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 秘 清 东 陵

作者:🌴劍啸長虹👣 显示图片

        2004年10月我在北戴河中纪委培训中心学习,每天晚饭后便沿鸽赤路散步,回到宿舍后便去冲澡洗漱,之后就躺床上看中央电视台第十套节目播出的《百家讲坛》节目,那段时间《百家讲坛》正播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市满学会会长阎崇年开讲的《清十二帝疑案》,清朝296年的荣辱兴衰(从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到1912年清宣统皇帝傅仪退位),12代帝王的传奇人生深深地吸引了我,我整天沉浸在清朝的历史长河中,每晚守着电视机收看阎崇年教授的精彩讲述。
        10月14日培训中心安排全体学员去参观清东陵,这对于我来说简直就是瞌睡遇到了枕头,皇家陵园对于普通人来说都是很神秘的,能一探究竟真是一次难得的体验。上午5点半起床,吃过早餐,7点准时出发去唐山市下辖的遵化市清东陵,距离190公里,车行近2个半小时抵达清东陵。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西北30公里处,西距北京125公里。清东陵在清朝时期占地2500平方公里,现今管理占地80平方公里。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体系最完备、布局最规整、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群之一。


         清东陵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开始修建,历时247年,陆续建成217座宫殿牌楼,组成了大小15座陵园(5座帝陵、4座后陵、5座妃园寝、1座公主园寝),共埋葬着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嫔、3位阿哥、2位公主,共161人。



        清朝12帝,没有入关的努尔哈赤、皇太极葬在关外(沈阳附近);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葬在清东陵;雍正、嘉庆、道光、光绪葬在清西陵(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宣统1967年病逝后葬于北京八宝山,1995年其遗孀将其骨灰迁至清西陵附近的易县华龙皇家陵园。
        1961年3月4日,清东陵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30日,清东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我们乘坐的大巴车刚抵清东陵正门大红门时,就看到一处陵寝建在陵园风水墙之外,大红门的旁边。这就是顺治帝的生母、大名鼎鼎的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


        昭西陵,始建于清雍正三年,是清太宗皇太极之庄妃-孝庄文皇后的陵寝。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孝庄皇后崩逝,按祖制应将她葬入沈阳的皇太极昭陵,但孝庄皇后遗嘱在东陵安厝。于是康熙皇帝先建了一座称为“临安奉殿”的临时殡宫,至雍正即位后认为暂安奉殿所在之地就是风水宝地,因此改建为昭西陵。
        昭西陵为什么建在风水墙外的大红门一侧,其原因有二:孝庄文皇后是太宗皇太极的皇后,昭西陵与沈阳的昭陵属于一个体系,与清东陵不是同一个体系,故不能葬入东陵陵园之内而造择建在大红门东侧;又因该处处于尊贵的左方,往来谒陵十分便利。
        我们没有时间详细进去参观,只是路过远远察看了其外景,孝庄太后一生培养、辅佐了顺治、康熙两代皇帝,她的故事还拍过许多影视剧,如《孝庄秘史》、《康熙王朝》等,有关清初的许多影视剧中都会有孝庄博尔济特布木布泰的身影。

        清东陵的孝陵神道是中国皇陵中最长的神道,长约6公里。孝陵神道从南到北依次排列着石碑坊、大红门、孝陵神功圣德碑亭、石像生、龙凤门、一孔桥、七孔桥,直至孝陵。


        孝陵石碑坊,清代石雕艺术杰作,全部是由汉白玉制成,雕饰精美,气势磅礴,为清东陵的标志性建筑。


        大红门是清东陵的总门户,黄瓦红墙,庄重肃穆,是进入清东陵的必经之路。大红门面阔58米,进深11.15米,单檐庑殿顶,有三个拱券式门洞,分别为“神门”、“君门”、“臣门”,其中“神门”是皇帝和皇后棺椁通过的门洞。中间门洞前后各设一块浮雕云纹的丹陛石,显示出其作为清东陵等级最高的门户的地位。


        从大红门向北行500米,在神道正中矗立着一座重檐歇山项的高大建筑,它就是孝陵的神功圣德碑亭。这座大碑楼是为保护神功圣德碑而建。亭内有一巨大的海龟似的神兽,名叫赑屃,赑屃背上竖立着一块石碑,即大清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文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主要记载了顺治帝一生的“功德”。


        孝陵石像生,是神道两侧设置的石人石兽的总称。最初的作用是除邪恶、驱鬼怪,后来又有表明死者身份、地位、庄严气氛、驱邪、镇墓的作用。





        孝陵石像生共18对,文臣3对、武将3对、立马1对、卧马1对、立麒麟1对、卧麒麟1对、立象1对、卧象1对、立骆驼1对、卧骆驼1对、立獬豸1对、蹲獬豸1对、立狮子1对、蹲狮子1对、石望柱1对。孝陵石像生在清朝皇陵中是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显得威武雄壮,极有气势。


        孝陵龙凤门,是神道上的一座重要建筑,作为一座礼仪性门户,在文化上有重要的象征意义,被视为生死之门。龙凤门是清东陵的重要景点之一,让广大游客感受到中国古代皇家陵园的庄严肃穆和精美的古建筑艺术。


