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黔阳古城,感受时光的静息、触摸古建的沧桑、寻觅脱俗的清幽

作者:皮皮 显示图片

一、写在前面:

湖南省怀化市的洪江市黔阳古城只是我们此次湖南自驾之旅中的一个景点,这篇游记只是记录了黔阳古城的短暂行程。
注意:洪江市的黔阳古城和洪江区的洪江古商城是不同的地方。(游记最后部分有介绍)

1、此次湖南之行,涉足、游览了13个省、自治区(山东、江苏、安徽,湖南、重庆、贵州、广西、广东、湖北、河南、河北、天津、辽宁),24天(2024年10月14日---11月6日),行程七千多公里。
由于是湖南贴边游,周边6个省,顺便走了5个。在边城茶峒,一脚踏三省(湖南、重庆、贵州),凤凰古城离贵州梵净山仅100多公里,顺便伸了一下胳膊,去了一趟。莨山的主峰八角寨其实是在广西桂林资源县境内,在广西探了个头,在广西境内也跑了一段高速。蟒山离广东丹霞山仅175公里,伸了一下腿,去了一趟。途径的其他省份也是边落脚边游览。游览了众多奇山异水和文化古迹,领略了浓郁的民族风情,遍尝各地特色美食。大景区、单独的景区就30几个,如果加上小景点那就太多了。

很多地方叫古城、古镇,历史上也确实存在,只是由于众多原因、选在真正古的东西太少了。
古城、古镇看太多了,来到这个陌生、甚至都没听说过的黔阳古城,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一越千百年,黔阳没有过热的名气,没有肆意的开发,只有岁月的从容和安逸的生活。真的很感慨,好喜欢这里,所以单独成篇吧。这次自驾去了这么地方,一篇完整的大游记没法写,如果稍微介绍详细一些、扩展一些,至少也得20万字,没有人能从头看到尾,平时我都是分成几部分来写。


在黔阳古城,漫步古街上,听历经千年的建筑诉说着沧桑,看古城淳朴居民透出的悠闲,或许这就是一代又一代的古城人的根和传承,也正是有了如今还在古城居住的他们,才让这座黔阳古城多了些生活气息,少了些商业味道。



黔阳古城不染纤尘,安娴静逸,处处入画,清韵悠长。微风吹过,风带着些许凉意拂在心头。黔阳古城,犹如一首古朴婉约的诗,诗情洋溢,画意流淌,一读难忘。
厚重,质朴,这样的古城在岁月的跌宕与沧桑里又有着多少悠悠往事啊,仿佛每一块青石板都刻着古城那悠久的历史与缤纷岁月里那远去的足音,仿佛每踩着一块青石板就像踩着一页页历史,就像在触摸着岁月的兴衰枯荣。


黔阳古城,这是在喧器的尘世里难得的一方净土,这里可以以一种慵懒与闲适坐看云卷云舒,这里可以在某个墙角静静地聆听岁月的回响。古城呼吸清浅,岁月无声。
黔阳古城从沧桑的岁月里走来,历经了两千多年的风兩,沉淀着两千年的厚重与执着,她没有嘈杂的喧闹,没有低俗的迷乱,没有奢靡的风华,带着优雅、沉静、古朴、厚重,在时光里静静地散发着幽香。
黔阳古城,就这样以素颜的姿态迎接着我们的到来。


在当今游人激增的情况下,黔阳古城能保持住一份清净,实属不易。我想主要还是归于地理位置、交通和宣传力度、认知度,否则早就不是现在的黔阳古城了,目前很多人还不知道有这么个古城,但如果都知道了,或者喜欢清静的人都去了,也就不清净了,抓紧吧。



网摘图片。俯看古城,中间是中正们。

黔阳古镇隶属于湘西洪江市黔城镇,是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明清古镇之一,三面环水,是湘楚苗地边陲重镇,素有“滇黔门户”和“湘西第一古镇”的美誉,整个街区面积0.8平方公里,有三十余条街巷,二十余座宗祠,十余处官宦大院,还有数十个宫庙会馆和数百间商铺。黔阳古镇比丽江古镇早1400年,较湖南省内的凤凰古城也早900年。


黔阳古城全景图,三面环水。上面是著名的沅水,下方是潕水,右边是清水江。

清水江是沅水(沅江)的主源。发源于贵州省都匀市,江清水江属于沅江流域了。从天柱下去清水江经过芷江县、会同县,到了黔阳县汇合了上游黔东南另一条大河潕水河,这时便不再叫做清水江,而是叫做沅水。
我们去的边城茶峒的河流也叫清水江,发源于四川,它是茶峒的母亲河,流经这个湘西的小镇,在沈从文的经典小说《边城》中,这条河流被称为白河,是西水河的一条重要支流了。
潕水(舞水),古称无水、巫水,沅水支流,五溪之一。发源于贵州省佛顶山东麓的福泉县罗柳塘,在洪江市(黔阳)汇入沅水。
沅水,长江流域洞庭湖支流。流经中国贵州省、湖南省。干流全长1033公里,落差1462米,流入洞庭湖,最终流入长江。沅水是湖南省的第二大河流。属洞庭湖湘、资、沅、澧四水中的第二大水系。

