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河北省会石家庄是火车拉来的城市。其治下正定县知名度并不算高,然在历史上则是大大有名的,即常山郡真定县。汉末三国一名将出场自报名号:“ 吾乃常山赵子龙是也。”
正定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查阅《中国历史地图集》可以看到,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春秋与胡杂居,战国置要塞,秦置郡县。
其城地处冀中平原,历史上曾与北京、保定并称 “ 北方三雄镇 ”。现在的正定古城保留最多的是北宋古迹。翻开北宋地图,不难看出,自儿皇帝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后,正定就靠近了宋辽边境。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 · 波罗在其《马可 · 波罗游记》里称河北正定为一座 “ 贵城 ”。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于战乱中两次专程考察正定,惊叹 “ 我从未在如此小的地方,如此短的时间内,亲眼目睹这么多历史古迹 ” 。河北正定素以 “ 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 ” 著称。其经历了唐末战乱,经历了金兵南下,经历了元火烽烟,现仍存国保10座,自隋始九朝不断代。梁先生撰写的《正定古建筑考察纪略》为正定的古建筑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第一手历史资料。
PS:正定八大寺院:隆兴寺/广惠寺/天宁寺/临济寺/开元寺;(三座已经无存):崇因寺/洪济寺/舍利寺。
中国的建城史有文字记载3000多年,实例可追溯到史前(良渚古城)。这与农耕民族对定居的刚需以及防御外敌侵扰有关。谈建城史离不开山脉河道。正定县的地理极具优势,位于太行山东麓,西扼井陉,南依滹沱河(北宋黄河故道分南北两支,滹沱入北河)。因地势高,不受北河改道之害,享其水运便捷之利。从位置上来看,正定是北宋抗辽的第二道关键防线,镇守都城(开封)的北方门户之一。看正定古城就从古城墙开始吧。
正定城墙始建于十六国前燕,慕容恪所建 。初为一座规模较小的石城,名安乐垒。
梁思成拍摄的北门旧照。
正定城墙现存城墙为明代遗存,府级规制。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后,为加强正定城的防御,重新修筑真定城。城设四门,东曰迎旭、西曰镇远、南曰长乐、北曰永安。今南门保存较为完整。
内城、瓮城和月城三道城门(月城是加筑在瓮城外的一段弯月形城墙)。
形成迂回曲折的防御体系,起到易守难攻之效果。
嵌有 “ 三关雄镇 ” 的匾额。
城门左右设登城的马道,由两侧向中间的城门方向登城。
正定城墙保存较好,是研究河北省地区东晋十六国时期至明、清时期军事防御体系及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城墙之上远眺城中,四浮屠同框(其中华塔是一个 “ 显眼包 ”)。下文就讲讲四浮屠吧。
广惠寺始建于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间),是一座早期的塔中心寺院,今仅存砖塔。建造年代说法多样。梁思成《正定古建筑考察纪略》中说:“ 若由形制上看来,这华塔也许是海内孤例。” “塔号称唐建,金大定,明景泰,宏治,嘉靖,万历,清乾隆,屡次重修,其确定年代甚为可疑。”
祖师爷说了,年代存疑,美也是真的美。
请留意785-805年这个建寺年份。公元763年安史之乱以后,唐皇对于地方的掌控式微,正定城实际的管理者为成德节度使。唐末到五代,成德节度使成为河北三镇之一,并且是其中最稳定的一个,160年间只有三姓更迭。首任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后文《大唐清河郡王纪功碑》会谈到。
言归正传说说华塔。塔共四层,其平面及外表都是一样的奇特。集华塔、楼阁式塔、亭式塔、金刚宝座塔于一身。
华塔主塔平面第一层作八角形,但在其各隅面又另加六角形亭状的单层套室,整体呈金刚宝座式。古建筑史学家张驭寰认为正定华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金刚宝座塔,它的造型象征着礼拜金刚界五方佛。佛经上说,金刚界有五部,每部有一位部主,中间的为大日如来佛,东面为阿閦佛,南面为宝生佛,西面为阿弥陀佛,北面为不空成就佛。金刚宝座塔就是密宗金刚部神坛的象征,塔上的五座小塔分别代表这五方佛。
PS:金刚宝座式塔。其台座上建五座小塔,中央的塔较大,四角上的塔较小。此样式来源于印度比哈尔南部的佛陀迦耶大塔(佛祖释迦牟尼悟道之处,建造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重建于14世纪,彼时我国是西汉王朝),中国建筑的金刚宝座式塔是仿造它而来,随着时代和文化融合又有了很大的改变。图片来自网络。