        孝陵神道上的一孔桥。


        清东陵的石桥有百余座之多,有拱桥,有平桥;有七孔的,有五孔的,有三孔的,还有一孔的,在这些众多的石桥里却以孝陵的七孔桥最为著名。它是清东陵桥面最长、桥孔最多的石桥,然而它之所以闻名遐迩,而是在于敲击一下这座桥的栏杆,就能发出钟磬般的声音。尽管每块栏板的形制相同、大小一样,而且石质也一样,但敲击后发出的声音却不相同,有的清脆响亮,有的婉转悠扬,还有的浑厚低沉。我国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五音,因此有人就把孝陵七孔桥称为五音桥。


       清孝陵是顺治皇帝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的陵寝,位于清东陵内昌瑞山主峰南麓。是清世祖顺治皇帝、孝献皇后董鄂妃、孝康章皇后佟佳氏的合葬陵寝。始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是清朝帝陵中规模最大及清东陵区域内唯一没有被盗的帝陵。


        清孝陵是清东陵的首陵(主陵),清东陵内的五座帝陵,只有首陵清孝陵设置了十八对石像生,其他帝陵或为八对、或为五对石像生。
        清孝陵以金星山为朝山(陵寝正前对之山),以影壁山为案山(墓穴与朝山之间的小山),以昌瑞山为靠山(陵墓后靠之山),三山的连线即为清孝陵的建筑轴线。据说孝陵是清东陵里风水最好的帝陵陵寝。在清东陵内其后世皇帝陵的神道又都与清孝陵神道相接,逐步形成了一个宠大的儿孙陪侍父祖的枝状系陵寝格局,反映了当时清朝“居中为尊”、“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伦理观念。
        由于孝陵不对外开放,我们没有进去详细参观,参观完孝陵神道后便去参观定东陵。

        定东陵,实际上是清文宗孝贞显皇后(慈安)和孝钦显皇后(慈禧)两位皇后的陵寝。因位于清定陵(咸丰帝的陵寝)的东侧,故称定东陵。慈安之陵位于普祥峪,慈禧之陵位于菩陀峪,为了区分则分别称之为普祥峪定东陵和菩陀峪定东陵。


        这是定东陵全景,左(西)为慈安陵,右(东)为慈禧陵。两座陵其实就是一墙之隔,二陵原皆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兴建,兴制、规模相同,但慈安太后崩逝在前,慈禧太后在世时于光绪年间又下令对其菩陀峪定东陵进行重修,因此其建筑之华丽精美冠绝东陵,也是清东陵里唯一一座有地宫的皇后陵。
        我们在清东陵就是重点参观探访慈禧太后的菩陀峪定东陵,在这可以让人感受到慈禧身后的奢华。


        下马石,规制之一,见此石碑官员人等全部必须下马步行。


        菩陀峪定东陵前的碑亭。



        亭内有赑屃驮着石碑,即慈禧陵神道碑。碑文上是慈禧的谥号,她的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按清朝祖制,皇帝驾崩后才能用22字的谥号,皇后只能用16字的谥号,但慈禧却用了皇帝的谥号,这是违背清朝祖制的做法。如今慈禧的22字谥号用满、蒙、汉三种文字刻在慈禧陵的神道碑上己一百多年了,己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对也好,错也好,任人自去评说。


        穿过三孔桥,便是慈禧陵正门隆恩门。



        穿过隆恩门,便是隆恩殿,殿里殿外都装饰贴金彩绘,殿内明柱也盘旋金龙,可谓金碧辉煌。




        这就是殿前非常有名的用汉白玉雕刻的“凤上,龙下”丹陛石。世人都说这是慈禧女权思想的表现。我看过一些文章,有一些学者认为其实并没有什么权势含义,只不过是当时的美术设计大师为了追求新颖别致、独出心裁而设计的。但这块凤龙丹陛石在龙的腿、尾、须部位,凤的嘴、冠、腿部位有10处透雕,立体感非常强,栩栩如生,堪称石雕中的珍品。


        慈禧菩陀峪定东陵在其在世时重修之奢华体现在“三绝”,即木绝、金绝和石绝。“木绝”:是说其三大殿的梁、枋都是用木中上品黄花梨木制成,其价值称得上是寸木寸金。而慈禧的棺椁更是用名贵的金丝楠木制成。


  



      “金绝”:据《清史》记载,仅三大殿所用的叶子金就达4592两之多,殿内外彩绘2400多条金龙全部是贴金,64根柱上都缠绕着半立体铜鎏金盘龙,万字不到头图案等也全都是筛扫黄金。金碧辉煌的隆思殿和东西配殿虽经历了盗墓者的洗劫,但如今依然可见其“金绝”的豪华程度。