洪江市治所地黔城镇,自汉以来,各朝均在此设立县治,汉立镡城,唐天宝初更为黔江、龙标。宋熙宁七年复置黔江。宋元丰三年始置黔阳。自汉立城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始建于西汉汉高祖五年,経厉了多次行政区划変更,包括晋、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县治或州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黔阳古城见证了无数重大历史事件,并融合了侗、苗、瑶、汉等多个民族的文化特色


2、感慨于湘西的一些古镇,这次我们去的里耶古镇同样太冷清了,但这也是许多人喜欢的地方。

里耶古镇在2002年6月古城遗址发现37400余枚秦简,被专家誉为“北有西安兵马俑,南有里耶秦简牍”,里耶古城亦由此被称誉为“天下秦城、中国里耶”。该古镇荣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有秦简博物馆、古城遗址、明清古街区、八面山等。里耶古镇与王村(芙蓉镇)、浦市、茶峒并称为湘西四大古镇。可惜当天到的时间晚,没好好浏览。晚上出去找吃的,面馆都关门了,顺便走了这条古街。晚上镇子里好冷清,别说游客,当地人也没有几个。耶里古镇位置有点偏,能来的人不多。


晚上里耶古镇都没有游客,就我们几个在闲逛。



3、古城古镇古村走太多了,每次出行,不管是面对眼前的自然山水、历史、传统的文化、民俗、还是古老的建筑,都会有许多感慨、思考。


这是林州太行山山上的贤麻沟村,好多房子都荒废、倒塌了。

偏僻的的地方,老房子、土房子、茅草棚、是游客、画家、摄影家的最爱、是诗和远方,在这里能出灵感、出作品。但我们往往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当地人的现状和想法。在很多地方如在太行山深处,和朋友走了好多村庄,自然风光很美、但生活条件堪忧,没有土地、靠天吃饭。随着年轻人的外出、留守儿童也逐渐减少,为了下一代的教育、未来,都将孩子带到城里。当老人们逝去,这里也就成为一片荒芜。


只有极少数在此生活的老人,靠山楂、花椒、梨取得收入。


有钱乡下是净土,没钱乡下尽是土。农村是富人眼里的天堂、穷人眼里的荒凉,诗人笔下的远方,游子心里的故乡,可是游子面对这样生存、发展的条件,怎能回故乡。旅游开发好的、游客多的地方,年轻人开民宿、饭店、小吃店、出售旅游工艺品等。


晋、陕黄土高原的废弃窑洞

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修缮时会多少有资金,而我们喜欢的农村老房子、当地农民没有钱改造,不是他们不想住好房子。走过太多的地方,看现在农村盖得房子都很漂亮、特别是门面,很多富裕的农村好说,收入多了,也有很多地方靠外出务工,挣钱后他们回来第一件事就是盖房子、修房子、安上漂亮的大门。

生存、传承、保护、发展、永远是道难题。

我们在一些村镇会看到新建的一些房子、甚至彩色钢瓦,感觉很刺眼、于老建筑格格不入,不喜欢,到寨子里就喜欢找老竹楼、木头房子,没有就觉得不好看,没意思。但我们是否考虑到他们的想法、他们的企盼,他们的渴望和需求,有些地方就住着一些故土难舍的老人,很多房子荒废、即将华为尘土的残垣断壁。很喜欢拍这些,但心里总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在版纳的傣族寨子里,一位年轻的妇女对我们说,竹楼、木房子是第一、二代房子,现在住上了水泥房子,太喜欢了,舒适宽敞、安全、也不受风雨、虫子的侵扰。是的,我们城里人不是也喜欢新房子、大房子、好小区吗。到了村子、寨子,看当地人建了新房子就说破坏了风貌和原来的建筑特色、布局。别埋怨了。喜欢就多看看,不喜欢就少看点吧。

4、很多人会说,我跑过318、独库等等,太险了。先别着急炫耀,这些路是挺险要,但毕竟路况较好,路面较宽,建议你来趟太行山,跑一下山顶的村庄,如贤麻沟村、马鞍脑村、岳家寨等等、就会知道什么是险。急剧的弯路加上急剧的高差,峭壁加悬崖,特别是路况,太窄了,就怕对面来车顶牛,谁倒车、往坡上倒还是往坡下倒,要倒车多远?林虑山是著名的国际滑翔基地,同样也只能通过一辆车,我的朋友加速开车,真佩服他的技术,原因就是缩短时间,尽量避免对面来车。好在相对来说这些路不算长,不然真容易崩溃。


太行山,通往贤麻沟村的公路。照片为网摘,因为跑在公路上无法拍到全景。


太行山,通往马鞍脑村的险要公路。



河南商丘古城

5、有时候自己也很纠结,如上次去了河南的商丘古城,疫情或多或少有影响,太冷清了,街道上就有些当地人,几乎没有游客,城外有南湖、汉梁文化公园都很美。除了归德府城墙是古迹,其余都是后来建设的,有好多仿古建筑都闲置着,好冷清,没人气儿,所以我也觉得没太多意思。不像这次去的黔阳古城、尽管人也很少,但那些古建筑、古街道非常值得一看,特别是当地人的生活场景,这种清净才是很多人所喜欢的。


