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如画我来游——福建博物院速览

作者:玉树临晓枫 显示图片

2024年12月5日,与朋友相约,参观福建博物院。


首先游览了左海公园,随后前往福建博物院参观。



福建博物院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湖头街96号,地处福州大梦山麓,西湖之畔。前身是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0月创立的“福建省立科学馆”,1949年8月更名“福建省人民科学馆”,1953年4月整合组建为“福建省博物馆”,2002年10月1日新馆落成并更为现名。免费参观。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五09:00-18:00(17:30 停止入场);周末及法定节假日:09:00-20:00(19:30 停止入场);每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博物院向社会观众提供人工讲解服务、语音导览及志愿者讲解服务。
一、人工讲解服务
讲解时间:周二——周五上午10:00、下午3:00,由讲解员为观众提供定时免费讲解服务。
周末由讲解员及志愿讲解员不定时为观众提供多场免费讲解服务。
讲解内容:常设展览及重要临展。
二、语音导览
为观众提供常设展览及重要临展的语音导览器租借服务,方便观众观展。


福建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跨越数十万年的苍茫山海,以雄浑的图景在这里徐徐展开。远古蒙昧山林间的石器敲击声宛若昨日;闽越人驾舟荡歌、雄霸东南的辉煌并未尘封;“八姓入闽”的传奇伴随着青瓷的翠色澄澈依旧;海上丝绸之路的乘风破浪、民间生活的霓裳旖旎、“海滨邹鲁”的人文蔚起交织成宋元的鼎盛气象;闽台血脉情缘不断;外销瓷器五彩华光,演绎着东西方文明交流激荡的篇章。





本展览以时代发展为纵贯线,全面展示福建从远古自明清数十万年的历程。荟萃馆藏文物近500余件,绝大部分为重要考古发现与传世品珍品。展览通过考古发现揭示历史之谜,辅以史籍介绍、绘图、场景复原、表格等力求真实还原福建各阶段历史。分为《山海家园 闽之先民》、《青铜辉映 礼乐初萌》、《越魂不灭 王族世家》、《衣冠南渡 闽中隆兴》、《丝路云帆 海国雄风》、《风云际会 东西交流》六大部分。







五代波斯孔雀绿釉陶瓶,高74.5、口径15、腹径42、底径17厘米。福州五代闽国刘华墓出土,敛口,丰肩,长腹渐收,平底而沿外突。颈肩间附四个环耳。肩腹部堆塑四道粗绳状纹。陶胎质较疏松,呈橙红色。通体施蓝绿釉,釉色晶莹。该器为波斯类型陶瓶,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入。







洛阳桥曾用名“万安桥”,在万安桥(洛阳桥)尚未修建之时,这里原有古渡口——万安渡(亦名洛阳渡),故名。洛阳桥是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桥],是泉州市境内连接台商投资区和洛江区的一座桥梁,位于洛阳江水道之上,也是著名的跨海梁式大石桥,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是古代“四大名桥”之一。 
宋庆历年间(1041年至1048年),在洛阳江修建浮桥,常被风浪冲垮;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洛阳桥始建;泉州太守蔡襄第二次知泉州后,积极着手续建洛阳桥;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洛阳桥前后历六年之久,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民国21年(1932年),洛阳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面;民国27年(1938年),洛阳桥被日本飞机炸毁;1962年,洛阳桥进行维修;1963年4月,洛阳桥维修完成通车;1993年,洛阳桥进行全面修建;1996年10月,洛阳桥恢复古桥旧貌,开放通行。 洛阳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台商投资区和洛江区交界,该桥北起蔡襄路,上跨洛阳江水道,西至桥南路,桥梁全长834米,宽7米。桥体为“东北—西南”走向,有45座石墩,桥面左右翼以望柱、扶栏。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由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成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洛阳桥是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




郑和铜钟,又称三清宝殿铜钟,是1981年在福建省南平市发现的珍贵文物。这口铜钟是为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前建造的长乐南山三清宝殿而铸造的,时间是在明宣德六年(1431年)。钟高68厘米,钮高14厘米,口径49厘米,重达77千克,是郑和下西洋历史的重要实物见证,也是明代福建海上丝绸之路的生动记录。
铜钟的钟体呈褐绿色,形状像覆釜,葵口设计。钟钮是双龙柄,钟肩表面浮雕有十二组云气如意纹,腹部中部以云水波浪纹为主题,还铸有铭文、八卦、云雷等字纹。主纹饰上部环绕一周八卦纹,共五组,其中第二、四组分别铸有“国泰民安”和“风调雨顺”的铭文。铜钟下部的铭文共有五组,每字1.8厘米,共54字行楷,字体工整,铸工精良。
这口铜钟不仅形体古朴,饰纹优美,还详细记录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和祈福内容,是福建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之一。





