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甲辰年小雪节气,西安气候渐冷,但天气晴朗。今年气温偏暖,都入冬了,西安依旧秋色浓郁。
这两天借着天气好,因非周末,给小家伙在幼儿园请了两天假,我们夫妻二人带着小外孙在西安周边转转,赏赏长安秋色。
2024年11月25号,周一,我们带外孙去了小雁塔和西安博物院,很不错的秋色,在小雁塔历史厚重之地,我们赏秋、闲游、怀古、嬉戏,玩的不亦乐乎。
11月26日,周二,我们带外孙乘地铁,先去了位于航天新城的西安水生态循环公园,一个欧风欧韵人少景美的小公园。
离开小公园,我们又去了曲江池,在那里稍作徘徊,在芙蓉王附近吃了午饭。下来,我们要带外孙去大华纱厂遗址去走走。
作为老西安人,我们对大华纱厂(大华纺织厂)很是熟悉。老汉中学毕业上山下乡,就有大华纱厂子弟和老汉在一个公社插队。当年在农闲时知青们喜欢相互串点,大家彼此混的非常熟。
后来,1977年恢复高考,老汉从插队的农村直接考上了西北工业大学。当时学习机会得来不易,在学校里只顾埋头学习,和下乡的知青朋友们接触就少了起来,最后大多都断了联系。只是知道,在知青大返城时,大华纱厂的子弟多数回城进了纱厂。
再后来,纺织行业倒闭改制,大华纱厂也未能避免,退出了历史舞台。好在大华纱厂的部分厂房保留了下来,作为工业遗址,开辟了一个“大华1935艺术街区”。我们在好些年前来过这里,感觉还是不错。
特别是这里有一个大华博物馆,虽说博物馆不大,却是一个了解大华历史和纺织知识的场所。
我们想带小外孙来这里看看工业遗址,在博物馆里让孩子感受一下工业的魅力并了解一下纺织行业方面的知识,开阔一下小家伙的视野,可以一举多得。
词一首•鹧鸪天
——甲辰开冬•工业遗址•觅秋溜娃(一)
再访工业遗址处,大华辉煌早落幕。插队战友今何在,身影朦胧忆模糊。
追往事,叹今吾,鬓衰已奔古稀去。觅秋携孙闲游时,无尽苍然添感触。
“大华1935艺术街区”又称为:大华·1935项目。根植于1935年投入生产的长安大华纱厂,承袭珍贵的近代工业文明遗存,集合现代社会城市的综合功能,定位为涵盖大华博物馆、小剧场集群、文化艺术中心、精品酒店、特色餐饮、购物街区等城市生活多种功能、多样文化、多元消费的文化商业mall。
大华·1935项目由西安曲江大明宫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旗下西安曲江大华文化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投资运营管理,项目位于西安市太华南路251号,占地约140亩,总建筑面积约8.7万平方米,总投资额7.82亿元人民币。
大华·1935为大明宫国家遗址保护区综合商业配套项目,打造以工业遗产保护为主题,融合时尚、美食、文化、休闲、娱乐、购物、旅游等城市综合消费的跨界文化商业中心。
然希望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经历了开业时的热闹之后,大华·1935逐渐归于平淡,一直不温不火。最近更是清静的有些让人唏嘘,不但游客寥寥,不少商家也已关门歇业。
吃过午饭,乘坐地铁来到含元殿。在这附近溜娃有两个选择,一是去大明宫遗址公园;二是去大华·1935看看。
由于已是冬季,天黑的早,现在已快下午四点了,去大明宫时间已经有些晚了,去大华·1935转转时间还是充裕的。
进入大华·1935发现这里的变化还是不小。和我们多年前来时的建筑结构变化不大,但经营状况与风格变化很大。
这里游客游客寥寥,原先游客熙攘的景象已不在。不过厂房还在,原“长安大华纺织厂”的大门也还在,只是已经变成了危墙。
这里的咖啡馆和酒吧还在,但也都关着门。即看不到游客,也看不到经营者,非常的幽静。
估计现在处于午餐过后,而晚餐时间尚早,还不是上客的时间;也许经营者在抓紧时间休息或为晚上在做着准备。
今天从早上玩到现在我们都有些累了。这里有凉棚、桌椅,借着没人,我们就在此小坐一会,休息一下啦。
在斜阳辉映下,这里的树木叶子金黄,大门侧有一株枫树红叶点缀,配以大门灰土老墙,很有沧桑的时代感。
