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博物馆” 虽说没有内地省市的博物馆那么多重量级文物,但是展品还是非常有特色的,特别是博物馆的外墙极具地方特点。参观时不要忘记抬头看一下镶嵌在外墙顶部那一尊尊微笑的 --“迦陵频伽”,这是有着“东方天使”美誉的极乐鸟,象征着我们这个时代的美好与幸福
在四方端直的博物馆拐角地基处有4位 “力拔山兮气盖世” 的大力士,这是取自“宁夏博物馆” 镇馆之宝 -- 石雕力士志文支座
极乐鸟 “迦陵频伽”,大力士“石雕力士志文支座” 都是来自银川西夏王陵的建筑附件,可谓出自帝王世家,声名显赫
宝鼎广场左侧是 “宁夏图书馆”,右侧是 “宁夏博物馆”,正前方居中是 “宁夏人民剧院”。“ 宁夏博物馆” 的正门不在 “宝鼎广场” 一侧,而是在 “北京中路” 。所以参观 “宁夏博物馆” 要到 “北京中路” 入口
“迦陵频伽” 是用于房屋挑檐翘脊上的装饰构件,它是人面鸟身的造型,并且长有翅膀,有 “东方天使” 的美誉。在 宁夏 博物馆中有红陶、灰陶、琉璃制的迦陵频伽。“迦陵频伽” 是它的梵文音译,汉语称它为 “妙音鸟”,相传它是佛教世界中的一只极乐鸟,出自雪山,歌喉动听,凡人听到它的歌声后可以净化心灵,引导人们一心向善一心向佛。迦陵频伽的形象随佛教传入我国,最早出现在北魏的石刻上,唐代多用于壁画和金银器的装饰上,而以这种建筑构件出现的,唯有西夏。 宁夏 博物馆建筑外墙上方就使用了妙音鸟的石刻雕塑。也寓意着 宁夏 博物馆欢迎各位观众的到来!
石雕力士志文支座又称 “人像碑座”,出土于宁夏银川西夏陵区6号陵,是宁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这类支座在西夏陵共出土了14件,但刻有西夏文字的仅有一件,这也是它被称为国宝的原因。
“ 宁夏 博物馆” 为三层建筑,
一楼主要是 “石刻史书 -- 宁夏 岩画展”
二楼主要是 “朔色长天 -- 宁夏 通史陈列”、“红旗漫卷 -- 宁夏 革命文物陈列”
三楼主要是 “天下黄河 富宁 夏 -- 宁夏 民俗陈列”、“书画展厅”
最值得参观的是二楼的 “朔色长天 -- 宁夏通史陈列”,因为宁夏博物馆的三件镇馆之宝 -- “石刻胡旋舞墓门”、“鎏金铜牛”、 “石雕力士志文支座” 就在这个展厅里。
《朔色长天 -- 宁夏 通史陈列》是 宁夏 博物馆基本陈列,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 文明曙光 • 石器时代 』
第二部分『 西戎春秋 • 先秦时期 』
第三部分『 帝都藩屏 • 秦汉时期 』
第四部分『 丝路重镇 · 北朝-隋唐时期 』
第五部分『 大夏寻踪 • 辽宋夏金时期 』
第六部分『 塞北 江南 • 元明清时期 』
本展览比较全面地展示了 宁夏 古代文明发展各个阶段的重要历史遗珍,以近2500件(套)展品,其中88件(套)一级品,勾勒出 宁夏 文明发展过程中华美的篇章。其中宁夏博物馆的三件国宝就集中亮相在这个展览中 -- 石刻胡旋舞墓门、石雕力士志文支座、鎏金铜牛。
丝绸之路 在唐代空前繁荣。公元646年,唐太宗亲至灵州,盛宴招待各少数民族的首领,被尊称为“天至尊可汗”,此次历史事件被称为“灵州会盟”,由此拉开盛唐的序幕,奏响了民族融合团结的乐章。安史之乱唐玄宗被迫南迁,太子李亨在大将郭子仪的协助下于灵州登基,史称唐肃宗。在唐灵州出土了众多丝路文物,其中不乏国宝级文物。
1985年“石刻胡旋舞墓门”出土于 宁夏 盐池 县窨子梁唐墓。石门是成套的两扇,出土时石门紧闭并用铁锁锁住。门扇正面凿磨光滑,上面清晰的刻画着胡旋舞的图案。“胡旋舞”是唐代非常流行的舞蹈,据《旧唐书》记载,这种舞蹈来自于西域康国,唐代传入中原,但一直以来只有文献记载,缺少实物佐证,而我们眼前的这件实物就是标准的、典型的胡旋舞实物资料。 左右两扇石门上各浅浮雕一位跳着胡旋舞的男性。舞者高鼻深目,发束带,上身穿圆领紧身窄袖衫,下身穿贴腿紧裙,脚蹬长筒皮靴,各踩在一小圆毯上,双人对舞,舞姿略有不同。两人都手举长巾,舞动中熟练挥旋。四周浅浮雕卷云纹,使舞者犹如腾跃于云气之中,造成流动如飞的艺术效果。整个画面构思巧妙、主题突出,人物面部表情生动自然,舞姿热烈奔放,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胡旋舞从西域传入内地后,风靡一时。当时长安几乎人人学跳。这件石刻胡旋舞墓门为我们研究唐代音乐、舞蹈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史料,是西域文化艺术与中原地区石雕工艺有机结合的艺术珍品,也是当时北方民族大融合历史背景的实物见证,反映出 丝绸之路 给当时的 宁夏 地区带来更为深入、广阔的东西文化交流,揭示出 宁夏 在北方国际商贸中的突出地位。是当之无愧的国宝级文物。