中国最早的金刚宝座塔造型出现在敦煌第428窟北周石窟西壁壁画上。图片来自网络。
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经过历史的演进,至唐朝时已分为大乘八宗,小乘二宗。而在印度发源之地,大要只分两宗,曰显、曰密。纯正密教正式传入中国开始于唐玄宗时期(712—756年)。玄宗开元年间,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三位印度密宗大师先后来到中国弘扬密法,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 开元三大士 ” 。中间经一行、慧朗、惠果等的发扬,形成唐密,经过他们的倡导,密教昌盛一时。
拆解下套室的建筑构件,看看有什么与众不同。六角形亭状单层套室小塔,最高等级的四坡顶,各面转角处都有假柱,柱上有两层相去极远的阑额。斗拱是典型的一斗三升,每间设三个补间斗拱,有圆拱洞门,假做的破子棂窗等。
《正定古建筑考察纪略》:“ 斗拱配置奇特,每面有一朵主要的补间铺作在正中,两旁另加两朵次要的补间铺作,都是很少见的做法。”
斗拱分两类:柱头拱/两柱当心主要补间拱(偷心无昂五铺作)和两侧次要补间斗拱(偷心无昂四铺作)。柱头/主要补间五铺作第一层出斜拱。梁头伸出檐外制成华栱(批竹昂样式),参与枓栱结构,是典型的唐代做法。
与南禅寺的结构对比一下,基本一致,仅多斜拱尔。
套室小塔屋脊上设仰莲座,有一单层塔。比较奇特的是椭圆形球刹与正方形塔身为1:1。从下往上仰视,椽木叠加飞子,即使受限于塔的形制,屋檐无法伸出,视觉上仍有飞檐之感。斗拱是典型的一斗三升,端庄大气。
《正定古建筑考察纪略》:“ 第二层可算是华塔中最老实的一层;平正的八角形,每面三间;下有平坐,上有斗拱檐瓦。每面当心间是门,梢间是假方格棂窗。斗拱是出两跳偷心造,当心间用补间铺作一朵。其最奇特处在两相接面阑额之安置,不是同高,而上下相错,也是极少见的做法。”
中间层为纯中式风格,周身有北宋《营造法式》所记载的方眼格格子门和双交四椀球纹格子门,由此可一窥宋代小木作的风采。
《正定古建筑考察纪略》:“ 第三层平坐甚大,但塔身则骤小;仍是八角形,四面是门,四面是假窗。斗拱皆用如意式。”
《正定古建筑考察纪略》:“ 第三层以上,便是一段圆锥形,其上依八面八角的垂线上有浮起的壁塑,狮象和单层塔相间错杂的排列着,其座之八角有力士承托保卫,八面有张嘴的狮头;圆锥之上是有斗拱的八角形檐顶,再上还有尖盖。”
塔身最上层形如花束,被称为华(花)塔,华塔是中国古塔中的一种特有类型。
佛和菩萨。
力士和海兽。
象。
狮。
小雕像丰富而不杂乱,大胆而不夸张,融奇特与华美于一身,的确是独一无二的。塔刹是金元重修,在此就不赘述了。
《县志》称天宁寺建于唐代宗咸通初年,是一座塔中心布局的早期寺院。现仅存宋代九层塔,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砖木结构密檐阁楼式古塔。1918年-1924年日本建筑史家常盘大定、关野贞拍摄的天宁寺凌霄塔旧照。
“ 半身为木半身砖 ” 。1-4层为砖结构,斗拱是砖仿木结构,宋时重修。5-9层为木结构,金时重建。层高不尽相同,隔数层则递减高度,德国建筑师伯施曼赞其具有 “ 独特的韵律感 ”。
从东晋南北朝开始,中国早期的大型木塔多采用塔心柱结构,即先立中心木质刹柱,然后再层层架设梁架。这种形制的早期古塔中国境内已没有实例。图片来自于网络。
正定凌霄塔的精妙之处是下部为砖砌结构,上部木质的塔心柱未直落底层塔基(中心柱的用材不用太长)。
塔身第四层塔心室中心部位竖立一根直达塔顶的木质通天柱,柱身附有八根圆木抱柱,其上依层位由柱身平出八根木梁,呈放射状伸出,形如伞骨状与各角内柱柱头样师相接。对稳定塔身极为有利,这样的结构国内现存仅此一例。图片来自于网络。
塔底层四方各开一门,通一层塔心室。
罗哲文先生在《中国古塔》一书中谈到此结构时指出:“ 我国现存实物中,仅天宁寺木塔存这一种结构形式。” 其在中国古塔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据《正定县志》记载:“ 临济寺,东魏兴和二年(540年)建,早於临济宗 ”。亦是一座塔中心布局的早期寺院。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年),义玄法师住持临济寺,并在这里弘扬临济宗禅法。其禅风以 “ 单刀直入,机锋峭峻 ” 著称,常以 “ 棒喝 ” 开悟徒众,谓之 “ 喝散痴迷得开悟,棒开愚钝获正觉 ”。成语 “ 当头棒喝 ” 即源于此。后临济寺成为临济宗的祖庭。
澄灵塔是一座八角九级密檐实心砖塔。始建于唐代,现存的塔是金世宗年间重建的,是义玄禅师衣钵塔。因其砖色青灰,俗称青塔。1933年梁思成先生在《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中写道:“ 这青塔在正定四塔中为最小一个,但清晰秀丽,可算塔中上品 ” 。梁思成拍摄的临济寺青塔老照片。
《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 虽在致微的斗拱布置上,也是经过一番匠心的。” 是否能感受到梁先生说的匠心?
