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低估的宝藏出游地 北京的第二处皇陵——大房山金陵——十字寺

作者:卸磨的驴 显示图片

20多年前我才知道,除了明代皇陵,北京还有一处帝王陵,那就是在房山的金朝帝王陵。金陵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车厂村北边的九龙山脚下,葬有金朝17位帝王和后妃及宗室的陵墓群。旁边还有十字寺遗址,九龙山步道,现在是比较成熟的徒步线路,最简单的是走金陵——十字寺的小环线。
我秋天去走了一趟,从城里过去,乘房山线到燕山站下车,换837路。


乘837路30多分钟到头,在车厂村北下车。


下车后继续往北,这个路口走右边的路。


一路是小缓坡,东边是一条水沟。好像是九龙沟。





转过来,旁边山坡上是龙门口村。


远处可见一山高耸,像金字塔形,那就是九龙山吧。


走了20多分钟,右边是那条山沟对着九龙山,但有蓝色的瓦楞板挡着不让过去。




左手山坡上有一个大牌坊,看来是新建的。心说这大牌坊修的这好,应该是金陵的入口,有点犹豫,因为看着那边九龙山是好风水。


犹豫着还是进大牌坊,往山上去,路修的不错,可是走了一阵觉得不对,那金陵应该是一片比较开阔的地方,这山沟里太挤窄。问了一下,人家说不应该进大牌坊,外面右边那挡着的地方才是。我又返回来,从牌坊旁边的小路穿了过去,这才是正地方。


草丛里立着一块“碑”,近前看什么都不是,就是一块汉白玉的石头,据说这是陵墓的石头。




一条大路是原来金陵的神道,路中间是一个玻璃罩子。


罩子里面是原来神道的台阶,两边有栏板,栏板上有浮雕云龙,很精美,这栏板在五塔寺的石刻博物馆里曾经看见过几块。这点东西是金陵仅存的地面遗迹了。






神路远处正对着是九龙山,场面开阔,颇有气势,风水不错,但带有几分萧杀。


再往前是一道横垣,露出里面的夯土,是不是原来的陵墙?


绕过去,后面还有夯土墙。



地面都是大石头,据说金朝的墓葬都要在陵墓上填埋许多大石头,约500余块,每块约重一吨。这种积石为墓的方式称为积石墓,以防盗墓。





再上去,有一白色的大棚屋,这是前些年考古发掘的现场。


棚屋前有一汉白玉的石碑,上面是“睿宗文武简肃皇帝之陵”,这个应该就是金朝开国皇帝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睿陵,好漂亮的楷书。就是碑的体量小点。




那天我在五塔寺看见了这块碑的拓片。



大棚子里面黑乎乎的,看不清楚有什么。


海陵王完颜亮(1122-1161)是金朝的第四个皇帝,1149年即位后就着手迁都,大有入主中原的意思吧,1153年建中都燕京(北京),到中都后的第三年——贞元三年(1155)就开始营建金陵,同年由金朝的上京(今哈尔滨阿城)迁来了金太祖、金太宗梓宫葬在这里。1156年又迁来其始祖等10个帝陵。后来金熙宗、世宗、章宗、睿宗、显宗等也陆续葬于此地。陵区内还葬有皇子及重要大臣的“诸王兆域”。占地约6.5万平方米。
金朝共119年的历史,十个皇帝只有七个葬在这里。那始建金陵的海陵王完颜亮率大军攻宋,被部将杀死在瓜州,后被贬斥为王和庶人,反而没有在这里。另外,金朝最后的两个皇帝,金哀宗完颜守绪和金末帝完颜承麟迁都到开封,被宋、蒙联手灭在蔡州,哀宗自缢身死,末帝战死。没法葬在这里。
金朝完了之后,金陵也没人打理,衰败了。但到了明朝末年,女真又在北方兴起,形成了后金,成了明朝的大患,明天启年间,听有术士之言,认为后金兴起与金陵“气脉相关”,遂把金陵地面建筑毁的荡然无存。
1985年,文物部门开始对金陵遗址调查和试发掘,即金太祖阿骨打睿陵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并对主陵区内的其他陵墓作了逐一钻探和考证,对陵区地面建筑遗迹进行了清理。旁边的这个大棚就是金太祖阿骨打睿陵发掘的地方。



再往前已经没有什么地面遗迹可看了,往回走。
芦草飘曳,荒野萧萧。百年帝陵,一杯黄土。



从金陵回到那个大牌坊,真不明白这个大牌坊是干什么用的?照理来说金陵应该配得上这个牌坊,但你又不是对着陵地,后面是九龙山的步道,有点摸不着套路,刚才就是上了这个当,好爬了一阵,这路可以上到山顶。




从大牌坊沿坡路上个10来分钟,看到这个牌子,蛤蟆嘴方向就是去十字寺的小环线。路牌指示有点问题,你指的“蛤蟆嘴”、“三盆水”究竟是什么地方?其实没有具体的标识,就是到了也要猜。为什么不标一下大家经常走的“十字寺”呢?