这几天,带着小外孙在西安寻觅秋色,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小雁塔荐福寺、水生态循环公园、曲江池和大华1935街区。
初冬时节,湿地公园和小雁塔的秋色浓郁,而水生态循环公园里的秋色业已逝去,曲江池的秋色也已差强人意。
本以为大华·1935的秋色怕也要逝去了。没曾想,这里秋色尚在,枫叶正红、扬树和梧桐叶正金黄,在斜阳辉映下配上老墙厂房别有一番景致。
小家伙在椅子上坐了一会就坐不住了。小外孙对这里的景致和静谧也很喜欢,跑来跑去,上蹿下跳,也不累了。小孩子体力恢复快,我们老夫老妻就不行了。让小家伙在这里玩,我们就在此多徘徊一会儿好了。
七言诗一首
——甲辰开冬•工业遗址•觅秋溜娃(二)
闲游大华秋韵浓,青扬叶黄枫树红。
老厂大门今尚在,遗址重装改经营。
甲辰开冬来溜娃,游客饮者难觅踪。
小坐眺望斜照处,怀旧感触苍然生。
小家伙没有长性,我们刚说在这里多玩一会,小家伙就开始往外跑了。没辙,我们只有赶紧跟上。
继续往大华·1935街区里面走,来到一处水潭处。这里除水潭外,还有一栋房屋,外墙由不绣钢样的贴面装饰,在斜阳辉照下影像更加绚丽多彩。
房屋东侧有一面用纱锭装饰的墙,有涓涓流水从纱锭中流出,再沿步梯流进水潭,形成小小瀑布,很有创意。小家伙喜欢玩水,急跑过去幸有护栏,只能站在护栏外观看。
继续向里面走,有供游人休息的长凳,凳子旁有1935标志,小外孙跑过去坐在凳子上。老汉看到了抓拍一张。小家伙屁股还没坐稳,就看到旁边有一儿童游乐设施,要跑去玩。
我们告诉他:“看,这里的游乐设施太小了,是给很小的孩子玩的,你长大了不适合了”。孩子很听话,没有闹乖乖的跟我们向里走。这里应该是原纱厂的锅炉房,有几个烟囱遗迹被保留了下来,很引人注目。
我们进入大华博物馆,小外孙从小就喜欢机械类的东西,去看看纺织机器啥的小家伙会很感兴趣的。
西安大华博物馆位于大华·1935街区东侧,由原长安大华纱厂老布场厂房改造而成,总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
博物馆不大,由主展厅、临展厅、书吧、档案库房、创意品商店、办公区等组成。
其中主展厅建筑面积约2700平方米,临展厅约400平方米,书吧约400平方米,档案库房约200平方米。
西安大华博物馆主展厅共分三部分,以长安大华纱厂发展史与企业文化为主线,以大时代背景为辅线,分别讲述大华纱厂的“兴建创业”、“新生发展”与“嬗变涅槃”。
展馆采用史料及科研文字介绍、实物展陈、图片展示、模型复原、多媒体等多种形式,融历史性、人文性、知识性、科普性于一体。
充分展现大华纱厂(大华纺织厂)这一西北近代纺织业先驱的历史沿革、人文风貌等,形成开放、自由、流动、互动的参观游览空间。
我们夫妻二人以前来过,带外孙来是第一次。进入前厅,一壁墙上有纺织机器零件构成的图案,零件陈旧有锈色,墙漆斑驳,一眼沧桑。
通往主展厅的过渡区中间的位置是一台手工织布机。小外孙停下脚步,围着织布机转了一圈,让姥姥给他讲这是什么。
还有这台设备,老汉说不上来是一个什么用途,不过,小家伙却很感兴趣。这是齿轮吗?它有皮带吗?油箱在那里?好吧,难为姥姥了,去给孩子讲解吧。
小外孙从小对机械就很感兴趣,看到机械类的儿童读物和视频会反复观看,一点不腻。例如我手机上有一个关于电磁阀的小视频,他看到能背下所有的解说词。还到幼儿园去讲给老师听,把老师都镇住了。那时外孙可还是个幼儿园小班的娃娃呢。
这也是我们带他来大华博物馆的一个原因。这里展示的纺织类机器对他来讲是一类新的机械,他看了会感兴趣。
这里一墙的纱锭,姥姥认真的讲解,小家伙看的、听的也都是认真。
博物馆里陈列的织布机很多,有不同的型号和不同时代的机器。
每台机器的上方有图片说明,但都不是讲机械结构的。小家伙对这些纺织机器兴趣满满,问题多多。
对于我们这样的外行来说,给孩子讲解纺织机器方面的东西还是有不小难度的。
好在我们夫妻二人都学过机械设计,并且孩子现在还小,对于他问到的问题,总能找到某个角度和方法给他做一定的解释的。不过随着小家伙的成长,解答他的问题,难度也会与日俱增的。