临济寺是目前正定城内唯一有僧团入驻的寺院。本段末最后聊聊禅宗吧。
中国佛教八宗分别是三论宗(法性宗)、瑜伽宗(法相宗)、天台宗、贤首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真言宗)。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八大宗性、相、台、贤、禅、净、律、密派。《中国佛教史》称:“ 禅之五派中,其末最盛者,临济宗也。”
禅宗发展的大致时间线:
1.(公元前5世纪-公元7世纪)印度禅宗:禅宗最初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当时印度的佛教僧人开始通过冥想来寻求觉悟的境界。后来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中国初祖菩提达摩)。
2.(公元606-706年)北宗:唐朝时期神秀创立,强调 “ 即心即佛 ”。认为内心本来就是佛,禅修的目的是要去除一切干扰,直接认识内心的本质。
3.(公元638-713年)南宗:慧能创立,与北宗不同,南宗则强调了顿悟的重要性。慧能认为顿悟是通过禅修中的一个瞬间体验实现的,而不是通过渐进的修行逐渐达到的。
4.(公元9世纪-10世纪)五家七宗:禅宗在唐朝后期和五代时期出现了多个派别和流派,这些派别和流派被统称为 “ 五家七宗 ”。这些流派之间的区别在于他们对于禅修的方法和体验的强调不同。
5.(公元10世纪-13世纪)宋代禅宗:在宋朝时期达到了巅峰,禅画、禅诗、禅茶等文化现象的出现,禅成为当时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山、临济、曹洞三大禅宗创立和兴起。
开元寺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年),据说有六大看点,按图索骥,一一看来。
看点一:建筑布局。
汉传佛教寺院建筑布局的历史演进为:以佛塔为中心——→以佛殿为中心(天竺式/庭院式)——→伽蓝七堂(轴线对称、塔在后方)。整体建筑群呈现出一个从 “ 以塔为中心 ” 到 “ 以殿阁为中心 ” 的过渡。而高塔或阁楼建于大佛殿前中轴线上,是北魏至唐佛寺布局的固有规制。正定开元寺的须弥塔与钟楼在中轴线上左右并列,呈现出一种过渡时期的不规则感,国内现存仅此一例(可与后文宋代隆兴寺布局做一做比较)。
开元寺现存的面积,远远不符合它在唐代的等级,并且现在的规模和三门楼、钟楼、砖塔这些建筑的体量相比也不相符。近年来陆续发掘出寺庙遗迹,开元寺历史上的建筑布局也许会有新的线索出现。目前还是以官方的说法为准。
看点二:国内唯一疑似唐构的钟楼,正定现存最老的建筑。梁思成称其为金元以前钟楼的独一遗例。
《正定考察纪略》:“ 开元寺钟楼才是我们意外的收获 …… 辽宋或更早?这个建筑物乃金元以前钟楼的独一遗例。因其上半为后来集旧料改建,下层飞檐因陈腐被削一节,所呈现状已成畸形,故其历史上的价值远过于美术方面。” 梁思成拍摄的老照片。
20世纪30年代,公认的中国古建筑学的开山之师 “ 南刘北梁 ”。刘敦桢对钟楼的评价是:“ 惟东侧钟楼,乃珍贵罕见之宝物……就我个人的印象而言,开元寺的钟楼实在是不可多睹的国宝建筑。” 他还在笔记中写道:“ 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和正定隆兴寺的藏殿,洵然在外观与结构上,不愧为国内古建筑中的有数杰作……在结构方面尚不免有少数顾虑不周的缺点。但开元寺钟楼的比例能尽量发挥雄健之美,表示出一种刚健而有力的建筑风格。”
钟楼三间正方形,钟楼作为 “ 半个唐代木构 ” ,上层在清代改建过,1990年修复为唐制。
《正定考察纪略》:“ 但内部及下层的雄大斗拱,若说它是唐构,我也不能否认。虽然在结构上与我所见过的辽宋形制无甚差别,唯更简单,尤其在角拱上,且有修长替木。”
《正定考察纪略》:“ 而补间铺作只是浮雕刻拱,其风格与我已及拿到诸建筑迥然不同,古简粗壮无过于是。”
《正定考察纪略》:“ 内部四柱上有短而大的月梁,梁上又立柱,柱上再放梁,为悬钟之用。”
《正定考察纪略》:“ 钟《志》称唐物,但是钟上的字已完全磨去,无以为证。”
今挂之十有八九为仿物。
插一句题外话。当时古建筑年代的鉴定原则,一般坚持宁可稍晚也不过早。相对于梁思成的不确定,刘敦桢对钟楼的认定亦十分审慎,既没定唐末也没定五代,而是放在了 “ 似宋初建筑 ”。今对外称之为 “ 唐构 ”,是否稍欠严谨?