        “石绝”:是指慈禧陵寝的石料一律采用上好的汉白玉。石雕图案更是绝中之绝,隆恩殿的汉白玉石栏板上,都用浮雕技法刻制成前飞“凤”、后追“龙”的图案。


        而殿外76根望柱柱头全部雕刻着翔凤,凤的下面是雕着柱内、外侧的两条龙,形成独一无二的“一凤压两龙”造型,寓意着慈禧生前无上的极力。


        向后走便是三座琉璃门。


        石五供:这是借用佛教中的供养祭器,由石祭台和一个炉、两个花瓶、两个烛台组成。象征着皇陵香火永旺、神火不灭,一年四季都享受着后代子孙的供养。


        这是通往地宫的通道。


        地宫石门歇山屋顶上的吞脊兽和蹲兽,可见“骑鸡仙人”。


        石门内侧上方的“三龙两凤”石刻图案。


        地宫门的石刻兽首门环。


        出地宫后继续参观,大气磅礴的明楼,是后陵中绝无仅有的。


        明楼正中的石碑其雕刻之精美程度让人叹为观止。


        在明楼向南望去,石五供、琉璃门、隆恩殿一目了然,煞是壮观。


        在慈禧死后19年,1928年她的“万年吉地”陵寝被军阀孙殿英炸开,不但尸骨尽遭暴露,随葬的奇珍异宝也被洗劫一空。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的“老佛爷”,只留下孤独的荒冢任后人评说了。

        裕陵妃园寝是乾隆皇帝的妃园寝,位于裕陵西部,园寝内葬有皇后1人、皇贵妃2人、贵妃5人、妃6人、嫔6人、贵人12人、常在4人,一共36人。尽管如今己不见当年的繁华,还是以其独特的历史韵味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


        裕陵妃园寝的起点是一孔石拱桥。


        裕陵妃陵寝从乾隆十七年(1752年)葬入仪嫔起至道光三年(1823年)葬入晋妃止,前后达七十一年之久。裕陵园妃寝是清代妃园寝中规制较高的一座,反映了清鼎盛时期的特色。


        进大门后,旁边有燎炉,用以焚烧香、纸等祭品。


        这幢建筑是乾隆二十五年因乾隆皇帝的宠妃纯惠贵妃薨,乾隆皇帝下令增建的明楼。明楼殿顶、围墙、园寝角门的顶用的全是绿琉璃瓦,这就是规制了,只有皇帝才可以用黄色的琉璃瓦。



        后面便是这些妃子、常在们的宝顶。


        这就是人们熟悉的香妃的宝顶,曾经被盗窃过。历史上乾隆皇帝曾经有一位维吾尔族妃子,就是容妃,容妃其实就香妃的原型。后世很多文学、影视作品都有香妃的身影,如《还珠格格》、《延禧攻略》、《后宫•如懿传》等。
        参观完裕陵妃园寝陵,已近中午,培训中心组织我们到清东陵附近的农家乐吃午饭。午饭后接着去参观乾隆皇帝的裕陵。

        清裕陵是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的陵寝,后于昌瑞山麓的胜水峪。裕陵陵寝实际上是乾隆皇帝、孝贤纯皇后、孝仪纯皇后、慧贤皇贵妃、哲悯皇贵妃、淑嘉皇贵妃的合葬墓。


        裕陵建筑规制全貌图。


        裕陵承恩殿。


        裕陵方城前的五石供。


        裕陵神道上的石像生。


        石像生中的瑞兽麒麟,象征国家祥瑞富强。


        石像生中的骆驼,象征国家地域辽阔。


        石像生中的瑞兽狻猊,象征国力军力威武。


        裕陵陵寝门前的玉带河上建有三座规制相同的一孔石拱桥,造型优美,雕工精细,在清陵中仅此一例。材质为汉白玉,栏杆柱头上雕有蟠龙和飞凤,下衬有云板,富丽华美。
        裕陵最值得称道、最富文化内涵的是地宫。其地宫为传统的拱券式石结构,由九券四门构成,从第一道石门起到最后的金券、券顶、平水墙、月光石上都刻满佛教题材的图案,堪称庄严肃穆的地下佛堂和石雕艺术宝库。


        四大天王之东方持国天王。


        四大天王之北方多闻天王。






        地宫佛国,既是乾隆皇帝笃信佛教的个人意志体现,也是处于鼎盛时期的清王朝综合国力的反映。
       从地宫回到地面,一缕阳光照射过来,很是刺眼,仿佛由大清朝穿越回到了现代社会。也许这就是探古的魅力,而这些尚存的古建筑犹如历史的承载者,在这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矗立着,默默的诉说着过往的那些故事,既有趣又迷人。
        站在规模宏大的这些陵寝之前,遥望远处起伏的山峦,思绪不禁飘向那己逝的王朝盛世与悲欢离合,每一位埋骨于此的帝王后妃,他们的人生故事、功过是非,如同一部部未完结的史書,在风中低语。此次的清东陵之行,于我而言不仅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文化的浸润,更是一场触及心灵的历史对话,让人在感叹时光流转的同时,对人生价值、权力更迭、文化传承等产生了深深的思考。无论你是历史爱好者,还是建筑艺术痴迷者,亦或是寻求心灵触动的旅行者,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感动和收获。
        由于时间关系,其他的陵寝没时间参观了,下午3点我们集体乘车返回北戴河。