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古都北京的文化脉络——走进首都博物馆

作者:纪艺 显示图片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我却想带你走进首都博物馆,去看一看这个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北京,有着怎样的文化发展脉络。

虽然已在北京生活了四十多年,但我对于这座城市的了解却还远远不够,如今有了时间,便可以更近一步去了解了。如果你约不上国博,不妨先跟我一起走进首博吧,要知道,首都博物馆也是国家一级的博物馆,馆藏精品众多。



首都博物馆,简称“首博”,早在1953年,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和时任中央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的郑振铎首次提出营建“首都历史与建设博物馆”的构想,到次年获批,但一直因各种原因搁置,到1979年才重新启动,并选择了北京孔庙作为馆址,于1981年10月1日正式开馆。但孔庙里毕竟展厅面积太小了,于是20世纪90年代又启动了新馆建设项目,确定了现在的馆址,到2005年12月,新馆才建成并试运行,次年5月正式开馆。2022至2023年期间,馆内多次升级改造,到2024年2月才又重新亮相。

首博新馆占地面积248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3390平方米,分为地下两层,地上五层。建有矩形和椭圆形展馆,设计中体现了古典美与现代美的融合。馆内文物涵盖青铜器、陶瓷器、佛造像、玉器、金银器、钱币、书法、绘画、织绣、文玩等藏品12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6万余件,非常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





在展开正式的探寻之旅之前,照例要说几点你需要知道的注意事项。

1、预约:虽然首博不像国博那么难约,但也需要提前在网上预约,特别是公共假期、学生寒暑假等游览“旺季”时。在微信小程序搜索“首都博物馆”,用手机号码或微信进行登录后,在首页点击“参观预约”,进行“个人预约”,相关操作按流程提示即可。去参观的时候一定要带好预约时的证件!

博物馆的常规展览是免费的,对于需要购票的“特展”(比如现在的“希腊人”就是收费展览),我的建议是:不要忙着提前预约购票,最好是到现场再约。一是因为特展的票很宽松好约,现场约很方便;二是万一早预约了,到时如果你在其他展览耗费时间过长,来不及参观特展,还要退票很是麻烦;三是特展有购票优惠,比如单人票69元/人,双人票就是99元,合每人49.5元,可以便宜近20元呢。你要是像我一样一个人去参观的,就可以现场找人拼个团,很合适。

2、展览:目前首博里有9个展览,包括1个收费的特展。



这9个展览我都细细地看过,根据我的体会,如果你时间有限,我推荐以下几个展览:
★中华文明的有力见证——北京通史陈列:完整展示了北京悠久的发展史,对于了解北京城市变迁非常有启发。
★辉煌中轴: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这个展览系统地对中轴文化进行了梳理。
★岁华纪胜——老北京民俗展:这是一个具有北京本土特色的展览,对于了解老北京的风俗文化很有帮助。
★古代玉器艺术精品展:展现玉器温润之美。李莲英那个号称得值一两个亿的翠扳指就在此展中。
★希腊人——从阿伽门农到亚历山大:同为文明古国,希腊的历史文化与我们大有不同,感觉也很不错。这个展览到2025年5月18日结束,想来看的还是要把握好时间。

其他的几个展览虽然可看性弱一些,但也都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如果时间充裕,都可以去看看。

3、博物馆布局:有人进到博物馆内可能会有点晕,所以我也在此特别说一下。首博里分为方厅(或矩形厅)和圆厅两个相对独立的展馆。

圆厅就是你从正门进入后左手那个柱状的展区,里面分为六层,其中:一层为数字放映厅,分时间段播放影片《辉煌的北京》;二、三层为大运河主题书画展;四层为燕地青铜展;五层为古代玉器展;六层为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