看点三:酷似大雁塔的须弥塔。
《正定考察纪略》:“ 开元寺砖塔平面作正方形,高九级,砖砌,无斗拱,只有叠涩的檐,最下层有圆洞门,上八层有小窗。” “ 就形制讲来,是正定四塔中之最古者,而实在的年纪,则明嘉靖四十一年修,怕是四塔中之最稚者 。”
唐代样式的明塔也有460岁了。
看点四:法船殿遗址
相当相当凑数的看点。遗址上没有土包包,也没有柱础石块等任何遗存。1933年,梁思成第一次考察正定的时候,此殿尚存。《正定考察纪略》:“ 开元寺正殿却是清代毫无趣味的清代作品,里面站在大船上的佛像,更是俗不可耐。” 今留点想象空间也不是坏事呢。
元寺的看点五:三门楼
又一凑数的看点。按梁思成的记录来看,1933年除塔以外,尚存一殿一钟楼,并没有记载三门楼。目前出土的石雕线刻看着有些年头,外行随便看看留个纪念。
看点六:最大的碑座(五代成德军节度使德政碑)。
由其他地方移至此寺。碑刻的价值除了雕刻、书法等艺术价值,还有内容等历史价值,鉴于文物移动和不移动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同周边环境的互相关系)。就凭着个头,算有看点吧。
最后上一张开元寺最佳角度的照片,美就行。
隆兴寺是正定之行的重中之重,梁思成曾赞誉:“ 京外名刹当首推正定隆兴寺 ”。寺院创建于隋文帝开皇六年,旧名龙兴寺,俗称大佛寺,是河北重要大伽蓝之一。隆兴寺是国内保存规模较大且完整的寺院之一。
《正定考察纪略》:“ 著名的龙藏寺碑到如今还在大悲阁前直立着为这寺史做证据。但是现存的建筑,最古者不过宋初。”
《正定考察纪略》龙兴寺平面现状草图。
《龙藏寺碑》
《龙藏寺碑》不仅是寺史的证据,其艺术价值亦极高。书法被誉为隋碑之首,楷书之祖。杨震方《碑帖叙录》赞其书:“ 无北魏寒俭之风。此碑不仅字体结构朴拙,用笔沉执,给人以古拙幽深之威,且自南北朝至唐,在书学上之递嬗上亦影响颇大。” 杨守敬《平碑记》一书中说:“ 盖天将开唐室文明之始,故其风气渐归于正。”《藏帖浅识》中总结道:“ 隋代虽然仅有几十年,但却是我国书法发展史上重要的时期:一是 ‘ 以结六朝之局,又一大变 ’ ;二是上 ‘ 承六朝之旧习 ’ ,开创有唐一代崇尚法书、门类宽泛、各臻妙境的新局面。此《龙藏寺碑》书体堪称 ‘ 开路先锋 ’ ”。
现复原的隆兴寺沿南北纵深轴线布置,自三路单孔石桥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山门)、大觉六师殿遗址、摩尼殿、牌楼门、戒坛、慈氏阁、转轮藏阁、大悲阁、御书楼、集庆阁、弥陀殿,主次分明,高低错落。
梁思成当年细测的三个建筑分别是摩尼殿、转轮藏阁、慈氏阁。我们透过文字跟着梁先生的目光来看这三个宋代木构。
摩尼殿
《正定考察纪略》:“ 寺中现存古构中,以摩尼殿为最大,最完整,最重要。在戒坛之前,六师殿之后,它在寺中所占的位置——尤其是在六师殿已经坍塌之后,极为重要。” 梁思成在《正定考察纪略》文末中写到:“ 从形制上看来,摩尼殿至少也是北宋原构,当再搜寻较可靠的文献做考证。” 1978年摩尼殿大修时,于内槽阑额及斗拱构件上,多处发现墨书题记,证明摩尼殿建于北宋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 )。
《穿墙透壁》中说:“ 摩尼殿平面布局奇特,也就是宋《营造法式》中所谓的 ‘ 抱厦 ’。屋顶山面向前,是唐代非常盛行的作法,界画里常见这样的建筑,可惜实例极少,反而于东瀛发扬光大。其中央主体为重檐歇山屋顶,加上四边凸出的歇山屋顶,当地百姓称之为 ‘ 五花大殿 ’ 。”《穿墙透壁》中解剖图。