石刻胡旋舞墓门
每扇门均呈长方形,上下有圆柱状榫,两门闭合处各有一孔,出土时有铁锁锁扣。每扇石门正中浅雕一 “胡旋舞” 男伎。所刻男伎为典型的胡人形象:虬髯卷发,深目高鼻,宽肩细腰,体魄健壮。身着圆领紧身窄袖衫,下着紧腿裙,脚穿长筒皮靴,站立在一块编织精美的小圆毯上,双人对舞。四周剔地浅浮雕卷云纹,似舞伎腾跃于云气之中。
西夏 1977年 银川 市西夏陵区出土 宁夏 博物馆
鎏金铜牛, 宁夏 博物馆的镇馆之宝。1977年出土于西夏陵的101号陪葬墓,长120厘米,宽38厘米,高45厘米,重188公斤,青铜铸造,内部空心,外表鎏金,造型生动逼真。铜牛取跪卧姿,双角弯曲,双耳椭圆直立,牛的眼睛圆睁而且外突,注视着远方,鼻子微微向上翘,颈部肌肉线条清晰、突出,一根健壮的脊椎从颈部一直延伸到尾部。这样大的一件青铜铸造物品需要集塑型、铸造、鎏金、抛光等许多工艺于一身,它代表了这一时期最高的铸造工艺水平,达到了以形传神、神形兼备的艺术境界。以铜牛作为随葬品也反映了西夏农耕经济的兴盛和发展。是一件当之无愧的国宝级文物。
此处陈列了2块 “石雕力士志文支座”,均出自西夏王陵,其中左侧的 “石雕力士志文支座” 为宁夏博物馆镇馆三宝之一,因为上面刻有西夏文字和汉字,右侧则没有任何文字。
石雕力士志文支座(此块石雕 -- 宁夏博物馆镇馆之宝)
西夏 1974年银川市西夏陵区6号陵出土 宁夏博物馆藏
这件 “人像碑座” 是用来承驮石碑的,这位大力士眉头紧皱,咬着牙,双手扶膝,采取跪坐姿,以夸张的手法再现了一个负重者的神态。这样的 “人像碑座” 在西夏陵共出土了14件,仅这一件被定为国宝级文物,因为碑面左上角上阴刻有三行西夏文字,从左到右翻译成汉字依次为:“小虫旷负、志文之座、瞻行通雕写流行”,碑的后面有一行汉字,题刻 “砌垒匠高世昌” 六个字。两种文字出现在同一件文物上,可以说明西夏时期西夏文字与汉字均可使用。这些人像碑座既有唐代石刻的沉稳和力度,又有宋陵造像的细腻与严谨,是研究 中国 美术史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石碑顶部左下角阴刻三行西夏文字:“小虫旷负、志文之座、瞻行通雕写流行”
背面题刻 “砌垒匠高世昌” 六个汉字
第一部分『 文明曙光 · 石器时代 』
宁夏 地处黄河上游、黄土高原北部 鄂尔多斯 台地边缘地带,凭藉南部六盘山、北部贺兰山的屏障和黄河水的哺育,自古以来就是 西北 诸民族生息、繁衍、聚集、交融之地。远在4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里就出现了原始文明;大约1.3万年前,出现农业萌芽,然而农业的发展并没有冲击到狩猎、畜牧的主导地位;距今1.3—0.4万年,细石器工艺伴随着磨光石器和陶器延续几千年不衰。这片土地所孕育的古老文明异彩纷呈、绵延不断。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 宁夏 固原 店河遗址出土 宁夏 博物馆藏
马家窑文化是一支以原始农业为主的母系氏族社会文化,主要分布在 宁夏 南部地区的 固原 、 隆德 、海原等地区。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件 “豆荚纹双耳彩陶壶” 出土于 宁夏 固原 河川,距今5600年? -- 4000年。器形端正,胎质细密,呈砖红色,两侧对称有耳,口沿外折,腹部以上绘有装饰花纹,颈部绘两条平行的宽锯齿纹,在连缀的花纹中间描绘有黑色的豆荚纹图案,组成四组对称的漩涡和成串的豆荚纹,有一种流动的韵律感,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丰富的想象力。