明•漳窑“嘉靖丙辰”款如来立像,白釉米色
如来立像高83厘米,身宽25厘米。头饰螺髻,垂睑下视,眉目清秀,面带微笑。身着长袍、肩披袈裟,双手合掌裸足立于浪花间,神态安详静谧,极显人物造型工艺之美。如来立像为漳窑烧制,浅黃褐色胎,通体施青灰色釉,有细开片,釉色温润晶莹。麻布底,底心有孔。孔周围刻楷书铭文:“开元寺”“大明嘉靖丙辰年,漳州府海澄县南门外海村乡”“信士陈长春百叩”。该铭文字体较为规整,刻划自然,制作时原刻的可能性较大。大明嘉靖丙辰年即嘉靖三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556年。此尊佛像造型比例得当,神情刻画形神兼备,为漳窑传世瓷塑精品。“漳窑”瓷如清末所著《闽产录异》云:“漳窑、漳州,明中叶始制白釉米色器,其纹如冰裂。旧漳琢器虽不及德化,然犹可玩。近制者釉水、胎地俱松。”所以说“白釉米色器,纹如冰裂”是“漳窑”瓷的显著特征。漳窑创烧于明朝前期,是民间特色陶瓷,其精品曾作为朝廷贡品,也曾远销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长达四个世纪而不衰。














明德化窑文昌坐像,高44、底径长21.5、底径宽17.1厘米。坐像背有阴文“何朝宗印”篆书款,文昌帝君带襥头,目形脸,丹凤眼,上下唇及下额留短须,眉目清秀,神情庄重。内着右袵交领衫,外穿宽袖袍,腰束带,右手执如意,左手扶膝藏于袖内,正面端坐。胎质洁白细腻,釉色乳白,纯净莹润。文昌帝君在民间俗称为文曲星,古代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往往祈求其保佑,以图攀蟾折桂、金榜题名。





林觉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其父担心他为国不为己,故要求他娶妻成家,陈意映和林觉民便是因此而开始相亲的,两家父亲都认为这是门好亲事,毕竟男有壮志女有才华,妥妥的天作之合,好在两人初次相识时都看对了眼,双双坠入爱河,一段生死绝恋就此上演。
这小两口在父母的安排之下,很快就成婚了。结婚前,林觉民对陈意映只是喜爱状态;结婚后,林觉民越发认识到陈意映是个难得的好女人,身为举人家庭的她,不仅温柔娴淑,通情达理,还通晓时事,对革命颇有一番见解,从革命事业角度来看,陈意映相当于是他志同道合的盟友。对此,林觉民曾这样评价陈意映:“意映的性情与偏好,都与我相同。这真是一个天真浪漫的女子,此生得之,我何其有幸!”
或许是娶了佳人的缘故,林觉民的革命事业顺风顺水:他先是和朋友们创办了一所私立小学,后又在家中创办女学,大肆传播革命进步思想,鼓舞女性站起来。除此之外,他还通过介绍欧美先进国家的社会制度来抨击封建社会的黑暗。可身为大丈夫,他不满于当初的现状,他认为七尺男儿就该仗义执剑,以死报国!于是乎,林觉民加入了中国同盟会,他本以为自己瞒住了所有人,殊不知,他的妻子陈意映早已全部知晓,只是不说,她只想默默支持即可。
可既然林觉民选择了这条艰险的道路,那就得直面前方的所有困难。


1911年4月27日下午5点25分,林觉民在广州起义爆发时不幸被流弹击中而沦为阶下囚,两广总督张鸣岐与水师提督李准审问他时,本想要求林觉民跪下去,可他偏不跪,他说:“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吾死瞑目矣!”
虽然李准对林觉民的勇气很是钦佩,可对这种壮志男儿,不能为己所用的话,就是给自己留下祸患,再加上,林觉民也不肯妥协归降于清朝。于是在1911年4月27日,林觉民在广州天字码头被枪杀,年仅24岁。


