造者、墓主人墓葬的级别和浩大的墓葬场面。
中山国【蟠螭纹铜瓿】是战国时期中山国青铜器的重要代表;
整体器形圆润,口沿外折成宽沿,短颈广肩,圆鼓腹,矮圈足。肩部两侧常设有兽首形环耳或其他形式的耳部装饰,这些耳部装饰不仅美观,还便于搬运和悬挂。
纹饰特点:铜瓿的纹饰以蟠螭纹为主,这种纹饰由小龙相互缠绕而成,形态各异,却和谐统一。纹饰通常分布在铜瓿的肩部、腹部和圈足等部位,形成对称或均衡的图案。这些纹饰不仅增添了铜瓿的艺术魅力,还寓意着吉祥和美好。
陶人俑拜山一套,中山国崇拜山神,这套陶俑就反映了中山国的这一风俗。
中山国【金戈鐏】出土于河北中山王厝墓,是战国时期中山国的珍贵文物。中山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诸侯国,其文化独具特色,青铜器铸造技艺高超,金戈鐏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中山国金戈鐏整体造型精美,工艺精湛。它作为戈柄下端的金属套,上端为筒状圆,用以插柄,下端为八棱形,便于手握。金戈鐏上装饰有两条方向相反的龙,龙眼用银和蓝琉璃镶嵌,龙身花纹细如毫发,工艺十分精巧。其中一条龙向下爬,用白银镶成一对树枝状龙角,身上刻划羽翼纹,面和腹部为鳞纹,耳部为毛纹,背部为斜方格纹;另一条龙向上攀,以银镶嵌双翼,刻划出双角和附有毛纹的额、耳部,龙身刺鳞纹。两龙外表均有无数针刺花纹,展现出战国时期中山国青铜器的高超技艺和独特风格。
【中山王厝金路车】金路车作为诸侯王会见宾客时的专用车,其制作精良、装饰华丽,体现了中山国高超的手工艺水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山王厝金路车的构造和装饰极为复杂和精致,具体表现如下:
车辆构造:金路车由多个部件组成,包括车衡、车轭、车舆等。这些部件均用优质木材制作,结构坚固,能够承载较重的负载。
装饰材料:金路车的装饰主要使用了黄金、白银以及错金银等工艺。衡末及轭首、轭角用黄金制成,车軎及盖斗帽则以错金银装饰,车衡上的钗为银制,车舆外挂有银珠网饰。这些装饰不仅提升了车辆的美观度,还彰显了车主的高贵身份。
其他细节:车上原有华丽的伞盖和幔帐,这些装饰物进一步增强了金路车的奢华感。此外,车辆的细节处理也非常到位,如车辕、车辋等部件都经过精心打磨和装饰,使其更加精致和美观。
中山王厝金路车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它反映了战国时期中山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是研究中山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同时,金路车上的装饰图案和工艺也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追求。
【十五连盏铜灯】是一件极具历史和艺术价值的战国中山国青铜器。
基本信息
所属时期:战国(距今约2300年)
材质:青铜
高度:82.9厘米
重量:13.85公斤
整体造型与装饰
十五连盏铜灯的整体造型犹如一棵大树,主干矗立在镂空夔龙纹底座上。这个底座由三只独首双身、口衔圆环的猛虎托起,猛虎昂首屹立,威严有型,使底座显得非常平稳坚固。四周伸出七节树枝,枝上错落有致地托起了15盏灯盘,每节树枝均可拆卸,榫口形状各自不同,便于安装,并可根据需要增减灯盏的数目。
在架枝上,还塑有游动的夔龙、啼鸣的小鸟以及嬉戏的群猴等生动形象。其中,第四层曲枝上有两只鸟在啼鸣,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好;第一、二、三、六层曲枝上共有嬉戏的猴子8只,它们形态各异,妙趣横生。树下站立着赤膊短裳的鲜虞族家奴二人,他们正向树上抛食戏猴,这一场景增添了灯具的趣味性,也反映了当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铭文与制作工艺
底座上刻有铭文两处,共计24字,内容大致描述了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及墓葬的浩大规模。这些铭文为我们了解中山国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大汉绝唱——满城汉墓”是对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一处重要考古遗址的赞誉。
名称:满城汉墓,又名中山靖王墓。
位置: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陵山之上。
墓主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
发掘时间:1968年5月22日,在战备施工中被发现,随后进行了考古发掘。
河北博物院所藏的“满城汉墓文物”,其发掘过程充满了传奇色彩。
“时代背景”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在这一时期,全国上下都沉浸在一种特殊的政治氛围中,但同时也面临着外部的国际压力,因此国防战备工程建设成为国家的重要任务。
“意外发现”,1968年5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工程兵第六工区165团的战士们在陵山上开凿防空洞时,意外地炸开了一个直径20公分的小洞。好奇的战士吴家高试着砸了一下,竟砸出直径1米多的大洞。他沿着洞口顺下去,惊见洞里面“放置着很多盆盆罐罐”。这些“盆盆罐罐”正是汉代的陶壶、陶罐、漆器等物件,还有车辆、马具等,以及一个庞大的地下宫殿群的一部分。沉睡了两千年的满城汉墓,就此呈现在世人面前。
发掘工作:满城汉墓的发掘工作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1968年6月18日晚,周恩来总理对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做出批示,组织考古专家进行实地调查。随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工作队开始联合发掘。
发掘过程:1968年6月22日,满城汉墓的发掘工作正式开始。中国科学院、河北省文物管理处、解放军工程兵组成考古发掘队,全程的交通与安保都由河北省军区负责。甚至为了安全与保密,考古队的五卡车文物,都是由驻军起出装箱,送到考古所。整个发掘工作历时111天,于1968年9月19日结束。
满城汉墓的发掘成果丰硕,共出土各类文物1万多件,其中金银器、玉石器、铜器、铁器等精品就达4000多件。这些文物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工艺精湛,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其中,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铜博山炉等文物更是成为了中国考古史上的经典之作。
为了展示这些精美的文物,河博运用两个展馆展示这些藏品。
郭沫若就满城汉墓发掘工作给周总理的请示信
【灵山古墓】规模宏大:两墓坐落在灵山主峰的东坡上,相距104.5米。墓葬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犹如两座豪华的地下宫殿。
结构复杂:满城汉墓属于横穴式的“崖墓”,均采用以山为陵的营建方式,墓道及墓室凿山而成,呈弧形。平面布局上大同小异,均由墓道、甬道、北耳室、南耳室、中室、后室六个部分组成。
随葬品丰富:两墓共出土金器、银器、铜器、铁器、玉器、石器、陶器、漆器、丝织品等遗物1万余件。
其中3件藏品为河北博物院镇馆之宝“刘胜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铜博山炉”。
【金缕玉衣】金缕玉衣:刘胜和窦绾各有一套,是我国考古发掘中发现最早、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金缕玉衣。玉衣是汉代皇帝以及王侯贵族的特制葬服,按等级分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
河博“镇馆之宝”【刘胜金缕玉衣】同时,它也是我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之一。