新石器时代菜园文化 1980年代 宁夏 海原菜园遗址出土 宁夏 博物馆藏
彩绘双耳红陶壶属菜园文化,距今5000 -- 4200年,它和前面大家看到的马家窑文化彩陶壶在器型上非常类似,但纹饰较为简单:颈部网格纹,上腹部为一圈一圈的锯齿纹。菜园文化的陶器制作使用泥条盘筑法,先用泥条盘成外形,而后将泥条缝隙抹平后烧制而成。
第二部分『 西戎春秋 • 先秦时期 』
春秋时期的 宁夏 分属于义渠戎、乌氏戎、朐衍戎三个戎族方国。20世纪60年代以来, 宁夏 地区陆续发现了西周时期的孙家庄、姚河塬文化遗址,表明西周早期 宁夏 南部地区已属周朝疆域。 固原 杨郎与彭堡、 彭阳 草庙、 西吉 新营等春秋战国时期墓地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各类生产生活用具、兵器、车马器和装饰品等青铜文化遗物,揭示出古代游牧民族生活的繁荣景象和青铜文化在欧亚草原广大地区传播交融的脉络。同时,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也进一步证明了 宁夏 先民是草原 丝绸之路 上的先行者、开拓者。
这辆 “西戎贵族马车” 虽说是复原模型,却直观的向我们展示了战国时期西戎贵族的 “豪车”。这辆 “豪车” 的看点是:车轮、车厢侧板、车厢后板均镶嵌着镂空铜饰件。可惜我未特别注意,只是随手咔咔
战国 征集 宁夏 博物馆藏
这些 “镂空车马饰件” 就是安装在西戎贵族马车上的装饰件,看见这架 “豪车” 之奢华
战国 固原 投营 宁夏 博物馆藏
这件错银铜镦1968年出土于 固原 头营,属战国时期,是用于长兵器末端加固的构件,它圆筒细腰,高6.9厘米。在铜镦的外表及底部,用细小的银片和银丝镶嵌,构成布局规整的卷云纹和曲线图案。由于铸成镦的青铜和嵌入的银两种金属的 光泽 不同,从而显现出银光灿灿,绚丽多姿的夺目花纹,是一件堪称精美的实用工艺品,也是中原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兵器配件,是各民族交流的见证。
错银铜镦所采用的错金银工艺,是当时先进的装饰技法。错金银也叫金银错,兴盛于春秋中晚期,“错金银” 工艺装饰过的器物表面金黄、银白、交相印映,使得色彩更丰富,装饰的图案与铭文更显华美典雅。
青铜透雕牌饰以自然界常见的动物为其主要的装饰题材,抓住了动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特点,以随形的动物轮廓制作成型,用夸张和细腻的技法刻画了各种草原动物或独处或相互厮杀的状态。老虎的勇猛、鹿和驴的孱弱以及骆驼和马的强壮都表现得栩栩如生。把三维空间里的动物压缩到二维空间的扁平的铜牌上且表现得动感十足,可见古老戎族的青铜铸造和雕刻技术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这些牌饰形象生动,制作精良,是北方青铜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是北方民族游牧生活的真实写照。
第三部分『 帝都藩屏 • 秦汉时期 』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建都 咸阳 , 宁夏 属北地郡。秦始皇曾出巡 西北 ,经 固原 ,登六盘山。又遣大将蒙恬率兵30万北击匈奴,筑长城、修直道,内迁人口屯田戍边, 宁夏 自此逐渐开发并兴盛。
汉代, 宁夏 南北分属安定郡及北地郡。两汉时期, 宁夏 作为边陲重地,中央王朝大力推行移民屯垦实边政策,汉、羌、匈奴等民族共存生息,农牧并重,经济不断发展。借助地利,引黄开渠灌溉、阡陌纵横、良田沃野,盐铁资源日益兴盛,带动了手工业进步与商贸、交通的快速发展,城邑星罗棋布,多元文化特色鲜明, 宁夏 成为守御边疆、拱卫关中的重要北方门户。
西汉 1974年于 固原 彭阳 古城公社出土 宁夏 博物馆藏
1974年于 固原 彭阳 古城公社征集,青铜铸造,长8厘米,高5.5厘米,重665克。
羊回首而卧,双目凝视,似乎看见了什么将要立起的形象。古代匠人充分抓住了这一瞬间的动作形态,把羊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除了动作形态生动外,匠人们还使用了传统的错金银工艺,用细如发丝的金银线,在羊身上镶错出如同毛状的花纹,在灯光的照射下,金光银彩、交相辉映,显示出古代匠人高超的技艺,是一件极其珍贵的汉代艺术精品。