方厅就是主体建筑,分为地上五层、地下一层。其中:地下一层为希腊人展;一层为辉煌中轴展;二、三层为北京通史展;四层为老北京戏园展;五层为老北京民俗展。



方厅的参观可沿滚梯上下行

我的建议是:先看方厅的展览,再看圆厅的展览,就不会乱了。

4、服务设施:与国博不同的是,首博里可以提供热的餐食,中午逛累了可以到地下一层咖啡厅用用简餐、喝杯咖啡歇歇脚。当然博物馆里也有文创店,分布在方厅的各层。还有些互动体验区,有兴趣的你也可以去体验一下。

5、交通:首博位于复兴门外,燕京饭店的正对面,长安商场的斜对面,交通还是很方便的,地铁一号线“木樨地”站下车出C1东南口,步行几百米即到。

6、特别提醒:在参观“希腊人”展览的时候,有个大爷一直拿着手机对着展品狂按闪光灯。我忍不住提醒他:“您不开闪光灯拍出来效果更好,而且,博物馆里不让开闪光灯的。”好在那大爷听劝,马上站一旁设置手机去了。

那么,我们参观博物馆、看壁画等等,为什么都不让使用闪光灯呢?而且,这些场所还会把灯光调得有些昏暗。那是因为闪光灯发出的紫外线、红外线和白光具有较高的能量,这些光线能够引发文物的光化学反应,导致其表面分子分解或与其他物质反应,从而造成褪色、变形和氧化等现象,给文物造成损害。控制展厅内的光线强度、避免直接照射文物、使用紫外线过滤器等都是出于文物保护的目的。所以,也提醒大家务必遵守规则,拍照时关闭闪光灯!



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12月底的某一天清晨,伴着晨曦中的一轮残月和寒意十足的冷风,我踏上了前往首博的路。






站在过街天桥上看着首博的建筑,感觉它锋利的檐角仿佛划破了蓝天。




先别着急进入展馆啊!因为在博物馆的东侧还藏着一件你不应错过的宝贝,那就是“乾隆御制碑”。这石碑是汉白玉制成的,通高6.7米,重约40吨,它是北京最大的石刻文物,也是首博的镇馆之宝。它保存得非常完好,碑身上是少见的乾隆正楷手书《皇都篇》、《帝都篇》,由满汉两种文字写成,生动具体地表达了乾隆皇帝“在德不在险”、“居安思危”的治国思想。


其实过去这碑曾立于城南天桥十字路口西北方的“斗姆宫”内,1915-1919年间被移到先农坛。后因种种工程,碑的各个部件被陆续埋到地下,直到2005年才重见天日,经过专家精心修复后移至此处展示。只可惜玻璃保护罩反光,看得并不很真切。

看完了镇馆之宝,咱们就走进博物馆,开始各个主题的参观吧。馆内展品丰富,我也仅选取部分进行展示说明。




说到北京的历史,最早要追溯到大约五十万年至七十万年之前,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就是北京最早的人类活动见证。而北京的建城史则始于西周时期,周武王封召公于北京及附近地区,称燕,都城就在今天房山区琉璃河镇,从发掘的遗址中可以找到证据。

此图可以看出北京建城、建都史的脉络与名称变化。



碳化粟(新石器时代早期,门头沟区东胡林遗址出土)


骨柄石刃刀(新石器时代早期,门头沟区东胡林遗址出土)


东胡林人牙齿(新石器时代早期,门头沟区东胡林遗址出土)


项链(新石器时代早期,门头沟区东胡林遗址出土),这是不是说明在一万多年前这里曾经是海洋?