《正定考察纪略》:“ 重檐歇山的殿身,四面加歇山抱厦,而抱厦却以山面向着四面,这种的布局,我们平时除去北平故宫,紫禁城角楼外,只在宋画里见过; 那种画意的潇洒,古劲的庄严,的确令人起一种不可言喻的感觉,尤其是在立体布局的观点上,这摩尼殿重叠雄伟,可以算是艺臻极品,而在中国建筑物里也是别开生面 。”
殿堂造,面阔七间,深七间,平面是个近于正方的长方形。殿全部立在一个大台基上;台基之前更有月台。
无论哪面,摩尼殿都有雄厚的墙,墙上并没有窗子,光线之大部分,由抱厦放入;两檐间有直棂窗。
四面的抱厦是殿四面出入的孔道。
《营造法式》中所提到的副阶周匝。
《正定考察纪略》:“ 我们若再细看,则见各面的檐柱,四角的都较居中的高,檐角的翘起线,在柱头上的阑额,也很和谐的响应一下,《营造法式》所谓 ‘ 角柱生起 ’ ,此是一实证。”
《正定考察纪略》:“ 摩尼殿斗拱雄大,分布疏朗。上下两檐都是单杪单昂偷心造——第一跳跳头无横拱。其最引人注意之点在补间铺作之特别雄大——柱头铺作只有华拱与下昂伸出。”
五等用材,视觉上,其着重似不在柱头铺作而反在补间。
摩尼殿是现存最早的柱头铺作斜拱实例(1052年);现存最早的补间铺作斜拱实例:陵川县南吉祥寺中殿(1030年)。
内部回廊与扇面墙的梁架结构亦高阔舒朗,十分大气。
角梁与乳栿结构并斗拱。
角梁有抹角栿,上雕隐刻拱。
《正定考察纪略》:“ 内槽九间全是佛坛……塑工并不见如何高妙。”
并不高妙的塑像解放前已毁,供奉的是近几年重塑的佛像。
摩尼殿背面,以壁塑艺术的形式将观音说法的道场——普陀洛珈山壮观热烈的场景微缩于壁面。
《正定考察纪略》:“ 在内槽背壁之北面有山中的观音,四周有龙虎狮象等猛兽,而观音一足下垂,一足踞起的姿势,和身段的结构,显然是宋代原塑,虽然被后世涂改了不少,倒还保存一些本来面目。” 鲁迅弃医从文,他的书桌上一直放着这张五彩悬山倒坐观音的照片。鲁迅非常珍视这张照片,称她为 “ 东方美神 ” 。
现代修复的观音,面相神韵较梁思成1933年所见,不进反退了。
《正定考察纪略》:“ 殿内每一面壁上,都有壁画,虽然也是经后世累次涂改重修,但有许多地方,较新的壁面剥脱后,原来的壁画竟又隐约呈见。”
东壁壁画今夕相比。
南壁壁画,梁思成摄。
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壁画。
明清的佛教壁画,有沥粉堆金的工艺。
转轮藏殿
《正定考察纪略》:“ 在大悲阁之前,配置于东、西两侧者为慈氏阁及转轮藏殿,阁在东,藏殿在西。两者外形颇相类似,但大小各有小差,而结构法,在平面的布置、梁架之结构、斗拱之配用则完全不同。二者之中,转轮藏殿之结构,尤为精巧,是木构建筑之杰作。”
《正定考察纪略》:“ 是个三间正方形,前面加有雨搭。立面由外表上看,藏殿和慈氏阁是相同的,都是三间正方、两层的楼。下层前有雨搭,上层有平坐,重檐歇山造。”
《正定考察纪略》:“ 下层因前面两金柱之向左右移动,迫出由下檐斗拱弯曲向上与承重梁衔接的弯梁。上层梁架因前后做法之不同,有大斜柱之应用,而大斜柱与下平穗、下襟间相交接点,交代得清清楚楚,毫不勉强,在梁架用法中是最上乘。此外各梁柱间交接处所用的角替、襟间、驼峰等等,条理不紊,穿插紧凑,抑扬顿挫,适得其当,唯有听大乐队之奏名曲,能得到同样的锐感。”
转轮殿弯梁。
两际弯扒梁。
《正定考察纪略》:“ 越过没有地板的梯台,再上大半没有地板的楼上, 发现藏殿上部的结构,有精巧的构架,与《营造法式》完全相同的斗拱,和许多许多精美奇特的构造,使我们高兴到发狂。”
