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不临海,台州不台州(周末临海逛吃游)

作者:荷包蛋 显示图片

自杭绍台开通以来,绍兴到临海的高铁都不用一个小时,这样便捷而快速的出游方式,周末就可以安排上!其实从口罩时代开始就把目光聚焦在省内的台州地区,那时候出不了省,索性开车来个环台州游。后来艰难岁月结束了,也没啥时间顾及省内了,省外的大好河山还来不及看呢,就把省内游压缩在了出差或者平时双休日。彼时的临海还只是临海,只是台州的一个普通县级市,现在的临海,有了自己的5A景区、有了“千年府城”的文化记忆、有了“糯叽叽”的底气,然后这两年爆火,一度成为台州的“门面”。今年临海旅游似乎没前几年火了,又或者是年前的旅游淡季,所以这次来觉得人并不太多,除了古城内某几家网红店口有些排队外,其他地区人很少,因此体验感也不错。
关于谁是台州主城区的争论一直不断,这种争论主要的原因是“一市多中心”。椒江、黄岩、路桥三个主城区相隔较远,之间存在大片农村地区,导致各区之间的联系较弱,形成了没有中心的城市印象,椒江是现在的台州政治中心,却被人扣上没什么实力的帽子。其次,台州的强县弱市现象突出,下辖的温岭、临海等地经济实力强于主城区,临海长期作为台州的政治中心,比三区都富有历史底蕴,直至1994年8月22日,国务院批准台州撤地设市,ZF驻地才从临海迁至椒江。还有一个困惑,临海并不靠海,为什么叫临海。临海源于境内的临海山,大部分考证觉得“临海山”即北侧的北固山。
周六上午十点多到达临海站,临海站位于邵家渡街道,距离市中心十几公里,坐公交车211路可以直达古城。我们酒店定在崇和门附近,公交车站一步之遥。入住酒店后,就出门开始我们的碳水之旅。崇和门是台州府城的七个城门之一,但是只有城楼不见城墙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因将城砖作修小高炉炼钢之用,拆毁了东段及部门南段的城墙,而西、南两面的城墙防洪作用明显,北面的城墙在起伏的山脉中,因此避免了拆除的命运。崇和门东南侧的崇和门广场成了居民休闲场所,很多老年人在广场上晒太阳、打牌和练歌。






穿过崇和门广场往南侧小路进去一百余米,就到了第一家要品尝的餐馆:沈记麦虾面皮店。中午来都坐满了,只好拼桌,座位之间过于拥挤。需要等十五分钟,来的都是本地人,老板挺冷淡。等了差不多十五分钟才上。点了大份的三鲜麦虾18元,将麦粉搅成粉浆,养完浆后刮下锅,四个对虾三个蛤蜊,再加若干牛肉丝、香菇、炸蛋,汤底会变得很鲜。





吃完后穿过崇和门广场,就来到东湖,东湖南门小广场播放着流行曲,屏幕上还会映出来歌词有点搞笑。本来想从北侧的东湖东岸穿过去至古城墙的,但是东岸除了古城墙外还要买15元一人的票才能穿过,只有一个小公园,从西岸就能尽收眼底的,不值,搞不清楚为什么连一个没啥看点的小公园都要收票。从免费的西岸走也一样,一路上都是一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临海的树最大的特点是全部都长满了毛茸茸的狼尾蕨,一看就给人一种生态很好的体验感。西岸过去五六百米穿过马路就到了古城墙角下,门口矗立着“雄镇东南”的牌坊,凭票进入,60元一人,平台买55元,当日可用。登上揽胜楼要爬近乎七十度的陡峭台阶,从远处看完全垂直于天空,不过到自己登时感觉还好,一共198级台阶,几分钟就上去了。若是爬不上去,可以走旁边弯弯绕绕稍微缓一点的铁楼梯。










