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而美丽的布达佩斯是匈牙利的首都,建于9世纪,处于欧洲大陆交通线的十字路口,位于匈牙利平原和喀尔巴阡山的交汇处,如梦似幻的多瑙河将其一分为二,一边是由丘陵和山谷组成的布达,一边则是以平原为主的佩斯,原先这是一对隔河相望的姐妹城市,后来经过几个世纪的扩建和演变,两座城市逐渐接近,并于1873年正式合并,合成为布达佩斯。
美丽的多瑙河,宛如一条蓝色飘带蜿蜒在欧洲大地上,多瑙河是偏爱匈牙利的,流经匈牙利境内不远处骤然转弯,然后从容不迫地从北向南静静流淌,就像为这个美丽的国度戴上了一条精美的项链,而布达佩斯,无疑就是这串项链上最璀璨的一颗明珠。
多瑙河是布达佩斯的灵魂,她将最美的一段,留在了布达佩斯。当你傍晚时分乘船游览蓝色多瑙河的时候,你可以感受到多瑙河两岸截然不同的风貌:一边是古朴典雅的布达城堡,另一边是宏伟壮丽的国会大厦。夜晚,当灯光亮起,多瑙河两岸的建筑在水面上投下迷人的倒影,仿佛一幅流动的画卷,你就真的置身于这座多瑙河之上的明珠里,令人陶醉。
我们这次奥匈帝国巡游的起止点就是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我们9月2日先期抵达的就是布达佩斯,第二天游览了布达佩斯的城堡区(也就是布达区域);然后我们离开了布达佩斯,前往了捷克。最后两天也就是9月12日傍晚,我们又回到了布达佩斯,乘船游览了蓝色多瑙河,13日我们游览了布达佩斯的(佩斯)区域。由于在布达佩斯是间断游览的,所以我把布达佩斯的游记放在了最后来写了。
李斯特用音符将布达佩斯顽强的生命力演绎得出神入化,仿佛正在冲破百年的劫难。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布达佩斯偶然性地融合了奥斯曼和古罗马的建筑风格,有了巴洛克的形式美和新古典的精神象征。
笔者是一个极其喜欢观赏建筑的旅者。对于建筑,实物和照片的感觉其实很大程度上完全不同,不论你在网络媒体或书本杂志上看再多的照片,那都是拟像,真正见到时的空间感和震撼感,与你以前对着屏幕或看书时想象的感觉完全不同。启程之前做了一些作业,且在欧洲其他城市旅行时,也看过不少精美的建筑,触动心灵也不止一次了,但在布达佩斯完全颠覆了笔者原有的想象。
布达佩斯整座城市的安静和建筑的多样性,而这些不同的元素组合在一起又形成了一幅完美的画面,会使你有到此眼前一亮的感觉,但当你仔细欣赏他们的美感时又突然会出现一道寒光,紧紧地吸住了你的眼球,让你的心脏为之一振,你不得不停下脚步多看几眼去探个究竟。
布达王宫城堡位于多瑙河西岸城堡山的南侧,也称“老皇宫”。城堡山海拔只有167 米,但临河拔地而起,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古老的布达王宫城堡是布达佩斯最古老的古城,布达佩斯的历史也就由此开始。
布达王宫城堡始建于1247年,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为抵御鞑靼人的入侵而建,主要用作军事堡垒。其后,卢森堡国王西吉斯蒙德将其改建为哥特式王宫。1541年至1686年,奥斯曼土耳奇占领了布达佩斯,布达城堡被当作军营及清真寺。17世纪,哈布斯堡王朝赶走土耳其,布达城堡重建成巴洛克式,成为欧洲最辉煌的王宫之一。著名的希茜公主、匈牙利末代国王和摄政王及匈牙利的许多皇室贵胄都在此享受过奢华生活。不过,二战的炮火又几乎将它变成废墟。现在的皇宫是二战后重建,布达王宫揉合了哥德式、文艺复兴式、土耳其式及巴洛克式风格,隐约可窥见命运坎坷的匈牙利历史。如今的王宫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端坐于城堡山上,看着多瑙河在脚下流淌,看着布达佩斯这座城市的日出日落。