步道好像是十来年前修的,看着当时下了不少功夫,修的不错,台阶路,比较好走,但现在有些破旧了。


10月底的秋色,叶子变色还不多,可能和这里的小气候有关系。



沿这个方向要翻过一个小山脊,从牌子那儿要爬个一刻钟到山脊上。上面是这个牌子,然后就往西边下去。







到了山下,看见这个山沟。


人工修砌的乱七八糟的水池,小坝,沟渠,好像还有游乐设施。北京附近的很多山沟都搞了各式各样的人工设施,破坏了原来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水系。甚至成害,前两年去环秀禅寺那个吕峪沟,由于采石头,整个山沟的水系都破坏了,结果下大功夫修了一条5-6宽的混凝土水沟,还不知道能否抗住2023年那场大水。这都是教训呀。得不偿失,要说应该有法规禁止在山沟里胡修乱搞。千百年自然形成的水系,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你要打破这个平衡,可能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能修复。






顺着山沟往外走,10来分钟到了十字寺,准确的说是遗址,遗址围在一个院子里。




现在能看见的就是两棵大银杏和三个石碑。左手的大银杏树比较大,有30来米高,前面有保护的牌子,600年了;右手那棵树也就10来米高,看来是后补种的。这时候叶子有点微黄,看来还不是时候。



树前立着两个石碑。左手的碑是元碑。


碑高307厘米,宽92厘米,厚20厘米。碑额顶端刻有十字,左右各有一条石雕云龙,正中刻有“敕赐十字寺碑记”,落款是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



右手的碑是辽碑,高204厘米,宽91厘米,厚20厘米。没有碑额,碑最上面雕有云龙,横书:“三盆山崇圣院碑记”,落款是辽应历十年(960)。





看见后面不远还有一块碑,让我有点疑惑,不是说十字寺就有两块碑吗?看碑首上居然是《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这碑是唐德宗建中二年(781)的,现在原碑应该在西安碑林呀,看来这里仿刻了此碑。要不然看着有些粗糙。这就要说十字寺和景教的关系了。



十字寺前身是佛教高僧慧净始创于东晋建武元年(317)的佛教寺院——崇圣院,唐贞观九年(635),基督教的一个支派景教传入中国后,这里改为景教寺院。辽代改为佛寺,应历二年(952)至八年(958)再修,改名崇圣院。元至正十八年(1358),元顺帝赐名十字寺,恢复景教。明清后又为佛寺。
虽然十字寺遗存如此少,能成为国保,是因为其为国内唯一能确认的景教寺院。
据网上的资料,1919年7月一个洋人哈丁先生在《新中国评论》(321页)上第一次报导了这个寺及其基督教寺名。他在寺院的两处石刻上,发现了一个十字立在一个莲花座上,一个十字交叉的空白处刻有两句古叙利亚文,意思是:“仰望它,寄希望於它。”此话原本出自《圣经•诗篇》第三十四章。确认了这两件石刻是珍贵的景教遗物。石刻的发现轰动中外学术界,一些基督教研究人士称之为“景教徒的最确实和最有价值的遗物”、“景教东渐史上的伟跡”。
当然这些石刻已经不在现十字寺的遗址里面了。1931年将其送北京博物院收藏。1936年随“文物南迁”运往南京博物院。1997年,北京相关单位派人到南京博物院造访,发现南京博物院展厅中展示着“房山县元代景教十字石雕”一块。而另一块在库房中存放。









从十字寺出来沿山沟出来。




看见不远处是燕山石化的厂房。走了大约20分钟回到车厂村。



从地铁房山线乘837路,30多分钟到车厂村,下车往右过桥是金陵,往左是十字寺。


不要门票呀,从车厂村开始,走金陵——十字寺这个小环线,上升大约200多米,快的话2小时吧,我连玩带看4个小时。不少徒步的人从大牌坊那里上九龙山。
没地方吃饭呀,但车厂村里有没有饭馆没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