商丘古城


城墙



山东青州古城

去商丘那次也同时去了山东的青州古城,在主街上人很多,游客、当地人交织在一起,而周边的各个小巷几乎没有人,那里是当地人居住的地方,很多包括我们住的民宿不露山水的隐藏其间。青州古城就显得很热闹,这种人气儿感觉,不仅仅是游客,而是当地人的融入,这里也有商业化,但很多东西不仅游客买、当地人也买,尤其是吃的东西。


青州古城的小巷很清静



湖南湘西芙蓉镇

6、现在商业化是个热门的话题,很多人都很反感。
游客有喜欢热闹的,也有喜欢清静的、名声太大人太多的地方不去等等,每个人的喜好、心理预期不同。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芙蓉镇夜景
相对于一些经常旅游的人,去的地方多了,就会寻觅一些人少的地方去感受清净。上班族假期少甚至没有休假只能利用大假期出行,他们出行的机会很少,首选就是去非常有名的地方,所以节日人多,这也是没有办法、很无奈的事。有时间有假期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错峰。


为什么凤凰古城人多、丽江古城人多,除了名气、地理位置等因素外,还是有相当多的游客喜欢这种热闹。还有,故宫、长城人多,还能不去看看吗?独库公路都被堵哭了、禾木村、喀纳斯一个很小的小木屋旺季2千元都住不上,九寨、黄山人也多,咋办,一生中能不去看一次吗?有些地方不管客流量多少,该去还是应该去的。我也喜欢清净,但有很多地方尽管人很多,也必须得去。

总之,还是随遇而安吧,不用刻意去在意什么,走哪算哪,想看就看,不看就算。


凤凰古城


凤凰古城
有点跑题了,啰里啰嗦的说了一堆感想,还是回归正题吧,介绍一下本次的黔阳古城。


二、黔阳古城回顾

今天我们去了贵州的梵净山,由于白天在梵净山的时间较长,主要是攀登新、老金顶人多,为了安全分批上山,所以下山再来到黔阳古城就有点晚了。


黔阳古城面积很小,如今古城外新建了一条宽敞的街道,全是仿古建筑,建了好多宾馆,民俗,饭店商店等,晚上也没有人。街道背后才是真正的古风古貌,里面生活着部分当地人。老旧的木门,脱落的墙面,石板的街道,布局紧密的窨子屋……


吃完饭,9点左右,我们4个人来到古城广场。由于想赶到计划中的下一个地方,晚上加第二天早上、我们游览了不到一半的区域。有点遗憾。


这是黔阳古城东门口牌坊,打卡地方,临近古镇内公路,黔阳古城服务中心。


古城广场也是主要的入口,很冷清,没几个人,也没游客,刚进去,见有4个当地人人在一个商店门口的街上,围着一张小桌子,坐着小板凳在吃东西,喝啤酒,我们向他们打听路,一个大约30多岁的小伙子站了起来,热情的向我们介绍古城的情况,指引道路,临别时还说欢迎我们来古城。看得出他对家乡的热爱,拳拳之心令人感动。


古城面积较小,黔阳古城的面积仅为0.8平方公里里,相比凤凰古城等较大的古城,它显得较小,不易吸引大量游客。黔阳古城目前基本还处于末开发状态,保留了原有的风貌,商业气息较少。由于黔阳古城的名气不如凤凰古城等,很多游客可能不知道、不了解这座古城,加上地理位置,因此不会特意前来游览。虽然黔阳古城地处水路,在明清吋期曾是商人们的聚集地,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宣传和知名度,这一优势并没有转化为游客的吸引力。但正因为如此,才保留住这份清净。


黔阳古城,一座沉淀了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访。


黔阳古城属于怀化市代管的洪江市下辖的黔城镇,是洪江市政府所在,与洪江区的洪江古商城是两个不同的古城。两地建筑和民俗风格相似度很高,因为本就相隔不远,但两地如今走的旅游开发路线完全不同。




作为湘楚苗地边陲重镇,黔阳古城十分巧妙地结合了中原地区方正端庄、中轴对称的建筑特点,为适应西南地区山地较多、潮温多兩的气候特色,就地取材,大量使用青石板、小青瓦、杉木、石片等材料,有机地融合了本地侗族、苗族的建筑特色,讲求与大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艺术凤格,显露出祥和、宁静。

近年来,洪江市确立“保护古城,旅游兴市”战略,实施机关、企事业单位出城,停止古城区商品房开发,逐步引导部分居民出城,降低人口密度,为古城保护释放空间。
同时,洪江市大力推进古街古貌改造,按照“修旧如旧"原则,保护并逐步恢复古民居、古商铺和名人故居。已先后启动古城墙、钟鼓楼、老爷巷、万寿宫、南正街、芙蓉楼、危家院子等改造项目,使一批文化古迹得以修复。