规格与材质:玉衣全长1.88米,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约1100克。玉片有绿色、灰白色、淡黄褐色等,多数为长方形和方形,也有梯形、三角形、四边形和多边形,四角钻有小孔,用金丝编缀而成。
制作工艺:采用了当时较为先进的制作工艺,包括锯片、钻孔、抛光以及金丝的拔制和编缀等。金丝采用“抽拔”工艺制作而成,横断面直径仅为0.08~0.14毫米,足见当时拔丝工艺水平之高。玉衣编缀根据不同部位采用了交叉式、套联式、并联式和结联式等不同编缀方法,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刘胜金缕玉衣是中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金缕玉衣,对研究汉代丧葬制度、玉器制作工艺以及汉代历史文化等具有重要价值。
【窦绾金缕玉衣】规格与材质:玉衣全长1.72米,共用玉片2160片,金丝约700克。玉片的颜色、形状、钻孔方式与刘胜金缕玉衣相似,同样用金丝编缀而成。唯前胸和后背玉片用粗麻布粘贴,表面再用黄色和朱红色丝带粘贴接合。
制作工艺:虽然与刘胜金缕玉衣在制作工艺上大体相同,但也有一些细微的差别,反映了当时玉器制作工艺的多样性和精湛程度。
窦绾金缕玉衣的出土进一步丰富了汉代金缕玉衣的实物资料,为研究汉代贵族丧葬习俗、玉器文化等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它与刘胜金缕玉衣一起构成了汉代金缕玉衣的典范之作。
【透雕双龙高钮谷纹白玉璧】通高25.9厘米,外径13.4厘米。玉质晶莹洁白,面雕刻细密的谷纹,周缘起棱。璧的上端饰透雕双龙卷云纹钮,双龙相背,昂首曲身,张口挺立在壁缘上,体态丰矫健。自龙尾部腾起对称的双股卷云纹至上端聚作一桃形顶,顶部有一小穿孔,可穿系悬挂。
(网络照片,感谢作者)
满城汉墓出土的玻璃器是汉代玻璃工艺的重要代表。
满城汉墓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合葬墓。1968年,该墓进行了考古发掘。在发掘过程中,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其中包括多件精美的玻璃器。
满城汉墓出土的玻璃器种类繁多,造型各异,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玻璃盘:出土于刘胜墓中,口径19.7厘米,翠绿色,微有光泽,呈半透明状,晶莹如玉。经光谱定性分析,其主要成分为硅和铅,并含有钠和钡,属于中国古代本土的铅钡玻璃。
玻璃耳杯:被誉为我国发现的唯一一件玻璃耳杯,现藏于河北博物院。耳杯是一种椭圆形口、弧腹的器身,两侧有两个器耳的酒具。这件玻璃耳杯为翠绿色,半透明,是研究我国早期国产玻璃器的重要实物资料。
玻璃器残片:在墓葬中还出土了一些玻璃器残片,这些残片经过复原和分析,可以推测出当时玻璃器的制作技术和风格。
满城汉墓出土的玻璃器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这些玻璃器是研究汉代玻璃工艺、社会生活、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同时,这些玻璃器的出土也证明了汉代时期中国已经具备了较高的玻璃制作技术,为后来的玻璃工艺发展奠定了基础。
满城汉墓石俑是在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发掘的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中的重要出土文物。
石俑特点:满城汉墓出土的石俑数量有限,但每一件都堪称艺术精品。这些石俑采用汉白玉雕成,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材质:石俑采用优质的汉白玉材料,质地细腻,色泽温润,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造型:石俑的造型各异,但都栩栩如生。其中,男俑头戴帻巾,女俑脑后梳圆髻,均拱手置于膝上,呈跪坐状。这种造型不仅体现了汉代人的服饰和礼仪,也展示了汉代雕塑艺术的精湛技艺。
尺寸:石俑的高度在34至47厘米之间,尺寸适中,既便于摆放和观赏,又能够充分展示其艺术魅力。
【汉代安车】1968年,在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大墓中,考古人员发现了10辆刘胜出行所用的车辆,其中一辆就是目前我国规格最高、装饰最为精美的汉代车辆。此车出土时木构已朽,但3000余件装饰华丽的金属器件保存完好,这些器件或鎏金银,或镶嵌珠宝,装饰十分华丽。河北博物院的考古工作者根据这些金属器件,成功复原了这辆汉代安车。
古车很多都是立乘,但这辆车是坐乘,故称安车。供年老的高级官员及贵妇人乘用,安车多用一马,礼尊者则用四马,所以还衍生了“高车驷马”这个成语。这辆汉代安车就是按诸侯王所乘之车复原的,常驾四匹马。
安车装饰华丽:车轮为朱红色,车盖为青黑色,金属器件涂金或鎏金银,并镶嵌珠宝,流光溢彩,奢华至极。
这辆汉代安车复原品如今在河北博物院展出,与之一同展出的还有汉代安车的金银构件和豪华饰品,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马饰件“当卢”】
特点:马面饰当卢,通常呈长方形或椭圆形,上面雕刻有各种花纹,是马配饰中最为讲究的一种。
示例:银当卢,高26.8厘米;鎏金银铜当卢,高25.3厘米。这些当卢不仅材质珍贵,而且工艺精湛,体现了古代贵族对马匹装饰的极致追求。
【马饰件】
铜衔镳
特点:铜衔镳通常放置在马嘴中,用以制驭马的行止。衔是置于马口中的横铁,两端有环,镳则是衔两端的下垂部分,又称“马嚼子”。
示例:错金银铜衔镳,镳长25.3厘米,衔长21.7厘米。这种铜衔镳不仅制作精美,而且功能实用,是古代马匹装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他马配饰
如银马服饰、鎏金铜节约、鎏金铜泡、鎏金铜带扣等,这些配饰通常装饰在马匹的头部、颈部、身体等部位,既起到了装饰作用,又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
河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国家宝藏特展【长信宫灯】
出土地点:河北省满城县(今保定市满城区)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
命名由来:因铜灯有铭文“长信”二字,故名长信宫灯;所属年代:西汉
长信宫灯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整座灯的表面涂满了金和水银合成的金贡剂,也就是鎏金。灯上刻有“长信尚浴”、“阳信家”等铭文9处共65字。长信宫灯采取分别铸造,然后合成一整体的方法。其铸造工艺精湛,制作水平之高,在汉代宫灯中首屈一指。宫女铜像的体内是中空的,中空的右臂与衣袖形成铜灯灯罩,可以自由开合,燃烧产生的烟雾可以通过宫女的右臂沉淀在于宫女体内,不会大量飘散到周围环境中,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
展馆有视频演示长信宫灯的细节结构。长信宫灯是一件集历史、文化、艺术和科技于一体的珍贵文物,被誉为“中华第一灯”。它不仅是汉代宫灯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见证。【】
【铜羊尊灯】出土地点:河北满城陵山一号汉墓
馆藏地点:河北博物院
所属年代: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尺寸:通高18.6厘米,长23厘米;
造型:灯作卧羊状,羊昂首,双角卷曲,身躯浑圆,短尾。羊身和羊背采用分铸技术制作,刻划细腻,形象逼真。羊颈后有一活钮,臀上安一小提钮,使用时可将羊背向上翻开,平放于羊首顶部作为灯盘。
灯盘:灯盘略呈椭圆形,子口,一端有一小流嘴,便于安置灯捻。
羊尊腹腔中空,可储灯油。出土时腹腔内残留有含油脂成分的白色沉积物,证明了其用途是储存灯油。使用灯具时,提拉羊臀上的小钮,翻开羊背将其平放在羊头上,就可以成为灯盘。当灯具不再需要使用时,人们可以将灯盘内剩余的灯油从小流嘴里灌入羊腹,然后顺势将羊背翻回原来的位置。这样的设计既节省了空间,又保证了灯具的稳定性。
【错金铜博山炉】1993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是河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