汉 彭阳 县草庙乡出土 宁夏 博物馆藏
『 伏波将军章 』 玺印是古代官私书信往来和书信交流的凭证,汉代十分兴盛。 伏波将军印,汉代,青铜质, 宁夏 固原 草庙公社出土。伏波将军是古代对将军个人能力的一种封号,伏波意为降服波涛,历朝历代曾出现多位被授予伏波将军的人物。今天 宁夏 固原 草庙在西汉末年属北地郡,而曾在北地生活过的伏波将军,只有东汉光武帝时的马援一人。马革裹尸的典故就出自此人。
金错刀(一刀平五千) 汉 旧藏 宁夏博物馆藏
秦汉时期的货币可以分为半两钱、三铢钱、五铢钱、新莽钱等。其中新莽时期出现了五物六名二十八品的宝货判,货币较为复杂。大泉五十铸钱铜范 ,汉代 ,青铜质。公元7年,王莽改变西汉的货币制度,新铸大泉五十,和以前的西汉五铢钱一起流通。此时的铸造技术比以前有很大提高,还将错金的工艺第一次用到了铸币上,出现了错金刀币。大泉五十为了解新莽时期的币制情况和铸造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是反映新莽货币史上一件珍贵的文物
(上)货布 汉 1984年 盐池 县张家场汉墓出土 宁夏 博物馆藏
(下)大布黄干 新莽 旧藏 宁夏 博物馆藏
第四部分『 丝路重镇 · 北朝-隋唐时期 』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是我国与周边甚至遥远国家交往最为频繁的时期。自汉代张骞凿空西域以来,一条始于长安、经 河西走廊 、穿越天 山南 北、横跨 中亚 、直达波斯和 罗马 的陆上 丝绸之路 ,空前繁盛。 宁夏 当时作为 丝绸之路 东段北道上的必经之地,贡使、商贾、僧侣等大都经过此地进入中原王朝,因此留存有大量中西文化交流的遗迹遗物。
唐 调拨 宁夏 博物馆藏
『 三彩陶马俑 』 “唐三彩”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颜色众多,以黄、绿、白三色为主,因此而得名。唐三彩在 中国 的陶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马,在唐代是国家武装的主力,唐代人十分喜欢外来马,特别是来自突厥或者与突厥马有血缘关系的良马。工匠抓住了马的精、气、神,将它塑造得膘肥体壮,线条流畅,姿态惟妙惟肖,极富美感。
北周 1983年 固原 南郊乡深沟村李贤夫妇合葬墓出土
鎏金银瓶 、凸钉玻璃碗,这两件文物均为复制品,原件现藏于 固原 博物馆。
凸钉玻璃碗(复制品)
隋唐 2004年 固原 市九龙山隋唐墓地出土 宁夏 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唐代国力强盛,我国陶瓷工艺蓬勃发展,唐代陶瓷在隋代青、白瓷成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并以此引领后世 中国 瓷器的基本风貌。南青是以南方 浙江 越窑的青瓷为代表;北白是以 河北 邢窑的白瓷为代表。 这件四系青釉盖罐,2004年出土于 固原 九龙山隋唐墓葬,整件器物胎体紧密,胎色白中泛黄,罐盖正中有一蘑菇形钮,通体饰三组双弦纹,肩腹交接处堆贴两周绳索纹,下腹处饰有一周凸棱纹,内外均施青釉,釉层稀薄,盖罐完整,是南方青瓷的典型代表,是一件非常珍贵的隋代艺术品。
唐 旧藏 宁夏 博物馆藏
镇墓俑包括镇墓兽、天王俑和武士俑,是唐代陶质明器中重要的门类。天王俑一般成对随葬,多置于墓门两侧,有镇恶驱邪的作用。唐代早期一般只有武士俑,初唐为身披铠甲的武士,盛唐以后武士更加雄健威武,铠甲更加华丽。高宗时出现天王俑,多为脚踏小鬼,天王俑与镇墓兽均为守护墓门的神灵。
唐 2005年 吴忠 市北郊唐墓出土 宁夏 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唐 调拨 宁夏 博物馆藏
唐 2003-2004年 吴忠 市西郊唐墓出土 宁夏 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塔形罐也叫 “魂瓶”,是唐代很有特色的一种陪葬明器,是佛教文化与 中国 传统丧葬观念融合的产物。由底座、兽面罐、顶盖三部分组成。当时的人们很 崇信 灵魂不灭的学说,认为人死后尸体可以腐朽,而灵魂不灭。所以在塔形罐的顶盖上方都留有一个小孔,是用来方便灵魂自由出入的,反映了古人特殊的的生死观。