长长的曲巷,浸润着岁月的风霜,大红灯笼高挂,织出淡泊宁静与岁月静好。


晚上在小巷中遇到的另外一个人,可以说是我们到古城最大的意外和惊喜了,一个打更人。只有在影视剧里才能看到的场景。他左手提下一盏灯笼,身上斜挎着一个梆子,右手又节奏的敲打着,嘴里喊着,“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太震惊了,虽然知道这是在打更,但还是忍不住上前问他:“您这是~”,回了一句:“打更”。接着又自顾自的有节奏的打着梆子。没好意思正面拍,在后面急急忙忙的拍了两张,也不清楚。望着他的背影,有种恍如隔世般的感觉,仿佛穿越到古代。

难道是为了开发旅游作为一种文化习俗展现给游客看的吗,但9点多了,街道、巷子里别说一位游客都没有,就连当地人也没有。又难道是这种习俗从明清一直保留、传承到今天?可查的资料太少了。有人说 80年代还有,有的说90年在这长大、从没看见过。我想不管怎样,在特殊的年代一定会中断,比如文革。但不论怎么说,现在还有,就是值得庆幸的事情。


古代打更是一种夜间报时的制度,其敲击方式有特定的规律,通常由两人一组进行,一人持锣,一人持梆。打更时,更夫边走边敲,同时喊一些提醒人们注意安全的口号,例如“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关门关窗,防偷防盗”等等。按照不同的更天有不同的打发和口号。不详细介绍了。这种职业的打更人,他们的职责也不仅仅只是报警时,还要履行巡查和警戒的任务,

“更”这种报时制度起源于周朝的军队之中。《周礼》裁:“凡军事悬壺,以序聚柝“。这里说的“壶”是漏壶(计算时间),“序”是顺着次序
更代守夜之意,“聚”是一些人聚集在一起,“柝”是两木相敲的意思,亦即是敲打梆子。由于军队夜晚更要加强戒备,需要一些人聚集在一起换班值勤,用两木相击来报导夜时,击“柝”就成为“更”的起源。因为更換守夜订出了时间,故时间也就以“更"来称呼了。这是古文献中关于“更”的最早记述,距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

柝声铃声,声声在耳。现在也有不少历史文化古城,为了重现古韵,弘扬传统文化,又将“打更巡街”的习俗继承起来。如福州的历史之源——三坊七巷便在2010年起就恢复了坊巷入夜打更的风俗,上次去三坊七巷是白天去的,所以没看到。



随着夜幕降临,屋檐下面,窗棂侧畔,一串串的灯笼渐次地亮起来了。房屋轮廓,翘檐飞斗廊亭台柱,屋脊瓦沟相继凸现了出来,朦胧中带有一种神秘的色彩,夜幕下的黔阳古城更具魅力。


木门吱呀,推开了多少来来往往;楼阁小院,门扉轻叩,叩开了多少故事。古城,以独有的气韵流出静谧与美好。


走进黔阳古城,仿佛穿越到了那个古老的时代。古城内青石小巷交错,明清古建筑随处可见,每一处转角都有不同的风景。


才9点多,好清净,一位游客都没有看见,就我们几个人。


明清时代的木头房子很多,有的摇摇欲坠,有的不得不用杆子顶着,有的用铁条转圈箍着,有的估计没人住了,窗户都破了。


没看到这个即将倒塌,用木头顶着的老木头房子。借用一张图片


晚上9点到古城,简单走了半小时。万寿宫码头、古城路游船码头,对岸有炮坡界观景台,应该是看古城全景的,沅江对岸的彩灯基本都已经关了。


我们顺着一条街往江边走,随后又简单转了一条巷子,整个过程就遇到2个当地人。在沅江边、古建筑旁,一位老者坐在石墩子上,在昏暗的灯光下,慢条斯理的整理着渔具,十分悠闲、淡然。


这里有很多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


黔阳古城城内明清街巷格局保存完整,明清古建筑很多,原有5座城门、5华里城墙、9条街、18条巷、48口吊井、60座庙宇宫寺、19座宗祠、13处码头等,被誉为“江南古建筑博物馆”。
古城的布局和建筑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和风水理念,拥有完整的古城墙、街巷体系和传统建筑,如中正门城楼、南正街、龙王庙、钟鼓楼等30余处历史遗迹,还有25家民间博物馆延续着千年古城的文化。





古建筑分布合理,密度非常高,沅水、潕水河岸为城墙和各类楼宫,城内建有各类寺庙、宗祠、戏堂、书院、客栈、别墅、窨子。建筑结构以一层至两层居多,以木结构为主,伴有砖木结构,为小青瓦坡屋顶;色彩以黑、白、灰为主色调;布局为九街十八巷,即在主要街道以外配以小巷道。至今保存下来的明清建筑群,包括"楚南上游第一胜迹"一一芙蓉楼;明清古街一一南正街;古龙标山钟楼一一钟鼓楼;城西红砂石拱门一一中正门;高桥古塔一一赤峰塔等。




古城内明清建筑鳞次栉比,以会馆码头为主的上河街、下河街等;县衙、书院、文庙、武祠遗址、古客栈、亭台楼阁、祠堂戏院等,罗列有致。


靠近沅水的建筑有龙王庙和地藏王菩萨庙。提督府,黄忠浩故居,提督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区司令,房子破旧没有修缮,但后厢仍有人居住。