揽胜门是江南长城的起点,登上台阶可以回望脚下的东湖,小桥垂柳跨过明镜般的湖面,别样好看。江南长城全长6280米,现存4730米,由于西南段会比较无聊,所以我们打算从揽胜门上去,西侧的朝天门下来进入古城内部。这么走其实是反的,但是推荐路线,一开始稍微吃力些,后半段就比较平坦了。从揽胜门到东北角的白云楼,仅仅五百余米,就要上很大的坡,尤其是最后百步峻那一段,走得热死了。白云楼位于整个江南长城的最高点,后面也会上上下下,但都是常规的起伏。后面就是从七号炮台一直到四号炮台,北段结束,每个炮台内都有名俗、食物、建筑等介绍,也可供人休息。整个长城都在讲述着戚继光抗倭的故事。北段主要在山体上,可以远眺临海的屏障北固山,还能路过梅花鹿养殖场。我们算幸运的,北段前段时间在修葺,游客只能走外面搭出来的脚手架,体验大打折扣,现在修好了,脚手架也正在拆除,虽然城墙被铺上了新石板,涂上了白白的新水泥,但好歹是走在城墙上,而不是在工地上。过了望天台后转向南行,望天台类似于迷你版天坛外的圜丘,是方国珍反元时祭天所用。西段可以远眺下面浅浅的台州母亲河:灵江。这里可以拍江南长城的最佳视角,弯弯曲曲的城墙和烟霞阁同框。从揽胜门到朝天门,2.5公里,东看看西看看一个半小时,速度应该还算可以。










朝天门外连接着瓮城,从朝天门下去就是与之相连的民居。沿着西门街至府前街这一带没有太多商业化,顶多居民在门口支个小摊啥的,比较佛系。过了府前街就到了古城的核心区域,店铺也随之增多。古城核心区内走一段就会发现类似于拱门的门头,叫做“坊墙”,是唐宋“里坊”城市架构的重要遗存。坊墙每隔百丈设置一处,主要功能是防火,同时还是街坊的标识。我们在政顺坊下找到了这家叫“李记青草糊”的店。我祖籍台州,于是青草糊是我最熟悉不过的夏日饮品了,冬天来只需要吃常温就行。用仙草在旁边一口锅现熬,加入蜂蜜、糖水和薄荷水搅拌均匀。老板娘不在,老娘滴不出薄荷水,等了会儿就先去不远处买糖糕再回来,老板娘回来了,原来是天冷薄荷水冻住了,不过很热情,还会让你先尝一口试试甜度,秉着对自己的出品认真的态度,必须给好评。说到的糖糕店,在穿出友兰巷至回浦路口,一处凹进去的民房,没门头,因此被称为“无名油条糖糕店”。下午过来还时不时地有居民来买,一买就买一袋的那种。油条糖糕麻球三样东西都是两块,选了最具特色的糖糕。一口咬下去脆脆的,组织发得很好,炸过香香的伴有淡淡的甜味,非常好吃。

















拿上青草糊往紫阳街北段是走了走,北段游客就不多了,很多店都关着门。紫阳街最热闹的是回浦路至兴善门段,无论是保安还是管门大爷,都穿上了明朝的服饰,致力于打造“沉浸式”历史街区。南段热门的店与冷门的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热门的店、老字号、上过央视的店,门口排队一大串,没人气的店店主剥着手指甲。王天顺海苔饼算是前者,从北往南两家店都人满为患,不想等所以继续往前走,结果发现第三家分店开业了,还请人在门口弹着琵琶。这家店是第四代传人开的,比其他两家排队少一些,但后面也大排长龙。有些人一买就是一大袋,每人限购100个,轮到快慢取决于前面人买多买少。两块一个,一筒可包五六个,现吃会给你热的,带走就给你冷的。味道跟普通酥饼没啥两样,里面是海苔加面粉、油、糖调制而成,海苔味挺香的。又在陈记乌饭麻糍买了些麻糍尝尝。乌饭麻糍是台州地区的特色美食,将糯米浸在“山炒米脑”的汁中一天,捣臼成米粉揉成团,表皮裹上松树花粉,里面则是裹了豆沙,也不是很甜,吃起来刚好。价格比别家略贵,味道不错,建议马上吃掉,糯米食物容易馊掉。