出土地点:河北省满城县(今保定市满城区)中山靖王刘胜墓;
命名由来:因其造型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且炉身通体错金,故得名“错金博山炉”;
外观特征:尺寸:高26厘米,足径9.7厘米,重3.4千克
造型:整体呈豆形,由炉座、炉盘、炉盖三部分组成。炉身为半圆形,上部及盖作尖锥状山形,层峦叠嶂,山峦间有人物、走兽出没。炉身下承短柄及喇叭形座。
细节:炉盖上的山峦群峰中饰以飞禽走兽,穿插在云气之间。最高点及左右两个次高点上均有小猴子蹲坐嬉戏,下面的山峦间有虎豹奔走,猎人们背着弓弩在山间巡猎。炉体饰有云气纹,线条圆转,与起伏的山峦相融合,富于灵动之气。柄和座错以细丝线,底缘饰金地卷云纹。刻画出一幅秀丽的自然山景和生动的狩猎场面。
博山炉与秦汉时期的求仙思想有关。相传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派人到海上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当时信仰海上三山,也称博山。博山炉置于居室中,烟气从山间镂孔中冒出,烟雾缥缈,香气弥漫,成为想象中的仙境,符合求仙问道的精神追求。
河博【铜骑兽人物博山炉】,即西汉鎏银骑兽人物博山炉,是一件极具历史和艺术价值的文物。
出土地点:河北满城西郊陵山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妻子窦绾墓
尺寸:高32.3厘米,口径13.1厘米,底径22.3厘米
外观特征:铜骑兽人物博山炉由炉盖、炉身、底座三部分组成,整体雕镂精细,造型优美。
底座:底座为盘形,折沿、浅腹平底,四周装饰有同心圆和一组柿蒂纹。盘心为一力士骑兽造型,兽作俯卧昂首张口状,力士上身赤裸,下身着短裤,腰间束带,跪坐于兽背,兽体下面有一支钉,安插于底盘上的小圆孔中。力士左手撑在兽颈部,右手上举托住炉身,并回首仰望着炉体,笑容满面。
炉身:炉身呈钵状,子母口,圆鼓腹,底部有一小圆座和力士的右手铆接在一起。炉壁饰有宽带凸弦纹一周,并有云纹图案,增添了艺术感。
炉盖:炉盖为镂雕博山造型,纹饰分上下两层。上层为云气环绕的山峦造型,山间有虎熊出没、人兽搏斗、驾牛车人物等场景;下层有龙、虎、朱雀、骆驼、草木、云气等纹饰,形象生动逼真。值得一提的是,这件博山炉用北方草原所出的骆驼替代了玄武,这是很少见的例子。
力士骑兽的造型在汉代文化中较为常见,力士通常代表着力量和勇气,而神兽则象征着吉祥和神秘。这种造型的博山炉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寄托了人们对力量、吉祥和神秘境界的向往。铜骑兽人物博山炉作为西汉时期的珍贵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河博【铜朱雀衔环杯】是一件令人叹为观止的西汉文物。
出土地点: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西南约1.5公里的山崖上,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的墓中
尺寸:宽9.5厘米,通高11.2厘米
外观特征:铜朱雀衔环杯整体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其主体为一只昂首翘尾的朱雀,喙部衔着一个可以自由转动的白玉环,羽毛向上卷扬,双足直立于兽背上。兽作葡匐状,昂首张口,四足踏在两侧高足杯的底座上。高足杯呈豆形,上为深腹盘,粗把,喇叭形座,杯口与朱雀的腹部两侧相连。朱雀通体饰有写意羽纹,杯内外饰有错金柿蒂纹,朱雀颈腹与高足杯外表镶嵌有圆形和心形绿松石。
制作工艺:铜朱雀衔环杯通体采用错金工艺,将金丝或金片镶嵌在预先铸好或錾刻的纹饰沟槽中,再进行打磨、烘烤固定,使器物更加精美华丽。此外,朱雀的喙部所衔的白玉环可以自由转动,这一设计不仅增添了器物的灵动性,也体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无限创意。
朱雀的象征意义:朱雀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四象之一,代表南方之神,象征着吉祥、繁荣和昌盛。在汉代,朱雀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艺术品和日常用品中,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
化妆盒的推测:出土时,高足杯内尚存有朱红色痕迹,推测是放置化妆品的奁具。汉代流行“红妆”,而这件铜朱雀衔环杯的设计精美且实用,因此有学者认为它可能是一种“化妆盒”。
【铜说唱俑】是西汉时期的一件珍贵文物,现收藏于河北博物院。
尺寸:高7.8厘米
造型:铜说唱俑为倡优形象,俑盘腿而坐,双手置于腿上,头戴圆帽,高髻,身披错金锦纹衣,袒胸露腹,张口露齿,似在说唱。表情滑稽生动,栩栩如生。
制作工艺
材质:铜说唱俑由铜制成,表面经过精细的打磨和处理,呈现出金属的光泽。
错金工艺:铜说唱俑身上的锦纹衣采用了错金工艺,即利用金银丝在器物表面镶嵌出图案或文字,这种工艺在汉代十分流行,体现了当时高超的金属加工技艺。
文化价值
艺术价值:铜说唱俑的造型生动,制作精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滑稽的表情和生动的姿态,不仅展示了汉代工匠的精湛技艺,也反映了汉代社会的娱乐生活和表演艺术。
历史价值:铜说唱俑作为西汉时期的珍贵文物,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汉代历史、文化、艺术和工艺的重要实物资料。同时,也反映了汉代宫廷的奢华生活和审美趣味。
河博【错金铁匕首】,即西汉错金铁匕首,是一件极具历史和艺术价值的文物。
出土地点:河北满城陵山一号汉墓(中山靖王刘胜墓)
尺寸:通长36.7厘米,身宽4.3厘米;
外观特征:错金铁匕首整体造型精美,工艺精湛。匕首身扁平,中脊隆起,两面均用金片嵌出对称纹饰。一面为火焰纹,另一面为卷云纹,环首嵌金片饰卷云纹,近茎部及格部则饰有兽面纹。金银铁三色交相辉映,使得整件匕首更加华丽夺目。
制作工艺:错金铁匕首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匕首与茎为铁质,环首与格则用银基合金铸造并焊接在一起。身部脊两侧的金片纹饰是通过错金工艺镶嵌而成的,这种工艺在汉代十分流行,它要求工匠在金属器物表面预先刻出沟槽,然后将金丝或金片镶嵌其中,再进行打磨和烘烤固定。这种工艺不仅要求工匠具备高超的技艺,还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
文化内涵是身份象征:在汉代,铁制兵器是珍贵物品,尤其是那些柄短且器身常用金银装饰的兵器,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错金铁匕首作为一件精美的铁制兵器,其华丽的装饰和精湛的工艺都彰显了其主人的高贵身份。
【鎏金银蟠龙纹铜壶】,是西汉时期的一件精美文物,现珍藏于河北博物院。
尺寸:腹径37厘米,口径20.2厘米,通高59.5厘米
出土地点:河北满城陵山一号汉墓(中山靖王刘胜墓)
外观特征
整体造型:铜壶小口微侈,鼓腹圈足,上腹部饰有一对铺首衔环。盖为弧形,盖缘下微敛,作子口纳入壶中。
壶盖装饰:盖上饰三云形钮,盖面饰三只鎏金夔凤,盖纽鎏银。
壶身纹饰:器身由上至下分为六层花纹。口部和圈足各饰鎏银卷云纹一周,颈部为金银相间的三角纹,颈下和圈足各有一条鎏金宽带。主体纹饰是腹部的鎏金蟠龙纹,四条粗大的独首双身蟠龙上下翻腾,左右环绕,龙间缀以流畅的金色卷云纹。
制作工艺
材质:铜壶通体鎏金银,显示出高超的金属加工技艺。
铸造技术:铜壶的铸造技艺精湛,无论是壶身的纹饰还是壶盖的装饰,都体现了汉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非凡创造力。
铭文与历史背景
铭文内容:壶底刻有18字铭文:“楚,大官,糟,容一石,并重二钧八斤十两,第一。”据铭文研究,此壶原为楚元王刘交之物,后刘交孙刘戊参加“七国之乱”败死,朝廷没收此壶,后转赐给刘胜。
历史背景:这一铭文为我们提供了铜壶的流传经历,反映了西汉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宫廷变迁。同时,也体现了汉代宫廷对于珍贵文物的珍视和传承。
【错金银鸟篆文铜壶】,是西汉时期的一件精美文物,现珍藏于河北博物院。
尺寸:口径15.5厘米,通高44.2厘米
出土地点:河北满城陵山一号汉墓(中山靖王刘胜墓)
外观特征