筒形罐(新石器时代中期,平谷区北埝头遗址出土)


折腹靴形足陶尊(夏商时期,丰台区新宫聚落遗址出土)


铜面具(商代晚期,平谷区刘家河商代墓出土)


金臂钏(商代晚期,平谷区刘家河商代墓出土),体现了处于东亚东缘的北京地区与草原地带的中亚地区的远距离交流。


绿松石串饰(商代晚期,平谷区刘家河商代墓出土)


兽面纹铜斝与铜盉(商代晚期,平谷区刘家河商代墓出土)


三羊铜罍(商代晚期,平谷区刘家河商代墓出土)


从平谷刘家河墓出土的这些文物可以推测该墓主人应是一位拥有军权和神权的北部“方国”的首领。


圉鼎(西周早期,房山区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出土)


克盉(西周早期,房山区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出土)


克罍(西周早期,房山区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出土),其与上面的克盉的铭文内容详细记载了周王分封燕国的仪式和程序,确定了第一任燕侯,完善召公家族的世系,为研究燕国早期历史相关的重大问题提供了新材料,也是北京“城之源”的文字证据。




下面这个“伯矩鬲”需要特别说明一下,它是从房山琉璃河出土的西周早期器物,它自盖钮至足,通体装饰着七个牛角飞扬的牛角兽面纹。它的盖内及颈内壁铸有铭文15字,其铭文与堇鼎等带有“匽候”铭文的铜器一起,对确定琉璃河遗址与城址的性质起到重要作用。所以,也有人说它也是首博的镇馆之宝之一。   




我还特意买了一个伯矩鬲的冰箱贴。



堇鼎(西周早期,房山区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出土)


其铭文对确定琉璃河遗址与城址的性质起到重要作用。


子方罍(西周早期,房山区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出土),器主可能为殷代贵族遗民。


玉石串饰(西周早期,房山区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出土)


象牙梳(西周早期,房山区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出土),显示了墓主身份的尊贵。


朱绘陶鼎(战国时期,昌平区松园战国墓出土)


金璜形饰(春秋晚期,延庆区军都山玉皇庙墓地出土),这形制感觉与古希腊的饰品有些相似。


虎形金牌饰(春秋早中期,延庆区军都山玉皇庙墓地出土),应是该墓地首领的身份标识物。


三角云纹铜匜(春秋早中期,延庆区军都山玉皇庙墓地出土)


兽耳三足铜𨨛(春秋早中期,延庆区军都山玉皇庙墓地出土)


四乳四鸟纹铜镜(汉,海淀区清河汉城遗址出土),汉代铜镜中的精品,铭文记载了铜镜铸造技术。


博山炉(东汉)


耳杯形铜灯(东汉,房山区城关顾册村出土)


铜鐎壶(汉,西城区陶然亭出土)


彩绘博山盖陶壶(西汉,怀柔区城北汉墓出土)


绿釉陶楼(东汉,丰台区黄土岗村二台子汉墓出土)


幽州书佐秦君神道柱(东汉,石景山区上庄出土),其束竹形造型可能受到域外文化影响。


神道柱的构造


黄釉陶槅(西晋,房山区小十三里西晋墓出土),可以叠摞使用,很像我们现在的收纳盒。


青釉胆形器(西晋),这种形制很少见。


玉册(唐,丰台区王佐镇史思明墓出土),就是“安史之乱”的那个“史”,史思明曾于范阳(今北京)称帝,国号“大燕”,后来被自己儿子杀了。


铜坐龙(唐,丰台区王佐镇史思明墓出土)


石文武官(唐,房山区长沟镇坟庄村刘济墓出土)


铜印与驼钮金印(西晋)


西晋幽州刺史王浚夫人华芳墓志(西晋,石景山区八宝山华芳墓出土),凭此推算出西晋蓟城西城墙的位置在今会城门附近。


骨尺(西晋,石景山区八宝山华芳墓出土),是北京地区发现的唯一一件西晋时期的测量工具,对于确定魏晋时期度量器标准有重要作用。


大业元年摩羯形陶脊兽(隋,西城区白纸坊出土),大业为隋炀帝年号。


蝉纹金珰(北朝,顺义区临河村出土),为高级官吏特用的冠前饰物。


玻璃钵(西晋,石景山区八宝山华芳墓出土),为萨珊王朝时期伊朗高原生产的玻璃器。


太和造像(北魏),是北京现存最早的石佛造像,应与山西云冈石窟属同一时代。


舍利函(隋,房山区石经山雷音洞出土),可以看看文末我有关石经山和云居寺游记里的记叙。


大代款铜鎏金释迦佛像(北魏,延庆区出土),“大代”为北魏拓跋部早期国号。


鎏金观音菩萨造像(唐,密云区十里堡镇漕村出土)