唐 调拨 宁夏 博物馆藏
唐 2005年 吴忠 市北郊唐墓出土 宁夏 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隋 2006年 盐池 县青山乡古峰庄出土 盐池 县博物馆藏
这件器物叫做 “金方奇”,为镂雕法制成泥范,然后以失蜡法浇铸而成。图案清晰,线条流畅,造型精美。这种 “金方奇” 有三块,均由外而内皆有繁复纹饰,中心纹饰有所不同。现在展出的这块是图案最为丰富的一块金板,正面饰有狩猎图案和连续蔓草纹花边,背面阴刻82字铭文。 铭文铸造在矩形框外之左、下、右三边,为魏碑体隶书,骈体文,正文56字,每四次为一句,落款26字,自然断句。铭文中有 “良工刻构,造兹方奇” 的内容,故依铭文,该器物暂定名为 “方奇”。方奇在《辞源》中的解释为:“地方所产珍奇之物”。饰牌上的狩猎纹构图与常见的波斯银盘或 西安 发现的北周安伽墓内石榻上的雕画相类似。关于 “金方奇” 的年代,目前学术界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认为是隋末农民起义领袖向海明政权遗物;第二种说法认为是十六国晚期文献漏载的某个内迁匈奴政权的遗物。 关于 “金方奇” 的用途,目前尚无定论,有待学术界进一步研究。
北魏中期以后, 中亚 “昭武九姓” 粟特人入居中原,其中两支史姓人定居原州,世代相延。1982年﹣1987年,在距离 固原 西南5公里的羊坊村和小马庄村先后发掘了隋唐时期史氏墓葬,其中6座出土有墓志。 固原 粟特人墓葬制度基本承袭北周,墓葬形制一般由封土、墓道、天井、过洞、甬道和墓室组成。和其他入华粟特人一样,其葬俗盛行土葬,但仍然保留某些原住地的习俗。史姓墓地是我们在 中国 首次发现的粟特人墓群,它使原州与西域的密切关系获得了证实,而其中出土的遗物也丰富了我们对流寓 中国 的 中亚 粟特人的认识。
隋唐五代之际, 宁夏 境内散居着众多的胡人。这些人的来源有二:一是西突厥战败后,降众过十万,朝廷将其中一部分安置在灵州境内,并专设羁糜州,史称六胡州;二是陆续从 中亚 的阿姆河、锡尔河流域沿 丝绸之路 东迁的 中亚 人。今天 盐池 、 灵武 、同心、 青铜峡 是昭武九姓居住比较集中的地方。唐军将领中,史宪诚、何进滔、史孝忠、史敬奉、康志睦、康承训、康传业等,都是六胡州的昭武九姓人。昭武九姓长期从事 丝绸之路 上的转手贸易,对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经常为国家承担一定的外交使命,充当翻译和向导, 中亚 的乐器、音乐、舞蹈等通过他们传入 中国 。
(上)金冠饰、金颌托饰 唐 2004年 固原 市九龙山唐墓地出土 宁夏 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下,1件)金颌托饰 唐 征集 宁夏 博物馆藏
第五部分『 大夏寻踪 • 辽宋夏金时期 』
宁夏 是多元文化的汇聚地带,而西夏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分立如南北朝,都自诩中华正统;对峙如宋辽夏金,都被称为 ‘桃花石’。” 西夏是由 中国 古代生活于西部的一支羌族建立的,又称 “党项羌”,最早居住在青藏高原一带,隋朝开始内迁,并接受中原王朝的官职。公元632年,党项人从青藏东部的松州迁徙到 庆州 ,也就是今天 甘肃 省 庆阳 一带,他们被称为 “东山部”,另一部分党项人继续迁移到了夏、银一带,即今天的 陕西 省横山、 米脂 地区,被称为 “平夏部”;公元881年,平夏部首领拓跋思恭镇压 “黄巢起义” 有功,被唐僖宗封为夏国公,赐皇室“李”姓,统辖夏、银、绥、宥四州,西夏前期与北宋和辽平分秋色,后期与南宋和金鼎足而立。