这是在河对岸不同点拍的雄伟皇宫。
整个王宫是一个硕大的建筑群,如今的皇宫主体分别是布达佩斯历史博物馆、国家画廊和塞切尼国家图书馆。它的正殿已被辟为“民族画廊”,在上下三层的巨型大厅里展示着匈牙利历代名画家的大量绘画和雕塑精品。配殿部分被辟为“布达佩斯历史博物馆”。全国最大的藏书地——塞尼亚国家图书馆也设在这里。王宫的庭院也格外气派。
我们是从王宫的后面,乘电梯上的城堡山上的,这是在山下的国立赛切尼图书馆,前面有一组基座刻有1514字样的雕塑,应该是纪念那年多热·哲尔吉领导的反封建农民起义。起义最终失败,胜利的贵族们随即也被奥斯曼帝国的土耳其人打败,匈牙利亡国。
电梯出来有一个小广场。
这栋马蹄形建筑是布达王宫里的皇家骑术馆,是十九世纪末的建筑。
“皇家骑术馆”据说也是个看点,但没开放。据网上介绍:皇家骑术馆不仅承载着皇家骑术的传统与荣耀,也见证了匈牙利马术运动的辉煌历程。对于匈牙利人来说,,骑术不仅是一种运动技能,,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生活方式。
看完这个介绍,对“皇家骑术馆”不由得肃然起敬😄,这更是应该到里面参观一下的地方。门前有一座青铜雕塑。
从皇家骑术馆右侧过去,有一条通道是前往布达王宫的过道。
皇家骑术馆的对过是一座红砖砌筑的红色房子,不知是干什么用的。高大的红色墙体上,镶有王室会徽和一些精美的雕塑作品。
过了皇家骑术馆就到了布达城堡的正殿了。
拐弯不远处就是“狮子庭院”的大门。
从这个“Z”楼梯上去就是王宫的主体建筑狮子庭院。
狮子庭院大门非常漂亮,两边各有一头狮子,想知道它是否有来历,查了半天不得而知,可能就是布达皇宫的一部分而已。布达城堡大部分建筑属于巴洛克风格,共拥有860间宫室,是一组富有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的庞大建筑群。
进入“狮子庭院”后,里面也有两尊狮子。左边的建筑是“匈牙利国家美术馆”,右边是“布达佩斯历史博物馆”。这些都是应该去参观一下的地方,但我们的行程中没有入内参观的项目,很是遗憾。
容易被游客忽略的两尊雕像位于被称为“狮子庭院”的王宫内廷,在内廷的布达佩斯历史博物馆入口处,两座分别名为“战争”与“和平”的雕塑分列左右。
“战争”雕塑塑造了4个人物,顶部一个带有头盔的天使吹响号角,下方是一名获得胜利的士兵将失败者持有短剑的手踩在脚下,旁边还站着一名具有明显游牧民族穿着和发型特征的匈牙利古代武士。
“和平”与“战争”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富足、宁静的生活。4个人物的最上方是一个拿着象征和平橄榄枝的天使,从战场上获胜归来的父亲则受到家人的热烈欢迎,背后的葡萄藤结满果实。
两座雕塑中,西方基督教文化与游牧民族的元素相结合,体现出匈牙利人从东方迁徙而来,并在这片土地繁衍生息的独特历史。有研究认为,目前匈牙利人的主要构成——马扎尔人是来自东方的游牧民族,公元9世纪他们从乌拉尔山西麓和伏尔加河湾一带向西迁徙,公元896年在多瑙河盆地定居下来。历史博物馆大门两侧有精美的青铜雕像,右侧的雕像代表战争,左侧的雕像代表和平。
布达皇宫主体建筑的不远处的侧面是马提亚斯喷泉,据说这是“布达佩斯的许愿池。
喷泉后是一组国王马加什(Marta’s) 带领众人的狩猎雕塑,有当年游牧民族的生活场景,顶端是马加什的猎装塑像。雕塑表现出这个“最东边的西方国家”具有东西方文明交汇的特点。
马加什一世身穿猎装雕塑,匈雅提·马加什一世(1443年2月23日-1490年4月6日),是一位匈牙利及克罗地亚国王(1457年-1490年).