今已不能上楼,见不到上部结构和 “ 交代的清清楚楚 ” 的大斜柱,很可惜。
《正定考察纪略》:“ 平坐及下层斗拱全部布置极为疏朗:当心间用补间铺作两朵,梢间及山面皆只用一朵。”
《正定考察纪略》:“ 下层为五铺作计心单拱造,向外出两跳,第一跳跳头只有瓜子拱(清式称外拽瓜棋)而无慢拱(清式称万拱),第二跳令拱(清式称厢拱)之上有替木,而不用明清常用的挑檐枋。雨搭斗拱为四铺作单拱造。平坐铺作出三跳,单拱计心造,其特异之点在最外一跳跳头无令拱,而代以长枋,与齐头的耍头相交。上层斗拱则与阁大大不同。头一样容易看出的,就在梢间补间铺作之偏置,因为昂尾须让出角昂后尾的位置来。在本身的结构上说,藏殿上檐的斗拱是个罕见的做法;五铺作,单拱,出单杪,双下昂——清式所谓五踩单翘重昂。其特点在第二昂并不比第一昂长出一跳,只与令拱相交,其上便是耍头;两重昂同长的例,还以此处为初见。下层昂下有华头子承托,如《营造法式》之制。昂尾方正无雕饰,简朴古劲得很。”
转轮藏
《正定考察纪略》:“ 藏殿的主人翁 ‘ 转轮藏 ’ 这三个字虽然是佛寺里一切八角形藏经的书架的通用名称,但是实际上会 ‘ 转 ’ 的轮藏,实例甚少。隆兴寺的转轮藏占去藏殿下层中央之全部。在殿下层地板上,有径约七公尺的圆池,池中有生锈的轴托,上有极大的中心柱做藏的转轴。藏是八角形,由八根内柱、八根外檐柱合多数的横枋及斜木构成。外观是重檐的亭子形,下檐八角形,上檐则是圆形的。八面每面八面每面做成三间形,但当心间二平柱下不及地,只是垂莲柱。经屉及下部装饰都已毁坏无遗,只余斗棋及骨架。其斗棋之分配,当心间用补间铺作两朵,梢间用一朵。斗棋上下层都是八铺作,重棋,出双秒三下昂,计心造。最下层昂下有华头子承托。昂是古式真的斜昂,而不是清式之平置的翘而加以昂嘴者。各斗之欹(清式称斗底)皆略有凹杀,非如清式斗底之板直。最外跳头上用檐枋,其断面作长方形,非圆径的挑檐桁。此外角梁头的蝉肚(与清式霸王拳不同)、椽子的卷杀、扁阔的普拍枋清式称平板枋)和卷杀的柱头,无一不与《营造法式》符合。不知关野先生何所根据而说它是清代所造?”
由此可见,梁先生驳了关野贞的说法,认为隆兴寺转轮藏是《营造法式》中所记载的,极为少见的宋代小木作原物。
慈氏阁
《正定考察纪略》:“ 在佛香阁之前,与转轮藏殿对立,而形式与之极相似者,为慈氏阁。”
《正定考察纪略》:“ 平面也是个每面三间的正方形,前有雨搭。但殿身内前面二金柱,则完全省却。殿内供大弥勒立像,通上下二层,两侧有罗汉像。大像座后有梯达上层。上层九间,周有回廊、平坐,与藏殿同。正中一间则无地板,大佛像的头,由井中伸至二层楼板之上。”
《正定考察纪略》:“ 梁架结构颇为简单。阁进深三间,每间椽分两步。其最可注意之点乃在前列内柱,如前所说,在下层完全省却,而在檐柱与后内柱间大梁上,在前内柱分位,安置大平盘斗,上立内柱,如侏儒柱(清式称童柱)之制。以上就是简单的横梁直柱,极其整洁。”
两际梁架。
永定柱的唯一实例。
《正定考察纪略》:“ 平坐及下层斗拱,藏殿与阁都完全一样。外表与转轮藏殿极相似,唯一不同处只在上檐的斗拱。下两层与藏殿完全相同。上层外观亦似藏殿,但结构法却完全两样。慈氏阁上檐斗拱,虽然也是单拱单杪双下昂,但是多一跳,所以多一层罗汉枋,多一跳拱。在正中线上的泥道拱(清式称正心瓜拱)却是重拱造,不似藏殿之用泥道单拱。下昂的做法,乃如明清式的昂,并不将后尾挑起,而是平置的华拱(清式称翘),在外斫成昂嘴形。这种做法,我一向以为是明清以后才有的,但由慈氏阁所见看来,其权衡雄大,布置疏朗似宋代物,难道这就是明清式假昂的始祖?”