黔阳古城景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在明清时期,这里是湘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南方的重要军事城堡。古城内保存了大量的历史建筑、古井、古街、古巷、古民居等,这些古建筑群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走在只有灯笼微弱光亮映衬的小巷子里,一个人没有,有点瘆人。



同仁堂巷,因为通往旧时同仁堂而得名。



第二天一大早、洪江市格非酒店窗外的美景。


第二天早上吃完饭,我们一行16人又来到古城游览,看的地方不算多。




唐人王昌龄吟唱”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芙蓉楼,登临远眺,江水烟波淼淼,远山如黛,苍茫的烟兩和孤峙的楚山,吟唱着诗人送别时的孤寂,可诗人的心却如那玉壶里的冰块,晶莹剔透清澈无暇。
唐天宝七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即今洪江市黔城镇)尉后,曾建芙蓉楼,为饮酒赋诗、宴宾送客之地。主楼背廊临江,纯木结构,正面三间,重檐歇山顶;第二层有明轩可供远眺。周围有冰心玉壶亭、耸翠楼、半月亭等古迹,与自然的山石、江水、林木巧成布局。
芙蓉楼侧坚立80多块历代题诗作赋的镌刻、碑石,其中有《王昌龄宦楚诗》十五首,以及颜真卿、岳飞、米芾等人的手迹。四周竹木相错,绿荫如盖,奇草生芳,环境十分清幽。


芙蓉楼,是诗人王昌龄写《芙蓉楼送辛渐》处,此处因该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而被世人知晓。现在保存的芙蓉楼为清道光年问重修,为古典园林建筑,占地4250平方米,北廓临江,依林踞阜。筑叠巧思、错落有致,被誉为"楚南上游第一胜迹",是历代文人墨客吟诗作画之处。芙蓉楼一色青瓦屋面,屋顶泥塑丰姿多彩,地方风味浓郁。


潕水


清晨、宁静的气息。




楚南第一楼,差点认成《梦》字。河岸边还有一座送客亭,唐代诗人王昌龄芙蓉楼前送辛渐。


黔阳古城三大名楼:中正门,钟鼓楼,芙蓉楼。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 “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经典诗句,就写就于该镇名胜古迹芙蓉楼。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王昌龄被贬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第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送别辛渐的情景;第二首写的是第一天晚上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的情景。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出入芙蓉楼的正门--龙标胜迹门,也是黔阳古城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这个门很不一般,除了构造,还有三绝。一绝是指其灰塑。中间是《王少伯送客图》,沅江,古树,长亭,风雨飘渺之中,楚山孤峙...一叶扁舟等待着送走自己的挚友辛渐,阵阵凄凉透彻心底。
二绝是门楣正中有一指南针,上南下北,与平常指南针上北下南相反。
三是牌坊门虽高达三丈有余,却向临河处倾斜了两尺多而不倒,其倾斜度为1:10,甚至超过了意大利比萨斜塔,可谓建筑艺术史上的奇观。


透过大门,里面呈现出的园林风格。






潕水岸边。

除了历史建筑外,黔阳古城景区还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黔阳古城依山傍水,山峦叠嶂,溪流潺潺,景色宜人。景区内有着许多自然景观和景点,如龙王潭、龙泉溪、狮子岩等。


我们从城墙巷进去,白墙外面就是芙蓉楼内现存历史最久远的一段明代古城墙。



这些老房子很有年代了,木头柱子下面用砖头、石头垫着,摇摇欲坠的感觉,里面的居民有的世代在此居住了2百多年了。


黔阳古城不仅是一座古城,更是一个文化的传承地。在这里,可以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体验传统的民俗风情,感受那种悠然白得的生活态度。无论是对于历史爱好者,还是对于寻求宁静的游客,黔阳古城都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好去处
黔阳古城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古老和宁静,更在于它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在这里,可以真正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体会到那种历经千年而依然生生不息的文化底蕴。


有些房子能看到里面或者院子,还有的,像这个房子,看到的是一堵墙,大约离大门2米左右的距离,不知道叫防火墙、山墙还是啥的。靠墙放着桌子、凳子、杂物等。

第一天晚看到一家,大门还是开着的,长条桌子上摆着家人的遗像、还有供品等,在昏暗的灯光下,匆匆看了一眼就急忙离开了。


古城的建筑风格以明清建筑为主,青砖瓦房、木屋雕梁、石板路,每一处都透露着古朴与雅致。漫步在古城的街巷中,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看到那些曾经繁华的市井生活。
这里没有丽江古城的喧嚣,也没有凤凰古城的繁华,只有那份宁静与安详,让人心灵得以放松。古城内的居民生活节奏悠然自得,晨起而作,日落而息,这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让人向往。


几位老人在悠闲地打着麻将,看着锈迹斑斑、里面有好多游客丢弃的垃圾在大铁锅里,我们问他们这个台子和大锅是干啥用的,还能用吗,一位大爷站起来,告诉我们说能用,三月三煮鸡蛋,一般3300个,分给大家吃。。



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一-上已节,也称为“女儿节”。它是中国传统节庆之一,蕴含着浓厚悠久的历史文化。期间,黔阳古城还上演了“女儿节”全球女子成人礼大典。千名14-24周岁的年轻女子她们身穿传统服装,队列整齐,依照古时习俗庄严宣誓,体验成人大典,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一些、德高望重的长辈为部分女子代表束起发髻。