他从1457年以十三岁之龄登基,至1490年身亡为止一直在统治整个帝国。期间以强大的雇用军征服大贵族,并通过数次的军事运动,他又成为了波希米亚之王(1469-1490)以及奥地利公爵(1486-1490年)。
当他在1485年占领维也纳之后,他看来即将建立一个匈牙利-奥地利的君主国,不久就会作出坚实的努力来控制神圣罗马帝国。结果,他在1490年突然的死亡使所有计划化为乌有,匈雅提王朝一代而终,所征服的土地立刻被把持国政的大贵族放弃。
走过门洞便来到了布达王宫城堡的正门。
皇宫正面有一座很大的雕塑,雕塑顶部是“欧根亲王”骑马像,亲王勒住马头,远视前方,显示出英雄气概。
欧根亲王是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知名的军事家,也是神圣罗马帝国的陆军元帅,他曾多次击溃土耳其军队,并在1717年夺下巴尔干重镇贝尔格莱德。
在欧根亲王骑马铜像的基座两侧各有一幅反映战争场面的浮雕。
雕塑后面的建筑是历史博物馆。
布达王宫前面是观赏多瑙河两岸风光的好地方。
老皇宫平台是观赏多瑙河的最佳地方,左边可眺望玛格丽特桥和链子桥,右侧可看到伊丽莎白桥和自由桥。
多瑙河两岸,目光所及之处皆是美景。无论是山峦起伏的布达-城堡山,还是地势平坦的佩斯-国会大厦建筑群。
链子大桥
来到布达王宫北门前,这里有一座渔童雕塑喷泉。
在皇宫广场上,远远就能看见北门左侧的一个立柱上竖立着一个巨大的青铜铸造的一只雄鹰(图鲁尔鸟),它是1896年为纪念匈牙利迁都至此1000年所建。图鲁尔鸟的外形似雄鹰,被匈牙利人视为民族认同和团结的古老象征。传说当年的匈牙利人来到这里,就是图鲁尔鸟在前方飞翔指引。
这个雄鹰展翅的雕塑与匈牙利的一个传说有关。公元896年,马扎尔人大酋长阿帕德率领7个马扎尔部落,定居在今天的匈牙利平原,这就是匈牙利王国历史的开端。传说中,是一只猎鹰引领马扎尔部落走出亚洲草原来到这里,然后,猎鹰口中衔的一柄宝剑掉落在城堡山上,就预示马扎尔人应该在这定居下来。
在雄鹰雕塑左侧的角上有一个观景平台,正对着链子桥。链子桥远处的高高尖塔的建筑就是圣伊什特万大教堂。
进入北门后,就是桑多尔宫北广场,广场上的有个二层楼的房子就是现在匈牙利总统的驻地。门上插着欧盟旗帜与匈牙利国旗,门口有卫兵站岗。
原来这里是布达王宫的桑多尔宫是现在的匈牙利总统府,桑多尔宫建于1806年,然而,1945年冬,一大批飞机轰炸了这些历史建筑,只剩下一堆石头,值钱的东西被当作战利品带走了。直到苏联解体后,桑多尔宫才得到翻新,现在共和国总统府是2002年重建的
皇宫正门前有一座驯马师青铜雕塑。
马加什教堂也坐落在城堡山上,我们参观完布达王宫城堡之后,导游带我们步行前往马加什教堂和渔人堡游览,在布达城堡区任何一地方都可以一眼望见一座美妙的哥特式建筑,那就是著名的马加什教堂,从布达城堡向北走不远,便是马加什教堂。它是布达佩斯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马加什教堂与渔人堡全景模型
马加什教堂(匈牙利语:Mátyás-templom)位于布达城堡区的心脏。根据教会资料,它最初建于1015年。公元1255至1269年由当时的国王贝拉四世(IV Bela)所建的新哥特式的美丽教堂,如今在其尖塔内部仍保存着贝拉王及其王妃的石棺。
马加什教堂原本是布达圣母教会,15世纪,匈牙利历史上最成功的国王马加什因在教堂南侧建造了一座尖塔钟楼,便将整个教堂命名为马加什教堂。
马加什教堂是一座造型别致的独特教堂,属新哥特式,蕴含了匈牙利民俗、新艺术风格和土耳其设计等多种色彩,镶嵌着彩色马赛克屋顶的独特教堂外观亮丽,众多尖塔和彩色屋顶为整个教堂增加了些许趣味和生动,教堂右侧白色塔楼最高,下半部分有五层尖拱顶的长窗,往上犹如雕镂的象牙塔,再往变细,犹如利剑直指青天,教堂内部的彩绘玻璃和壁画同样精彩。
历尽时代变迁,马加什教堂从最早的天主教堂,在土耳其占领时改为回教寺院,之后又加入了巴洛克和新哥德风味,它抛弃了传统哥特式建筑的对称结构,独具匠心地将高高的钟楼修建在教堂的一角,从而成就了马加什教堂的独特和别致。
这座教堂历经700多年的荣耀与沧桑,在许多方面成为布达佩斯(或者匈牙利)丰富但往往是悲惨的历史标志。
该教堂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是匈牙利被土耳其占领期间。绝大多数教会珍品运往普雷斯堡(现在的布拉迪斯拉发),1541年,布达沦陷,这座教堂改为该城的主要清真寺,装饰墙壁的华丽壁画均被清除。