兴善门瓮城中在表演戚家军出征,闲人勿入。往东侧的赤城路回去,是一条新造的商业街,背靠巾山,形似古代头巾,因此得名。巾山上的双塔“文峰塔”与巾山脚下龙兴寺的南山殿塔和千佛塔构成了一山四塔的奇怪布局,被称为“巾山塔群”。巾山另一侧是台州府城墙博物馆,开馆十年,介绍了城墙及古城的历史和保护,可以去看看。从巾山西路往东至文庆街,街口的“文庆街排骨”也要尝试下。老板在门口卖两个招牌:炸排骨和炸肉片,其余的炸货和海蜇在店内售卖。有不少当地人来这里买几十块钱当晚饭菜吃或是边走边当小吃。炸肉片和炸排骨价格一样,都是60元一斤,要了18元,好像也没多少。炸肉片切得很薄,裹上免费炸,排骨则更脆一些,味道比较清淡,需要自己撒辣椒面。味道跟温州的排骨泡不一样,感觉跟原汁原味一些。









在酒店放下买的东西后,继续出门开启晚上场。“回味油炸”位于崇和门广场南边的临师附小外的望洋路上,两个店面,一间油炸一间堂食,老板娘一家正准备吃晚饭。吃过很多地方的炸串,来临海试试这个派别的,其实东西都大同小异,无非就是酱料。不过这家店里也挺让人惊喜的,炸馄饨皮脆脆的口感很好,其他还有用豆腐皮包的肉等都挺新奇的,酱料用了白醋、糖、姜汁,如果喜欢吃辣撒辣粉,酸酸甜甜辣辣调出了泰式甜辣酱的味道,使炸串一点都不油腻了。炸排骨在酱料的辅助下跟糖醋排骨很像了。服务不错,老板娘很客气。









吃完天色已经暗下来,后面的时间都留给逛逛吃吃上。鹿城路左转至下桥路,到人民路口找到“彩平豆面碎”。随着台州菜“走出去”战略,豆面这种主食也随之在很多餐馆出现,吃过最有名的台州菜当属“沙蒜豆面”。豆面碎在临海众多美食中还算比较小众的,不过街上吃豆面碎的店还挺多的。豆面在清汤里煮,细腻光滑,晶莹剔透,加自己喜欢的料,当地人当夜宵吃,反正也不会很饱。顺滑口感很好,单卖4元一碗,我们加了三样东西:油泡夹肉1.5元一颗,油豆腐里面塞了肉;小肉圆0.5元一颗,要了十颗,即使浸久了还是脆脆的,调味很像广式腊肠;面结1.5元一个,跟宁波用千张皮包的面结不同,他是用豆腐皮包的,口感上很能突显肉的存在感。桌上红红的那种辣酱非常之辣,放小小一勺嘴唇就辣到了。老板娘很热情,会介绍会营销,是个社牛。






吃完豆面碎又去不远处的“巾山园姜汁”吃最“黑暗”的美食。之所以称为“黑暗”,源于大概二十年前我回老家,对价格不菲的姜汁的恐惧,最后喝了一口就弃碗而去。随着逐渐熟悉姜的味道,开始接受并喜欢上这种特殊的吃法,出了台州真的很难再吃到在姜上能如此大做文章的食物了。点了一碗核桃肉烤姜汁,用烤的方式将蛋和姜汁变熟,呈现水蒸蛋的效果,加了核桃,肉末还加了蛮多的,撒上红糖,甜甜的肉末竟也越吃越上头,不够可以根据自己喜好加红糖。冬天来一碗太暖身了;蒸扁食小份十个,皮比较特殊,用梯形皮薄的,台州扁食不同之处在于他是炒熟的馅包进去的,比饺子馅会更大更有颗粒感,可以自己调桌上的醋加蒜油;小肠卷,别家好像都是热的过切碎的,这家老板给了一整条并且带有肉冻的,好像说冻住的更好。口感上会更弹一些,不过调味有些淡,回味有些苦,不是很喜欢。