整体造型:铜壶小口微侈,鼓腹圈足,上腹部饰有一对铺首衔环。壶盖为弧形,盖缘下微敛,作子口纳入壶中,盖上饰有三云形钮。
纹饰装饰:铜壶通身用纤细的金银丝错出鸟篆文吉祥语和动物纹带。盖的中心错一蟠龙,沿及钮错云纹。壶的口、肩腹部微凸起宽带纹各一周,带上错出怪兽和云雷纹组成的图案。宽带分壶身为三段,错鸟篆文三周。圈足上和腹部间各错出动物纹带,铺首用金银错勾勒,环上满饰云纹。
制作工艺
材质:铜壶由铜制成,表面通过错金银工艺装饰。
错金银工艺:这是一种非常复杂且奢侈的装饰工艺,主要是利用金、银良好的塑性和鲜明的色泽,锻制成金银丝或片,嵌在金属器物表面预留的凹槽内,形成文字或纹饰图案。
铭文内容
壶颈铭文:“盖圜四叕,仪尊成壶”。上腹部铭文:“盛兄盛味,於心佳都,撎於”。下腹部铭文:“口味,充闰血肤,延寿却病,万年有余”。
这些铭文内容吉祥,表达了祈求生活美好、延年益寿的愿望。
文化价值
艺术价值:铜壶上的鸟篆纹既是一种高雅的装饰艺术,又展示了汉代金属细工的卓越成就。其纹饰线条流畅、装饰性较强,工艺精绝,呈现出绮丽华美的面貌。
历史价值:鸟篆文的发现对我国古代书法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该铜壶也反映了西汉时期青铜器制作工艺的高超水平。
西汉【鎏金银乳丁纹铜壶】,是西汉时期的一件精美文物,现珍藏于河北博物院。
出土地点:河北满城陵山一号汉墓(中山靖王刘胜墓)
外观特征
整体造型:铜壶通高45厘米,口径14.2厘米,腹径28.9厘米。壶口微敞,束颈,鼓腹,高圈足,腹部配有一对铺首衔环。壶盖上有三个云形纽,盖面边缘装饰着鎏金宽带纹。
纹饰装饰:壶颈和腹部的宽带纹之间装饰着鎏金斜方格纹,方格纹的交叉点上镶嵌着鎏银乳钉。方格纹中填嵌着绿琉璃,琉璃上还划有小方格圆点纹,色彩缤纷,绚丽异常。壶盖纹饰与壶身相同。
制作工艺
材质:铜壶由铜制成,表面经过鎏金、鎏银处理。
镶嵌工艺:铜壶上的乳钉和绿琉璃都是经过精细的镶嵌工艺完成的,展现了西汉时期高超的金属加工和宝石镶嵌技艺。
铭文内容
壶盖口沿上刻有“甄氏”二字铭文。壶底则刻有“甄氏大官五斗五升今长乐食官”的十三字铭文。
这些铭文提供了关于铜壶原始用途和流传经历的重要信息。据推测,这件铜壶原本是长乐宫中的物品,后来转到了刘胜手中。
河北博物院(河博)的北朝壁画展区是一个备受瞩目的展览区域。
展出了河北境内出土的北朝壁画原件及陶俑等文物。其中,壁画原件共6块,陶俑158件,这些壁画和陶俑共同构成了对北朝时期绘画艺术和丧葬文化的生动展示。
北朝壁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这些壁画胡汉交融,奇幻瑰丽,惊世骇俗,独具异彩。它们上承大汉遗风,下开盛唐先声,展现了北朝绘画艺术的巨大成就。
壁画线条流畅,色彩丰富,用线自由飞动,挥洒自如,有满壁风动之感。这些壁画以红色、蓝色、黑色等色彩为主,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搭配,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美感。
北朝壁画为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图像资料。它们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还揭示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追求。这些壁画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展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更体现了当时卓越的艺术水平。
本展厅的主要展品【文宣帝高洋墓墓道壁画 】为河博的10大镇馆之宝之一。
【文宣帝高洋墓墓道壁画 】河博镇馆之宝之一
一、背景信息
墓主人:高洋,北齐开国皇帝,东魏大丞相高欢的次子。
出土地点:河北省磁县湾漳村。
二、壁画概况
壁画面积:墓道壁画完整清晰,约320平方米(也有说法为约700平方米,可能包括墓室等其他部分的壁画)。
壁画内容:主要描绘了高洋皇帝出行的仪仗场景,包括真人大小的仪仗人物和祥禽瑞兽等。
三、壁画细节
数量:东西两壁共绘制了106个真人大小的仪仗人物。
服饰与仪仗:仪仗人物身着各式各样的服饰,手持不同的仪仗,包括旌、鼓、氅、弓、盾、华盖、相风等。这些服饰和仪仗反映了北朝时期的服饰风格和仪仗制度。
排列与布局:仪仗人物按照不同的职能分为前导、瞥卫、文吏、仪卫等若干个组,排列有序,布局合理。
祥禽瑞兽:壁画中还绘制了41个祥禽瑞兽,如青龙、白虎等,这些图像增添了壁画的神秘和庄重感。
佛教元素:壁画中还出现了大量的莲花忍冬和火焰宝珠等佛教题材图像,这与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繁盛有关。
四、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
艺术价值:高洋墓壁画线条流畅,色彩丰富,技艺高超,代表了北朝时期绘画艺术的最高水平。这些壁画不仅继承了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还融入了外来式样和时代新风,展现了北朝后期高超的绘画水平。
保护措施:高洋墓壁画在出土后得到了有效的保护,通过科学的修复和保存技术,确保了壁画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学者们通过对高洋墓壁画的研究,不断揭示出更多关于北朝时期的历史和文化信息。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北朝时期的认识,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高洋墓中出土了超过1800件陶俑,数量众多,规模宏大。
这些陶俑种类繁多,包括镇墓俑、军卒俑、侍卫仪仗俑、乐舞侍从俑等。它们生动地展现了北齐时期的社会生活和军事风貌。
陶俑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既有汉族形象,也有鲜卑族人和西域人等其他少数民族形象,反映了北齐时期多民族融合的社会现实;陶俑的制作工艺精湛,细节处理得当,无论是面部表情还是服饰装扮都显得非常真实;高洋墓中的陶俑数量众多,规模宏大,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陪葬体系。
上图:大门吏俑:数量:一对,出土于陵墓甬道内石门外。
尺寸:高达1.42米,是迄今发现最大的北朝陶俑。
特点:面容端庄,身材修长,身着朱红色高领宽袖衣和两裆衫,下身穿白色大口裤,脚穿黑色笏头履。双手合拱举在胸前,显得温文尔雅。这些特点反映了北朝时期贵族的服饰风格和审美观念。
大门吏俑不仅展示了北朝时期高超的陶塑技艺,还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北朝时期服饰制度、礼仪制度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军卒俑与骑俑:
包括甲骑具装俑等。这些陶俑展示了北齐时期的军事装备和战马形象。它们通常身着铠甲,手持兵器,骑乘战马,显得英勇善战。
镇墓俑:包括按盾武士俑等。
特点:这些陶俑通常头戴兜鍪,身着铠甲,手持兵器或盾牌,显得威武雄壮。它们被用于守护墓葬,防止恶鬼侵扰。
高洋墓西壁壁画上的神兽,身体形态似人,头部则像一只怪兽。其双目圆睁,眉心和两道眉弓隆起,阔鼻大口,牙齿外露,形象十分威猛。耳后有两撮直竖的毛发,上身袒露,肌肉隆起,两肩飘起大片红色长毛,下身穿过膝短裤,似乎在奋力奔跑。这种神兽的造型在北朝时期十分常见,可能与当时人们信奉的宗教或文化信仰有关。
【北齐高润壁画墓】墓主人:高润,北齐皇族,东魏丞相高欢第十四子,北齐冯翎郡王。
墓道两侧、甬道及墓室四壁均有彩绘壁画,但大多已残毁。墓顶画有天象图。
北壁壁画:保存较为完整,画面中心绘墓主人高润端坐帷帐中,形象为中年男子,蓄须,头戴折上巾,身着直裾便服,双眼微合,似将瞑目离世之态。帐子两旁各画男女侍从六人,男侍头戴巾子,身着交领窄袖上衣,腰系革带,佩挂香囊、宝剑,分别张举羽葆、华盖等物;女侍紧靠帐子两侧,头挽高髻或裹纱巾,身穿圆领上衣,下系曳地长裙。东侧女童手执尘尾,西侧女侍捧物。画面构图严谨,色泽鲜艳,以墨线勾出轮廓,再填以朱、青、黄、紫等色彩。
【北齐高孝绪壁画墓】墓主人:高孝绪,北齐皇族成员,父为上洛王思宗,因阳州公永乐无子,故以孝绪为嗣、袭爵。天保初改封修城郡王。
壁画主要分布在墓道、门墙、甬道和墓室中,面积达80平方米左右。但门墙、甬道和墓室壁画损毁严重,墓道壁画则保存相对完好。