灰陶契丹人俑(辽,昌平区南口镇陈庄村辽墓出土),立体呈现契丹人形态样貌的遗存较为稀少,此两件非常珍贵。


铜流星锤(辽)


铜鸣镝(辽),是射出后带响声的箭,可谓是自带音效啊!


鎏金银面具(辽,房山区金陵遗址出土),依据逝者生前的面貌制造。


越窑青釉划花宴乐人物纹执壶(辽,石景山区八宝山韩佚墓出土)


玉雕海东青饰件(金,房山区金陵遗址出土)


青白玉折枝花形佩(金,房山区长沟峪煤矿金墓出土)


牡丹纹石望柱(金,房山区金陵遗址出土)


龙凤纹石椁(金,房山区金陵遗址出土),初步判定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之睿陵。


黄釉马镫壶(辽,通州区侉店出土)


白玉鸟衔绶带纹花形佩(金,丰台区王佐镇乌古论窝论墓出土),为金代玉器精品。


石函(辽,东城区出土),四周画面完整表现了世尊涅槃的宗教内容。


佛印(金)


“法身偈”佛塔砖(辽,通州区麦庄塔出土)


绿釉“杜家”款军持(辽,密云区辽代冶仙塔基出土)


石雕释迦牟尼佛涅槃像(辽,房山区北郑塔出土)


天庆七年云居寺释迦佛舍利塔记刻石(辽,房山区云居寺塔下采集)


“双塔庆寿寺”石额(元)


白釉黑彩“内府”铭梅瓶(元,元大都遗址出土)


磁州窑白地黑花龙凤纹四系扁壶(元,元大都遗址出土)


至元通行宝钞(元)


“元章”款凤字形石砚(元,西城区后英房元代居住遗址出土),有“元章”铭文的砚台,目前全国仅见此一方。


酱釉娃娃瓷香插(元,西城区顺城街第三十中学出土)


景德镇窑青花凤首扁壶(元,西城区旧鼓楼大街豁口出土),为元青花器中的珍品。


景德镇窑青白釉戏剧舞台人物纹枕(元)


昭惠灵显真君小石碑(元,元大都遗址出土),昭惠灵显真君即二郎神。


描金莲纹塔顶主心木铜箍(元,西城区白塔寺塔基出土)


景德镇窑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像(元,西城区广安门外出土),制作采用了模印、刻划、贴塑等多种工艺相结合的手法,充分表现出元代瓷塑的特点。



细节满满


嘉靖款胜字流星炮(明,延庆区出土),重46斤。


“金鳌玉蝀”桥石额(明嘉靖),为“金鳌玉蝀”桥两端所建东西牌楼上的匾额,该桥为明代御苑太液池中北海和中海分界处的一座九孔石桥。


景德镇窑青花踏雪寻梅图罐(明天顺,海淀区学院路出土),罐腹部主体绘唐代诗人孟浩然在风雪中骑驴踏雪寻梅故事图。


嘉靖款景德镇窑青花红彩鱼藻纹盖罐(明嘉靖,西城区郝家湾出土),底书青花双圈“大明嘉靖年制”双行楷书款。


白玉透雕龙纹带板(明,丰台区赵辛店村李如松墓出土)


青玉菊瓣式双耳杯、盘(明,房山区大韩继村佛塔内采集),杯、盘由同一块玉料琢磨而成,设计浑然一体。


青白玉双螭耳杯(明,丰台区右安门外万贵墓出土),体现了明代京师玉作的高超技艺。


浅驼色四合云地过肩蟒妆花纱单衣(明正德,丰台区南苑苇子坑夏儒墓出土)