巾山园这一带宝藏餐馆众多,有一些做早饭的,有一些已经打烊,老板沉迷于棋牌中,决定明天再访该区域。沿着巾山路往东走一公里到了花街,吃的店倒是有的,不过没有网传的夜市。经查,“花街夜市”不在花街,而是在一百多米外与之平行的腊梅路上。从巾山东路一直摆摊到柏叶西路,五六百米汇集了多家小摊,大多年轻人来赚些零花钱。往北穿出深甫路就到了临海最大的商业体:银泰百货,2012年开业,略显陈旧。招商还可以,至少时下一些网红品牌都有,负一楼面积大,小吃众多,空气不畅。从银泰门口的崇和路一路往西就能到酒店,不过要走两公里多,腿骨走断,毕竟日行四万步也不是盖的。









一觉睡到九点多,退房寄存行李,出门继续吃吃喝喝。
步行半小时来到昨晚路过的巾山园附近,这边早上挺热闹的,主要有个人民路农贸市场在。街上到处有卖“白水洋馒头”的,就买了一个回家。“白水洋馒头”又叫板油馒头、油糖馒头,最有特色的是一口咬开来里面的猪油是可以目睹满满当当的,馒头皮类似于一个器皿接着猪油,掰下旁边的皮蘸着里面的糖和芝麻碎吃。皮也是它的一大特色,制作离不开“糕水”,而“糕水”制作则离不开一种叫“辣蓼”的神奇酵母发酵,晾晒后放罐里熬成汁,加入面粉捏成一个个圆形馒头,光滑的馒头皮可以断定临海人的祖先来自于北方。再去下一家黄记特色锅块尝尝当地的特色早餐。锅块不是游客的首选,也远离景区,所以来的都是当地人,喜欢在这种得到当地人认可的小馆子找寻美味。老板太忙不做馒头了,快中午了过去生煎卖完了,不过最有名的当属特色锅块,四块一个,刚出锅拿到手喷喷香,跟煎包很像,一筷子戳下去里面的汤汁和油非常多,比较烫嘴。肉馅挺多的,葱香味十足,调味比较清淡。穿过农贸市场,顺便考察下他们贩卖的特殊品种。进入望洋路后在望洋新村小区门口看到一个岗亭,就是我们想买的萝卜圆,可惜店家不在,大概是要下午才出摊,等会看时间再来。













在“巾山小区”站坐公交前往“市一医院”,反正临海的公交都是二百几路,有点搞不清楚,不过大多是东西走向的,这跟城市长条形的发展架构有关。在“市一医院”下车步行穿过大洋西路至冠春园路口就到第二家打卡餐馆:随意美食。据说这家的麦油脂是给新荣记供货的,不知道是坊间传闻还是卖点。台州食饼筒在临海叫做麦油脂,可以当饭吃也可以放点心吃,可以加热吃也可以煎着吃。服务一般,比较不耐烦,稍微慢一点就在那催催催,第一次来不知道模式,可能只要说不要什么就可以了。但如此没耐心实在没什么体验。点了一筒麦油脂13元,两个人可对半切,加了咸肉加了红烧肉,里面还有胡萝卜丝、米面、洋葱丝、豆腐、豆面等,其实也不是说靠哪一样东西就能影响全局,而是吃一起混合的口感。皮煎过脆脆的比较香;另外配了咸羹,四元一碗,就是不加酒糟的糟羹,糟羹估计也不会这么便宜了。里面芋头丁和米粉把汤调得糊糊的,富有口感,加了芥菜、胡萝卜、豆腐干等,吃了很落胃。
贴隔壁的“山里人姜汁”可以品尝到地道的姜汁面,饭点过来不少人,翻桌翻得很快。点了最经典的姜汤面,用的是米面,口感上会比较硬,不容易坨掉。开洋、文蛤、蛋块、菠菜、黄花菜、白玉菇、茭白丝、豆腐皮、干菜、青蒜……一应俱全,所有大杂烩汇就了一碗丰富多彩、鲜到掉眉毛的美食。用姜汁调出的汤,又黄又辣才是精华,冬天喝很暖胃。份量足,17块能吃得很饱了!