该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刻于崇宗乾顺天佑民安五年(1094年),清嘉庆九年(1804年)发现,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西夏碑刻。碑身高2.5米,宽0.9米,两面刻文。一面刻西夏文,以西夏文篆字题名,意为 “赦感通塔之碑文”。正文为西夏楷书,计28行,每行65字,第一行意为 “大白高国境凉州感通塔之碑文”;另一面刻汉文,碑额汉文小篆题名 “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铭”。正文为汉文楷书,计26行,每行70字,全碑共计3640个字。后经历地震,西夏皇太后、皇帝下诏对塔重新进行修建装饰,工程完毕后立碑记功,以弘扬佛的 “灵应” 和西夏统治者的功德。该碑的发现是人们开始认识西夏文的开端。
这件《凉州护国寺感应塔碑》是1804年我国清代著名的地史学家张澍在 甘肃 武威 偶然发现的。碑文正面刻有密密麻麻的文字,形似汉字却无一字与汉字雷同,碑的后面刻有人人熟知的汉文字,末尾还刻有“天佑民安五年”的字样。由此推断此碑为宋时所立,而正面不认识的文字就是与之对应的西夏文字。这块石碑也是目前发现的以西夏文书写的唯一一块完整的石碑,为我们发现和破译西夏文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西夏文仿照汉字创制,与汉字一样,属表意性质的方块字,由横、竖、点、撇、捺等笔画构成,自上而下成行,自右而左成篇。在少数民族文字中,西夏文是最接近汉文的一种。今天,在全国范围内共发现西夏文字六千个左右,已被完全破译。身后我们看到的百家姓,便是西夏文字和汉文字的对照表。
西夏 1986年 灵武 瓷窑堡出土 宁夏 博物馆
西夏 灵武 瓷窑堡出土 宁夏 博物馆
西夏 银川 市西夏陵区出土 宁夏 博物馆
西夏 灵武 瓷窑堡出土 宁夏 博物馆
褐釉剔刻花四系扁壶
西夏 征集 宁夏 海原县 文物管理所藏
灵武 窑瓷器虽然不能和宋朝诸窑的瓷器相媲美,但在器型和纹饰上受磁州窑、耀州窑影响较大。主要运用白、黑、褐三种色调为主色调,衬托出一种清新淡雅、超尘脱俗的美感。西夏非常崇尚白色,他们认为白色是一种纯洁、高雅、吉祥的颜色,所以烧制的瓷器中大多以白色为贵。 这件褐釉剔刻花瓷扁壶,是现今发现的一件比较完整的 灵武 窑瓷器,为国家一级文物。从外观上看,它很像现在部队中使用的军用水壶。当时是用来盛水盛酒的,两边有耳,可以系上绳子拴在马背上,或背在身上,便于在迁徙过程中使用。 灵武 窑瓷器的装饰纹样以牡丹花为主。牡丹盛产于 洛阳 ,是中原的花卉,在古代 西北 地区是很少见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当时 西北 地区和中原之间的文化交流非常密切。
黑釉剔刻牡丹花纹四系扁壶
西夏 1986年 灵武 磁窑堡出土 宁夏 博物馆藏
西夏 1974年 银川 市西夏陵区出土 宁夏 博物馆
【雕龙石栏柱】 残高123厘米、边长33厘米。出土于西夏陵区6号陵陵台前盗坑底部,共3件。灰白色石质。通体分为三部分,柱头、柱身、柱座。柱头,残存下半部,为一束腰莲花座,座上蹲狮仅存一足。柱身,与柱头连为一体,呈圆角方形,三面雕有剔地起突缠柱二龙戏珠云纹浮雕图案,双龙缠柱,云气缭绕,龙爪三趾。柱身一面平素无纹,上下各有一长6.5、宽5.5厘米的长方形榫孔。柱身下端平脚,柱座已不存在。整件器物造型生动,技艺精湛,是一件西夏建筑构件中十分珍贵的石雕艺术品。由图案题材可知,当时中原文化对西夏文化的影响与渗透。
【皈依罐】 皈依罐共分五层,由下至上依次为底座、花边口沿钵、鼓腹罐、覆莲盖、葫芦形塞。底座下大上小,分上下两部分:下部四周兽头头顶圆环,颈部拉长做支柱,环边饰莲花宝珠;上部塑四力士,手托圆环,圆环周围饰莲花宝珠。高圈足花边口沿钵置于圆环正中,钵中腹贴塑一周乳突纹。钵上置一敛口鼓腹罐,腹中贴塑一周乳突、卷草纹。覆莲盖扣于罐上。盖上为葫芦形塞。器物的五个部分装置紧凑,似为一体,纹饰手法富于变化,造型独特,制作精美。
皈依罐
宋 1972年 固原 县北门外宋墓出土 宁夏 博物馆藏
西夏 1977年 银川 市西夏陵区M177墓出土 宁夏 博物馆