錾花金什件(明,丰台区右安门外万贵墓出土)


嵌珠石龙首金带钩(明,丰台区右安门外万通墓出土)


金臂钏(明,丰台区右安门外万贵墓出土)


永乐款金凤簪(明永乐,丰台区右安门外万贵墓出土),系宫中后妃用器。


宣德款云凤纹摇铃金尊(明宣德,海淀区堇四墓村明神宗妃嫔墓出土),采用佛教中的摇铃样式。


錾花太白人物八角金杯、山水人物八角金盘(明,风摆去右安门外万贵墓出土)


凸花海水江涯鱼龙献寿金盘(明,丰台区右安门外万贵墓出土)


累丝嵌石镶玉龙凤八卦金杯(明,房山区大韩继村佛塔内采集)


宣德款铜炉(明宣德),炉底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阳文铭款。


铜胎掐丝珐琅龙凤缠枝莲纹盆(明)


四合如意流云暗花五枚褐色缎袈裟(明)


绣字《药师经》(明万历)


景泰元年款铜鎏金阿弥陀佛像(明景泰)


“圣旨开阜成门”铜合符(清同治)。京城各城门昼启夜闭,如夜间奉旨出城,须持大内发放的阳文合符。


嵌松石金斋戒牌(清雍正)


第六代样式雷雷思起画像(清),曾主持定陵、定东陵、惠陵和西苑等工程,负责众多王公勋臣的府宅、园林等建筑设计,获赏二品顶戴。


样式雷——雷思起圆明园“廓然大公”烫样(复制品),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


样式雷圆明园地盘样(清)


样式雷玉泉山静明园地盘样(清)


朗润园通景屏(清)


敕修大藏经版(清),又名乾隆《龙藏》。


五彩线编白塔图形密封册(清乾隆,白塔寺塔刹内采集)



檀木雕龛观音像(清乾隆,白塔寺塔刹内采集)


赤金嵌宝石舍利无量寿佛(清乾隆,白塔寺塔刹内采集),龛内外镌刻藏文《尊胜咒》。


乾隆帝御笔藏文《尊胜咒》册(清乾隆,白塔寺塔刹内采集)


铜鎏金十字金刚杵(清),藏传佛教中常见的法器。


多闻天王像唐卡(清)


织锦夹金五佛冠(清,白塔寺塔刹内发现),为佛教本尊所戴头冠,整个五佛冠共镶嵌珍珠、宝石950颗。


缂丝十二章龙袍(清乾隆),体现了清代缂丝的最高工艺。


累丝“吴牛喘月”金钗(清,海淀区索家坟出土)


錾花钱纹金指甲套(清,密云区堇各庄清皇子墓出土)


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盖罐(清康熙,朝阳区牛王庙出土)


西洋珐琅双鸟鸣钟(清)


江亭展褉图卷(清,温肇江绘)


顾先生祠会祭题名第一卷子(清),以顾炎武画像作为卷首,与祭人在卷上题名。


郜焕元殿试卷(清顺治)


无款设色京剧折子戏图(清)


1935年一二九运动受害者血衣残片


京张铁路铁轨(清光绪)


京师译学馆毕业文凭(清宣统)


白攀曾京师督学局执照(清宣统)




北京中轴线北端为钟鼓楼,南端为永定门,纵贯老城南北,全长7.8公里,始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历经逾7个世纪,形成了由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居中道路遗存共同构成的城市建筑群。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蓝琉璃吻兽(元,元大都遗址出土)


郊社署印(金,金中都遗址出土)


迦陵频伽(妙音鸟,元,元大都遗址出土)


汉白玉龙纹石栏板(元,元大都遗址出土)


永定门石匾(民国),该匾替换了清代用满文题写的石匾。


正阳门正脊上银质压胜宝盒(清,正阳门箭楼正脊采集)