吃完消消食,走路两公里至临海市博物馆,建筑比较庞大,跟北侧的城市规划展示馆一南一北形成一个整体。博物馆分四层,除了三楼是自然馆,展出一些适合小孩子看的恐龙外,其他都值得看,毕竟一部台州史,半部临海史,台州博物馆完全可以把内容照搬过去,再加上其他几个附属区县市的历史加工一下就能用。一楼是临展,由各大油画家绘制的“山海神游”——诗路浙江台州主题展,风格各异。二楼是临海的历史展厅,讲得还是蛮详细的,四楼则是民俗馆,分“城乡往事”、“人生礼仪”和“祈乐欢舞”三部分组成。北侧的城市规划展示馆,一楼从每个时代横向的角度介绍了临海的建城、民居特色、传承保护利用等方面,二楼向游客展示临海的发展蓝图,理想化地展现了临海多极开花的宏图愿景。最有趣的是分了一个厅介绍了各个镇的情况,虽然版面做得有些劣质,但能直观看出一般镇和优秀镇的区别,最强的当属杜桥镇,坐拥20多万人口,是著名的眼镜生产基地。








稍作休息,吃饱了精神食粮,又到了满足口腹之欲的时候了。走过去又觉得远,偶然发现用手机就能扫当地的公共自行车,无押金,顿时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那种走破鞋子的蠢事实在不想再干了。骑着小橙前往水云北路的杜桥麻糍店,简简单单的店面房,店里就卖炒麻糍和麻糍筒两种,老板娘把简单的食物做出了不简单。点了碗17元的炒麻糍就够了,铁板上麻糍煎到表面脆,炒配菜,然后一起炒,进行调味。既能吃到麻糍糯的口感,又能吃到跟油进行化学反应后的香味,配菜是茭白、蘑菇、蛋、肉末,撒上青蒜提香,味道好,份量多。






吃完继续骑车前往临海最具“都市感”的路口,柏叶路和靖江路交叉口,买了背咖啡继续骑至白塔一巷寻找“麦饼小粥”店。店在白塔一巷居民区内,还是比较好找的,比较狭小。点了两种经典麦饼,均是八元一个:土豆猪肉麦饼,土豆麦饼天台那边也有的,里面猪肉挺多的,中间夹了土豆导致饼会有点软,感觉香气没提出来;冷饭猪肉麦饼则是临海的特色,冷饭没啥味道,加进去好像没啥存在感,会有些饱腹作用吧。











吃完麦饼在小区里七弯八弯弯到白塔三巷,想买的“阿兰大饼”已经卖完了,只好去双峰路上的“荆楚特色大饼”买,就是昨天老板忙于打牌的这家,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巾山园这一带。店铺位于巾山园小区北门店面房第一间,来的基本都是附近的居民。湖北老板在临海定居多年,对这里已经很熟悉。10-20元之间老板都可以做,选了十元的牛肉梅干菜大饼,大饼刚拿到手很脆,里面牛肉味比较浓,加了孜然。有甜和辣两种味道可以选,选了甜的比较经典,老板会包进去一勺白糖,吃起来也很不错。这不是临海特色美食店,但是家临海人楼下的美食老店。再去对面的“望洋萝卜圆”碰碰运气,竟然开啦!这是小区门口岗亭内一个老婆婆摆的摊,买个当地的萝卜圆和糯米油条来告别临海。糯米油条四元,扁扁的面粉条下油锅一下就胖起来了。里面是粘粘的糯米,外面是脆脆的口感,炸完裹上芝麻糖,吃起来有点太甜了;萝卜圆三元,有点像油墩子的做法,不过里面的萝卜丝是萝卜丁,加虾皮,吃起来也不错。








五点半天色渐暗,说好五点半要从酒店出发的,话说有点赶了。骑车回酒店拿行李,在昨天我们下车的地方“台州府城(东湖)”站坐上了218路,导航显示要50多分钟,这对于18:48高铁有些来不及了,好在司机也是个急性子,通常都会早到,结果四十分钟就到了。临海站不大,往北要上二楼,有四个口,人却全挤在其中一个口,要等前面那辆车的人“消化”完才能进入月台,好似晚点了不少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