自古以来,上已节就是中国除春节等节日之外的又一大传统节庆,传达着浓厚悠久的历史文化。节日期间举行女子成人礼,在我国少数民族和周边国家地区至今还有延续。
农历三月初三吃地荠菜煮鸡蛋的风俗,在黔阳古城也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还有一个说法是唐代大宦官高力士在巫洲(即现在黔阳古城)流放时写了一首题为 《感巫洲荠菜》 的诗流传至今,黔阳古城人民为了纪念他而独创了“三月三”民俗节会活动。



农历三月三,荠菜煮鸡蛋!荠菜在湖南都叫地菜子。
世界最大锅地荠菜煮鸡蛋(农历三月三)在位于湖南洪江市的黔阳古城诞生。经世界纪录协会认证官现场认证后,这锅地荠菜煮鸡蛋由33千克地荠菜、9333只鸡蛋组成。地荠菜煮鸡蛋的铁锅直径为3.3米。与此同时,古城街巷内摆放了333张八仙桌,供嘉宾、游客、居民品尝地荠蛋、蒿菜饭等美食,让古城瞬间变成美食天堂。
有中国民间“大胃王”之称的潘一中一口气吃下了33个地荠菜煮蛋,创下了新的吉尼斯纪录。


这里的居民生活节奏悠闲,遵循着古老的作息习惯,晨起而作,日落而息,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与平和。和一些翻新的和只剩空城的古镇不同,这里的人仍然在古城正常生活,明代和清代的古董建筑里晾着衣物,住着居民,充满着生活气息,这才是我想看到的古城。


黔阳古城不染纤尘,安娴静逸,处处入画,清韵悠长。微风吹过,风带着些许凉意拂在心头。黔阳古城,犹如一首古朴婉约的诗,诗情洋溢,画意流淌,一读难忘。


走在狭窄的小巷小弄中间,老房子里有正坐在门口休息的人们,时光在这里仿佛变慢了。

一越千百年,黔阳没有过热的名气,没有肆意的开发,只有岁月的从容和安逸的生活。



不知道要经过多少风雨的洗礼才使古城有了这沧桑的模样,古城低头不语,静默已是诗。



由于地处湘楚苗地边陲,古镇的房屋还具有侗族、苗族建筑特色。还有很多建材主要采用砂石和木板,时问久远,砂石墙壁变得斑驳,木板颜色也变成了黑色。


古老的民居建筑透露着沧桑感,虽然残破,但院子里一片生机。真想进去坐坐、聊聊。其实当地人是非常和善的,即使进去,他们也不会拒绝的。





文庙的外墙




文庙外墙和通往节孝坊的小巷。

斑驳的粉墙在时光中静谧,寻常巷陌却藏着不寻常的故事。
古城内都是以丁字路口为分叉口的。幽长小径,斑驳的砖墙上满眼看到的是时光。
老爷巷,古城里最长的一条巷子,约300米长。


厚重,质朴,这样的古城在岁月的跌宕与沧桑里又有着多少悠悠往事啊,仿佛每一块青石板都刻着古城那悠久的历史与缤纷岁月里那远去的足音,仿佛每踩着一块青石板就像踩着一页页历史,就像在触摸着岁月的兴衰枯荣。


行走在古城里,有种不知今夕何夕的感觉,仿佛隔断了外界的喧器,将我的思绪拉得悠长悠长。

喜欢这种宁静与闲适,幽幽的青石板沉淀着岁月的过往,一直都喜欢这种古香古色的古城镇,这样的景致仿若一直就在梦里。
暗青的石板,或宽或窄,或长或短,平平仄仄,幽幽,古朴,诉说着岁月的跌容与沧桑。
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让人在静谧中感受到岁月的沉淀。


城中的节孝祠,建于清雍正元年,是供奉古城历代节女孝子的神庙,抗战时,这里曾为戴笠的临时公馆以及“黔阳人民抗敌后援会”。如今这里建有军统黔阳特训班陈列馆。


小巷有暗有明,但都不宽。据说最窄的莫过于县衙旁边的“拖尸巷”,我们没有去,传说古时是衙役从牢中将病死的犯人拖出掩埋的必经之地。


古城的美无处不在



 黔阳古城在上世纪还曾是军事重镇,尤其是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军统局局长戴笠在此开办了军统黔阳特训班,培训了大量的谍战人才及外事专家,






当年特训班女特工



参观、了解那一段历史




从文庙墙看文庙内部。


古城内有很多古宅门口都有如此高的下马石。


古城的建筑布局十分精整,南北两条主街道,与分别左右延伸出来的小巷道一起组成鱼骨形状,在古代被称为九街十八巷。石板铺就的主街道至今平整坚实。


古城内没有明沟,全在地下,而井盖就是这有名的铜钱盖。


漫步青石板路上,听历经千年的建筑诉说着沧桑,看古城淳朴居民透出的悠闲,或许这就是一代又一代的古城人的根和传承,也正是有了如今还在古城居住的他们,才让这座黔阳古城多了些生活气息,少了些商业味道。
这座老木头房子同样用铁条加固着。