第一代“样式雷”雷发达画像。雷氏家族有八代均为“样子匠”,统领皇室建筑的设计,技艺超群,被世人誉为“样式雷”。


大清门至坤宁宫中一路图样(复制品,原件藏国家图书馆),此件为样式雷图样。


光绪《大婚图》之《礼节图》“太和殿庆贺图”“颁诏图”(仿制品)


印本康熙《万寿盛典图》(局部,原件藏国家图书馆)


木刻清廷朝贺图(清)


光绪九年癸未科戚朝卿殿试卷(清)


铜鎏金送子观音像(明)


铜漆金真武大帝像(明)


戏园图(清)


人民英雄纪念碑立面图


最新北京精细全图(清宣统元年,复制品,原件藏国家图书馆)



《清式营造则例》梁思成著,京城印书局1941年版,是一部古代建筑技术的经典著作和重要工具书。


祝贺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签字卷轴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现场庆祝条幅


宣布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时使用的木槌,上有会议主席夏尔玛亲笔签名。



作为一家本土的博物馆,自是少不了对于北京这座城市的特色展示。该展览以老北京一年四季的主要节令为引线,将岁时节俗、传统美食、旧时风物、人文景观与日用中的福吉之求、礼节人生相融合,立体展现了老北京的民俗风貌和文化内涵,颇为用心。


碧玉楼雕龙纹暗八仙圆插屏(清)


缂丝“大吉”葫芦挂屏(清)


缂丝加金岁朝图屏心(清)


接神祭神场景,旧时京城家庭在春节之际于中堂(或中庭)布置的祭全神情景。


虎头童帽(民国)


虎头童鞋(民国)


红色花边童袄(民国)


京花儿,旧时京城自皇家至民间普遍于年节期间佩戴的装饰品。


累丝宫灯形金耳饰(清,石景山区五里坨乡黑石头村出土)


“乾隆通宝”钱,“以彩绳穿钱,编做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


展厅内布景


太平鼓,京西太平鼓的流传地区以门头沟为代表,还分布于石景山、丰台、房山等多个地区,为国家非遗项目。


智朴设色红杏青松图(清)


杨柳青水印五毒符,端午节在家中张贴,辟邪厌胜。


天中五毒献瑞图(清)


黑漆嵌螺钿人物倭角方盘(射柳,清)


象牙盖蝈蝈葫芦(清)


累丝嵌宝石荷舟游人金饰件(清)


莲荷鹭鸶白玉活链盖卣(清)


布景与墙上画作融为一体


鹊桥相会故事纹铜镜(金)


中秋拜月图(清)


兔爷儿


展厅内布景


寿星银像(明,房山区大韩继塔内出土)


御赐养老银牌(清)



冬天的北京布景


包银双鱼纹火镰(清)


铜鎏金双龙戏珠纹暖手炉(清)


锡五供(龙鹿象一套,清)


金漆东厨司命九皇灶君神位(清)



本展展出文物近二百件,大多为王公贵族墓出土的玉器,让你感受玉器艺术的温润之美。

其中最为知名的当属清末慈禧太后身边的大太监李莲英戴过的翠扳指,据说这枚翠扳指原为恭亲王的心爱之物,整天在手上把玩。有一天被李莲英瞧见了,转天儿慈禧太后召见恭亲王,看到翠扳指让他摘下来给她瞧瞧,看过之后就顺手放在书案之上,也没有还回去的意思,恭亲王自不敢要回。再过几天,恭亲王看到自己心爱的翠扳指赫然就戴在了太监李莲英的大拇哥上了,自是慈禧赏下的。

李莲英作为慈禧身边的大红人,自然敛了不少的奇珍异宝,据说从他死后所葬的位于北京城西恩济庄的墓中就发掘出包括这枚玉扳指在内的金烟碟、翠烟壶、镇棺珠、玉宝剑、镶钻戒指、金珐琅怀表等数件陪葬品。