在林觉民离世后,一封《与妻书》悄然来到了陈意映家中,这是他在参与革命前就写好的信,其中第一句话便是:“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一个“永别”,断了陈意映等待的念想,斩了陈意映及其孩儿们与他的羁绊,同时也掐灭了陈意映留存于世间的念头。要不是林觉民的养父林孝颖拉着他们的儿子林伯新跪在她面前,陈意映估计就带着自己腹中的孩子直接一头撞死了。要死死不得,要生生不得,早产生下儿子后不久,陈意映便抑郁而终了,年仅22岁。
林觉民《与妻书》中有一言:“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或许对于陈意映来说,为了林觉民,她也情愿赴死。





《宋词里的福建》是福建博物院联合省内十余家博物馆全力打造的原创展览,展览汇集了170组230件珍贵文物,类别涵盖金银器、铜器、瓷器、陶器、纺织品、木刻板等。展览别开生面,以宋词为媒、以文物为介,将书写在古籍里的宋词和博物馆里的文物相结合,力争全方面展示宋时的百态福建,让观众在品味宋词雅韵的同时,也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的生活脉搏,在字里行间、在各种器物中,深刻理解宋代福建乃至宋代中国的文化。



东南全盛
下分“青纱衫子钗头凤”“山海滋味青玉案”“屋室巨丽满庭芳”“山亘水阻踏莎行”四个单元,分别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浅褐衫儿寿带藤。碾花如意枕冠轻。凤鞋弓小称娉婷。约略梳妆随事好,出尘标韵出尘清。一枝梅映玉壶冰。——宋·蔡伸(今福建仙游人)《浣溪沙·其十二》


宋代朝廷鼓励植桑养蚕,福建的纺织业得以高度发展,丝织业与盛产丝绸的四川、江浙齐名。福州的南宋淳祐三年(1243)黄昇墓和南宋端平二年(1235)夫妻合葬墓均出土了数量众多的服饰,它们反映了宋代福建地区丝织业的兴旺,为研究我国古代纺织史以及印染、刺绣、纹样、服饰等科学技术发展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此件广袖袍是宋代贵族妇女的正式礼服,合领对襟,无钮或系带,下摆开衩,身长过膝。衣领、襟、袖缘及下摆缘都缝有填彩花边一道,装饰有彩绘鸾凤云气纹、印金蔷薇花等。金彩辉映,典雅华贵。





北苑春风,方圭圆璧,万里名动京关。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烟。尊俎风流战胜,降春睡、开拓愁边。纤纤捧,研膏溅乳,金缕鹧鸪斑。——宋·黄庭坚《满庭芳·茶》
宋代饮茶之风十分普及,上自官府,下至民间,茶已不可或缺,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载:“盖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此时福建建州成为贡茶产制中心,北苑贡茶大放异彩,而建州窑所出的建盏,是宋代最好的斗茶用盏。斗茶习俗就是随着饮茶风尚在建州产生,而后推广至全国,并从民间流入宫廷。此盏的盏底刻有“供御”两字,是建窑兔毫茶盏奉供御用的最好证据。



曲室明窗烛吐光。瓦炉灰暖炷瓢香。夜阑茗碗间飞觞。坐稳蒲团凭棐几,熏馀纸帐掩梨床。个中风味更难忘。——宋·张元幹(今福建永泰人)《浣溪沙·其一》。
宋人对家居陈设非常重视,焚香、点茶、挂画、插花是宋朝人日常生活里必不可少的四件雅事,因而用香炉、书画、花瓶、绿植装饰房间是十分普遍的现象。福建博物院藏南宋龙泉窑贴牡丹花三足炉,稍敛口,宽唇直腹,平底外凸出矮小圈足,底附三蹄足,腹部贴三组缠枝牡丹。釉色碧绿,底足露胎。该香炉追求素雅,以简单的线条,清新的釉色,体现文人审美。






文化勃兴
有宋一代,朝廷采取“崇文优士”的国策和“寒门入仕”的做法,以宽松、宽容的态度对待文人士大夫,这使得福建文学、艺术、教育等各方面均得到极大发展,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理学家、词人、书家、画家、音乐家,形成波澜壮阔的文化浪潮,跻身文化大省之一。本部分下分“诸郎夜读步蟾宫”“艺足才高千年调”“流俗世事人月圆”三个单元,分别从科考、文艺、民风民俗三个方面进行展示。
足蹑云梯,手攀仙桂,姓名高挂登科记。马前喝到(道)状元来,金鞍玉勒成行对。
宴罢琼林,醉游花市,此时方显平生至(志)。修书速报凤楼人,这回好个风流婿。 ——《踏莎行》(邵武市博物馆藏宋鎏金银八角杯)