在古城,这样的窨子屋还有很多,随意走到一条街巷,随手推开一扇木门,也许便是有着百年历史的窨子屋,这恐怕也是黔阳古城建筑的精华所在了。窨子屋一般采用“井“或~回”字式布局,四面用木材建房并结合成一个整体,中间留有一块十几平米的“井”字型空地,屋顶从四国成比例地向内中心低斜,小方形天井可吸纳阳光和空气。
明清时候做买卖,是不让客人进到里面的、如卧室等。就在外面加盖木屋、客人来谈生意,就在外面的木屋里面。现在饺子屋通常住着4、5家。多的6、7家,相处的都很融洽。

有的窨子屋还住着人家, 还未进入屋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窨子屋的大门,大门以青石筑成,两边还有长方形的门枕石。门上有雕花,门楣和楹柱上隐约可见花样图案,只可惜年代久远,已然不复昔日模样。



漫步在古城的石板街道上,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在耳边低语。那古朴的建筑、精美的雕刻,每一处都透露出岁月的痕迹,让人不禁沉浸在对往昔的遐想之中。这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片瓦片,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古老的故事。


古宅高墙、巷道幽深,古色古香,保留着原汁原味,这是很多古城所欠缺的。街道窄而狭长,古民居排列密集,过街拱门层叠,还有风火墙,翘翘的屋檐角,雕花的木窗户,古朴的柜台子,都在说明古城久远的历史。


至今还留存有遗址。具有年代感,是五六十年代的产物。


有的窨子屋解放以后房子便被收回,收归国有。有一窨子曾为当铺,对着正街的一楼就是铺面,楼上住人;解放后就成了黔城镇人民政府的办公地点,在大跃进时期是芙蓉大队的大队部,而后又变为了黔城镇供销社的办公室。




黔阳古镇人杰地灵,不缺乏名人效应。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唐太宗第九女大长东阳公主、明代进士王有为、清代著名书法家王继贤、晚清大臣黄忠浩、民国将军李世龙、上海知事(县长)危道丰、文学大师向培良、著名漫画家夏达等都与这里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里曾是大特务戴笠最早起家时,军统特务的培训基地;
还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发源地就在该市。


青色巨石由于风化侵蚀,已凸凹不平,仿佛诉说着岁月的变迁迭更。古城的建筑风格独特,以明清建筑为主调,就地取材,大量使用红砂石、青石板、小青瓦等材料,并融合了本地侗族、苗族建筑特色!。每一座建筑都显得精致而富有韵味,无论是县衙、书院、文庙、武祠遗址,还是古客栈、亭台楼阁、祠堂戏院,都保存完好,让人流连忘返。



黔阳古城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古老和神秘,更在手它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故事和情感。而正是这些故事和情感,使得黔阳古城成为 了越来越多游客的心之所向。他们来到这里,不仅仅是为了欣赏美丽的风景,更是为了寻找心灵的寄托和归宿。


钟鼓楼座落在东边古龙标山普明寺内,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钟鼓楼内、外侧,分别有千年铁树和古樟树,都是普明寺的遗存,也是古城历史的活化石。



一处民宿



黔阳古城景区的文化活动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至十五,古城会举行盛大的"黔城灯会”,人们纷纷前来观赏各种传统花灯和龙灯表演。此外,黔阳古城还有着传统的民间艺术表演,如苗族鼓舞、土家族山歌等。


黔阳古城景区的建筑风格以湘西传统建筑为主,兼有明清宫廷建筑和南方民居的特色。古城内的建筑多采用石木结构,外墙用青砖或石头砌成,屋顶为坡面形式,以瓦片覆盖。建筑内部则多采用木质构架,门窗、隔断等部位则多雕刻有花鸟鱼虫、山水人物等图案。同时,黔阳古城景区的建筑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一些高级官员的府邸建筑规模宏大,装饰精美,而普通百姓的住房则简朴实用,体现了当时的社会分层和阶级观念。




伙伴们在购松树胶。松树胶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据说也可以烹饪时用。 



古城里有好多著名的大院。


随意地漫步在青石板铺就的街巷中,两旁都是古色古香的房屋,一幢幢皆是青砖黛瓦,院墙高耸,自有一番磅礴的气势。这里名人辈出。


远远望去,这窨子屋像是一个历经沧桑的老者,有一种气定神闲安度晚年的情怀。


这是节孝坊遗址。
节孝坊是旧时旌表节孝妇女的牌坊 。它是一种纪念性建筑,用于表彰那些在丈夫去世后依然坚守节操、孝敬公婆的妇女。节孝坊通常由当地官府或社会贤达建立,以树立榜样,促进社会风气的形成。这些牌坊往往刻有妇女的姓名、事迹和旌表文字,有的还伴有精美的雕刻和浮雕,展示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为明末清初黔阳孝子危阶建立,现仅存部分长方形红砂石碑及浮雕,危阶,明末黔阳县人,遇兵乱逃窜时,其母受惊,病了想吃肉,危阶割股侍母,后其母去世,危阶守墓三年,抚养查无音信的兄长之子,周恤亲邻, 消雍正六年(1728年),黔阳县令王光电上奏其事,奏请祭祀,后奉旨表彰,入孝子寺。