《正定考察纪略》:“ 阁的主人翁是弥勒立像,像后有轮廓奇特精美的背光。全部塑工颇似佛香阁的铜像,也许也是宋代原物。像颈上挂了一大串真的大念珠,既大且笨,权衡完全不合,不知是后世何人恶作剧。大像左右有八尺来高的小菩萨像侍立,饶有宋风。大像座前更有送子观音,正抱着小娃娃不知送与谁家!俗劣殊甚。南北两壁下的罗汉像,平平无可述。”
今大弥勒大佛像的头,仍旧由井中伸至二层楼板之上,通上下二层。维修时去掉了大念珠,已恢复宋韵,两侧的罗汉像和饶有宋风的小菩萨已不见踪影。
牌楼门
《正定考察纪略》:“ 在摩尼殿后、戒坛之前有个小珍品——牌楼门。门口阔一间,两旁有肥大的柱。斗拱是六铺作出三秒,有华拱三跳。柱头铺作须有三面向外,是环着灯笼榫构造的。补间铺作两朵,每层每跳都有四十五度的斜棋,如后世所称如意斗拱之制。椽子头有卷杀。由各方面看来,这小建筑物无疑是一座很古的结构。”
现为1986年依据梁思成文字及照片复原的仿建,原物已毁。
大悲阁(佛香阁)
《正定考察纪略》:“ 大悲阁是全寺最重要的建筑物,现在已破坏到不可收拾,而纯三方丈已在须弥座上另建砖龛了。阁之原构,尚有少数的梁柱及斗拱可见,而东西两壁的壁塑尤为可贵,罕见的古雕塑。”
梁先生一行考察时大悲阁几乎已全部坍塌,图片来自1918年-1924年日本建筑史家常盘大定、关野贞合著的《支那文化史迹》。
照片为1997年修复后的大悲阁。
《正定考察纪略》:“ 是寺内最重要的建筑及佛像。宋太祖开宝四年(公元971年)七月始建阁铸像。像立在极大石须弥座上。像身衣褶,尤其是腰部,甚为流畅,饶有当时作风,面目四肢则稍嫌呆板。脚部的铜壳厚约一公寸;而右侧飘带下部的铜壳已经失去,只余木骨露出。这像大概是中国最大的铜佛像。”
大悲阁即佛香阁,四十二臂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大铜像是宋代铸造的原物。
《正定考察纪略》:“ 像下须弥座上枋上和壶门内,每格都有精美的刻像,而隔间版柱上的盘龙,也极生动有力。”
宋代石质须弥座。
《正定考察纪略》:“ 阁内槽东西北三面壁上,都有精美的塑壁,为文殊、普贤及多数的小像。这部分大概都是宋代原物。在塑壁上,有浮塑的建筑物雏形。其中有重层的阁,简直可以说是慈氏阁或藏殿的模型;有重层的八角阁,是后世所少见。在这两个小模型里下层墙壁都是在柱间用抹灰墙,而不用砖砌,是研究宋代建筑者所应特别注意的。更有三层多宝塔,不单是很有趣味,并且是饶有历史价值的。现在阁的本身已毁,这塑壁的前途,的确是我们所不宜忽略的一件要事。”
梁思成当年很担忧的古壁塑并没有保存下来,今只能从其照片和文字中遥想宋小塑之精美。
现在官方公布的隆兴寺六最:摩尼殿四出抱厦孤例、宋代最美观音、宋代转轮藏、北宋铜观音、龙藏寺隋碑前文都说过了,还有最后一个是明代万历皇帝御制铜毗卢佛。
正定县文庙大成殿目前定的建造年份为五代,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庙。
《正定考察纪略》:“ 果然!好一座大成殿,雄壮古劲的五间,赫然现在眼前。” “ 在正定的最后一天,临行时无意中发现了县文庙的大成殿,由外表看来,一望即令人惊喜。 五间大殿都那样翼翼的出檐,雄伟的斗拱,别处还未曾见过 。”
《正定考察纪略》:“ 殿平面五楹,深三间,但内柱前后各向外移一步,使内槽加大,前后成围廊一样的宽度。内柱之上用四椽伏(五架梁),梁架用简单的驼峰及斜柱构成。四椽伏之下还有内额一道。内柱与檐柱之间,则用双重枋联络,自斗拱上搭过。”