这座教堂也是所谓圣母显灵的地点。1686年,在神圣联盟围困布达期间,教堂的一面墙壁倒塌,隐藏在墙后的一尊圣母像出现在正在祈祷的穆斯林面前,使驻军的士气崩溃,而城市就在同一天夺回。
虽然在1686年赶走土耳其人后,试图恢复这座教堂的巴洛克风格,但是历史证据显示,工作相当不能令人满意。直到19世纪末期的建筑热潮中,这座建筑才恢复了昔日的辉煌。
负责这项工作的建筑师是弗里杰舒勒克(Frigyes Schulek)。
教堂不仅恢复到原来的13世纪计划,许多早期原始的哥特式元素也被发现。另外,还增加了自己的新图案(如钻石图案瓦和滴水嘴尖顶)。完成后,曾引起很大争议。然而今天,舒勒克的修复成为对布达佩斯的市容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马加什教堂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历代匈牙利国王的加冕仪式都在这里举行,因此也被称为“加冕教堂”。
它不仅是加冕仪式的地点,还是马加什一世两次举行婚礼的地点(第一次迎娶Podiebrad的凯瑟琳,她去世后,又迎娶阿拉贡的比阿特丽斯)。
在电影《茜茜公主》里,茜茜公主和她的丈夫弗朗茨.约瑟夫在匈牙利加冕的场景真实地再现了马加什教堂的内外壮丽景观,当年他们就是在这座教堂伴随着李斯特《加冕曲》完成加冕大典。
在马加什教堂外有个小广场,虽然面积不大,却是通往城堡山各处景点的咽喉要道,因广场中央一座建于1713年的三位一体雕像而得名。
广场中间的纪念柱是传统欧洲城市中心常见的三位一体柱子,即圣父圣子圣灵一体,来抗击黑死病,柱上并刻有圣父、耶稣、十字架等,手工精致。这座三位一体雕像是由18世纪匈牙利幸免于黑死病的人民而建造的纪念柱。
广场上的三位一体纪念柱的细节。
在其东侧竖立着一座圣.伊斯特万一世的骑马雕像,则是许多游人热衷的拍照留念地。
匈牙利开国君王伊斯特万一世之所以伟大,是他将一个松散的马扎尔部落联盟,打造成一个天主教封建强国,从被土著日耳曼与天主教围殴的外来户,变成被教皇封圣的圣徒国王,屌丝逆袭成功得令人大跌眼镜呀!
中世纪的欧洲,西罗马帝国土崩瓦解后是日耳曼君主与天主教共治的天下。公元十世纪中页,马扎尔人从亚欧边界乌拉尔山游牧过来,是7个松散的部落联盟,信奉萨满教。当时部落首领是瓦伊克(Vajk)父亲盖萨大公,瓦伊克是伊斯特万原名。天主教与日耳曼人把所有异教徒视为野蛮人,不断围殴马扎尔人,势必把这个外来户除之而后快。迫于形势,盖萨大公皈依天主教,实际上阳奉阴违。
直至瓦伊克当权,把部落联盟改为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大力吸纳外来人口壮大实力,虔诚皈依并立天主教为国教,还与神圣罗马皇帝亨利二世的妹妹吉塞拉联姻,从文化风俗政治宗教等各个方面将匈牙利打造成天主教封建国家,在公元1000年12月25日由教皇加冕为匈牙利国王,允许持双十字权杖,教名:伊斯特万(Stephen )。
千年干枯的手臂是国之圣物
伊斯特万一世太牛,在他过世47年后,教皇还是觉得他太牛,决定进一步册封他为“圣徒”,即圣徒国王伊斯特万一世(St Stephen I)。当时匈牙利在位国王拉斯洛有点较真,觉得教皇给的恩典这么大,必须得把伊斯特万一世从墓中请出来受封。可谁知开棺后遗体虽在,但肢体残缺,伊斯特万的整条右臂连同右手指上的国王宝戒不翼而飞!一年之后,国王拉斯洛到外地巡查,偶然走进一座乡村教堂,意外的发现了丢失的圣肢,他下令就地修建一座以“圣右手”命名的教堂,将圣肢存放这个教堂里供民众瞻仰;
十五世纪,“圣右手”被请回白城。但没多久奥斯曼占领了白城,圣肢被秘密转移,近一个世纪不知所踪;1590年被重新发现,经奥匈帝国特蕾莎女王干涉索回,于1771年运回布达佩斯马伽什大教堂。
二战期间,圣肢再次被盗,几经周转才从维也纳找回。战后第一个国庆节,匈牙利人怀着民族复兴的愿望抬着“圣右手”在废墟与硝烟中举行隆重的大游行,并将其安置在圣伊斯特万大教堂。两年后,由于政治风向的转变,“圣右手”在教堂的地下室里蒙尘四十年。匈牙利改革后,尊拜“圣右手”的传统才得以继续。
千年以来,这段没有生命的风干残肢,始终是匈牙利民族精神的象征物,是匈牙利国之圣物
不同角度下的马什加教堂
过了广场上伊斯特万一世国王骑士雕像就是渔人堡。