【东魏元祜壁画墓】
河博展示的曲阳石雕是河北省非遗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曲阳石雕起源于汉代,历经魏晋唐宋元明清各代,有着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在汉代,曲阳一带的石雕艺人就开始用汉白玉大理石雕刻各种工艺品。
2006年,曲阳石雕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995年,曲阳县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雕刻之乡”。
曲阳石雕是汉白玉大理石雕刻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民间雕刻艺术的精粹。
其艺术风格独特,构思精巧,造型美观;纹饰清晰剔透,生动逼真;刀工精湛细腻,圆润光滑。
曲阳石雕的雕刻技艺精湛,有圆雕、透雕、镂雕、浮雕等造型门类。
在塑造佛像这类性别不清的形象时,强调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讲究人物间、人和动物间的呼应。
河北博物院“曲阳石雕”展览,展示了各朝代各种类型的曲阳石雕作品130余件,其中北齐释迦牟尼说法像、北齐镂雕弥勒七尊像、唐胁侍菩萨立像、五代彩绘散乐浮雕、奉侍浮雕等更是独一无二的精品。
“惠世天工——河北曲阳石雕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该展遴选了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曲阳石雕遗珍48件(套),同时展出91件当代曲阳匠人的优秀石雕作品。
该馆内展示有河博十大镇馆之宝中的【彩绘散乐浮雕像】。
【白石侍俑】现藏于河北博物院,是曲阳最早的白石石雕,也是该院的珍贵藏品之一。
出土时间:1968年;年代:西汉
出土地点:河北省满城县陵山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室。
数量与性别:共出土五件汉白玉石俑,其中三件是男俑,两件是女俑。
姿态与服饰:石俑均呈跪坐姿态,五官和衣纹雕刻简洁,寥寥数刀就勾勒出了身体的线条轮廓,却气韵生动,神形兼备。男俑国字形脸,头戴帻巾,双臂下垂,双手拢于腹前;女俑脑后梳圆髻,口唇涂朱,髻旁有发绳垂至背上,身姿与男俑相同。
材质与工艺:白石侍俑采用汉白玉雕刻而成,这种石材质地细腻,色泽温润,经过匠人的精心雕琢,呈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
北魏【交脚弥勒菩萨像】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生动的艺术形象,展现了北魏时期佛教造像艺术的独特魅力。
该佛像残高43厘米,底座长27厘米、宽15.8厘米、高11.4厘米。立尊弥勒为菩萨装,双手合于胸前,头戴花冠,宝僧自两耳后下垂至肩。胸前佩带如意形项圈,身穿短袖交领衫,下着裙。两腿交叉坐于双狮身上,狮横卧,头向前扭,下颌紧贴座面。主尊两侧背光各侍立一菩萨,底座为四足长方形,正面中间刻熏炉,两边各雕供养人六个,面朝熏炉而跪,底座两侧各雕立形供养人五个。
河北博物院收藏的【北魏佛首】是珍贵的佛教文物之一,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备受瞩目。
名称:北魏佛首;年代:北魏时期;材质:石质(可能为汉白玉)
出土地点:曲阳修德寺遗址
残高22厘米(不同佛首的尺寸可能有所不同)
形象:佛头顶部为水涡状高肉髻,面容清瘦,微有笑意,双目微闭,传递出证悟解脱的喜悦和慈悲。这种古拙的微笑是早期佛像的重要特征之一。佛首的雕刻细腻,线条流畅,展现出北魏时期佛教造像艺术的精湛技艺。
东魏武定八年张道明夫妻造【阿弥陀佛白石立像】
年代:东魏武定八年(公元550年)
材质:白石(汉白玉)
尺寸:高72.5厘米
整体造型:该立像为三尊式,举身舟形背光,上有六飞天托宝塔,后面彩绘佛像。中央主尊为阿弥陀佛,左侧为胁侍观音,右侧为胁侍大势至。
主尊形象:阿弥陀佛高肉髻,面方圆,身着通肩大衣,施无畏与愿印,赤足立于莲台上。其形象端庄慈祥,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
细节刻画:该立像的雕刻技艺精湛,线条流畅。背光、飞天、宝塔等元素的加入,使得整个造像更加生动逼真,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名称:东魏思维菩萨像
年代:东魏时期
材质:石质(可能为白石或汉白玉)
出土地点:河北省曲阳修德寺遗址
整体造型:思维菩萨像通常呈坐姿,右腿叠坐,左腿自然下伸或脚踏莲台。
菩萨头戴三叶宝冠或高发髻,脑后有圆形头光。
菩萨面容沉静自然,或低头冥思,或双目微合,作思维状。
服饰与装饰:菩萨通常袒露上身,佩戴项圈、璎珞等装饰品。
下着长裙,裙摆自然下垂,有的裙腰翻出荷叶边,展现出细腻的工艺。
帔帛自肩披挂而下,于腹部交叉后下垂,或自肩后下垂于长方形基座上。
细节刻画:菩萨的手部姿态各异,有的右手及左臂残缺,有的左手扶右踝,右手屈肘上抬或屈肘撑于腿上。
菩萨的面部表情和姿态都生动地表现了其禅修思维、觉悟证道的造像形式。
在北齐时期,由于佛教的盛行,许多精美的佛教造像得以创建。然而,这些珍贵的文物也面临着被盗和流失的风险。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谋取私利,不惜盗割寺庙中的佛像佛首,导致这些珍贵的文物流失海外。
1992年,河北省某寺庙的一尊阿閦佛的佛首被盗。
随后,在1996年,释迦牟尼佛和无量寿佛的佛首也被盗割。
这些佛首的流失引起了国内外文物专家和爱好者的广泛关注。他们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寻找和追索这些流失的文物。
在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国家文物局局长和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一起拉下了佛首前的布幔,流失海外的佛首终于回归并出现在公众眼前。
这一时刻被定格在上午10点13分,佛身找回了它的佛首,佛像实现了“金身合璧”。
河北博物院收藏的“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残像”是北齐时期的佛教造像艺术珍品。
名称:北齐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残像
年代:北齐时期
材质:石质(可能为白石或汉白玉)
出土地点:南宫后底阁村
整体造型:残像虽不完整,但仍能窥见北齐佛教造像的艺术风格。
主尊佛像高肉髻,面相丰腴,眉弯眼含笑,展现出慈悲与庄严。
左右两侧侍立着二弟子和二胁侍菩萨,亦带圆形头光,整体布局协调和谐。
服饰与装饰:佛像内著僧衹支,阴刻双线垂纹,外披袈裟,袈裟和背光皆彩绘,色彩鲜艳且富有层次感。弟子和菩萨的服饰也各具特色,弟子高肉髻,菩萨戴冠,冠缯垂至肩部,服饰线条流畅自然。
细节刻画:残像中的飞天、背光等细节元素也雕刻得栩栩如生,展现出北齐佛教造像的精湛技艺。
飞天面部清秀,袒上身,帔帛绕肩,下着长裙,裙摆随帔帛飘扬,姿态轻盈。
【镂雕弥勒七尊像】作为北齐佛教造像艺术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雕刻技艺精湛,布局严谨,形象生动逼真,展现了古代工匠的卓越技艺和审美情趣。
名称:镂雕弥勒七尊像
年代:北齐
材质:石质(多为白石或汉白玉)
出土地点: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邺城遗址
造像特征
整体布局:镂雕弥勒七尊像整体布局严密,雕造精细,世所罕见。
主尊为弥勒菩萨,两侧有弟子、缘觉和菩萨等共六尊像,分别站立于莲台上,形成七尊像的布局。
主尊形象:弥勒菩萨形象端庄慈祥,面带微笑,展现出慈悲与庄严。
菩萨头戴宝冠或高发髻,身着袈裟或菩萨装,佩戴项圈、璎珞等装饰品。
胁侍与弟子:两侧的弟子、缘觉和菩萨形象各异,但都表现出对主尊的恭敬与虔诚。
他们或双手合十,或手持法器,姿态自然生动。
底座与背光:底座正面雕刻有化生童子、博山香炉、比丘、蹲狮和力士等形象。
背光上可能刻有千佛、火焰纹等图案,增添了造像的神秘与庄严。
细节刻画:镂雕技艺精湛,线条流畅自然,形态逼真生动。
无论是人物的面部表情还是服饰细节,都刻画得栩栩如生。
河北博物院收藏的【唐代弥勒佛坐像】,是佛教造像艺术中的瑰宝。
