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第三批)—邯郸市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六批)—大名府故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六批)—五礼记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七批)—大名天主堂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八批)—狄仁杰祠堂碑
大名,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在历史上曾为府、路、州、道、郡治所在地,是著名的河朔古邑。东接泰山齐鲁,西倚太行燕赵,具有5000年的历史。历史上曾几度繁荣昌盛,益满中国古今大地。其中两次作为国都,七次作为陪都。大名取"兴旺强大"之意,一部水浒传天下,世人皆知大名府!
►春秋,属卫国,名"五鹿",是历史上著名的"五鹿城"
►战国,属魏国
►秦朝,为东郡
►汉朝,为冀州魏郡
►唐代,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改称大名府
►宋代,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建陪都,史称"北京"
►元、明、清,为路、府、道所在地
►清代,曾为直隶省第一省会
●“国保”档案
单位编号:6-0020-1-020
年代:宋
类型:古遗址
●历史沿革
►始建于前燕
►唐巍博节度使田悦改魏州为“大名府”,后进行扩建和维修。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升大名府为陪都称北京,增修城郭,置百宫,宫殿略如都城。城分皇城和外城,总平面呈“回”字形。皇城周长1.83公里,建5门。外城周长24.3公里,建9门。另有上下水关两座。
►明代建文三年(1410年),因漳、卫河同时泛滥被淹没。
●文化承载
大名府故城,现存故城为北宋听建遗存,保留部分城墙遗迹,城墙为夯筑而成。
大名府故城系一次性水毁,埋于地下1~5米,建筑基址、宫舍布局、街区民房保存较好。为宋代陪都—北京(大名府)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游览概况
➊红寺村城墙残段,位于大名县城西北处的红寺村村东,墙体可见明显的夯土层,土质坚硬。宽约30米,高出地面约5-7米。城墙残段有两处,“国保”碑两座,一座位于城墙残段西北侧,另一座位于城墙残段东南侧。
➋皇城遗址区,中心位置位于双台村,地表现已无遗迹,有“国保”碑一座,位于村西南北主干道(046乡道)边。
➌铁窗口村城墙残段,位于铁窗口村西南的河岸边,临济兴化寺东侧,现已被圈禁保护,无法参观。
➍城墙发掘基址,位于大名森林生态园内。
➎双台村西零星城墙残段
➏铁窗口村东零星城墙残段
●“国保”档案
单位编号:6-0812-4-002
年代:唐至宋
类型:石窟寺及石刻
●文化承载
五礼记碑,全称为《御制大观五礼之记碑》,碑为青石质,高12.34米、宽3.04米、厚1.08米,总重量140.3吨。碑首精雕八龙戏珠,碑额阳面篆刻“御制大观五礼之记”,阴面为宋徽宗御书“五礼之记”碑文。侧面残存着柳公权的墨迹,赑屃座缺头。《五礼记碑》原为《何进滔德政碑》,何进滔为唐朝魏博节度使,因功绩卓著,唐文宗下旨为他立碑。碑立于开成五年(840年),柳公权撰文并书。司马元度篆额。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将新修成《五礼新仪》颁布天下,使其不奉行者论罪。政和四年(1114年)大名府尹梁子美奉诏刻石,便将“何碑”碑文磨去,改刻成“御制大观五礼之记”。明建文三年(1402年)漳、卫洪水泛滥淹没大名府,此碑埋于地下。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大名知府顾玉柱挖出。
五礼记碑,是目前已知中国最大的古碑之一,规模之大,雕刻之精,是唐朝中后期藩镇越制的实证。该碑残存着两代大书法家的墨迹,碑侧的唐代柳体镌刻美观劲拔,宋代镌刻宕逸秀丽,是研究“柳体”楷书和“瘦金书”的重要资料。
●游览概况
五礼记碑,现立于大名县石刻博物馆前,为开放式景观。
●另外,大名县石刻博物馆弘敬阁内还存有一块“何弘敬墓志”,是我国已出土最大的唐代墓志,为国家一级文物,也是大名最为重要的石刻文物之一,在民间享有“天下第一墓志”之称。何弘敬曾任晚唐时期魏博节度使(唐代大名为魏州,魏州为魏博镇首府),其墓志“形制超宗室,逾勋贵”,规格之大、志文字数之多、工艺之精良,反映了唐代藩镇势力的膨胀。志文内容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墓志形制及书法亦是唐代石刻中的经典。
●“国保”档案
单位编号:7-1639-5-032
年代:1921年
类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文化承载
大名天主堂,始建于1918年,1921年竣工,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教堂为哥特式建筑,由钟楼和礼拜堂组成,平面呈十字形。钟楼位于整个建筑的北端,楼高46米,楼上三面各嵌有大钟。礼拜堂高约18.5米,堂内砖饰券顶,有38个墙柱、22个青石柱,墙上有多格窗户百余个,均镶嵌五彩玻璃。大名天主堂为研究中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
●游览概况
大名天主堂,位于大名县城内,古城东门近处。现为开放式有正常宗教活动的天主教堂。
●“国保”档案
单位编号:8-0478-4-001
年代:唐
类型:石窟寺及石刻
●文化承载
★狄仁杰祠堂碑,立于唐元和七年(812年)。碑形螭首龟趺,通高近6米,碑额篆书“大唐狄梁公祠堂之碑”,碑体阳面楷书碑文,记载狄仁杰在魏州刺史任内的政绩、祠堂兴废沿革及重建祠堂经过等。由冯宿撰文,魏博节度副使兼御史中丞胡澄篆额并书丹,魏博节度使田弘正立碑。碑体地下淤埋部分保存基本完好。地表以上碑身风化严重,文字漫漶过半,六龙碑首雕刻精细,保存完好。
★狄仁杰祠堂碑是研究狄仁杰生平和唐代藩镇历史的重要资料。此外碑文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且楷书严谨大气、碑首雕刻精美,也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游览概况
狄仁杰祠堂碑,现立于大名县石刻博物馆西,为开放式景观。
大名府明城墙,是明清时期的大名县城墙遗址。最初也是土城,经过明清两个朝代数百年的不懈努力,终于筑成周长九里,四面十三门,牢固的石基砖城。明朝三次,清朝九次对城墙进行修葺,近六百年而不衰。“大名府”文化是大名文化的特质和核心,是大名文化的根与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