渔人堡的故事,始于19世纪末的布达佩斯。那时,这里曾是一个繁忙的鱼市,渔民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在这片多瑙河畔的城堡山上,修建了这座坚固的城堡作为防御工事。这座中世纪风格的城堡,它修建于1895年到1902年之间,,由著名匈牙利新艺术风格建筑设计师弗里杰·舒勒克(Frigyes Schulek)18设计。
整座城堡由七座釉砖塔楼组成,宛如一艘停泊在多瑙河畔的航船,佛尘半遮半掩下透露出故事的神秘色彩。他巧妙地将新哥特式和新罗曼风格融合在一起,赋予了渔人堡独特的建筑魅力,被视为布达佩斯的象征。
然而,历史的洪流总是充满变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几乎将这座美丽的城堡摧毁殆尽。幸运的是,在战后的重建工作中,弗里杰·舒勒克的儿子亚诺什·舒勒克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以精湛的技艺和无尽的热爱,将渔人堡重新带回了人们的视野。今天的渔人堡,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艺术与坚韧精神的象征。
走进渔人堡,仿佛踏入了一个梦幻的童话世界。白色的石灰岩筑成的城堡,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七座圆锥形尖塔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宛如七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城堡的顶端。这些尖塔不仅代表了匈牙利最早定居的马札儿人的七大部落,更成为了渔人堡最引人注目的标志。两条拱形长廊将尖塔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回廊相连,移步异景,让人在漫步中感受到一种别样的浪漫与诗意。
站在渔人堡的观景台上,布达佩斯的全景尽收眼底。多瑙河如一条碧绿的绸带,缓缓流淌在城市的中央;玛格丽特岛宛如一颗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多瑙河中;东面的佩斯城,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繁华而现代;而远处的盖勒特丘陵(Gellért Hill),则以其雄伟的姿态守护着这座城市。这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只留下眼前的美景和心中的感动。
梦幻般的城堡,童话般的风景。
渔人堡不仅以其壮丽的景色吸引着无数游客,更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而令人叹为观止。
城堡内,处处可见精美的浮雕和雕像,它们无声地诉说着匈牙利的历史和故事。
马加什教堂与渔人城堡间的铜像,是匈牙利首任国王圣·伊斯特万的骑马像。他不仅是匈牙利第一个天主教国王(公元1000年加冕),更是匈牙利国的建立者。在他的统治下,匈牙利完成了从游牧部落向封建国家的转变,为中欧东部的历史进程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外,渔人堡还见证了布达佩斯乃至匈牙利的许多重要历史事件。历代匈牙利国王的加冕仪式都曾在这里举行,使得渔人堡不仅是一座观景台,更是一座历史的舞台。今天,当游客们站在这里,望着眼前的美景和历史的遗迹时,不禁会感慨万千,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音在耳边响起。
除了作为旅游景点外,渔人堡还是布达佩斯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每当夕阳西下,许多市民会来到这里散步、聊天、欣赏美景。而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渔人堡更是一个浪漫的约会地点。据说,这里曾是布达佩斯年轻人初吻比例最高的地方之一。当夜幕降临,灯光璀璨时,渔人堡更是成为了恋人们互诉衷肠、许下誓言的圣地。