名称:唐代弥勒佛坐像
年代:唐代
材质:石质(白石或汉白玉)
尺寸:高度可能因不同造像而异(如南宫后底阁出土的唐代石雕弥勒佛坐像高91厘米)
出土地点:河北省南宫市后底阁村等地
造像特征
整体造型:弥勒佛坐像通常呈跏趺坐姿势,即双腿交叉盘坐,双手置于膝上或作其他手印。
佛像头部通常束发,发绺呈水波形,面容慈祥,五官清晰。
服饰与装饰:弥勒佛身穿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着系带僧祇支,服饰线条流畅自然。
有的造像还在袈裟上雕刻有细腻的褶皱和花纹,增添了造像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佛像的颈部通常有蚕节纹装饰,显得更为庄重。
细节刻画:弥勒佛的面部表情慈祥而庄重,双目微闭或凝视前方,仿佛在沉思或冥想。
双手的手印也各不相同,有的为施无畏印与愿印,有的则根据造像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佛像的背光和莲台也雕刻得十分精美,背光上可能刻有火焰纹、莲花纹等图案,莲台则通常雕刻为双层或三层莲花瓣形状。
河北博物院收藏的【贾士达等造阿弥陀佛坐像】,是唐代佛教造像艺术的杰出代表。
名称:贾士达等造阿弥陀佛坐像
年代:唐代
材质:汉白玉
尺寸:通高90厘米
出土地点:河北省南宫市后底阁村
造像特征
整体造型:该坐像整体造型端庄大方,线条流畅自然。
佛像头部微微昂起,螺髻高耸,脸型略呈长方,面部圆润饱满,比例适当,结构准确。
服饰与装饰:佛像身穿佛衣,内着僧衣,服饰线条流畅,质感细腻。
佛像的颈部前倾并饰有残结纹,增添了造像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细节刻画:佛像的面部表情肃穆庄重,眉弓凸起,阴刻细长弯眉,双目微睁,目光平视。
鼻梁直挺,嘴角内陷并微微上翘,下颌略前突,颌下有一道浅凹印。
双耳贴面而下部残断,但整体形象依然栩栩如生。
佛像的左手置于左腿近膝盖处,手背浑圆光润,细节刻画十分到位。
背光与莲台:佛像原本应有背光,但现已缺失。
佛像坐于莲台上,莲台雕刻得十分精美,与佛像的整体形象相得益彰。
韩善行等50人造佛坐像作为唐代佛教造像艺术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名称:韩善行等50人造佛坐像
年代:唐代(大唐龙朔三年,即公元663年)
材质:石质(具体石材未详,但根据唐代造像风格推测,可能为白石或汉白玉)
尺寸:高90厘米
出土地点:河北省南宫市后底阁村
造像特征
整体造型:佛像呈跏趺坐姿势,即双腿交叉盘坐,这种姿势在佛教造像中非常常见,象征着佛的安稳与庄严。佛像头部微昂,螺髻高耸,面容圆润饱满,展现出唐代佛像的典型特征。
服饰与装饰:佛像身穿袈裟,内着系带僧祇支,服饰线条流畅自然,质感细腻。
佛像的颈部前倾,并饰有装饰性纹路,增添了造像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细节刻画:佛像的面部表情肃穆而慈祥,双目微睁,目光平视或微微下垂,仿佛在凝视着众生。
佛像的双手置于膝上,作结印状,手印的具体形式可能因造像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佛像的背光和莲台也雕刻得十分精美,背光上可能刻有火焰纹、莲花纹等图案,莲台则雕刻为双层或三层莲花瓣形状。
特殊标记:在造像的某些部位(如莲台、背光等)可能刻有造像记或铭文,记录了造像的时间、地点、造像者姓名等信息。据记载,此造像的主像为大像主云骑尉韩善行队下五十人等所造。
河北博物院镇馆之宝之一:【彩绘散乐浮雕】。浮雕的出土印证了曲阳雕刻艺术在唐代就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为后世研究五代及唐宋时期的艺术风格提供了重要依据。
基本信息
名称:彩绘散乐浮雕
年代:五代
出土地点:河北省曲阳县王处直墓
收藏单位:河北博物院《曲阳石雕》展厅
尺寸与材质
尺寸:长1.36米,高0.82米,厚度介于0.17至0.23米之间
材质:汉白玉
艺术特点
构图精妙:画面由15位人物组成,生动展现了五代时期乐队吹奏表演的热闹场景。这些人物分为前后两排,所持乐器有箜篌、筝、琵琶、拍板、座鼓、笙、方响、革篥(也称筚篥或管子)、横笛等,布局错落有致,疏密得当。
雕刻精湛:浮雕以汉白玉精雕细刻而成,线条流畅唯美,人物姿态生动传神。尤其是12名乐伎的形象更是栩栩如生,仿佛能听到她们演奏的乐声。
彩绘丰富:在雕刻完成后,浮雕还进行了彩绘处理,使画面更加丰富多彩,增强了艺术效果。
文化内涵与历史背景
社会风气:五代时期社会风气喜好音乐与舞蹈,浮雕中的乐队表演正是这一时代特征的生动反映。
墓主身份:王处直作为五代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其墓葬中的这幅浮雕不仅体现了墓主人的身份地位,也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石虎作为古代墓葬或宗教建筑前的神道石刻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名称:元代石虎
年代:元代
材质:石质(根据元代造像风格推测,可能为白石或类似石材)
尺寸:高度等具体尺寸可能因造像而异,但通常石虎造像都较为庞大,展现出威严的气势。
出土地点:河北省隆尧县(具体出土地点可能因考古发现而异,但此信息基于已知的元代石虎出土记录)
造像特征
整体造型:石虎通常呈站立或俯卧姿势,展现出虎的威猛与力量。
造型古朴,线条流畅,符合元代雕塑的艺术风格。
细节刻画:石虎的头部、四肢和躯干都雕刻得十分精细,毛发、肌肉和骨骼等细节都清晰可见。
眼睛通常雕刻得炯炯有神,仿佛能够洞察一切。
虎爪锋利有力,展现出虎的凶猛与威严。
艺术风格:元代石虎通常注重写意与写实相结合,既追求形态上的逼真,又注重表现虎的神韵和气势。
雕刻手法粗犷而不失细腻,展现出元代工匠的卓越技艺和审美情趣。
石狮作为唐祖陵的象征,屹立于历史的长河中,见证着无数岁月的变迁。它不仅是古代工艺的代表,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名称:唐祖陵石狮
年代:唐代
出土地点:河北省隆尧县(唐祖陵所在地)
造像特征:石狮造型后蹲雄踞,昂首挺胸,散发出一种雄浑不羁的霸气。
石狮的雕刻技艺精湛,线条流畅自然,形态逼真生动。
河北博物院收藏的名瓷种类繁多,涵盖了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的瓷器精品。这些瓷器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制作技艺而备受瞩目。
河北在中国瓷器史上举足轻重,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河北人就开始使用原始青瓷。至迟在北朝,河北人已在烧造瓷器。唐宋时期,河北系重要的瓷器产地,邢窑、定窑、磁州窑瓷器遍布国中,声名远播。元明清三代,河北地处京畿,因此,世界罕见的元瓷和明清官窑瓷器得以在河北流传收藏。
该展厅展示一件河博镇馆之宝【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
【青釉仰覆莲花尊】是河北博物院珍藏的北朝时期瓷器中的一件瑰宝。
基本信息
名称:青釉仰覆莲花尊
年代:北朝(具体为北齐)
出土地点:河北省景县封氏墓
尺寸与外观
高度:54.4厘米
口径:15.1厘米;足径:18厘米
外观:尊体呈喇叭口形,长颈,丰肩,椭圆形腹,高足,带盖。盖部外侈,盖沿雕刻大小相间的莲瓣,拱形盖面堆贴双层莲瓣,顶部安方形钮。整体造型端庄大气,线条流畅。
装饰技法与纹饰
装饰技法:青釉仰覆莲花尊采用了深雕、浅刻、模印堆贴等多种装饰技法,使得器物上的纹饰细腻且富有层次感。
纹饰:全器上下用七层莲瓣作装饰,盖部用贴塑和刻花的手法做成莲花状。颈部贴塑团龙和飞天,肩部堆塑两周双瓣覆莲和垂叶纹。上腹部装饰一周覆莲瓣纹,莲瓣外翻翘起,与下腹部的仰莲瓣纹上下呼应。足部是两周覆莲。这些纹饰不仅展示了工匠的精湛技艺,还体现了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社会背景。
釉色与质感
釉色:青釉仰覆莲花尊通体施青釉,釉色青绿圆润,釉层开片,使得整个器物更加生动且富有层次感。
质感:胎体坚致细密,釉面光滑,整体给人一种古朴而庄重的美感。
河博青釉龙柄鸡首壶是河北博物院珍藏的一件文物。
基本信息
名称:青釉龙柄鸡首壶
年代:北魏;尺寸:高31厘米,口径9.5厘米
出土地点:河北省赞皇县西高村李氏家族墓
外观与造型