我们小外孙是一个爱学习的孩子,兴趣广泛,问题又多。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的知识储备就会不够用了,这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拍在沙滩上……。为了孩子我们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了。
在两台织布机前有两名正在织布的纺织女工蜡像,栩栩如生。
这两尊蜡像在许多年前我们夫妻二人第一次来参观时就有了,现在和当时是一模一样的。看来,博物馆对其保养的很好。
姥姥带着小外孙边看边讲,好在我们对机器的一般原理还是知道的,对照实物给孩子讲解还是没有问题的。
外孙小小的年纪对机械类的东西有这么大的好奇心实在让老汉惊奇,这对孩子今后的学习和成长都会有很大的助益,让老汉很是欣慰。
那边一排工具柜,满是织布机上用的梭子,姥姥用手指代经纬线,给孩子尽可能具象化的讲解,小家伙看的很认真。
老汉心中暗想,咱就是一个理工男,小家伙这么喜欢机械玩意,以后长大考学,学机械设计啥的没什么不好,也做个理工男,哈哈。
大华博物馆是按照大华纱厂的发现历史做的陈列。不过,我们没有完全按照博物馆里的陈列次序参观,是跟着小家伙的路子在看展览。
在大华纱厂解放和军管展区,有一个电视,在播放大华纱厂解放和军管时的情况。我们在这里停留了一会,看看电视。
电视里有新中国成立的阅兵、大华纱厂解放军进住、军管恢复生产等等的镜头,仿佛让你返回到当时的那个年代。
展柜里有一布织的毛主席画像,是大华纱厂的产品,还有图片展示纺织工人在查看织好的毛主席画像。
另一个展区在声光电效果的配合下,展示了在抗日战争期间大华纱厂遭受日本飞机轰炸,厂房机械人员损失惨重的场景。
旁边还有纱厂加紧生产军需物资支援中国军队抗日,以及军民共同保卫纱厂的场景。
大华纱厂在抗日战争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厂每月生产3万余匹军需用布,占生产总量的70%到80%,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期间,大华纱厂多次遭受日军飞机轰炸,损失惨重,但依然坚持生产,支援抗战。
小家伙被这里的声光电效果吸引,驻足观看了很久。老汉借机给孩子讲解了这里布置场景的含义,还有日本人对我们祖国的侵略和犯下的罪行。
虽然给孩子讲的只是一个大概,但老汉还是希望孩子能够了解中国的历史及发展,热爱祖国,成为对国家有用人才。
从小一点一滴的培养他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是我们的责任。也希望小外孙能在我们的教导下茁壮成长。
在大华纱厂厂长石凤翔的办公室复原展区。“大华”作为西北近代纺织业的奠基者和“老字号”,只要提起“大华”,提起西北纺织工业,人们都不会忘记“石凤翔”这个名字。
随着小家伙的脚步我们来到一处纱锭和布匹展示柜台前,姥姥领着小外孙边看边讲,从棉桃——棉花——初纺——细纺——成锭——织布,给孩子一一讲解,小家伙也不负姥姥仔细聆听。
七言诗一首
——甲辰开冬•工业遗址•觅秋溜娃(三)
纺织机器历沧桑,斑驳锈迹掩辉煌。
顽童不解嵯峨事,一派好奇小模样。
稚子细观问题多,姥姥耐心认真讲。
一旁老汉多感慨,惜叹大华老纱厂。
在大型的纺纱机前,依旧是小家伙问这问那,还是姥姥在认真讲解。老汉没有上前,而是在稍远处给他们拍照。
不过看着这些已经陈旧的纺纱机械,有一种莫名的伤感。纺织行业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最先有企业大规模亏损、破产、倒闭、改制的行业……,唉,不说了。
大华纱厂是西安最早的现代纺织企业,始建于1935年。受大华纱厂影响,陕西一度成为全国重要的棉纺织工业基地。上世纪80年代,大华纱厂开始亏损,最终在2008年因为经营不善而申请政策性破产。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成就了今日的繁荣昌盛,但也打碎了许许多多人的铁饭碗,是牺牲了多少人的利益才换来的,又有谁说的清楚。即便眼前这个企业的历史有多么的辉煌又有何助?唉!真是不破不立啊!