这枚扳指颜色翠绿,透明度极佳,又有历史背景,难怪有专家估值2个多亿呢。



翠鼻烟壶(清),也是打李莲英墓里发掘出来的。


玉勾云形佩(新石器时代)


碧玉兽面纹璧(汉)


青玉龟游荷叶玉饰(金)


白玉缠枝竹节佩(金)


白玉“嘉庆御赏”碗(清嘉庆)


白玉鹌鹑盒(清)


白玉龙纽“八徵耄念之宝”御玺(清乾隆)


碧玉雕山水人物笔筒(清)


玉三羊镇(清)、白玉瑞兽镇(明)


白玉螭龙纹带扣(明)


青玉花卉纹带板(明)


青玉胡人戏狮纹带板(明)


翡翠雕龙带钩(清)


青白玉龙纹镶金手镯(清)


黄玉乾隆御题扳指(清)


白玉刻诗扳指(清)


玉巧作蟹莲坠(清)


白玉花蝶扁簪(明)


白玉飞天(明)


青玉镂空鱼穿荷花饰(清)


青玉宴饮图人物插屏(清)


青玉蜓螺荷叶形花插(清)


青白玉仙人出行山子(明)


玉紫檀雕松鹿三镶如意(清)


碧玉“乾隆年制”天鸡樽(清乾隆)


碧玉太狮少狮(明)


青白玉如意云纹盖瓶(明)


青玉蕃莲纹香薰(清)



两千多年前,中国和希腊两大文明在亚欧大陆两端交相辉映,为人类文明演进做出了奠基性贡献。作为西方文明源头之一,古希腊文明有着与中国文化截然不同的文化呈现。这个展览就是展示了希腊文明各个时期的社会和文化风貌。




就连参观门票都有着希腊文化的特色,亮得耀眼。




“烤盘”形器(公元前2800-前2300年)


黑绘双耳瓶(公元前510年-500年)


杯(公元前16世纪下半叶)


贮酒罐(公元前16世纪下半叶)


带状头饰(公元前16世纪下半叶)


“阿伽门农金面具”复制品(公元前16世纪下半叶,复制品为希腊国王乔治一世的宫廷御用画家埃米尔.吉勒龙制作)


带盖容器(公元前16世纪下半叶)


印章戒指(公元前15世纪)


头盔(公元前13世纪,以野猪牙与皮革制成)


剑(公元前1400-前1375年)


黑绘人物陶瓶(公元前6世纪晚期)


阿提卡晚期几何纹双耳瓶(约公元前720年)


青铜头盔与金覆口(公元前550-前525年)



吊坠


带铭文石柱(公元前510-前500年)


旧五百人议事会会堂模型(约公元前500年)


狄摩西尼头像(公元2世纪的罗马仿品,原作为公元前280年)


十部落英雄纪念雕像模型(公元前4世纪后半叶)


无罪、有罪青铜票(公元前4世纪晚期)


抽签器(公元前162年-前161年)


悲剧、喜剧面具石雕(公元前3世纪)


还愿浮雕(公元前375年-前350年)


墓碑(约公元前400年)


狄俄尼索斯半身像(公元前380-前360年)


阿波罗头像(公元2世纪中期)


雅典娜头像(公元2世纪)


神像头像(宙斯,公元2世纪)


倚在赫尔墨斯石柱上的厄洛斯雕像(公元前3世纪-前2世纪)、熟睡的厄洛斯雕像(公元前4世纪)


阿佛洛狄忒陶像(公元前4世纪后半叶)


刮汗器(公元前2世纪晚期-前1世纪早期、公元前5-前4世纪)


青铜三足鼎(公元前8世纪)


腓力二世金骨灰容器(复制品,原件公元前350-前336年)


桃金娘形花冠(公元前350-前325年)


银杯(公元前350-前325年)


文具盒或医药箱(公元前4世纪)