一些老艺人、非遗传承人在坚守着那份执着,传承着优秀的历史文化。其实在这个古城,游客很少,赚不了多少钱。很可贵。





中正们内侧





黔阳有着很多文化,如古墓葬文化:黔城春秋战国古墓群、西汉古墓群分布在黔城镇玉皇阁村南头坡、牛头湾山坡、汽车站北面的丘陵地带,墓葬密集,封土堆无存。先后在这些地方挖掘古墓400多座。
古书院文化:宝山书院和龙标书院构成了书院文化的主流。宝山书院石碑一块现立在黔城小学内。龙标书院石碑一块原立在三中教师宿舍门口(已残缺)。

古遗址文化:古镡城遗址所在地,即今黔城镇。城墙270丈,高1丈7尺。成化八年遇大水,城东南倾塌。隆庆五年颓于水,仅存西、北两偶,再复修。民国35年 (1949年),遭士匪洗劫,城中受极大破坏,城址破败不堪。文化大革命前后,城墙及五门楼被毁,现仅存西城门洞及部分城垣。


民族文化:在黔、湘边陲民族矛盾激化时,黔城是少数民族反压迫的首义地。

军事:元至正六年 (1346),靖州零溪吴天保率部队起义,明正统十四年贵州苗民起义,顺治五年“临济会”人陈友龙抗清,均先攻占黔城。咸丰十一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师入川,在黔城击败清兵。同治二年,翼王部李复猷回师,仍以黔城南上托口,取道会同返广西。黔城古称五溪蛮地,唐时,黔城为民族居住地。


中正门原名安远门,城门眀代以前力士城墻,毀于兵乱,明成化八年用红砂石修复,后屡毁屡建,现在的城门于1943年修复。中正门那红砂石垒砌的拱门,门洞赤褐色巨石由于风化侵蚀,已凸凹不平,仿佛诉说着岁月的变迁迭更。

1938年戴笠在黔城办军统特训班,第二期结业时,蒋介石亲临视察,应戴笠请求在西门城楼上题写了“高瞻远瞩”匾额。后蒋介石出西门、经芷江回重庆。戴笠撰写碑文,并将西门书写、改为“中正门”。


古城原来共有五个城门楼。
此地为龙标山,山顶本建有普明禅寺,后寺庙被毁坏,只剩下一座钟鼓楼,还有一口古井,成为历史的见证。






潕水的送客厅码头、中正门游船码头。


古城外高桥的塔叫赤峰塔。



离开了黔阳古城,前往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


●●●  最后说一下洪江市黔阳古城和洪江区洪江古商城什么区别

洪江区和洪江市都是湖南省怀化市下辖的行政区。
洪江因多条河流汇聚此地而得名,但怀化有洪江市和洪江区两个地方,容昜给初来乍到者带来疑惑。洪江古商城所在地叫洪江区,是历史上的洪江,而黔阳古城属于洪江市,是在黔阳县划归怀化后设置的,虽都叫洪江,但却是平级的两个行政区域。
两个古城之间相距半个小时的车程。

有很大的不同。
1、行政类别不同:
洪江市:湖南省辖县级市。洪江区:湖南省怀化市的一个县级行政管理区,其行政区域仍属县级洪江市,由地级怀化市直接管辖。两地相距大约30公里。
2、地理位置不同:
洪江市: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沅水上游,云贵高原东部边缘的雪峰山区。
洪江区:位于湖南省西南部雪峰山区,地处国家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桥头堡位置。坐落在沅水、巫水汇合处。
它们各有特色:
洪江区:成立于1986年,以旅游业为主导。拥有峎山等自然风光和洪江古商城等历史文化
洪江市:成立于2015年,由原洪江区和原黔阳县合并而成。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被称为“楚文化”的笈源地。生活节奏相对较慢,适合追求宁静生活的居民

如果您喜欢自然风光和休闲度假,洪江区可能更适合您。
如果您对历史文化有浓厚的兴趣,追求宁静的生生活环境,洪江市可能更符合您的期待。
洪江古商城被称作“中国第一古商城”,而黔阳古城则被称为“湘西第一古镇”。

洪江古商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成型于盛唐,鼎盛于明清,是湘西南地区的重要商贸中心。
黔阳古城的历史则更为悠久,比凤凰古城还要早九百年,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城之一。 

洪江古商城以商业文化为主,游客可以体验到传统的民俗活动,如拋绣球定亲等,同时可以参观镖局、钱庄等古建筑。
黔阳古城则更加安逸舒适,游客可以欣赏到芙蓉楼等历史建筑,并品尝当地小吃。
建筑特色:
洪江古商城的建筑以窨子屋为主,年代约清至民国时期,青砖白瓦,保留了许多传统民俗。
黔阳古城的建筑以木质窨子屋为主,街道为石板路,保存有明清町期的南正街、钟鼓楼等。

洪江古商城的门票价格为90元,黔阳古城免费开放的古城(芙蓉楼60元、还有少数几个古民居收费10元),游客可以自由游览。
总的来说,洪江古商城以商业文化和历史民俗体验为主,黔阳古城则以宁静舒适和丰富的古建筑群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