塞上风高,渔阳秋早。惆怅翠华音杳。驿使空驰,征鸿归尽,不寄双龙消耗。念白衣,金殿除恩,归黄阁、未成图报。
谁信我,致主丹衷,伤时多故,未作救民方召。调鼎为霖,登坛作将,燕然即须平扫。拥精兵十万,横行沙漠,奉迎天表。——宋·李纲(祖籍福建邵武)《苏武令·塞上风高》
宋代福建词家辈出,佳作如林。目前可考的宋代闽籍词人共有162位(含在闽定居2人),位列全国第三位。不少词人闻名全国,如柳永、李纲、张元幹、刘克庄等。李纲是两宋之际的抗金名臣、民族英雄,他的爱国词体现出慷慨悲壮的风格。宋“靖康元年李纲制”锏由钢铁铸造,锏首呈瓜锤形,锏身有四棱,柄与棱身之间有四瓣状的格板,近格处一刃面嵌金篆书“靖康元年李纲制”七字。作为古代一种兵器,锏在宋代一般只作为高级将领的随身佩戴之物。


戏衫抛了,下棚去、谁笑郭郎长袖。——宋·刘克庄(今福建莆田人)《念奴娇·三和》
宋时,福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艺文活动兴起,各地傀儡戏、杂剧、百戏等非常活跃。南宋《西湖老人繁胜录》载:“福建鲍老一社,有三百余人”,漳州人陈淳《北溪大全集》亦有漳州戏曲表演兴盛的记载。三明市博物馆藏的宋灰陶戏俑以捏塑手法制成,服饰纹路、眼眶、胡须等局部系用竹片或其他工具刻画。制作虽略显粗糙,但人体比例适度,衣纹线条流畅简练,动作诙谐,仿佛能看见当时表演的精彩画面。


泉州的提线木偶剧源自古代悬丝傀儡戏,是傀儡戏中的一朵奇葩。清朝文人蔡鸿儒在《晋水常谈录》中写道:“刻木为人,外披以文绣,以丝牵引,宛然如生,谓之傀儡,所云木丝也。泉人最工此技。”
西晋末年,中原仕族南迁,中原文化易地再生。成于北齐,盛于唐宋的悬丝木偶戏随着南迁运动来到了泉州,并在闽南地区广为流行。宋元时期,泉州是经济与文化双重繁荣发达的地区——海运频繁,船通外国,有“市井十洲人”和“涨海声中外国商”的美誉。包容的文化氛围,使得来自各国的宗教场所星罗棋布,遍及古城。名目繁多的庆典活动与红白喜事都需要悬丝木偶戏的表演。




       明雕木胎漆金真武坐像,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高82.5厘米、国家一级文物。
  木雕通体髹漆,颜色灰褐。真武面相饱满,披发后垂,双耳长厚,作垂睑注目状。身着圆领宽袖长袍,腰佩玉带,双手交叠置于膝上,赤足端坐。腿背书“大明万历年旦,弟子王大仁叩”。其身体姿势和衣纹褶皱几乎完全对称,给人以魁梧、敦厚、庄重之感。
  木雕整体疏密得当,刀法细致精巧,层次感强,体现了高超的雕刻工艺与蕴藉含蓄的造像艺术。


宋代福建地区文治昌隆、学风兴盛的一个重要体现便是庞大的学子数量。当时的福建,每届应举者不下六七百人,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宋代319年间共举行118次进士科考试,录取进士3万多人(包括特奏名),其中福建7607人。北宋太平老人《袖中锦·天下第一》将“福建出秀才”这个社会现象与各地特产并举,列为“天下第一”。邵武市博物馆藏宋鎏金银八角杯内壁刻有宋词《踏莎行》,描述科举高中状元,举办琼林宴,从京城到家乡,一路春风得意的热闹情形。外壁每面均开光,雕刻词意画面。整体采用立体装饰、浮雕凸花和镂刻工艺,充分显示出宋代金银工艺制作的超高水平。 





走出博物院,一轮弯月挂在天边,碧空散落繁星点点。










博物院广场上的林则徐塑像。



西湖夜景


西湖公园的夜景,以蓝绿色作为主色调。夜景灯光覆盖了环湖栈道、开化屿、榭坪屿、福建博物院、湖心岛、梦山。


湖岸边的栈道采用了淡青色托底,环岛周边增加了一圈完整的堤岸照明。清风徐徐,湖水淙淙,西湖的古典园林美景在夜景灯光的勾勒下,幽雅、静谧、温婉和梦幻。


西湖夜景



西湖夜景


西湖夜景


夜晚的西湖公园,灯光璀璨,湖面波光粼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