耳环(公元前300-前280年)


项链


纪念章(公元225-250年)


亚历山大头像(公元2世纪)


亚历山大潘神雕像(希腊化时代早期)


双刃斧(推测约公元前1700-前1600年)


卡马雷西风格陶盘(约公元前1750-前1700年)



大运河,记录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与繁荣。千百年来,无数丹青翰墨状写运河风采。此展荟集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十余家单位的80余件相关书画藏品,展现了书画高手笔下的运河沿岸风物。



《碧山吟社图》(明,沈周)


《西湖观梅图》(南宋,马远)


《石湖草堂图》(明,文伯仁,为文徵明侄子)


《潞河督运图》(清,江萱)


《虎丘恋别图》(明,沈周,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


《行书淮安府浚骆马湖记》(明,董其昌,为明末“四大家”之一)


《行书太液池七言诗》(明,文徵明,诗文上为“吴中四才子”之一,画史上被称为“吴门四家”之一)


《万寿山图》(张大千,与北方名家溥儒并称为“南张北溥”)


《扬州竹枝词稿》(清,郑燮,即郑板桥,“扬州八怪”代表人物,其书诗画世称“三绝”)


《沛台实景图》(明,唐寅,即唐伯虎,画家、书法家、诗人)


《行书游莫愁湖歌六开》(清,姚鼐,世称“惜抱先生”,学者、书法家、散文家)



上面我提到过,北京最早建城是西周时期的燕国,此展就集中展示了那一历史时期的青铜艺术,分为西周、东周两个阶段。


鹈鹕鱼纹敦(战国早期)


云雷纹高足豆(战国中期)


虎纹鼎(战国中期)


蟠螭纹兽耳鉴(战国早期)


班簋(西周中期),造型奇特罕见,器腹内底铭文198字,记述了周王册封毛公,并命做器者班作为毛公的子侄辈率军随毛公东征的重要史实。


叔繁簠(西周末期至春秋初期),原为长江下游吴国国王大臣叔繁所有,后辗转来到燕国。



这个展厅是集展示、休息等于一体的展区,厅中戏楼是仿照北京前门平阳会馆戏楼进行复原的,戏台上播放着戏曲表演的影像,戏台下是游览者休息区。戏台周围展出了北京地区出土和传世的与舞蹈、戏剧有关联的一些文物。



蟠螭纹铜钮钟(春秋)


编磬(战国)


绿釉十二盏陶灯(东汉)


三彩鸟首埙(宋)


“麻姑献寿”故事纹铜镜(金)


相貂、团龙蟒(民国,马连良所用)


京都三庆班京调脚本(清)





佛教大约自东晋十六国时期传入北京,迄今已有1600余年的历史,特别是辽代以后,北京成为都城,佛教也在历代帝王的崇重下得到了极大发展,兴寺建塔之风长盛不衰。据统计,北京地区现存的各种佛塔和僧塔达到500余座。此展就是从北京古代遗存少数佛塔、僧塔中清理出的佛教文物中遴选出的部分展品。




青白釉反瓷观音菩萨像(宋)


铜火焰(明)


铜五供(宋)


舍利石函(辽)


楠木描金银佛经函(清)


三世佛像、山形楠木佛龛(清)


楠木佛经函内一百零八子佛珠(清)



多年来,作为首都的北京,其自身的风采与文化底蕴似乎已被隐没在“首都”的名头之下;而首博的容量、文物的丰富程度与精美程度等自然也逊于国博,但它对于更深入地去了解北京自身的历史与文化来说,还是不可多得的展览,其中也不乏精品文物,所以,一天参观下来,也很有收获。认识一座城,也不妨从参观一座博物馆开始。


相关文章:

追溯北京城最早的历史印记——参观“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
(@https://www.mafengwo.cn/i/24254548.html)

古刹云深——云居寺与石经山
(@https://www.mafengwo.cn/i/24421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