多瑙河(英文:Danube)是欧洲第二大河,仅次于俄罗斯的伏尔加河,发源于德国黑森林地区,最后注入黑海,全长2857千米,流域面积81.7万平方千米。
多瑙河流经地地图。
多瑙河是中东欧极为重要的国际河道,流经十个国家:德国、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罗地亚、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摩尔多瓦和乌克兰。它还经过四个国家的首都: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和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
我们这次旅行,从斯洛伐克的首都布拉迪斯拉发的多瑙河畔开始,途径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再到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多瑙河一直伴随着我们而行。在多瑙河流经的城市中,布达佩斯的多瑙河段位于城市中央地区,无论白天和夜晚,布达佩斯这一段的自然和人文景色公认是最为美丽的。也是布达佩斯一道亮丽名片。
我们这次船游布达佩斯蓝色多瑙河的体验观光项目,导游安排在我们这次旅行的倒数第二天的晚上,也就是我们从维也纳返回到布达佩斯的那天傍晚。蓝色多瑙河其实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蓝,而是随着天空的颜色变幻而变化,当天空是蓝天时,河水吸收天空的蓝色时,才能呈现蓝色多瑙河。热爱摄影的朋友都知道,一天中有两个时间段称为蓝调时刻。(一个时间段是太阳刚要升起的那一刻;还有一个就是太阳刚落山的那一刻)。而要想看到美丽的蓝色多瑙河,这两个时间段多瑙河才是蓝色多瑙河。我们的导游还是一个非常有经验的导游,他把我们的乘船游览多瑙河的项目安排在傍晚,即可看到美丽的蓝色多瑙河又可看到多瑙河两岸迷人的夜景风光,真是一举两得,非常感谢导游这样的精心安排。
在布达佩斯多瑙河上有很多游船码头,我们乘船的码头在马格丽特桥附近。
我们包的游船是19:30分的,我们从维也纳返回到布达佩斯乘坐游船的地点是18:40左右。导游给了我们近40分钟的自由活动时间,在我们乘船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历史街区公园,我们在那里休息,吃了点自带的零食。
此时光线特别的柔和,坐在公园里特别的舒服。
公园里的雕塑
19:30左右我们来到码头等船,此时正是夕阳西下之时。
这是我们定制的游船。
19:30我们乘坐的游船,伴随着《多瑙河圆舞曲》优美的音乐缓缓驶出码头。游船平稳地穿行在多瑙河的柔波之中,微风轻拂,带来丝丝凉意,让人心情格外舒畅。船上有中文导览讲解。
我们所乘坐的船刚开始是从北往南行驶的,前行的右边是布达城堡山和王宫建筑群,左边是地势平坦的佩斯,也就是说,布达佩斯多瑙河两岸的地形具有完全的差异性。
从布达佩斯城市地图上看,横跨布达佩斯的多瑙河上有九座桥,我们游船经过了五座大桥:玛格丽特桥、链子桥、伊丽莎白桥、自由桥、裴多菲桥。
我们船行经过的第一道桥就是玛格丽特桥。
玛格丽特大桥是多瑙河上建造的第二座大桥,是布达佩斯的第二座标志性桥梁,仅次于塞切尼链桥。设计师是法国工程师ERNEST GOIN,建造于1872年至1876年之间。因为呈Y型的桥联通了多瑙河上玛格丽特岛而得名。
这座桥分为两部分,呈165度夹角,中间伸出一条小桥-马尔吉桥,通往玛格丽特岛。玛格丽特桥长637.5米,宽25米。
据船上导游介绍,在2000多年以前的罗马帝国时代,佩斯这边还是浅滩,而河水也很浅,当时人们骑着马就能轻松地到达对岸。
在古时候,为了生活和生产的实际需要,人们都集中在大河的两岸定居。
在早期兴起的城市中都有河流的痕迹,人们不仅可以行船于河上、结网而渔、获得食物,而且也能保障安全防御。
如果岸边有山,这样的地势从军事角度来讲则更为有利;如果岸边是平原,这则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便利。河流、山地和平原汇聚一处,这也正是后来城市获得发展的重要原因。基于这样的地理条件,这里也就逐步成为了一个人们活动的中心区。
多瑙河同时也见证了匈牙利地区近两千多年的历史沧桑。