这尊 “大石马” 和鎏金铜牛在同一墓葬中出土,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长130厘米,宽38厘米,高70厘米,重355公斤,用一整块白砂石采用通体圆雕的手法雕刻而成。马头稍垂,颈部弯曲,比例匀称,马鬃整齐流畅地披散在脖子上,层次丰富,线条舒展、流畅,艺术地再现了马的生动形象。 这张照片是101号陪葬墓发掘现场,它真实地记录了当年考古发掘的场景,铜牛、石马均在甬道内,马头冲外、牛头冲内,这种葬式很有特点,因为党项羌人 “马出则征战,牛入则耕作”,充分体现了党项羌族征战和农耕密切结合的社会风尚。牛和马是党项羌人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牲畜,是家庭重要财富的象征。以铜牛、石马随葬,不仅反映了党项族对马、牛等家畜的崇尚,更是他们从游牧文化走向农耕文化的标志。
1986年, 宁夏 银川 市新华街百货大楼在扩建后楼的施工过程中,发现了一处青铜造像窖藏,出土有宋代和西夏时期的碎瓷片,以及青铜文物10件,包括7尊鎏金铜造像、2件六棱双耳长颈瓶和1件双龙纽八卦铜钟。
关于这批青铜器物的断代,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由于窖藏铜器叠压在宋文化层之下,有的学者从出土现场的地层关系及制作工艺推断,认为它们应属西夏后期,也有的学者从造像的一些特征推断其时代应为明代初期。1996年国家文物局的专家鉴定组鉴定其为西夏时期的文物。
六棱双耳长颈铜瓶(一对)
双龙钮八卦铜钟
鎏金韦陀铜造像
鎏金文殊 菩萨 铜造像
鎏金观音 菩萨 铜造像
“鎏金观音 菩萨 铜造像”,整体给人一种精致、细腻、华美的感觉。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在 菩萨 的发冠中央有一尊非常小的坐佛,这也是区别于其他 菩萨 的主要特征。它的面部塑造的非常饱满,神态安详,衣服的流苏简洁飘逸,甚至坐骑身上的挂毯都雕刻的极为精细,是二龙戏珠的图案,进一步让我们领略到了这一时期的铸造工艺水平。它身下的坐骑,既不是狮子,也不是传说中的麒麟,它的名字叫做“吼”,大家看它头冲天,口微张,好像是在冲着天吼叫,因此得名“冲天吼”。
鎏金普贤 菩萨 铜造像
鎏金天王铜造像
西夏 1975年 银川 市西夏陵区6号陵出土 宁夏 博物馆藏
西夏 1990年 贺兰县 宏佛塔出土 宁夏 博物馆藏
西夏 1986年 贺兰县 拜寺口双塔出土 宁夏 博物馆藏
【彩绘贴金木桌】 长58.5厘米、宽40.5厘米、高32.5厘米
佛教在西夏备受尊崇,迄今发现的不少西夏艺术珍品,多为佛事活动的用品。该器物是放置祭祀供品的供桌。采用传统木工卯榫工艺制成。供桌的前后有两个看面,均用双帐、镂空雕花挡板和花牙板装饰。桌子通体彩绘,红漆衬底,金色线条勾勒出桌面边沿、桌腿、双帐、蜀柱、挡板和花牙板的轮廓,间施黑色和绿色。整体造型美观 大方 ,镂空雕刻工艺精湛,彩绘华丽而又凝重,虽历经千百年,其色泽、木质保存依旧完好,这与佛教在西夏所居的重要地位有关,是一件难得的西夏佛教寺庙用品。
西夏 1990年 贺兰县 宏佛塔出土 宁夏 博物馆藏
西夏 1986年 贺兰县 拜寺口双塔出土 宁夏 博物馆藏
朱漆彩绘木座椅,长110厘米,宽96厘米,高92厘米。木椅由底座、扶手和靠背三部分构成。底座与扶手均为长方形,间施红、黄、黑等色绘出圆形、长方形、卷云纹等装饰图案。扶手端首装有如意云头状柱头,柱头施红、黑、黄三色。靠背中部背板的上部和下部分别镂雕成桃形和壶门,间施黑、黄等色彩;顶部柱杆两端首亦装有如意云头状柱头。整体残破严重,现已修复完整。
西夏 1986年 贺兰县 拜寺口双塔出土 宁夏 博物馆藏
【上乐金刚双身木雕像】
1986年出土于 宁夏 贺兰县 拜寺口双塔,高15厘米、底座宽5.5厘米、底座长10.4厘米。
上乐金刚又称 “胜乐金刚”,藏语称 “登巧”,蒙语称 “德穆钦格”,是藏密无上瑜珈修法中尊奉的五大本尊之一。主尊金刚为裸体,身躯呈蓝色,四面十二臂,主臂拥抱明妃,双手各握一件法器,其余十臂向两侧平伸,双足下踩仰伏魔。明妃金刚亥母的面部和身躯呈红色。主尊身后雕成大象形状,呈白色。该像为圆雕,将藏传佛教上乐金刚本尊修法中本尊、佛母的造型和装饰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物形体造型准确,肢体连接恰倒好处,雕刻手法别致,用刀娴熟,彩绘色泽艳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此造像与拜寺口双塔出土的《上乐金刚唐卡》极为相近,互为印衬。 《上乐金刚唐卡》画面分上、中、下三部分,中间部分绘有上乐金刚双身像,上方横置五个小框,每框内均绘有一尊上乐金刚双身像,下方也有五个小框,中间三框内各绘一尊祖师像。该唐卡构图对称紧凑,体现了藏密绘画艺术鲜明的风格特征。