《正定考察纪略》:“ 斗拱五铺作,单拱,偷心造。在柱头上只有两跳庞大的华拱,向外支出,第二跳上有令拱与耍头相交。补间铺作并无华拱;只有柱头枋上浮雕刻拱,其下安侏儒柱;角拱及角梁后尾,则搭在单根的抹角梁上; 建筑构架如此的简洁了当,如此的合理化,真是少见 。”
《正定考察纪略》:“ 《县志》称县文庙为明洪武间建,但是这大成殿则绝非洪武间物, 难道是将就原有古寺改建,而将佛殿改为大成殿的。以此殿外表与敦煌壁画中建筑物相比较,我很疑心它是唐末五代遗物。如果幸而得到确实佐证,则在正定所有古代建筑中,除亦甚可疑的开元寺钟楼外,当推此殿为最古。”
国内现存五代十国时期的木结构建筑,明确断代的有5座。
见山西访古建(二)晋东南 | 祠庙背后的历史密码(史前——五代)唐五代部分。
@https://www.mafengwo.cn/i/24504599.html
1. 山西平顺天台庵大殿:后唐天成四年
(933年)(浊漳河谷内五代)
2. 山西平顺龙门寺西配殿:后唐同光三年
(925年)—清泰三年(936年)
(浊漳河谷内五代)
3. 山西平顺大云院大佛殿:后晋天福三年
(938年)(浊漳河谷内五代)
4. 山西平遥镇国寺万佛殿:北汉天会七年
(963年)(十国)
5. 福州华林寺大殿:闽乾德二年
(964年)(十国)
此座大成殿因梁思成的推断,目前也列为五代之列。2024年有幸看了山西的四座,在此用照片比较一下五代时期大殿外观,古建筑祖师爷果然火眼金睛。
《大唐清河郡王纪功碑》即《风动碑》,立于唐永泰二年(766年)。现坐落于正定城中心,一千多年没变动过位置。是为首位成德节度使李宝臣而建的歌功颂德碑。李宝臣(762-781年):原姓张,名忠志,范阳人,曾是安禄山的部将,后投降唐朝,被赐名李宝臣。李宝臣的不臣之心昭然,是一位藩镇割据的代表性人物。碑刻内容主要记述了其 “ 执政 ” 期间因滹沱河水泛滥而发动民众修堤疏导洪水,使 “ 居人坦坦 ”,以及为免于民众苛税之苦而实行 “ 封征不赋 ” 的安民政策等事迹。文中多 “ 贞石峨峨,永以垂颂,惟公之德不崩 ” 之类的颂词。此碑对于理解中晚唐的藩镇割据以及唐后期正定城的历史,具有重大意义。
隔着木栅栏门看古碑,其实啥也看不到。
正定府文庙(元/国保6)和正定梁氏宗祠(明/国保8)看点不多,略。
梁思成1933年第一次考察时,曾见阳和楼。在他的描述中,那建筑 “ 七间大殿立在大砖台上,予人的印象,与天安门端门极相类似。在大街上横跨着拦住去路,庄严尤过于罗马君士坦丁的凯旋门 ”。在《正定考察纪略》一文中花了大量笔墨解析阳和楼的结构,然……惜哉 ! 叹哉 ! 阳和楼于解放前被拆毁。今唯能看到当时梁思成所摄影像感受其雄伟。
正定城不少寺院始皆始建于东魏。可以看出,自高欢挟帝迁都邺城始,石家庄正定即成为东魏—北齐的腹心之地。东魏—北齐的两京制不仅促进了滏口陉的繁荣,井陉也应该是彼时最重要的太行孔道之一。自此,繁荣由高齐一直延续到隋唐赵宋。
寺院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 一座正定城,半部佛教史 ” 绝非浪得虚名,访古建之旅正定必到也。
本文主要参考了梁思成先生的《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一文。2022年是梁先生逝世50周年,2023年新春入手了《营造法式》开始研读,看来冥冥中自有定数。先生 “ 筚路蓝缕寻古建,描梁画栋译天书 ” 的执着是吾辈之楷模。更希望能在读书和践行中领悟到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提出的 “ 建筑意 ”,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