壶身:盘口,长颈,圆肩,鼓腹,近足处微外撇,平底。壶体整体造型流畅,线条优美。
鸡首:肩一侧为鸡首状短流,鸡首形象生动,昂首向上,仿佛正在引颈高歌。
龙柄:与鸡首相对处塑有一龙形手柄,龙嘴紧咬壶口,形成龙头探水之势。龙柄高于壶口,使壶身更显修长。
桥形系:流与柄之间的两侧各附有两个桥形系,既增加了壶体的稳定性,又增添了装饰效果。
釉色与胎质
釉色:通体施青黄釉,釉色莹润,壶上部釉层较厚,釉色深而开细碎纹片,下层釉薄而色泽淡雅。历经千年,釉色依然雍容华贵。
胎质:胎色灰白,较疏松。施釉不到底,通体满布细小开片。
青釉龙柄鸡首壶的造型和装饰风格既体现了北方青瓷的特点,又融入了南方青瓷的元素。它的出现为我们研究南北方文化和商业交流提供了实物例证。
【白釉“盈”字款盖罐】,即指收藏于河北博物院的白釉“盈”字款盖罐,这是一件珍贵的唐代瓷器。
基本信息
名称:白釉“盈”字款盖罐
年代:唐代; 尺寸:通高31.5厘米,口径9.8厘米,底径9.5厘米
外观与造型
整体造型:该盖罐圆唇、短颈、丰肩、鼓腹下渐收,平底,带拱形圆钮盖。整体造型简洁大方,线条流畅,展现出唐代瓷器的典型风格。
细节特征:盖罐的底部阴刻有“盈”字款,这是其显著的特征之一。同时,盖内及罐底无釉,胎质洁白细腻,釉面色泽纯正莹润,更增添了其艺术魅力。
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
“盈”字款的含义:“盈”字款可能与皇宫设定的“百宝大盈库”有关。据史料记载,“百宝大盈库”是唐代中晚期宫廷内府仓库,是储存珍宝奇货的库房。因此,这款盖罐可能与皇家有着某种联系,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邢窑白瓷的代表:该盖罐属于邢窑白瓷的珍品。邢窑的白瓷以“白如雪”闻名,其中宫廷用的细瓷更是洁白细腻、胎骨坚实致密。这款盖罐正是邢窑细白瓷的代表之一,展示了唐代邢窑瓷器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风格。
【白釉蹲狮】,即指收藏于河北博物院的一对唐代白釉蹲狮。这对白釉蹲狮的艺术表现手法不循常规,造型独特,展现出唐代陶瓷艺术的创新精神和独特魅力。
基本信息
名称:白釉蹲狮(一对)
年代:唐代; 尺寸:其一高12厘米,其二高14厘米
出土地点:河北省临城县中羊泉村
外观与造型
整体造型:这对白釉蹲狮造型生动,狮子蹲坐于覆斗形方座之上,昂首挺胸,双目圆睁,张口卷舌,颈系带铃项圈,体态雄健威严。
细节特征:狮子头披卷发,釉色白中泛青,胎体洁白坚致,底无釉。整体造型线条流畅,展现出唐代陶瓷工艺的精湛技艺。
【白釉双鱼背壶】是河北博物院珍藏的一件晚唐五代时期的瓷器。
基本信息
名称:白釉双鱼背壶
年代:晚唐五代;尺寸:高21厘米,口径4.9厘米,足径9.5厘米
出土地点:河北省井陉县
外观与造型
整体造型:壶体塑成连体双鱼形,鱼嘴为壶口,鱼体为壶身,鱼尾为圈足。这种设计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寓意着吉祥和富足。
细节特征:壶身用浅阴刻线划出鱼身轮廓和鳞片,两侧贴塑双排鱼鳍,鳍上下两端各有一系。圈足上与鳍相对处打有小孔,系绳可通过小孔托住底部穿入鳍下端的系孔,再沿双排鱼鳍形成的凹槽向上,从上端系孔穿出。这种设计既实用又巧妙,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
釉色与胎质
釉色: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闪青,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
胎质:胎体细白坚致,质地优良,为壶的整体美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河北博物院收藏的白釉塔式罐是一件五代时期的精美陶瓷器。
基本信息
名称:五代定窑白釉塔式罐
年代:五代
尺寸:口径7.8厘米,底径12.5厘米,高39厘米
造型特征
整体造型:该罐整体造型端庄稳重,呈塔式样。直口、圆唇、短颈、丰肩、深腹,罐底以仰莲为托,下承喇叭形高足,显得尤为独特。
罐盖设计:罐盖为覆碗形,上有桃形纽,与罐身整体造型相得益彰。
装饰与色彩
装饰手法:罐体通体光素无纹,仅在中腹划刻三道极浅的弦纹,这种简洁的装饰手法更凸显了罐体的洁白与优雅。
釉色:釉面光润明亮,釉色白中泛青,这种独特的釉色使得罐体更加温润如玉,富有质感。
制作工艺与胎质
制作工艺:该罐采用定窑传统的制作工艺,胎体洁白坚硬,制作技艺高超。
胎质:胎体细腻致密,无杂质,显示出五代时期定窑陶瓷器的精湛技艺。
河北博物院珍藏的【白釉点褐彩塔式罐】是一件极具历史和艺术价值的文物。
基本信息
名称:白釉点褐彩塔式罐
年代:五代时期
造型:塔式造型,由塔刹(顶盖)、塔身(罐体)和基座三部分构成,整体为圆柱形,腹中空,可贮物。
釉色与装饰:以白釉为主,点缀有褐色彩绘,色彩雅致,装饰精美。
造型特征
白釉点褐彩塔式罐的造型独特,具有典型的五代时期风格。具体特征如下:
塔刹:塔刹部分设计精巧,与整体造型相得益彰;
塔身:塔身为圆柱形,直口、圆唇、短颈、丰肩、深腹。肩部线条流畅,腹部浑圆饱满,展现出五代时期陶瓷器的精湛工艺;
基座:基座部分设计稳重,为塔式罐提供了稳固的支撑。
装饰技法与色彩
装饰技法:采用点彩技法,在白釉上以点彩的方式加以褐釉的着色,形成独特的装饰效果。
色彩搭配:白釉与褐色彩绘相得益彰,色彩雅致且富有变化,增强了罐体的艺术效果。
制作工艺与胎质
制作工艺:五代时期陶瓷制作工艺精湛,白釉点褐彩塔式罐的制作过程经过精心设计和制作,体现了当时陶瓷工匠的高超技艺。
胎质:胎质细腻坚硬,无杂质,为罐体的稳定性和耐用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河博三彩塔式罐,即指收藏于河北博物院的一件晚唐时期的精美三彩器。在河北博物院的展厅中,三彩塔式罐被放置在显眼的位置,供游客参观和欣赏。其独特的造型、精美的纹饰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成为了博物院的明星展品之一。
基本信息
名称:三彩塔式罐
年代:晚唐
尺寸:高67厘米,口径12厘米,底径23厘米
出土地点: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
收藏单位:河北博物院
外观与造型
三彩塔式罐造型高大复杂,分为底座、罐身与盖三部分。
底座:中空且高度超过全器的二分之一,分为三层。底部呈喇叭状,中部是圆筒形,上部为承托罐身的盘口。底部和中部均开有三个壶门,中部肩上堆贴三个卧兔。
罐身:短颈,丰肩,腹部浑圆饱满,具有典型的唐代风格。罐身饰有席纹,腹外堆贴三个模印的迦棱频迦像。
罐盖:分为两层,下部如倒扣的玉璧底碗,上面置硕大的宝柱形钮(也有说法为硕大的桃形钮),两层间粘贴模印的胡人像和蹲兽各三个,相间排列。
釉色与装饰技法
釉色:通体施黄绿相间的低温铅釉,互相浸润,流淌交融,凝重中见活泼,绚丽而不乏雅致。
装饰技法:采用了划刻、模印贴花、镂空等多种装饰技法,使得整个器物更加精美绝伦。
河北博物院藏有的【三彩凤首壶】是一件晚唐时期的精美陶器。
基本信息
名称:三彩凤首壶
年代:五代
尺寸:高52.5厘米,腹径20.5厘米
出土地点:河北省井泾县出土
造型特征
壶口与凤首:壶口似凤首,一端刻两只圆睛,凤首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壶身:壶身细长颈,溜肩,椭圆形腹,整体线条流畅优美。底部为喇叭状高圈足,增强了壶的稳定性。
壶柄与装饰:单泥条柄设计独特,底端贴塑三个宝相花饰,顶端入壶口处也贴塑一个宝相花饰。壶的颈、腹以及高足划刻弦纹,上腹饰戳点纹,下腹饰席纹,这些纹饰在唐代北方黄釉瓷器上较为常见,但在以往出土的三彩器上却十分罕见。
色彩与釉质
色彩:三彩凤首壶通体施低温铅釉,大片的绿色釉彩中间夹杂着黄釉,色彩搭配和谐,给人以柔和雅致之感。
釉质:釉面光滑细腻,釉色自然流动、相互浸染,展现了唐三彩独特的艺术魅力。
【凤首壶】是唐代陶瓷器中新出现的造型,其起源是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三彩凤首壶不仅体现了唐代文化的包容性和多元性,还为我们了解唐代的社会文化、审美观念以及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河博所藏的【白釉黑彩牡丹芦雁图梅瓶】是一件珍贵的文物。
基本信息
名称:白釉黑彩牡丹芦雁图梅瓶
年代:金代(公元1115年~1234年)
尺寸:高54厘米,口径4.5厘米,底径11.7厘米
出土地点:河北省献县
造型与装饰