2018年我们夫妻二人曾游西安大华1935,感岁月匆匆,流年沧桑,触动良多,也曾作诗一首借以抒怀,现在此借来一用,
七言诗一首
——游西安大华1935感怀
虽留工业遗产在,难掩破败与彷徨。
岁月葱笼多嵯峨,时光唏嘘更无常。
往昔凭吊沧桑尽,流年情怀两莽莽。
大华纱厂八十载,创业艰辛曾辉煌。
离开大华博物馆我们慢慢向大华·1935街区外走去。
路边有一个用工业废弃物创作的摩托车和骑手,造型设计奇特,富有艺术感。
这个雕塑在大华·1935街区开业时就有,只是老汉不知道是大华·1935街区做的,还是这边的酒吧或咖啡馆布置的。
反正它在这里停放的时间已经有很多年头了,旁边的商铺都换了,而它还立于此,已经成为了大华·1935的一个标志物啦。
现在来大华·1935的游客确实少了,我们在这里转了一圈也没见到几个游客,这可是西安的第一个工业遗址文化街区哇。
路面上画有一个跳房子的格子,我们这个年纪的人都应该玩过,很有些亲切感。
小外孙跑过去,姥姥教他如何跳,很快他就有模有样的跳了起来,让老汉很是惊喜。
现在公园里的儿童游乐设施不少,我们也常带孩子去玩,但这种古老的游戏游乐场里却没有。我们在小区里也没有和小外孙玩过。
现在小区里的孩子都上幼儿园了,聚在一起玩的机会不多,即便在一起玩,也和我们儿时玩的大不相同。
跳房、攻城、跳绳、踢毽子、跳皮筋……是我们儿时流行的游戏。
看到小外孙居然很快就玩的这么熟练,感慨孩子的悟性好,手脚协调性好,平时上蹿下跳的没有白调皮捣蛋。
好吧,给小家伙点赞。小家伙来来回回跳了几圈,又提出要姥爷抱抱啦,估计是真累了。今天一天我们玩了水生态循环公园、曲江池遗址公园,现在又玩了大华·1935。这一路玩下来走了不少路,是够累的啦。
今天小家伙表现一直不错,现在累了要抱,可我们老夫妻也累的不轻。抱,姥爷是抱不动了,还是扛起来好了。走,我们乘地铁回家了。
七言打油诗一首
——甲辰开冬•工业遗址•觅秋溜娃(四)
顽皮小子来跳房,一蹦一跳有模样。
稚子呼唤叫姥爷,和我一起来跳房。
老汉突然神恍惚,有梦儿时之景像。
攻城跳绳踢毽子,也曾身灵体格棒。
时不待我匆匆过,已然含怡弄孙旁。
莫道人生再无少,一代新人在成长。
苍髯皓首何惧哉,自当傲看黄鸡唱。
年近古稀不服老,外孙累了老汉扛。
我们夫妻二人是喜欢出行游玩的主。有了小外孙就有了羁绊,虽不能像以前那样说走就走。但小外孙慢慢长大了,带他就在西安附近转转也挺好。
好了,本游记就写到这里了。老汉写游记,记述一些关于出行的琐事,不为别的,只是年龄越来越大,记忆力下降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以后再看可以帮助记忆。还有一大功能,可以预防老年痴呆症。见笑,见笑,哈哈。
本文章(游记)的著作权归作者李杰(琳琳爹LI JIE)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和转做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