游船继续由北向南行驶,前面是链子桥,右侧是布达城堡,左侧是国会大厦。这段是布达佩斯多瑙河段最耀眼夺目的景观区域。
我们经过的第二座桥是链子桥(塞切尼链桥),它是布达佩斯横跨多瑙河的第一座桥。也是布达佩斯的一座标志性桥梁。
塞切尼链桥,始建于1839年,1849年正式完工。链桥的名字“塞切尼”是取名于该桥的主要资助者伊斯特凡·塞切尼伯爵,于1899年最终确定。
桥是由英国工程师威廉·提尔尼(william tierney)设计的。塞切尼链桥桥身的中央跨度达到了202米,这在当时已经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桥梁之一。1852年,一对狮形桥墩被分别放在大桥两端。塞切尼链桥的桥用钢在1914年是得到了全面的升级和加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为了巩固他们在城堡山上的堡垒将大桥全部炸毁。在二战结束后直到1949年时,塞切尼链桥才重建完毕。
国会大厦
布达城堡
高高的尖塔就是城堡山上的马加什教堂。
中部几个白色的城堡形建筑就是渔人堡。
在山下,那座有两个尖塔的教堂是圣安娜教堂,圣安娜是圣母马丽娅的母亲。
圣安娜教堂是一座罗马天主教的教堂,始建于1390年。虽然经历了水灾、地震、火灾和战乱等多次自然的和人为的破坏,圣安娜教堂的两个尖塔在其18世纪初建后仍然完好地保留至今。
布达佩斯有200多座教堂,其中近180座是巴洛克式风格的罗马天主教教堂,圣安娜教堂是它们中间最美的一座。
在布达这一侧的河边,我们还能看到千年纪念时期建成的一座单塔的新教教堂。这个教堂不是按巴洛克式的,而是按新罗马式修建的,当时由布达佩斯市提供用地,建造资金则是通过社会捐助筹集的。
19世纪和20世纪交替时期,布达佩斯的建筑基本是按照所谓的“新”式风格设计和建造的,并且大都遵循教堂采用新哥特式、宫殿式建筑采用新巴洛克式的原则,而这座教堂却有些不合风雅。所以,它与对岸的国会大厦一起在当时还都受到过相当一些人的微词和指指点点。
随着船缓慢向前行驶,两岸一些古老的建筑物,如博物馆、市政厅等缓慢后移。
很快我们就来到了,我们今天要穿过的第三道桥--伊丽莎白桥,匈牙利的华人将它简称为“白桥”。前方就是白桥。
白色的伊丽莎白桥:得名于奥匈帝国皇后伊丽莎白·亚美莉·欧根妮(即茜茜公主)。
伊丽莎白桥建于1897—1903年,娉婷婀娜,位于多瑙河布达佩斯段最狭窄的地方,跨度只有290米。建成时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斜拉桥,到现在也是布达佩斯的唯一一座在河中没有桥墩的大桥。从建成到1926年,一直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悬索吊桥。
伊丽莎白桥佩斯一侧桥头有两座教堂。那座带一个尖塔的是建于1791年至1794年,并于1801年正式启用的希腊东正教堂,它原先有两个尖塔,其中一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毁坏。
船行前方的桥是自由桥,本地的华人根据它的颜色称之为“绿桥”。也是我们要经过的第四座桥。
自由桥位于伊丽莎白桥以西,是布达佩斯多瑙河上建设的第三座桥梁。
1896年,奥地利皇帝兼匈牙利国王弗朗茨.约瑟夫亲临布达佩斯,为这座大桥的交付使用剪彩。当时,这座桥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并一直延续50年之久。二次大战后布达佩斯将此桥改以”自由”的现名。
浪漫的布达佩斯人这样说,这两座桥是国王和王后永恒爱情的象征,通过这两座桥,他们将此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自由桥两端石墩上有两对铁塔式建筑,塔尖栖息着图鲁尔鸟和优雅的钢桁架梁更增添了它的美景。
自由桥也是我们最喜欢的一座桥,我们认为它是布达佩斯多瑙河上最漂亮的一座桥。
这座桥原名以茜茜公主的丈夫约瑟夫的名字命名,与伊丽莎白桥统称为夫妻桥。浪漫的布达佩斯人这样说,这两座桥是国王和王后永恒爱情的象征,通过这两座桥,他们将此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著名的布达佩斯技术与经济大学,始建于1782年,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遗产。