造型:该梅瓶造型独特,小口短颈,溜肩设计,腹部瘦长,底内凹成圈足。
装饰:肩部装饰有双层莲瓣,肩腹交接处和腹中部各绘有一道粗弦纹,将腹部巧妙地分隔为两部分。上部绘制了六朵盛开的牡丹花,枝叶缠绕,显得富丽华贵;下部则描绘了荷塘芦雁图,三只大雁悠闲地漫步在苇丛中,几点残荷点缀其间,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河北博物院收藏的【白釉黑彩鱼藻纹折沿盘】(也有称为“折沿盆”)是一件元代时期的精美陶瓷器。
基本信息
名称:白釉黑彩鱼藻纹折沿盘(或“折沿盆”)
年代:元代
尺寸:口径46.7厘米,高11.5厘米
出土地点:河北省乐亭县
造型特征
盘口与折沿:盘口侈大,折沿较宽,整体造型古朴大方。
腹壁与底部:腹壁斜直,平底微内凹,底部中心浅挖一圈,颇似唐代玉璧形底。
装饰与色彩
口沿装饰:口沿处饰有弦纹和点纹,增添了盘口的层次感。
内壁装饰:内壁用白描手法勾出宽莲瓣纹三周,线条流畅自然。内底则绘有鱼藻纹,鱼儿摇头摆尾,游曳于水草莲瓣之中,构成了一幅鱼翔浅底的生动画面。
色彩搭配:盘外壁施浓厚的褐色釉,内壁则施乳白釉,色彩对比鲜明,富有视觉冲击力。
制作工艺与胎质
制作工艺:该盘采用磁州窑传统的白釉黑彩技法制作,技艺精湛。
胎质:胎体厚重坚硬,胎色灰白,显示出元代磁州窑陶瓷器的典型特征。
河北博物院珍藏的黑釉刻花梅瓶是一件极具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文物。
基本信息
名称:黑釉刻花梅瓶
年代:宋代
造型:造型优美,瓶身修长,通身施黑釉,光可鉴人,有漆的质感。
尺寸:虽未给出具体尺寸,但根据描述可以想象其修长挺拔的瓶身。
造型特征
黑釉刻花梅瓶的造型独特,具体特征如下:
瓶口:斜口或短颈,设计精巧。
肩部:肩部有两道弦纹环绕,增添了瓶身的层次感。
腹部:腹部修长且刻有三组荷花图案,下腹则刻有一圈卷草纹。刻花部分显露胎色,与漆黑油亮的釉面形成黑白分明的装饰效果,对比强烈,极具视觉冲击力。
装饰与技法
装饰手法:采用刻花技法,将荷花、卷草等纹饰刻画得栩栩如生,展现了宋代工匠高超的技艺。
色彩:通身施黑釉,釉色漆黑油亮,光可鉴人,具有漆的质感。
制作工艺与胎质
制作工艺:宋代黑釉刻花梅瓶的制作工艺精湛,经过揉泥、拉胚、施化妆土、上釉等步骤精心制作而成。
胎质:胎质细腻,刻花部分显露出的浅色胎体与漆黑油亮的釉面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增强了装饰效果。
河北博物院所藏的【龟鹤图盘模】是一件金代时期的精美瓷器。
基本信息
名称:龟鹤图盘模
年代:金代
尺寸:高5.7厘米,口径24.2厘米,底径10.2厘米
出土地点:河北省井陉县河东坡村
造型特征
龟鹤图盘模的造型独特,具体特征如下:
盘口:侈口设计,使得盘口更加宽敞,便于使用和观赏。
盘腹:浅腹造型,使得盘身更加轻盈,同时也增加了盘子的容量。
盘底:圜底设计,底部中央微微凸出,形成了独特的底缘边棱。
装饰与图案
图案内容:盘模的底心刻有一幅生动的龟鹤图。图中,翠竹修长,洞石透瘦,一龟一鹤同向行走于庭院之中。鹤曲颈回首,龟昂首向鹤,两者前后呼应,画面生动传神。
图案布局:腹壁用竖线等分为六瓣,分别刻有牡丹、莲花、菊花等花卉,形成了独特的装饰效果。口沿下则刻有一周回纹,增添了盘子的层次感。
制作工艺与胎质
制作工艺:龟鹤图盘模的制作工艺精湛,采用了井陉窑传统的陶瓷制作技法。经过精心制作和烧制,使得盘模的胎体坚致细腻,胎色白中泛黄。
胎质:胎质细腻坚硬,无杂质,为盘模的稳定性和耐用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河北博物院所藏的【蓝釉描金博古纹天球瓶】是一件清代乾隆时期的精美瓷器。
基本信息
名称:蓝釉描金博古纹天球瓶
年代:清代乾隆时期
尺寸:高51.5厘米,口径12.5厘米
造型:天球瓶造型,直口、长颈、腹浑圆似球、圈足
造型特征
蓝釉描金博古纹天球瓶的造型端庄稳重,具体特征如下:
瓶口:直口设计,线条流畅,便于倾倒液体或插入花卉等装饰物。
瓶颈:长颈挺拔,与瓶身形成鲜明对比,增添了瓶子的优雅气质。
瓶身:腹浑圆似球,饱满圆润,展现出天球瓶的典型特征。圈足设计稳固,为瓶子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装饰与图案
装饰技法:通体用蓝地描金装饰,腹部四个开光内分别描绘博古纹和花草纹。颈部两开光内绘树木花草。口下、颈、圈足外分别饰回纹、如意云头、缨络、莲瓣等纹饰。空白处填满自由奔放的缠枝花卉,使得整个瓶子更加丰富多彩。
图案内容:博古纹寓意着博古通今、崇尚儒雅的文化内涵。花草纹则展现出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树木花草的描绘则增添了瓶子的自然气息。
色彩搭配:蓝釉与金粉交相辉映,典雅而庄重。蓝釉的深邃与金粉的华丽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
制作工艺与胎质
制作工艺:蓝釉描金博古纹天球瓶的制作工艺精湛,采用了元代景德镇首创的釉下高温蓝釉与釉上金彩相结合的彩瓷品种技法。经过精心制作和烧制,使得瓶子的胎体坚致细腻,釉面光亮。
胎质:胎洁白细腻坚致,为瓶子的稳定性和耐用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河北博物院第十件镇馆之宝【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是一件元代青花瓷器中的顶级艺术珍品。
基本信息
名称: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
年代:元代
出土时间:1964年
出土地点:河北省保定市永华南路小学元代窖藏
尺寸:高42.3厘米,口径15.2厘米,底径19.4厘米
造型与装饰
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的造型丰满浑厚,罐壁从上往下由薄变厚。其装饰技法多样,集绘画、浮雕、贴塑等多种技法之大成。具体特征如下:
罐盖:盖呈覆盆形,顶部塑有昂首翘尾蹲踞的狮子,盖面绘有青花莲瓣纹、卷草纹和回纹。
罐身:颈部:饰有一周缠枝菊花纹。肩部:饰有卷草纹和大朵如意云纹,下垂的云头内采用蓝地白花装饰技法绘水波莲花,云头之间点缀折枝菊花纹。腹部:主题纹饰为四组菱花形开光,开光以双重串珠堆贴而成。开光内贴塑四季花卉和山石,枝叶用青花渲染,花朵和山石以釉里红涂绘,形成了极强的装饰效果。下腹:饰有卷草纹和莲瓣纹。
制作工艺与釉色
制作工艺:罐体使用彩绘、镂雕、堆贴等多种装饰技法,工艺难度大,传世数量少。
釉色:通体施青白釉,釉层凝厚,釉面润泽光亮。青花色泽浓艳,釉里红颜色纯正,蓝红辉映,工艺高超。
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装饰风格,成为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不仅展现了元代青花瓷器的高超技艺,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该罐将青花和釉里红两种创新性品种集于一器,且发色美丽,加上多种装饰技法的成功运用,在元代瓷器中实属罕见。它代表了元瓷烧造的最高成就,是元代青花瓷器中罕见的艺术珍品。
1964年被发现两件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目前这两件青花大罐一件陈列在河北博物院《名窑名瓷》展厅,另一件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走进河北博物院,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长廊,每一步都踏在了历史的脉络上。这座博物院不仅是一座建筑的奇迹,更是承载着河北乃至中华文明深厚底蕴的宝库。
进入展厅,那些历经千年仍熠熠生辉的文物迎面而来。它们静静地躺在展柜中,却仿佛在低语,讲述着一个个古老而动人的故事。从古朴的青铜器到精美的瓷器,从威严的佛像到生动的壁画,每一件文物都散发着独特的光彩,让人不禁为之驻足,流连忘返。
河北博物院义务讲解员精彩的讲解、热情的服务;以及多媒体技术和互动体验等方式,让参观者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和文化,不仅增加了对文物的了解,还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
参观河北博物院真的是一次完美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