琉璃鸱吻(复制)
西夏 银川 市西夏陵区出土 宁夏 博物馆藏
高152厘米、宽92厘米、厚32厘米,原件现藏于 中国 国家博物馆。
通体施琉璃,是西夏陵现存最大、最完整、最具特点的一件建筑构件。龙头鱼尾的造型,下部龙头方筒形,下端开口, 龙口 封住,獠牙外露,形象威猛,眉似绳索,眉稍微卷上翘,眼球突出,眼瞳呈圆孔,斜上方有两只突出小耳,颈鬃直立,上颚顶突出一桥纽形兽鼻,其后两侧各有一圆孔,孔内插双角。尾出两鳍,翻卷上翘。器内中空,器体厚重,器背施鱼鳍纹,尾部施鳞纹。
琉璃鸱吻是用于大型建筑正脊两端的装饰构件,正面相对而立。据说可以灭火、镇灾,还可以逢凶化吉。传说鸱吻是龙王九子之一,人们根据它好登高望远的习性,将其放置在大型建筑的屋脊两端。另外,在西夏法典中明文规定琉璃制品仅许皇族使用,以体现森严的等级制。如此大的鸱吻只有装置在雄伟宏大的皇家大殿上才相配,由此可见,当年的陵园建筑是何等的宏大壮丽。
灰陶鸱吻
西夏 银川 市西夏陵区出土 宁夏 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迦陵频伽” 是用于房屋挑檐翘脊上的装饰构件,它是人面鸟身的造型,并且长有翅膀,有“东方天使”的美誉。“迦陵频伽” 是它的梵文音译,汉语称它为“妙音鸟” 或 “美音鸟”,相传它是佛教世界中的一只极乐鸟,出自雪山,歌喉动听,凡人听到它的歌声后可以净化心灵,引导人们一心向善一心向佛。
迦陵频伽的形象随佛教传入我国,最早出现在北魏的石刻上,唐代多用于壁画和金银器的装饰上,而以这种建筑构件出现的,唯有西夏。 宁夏 博物馆建筑外墙上方就使用了妙音鸟的石刻雕塑。也寓意着 宁夏 博物馆欢迎各位观众的到来!
红陶迦陵频伽
红陶迦陵频伽
灰陶迦陵频伽
琉璃迦陵频伽
琉璃迦陵频伽
第六部分『 塞北江南 · 元明清时期 』
西夏末期连年征战, 宁夏 地区经济衰败,农业荒芜,社会动荡。忽必烈建元之后,国家空前统一。元统治者吸取先进的中原经济文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 宁夏 地区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快的恢复和发展。公元1288年,将 甘肃 行省下设的中兴路改为 宁夏 府路,此为“ 宁夏 ”一名之始。元明清三代,历时600余年, 宁夏 地区社会经济相对稳定,文化多元,中原农耕文化和边塞草原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使 宁夏 呈现出“塞北 江南 ”的美丽景象。
元 征集 宁夏 博物馆藏
元~明 征集 宁夏 博物馆藏
明 旧藏 宁夏 博物馆藏
明 永宁 李俊塔出土 宁夏 博物馆藏
元 征集 宁夏 博物馆藏
元 开城安西王府遗址出土 宁夏 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明 调拨 宁夏 博物馆藏
瓷质。高31厘米,口径17.8厘米,底径15.8厘米。圆唇,直口,矮径,溜肩,上腹鼓圆,下腹斜曲内收,平底。器通体施白釉,表面光滑,底部烧制一黑色槽书"清"字。该器釉色均匀,造型丰满、浑厚、古朴、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万历十五年铁钟,高139厘米,直径105厘米。蒲牢钮,穹状顶,钟肩饰一周串珠俯莲,间以四圆孔,钟身肥硕,上饰有带状大团花纹,八卦图形,联珠纹及 “法轮常转、皇图永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 字样,钟身铭文多已漫患不清,唯 “万历十五年” 较易辨识,钟口呈葵瓣形。该钟为研究明代宗教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明 调拨 宁夏 博物馆藏
明 调拨 宁夏 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