布达佩斯技术与经济大学中间带有涂釉彩砖屋顶的大楼是大学的主体建筑。这所大学目前有学生一万多名。
河面上游船如织,一艘巨长的游轮从眼前驶过。
前方是裴多菲桥,也是我们今天要经过的第五座桥梁。
裴多菲桥是多瑙河上东南方的一座大桥,造型优美,大桥从1933年开建,为纪念爱国诗人裴多菲•山陀尔,将大桥命名为裴多菲桥。裴多菲是匈牙利的著名爱国诗人,战死于反抗奥地利统治的起义。看到这座桥,年长一点的国人未必都能一口说出裴多菲的名字,但他的一首“爱情与自由”短诗都能脱口而出:“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远望拉吉马纽什桥,我们的船在这座桥掉头返回。
随着夜幕的到来,花灯已经初上,此时正是摄影人称之为蓝调时光。蔚蓝色的多瑙河在月光的映衬下,是多么的迷人。
天渐渐黑了,多瑙河畔建筑物的灯亮了,这里每一座桥都姿态各异,造型别致。
再次经过裴多菲桥。
自由桥附近的盖雷特山。
盖雷特山高153米,山顶上隐约可见有一尊,当时正在维修当中的自由女神像,她双手向空中高举着象征自由的棕榈叶。它是布达佩斯地标之一。
沿岸的古老建筑,被灯光装点得温馨而迷人,一扇扇窗户透出温暖的光线,仿佛在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灯光点亮时的布达佩斯技术与经济大学
过了裴多菲桥后,往佩斯一侧望去,我们看到的是进入21世纪后修建的几处现代化的新型建筑。近处的一座是2002年建成的匈牙利国家剧院,远处的是2005年启用的布达佩斯艺术家宫,这里不仅有多个按声学原理设计的现代化音乐厅,而且还有现代美术博物馆——路德维希博物馆。
夜色中的绿桥,宛如一条璀璨的翡翠丝带,横卧在多瑙河之上。
自由桥边上的布达一侧,有一著名酒店——盖雷特饭店,这座建于1914年至1918年的饭店采用的是直线派风格。饭店正门朝向多瑙河,面向盖雷特山的大门则是饭店内医疗温泉的入口。
自由桥的桥头雕塑在夜色中显得更加庄严肃穆,仿佛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安宁与繁荣。
伊丽莎白桥夜景
当船返回到伊丽莎白桥之后,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多瑙河两岸的建筑物和横跨的桥梁都披上了迷人的色彩。金色的灯光倒影在河面上,随着河水的跳动而金光闪烁,仿佛无数星辰落入了人间。构成了一幅迷人的画面。
雄伟壮观的塞切尼链桥,端庄厚重的桥桥墩上的金光勾勒出它优美的轮廓,仿佛一条金色的巨龙横卧在多瑙河上。
雄踞在城堡山之上的布达皇宫夜景。
城堡山上的渔人堡和马加什教堂夜景
流光溢彩的国会大厦
国会大厦那璀璨夺目的灯光,更是令人惊叹不已,哥特式的建筑风格在夜色中愈发显得华丽而庄严,尖顶和塔楼直插夜空,宛如一座梦幻的宫殿。
梦幻的宫殿又好似一艘巨轮行驶在海面上,美轮美奂。
即将返回到马格丽特桥码头。
马格丽特桥拥有精美的装饰,桥墩上的长着翅膀的天使雕像有似于巴黎塞纳河上桥梁的装饰。
在游船上,人们沉醉于这绝美的夜景之中,或争相拍摄,或静静欣赏,仿佛都被这浪漫的氛围所感染,忘却了一切烦恼与疲惫。
我们游弋在布达佩斯蓝色多瑙河上,我们游船经过了五座大桥:玛格丽特桥、链子桥、伊丽莎白桥、自由桥、裴多菲桥。每一座桥都姿态各异,造型别致:白色的伊丽莎白桥娉婷婀娜,绿色的自由桥轻灵欲飞,最漂亮的链子桥豪华庄重......。座座桥造型优美,静静的跨越美丽的多瑙河,或宏伟壮观,或精致典雅,或简洁大气,这些桥有如一串晶莹夺目的珍珠项链,挂在多瑙河的玉带上,组成一幅绚丽流动的画卷。以各自独有的韵味给匈牙利的“母亲河”带来无穷魅力。
船游布达佩斯蓝色多瑙河项目,是我们此行最难忘的记忆之一。多瑙河上的桥绚丽迷人,流金溢彩,两岸的建筑,灯火辉煌,灿烂绚丽,加上多瑙河的倒影,真是如梦如幻......,这不但让我们记住了这座美丽的城市,也令人十分感慨,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变迁,便如同这奔腾的河水一去不回。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下船了。
这是第二天早上拍摄的城堡山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